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

神农架林区现辖6镇2乡,68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328个村民小组,1个国家级森林及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个林业管理局,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其中6镇为:松柏镇、阳日镇、木鱼镇、红坪镇、新华镇、大九湖镇;2乡为:宋洛乡、下谷坪土家族乡。

文化艺术

神农架文化节

中国湖北神农架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秉承“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理念,落实湖北省“两圈一带”战略,着力打造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路,实现华中地区旅游市场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旅游投资与旅游项目的对接,整体提升神农架旅游的知名度,夯实神农架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核心板块地位。

人文背景

神农架神农架据传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在此搭架采药、疗民疾矢的地方。他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神农炎帝是华夏文明开创者之一,后人将其丰功伟绩列陈有八:训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革,陶石木具,首创农耕,搭架采药,日中为市,穿井灌溉。为缅怀祖先,颂其伟业,林区人民政府于1997年开始在神农架主峰南麓小当阳兴建神农祭坛一座,塑其雕像于群山之中,但见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双目微闭,似思似眠,神农塑像与千年古朴相拥而立,景致浑宏,气宇不凡,蔚为壮观。

神农架人文历史久远,早在2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秦汉以来,神农架地区分属历朝历代邻近州郡县管辖(仅三国至隋初设绥阳县),清代隶属湖北省郧阳府房县及宜昌府兴山县。由于这里谷深林密,交通不便,历来为兵家屯守之地。唐中宗被贬为庐陵王后,命神农架山脉为“皇界”。清顺治、康熙及嘉庆年间,义军刘体纯部及白莲教军先后在此屯守11年之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红三军在此建立苏维埃政府。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国家以采伐木材为主要目的着手对神农架进行开发,并于1966年修通贯穿南北的公路。1970年国务院以〔1970〕国发47号文件,批准神农架林区建置,由湖北省直辖,行政地域由房县、兴山、和巴东三县毗邻区域划出。此后行政隶属几经变更,终于于1987年确定直属省辖至今。

神农架文化遗存众似繁星,民俗乡风淳厚质朴。阳日古刹净莲寺、九冲佛影天观庙传承佛教衣钵,川鄂古盐道依稀再现南方丝绸之路的繁荣,残存的木雕、石刻及民间刺绣显示炎帝后裔五千年的智慧。在此发现并已整理出版的《黑暗传》被称为汉民族的创世史诗,从而打破西方关于中国没有自己史诗的百年神话。反映秦巴平民喜怒哀乐的百代民风土家婚俗、打丧鼓、山锣鼓、打火炮堪称中原文化的活化石。神农架不仅是东西南北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交汇地,而且是华夏民族四大文化种类的交汇地。以神农架为原点,西有秦汉文化,东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神农架是一处文化洼地,各种文化溪流在这里交融。神农架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共同构成了神农架绚丽多彩的画卷,隽秀如屏的群峰,茫茫苍苍的林海,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宜人的气候。

2010年,湖北省保康县、神农架林区共同申报的“黑暗传”,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30。

神农文化

在神农架古老的谜一样的山林里,积淀着古老的谜一样的文化。独具魅力的神农架文化像一樽陈年老酒,香飘万里,醉人心脾,令人心往神驰。神农架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显著特点:这就是古老的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显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迹,又具有浓厚的山林地域风貌。其区域文化特色被视为亚洲少见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态文化群落带。

史诗《黑暗传》

神农架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的发现受到了我国神话学界和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丹麦的汉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热情评价。这部长达3000多行的史诗唱本,记录着汉民族的远古创世神话。被我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判定为汉民族广义的神话史诗,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黑暗传》的保存,是神农架先民崇敬上古开天辟地的英雄而歌唱的结果。他们把神话当做真有其事的历史知识,代代往下传唱。一些老歌手把《黑暗传》手抄本奉为经典,当作传家宝加以珍藏,从不轻易示人。在神农架,把《黑暗传》带进棺材作陪葬或死前埋在地下不为子孙所知的事屡见不鲜。《黑暗传》的发现,是中国古神话的发现,打破了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的定论,对于中国神话学和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因此成为神农架民间文学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神农架刺绣

神农架地处偏僻深山,长期以来处于原始封闭状态,与外地往来不多,民间习俗多保持着固有的淳朴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独具特色的刺绣便是神农架的一朵充满活力的艺术之花。

神农架民歌

神农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十分古老和丰富。许多民歌珍品历传不衰,成为神农架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古楚文化的灿烂光辉。薅草歌声情并茂,明快悠扬;婚礼歌脍炙人口,趣味盎然;丧礼歌音色古朴,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状物,盛情真挚。

神农架堂戏

堂戏是神农架现存的十分古老的地方剧种,因演出时所需场地较小,一般在农家堂屋里表演,故名堂戏。剧目大多是传说的古装戏,也有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现代戏。演唱风格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历史文化

