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人口
拼音:rén kǒu
英文:Population
基本解释
1. [population]
2.人民或居民总数
3. 人
引证解释
世界人口密度1. 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
《汉书·王莽传上》:“ 羌豪良愿等种,人口可万二千人。” 宋岳飞《条画合行事件札子》:“本军头口老小正兵七万人口。”郭沫若《海涛集·流沙》:“这表示厂里并不止那烧窑老一人,一定还有相当的人口的。”
2. 人。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有钱的纳宠妾买人口偏兴旺。”《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不动干戈,能入虎穴,取出人口,真奇才奇想!”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这种时候,偏偏还要添人口!”
3. 人的口,指言谈、议论。
《孔丛子·抗志》:“夫其亲敬,非心见吾所可亲敬也,则亦以人口而疏慢吾矣。” 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上》:“惟其好立异名,故纷纷人口不已。”
普查工作
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普查人口普查登记具有个别直接性。从调查方法上来看,原则上个人的数据应当由当事人直接申报。但在实际调查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行申报,比如婴幼儿或正值到外地出差、旅游、当时不在家的人就不能自行申报,应由每户指定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如实代为申报。由于出生、死亡、迁移等原因,人口数是在随时变化的,所以人口普查必须以一个特定时点为标准,全国同时进行调查。不论普查员实际入户登记时间在哪一天,都应该以标准时间为准,好比用照相机把当时的人口状况拍摄下来一样,以免重登或漏登。
此外,人口普查组织还具有一些其他特点,如具有高度集中性,人口普查必须由国家统一组织进行;具有严格统一性,全国有统一的普查方案,统一的工作步骤和进度等;具有定期性,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已规定,每隔五年或十年举行一次人口普查。
基本含义
人口按居住地可以划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部门等构成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人口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由于社会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发展过程不同,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和反映也不同,所以在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人口思想和理论。
全球
全球人口:7,033,642,538 (2012年8月19日)
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仅见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为发展中国家,如亚洲的巴基斯坦
过渡型:介于传统型与现代性之间的一种类型,出生率由高转向低,死亡率由高转向低,自然增长率亦由高转向低。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如欧洲的德国,东亚大部分国家除蒙古及北朝鲜外这一类型。
增长模式的转变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也随之扩大。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更加明显。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呈现负增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看来,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有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模式能否顺利实现转变,对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预测
人口预测就是根据现有的人口状况并考虑影响人口发展的各种因素,按照科学的方法,测算在未来某个时间的人口规模、水平和趋势。
人口预测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重要信息,预测的结果可以指明经济发展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借以帮助制订正确的政策。人口预测始于1696年,当时英国社会学家G.金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对英国未来600年的人口发展进行了粗略的计算,虽然这一结果与以后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但他的思想却对后人的工作很有启发。
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计算公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人口的数量自有记录以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大大加快。
2006年3月,世界人口总数已达65亿。
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如今,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不均衡的增长格局
人口秘籍根据联合国数据,世界人口已经达到70亿。与之相伴,世界人口的增长却极其不均衡,发达国家人口要么已经停止增长,要么增长缓慢,而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仍然很快。每年新增的7800万口很大一部分分布在最贫穷的一些国家。
如今,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大大低于更替水平。2005年~2010年,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1.6,其中低于1.3的国家有14个。在平均生育年龄为30岁的稳定人口中,1.3的总和生育率意味着人口规模每年下降1.5%,人口规模45年就会减半。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150个发展中国家中,2005年~2010年,仍然高于每个妇女5个孩子生育水平的国家有27个,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妇女平均每人生育4.4个孩子,其中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每个妇女平均生育5.3个孩子。如今,非洲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0亿,且以每年24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超过20亿。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会增加30亿左右,其中97%的新增人口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从82%上升到87%,发达国家的比重相应地从18%下降到13%。世界人口的不均衡增长正在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理想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201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10,其中“城市”为0.88210,“镇”为1.15340,“乡村”为1.43755。要中国的生育率调控到2.3胎,实行“鼓励二胎、充许一胎、征税多胎和无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实行鼓励多胎和征税无胎的政策),这有利于实现人口调控的“费改税”,并从根本上减少中国政府的非税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尽快使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人口的理想结构人口的理想结构如下图:
中国生育率较低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见后附文),依据其趋势好坏(民族构成、地区分布和人口的流动的好坏较难确定),可概括为:
一、趋势向好的数据有:
1、人口增长趋缓。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1999年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总人口性别比下降。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3、老龄化加速(注:老龄化与少子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4、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二、趋势向坏的数据有:
中国人口架构图①少子化(注:少子化与老龄化有本质的区别;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少子化,是生活压力加大和及时行乐盛行的必然结果)。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②总和生育率较低。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实现代际均衡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为2.13,在发展中国家为2.30;实现代际低增长的总和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应达2.2胎;在发展中国家应达2.3胎~2.5胎(普通一胎,中产二胎,少数多胎或无胎)。
2008年中国人口结构如下图:
资料1: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国名-------普查时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少子化程度
日本-------2005-04-01----------13.8%-------------超少子化
意大利-----2003-01-01----------14.3%-------------超少子化
西班牙-----2003-07-01----------14.5%-------------超少子化
德国-------2002-12-31----------15.0%-------------严重少子化
乌克兰-----2002-12-31----------15.8%-------------严重少子化
中国-----2010-12-31-------16.6%-----------严重少子化
俄罗斯-----2002-01-01----------16.8%-------------严重少子化
波兰-------2001-12-31----------18.2%-------------少子化
加拿大-----2003-07-01----------18.3%-------------少子化
英国-------2002-06-30----------18.6%-------------少子化
法国-------2003-01-01----------18.9%-------------少子化
韩国-------2002-07-01----------20.6%-------------正常
美国-------2002-07-01----------21.0%-------------正常
阿根廷----2001-11-17-----------28.3%-------------多子化
南非------2001-10-01-----------32.1%-------------严重多子化
印度------2001-03-01-----------34.4%-------------严重多子化
坦桑尼亚--2002-08-24-----------44.2%-------------超多子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
资料2: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
1949--------36.00--------------超多子化
1965--------37.88--------------超多子化
1970--------33.43--------------超多子化
1975--------23.01--------------超多子化
1980--------18.21--------------多子化
1985--------21.04--------------超多子化
1990--------21.06--------------超多子化
1992--------18.24--------------多子化
1993--------18.09--------------多子化
1994--------17.70--------------多子化
1995--------17.12--------------多子化
1996--------16.98--------------正常
1997--------16.57--------------正常
1998--------15.64--------------正常
1999--------14.64--------------少子化
2000--------14.03--------------少子化
2001--------13.38--------------少子化
2002--------12.86--------------严重少子化
2003--------12.41--------------严重少子化
2004--------12.29--------------严重少子化
2005--------12.40--------------严重少子化
2006--------12.09--------------严重少子化
2007--------12.10--------------严重少子化
2008--------12.14--------------严重少子化
(注: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 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总和生育率(孩)-----少子化程度
1950---------5.81--------------超多子化
1955---------6.26--------------超多子化
1960---------4.02--------------严重多子化
1965---------6.08--------------超多子化
1970---------5.81--------------超多子化
1975---------3.57--------------严重多子化
1980---------2.24--------------正常
1985---------2.20--------------正常
1990---------2.31--------------正常
1995---------1.56--------------严重少子化
2000---------1.22--------------严重少子化
2005---------1.34--------------严重少子化
2010---------1.44--------------严重少子化
