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物质是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它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既是一种范畴,又是物体的集体表现形式,是客观存在性的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家们对物质定义有很多,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定义,这里只说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客观实在
物质 (统计学家陈立功的评论:这个观点有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是对“客观实在”的修饰和限定。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例如,思维和意识活动从形式到内容,无论内容本身是否反映其客体的客观性,都是一种客观实在且可以被思维和意识活动的主体即认知主体自己所感知并认识,但它们的特性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因此,对物质的哲学定义应该是未加任何修饰和限定的“客观实在”。在这个最简单而又广义的定义下,思维和意识作为一种客观实在也就可以成为一个认知行为中的客体因而也就有了可知性,因为一切客观实在对于认知主体来说都具有可知性。这应该是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之一。参见陈立功《论智慧的递进结构与认知的逻辑流程》,医学与哲学,1999,Vol 20,(9): 59 ~ 62.)
生活资料
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好比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物质就是一个具体的,可以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而意识是建立于物质之上,抽象的,又与物质相对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世界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特性的最高概括,因而不能把它同自然科学中关于物质结构的学说相混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但不可穷尽。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对物质的属性、结构、形态等的新认识不断证实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包括意识本身,也是客观存在。
理解的难点在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性。
意识的客观存在性,就在于意识首先是由于大脑本身的生理机制产生的。
没有大脑的生理机制,不会有意识的存在。
产生意识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反映对象:简单的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对象,用耳朵可以"听"到的对象,用手可以"触摸"到的对象等等,复杂的包括历史、文化、心态等等只有用大脑去思考才能"反映"的对象。
所以可以简单定义为:意识=大脑生理机制+反映对象
大脑的生理机制是物质的,所反映的对象是物质的,所以意识也是物质的。
自然科学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由同一种分子组成的物的最小单位简而言之,就是组成各种形态,生命,乃至宇宙,的基本元素。
简单点说就是实物粒子和场统称物质或者有能量(质量)的统称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通常是有结构的,但是物质结构在层次上是否具有基本单元,即德谟克利特式的“原子”是否存在?这是一个长期反复争论而又常新的课 题。当代几种不同的量子引力,尽管对某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从实质上来看,却给出了一致肯定的回答。
超弦/M理论和圈量子引力是异曲同工的,都认为尺度为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的小圈是物质和空间微观结构基本单元。
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处被证明的。
普朗克长度是由引力常数、光速和普朗克常数决定的,它大致等于10的-33次方厘米,是一个质子大小的10的20次方分之一。
普朗克长度l=Gh/c^3=10^-33厘米
其中G为引力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
超弦/M理论认为,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微观基本单元是具有广延性的弦和brane(膜),并非所谓的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数学抽象点粒子。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 粒子,都是弦或brane(膜)的激发。弦和brane(膜)的线度是有限短的普朗克长度,它们正是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基本单元,即德谟克利特式的“原子”,这 是超弦/M理论为现今所有粒子提供的本体性统一。
圈量子引力给出了在普朗克标度面积和体积的量子化性质,即断续的本征值谱,面积和体积分别存在着最小值。由于在圈量子引力中,脱离引力场的背景空间 是不存在的,而引子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因此脱离物质的纯粹空间也就是不存在的。空间体积和面积的不连续性和基本单元的存在,正是物质微观结构的断续性和 基本单元的存在性的最有力论据。
总之,超弦/M理论和圈量子引力从不同的侧面,对量子引力的本质和规律作出了一定的揭示,它们在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领域一致地得出了空间量子化和物质微观结 构基本单元存在的结论。这无疑是人们在20世纪末期对我们世界空间时间经典观念的重大突破,也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合的成果;同时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上关于空间 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没有无物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无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学说的一曲凯歌!