神农架的历史文化遗迹已鲜可寻觅。阳日的净莲寺,九冲的天观庙,松香坪的白云庵、观音阁,只依稀辨认出断壁残垣。但是兰英寨、松柏寨等古寨堡和大九湖古战场保存得十分完好。1985年在红坪、刘享寨相继发现了两块保护山林的石碑。红坪的护林石碑立于经坪西沟天门洞口的老岩石上,石碑约一米见方,上镌“严禁山林”四个大字,落款为清同治元年,距今有100多年了。另一块石碑立于刘享寨南麓一个名叫新大路垭的峰峦石壁上,石碑长83厘米,宽55厘米,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镌“严禁石木”四个大字。这两块石碑是神农架古代保护山林的“石碑双壁”。

民风

神农架民风古朴,民俗奇特。在一些农家的大门上,常挂着一幅青面獠牙、面目凶恶的木雕脸谱,谓之“吞口”。在南部山乡,热情的主人往往以酒待客,谓之“喝冷酒”;北部山乡则有一整套待客的酒规。山民爱抽烟,每人备有一个旱烟袋,长一米左右,谓之“烟枪”。山村妇女爱缠头巾,有时缠在头上的头巾多达数十条。

神农架的文化生态与其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一样包含着巨大的价值而且具有长期恒久的魅力。其独特的文化个性,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她背后蕴含的真正的资源价值,承载着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可能性,并给予神农架一个真正安宁与幸福的承诺。

民间文学

神农架林区的民间文学是神农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珍贵的汉民族神话史诗,优美抒情的民间歌谣,绚丽多彩的传说故事,构成了神农架民间文学的宝库,也是上个世纪以前的古老文化封存在神农架的有力见证。

神农架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楚,所以,人们经常遭受饥饿和病痛的折磨。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里。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来到了一座茫茫大山的脚下。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神农站在一个小山上,对着高山,寻思着攀登的方法。突然,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爬过去,灵活得很。神农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

神农带着臣民们上了山顶,这山顶是一个奇花异草的世界。在这里,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又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

旅游攻略

美食:泡菜 、香茹炖土鸡、懒豆腐、苞谷酒

特产:神农架特产有:神农茶叶、香菇、中草药、木菜板、绞股蓝、野生蜂蜜、红桦树汁、根雕、野生动物标本、水晶石、野生核桃、板栗等。

住宿:柏镇、木鱼镇,两镇是神农架林区较为繁华的城镇, 木鱼镇和神农祭坛晚上一般都会举办篝火晚会(120元/人),游客可观看当地老百姓的歌舞表演。晚会结束时,游客还可跑到篝火旁,与众人争抢现场烤的全羊肉。

小贴士:神农架最佳旅游季节为5至10月。5月20日左右,杜鹃花开,观赏到云海的概率也相当的大。神农架原始森林很大,交通不发达,很多地方不对游人开放,为防止在森林中迷路,最好请一名导游,每天的费用在150元上下。

旅游景点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西南部,总面积70467公顷,分东西两片,东片以老君山为中心,面积10467公顷,西片以大小神农架为中心,面积60000公顷。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箭竹和高山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是欧亚大陆从亚热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保护区内有高等维管束植物3216种,有野生兽类、鸟类、鱼类和两栖类动物493种,有昆虫4143种。其中,金丝猴、金雕等73种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259种。

神农顶风景区

神农顶景区位于神农架西南部,是以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为核心,以三峡双神线为依托,以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特色,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题的自然生态旅游区,同时又是国家林业部门建设的一个示范性生态景观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景区面积105.7万亩,内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六座山峰共同构成了华中屋脊,成为长江和汉水境内的分水岭,起着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水土保持等重要作用,其植物垂直特征明显,它的主要景点:小龙潭、金猴岭、神农谷、板壁岩、了望塔、太子垭等。

大龙潭金丝猴保护与研究基地

大龙潭海拔2300米,是神农架金丝猴自然栖息地之一。大龙潭金丝猴保护研究基地成立于2005年4月15日,2007年1月28日被湖北省科技厅批准为湖北省金丝猴保护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对金丝猴进行长期监测,掌握其种群的变化趋势,为有效保护金丝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地成立后,在多年研究金丝猴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个数量最少(105只)、结构合理(由8个家庭和1个全雄单元组成的小种群)的群体进行长期跟踪研究。

国家森林公园

2009年,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在“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投票评选中跻身“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公园”。主要由天燕景区、天门垭景区、红坪景区三部分组成。

国家地质公园

神农架湖北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神农架林区中南部,面积约1700km2。2005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2008年5月授牌。神农架地质公园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上前寒武系地层,地质构造完整,地层出露齐全,构造证据明显,既保存着燕山造山运动的痕迹,又显露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影响;既保存着寒武纪、奥陶纪的化石群,又显露着喀期特地形和冰川地貌。神农架特定的地质背景、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融众多地质、地貌景观于一体。完整的前寒武系、典型的断穹构造、第四纪冰川遗迹、2000米以上的剥夷面、高山湿地草甸,峡谷、河流、瀑布、暗河、泉水、石林、溶洞等等,构成神农架独特的地质奇观。

