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客家学院)是目前我校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嘉应学院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1998年我校与华南师范大学合办本科专业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合办的专业之一;2000年,嘉应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独立升办本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第一批招收本科生的六个专业之一。目前,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汉语言三个本科专业,一个专科(语文教育)专业。??“客家”的字面概念是外来的住户。作为民系的称谓,“客家”是客家民系、客家人的简称。但是,“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如广府系、福佬系,他们也都是中原南迁的汉人,也是“外来者”,为何又不称客家?其中缘由还在学界讨论之中。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极少数的古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一文化内涵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为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

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沿海福佬人和广东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因客家在民系形成之前的历史一直是作客他乡的迁移史。人家对自己的称谓并无贬意,同时符合自己的历史,也就认同了。

(三)什么是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了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何词恰切、见智见仁,权以“精神”解说。

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发展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与自然、与社会杭争,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获得新生和发展。客家先民在中原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眷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涵盖了客家人的人生观、处世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可以归纳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敬祖睦宗的团结精神,爱民族爱家乡的爱国精神。

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发展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与自然、与社会杭争,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获得新生和发展。客家先民在中原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眷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826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