(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
————————————————————-
年份--------总合生育率%
2000--------- 1. 47
2001 -------- -1. 30
2002 --------- 1. 17
2003--------- 1. 19
2004--------- 1. 16
2005 ---------1. 08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少子化社会白皮书)
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惊人数字,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这一数字震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控制少子化进程,促进适龄妇女生育”就成为了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厚生省因此紧急设置了“有关今后家庭及抚养孩子的谈心会”,该谈心会主要讨论: 从“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家庭生活”向“为了家庭生活的企业生产活动”的转变,今后要营造男女共同生育抚养子女的环境。并指出,教育、居住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女性分娩、抚养孩子与继续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轻人的单身化意识是当时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冲击就此拉开了日本政府与少子化斗争的帷幕。
日本当局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极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达到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内部文件就少子化的严重程度,称为“静默发生中的紧急状态”。
资料6: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实际上,在现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经给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龄化社会的进程。少子高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其次,少子化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高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该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显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7%(日日本内阁府网站)。
资料7:当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人口均衡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
(2011年4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亿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中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1999年以来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陆续予以公布。
人口爆炸
用来形容某地区的人口突然快速地增长,就像炸弹爆炸的一瞬间般。人口爆炸通常都会发生在战争之后的一至两年,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口爆炸。
全球人口数量爆炸性的增长:从1820年的10亿、1930年20亿、1960年30亿、1974年40亿、1988年50亿、2000年60亿、截至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70亿,正是因为人口爆炸我们国家一直在努力做人口普查,很多大学都有人口普查小组负责和协助当地的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
普查(英文:census)人口普查,是指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它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资料的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提供全国基本人口数据的主要来源。
各国排名
排名 | 国家 / 政治体 | 人口 | 资料日期 | 占世界比例 |
---|---|---|---|---|
- | 世界 | 7,056,721,082 | 2012-11-20 | 100% |
1 | 中国 | 1,354,040,000 | 2012-12-31 | 19,07% |
2 | 印度 | 1,210,193,422 | 2011-3-1 | 17,04% |
3 | 美国 | 315,250,000 | 2013-2-1 | 4,44% |
4 | 印尼 | 237,556,363 | 2010-5 | 3,35% |
5 | 巴西 | 193,946,886 | 2012-7-1 | 2,69% |
6 | 巴基斯坦 | 182,118,000 | 2013-2-1 | 2,56% |
7 | 尼日利亚 | 166,629,000 | 2012-7-1 | 2,35% |
8 | 孟加拉国 | 155,058,000 | 7月,2,2013 | 2,18% |
9 | 俄罗斯 | 142,914,136 | January,1,2011 | 2,01% |
10 | 日本 | 127,950,000 | June,1,2011 | 1,8% |
11 | 墨西哥 | 112,336,538 | April,15,2011 | 1,58% |
12 | 菲律宾 | 103,775,002 | 2012 | 1,32% |
13 | 越南 | 87,375,000 | 2011 | 1,23% |
14 | 埃及 | 84,030,000 | 7月,2,2013 | 1,18% |
15 | 埃塞俄比亚 | 82,101,998 | 2011 | 1,16% |
16 | 德国 | 81,751,602 | January,1,2011 | 1,15% |
17 | 伊朗 | 77,547,000 | 7月,2,2013 | 1,09% |
18 | 土耳其 | 73,722,988 | December,31,2010 | 1,04% |
19 | 泰国 | 67,041,000 | July,1,2010 | 0,94% |
20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65,966,000 | 2010 | 0,93% |
21 | 法国 | 65,821,885 | January,1,2011 | 0,93% |
22 | 英国 | 62,435,709 | January,1,2011 | 0,88% |
23 | 意大利 | 60,626,442 | December,31,2010 | 0,85% |
24 | 南非 | 50,586,757 | July,1,2011 | 0,71% |
25 | 韩国 | 50,400,000 | 2011 | 0,71% |
26 | 缅甸 | 47,963,000 | 2010 | 0,68% |
27 | 哥伦比亚 | 47,100,000 | 7月,2,2013 | 0,66% |
28 | 西班牙 | 46,125,154 | July,1,2011 | 0,65% |