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自西向东分为六个景区:大九湖景区以发育冰川地貌和高山草甸为特色;板桥景区以侵蚀构造地貌为主;神农顶景区展示了壮丽的山岳地貌和典型的地质剖面;天燕景区峡谷与岩溶地貌发育;香溪源景区以峡谷、河源景观为特色;老君山景区发育断裂构造与水体景观。

炎帝神农文化园

炎帝神农文化园位于木鱼镇南部209国道旁,是集中展示神农始祖业绩与功德,并集珍稀古老自然孑遗树种及科研为一体的突出寻根祭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区。四周群峰争奇,纳群山之灵气,容百川之秀丽。2002年通过国家质量ISO9001和ISO 14000体系认证,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景区有特色地分为四个部分:古老植物园、千年杉王、神农祭坛、购物长廊。祭坛内神农塑像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双目微闭,似乎在洞察世间万物。它以大地为身躯,头像高21米,象征中华民族在21世纪蒸蒸日上,宽35米,与它的高加起来共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祭坛外围的五色石代表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内方外圆,即有天圆地方之意。祭坛的两侧用八组壁画记录着远古神农氏的功德,即降牛以耕、焦尾五弦、积麻衣葛、陶石木具、原始农耕、日中为市、穿井灌溉。八组壁画以艺术的手法叙述了神农氏的丰功伟业,表达了子孙们的无限追恋。

香溪源景区

香溪源景区北距木鱼镇4公里。香溪源是长江西陵峡北岸的一条重要支流,它是一条地下河,发源于海拔2800米的风景垭。因王昭君在出塞和亲之前,曾回故乡省亲,在溪中洗脸时,不小心将一串珍珠项链失落溪中,从此,溪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芳香扑鼻,故名香溪。香溪源头,奇峰竞秀,林海深处,云游雾绕;林间野花竞放,山中溪河纵横;香溪河水清澈见底,青凉甘甜。香溪源也被称为“天下第十四泉”。

天生桥景区

天生桥景区位于神农架南部彩旗村,紧邻209国道,距神农坛4.8公里,是2003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的新型生态旅游区。景区海拔1200米,面积6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奇洞、奇桥、奇瀑、奇潭为特点的休闲、探险、揽胜的旅游区。在这里有风情万种的飞瀑,鬼斧神工的天然石桥,香飘万里的兰花山,险峻扼要的石壁栈道,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神农架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大九湖湿地公园位于神农架林区大九湖乡境内,占地面积5083.5公顷,其中,大九湖国土面积3978 公顷;小九湖国土面积1105.5公顷。是国家林业局迄2008年为止批准的第一个亚高山湿地公园,第四个国家湿地公园,并纳入了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大九湖湿地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处于中国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由大巴山东延的余脉组成亚高山盆地地貌,盆地底部海拔1730m,最高峰达2800米,有“高山平原”之称。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亚热带亚高山湿地,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湿地资源包括灌木沼泽、草丛沼泽和泥炭藓沼泽。据调查,大九湖湿地范围内共分布有高等植物141科366属96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国家珍贵树种3种,苔藓植物13科18种。

大九湖周围群山环绕,盛夏不热,天高气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冬天雪厚冰坚,是冰雪运动的佳境。2009年,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在“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投票评选中荣获“中国最美湿地公园”第一名。

神农架滑雪场

神农架滑雪场应国家体育总局“北雪南展”的构想于2004年建成,距木鱼省级旅游度假区30公里,是华中地区第一家规模最大、功能齐全、采用人工造雪和天然雪相结合的滑雪场。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配有初级道、中级道和高级道各一条,设有拖迁式索道,可同时容纳3000人进行雪上娱乐活动。该旅游滑雪场冬季月平均温度为-4℃,全年积雪时间150天左右,具有雪质好、雪量丰富、气候适宜等优点。是冬季赏雪、滑雪、激情演绎林海雪原的最佳场所。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神农架林区从印支运动末至燕山运动初,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大面积的掀斜,奠定了区内的地貌骨架。第四纪气候的冷暖变化,在部分地段残留了冰川地貌,致使区内地貌复杂多样。林区山峦迭嶂,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山坡陡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神农架山脉呈东西方向延伸,山体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山峰多在海拔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多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为“华中第一峰”。林区最低点为下谷坪乡的石柱河,高程为398m,最高点与最低点的相对高差为2707.4米。根据区内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剥蚀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四种类型的地貌单元。

自然气候

神农架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气候向温带气候过渡区域。气温偏凉而且多雨,全年辐射103.7千卡/m2,全年日照时数1858.3 h,日照时数及总辐射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减少,年均气温无霜期因海拔不同相差很大,海拔每上升100米,季节相差3--4天。由于一年四季受到湿热的东南季风和干冷的大陆高压的交替影响,以及高山森林对热量、降水的调节,形成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当南方城市夏季普遍是高温时,神农架却是一片清凉世界。

年降水量在800—2500mm之间,水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春夏之交常有冰霜发生,一般从9月底至次年4月底为冰霜期。区内平均年蒸发量500—800mm,干旱指数为0.50—0.53。全年80%的时间盛行东南风。

