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

学科就业

汉语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中最值得炫耀的瑰宝,它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从现实的角度看,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该专业的毕业生知识广阔,适应能力强,尤其在文化界大有用武之地。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就业率之高,就业待遇之丰,同时,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辛勤工作,为社会消除了一大部分不安定因素。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最初设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与飞跃发展我们有目共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莘莘学子们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业方向

就业方向比较广,主要有以下几个:

1、教师。要求文笔好,口才好,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2、各类编辑职务。要求写作能力强,知识面比较广,具备一定的策划、组织能力。

3、文秘。要求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技能,扎实的公文写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高的英语水平。最好能有相关资格证书。

4、文案策划人员。要求很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广告专业知识。

就业前景

1、就业前景:总体供大于求,但需求量比较大。如果你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文学及写作又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报本专业。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

2、就业优势: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3、就业劣势

(1)、需求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

(2)、知识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面宽所决定

(3)、国家教育体制落后,现今所采用的“应试教育”,只按分数说话,限制了学生个体的潜力的发展。

就业建议

(1)、师、生关系僵化,不应该是上、下级或者说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导之以平等对待关系,要培养亲和力。这样无形中就会有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提高。

(2)、教师教学方法极其落后,讲授内容呆板,亟待改进,且应该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量。

(3)、切实加大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各种渠道,包括不定期家访、不定期通话、定期开家长会以及其它方法,“双管齐下”,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

(4)、应运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脑、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等,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声、文、图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5)、要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多充电,善思考。

(6)、取消重点学校,以一种“非重点”学校换之,让学生在平等氛围中学习。

课程设置

中国文学作品选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但传统作品选一般是配合文学史讲述,选目太多,学生难以全部掌握。本书精中选精,选取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一册,要求必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文专业学生注重史的知识而忽略作品的弊端。

第一类:基础课程版块

文艺学

普通语言学

语言文字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类:技能课程版块

语言学研究方法

汉语言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应用语言学

中国文化传播研究

语篇分析

第三类:选修课模块

新媒体与文学

当代文化与媒体传播

文化产业经理管理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

第四类: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修养模块

国学精粹与养生篇

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研究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古典文学影视剧改编

第五类:经典案例版块

中外古典艺术精典案例分析 中外现代艺术精典案例分析

影视鉴赏案例分析 中国书画艺术赏析

中国陶瓷艺术赏析 中外文化创意经典案例

历史发展

汉语言文学 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从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发展的轨迹看,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是一个文学创作与文学风格逐渐回归本源的过程,这有两个标志,一是内容上向现实主义回归,一是风格上向写实传统回归。当代文学的这种嬗变的过程今天看来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全中国思想刚刚解放,作家积压在心中的十年郁闷希望一吐为快,这以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为代表。伤痕文学虽然感情上比较饱满,切中人心,直抒胸臆,但从艺术上来说未免粗糙,这就为紧接着出现的寻根文学、先锋派等文学流派的出现做了铺垫。事实上,其后出现的意识流、寻根文学、先锋派和新写实主义等,从广义上说,都可以称之为先锋文学。先锋文学的集中出现,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土壤。八十年代中后期探索性的作品大量涌现,是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对以往文革遗风的一种反拨和革命,是对“老三篇”式的高、大、全文学的一次反动。在时代精神上也契合了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文明和先进思想的社会思潮,这种进步思潮反映到文学中来,便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文学革命,这种革命首先表现为形式上的革命。中国当代作家们尤其年轻的一代,他们不满以往的传统模式和八股传统,希望学习西方文学借鉴西方作家的技巧,并与本国的文学创作相结合,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表现形式。这种努力表现为一大批新老作家在形式上不断探索,主要采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