29 | 乌克兰 | 45,706,126 | May,1,2011 | 0,64% |
30 | 坦桑尼亚 | 43,187,823 | 2010 | 0,61% |
31 | 阿根廷 | 40,091,359 | October,27,2010 | 0,56% |
32 | 肯尼亚 | 38,610,097 | August,24–25,2009 | 0,54% |
33 | 波兰 | 38,501,000 | 2011 | 0,54% |
34 | 阿尔及利亚 | 36,300,000 | January,1,2011 | 0,51% |
35 | 加拿大 | 34,591,000 | 7月,2,2013 | 0,49% |
36 | 摩洛哥 | 32,864,000 | 7月,2,2013 | 0,46% |
37 | 乌干达 | 31,800,000 | 2010 | 0,45% |
38 | 伊拉克 | 31,672,000 | 2010 | 0,45% |
39 | 阿富汗 | 31,412,000 | 2010 | 0,44% |
40 | 苏丹 | 30,894,000 | 2008 | 0,44% |
41 | 委内瑞拉 | 30,154,000 | 7月,2,2013 | 0,42% |
42 | 秘鲁 | 29,461,933 | June,30,2010 | 0,41% |
43 | 尼泊尔 | 28,584,975 | 2011 | 0,4% |
44 | 马来西亚 | 28,334,135 | 2010 | 0,4% |
45 | 乌兹别克斯坦 | 27,445,000 | 2010 | 0,39% |
46 | 沙特阿拉伯 | 27,136,977 | 2010 | 0,38% |
47 | 加纳 | 24,233,431 | 2010-9-26 | 0,34% |
48 | 朝鲜 | 24,052,231 | 2008 | 0,34% |
49 | 叙利亚 | 23,695,000 | 2010 | 0,33% |
50 | 台湾 | 23,340,136 | 2013-05-31 | 0,33% |
51 | 澳大利亚 | 23,291,115 | 7月,2,2013 | 0,33% |
52 | 也门 | 22,492,035 | 2009 | 0,32% |
53 | 罗马尼亚 | 21,413,815 | January,1,2011 | 0,3% |
54 | 马达加斯加 | 20,714,000 | 2010 | 0,29% |
55 | 斯里兰卡 | 20,653,000 | 2010 | 0,29% |
56 | 莫桑比克 | 20,579,265 | 2007 | 0,29% |
57 | 科特迪瓦 | 19,738,000 | 2010 | 0,28% |
58 | 喀麦隆 | 19,406,100 | January,1,2010 | 0,27% |
59 | 安哥拉 | 19,082,000 | 2010 | 0,27% |
60 | 智利 | 17,557,600 | 7月,2,2013 | 0,25% |
61 | 荷兰 | 16,697,800 | 2010 | 0,24% |
62 | 哈萨克斯坦 | 16,518,000 | May,1,2011 | 0,23% |
63 | 布基纳法索 | 15,730,977 | July,1,2010 | 0,22% |
64 | 尼日尔 | 15,730,754 | 2011 | 0,22% |
65 | 马拉维 | 14,901,000 | 2010 | 0,21% |
66 | 柬埔寨 | 14,805,358 | 2011 | 0,21% |
67 | 马里 | 14,517,176 | April,1,2009 | 0,2% |
68 | 危地马拉 | 14,361,666 | 2010 | 0,2% |
69 | 厄瓜多尔 | 14,306,876 | November,28,2010 | 0,2% |
70 | 赞比亚 | 13,046,508 | October,16,2010 | 0,18% |
71 | 津巴布韦 | 12,571,000 | 2010 | 0,18% |
72 | 塞内加尔 | 12,434,000 | 2010 | 0,18% |
73 | 古巴 | 11,241,161 | December,31,2010 | 0,16% |
74 | 乍得 | 11,227,000 | 2010 | 0,16% |
75 | 比利时 | 10,918,405 | January,1,2011 | 0,15% |
76 | 希腊 | 10,787,690 | June,1,2011 | 0,15% |
77 | 葡萄牙 | 10,636,979 | January,1,2011 | 0,15% |
78 | 突尼斯 | 10,549,100 | July,1,2010 | 0,15% |
79 | 捷克 | 10,535,811 | March,31,2011 | 0,15% |
80 | 玻利维亚 | 10,426,154 | 2010 | 0,15% |
81 | 卢旺达 | 10,412,820 | 2010 | 0,15% |
82 | 海地 | 10,085,214 | 2010 | 0,14% |
83 | 匈牙利 | 9,986,000 | January,1,2011 | 0,14% |
84 | 几内亚 | 9,982,000 | 2010 | 0,14% |
85 | 白俄罗斯 | 9,503,807 | 2009 | 0,13% |
86 | 瑞典 | 9,440,588 | May,31,2011 | 0,13% |
87 | 多米尼加共和国 | 9,378,818 | December,1,2010 | 0,13% |
88 | 索马里 | 9,331,000 | 2010 | 0,13% |
89 | 阿塞拜疆 | 9,165,000 | July,1,2011 | 0,13% |
90 | 贝宁 | 8,778,646 | 2010 | 0,12% |
91 | 奥地利 | 8,404,252 | January,1,2011 | 0,12% |
92 | 布隆迪 | 8,383,000 | 2010 | 0,12% |
93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8,264,070 | Mid-2010 | 0,116% |
94 | 南苏丹 | 8,260,490 | 2008 | 0,12% |
95 | 洪都拉斯 | 8,215,313 | 2011 | 0,12% |
96 | 瑞士 | 7,866,500 | December,31,2010 | 0,11% |
97 | 以色列 | 7,759,300 | June,30,2011 | 0,11% |
98 | 保加利亚 | 7,364,570 | February,2011 | 0,1% |
99 | 塞尔维亚 | 7,306,677 | January,1,2010 | 0,1% |
100 | 香港 | 7,173,900 | 2012年年底 | 0,101% |
101 | 塔吉克斯坦 | 6,879,000 | 2010 | 0,097% |
102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6,703,000 | 2010 | 0,094% |
103 | 利比亚 | 6,355,000 | 2010 | 0,089% |
104 | 老挝 | 6,230,200 | 2010 | 0,088% |
105 | 巴拉圭 | 6,230,000 | 2010 | 0,088% |
106 | 约旦 | 6,187,000 | 2010 | 0,087% |
107 | 多哥 | 6,028,000 | 2010 | 0,085% |
108 | 塞拉利昂 | 5,868,000 | 2010 | 0,083% |
109 | 尼加拉瓜 | 5,788,000 | 2010 | 0,082% |
110 | 萨尔瓦多 | 5,744,113 | 2009 | 0,081% |
111 | 丹麦 | 5,564,219 | April,1,2011 | 0,078% |
112 | 斯洛伐克 | 5,435,273 | December,31,2010 | 0,077% |
113 | 芬兰 | 5,432,310 | 7月,2,2013 | 0,077% |
114 | 吉尔吉斯斯坦 | 5,362,800 | 2009 | 0,076% |
115 | 厄立特里亚 | 5,254,000 | 2010 | 0,074% |
116 | 新加坡 | 5,076,700 | June,30,2010 | 0,071% |