人口社会

人口状况

2008年,神龙架总人口为80350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3217人,女性人口为37133人,男女性别比为53.8:46.2;

2008年,神龙架共出生763人,出生率为9.5‰;死亡403人,死亡率为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

2008年,神龙架18岁以下11914人;18-35岁之间的24391人;35-60岁之间30708人;60岁以上13337人。

民政优抚

截止2009年3月,林区享受城镇低保1840户、4136人,支出低保金550万元;农村低保2007户,4362人(含孤儿41人),有农村福利院8个、社会福利院1个。供养五保对象913人,其中:集中供养260人,分散供养653人。全年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25万元。

社会保障

神农架林区劳动局是1989年劳动人事局分家后成立的正科级局,是林区政府的职能部门,2001年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神政办〔2001〕127号),主管全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工资、劳动保障执法、劳动争议仲裁等工作。下属3个二级单位:林区劳动就业局、林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林区社会保险基金结算中心(2002年成立)。

2007年,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划归劳动部门。

2008年6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划归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社会保险事业局明确为正科级单位,更名社会保险管理局。

文物古迹

神农架林区现有馆藏文物近两千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6件。不可移动文物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没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盐道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已经全面完成。神农架的文物古迹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

古遗址类:红坪犀牛洞遗址: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犀牛洞遗址考察证明,在10多万年前,神农架就有原始智人生产生活,繁衍子孙。

古墓葬类: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坪汉墓群,松柏汉墓,大九湖湿地公园里的唐墓群。宋元明墓也有发现,清代墓葬群分布广泛。

古建筑类: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蛇草坪古民居以及新华乡石屋头古民居。

石窟寺及石刻类: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冲天观庙磨崖石刻,红坪镇红河石碑群。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物类:主要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军区突围阻击战指挥所旧址(莲花观)以及房县十三区第八乡苏维埃政府旧址马鞍坪古民居。

其他类:川鄂古盐道横贯神农架林区东西,2008年已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事业

2008年末,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6%,小学学生实现了“零辍学”率;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0.75%,小学毕业升初中的直升率达90.6%。农村学生继续享受“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普通高中入学率达64.18%。

幼儿教育:全区共有4所幼儿园(其中民办2所),占地面积3125平方米,校舍面积3223平方米。在园人数592人,教职工35人。

小学:全区共有小学30所,占地面积217966平方米,校舍面积114467平方米,在校学生3364人,教职工495人。

初中:全区共有普通中学7所。学校占地64787平方米,校舍面积32365平方米。初中在校学生2560人,专职教师225人。

高中:全区共有高级中学1所。学校占地面积2512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354平方米。在校学生1480人,专职教师126人。

职业教育:全区有职业中专1所。开设有机电班、旅游班。学校采取与武汉机电工程学校联合办学,与林区电力公司等企业联合办班,此外还开展“阳光工程”等培训。

成人教育:教师进修学校(与林区党校、行政学校合署)1所,教职工8人,专职教师3人,学校占地面积3730平方米;省级示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3所,专职教师4人,学校占地面积3810平方米;区级示范成校1所,专职教师4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其它乡镇成校4所,主要职能是服务当地经济,开展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科技,为“三农”服务。

历史沿革

神农架因华夏始祖之一神农氏在此架木为梯,采尝百草,救民疾夭,教民稼穑,而得名。1970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房县、兴山、巴东的24个公社和2个药材场、1个农场划为神农架林区的行政区划,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省辖行政区。1971年划归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2年3月复归省辖,1976年5月划归郧阳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83年8月又复归省辖。1980年11月,省政府批准成立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撤销神农架林区革命委员会,1985年巴东代管的下谷坪、石磨、板桥河3乡移交神农架林区。

物产资源

生态资源

神农架古老漫长的地理变迁和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神农架全境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神农架是全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数不多的生态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始林区,神农架1618平方公里的森林,郁闭度达到了0.9以上,按照目前通行的方法计算,每年可向大气释放氧气300多万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30多万吨,吸收大气中的灰尘100多万吨,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近200万吨,蓄水30余亿立方米。因为有了神农架这片原始森林,每年少向三峡库区排放700多万吨的泥沙。有专家指出,神农架生态直接影响到整个华中地区气候平衡。

神农架不仅是湖北境内长江与汉水的分水岭,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绿色屏障,作为全球同纬度地区少有的绿色奇迹而倍受关注。

生物资源

1、植物

现有森林面积1618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量2019万立方米,年净增29万立方米。

这里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高等维管束植物199科、872属、2671种,占全省植物总数的47.5%,占全国植物总数的11.3 %。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一、二类保护植物有28种,列为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树种有3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珙桐、香果树、连香树、银杏、红豆杉等。

2、动物

神农架共有各类动物1060余种,有野生脊椎动物近500种,占全省野生脊椎动物总数的58%,两栖类33种,爬行类40种,兽类76种,鱼类47种,鸟类308种,昆虫560种。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神农架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通过对75种兽类、236种鸟类和63种两栖爬行类的成份分析,东洋种占优势,占总种数的64.97%。广布种其次,占总种数的17.65%。古北界种占总种数的17.38%。可发现南方和北方物种混杂现象,表现出过渡性特征。