比如王蒙的早期小说,以及以池莉《烦恼人生》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等等,总体上这个时间的小说,在内容上创新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形式上,借鉴西方早已出现的先锋小说和新潮小说的形式,多数以形式的创新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革新既体现在语言上、叙述风格上,也体现在故事结构、文体等方面,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集中向外国同行学习的时期,作家们力图在形式上寻求一种突破,一改以往传统单一的叙述方式和刻板的表现形式,改变以往文以载道以及高大全的文学观念,各种形式不断涌现,流派纷呈。意识流、先锋派、新写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一并包收并容,并在中国当代文坛进行某种形式的复制和实验,文坛和读者对这种探索表现出相当的宽容、支持与欢迎,这使八十年代的文学实验和文学创作形成了文革后的第一个高峰,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取得了从来没有的自由,真正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个时期的文学革命是与当时的全社会思想解放运动相吻合的。但回过头来看,这种对西方文学技巧文学形式的学习,基本上还是囫囵吞枣式的生吞活剥,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就其本质来说,还是一种形式上的革新和风格上的变化。但它对当代文学和当代作家思维的冲击却是巨大的,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作家第一次开始学会以开放的眼光来认识世界文学,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同时也开始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当代文坛和当代文学创作,文学开始有了创新的意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可以称得上一次文学上的革命。虽然还带有幼稚学步的成分。

深刻改革

当代汉语言文学的改革是与中国社会特定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时代在文学身上打上了鲜明的烙印。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局面,在九十年代兴起的全民经商的大潮中,很快土崩瓦解。经济基础再一次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文学也逐渐从过度的繁荣兴盛逐渐走向式微。这表现为文学形式上的探索越来越少,而且也越来越与现实脱节,以往那些繁复的丈学形式已经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摒弃,甚至在评论界也鲜有喝彩,许多杂志开始转向,读者的热情日渐低迷。真正在文坛坚守的作家已经越来越少,一些人下海经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取向也更趋理性,更加现实。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与读者在生活中也发生了变化,文学也开始让位于经济,文学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具体表现为早期的实验性的各种风格流派的文学创作渐渐淡出文坛,有的很快销声匿迹,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也昙花一现。当代丈坛的这种嬗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

其一,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已经开始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建设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当代文学完成前一阶段的历史使命后,开始回归本源,成为真正茶余饭后消闲,文学功能也不再盲目夸大。

汉语言文学其二,随着中国对外立体开放,外国文学翻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以往那种资源短缺的现象早已成为过去,各种风格流派的外国古典和当代作品充斥大小书店,曾经给人耳目一新的当代文学各种探索之作各种风格的作品在这里都能找到源头,似曾相识。随着对外开放,大量以往很难看到的外国文学作品,甚至一些禁止出版的小说也大量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所以那种早期拿来的东西已经没有新鲜感。

其三,经过多年的改革,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因为现实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他们要求更加务实更加贴近生活的作品,能满足他们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不是要在文学中接受教育,或者迷失在形式的迷宫中。这种客观的现实,给当代文学的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都客观上给当代文学带来了潜在的影响,引起作家的思索。中国读者经过一段狂热以后,也趋向理性,他们希望读到的是反映他们生活,能为他们接受的真正有内容的作品,而不是形式上的花花苹草。这些反映到创作中,就是风格的转变。总之,从九十年代开始,这一转变已经十分明显。这呈现两种变化,一个是内容上,开始以现实生活为主,更加贴近现实,反映中国人尤其当下读者关心的话题,在形式上,或者说在风格上,开始以现实主义或者说写实主义为主,那种过渡的形式主义已经被基本摒弃,早期那些热中于形式的作家也变得门庭冷落,最终不得不放弃初衷,向读者靠拢。这主要体现在一大批早期实验探索形式的青年作家,纷纷改弦易辙,重新回归传统。格非的《欲望的旗帜》、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米》等都基本回归了现实,与早期的风格相去甚远。就连王蒙、莫言、刘恒、韩少功、林白、方方等人的小说也都体现了这种变化。这可以以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和刘恒、刘振云、张炜等人的后期小说为代表,虽然作家和评论家们都不屑于重拾现实主义这个标签,事实上,在骨子里,当代作家们已经整体上回归了现实主义,或者说现实主义传统。他们开始意识到,文学无论怎样创新,还是不能离开生活,还是不能离开故事的内核,还是要讲故事,要让读者喜欢。当然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在历史原有基础上的踏步,不是对历史的简单的回归,而是体现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这种回归打上了新的烙印。

这种转变形成的原因也有几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读者对以往那种形式上的奢华而内容空虚的作品已经失去兴趣,评论家对此模仿也从当初的喝彩转向批评,人们需要一种在吸收西方先进创作技巧创作成果基础上,更加民族化更加中国传统并能与世界传统相融合的真正创新之作,而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

