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释
1. 王朝京畿以内地区。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皆外接於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 清 钱谦益 《河南按察司分巡河北道副使吴瑞徵授中宪大夫制》:“夫严猛非所以致理;然欲弹压重镇,控河北以衞内地,则亦非璅科巽輭之人所能辨也。”
2. 距离边疆或沿海较远的地区。
《后汉书·袁安传》:“光武招怀南虏,非谓可永安内地,正以权时之筭,可得扞御北狄故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节度之立,其初固止于沿边十道耳。自安禄山之乱,则内地始置九节度以讨之。” 清 李渔 《奈何天·掳俊》:“咱闻得内地的男子美貌者多,要掳一箇俊雅郎君,带在身边受用。”
3. 指国内。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凡内地民人,贩鸦片食鸦片者,皆应处死。”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过了两三年,奉天省内的旅顺大连湾,被俄国租占了去,山东省内的胶州湾,被德国租占了去,胶州湾东北的威海卫,被英国租占了去,广东省内的广州湾,被法国租占了去,而且内地的矿山铁路,也被各国占去不少。这便叫作国耻。” 老舍 《二马》第五段五:“中国留英的学生也分两派:一派是内地来的,一派是华侨子孙。”
基本解释
内地 nèidì
1. [inland]∶一国或一地区的远离大都市或文化中心的部分
例句:各种深奥的思想家们分别来自纽约市和内地引导这个美国人离开国外的大城市,到内地去,到乡村小酒店和小旅店去。
2. [up-country]∶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内部
例句:阑入内地。——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landlock]∶内陆国或地方
4. [interior]∶[洲、国家或王国的]内陆部分
例词:我国的内地
5. [hinterland]∶位于海岸或其他特定地方的后方之地区
内地 nèidì
1. [midland]
2. 在一国内部;远离海岸
3. 关于内地,属于内地,有内地特征
4. 周围被陆地所包围或几乎被包围的地方
5. [inland]∶在国家内部
例词:内地城市
6. [up-country]∶一国或一地区中心地带
例句:躺在那处的那个内地医院里
例句:内地大壁炉
例句:内地利益的代表们
词目
内地
拼音
nèidì
地理名词
内地可能有多种含意:
地理名词,即“内陆”,指内陆地区,与 “沿海地区”相对,参见内陆国家。
在大中华地区有如下几种用法:
(1)与中国内陆各省市(非沿海省分)对应,即与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省市相对。
(2)与边疆地区(如西藏、新疆)对应,如:国务院公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中表述,“中国历代中央政府根据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和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地区采取了与内地有所不同的管理方式。”
(3)与港澳地区对应(这种概念在口语中常混称“大陆”,但实际上“大陆”是与台湾地区对应的,此种用法并不规范)。
日本用语:
大日本帝国时期对日本本土的称呼(日语:内地),与台湾、朝鲜半岛、关东州等属于殖民地性质的“外地”相对。当时指称的范围包含南桦太、千岛列岛、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伊豆诸岛、小笠原诸岛、南西诸岛,以及以上的附属岛屿。 在日本对外殖民时期,外地人(朝鲜人、台湾人等)称呼日本本土为内地;当时日本人为“内地人”,台湾人为“本岛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丧失所有外地的统治权,“内地”一词也可作为日本各离岛对本土四岛(北海道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的称呼。 在北海道岛的一部,“内地”一词也可作为三岛 (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 的称呼。 在伊豆诸岛、小笠原诸岛、其他附属岛屿,“内地”一词也可作为本土四岛的称呼。可,现在居民常用“本土”。 在南西诸岛 (鹿儿岛县岛屿部和冲绳县),“内地”是常用的词,一词也可作为本土四岛的称呼。居民不常用“本土”。 在冲绳县附属岛屿,“内地”一词有的时候意味着冲绳本岛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