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金雕、白鹳、大鸨等67种珍稀野生动物受国家重点保护。其中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自然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神农架。20世纪60年代前,神农架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为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1980年才有神农架存在金丝猴的报道。主要栖息在海拔1700—3100m之间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集中分布在保护区西片的东部区域,现有金丝猴种群1200余只。

神农架先后发现了30多种白化动物,如白林麝、白鬣羚、白蛇、白熊等。白化动物多也是区内动物资源的一个鲜明特点。

3、药用动植物

神农架可入药的野生动、植物达2016种,还被喻为“神农百草园”和“中药王国”。

土地资源

1、土地面积及分布

神农架林区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辖区总面积3215.83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 1.71%。其中耕地7046.86公顷,占国土面积2.2%;现退耕还林面积9.5万亩;园地674.06公顷,占国土面积0.2%;林地295260.59公顷,占国土面积90.8%;牧草地661.76公顷,占国土面积0.21%;其它农用地1241.47公顷,占国土面积0.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56.3公顷,占国土面积0.39%;交通运输用地396.89公顷,占国土面积0.12%;水域用地1119.18公顷,占国土面积0.34%;未利用地15014.2公顷,占国土面积4.67%。神龙架人均耕地面积1.33亩。

2、土地资源结构

主要分为三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工矿、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沼泽地、沙地、盐碱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在土地结构上为耕地少、林地多,平地少、坡地多。

3、开发利用特点

神龙架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耕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相对量少,土地垦殖率低,生态退耕较多。

矿产资源

神龙林区

神农架神农架处于扬子淮地台上扬子坪之鄂中断区内,为一断穹构造。地层出露以前寒武系为主,由轻微变质岩种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组成,兼有辉绿岩、辉长岩和多项火山喷发岩分布,因此,神农架成矿条件优越,有较丰富的矿藏。

神农架已探明的矿种有磷矿、铁矿、镁矿、铅锌矿、硅矿、铜矿、建筑石材等15种(不含砂石、粘土),共有各类矿床(点)53处,其中主要矿种有磷矿、铁矿、铜矿、镁矿、铅锌矿、硅矿等。现已探明磷矿储量为15000万吨,铁矿储量为2029.4万吨,铅锌矿储量为1606万吨,铜矿储量为117.6万吨,镁矿储量为37.1万吨,硅矿储量为1亿万吨,上述矿种潜在经济价值可达1000亿元。

在开发利用上,主要以磷矿为主,现有(2008年)磷矿开采企业6家,开采矿区8个,磷矿资源勘查区块13个。磷矿资源是林区优势矿产资源,且储量集中,品位较高,已成为神龙架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年生产力可达120万吨以上。

水利资源

神农架板壁神农架是湖北长江和汉江的分水岭,神农架林区共有四大水系,分为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堵河四大流域,境内有大小河流317条,其中: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条。神农架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降水总量为36.4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2.00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2—2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13591立方米。

神农架林区河谷具明显幼年期特征,河谷陡险,横断面多呈“v”形,坡降大,水流急,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制约,神农架水资源除少量的农业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社会生活用水外,主要是在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根据勘测表明,神农架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为35 万千瓦,已作流域规划的有31万千瓦,现已开发12万千瓦。

2008年林区共完成8个乡镇、43个村、2453户、1.2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供水工程287处,完成投资302万元。完成八角庙村“ 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56.6万元。

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

2009年2月18日,神农架机场建设工程奠基。 自2008年起,修建了松柏过境公路、杜阳公路、麻线坪公路建设、通村公路。木鱼垃圾处理场、木鱼污水处理厂于2008年4月20日开始试运行。

开发区建设

省级旅游度假区木鱼镇位于神农架南部,是神农架对外的“窗口”和“南大门”,2001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木鱼省级旅游度假区,成立木鱼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与木鱼镇合署办公,为副县级单位。木鱼镇是省级旅游明星镇,“一江两山”黄金旅游线上的节点城镇、游客集散地,同时也是全省“百镇千村”示范镇,是省委省政府领导联系的十五个重点镇之一。镇域面积43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3.6平方公里。全镇辖7个村、2个居委会,11326人。

基本简介

远古时期,神农架林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逐渐提升成为多级陆地,并形成了神农架群和马槽园群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层。神农架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由大巴山脉东延的余脉组成中高山地貌,区内山体高大,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神农架平均海拔1700米。

神农架山峰多在1500米以上,其中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海拔2500米以上山峰20多座,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成为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因此有“华中屋脊”之称。西南部的石柱河海拔仅398米,为境内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708.2米。神农架是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境内有香溪河、沿渡河、南河和堵河 4个水系。由于该地区位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气温偏凉而且多雨,海拔每上升100米,季节相差3--4天。由于一年四季受到湿热的东南季风和干冷的大陆高压的交替影响,以及高山森林对热量、降水的调节,形成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的宜人气候。当南方城市夏季普遍是高温时,神农架却是一片清凉世界。神农架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区,受大气环流控制,气温偏凉且多雨,并随海拔的升高形成低山、中山、亚高山3个气候带。