另一方面,全社会进入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这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全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的影响,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切不符合市场与价值规律的东西都受到了挑战,虽然文学属于一种精神产品,但其外在形式也在日渐商品化,受到经济的制约。首先是文学杂志因为订数下降而大量停刊转行,出版社更是把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努力追求效益的最大化,那种流于形式内容空洞而没有读者的小说即使是知名作家的作品也难以出版,作家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开始走下神坛,那种早期一篇作品定终身,拿文学作为敲门砖的好事已经成为过去的神话。

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本人,也开始在这股大潮中反思何去何从的问题。作为社会人,他们也要生存发展,于是只能在创作独立与适应社会变化方面寻找一种结合点,达到一种和谐。这些无疑都反映到作家的选材与风格上来。他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顺应潮流,接受现实,适应读者,另一种是自绝社会藏诸名山,显然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无法把文学作为个人的东西,与现实妥协是最明智的选择。走下神坛的文学,开始渐渐回归到其本来的位置上。这种转变始于九十年代,完成于新千年之初。这种转变事实上也有深刻的内存外在因素。

首先是社会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文学开始回归本源。读者也渐趋理性,他们要求看到的是真正的文学创作,希望得到的是精神的享受,而不是导师。其次,从世界文坛看,文学创作也基本上都回归到现实主义这个大旗下,从西方著名作家的小说创作到好莱坞大片,像《英国病人》、《冷山》、《兄弟连》等等,甚至《廊桥遗梦》这样的爱情小说,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河湾》、《耻》等等,都基本上是一种对现实的回归,作家追求的是扎实的内容,但不盲目追求形式的繁复,这也是对中国文学的一个警示,或者说是一个世界文学趋势。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及整个大环境的转型,当代文学对此也相应地做出了反应。作家开始从早期浮躁盲目中走出来,全社会对文学本身的认识与评价也渐趋理性,作者不再仅仅寻求在形式上的翻新,他们认识到真正被读者认可,并能经受考验的,还是作品质量本身。随着全社会欣赏水平的提高,读者也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靠华而不实的形式上的所谓创新已经很难赢得读者,更无法赢得市场。价值规律再一次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来,于是作家们开始认真对待这种转变,并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文学更加泛社会化,更加适应读者的口味,更体现出对读者的人性关怀。当代中国文学的回归也是十分明显的,如铁凝的《大浴女》、阿来的《尘埃落定》、贾平凹的《怀念狼》、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檀香刑》、王蒙的《青狐》、池莉的《水与火的缠绵》,以及二月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都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传统回归的最明显的标志,这些小说大多以内容扎实著称,形式上也日趋平实,真正体现为一种现代化的中国传统中国风格,很易于为读者接受并理解。

专业设置

自考专升本

专业课程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培养目标

本自考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成考专升本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汉语言文学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教育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鉴赏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学科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 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 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简介

本专业是培养具有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古老的专业,由于历年高考考生报考人数过多,社会需求趋于饱和,造成就业困难。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

专业学科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诂学)、中外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专业代号:C050114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

注,“标准号”
序号类型序号课程代码标准号课程名称学分类型考试方式
1001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必考笔试
20020370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4必考笔试
3003005063051写作(一)7必考笔试
4004005353049现代汉语7必考笔试
5005005363053古代汉语8必考笔试
6006005293110文学概论(一)7必考笔试
700700530305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必考笔试
800800531452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5必考笔试
9009005346135外国文学作品选6必考笔试
1001000532451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6必考笔试
110110053345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6必考笔试
12012000243021普通逻辑4必考笔试

相关说明

开考方式面向社会
报考范围全省及港澳地区
主考学校中山大学
课程设置必考课程12门,共68学分,选考课程0门,共0学分,加考课程2门
说明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两门课程,但须加考231,232两门课程

专业代号:C050105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注,“标准号”
序号类型序号课程代码标准号课程名称学分类型考试方式
1001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必考笔试
2002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必考笔试
3003005404556外国文学史6必考笔试
4004005413048语言学概论6必考笔试
5005005373114中国现代文学史6必考笔试
6006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7必考笔试
7007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7必考笔试
8008000373112美学6必考笔试
900907564唐宋词研究4必考笔试
1001011342民间文学概论4必考笔试
1101106999毕业论文不计学分必考实践考核
12101000153022英语(二)14选考笔试
13102000313030心理学4选考笔试
14103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4选考笔试
15104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4选考笔试
16201005363053古代汉语8加考笔试
1720200530305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6加考笔试
1820300532451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6加考笔试
1923111345写作4加考笔试

