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基本信息
【词目】自然
【拼音】zì rán
【英文】Nature
【出处】
(术语)又曰自尔,亦曰法尔,任运天然。言离人为之造作法之自性自然也,又言无因而自然也。后者为自然外道之邪执;无量寿经下曰:“天道自然。”又曰:“无为自然。”法华玄义二之一曰:“果是任运酬善心而生,报是自然受乐。”同释签曰:“言自然者此言通用,何必外计?即任运之异名耳。”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详细解释
(一)天然;非人为的。【例】自然物|自然美|自然力|自然风光|自然资源|苏轼《定惠院海棠》诗:“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二)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参见“自然界”词条。【例】大自然|回归自然。
(三)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非勉强的。【例】态度自然|表情自然|文笔自然|动作自然|《晋书·裴秀传》:“生而岐嶷,长蹈自然。”
(四)副词或连词,犹当然。【例】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单说处女不知名姓,生于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不由师傅,自然工于击刺。”|你是他父亲,他自然听你的。|你去请他,他自然会来。|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条件,自然也不能不讲条件。|写文章要注意表达形式,自然,更重要的还是内容。
(五)人或事物自由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例】顺其自然|自然消亡|自然免疫|《庄子·德充符》:“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三国魏王弼《老子注·五章》:“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六)指道。三国魏何晏《无名论》:“自然者,道也。”
(七)指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与名教相对。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纵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纵欲则得自然。”
(八)《自然》,英国一种学术杂志的名称。[1]
(九)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物质世界。此物质世界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和变化着的。人的意识也是以自然方式发生的物质世界,人和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物质世界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自然也被认为是宗教中“神”的现实意义。
(十)狭义的自然界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
(十一)自然是容纳各种介质物的空间体,不同介质物之间在各种条件下互相转化,有时分层,有时互溶。
哲学名词
自然(Nature),最广义而言指的即是自然界、物理学宇宙、物质世界以及物质宇宙。“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现象,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人工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在常见使用中并不视为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自然通常与超自然分别开来。自然的规模小至次原子粒子,大至星系。现在被通常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总和的概述。
英文的Nature来自拉丁文Natura,意即天地万物之道(the course of things, natural character)Natura希腊文physis(φσι)的拉丁文翻译。原意为植物、动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发展出来的内在特色,而φσι在最早的文献意义为植物。 作为自然为整体的概念──物理学宇宙,是由原本的意义所而伸出来的众多解释之一;φσιν一字最早由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主要使用,并自此渐渐广泛流传开来。她的用法因为现代科学方法在几世纪前出现而确立。
在现今不同的用法中,自然可以是众多有生命的动植物种类的普遍领域。部分况则指无生命物体的相关过程──特定物件种类自己本身的存在和改变的方式,例如地球的天气及地质,与及形成那些物件种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很多时意指“自然环境”或“荒野”──野生动物、岩石、森林、沙滩及本质上未受人类介入,或是即使人类介入仍然存留的东西。这种仍然流传到现在的自然物体的传统概念意味着自然与人工的分野,后者被理解为由人类所带来的或是类似人类的意识或心灵。
关于围绕并影响着生物体或其社群的实物、状态与影响力之集合体。则用“环境(物件群集)”一词,对于生物学分支下的生物体及栖地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应用“生态学”一词。
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是指大自然中一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有相互的关系。而且所有生态都能自成系统,繁衍相依,我们不能够人为的去改变它,否则,就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但这种环境适应和物竞天择的结果,固然可以显示出大自然的奥妙,像平常习见的良辰美景,小鸟枝头,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或一望无垠的森林原野,万象交织,以及所有的山川河海,更孕育着无数的动植物群落,呈现着美丽的自然景观。然而这种生生不息,存亡与共的生态循环,有时也会产生脆弱的一面,那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问题,因为平衡与否的实质,并非固定、也不静止。而是不断演变,不断更新,假如某一方面有了问题,便会发生不平衡现象,小则损伤,大则死亡,甚至影响到全世界的失调,导致全面消失,像远古白垩纪的恐龙(爬虫时代)绝迹,便是一个例证。其中有自然界的综合因素,也有生物本身的因素,尤其是人为压力,更是今后最大的关键。因此,要维持平衡稳定,一方面可由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约束,一方面由于阳光、空气、土壤、食物、水和生存空间,以至内外营力的自然演变的结果,迟早将可能维持一定的常数,但此一运转,却不属于人类。
词意自然
自:自己;非他因而自有。然:这样;这样的状态。自然指相对于人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
自然 哲学范畴。源于“存在”一词的词根“bhu”、“bheu”,含有产生、生长、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
罗马时代,开始使用“nature”。在中国,“自然”的最初含义亦指非人为的本然状态。如《道德经·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亚里士多德认为,自己如此的事物,或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因此“自然”就意味着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形而上学》),从而从原始的“自然”含义引申出作为自然物之本性和根据即“存在”本身的自然概念。
在近代,“Nature”则主要指存在者之整体,即自然物的总和或聚集。在这个意义上,它与“自然界”同义。如恩格斯说:“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自然辩证法》)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工业和技术活动的深入展开,自然概念获得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然,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的新内容。
在现代,鉴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哲学家提出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组成的生命共同体。认为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当的(利奥波特《沙乡年鉴》)。
所以,自然界中其实很多中需要保持他的原来的状态,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