年降水量也由低到高依次分布为761.4 ~2500毫米不等,故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山脚盛夏山顶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看不够,春夏秋冬最难分”是林区气候的真实写照。这里拥有当今世界北半球中纬度内陆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境内森林覆盖率88%,保护区内达96%。这里保留了珙桐、鹅掌楸、连香等大量珍贵古老孑遗植物。神农架成为世界同纬度地区的一块绿色宝地,对于森林生态学研究具有全球性意义。神农架有许多神奇的地质奇观。在红花乡境内有一条潮水河,河水一日三涌,早中晚各涨潮一次,每次持续半小时。涨潮时,水色因季节而不同;干旱之季,水色混浊,梅雨之季,水色碧清。宋洛乡里有一处冰洞,只要洞外自然温度在28℃以上时,洞内就开始结冰,山缝里的水沿洞壁渗出形成晶莹的冰帘,向下延伸可达10余米,滴在洞底的水则结成冰柱,形态多样,顶端一般呈蘑菇状,而且为空心。

进入深秋时节,冰就开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内温度就要高于洞外温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立体小气候,使神农架成为中国南北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域和众多动物繁衍生息的交叉地带。神农架拥有各类植物3700多种(菌类730多种,地衣190多种,蕨类290多种,裸子植物30多种,被子植物2430多种,加上苔藓类可达4000种以上),其中有40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有各类动物1050多种(兽类70多种,鸟类300多种,两栖类20多种,爬行类40多种,鱼类40多种,昆虫560多种),其中有70种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神农架是中国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它所拥有的在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动植物区系成分丰富多彩,古老、特有而且珍稀。苍劲挺拔的冷杉、古朴郁香的岩柏、雍容华贵的桫椤、风度翩翩的珙桐、独占一方的铁坚杉,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金丝猴、白熊、苏门羚、大鲵以及白鹳、白鹤、金雕等走兽飞禽出没草丛,翔天林间。一切是那样地和谐宁静,自在安详。

这里还有着优美而古老的传说和古朴而神秘的民风民俗,人与自然其同构成中国内地的高山原始生态文化圈。神农氏尝草采药的传说、“野人”之谜、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川鄂古盐道、土家婚俗、山乡情韵都具有令人神往的诱惑力。红坪峡谷、关门河峡谷、夹道河峡谷、野马河峡谷雄伟壮观;阴峪河、沿渡河、香溪河、大九湖风光绮丽;万燕栖息的燕子洞、时冷时热的冷热洞、盛夏冰封的冰洞、一天三潮的潮水洞、雷响出鱼的钱鱼洞令人叫绝;流泉飞瀑、云海佛光皆为大观。

经济发展

经济概况

1、生产值

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9681万元,同比增长14.5%。人均GDP 为9917元,同比增长14.0%。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63305万元,同比增长8.0%。 2008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5.1:39.8:4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34万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1720万元,同比增长20.7%,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22220万元,同比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35927万元,同比增长12.7%。

2、人民生活

2008年,全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64元,同比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3330元,同比增长16.8%。在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消费也保持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998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138元,分别比同期增长12.2%、16.2%。全区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9.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5.9平方米,分别比同期增加0.2平方米、0.6平方米。

2008年,全区在岗职工9129人,同比增长3.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4331万元,同比增长39.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698元,同比增长33.8%;全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5387元,同比增长33.1%。

农业发展

种植业

1、农作物

神农架林区农作物品种繁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大豆、红薯、南荞、苦荞、南麦、荞麦、小豆、豌豆、四季豆等;油料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等。近几年来,由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粮油种植面积锐减,产量大幅度下降,小杂粮生产萎缩。

2、中药材

人工种植大宗草本中药材有独活、当归、党参、天麻、黄连、川芎、冬花、玄参等;栽培木本药材有杜仲、厚朴、银杏、黄柏、辛夷花等。这些中药材因海拔高低、土壤类型,生长季节,座落朝向的不同而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如大九湖盛产独活,红举、板仓、东溪等地适宜黄连生长,田家山又是党参、当归的主产地,新华乡则雅称“杜仲走廊”。但是,由于缺少高新技术开发和骨干项目的拉动,中药材深度技术开发攻关、项目规模、产品系列上尚未取得重大突破。药材播种面积12599亩,产量501.4吨。

3、茶叶

茶叶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木鱼、红花、下谷一带,在木鱼主产区以外各乡镇均有零星分布,通过多方面的政策鼓励,多渠道的资金投入,2008年全区共发展茶叶面积10363亩(其中新发展茶叶313亩),茶叶采摘面积7832亩,茶叶产量77吨。

牧业发展

2008年全区畜牧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是,总量增加,价格稳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规模化养殖比例显著提高,增收形势较好。全区年末生猪存栏55116头,出栏55136头;山羊存栏22066只,出栏14257只;家禽存笼235204羽,增长19.5%;出笼217307羽,增长48.8%;禽蛋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水源产业