相关说明

开考方式面向社会
报考范围全省及港澳地区
主考学校中山大学
课程设置必考课程11门,共52学分,选考课程4门,共26学分,加考课程4门
说明

1、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课程,但须加考231课程。   2、选考课程不考英语(二)者须选考102至104课程。   3、中文、中文秘书、新闻、小学综合教育(中文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其他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须加考201至203课程,已取得相同名称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申请免考。   4、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

业务规格

1、具有一定政治觉悟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道德规范,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

汉语言文学

养。

2、系统、扎实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功底厚实,说写能力兼备。

3、获得中学语文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本专业及其中学教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4、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5、掌握扩大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巩固中学学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

6、培养高品位的审美观,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强化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高度统一。

趋于平实

文学传统的回归以及风格的日趋平实,是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当代文学的一个整体走向,除了上述社会因素影响之外,网络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九十年代后期出现的网络文学对自号正宗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波。自从网络出现后,以往的神圣而不可攀的发表变得轻而易举,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影响似乎更大,成名也更快,流传速度与广度都是传统的文坛无法比拟的。网络为更多的作者提供了一个更易于攀登的平台,他们很容易实现文学的梦想,而且在创作内容与形式上更不受限制,基本是“我手写我口”,比起传统文坛,网络文坛为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更大的创作空间,基本上可以随心所欲。

汉语言文学网络对传统文学的挑战是十分强大的,迫使传统文学做出一定的改变。传统文学不得不适应新的阅读环境。九个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学总体上体现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回归,与读者要求趋同。更加贴近读者更加注意故事,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与阅读关怀。

一方面早期先锋派小说逐渐淡出文坛或者改弦更张,有的干脆放弃了创作,另一部分则回到传统,开始认真考虑读者的接受问题,反映的内容更加贴近当下现实人生。那些曾经下海的作家也纷纷上岸,他们此时更带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他们的小说一改早期的内容空虚的做法,开始以自己下海的经历为主,反映改革大潮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生际遇。另一部分作家则向历史寻找新的突破,并用新的历史观来看待历史,以唐浩明和二月河为代表,在这里,历史不仅有它本来有的样子还有它应该有的样子。历史小说获得了比以前更大的突破,人物也开始血肉丰满,是历史的也是真实的。它们的成功也就是一种证明。作者更多的不是在形式上的翻新,而是寻找在内容上的突破,内容上的创新。经历前一段时间的试验与市场检验,当代作家们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作品的内在品质对于一部小说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并不能凌驾于内容之上。

一个生动的故事,扎实的内容,鲜活的人物,这对小说来说才是最为重要的。有一点对今天所有的作家来说,都是相同的,即他们再也无法忽视市场,虽然他们并不公开承认这一点,事实上,他们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市场的节拍起舞。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当代文坛这种市场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

8.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人语文教学的实践中,

9.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

10.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

11.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师范类

业务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该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业务培养要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2.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人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

3.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素养。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

4.熟悉教育法规,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5.存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主要学科介绍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估学)、中外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 、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比较文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见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其他相关内容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汉语言。

开设院校

北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建筑科技学院、燕山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防灾科技学院

山西: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太原师范学院 吕梁学院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

辽宁: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大学、沈阳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学院、鞍山师范学院、锦州师范学院、

吉林: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北华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化师范学院、白城师范学院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学院

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江苏: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江南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嘉兴学院

浙江: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海洋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

安徽: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皖西学院、淮南师范学院

福建: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江西: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

山东: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大学、鲁东大学、聊城师范学院、淄博学院

河南: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人文管理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

湖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襄樊学院

湖南: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工业大学吉首大学、长沙电力学院、湘潭师范学院

广东: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五邑大学、广州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茂名学院、东莞理工学院

广西: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

海南: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学院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学院、渝州大学、重庆三峡学院

四川: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学院

贵州: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

云南: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西藏: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

陕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工业学院、汉中师范学院

甘肃: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学院

青海: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

宁夏: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新疆: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喀什师范学院、伊犁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