117 | 挪威 | 5,091,900 | 7月,2,2013 | 0,072% |
118 | 土库曼斯坦 | 5,042,000 | 2010 | 0,071% |
119 | 爱尔兰共和国 | 4,581,269 | April,10,2011 | 0,065% |
120 | 哥斯达黎加 | 4,563,538 | 2010 | 0,064% |
121 | 新西兰 | 4,474,800 | 7月,2,2013 | 0,063% |
122 | 格鲁吉亚 | 4,436,400 | January,1,2010 | 0,062% |
123 | 中非共和国 | 4,401,000 | 2010 | 0,062% |
124 | 克罗地亚 | 4,290,612 | 2011 | 0,06% |
125 | 黎巴嫩 | 4,228,000 | 2010 | 0,06% |
126 | 刚果共和国 | 4,043,000 | 2010 | 0,057% |
127 | 利比里亚 | 3,994,000 | 2010 | 0,056% |
128 | 巴勒斯坦国 | 3,935,249 | 2009 | 0,055% |
129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3,839,737 | 2011-06-30 | 0,054% |
130 | 波多黎各 | 3,667,084 | 2012-07-01 | 0,052% |
131 | 摩尔多瓦 | 3,563,800 | January,1,2010 | 0,05% |
132 | 毛里塔尼亚 | 3,460,000 | 2010 | 0,047% |
133 | 巴拿马 | 3,405,813 | May,16,2010 | 0,048% |
134 | 乌拉圭 | 3,356,584 | June,30,2010 | 0,047% |
135 | 亚美尼亚 | 3,264,500 | June,2011 | 0,046% |
136 | 立陶宛 | 3,221,200 | June,2011 | 0,045% |
137 | 阿尔巴尼亚 | 3,195,000 | January,1,2010 | 0,045% |
138 | 蒙古国 | 2,909,700 | 7月,2,2013 | 0,04% |
139 | 科威特 | 2,737,000 | 2010 | 0,039% |
140 | 牙买加 | 2,705,827 | December,31,2010 | 0,038% |
141 | 阿曼 | 2,694,094 | December,12,2010 | 0,038% |
142 | 拉脱维亚 | 2,218,800 | June,2011 | 0,031% |
143 | 莱索托 | 2,171,000 | 2010 | 0,031% |
144 | 纳米比亚 | 2,088,669 | 2008 | 0,029% |
145 | 斯洛文尼亚 | 2,061,010 | 7月,2,2013 | 0,029% |
146 | 马其顿共和国 | 2,057,284 | January,1,2011 | 0,029% |
147 | 博茨瓦纳 | 1,800,098 | 2010 | 0,025% |
148 | 冈比亚 | 1,728,000 | 2010 | 0,024% |
149 | 卡塔尔 | 1,696,563 | April,20,2010 | 0,024% |
150 | 几内亚比绍 | 1,515,000 | 2010 | 0,021% |
151 | 加蓬 | 1,505,000 | 2010 | 0,021% |
152 | 爱沙尼亚 | 1,340,122 | January,1,2011 | 0,019% |
153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1,317,714 | July,1,2010 | 0,019% |
154 | 毛里求斯 | 1,280,925 | July,1,2010 | 0,018% |
155 | 巴林 | 1,234,596 | 2010 | 0,017% |
156 | 斯威士兰 | 1,186,000 | 2010 | 0,017% |
157 | 东帝汶 | 1,124,000 | 2010 | 0,016% |
158 | 吉布提 | 889,000 | 2010 | 0,013% |
159 | 斐济 | 861,000 | 2010 | 0,012% |
160 | 塞浦路斯 | 804,435 | January,1,2011 | 0,011% |
161 | 圭亚那 | 784,894 | 2010 | 0,011% |
162 | 科摩罗 | 735,000 | 2010 | 0,01% |
163 | 赤道几内亚 | 700,000 | 2010 | 0,01% |
164 | 不丹 | 695,822 | 2010 | 0,01% |
165 | 黑山 | 625,266 | 2011 | 0,009% |
166 | 澳门 | 556,800 | March,31,2011 | 0,008% |
167 |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 | 531,000 | 2010 | 0,007% |
168 | 所罗门群岛 | 530,669 | 2010 | 0,007% |
169 | 苏里南 | 525,000 | 2010 | 0,007% |
170 | 卢森堡 | 502,100 | 2010 | 0,007% |
171 | 佛得角 | 491,575 | June,16,2010 | 0,007% |
172 | 马耳他 | 417,608 | January,1,2011 | 0,006% |
173 | 文莱 | 399,000 | 2010 | 0,006% |
174 | 巴哈马 | 353,658 | May,3,2010 | 0,005% |
175 | 伯利兹 | 333,200 | Mid-2009 | 0,005% |
176 | 冰岛 | 318,452 | January,1,2011 | 0,004% |
177 | 马尔代夫 | 317,280 | 2010 | 0,004% |
178 | 巴巴多斯 | 273,000 | 2010 | 0,004% |
179 | 瓦努阿图 | 240,000 | 2010 | 0,003% |
180 | 萨摩亚 | 187,032 | 2010 | 0,003% |
181 | 关岛 | 180,000 | 2010 | 0,003% |
182 | 圣卢西亚 | 166,526 | May,10,2010 | 0,002% |
183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165,000 | 2010 | 0,002% |
184 | 库拉索 | 142,180 | January,1,2010 | 0,002% |
185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109,000 | 2010 | 0,002% |
186 | 美属维尔京群岛 | 109,000 | 2010 | 0,002% |
187 | 阿鲁巴 | 107,000 | 2010 | 0,002% |
188 | 格林纳达 | 104,000 | 2010 | 0,001% |
189 | 汤加 | 104,000 | 2010 | 0,001% |
190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102,624 | April,4,2010 | 0,001% |
191 | 基里巴斯 | 100,000 | 2010 | 0,001% |
192 | 泽西岛 | 92,500 | December,31,2009 | 0,001% |
193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89,000 | 2010 | 0,001% |
194 | 塞舌尔 | 86,525 | July,1,2010 | 0,001% |
195 | 安道尔 | 84,082 | December,31,2009 | 0,001% |
196 | 马恩岛 | 83,000 | 2010 | 0,001% |
197 | 美属萨摩亚 | 68,000 | 2010 | 0,001% |
198 | 多米尼克 | 68,000 | 2010 | 0,001% |
199 | 百慕大 | 64,566 | July,1,2010 | 0,001% |