渔业发展库区生态渔和休闲渔市场看好。主要发展库区网箱养鱼和农家乐休闲渔业垂钓转产增加产值。引进鱼苗16吨,发展养殖商品鱼900箱,水产品销售产量119吨,其中,当年网箱养殖商品鱼产量52吨,库区捕捞鱼65吨、青虾2吨;实现渔业经济127万元,其中,行业内部产值80万元,旅游农庄带动渔业增加值19万元。

名优特产

神农架土特产品资源丰富,其中神农架小板栗、木鱼有机茶、绿源公司压缩木耳、望林公司长方冲菜、新华的杜仲茶以及生漆、中药材、香薰腊肉等等地产农副产品。全区无公害牲猪2.5万头,保持有机食品认证3个。

工业发展

神农架林区工业经济起步于80年代初期,九十年代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2000年前林区工业主要是以木材砍伐和加工为主,随着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木材加工企业全部停产。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工业经济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以水电、化工、矿山为支柱的“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截止2008年底全区工业经济实现总产值5.95亿元;化工企业完成黄磷10053.6吨;水电企业完成发电量4.78亿千瓦时;供电量5亿千瓦时。

按照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化工类标准、大中企业划分标准,有规模以上企业16户,其中:中型工业企业3户;轻工业2户,重工业14户,轻重工业之比为2:1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户,占31.3%;私营企业11户,占68.8%;外来投资企业11户, 占68.8%;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家。

第三产业

2008年,第三产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5927万元,同比增长12.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和其他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外,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截止2008年底,私营企业312 户,投资者人数790人,雇工人数2762人,注册资金56802万元。

神农架林区先后建成了4个有一定规模的集贸市场和松柏、木鱼旅游商品一条街(香溪街)。

旅游经济

2008年,全区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27562万元,同比增长36.8%。其中:客房收入5974万元,同比增长30.0%;景区门票收入2171万元,同比增长16.5%;旅行社收入2451万元,同比增长41.0%;餐饮收入5336万元,同比增长46.9%;旅游商品收入5449万元,同比增长46.3%;交通收入3672万元,同比增长25.9%;其他收入2509万元,同比增长50.0%。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7.5万人次,同比增长28.9%。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0059人次,是前一年的3.3倍。

金融机构

全区金融机构共计18家,其中:工行1家,农行2家,中行1家,建行1家,联社9家,邮政储蓄4家。2008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1113万元,比年初增加35351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1301万元,比年初净增13039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为22742万元,比年初增加3641万元。

外经外贸

2008年完成招商引资(内资)协议项目24个,实施项目22个,协议资金69064万元,到位资金42902万元,同比增长120%。由于神农架地域条件、投资领域、开放区域的限制,利用外资仍未实现零的突破;受经济危机影响,与新西兰签订的农产品出口合同,对方不能开具信用证,合同未能履行,外贸出口为零。2008年新招录两名两年制高级外派海员。

科教文卫

科技发展

2008年,林区科技工作体系逐步形成、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科技合作空间不断扩展、科技兴农作用日益显现、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卫生发展

截止2008年为止,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75个,其中区级医疗卫生机构5个(第一人民医院、卫生监督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林区中医医院),中心卫生院2个(阳日、下谷),一般卫生院4个(红坪、宋洛、新华、九湖),卫生所3个,企事业单位卫生室、门诊部4个,村级卫生组织57个,医疗机构现有床位数197张。医疗卫生机构覆盖了全区87%的行政村。

全区卫生系统现有在职职工368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28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89.13%。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8人,占2.44%,中级职称104人,占37.71%,初级职称181人,占63.28%。

文化宣传

截止2008年,全区共有艺术歌舞团1个,文化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2个,图书馆1个,电子图书累计23000册,公共藏书量达4.95万册。完成了“知识资源共享工程”区级分中心设备安装工程;争取到省级“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项目8个,完成了松柏镇八角庙村、盘水村两个省级“农家书屋”试点单位的规划、建设以及图书配送工作。完成了红坪镇综合文化站、10个行政村的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区8个乡镇成立了分会。

体育发展

林区文化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拥有投入100余万元的室内全民健身中心,10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2个行政村安装了全民健身路径,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环境得到改善。

相关资料

动物王国

神农架白色动物有白雕、白獐、白猴、白鹿、白松鼠、白蛇、白乌鸦、白龟和白熊等。

神农白熊,毛色纯白,性情温驯,头部很大,两耳竖立,一条不满二寸的小尾巴总是夹着,貌似大熊猫,只是嘴部比较突出。它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箭竹林中,以野果、竹笋、嫩叶为主要食物。神农白熊喜欢与人嬉闹,甚至主动爬到人们的怀里闭目养神。它的嗅觉灵敏,善于寻找食物,饱食后常手舞足蹈。神农白熊已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獐和白麂在古代就被人们视为国宝或神物。獐、麂同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野生动物,古时统称为鹿。一般的獐、麂毛色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而白獐和白麂通体毛色纯白,眼珠和皮呈粉红色。

