理论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另外一种解释: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都有必要条件即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其中必要条件唯独只有一个,充分条件有N个。条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条件都是带有作用性质的。比如:杯子要有空间,才能承载。而且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而且是器皿类(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所以杯子概念的含义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器皿。并且如果知道充分条件就能大概的反推出所属的事物或对象。因为它一定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联系。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争论

在哲学上对除用来描述的语言本体及其所描述的事物外是否还有其它思想上的、思维上的或抽象的实体如“思维单位”、内涵、外延等有争议。

在认识论中概念被看作是对与人类无关的事实存在的特性的反应。概念的变化和扩大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认识的扩展。

模型

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中概念被用来作为人的知识的模型。

定义

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把这些外延中的实体作为同一体而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概念是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的主动者。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数目的语言来表达。狗的概念可以表达为德语的Hund,法语的chien和西班牙语的perro。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翻译成为可能-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同等对待。

辨析

在一些哲学理论中概念范围与概念内容的定义不同。概念范围(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比如“白”的概念范围是所有白色的事物。范围相同的概念被称为是相当的,在逻辑研究中,尤其是在数学逻辑中相当的概念往往被看作是相同的。

在将一个概念细分为亚概念时要注意两分法的应用来防止逻辑谬误的发生。

在逻辑学中,一个概念的定义被看作是适当的,如果这个定义的用词描述的范围与概念范围相同。比如:

正方形是四个边长都相等的长方形。

是一个适当的概念。

概念内容(内涵)包括所有一个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和关系。比如“饲养技术”的内容包括所有有关于这个技术的特性。但在定义这个概念时人们挑选出这些特性中最关键的,比如:“饲养技术是繁殖、喂养、圈养和使用农业用动物和以此提取有价值的产品的技术”。

概念受逻辑的制约,逻辑不成立的理由不是概念而是一种主观曲解。

在古希腊和罗马概念被定义为抽象和区别后获的定义。

在中世纪概念被定义为“事物的一切”(Universaliapostres),来说明一个概念包括它所定义的所有的事物。

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将概念的清晰度和分明度称为是概念的特征。

康德区分概念与见解:他认为见解是对个别事物的想象,而概念则是对多个事物的共同点的想象。

简介

gàiniàn

ㄍㄞˋㄋㄧㄢˋ

概念

◎概念gàiniàn

在头脑里所形成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

--------------------------

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抽出本质属性而成。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李大钊《俄罗斯文学与革命》:“十九世纪前半期之诗人,对于自由仅有暧昧之概念。”毛泽东《实践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这篇文章可以帮助理解概念。

为什么会有结构。人认识事物是从片面,不完整开始的。老子:一般人看到事物的正面却看不到反面,事物有矛盾性的。一个正方形不是从一面就看清的。老子;有“无”这个概念,就会有“有”这个概念。因为“无”这个不完整,所以就有了“有”。互补所以就有了结构。只有一个无或有都是片面的。如果把“无”用数学符号—,“有”用+表示;赋予它性质……自然有结构在客观世界上其中一个符号代表它的属性,如速度,能量等等值。笛卡尔在主观世界上一个符号代表一个概念。(数学的语言?)如果说物质世界的属性影响了结构,语文概念也会影响表达的结构。有和无是同一个概念。每个概念是完整的单位。完整的东西。每个学科概念的面貌都会不太一样。事物还有发展规律(性)

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我们构造概念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直观。

3、投影式手机

让你通过你的手指用由SunmanKwon设计的概念手机通话吧。该概念手机具有一个被佩带于手腕前端的通用带子。带子由一个被扭曲成环的小小的环连接。该装置支持3.5G或者4G通讯标准,在那时,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视频通话甚至进行更多的面对面的交流。激光装置将会被完整地嵌入该投影式手机,以在用户手指的上方投射出一个3×4的混合数字键盘。

4、双屏幕手机

AleksandrMukomelov设计。当你展开该手机的柔软的OLED显示屏的同时,低压电流会使屏幕变得坚硬起来。之后,用户便可以享受诸多功能,像网络浏览、移动办公、游戏和社交。这个光洁的装置依靠太阳能而非传统的电能工作。这款手机的表面覆盖有光洁灵敏的纳米材料,能够把太阳光转化为它所需要的能量。

大小

概念有大小之分,对于多个概念,首先要明确其大小之分,是一级概念还是二级概念,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这一点最好先画概念图。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使我们理解概念。

规则

(以下部分规则的应用以这个对健康一词的定义——“健康就是非病非亚健康状态。”为例。)

第一,定义项的概念认知度高于被定义项。

违反这一规则,称为晦涩定义。在定义中,用来定义的项(对象)必须是比被定义项更为普及的。在理论系统中,要用已定义的概念,定义未定义的概念。如果在定义项中必须使用认知度较低的概念,就必须先加以定义。显然在此例中我们对“亚健康”这一概念的认知度低于对“健康”的认知度,因此该定义不符要求。

第二,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如果直接包含,称为同语反复;如果间接包含,称为循环定义。例如对“聪明人”一词的定义是“聪明的人”,便是同语反复。“健康就是非病非亚健康状态”也是同语反复。“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循环定义,因为“有机体”正是被定义为“有生命的个体”。

第三,被定义项要恰当归类。

违反这一规则,称为归属不当。例如,“中国属于联合国”,联合国是一个组织,而中国是一个国家,应改为“中国属于联合国成员国”。

第四,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外延通俗地来说就是对某一对象进行分类,外延一词可以理解为范围,如“人”的外延是男人和女人)必须是全同关系。

如果定义项外延大于被定义项,成为定义过宽。反之则为定义过窄。如“爱情是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就是定义过宽,因为母子之间也有感情但不是爱情。“爱情是男女基于性欲的感情”,而性欲只是人的生命某一阶段的机能,但爱情可以伴随终生,属于定义过窄。

第五,定义一般为肯定性陈述,但并不是不能用否定性陈述。

当用否定性陈述时,即当A被定义为非B时,AB必须互补。“健康就是非病状态”错误,因为它们只是互斥不是互补,因为还可以说处于亚健康状态。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386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