200 | 根西岛 | 62,431 | March,31,2010 | 0,001% |
201 | 北马里亚纳群岛 | 61,000 | 2010 | 0,001% |
202 | 格陵兰 | 56,452 | 2010 | 0,001% |
203 | 开曼群岛 | 54,878 | October,10,2010 | 0,001% |
204 | 马绍尔群岛 | 54,305 | 2010 | 0,001% |
205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52,000 | 2010 | 0,001% |
206 | 法罗群岛 | 48,596 | April,1,2011 | 0,001% |
207 |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 40,357 | 2010 | 0,0006% |
208 | 荷属圣马丁 | 37,429 | January,1,2010 | 0,0005% |
209 | 列支敦士登 | 36,157 | December,31,2010 | 0,0005% |
210 | 摩纳哥 | 35,000 | 2010 | 0,0005% |
211 | 圣马利诺 | 31,887 | December,31,2010 | 0,0004% |
212 | 直布罗陀 | 29,441 | 2010 | 0,0004% |
213 | 英属维尔京群岛 | 28,213 | 2008 | 0,0004% |
214 | 库克群岛 | 24,600 | December,2010 | 0,0003% |
215 | 帕劳 | 20,000 | 0,0003% | |
216 | 安圭拉 | 15,236 | 2011 | 0,0002% |
217 | 瑙鲁 | 10,000 | 0,0001% | |
218 | 图瓦卢 | 10,000 | 0,0001% | |
219 | 蒙特塞拉特岛 | 5,164 | 0,0001% | |
220 | 圣赫勒拿岛 | 4,255 | 0,0001% | |
221 | 福克兰群岛 | 3,000 | 0,00005% | |
222 | 纽埃 | 1,500 | 0,00003% | |
223 | 托克劳 | 1,100 | 0,00003% | |
224 | 梵蒂冈 | 800 | July,1,2012 | 0,00001% |
225 | 皮特凯恩群岛 | 67 | July,1,2011 | 0,000001% |
合理容量
地球能养活多少人
1677年,荷兰布商列文虎克先估计荷兰人口为100万上下,然后,利用地图和一点球面几何学知识,他计算出地球表面有人类居住的区域面积是荷兰的13385倍。当时的荷兰人口已颇为密集,很难想象世界各地都像荷兰这般拥挤,所以,列文虎克得意地总结道,地球上的人口不会超过133.85亿。
人口当今历史学家估算,在列文虎克的时代,地球上只有5亿左右的人类。那时候,经过几千年的缓慢增长,人口刚开始进入迅速膨胀阶段。150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宣告发现人类卵细胞,当时的世界人口已经翻倍,超过10亿。又过了100年,1930年前后,数量又翻了一倍,达到20亿。从那以后,世界人口一直以令人瞠目的速度飞增。20世纪之前,还无人得以在有生之年见证人类数量翻倍,但如今,已经有人亲身经历过“×3”的过程。据联合国人口司称,2011年下半年某时,人类家族扩充至70亿个成员。
虽然这场爆炸式的增长势头正逐渐趋缓,但离结束还远得很。如今,人类寿命得到延长,而且,尽管与前代人相比,如今妇女生育子女的数量减少,如今,全球大量妇女(18亿)进入生育年龄,因此,至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仍会持续增长。2050年,总数可能达到105亿,也可能停留在80亿——差距取决于每名妇女多生还是少生一个孩子。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采取中庸路线,作为他们的最佳估计值:当下他们预测2050年之前——也就是2045年,世界人口可能达到90亿。最终数据究竟是多少,还得取决于每对夫妻在从事人类最亲密行为期间所做的抉择。人口仍在以每年8000万的速度增长,势必引起人们警惕。当今地球,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受侵蚀,冰川融化,鱼类逐渐灭亡,每天都有近10亿人忍受饥荒。几十年后,可能会多出20亿张吃饭的嘴,多数来自贫穷国家。多出数十亿抱有脱贫愿望与权利的人,如果他们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砍伐森林、焚烧碳和油、随意施用化肥和农药,那么他们同样会对地球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压力。究竟该如何采取对策?人口警报早已拉响多年,得知这一消息或许能让我们略感欣慰。法国人口统计学家埃尔韦· 勒布拉说,从一开始,人口统计学就笼罩在末世恐慌的情绪中。奠定该领域基石的部分论文发表于列文虎克的发现之后仅几年的时间内,作者是威廉· 配第爵士,英国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估算出,等到《圣经》中所说的最终审判日(预期发生于约2000年内),世界人口翻六番。到那时,人口超过200亿——配第认为,地球无力养活数目如此之巨的人类。“于是,如《圣经》所预言,必发生战争、杀戮等等。”配第写道。
人口爆炸勒布拉提出,随着关于世界末日的宗教预言势力消减,人口增长本身带来一种类似末日审判的替代机制。“它把古人对末日的恐惧甚至希冀具象化。”他写道。1798年,英国牧师兼经济学家托马斯· 马尔萨斯公开阐明了自己的人口定律:人口增长必定超过食物供给,直至战争、疾病和饥荒降临,减少人口。事实证明,马尔萨斯写下此话时,最后一批足以对世界人口造成重创的瘟疫已经结束。历史学家认为,14世纪的黑死病之后,世界人口就再也没有减少过。
马尔萨斯宣称世界人口不会继续飞增,但此言发表之后的二百年中,趋势恰恰朝着与其言论相反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始于我们如今所称的发达国家,那时,这些国家仍处于发展中。玉米、土豆等来自新大陆的农作物得到推广,再加上化学肥料的应用,欧洲得以消除饥荒。起初,不断扩张的城市成为疾病滋生的温床,但从19世纪中期往后,开始出现下水系统,把人类排泄物与饮用水分开,之后再对水源进行过滤和消毒,因此大大减少了霍乱和伤寒的传播。
埃利希的著作《人口爆炸》使他成为当代马尔萨斯学派中最富盛名的成员。20世纪70年代,埃利希预言道,“数亿人民饥饿而亡”,并且做什么都为时已晚。“人口增长这颗恶性肿瘤……必须切除,”埃利希写道,“自愿方式行不通,就采取强制措施。”此言一出,美国的命运岌岌可危。虽然语言辛辣,或者说,正是由于其语言辛辣,这部作品得以成为畅销书,就像当年马尔萨斯的著作一样。而且,这一言论同样被证明只是一枚炸不响的哑巴弹。当时,结合高产种籽、灌溉技术、农药和肥料的农业革命已经开始,导致粮食产量翻倍。如今仍有许多人营养不良,但大规模的饥荒已十分少见。
但有一点埃利希说对了,那就是,随着医学拯救众生,人口必飞增。二战后,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的援助下,发展中国家迅速注入了一股预防医疗力量。青霉素、天花疫苗、滴滴涕(尽管后来引发争议,但仍拯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性命)等,转瞬间通通登场。印度的人均寿命从1952年的38岁增长到如今的64岁,中国则从41岁延长到73岁。发展中国家有数百万人本有可能在幼年夭折,如今他们都活了下来,并有了自己的后代。这就是人口暴增蔓延全球的原因——因为众多死之人被救活了。而且,妇女一度保持高生育率。在18世纪的欧洲或者20世纪早期的亚洲,每名妇女平均生育6个子女,但实际上其后代仅取代了她和配偶的位置,因为多数孩子都活不到成年。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后,夫妻们最终会减少生育后代的数量——但这一转变通常需要经历至少一代人的努力。当今发达国家,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率可保持人口恒定;而在发展中国家,要达到收支平衡的状态,“更替生育率”则要更高些。出生率与死亡率渐趋平衡的过程中,人口已然暴增。