神农架一个叫做阴峪河的地方,很少有阳光透射,适宜白金丝猴、白熊、白麂等动物栖息。这么多动物返祖变白,仅仅用气候原因是解释不了的,因而也成了科学上的待解之谜。

1986年,当地农民在深水潭中发现三只巨型水怪,皮肤呈灰白色,头部像大蟾蜍,两只圆眼比饭碗还大,嘴巴张开时有1米多长,两前肢有五趾。浮出水面时嘴里还喷出几丈高的水柱。

与水怪传闻相似的还有关于棺材兽、独角兽的传闻。据说,棺材兽最早在神农架东南坡发现,是一种长方形怪兽,头大、颈短,全身麻灰色毛。独角兽头跟马脑一样,体态像大型苏门羚羊,后腿略长,前额正中生着一只黑色的弯角,似牛角,约40厘米长,从前额弯向后脑,呈半圆弧弓形。还有驴头狼,全身灰毛,头部跟毛驴一样,身子又似大灰狼,好像是一头大灰狼被截去狼头换上了驴头,身躯比狼大得多。

野人之谜

神农架的奇幻、神秘、引人入胜还在于它可能拥有一种传奇性动物——“野人”(称“雪人”或“大脚怪”)。20世纪50年代以来,神农架不时有“野人”存在的报告传来。

1976年5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深入神农架原始林区,探杳“野人”足迹。收集到了“野人”的烘便、毛发等实物,测杳了“野人”脚印。经初步鉴定,“野人”是一种接近于人类的高级灵长类动物。近几年来,又有多名考察队员和游人目睹了“野人”的存在。还没有捕获到一个活的“野人”,因此神农架“野人”仍是一个谜。1977年至1980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搜集到野人毛发数百根,发现野人脚印数百个、粪便多处,还发现野人住过的竹屋。考察结果昭示:神农架的确存在未知的奇异动物。

历史的长河在不断流动,地球上的万物也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2500多年来,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关于“野人”的报道和传说。

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有关“野人”的传说,也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的书籍中曾有过许多关于"野人"的记载和描述,仅"野人"的外号和别名就有几十种之多,如“山鬼”、“毛人”、“罴”、“擂”、“狒狒”等。当然,人们很难判断在众多的民间传说和民间神话中,哪些是纯粹的信口开河,哪些是有根有据的事实。

我国关于“野人”的记载大概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书上曾这样说过,周成王时,西南一相蕃国有人捉到一只狒狒(古代对“野人”的称呼之一)献给相蕃国国王。古书中对“野人”的描述与现代“野人”十分相像。 著名诗人屈原也曾以酷似“野人”的动物为素材,写了一首 《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苈兮带女箩, 即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的老家就在湖北神农架南的秭归县,屈原笔下的“山鬼”与神农架的“野人”是一种巧合呢?还是真实的 记录?唐朝、清朝也都有过关于“野人”的记载。神州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对"野人"的记载和传闻也都不一样。在西方,自古罗马时代就有关于"野人"的描绘。

神农架“野人”神农架是一个原始神秘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域气候,造就了神农架众多的自然之谜。“野人”、白化动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奇洞异穴等无不给神农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野人”之谜是当今世界未被破解的四大谜之一。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现过“野人”的踪迹,而且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称呼,如北美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分别被称为“沙斯夸之”和“大脚怪”。

神农架是发现“野人”的次数最多、目击者人次最多的地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初来,这里已有近400多人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地看到近100多个“野人”活体。神农架可能有“野人”,有四方面的依据:一是史书有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屈原的《山鬼》、明代《本草纲目》、清代神农架周边的房县、兴山等县县志都有关于“野人”的记载。《本草纲目》上记载:“南康有神曰‘山都’,形如人,长丈余,黑色,赤目黄发,深山树中作窠……描述的就是“野人”;二是民间有传说。民间关于“野人”的传说历史悠久,上自远古,下至当今。从秦始皇修万里长城,逃跑的民夫躲进深山老林变成“野人”的传说,到今神农架周边地区流传的进深山双臂套竹筒防“野人”的传说,有许多的版本;三是科考有发现。人类从何而来?是猴子、猩猩,还是类人猿变来的吗?为什么猴子等站起来不能变成人?这个课题一直是人类学家、遗传学家关注的问题。中国野考协会曾几次组队到神农架进行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野人”的脚印、毛发和粪便。鉴定结果表明,神农架确实存在一种介于猿和人之间的灵长类动物;四是有大量的人证和物证。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区有许多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看到过“野人”,特别是1999-2003年、2005年及2007年在神农架境内均发生目击“野人”事件。目击者中有公务员、学生、游客和农民。他们对目击物的描述基本相似:身材高大魁梧,面目似人又似猴,全身棕红或灰色毛发,习惯两条腿走路,动作敏捷,行为机警,有的还会发出各种叫声。

中国科学院从1977年开始对神农架人形动物进行科考和研究,30年来也接到过上百宗曾经见过“野人”的各界人士的反映,同时也收集到不少有关人形动物活动的证据,但是30年来始终都没有过与人形动物的正面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