人口统计学家把这一两段式的进化过程称作人口转型。各个国家在其各自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这一转变,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国家若完成这一变迁,就等于从自然手中争取到了至少一部分生杀大权。全球人口暴增是种无法避免的副作用,其作用如此强烈,以至于某些人怀疑人类文明能否抵抗得住。但实际上,当埃利希拉响警报时,人口增长率已经达到顶峰。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世界各地的生育率已开始以前所未料的速度骤降。从那时起,人口增长率已下降超过40%。人口生育率生育率下降的现象如今正席卷全球。在不同国家,这一现象始于不同时期。法国属于最早的一批。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四宫廷中的贵族妇女可充分享受性事,但同时生育子女不超过两个,她们依靠的办法与列文虎克从事研究时采取的方法相同:体外射精,也叫性交中止。各村庄的教区文书记录中显示,18世纪晚期,这一风潮已传播至农民阶级。19世纪末,在缺乏现代避孕手段的情况下,法国的生育率已降至每名妇女3个孩子。法国人口研究所的吉勒· 皮松说道,改革的关键不在于避孕手段,而在于观念的改变。启蒙运动以前,“生育后代的数量由上帝决定,人们无法想象自己也能掌握决策权。”
其他西方国家最终赶上法国的势头,二战开始时,欧洲部分地区和美国的生育率已下降至接近更替水平。然后,经历了突然涌起的“婴儿潮”之后,又出现一场锐减,让人口统计学家们措手不及。他们原以为,在某种本能的驱使下,妇女们会维持足够的生育量,以保证物种的延续,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生育率下降至1.4。“据我所知,妇女压根不关心物种更替之事。” 乔尔· 科恩说。
婴儿潮过后会给国家带来两种重大经济效应。首先是“人口红利”——几十年的时间里,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壮大劳动者行列,需靠人供养的老幼人口也相对较少,因此有大量余钱可作他用,人民生活幸福美满。随后,第二种效应开始出现: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人们原以为可长期维持的人口发展秩序,却成了一场被迫终止的狂欢。美国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争论日益激烈,2009年,法国为推迟退休年龄发生罢工,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供养老龄化的人口。“2050年的时候,工作人口创造的财富足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吗?”位于海牙的荷兰跨学科人口研究所负责人弗兰斯· 维勒肯斯自问自答道:“答案是否定的。”
工业化国家历经几代人的时间,生育率才下降到更替水平或更低,而当这一转变开始在其他地区发生时,其发展速度则快得多,让人口统计学家们惊讶不已。中国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尽管数量仍在增长,但已低于更替生育率,并且已经维持这一水平近20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979年开始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就在不久前的1965年,每名中国妇女仍平均生育6个孩子,而现在只有1.5个左右。在伊斯兰政权的支持下,伊朗的生育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下降幅度已超过70%。同一时期内,信奉天主教的民主制巴西妇女生育率降低一半。“我们仍未弄清,为何在如此之多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群体中,生育率下降得如此之快。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联合国人口司负责人阿尼亚· 兹洛特尼克说。“此刻,虽然仍存在高生育率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一现象只发生在世界16%的人口中,大多数都在非洲。”兹洛特尼克说。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生育率仍然高达每名妇女5个子女,而在尼日尔,这一数量达到7个。但另一方面,该地区有17个国家的人均寿命不超过50岁,并且刚开始进入人口转型期。然而在世界多数国家,家庭规模已骤然缩减。联合国预计,2030年世界人口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总体来看,世界人口正朝着非爆炸型的方向发展——这是个好消息。”兹洛特尼克说。
合理的容量
70亿人口背后的不均衡之忧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所谓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他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人口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实际消耗的资源总量却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也远远超出了该国的范围。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发展中国家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可见,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护人口的合理容量,其任务十分艰巨。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分布
四大稠密区
(1)亚洲东部
(2)亚洲南部
(3)(60°N以南)欧洲西部
(4)北美洲东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四大稀疏区
(1)高纬度地区
(2)高山高原地带
(3)沙漠地带
(4)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
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随世界范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人口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①不平衡性。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如今,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的29.4%,但人口占60%(1980年)。在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人口1亿以上的7个国家的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5%以上。在各国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人口分布也很不平衡。如中国以爱辉(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以东地区土地占全国的42.9%,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4%(1982年)。
②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通常,中纬度、地势低平和沿海位置对人口有明显的吸引作用。现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纬20~60°地区;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里以内地区虽只占全球陆地面积不足30%,但拥有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③时滞性(或惰性)。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其原因在于人口分布的变化依赖于自然增长率和净移民率的时间积累效应,速度比较迟缓。只有在人口基数很少的新开发地区,移民因素才能立即产生显著效果。全球、各国和各地区人口(现象)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研究,几乎构成人口地理学的全部内容。
在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居住状况。全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10%的土地上,不到10%的人口散居在其余90%的陆地上。中国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省的爱辉县到西南云南省的腾冲县划一直线(称为爱辉—腾冲线),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2.9%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1%的西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的状况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有关。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自然资源的多寡,都会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从而造成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一般来说,人口最稠密地区都是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历史悠久的地区。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尚未开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大洋州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0.5%,北美洲为6.9%,欧洲为10.5%,南美洲为6.7%,非洲为12.5%,亚洲为63%。
分类
按行政建制分类
市人口:市管辖区域内的全部人口(含市辖镇,不含市辖区县);
镇人口:县辖镇的全部人口(不含市辖镇);
县人口:县辖乡人口。
按常住分类
市人口:设区的市的区人口和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县人口:除上述两种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1952-1980年数据为第一种口径的数据,1982年以后的数据为第二种口径的数据。
按是否在业分类
在业人口(又称就业人口) 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不在业人口指十五周岁及十五周岁以上人口中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包括在校学生、料理家务、待升学、市镇待业、离退休、退职、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在业人口。
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总负担系数=被抚养人口/15-64岁人口×100%?
负担老年系数 指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负担老年系数=老年人口/15-64岁人口×100%?
负担少年系数指少年儿童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负担少年系数=少年儿童人口/15-64岁人口×100%
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该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该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该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例如,泰国20世纪上半叶时期推行的是提倡与鼓励生育,到60年代中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2%;由于人口剧增,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应紧张,于7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家庭生育计划”,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70年代初的3%下降到1.5%。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国家为了提高出生率,缓解老龄化程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多生育。
迁移
概念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原因
人口迁移中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如为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等。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战争和灾荒也可能导致迁移。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在对迁出、迁入地区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的不同影响。一般移民中男性多于女性,年轻人多于儿童和老人。从间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看,迁出地人口压力减轻,可能得到移民汇款收入,但劳动力减少,特别是具有熟练技能与高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迁出,使迁出地的抚养、教育费用受到很大损失。对迁入地区,由于人口和劳力增加,经济上有利,但也可能带来民族矛盾或其他社会问题。
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政策可以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但是如果政策不合理,或者虽然合理而实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引起的欧洲人口迁移达到3000万人。20世纪末发生在非洲卢旺达、刚果地区部族战争,引起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迁移。
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国际上,一般以60岁或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老人比重占5—10%称为成年型人口,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化以及在老年型人口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都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还给社会公共福利、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