守恒定律
1.早期的“质量守恒定律”(质能关系之前)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体系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或者说,任何变化包括化学反应和核反应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所以该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2.“能量守恒定律”
3.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
4.“信息守恒”(邓宇等)
物质区别
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楼房、桌椅、汽车、轮船……, 所有这些东西叫做物体,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物体是由空气、水、金属、木头 等材料构成的,这些材料叫做物质.因此我们通常说:由物质组成的实物叫物体.例如:桌子是物体,而桌子是木头做的,木头则称之为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体或物质都是对万物的一种抽象,物体侧重于人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现象,而物质不但包括人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现象,还包括物理仪器能够观测到的现象。
物质定义
物质是一个科学上没有明确定义的词,一般是指静止质量不为零的东西。物质也常用来泛称所有组成可观测物体的成份 。
所有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是由互相作用的次原子粒子所组成,其中包括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许多电子组成的电子云 。 一般而言科学上会将上述的复合粒子视为物质,因为他们具有静止质量及体积。相对的,像光子等无质量粒子(英语:massless particle)一般不视为物质。不过不是所有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都有古典定义下的体积,像夸克及轻子等粒子一般会视为质点,不具有大小及体积。而夸克和轻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才使得质子和中子有所谓的体积,也使得一般物体有体积。
物质常见的物质状态有四种:固体、液体、气体及等离子体。不过实验技术的进步产生了许多新的物质状态,像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费米子凝聚态。对于基本粒子的研究也产生了新的物质状态,像是夸克-胶子浆。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中,许多人都在研究物质的确切性质,物质是由许多离散组件组合而成的概念,即所谓的“物质粒子论”,最早是由希腊哲学家留基伯(~490 BC)及德谟克利特(~470–380 BC)提出。
爱因斯坦证明所有物体都可以转换为能量(即质能等价),之间的关系式即为著名的E = mc2,其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其数值为299792458 m/s。因此很小的质量可以转换为很大的能量,例如正子和电子(都是物质)可以转换为非物质的光子。不过虽然在这些过程中可以产生或是湮灭物质,但是物质及能量的总和(透过E = mc2转换)却不会改变。
存在状态
物质 物质有六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固态物质具有形状和体积,它们的分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液态物质也有体积,但没有形状,相比之下,它们的分子结合得要松散一些,因而液体可以被倾倒到一个容器中以测量它们的体积。气体既没有体积也没有形状,它们的分子会自由地移动,从而充满任何一个可以封闭它们的容器。等离子态是由等量的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
气态物质
我们的生活空间被大量气体包围着。许多古人观察到:风能够将较细的树干吹弯了腰,烧开的水中会冒出气泡。因此早期的哲学家相信有一种称为“空气”的元素存在,并具有上升的倾向。17 世纪时,托里切利证明空气和固体、液体一样具有重量。到了18世纪,化学家证明了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并且在化学反应中发现了许多气体。这些新发现的气体立刻就有了实际的应用,例如从煤中提炼出的气体就可以产生光与热。
液态物质
液体的粒子会互相吸引而且离得很近,所以不易将固定体积的液体压缩成更小的体积或是拉大成更大的体积。受热时,液体粒子间的距离通常都会增加,因而造成体积膨胀。当液体冷却时,则会发生相反的效应而使体积收缩。液体可以溶解某些固体,例如将食盐放入水中,食盐颗粒好像会渐渐消失。其实是因为食盐溶于水后电离出钠离子与氯离子,并均匀分布在水中,形成一种水溶液。此外,液体还可以溶解气体或其他液体。
固态物质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则没有。想要改变固体的形状,就必须对它施力。例如挤压或拉长可以改变固体的体积,但通常变化不会太大。大部分固体加热到某种程度都会变成液体,若是温度继续升高则会变成气体。不过有些固体在受热之后就会分解,例如石灰石。晶体与金属是最重要的两种固体。
等离子态物质
将气体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人们常年看到的闪电、流星以及荧光灯点燃时,都是处于等离子态。人类可以利用它放出大量能量产生的高温,切割金属、制造半导体元件、进行特殊的化学反应等. 在茫茫无际的宇宙空间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都处于等离子态,固液气才是真正的比较稀少的物质状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凝聚态物质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7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 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
这个新的第五态的发现还得从1924年说起,那一年,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寄给爱因斯坦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关于原子的新的理论,在传统理论中,人们假定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别的,我们可以给一个原子取名张三,另一个取名李四……,并且不会将张三认成李四,也不会将李四认成张三。然而玻色却挑战了上面的假定,认为在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同类原子(如两个氧原子)有什么不同。
玻色的论文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高度重视,他将玻色的理论用于原子气体中,进而推测,在正常温度下,原子可以处于任何一个能级(能级是指原子的能量像台阶一样从低到高排列),但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大部分原子会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楼一样。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打个比方,练兵场上散乱的士兵突然接到指挥官的命令“向前齐步走”,于是他们迅速集合起来,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地向前走去。后来物理界将物质的这一状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这就是崭新的玻爱凝聚态。
凝聚态物质
根据“费米子凝聚态”研究小组负责人德博拉·金的介绍, “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但处于“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不是超导体。
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按其在高密度或低温度时集体行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得名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另一类是玻色子,得名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这两类粒子特性的区别,在极低温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上,费米子则与之相反,更像是“个人主义者”,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量子态。“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由玻色子构成,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而“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
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科学定义:是能够组成基本粒子及场的原始能量。
物质 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有2种:一种是实体性物质(气、液、固态物体乃至社会组织),另一种是能量性场物质(电场、磁场、引力场、电磁场等)。实体性物质占有排他性空间,而能量性场物质可以共享空间但同样具有方向性等空间属性。
物质存在的时间形式也有2种:一种是静态存在、可以观测的,产生“力”(如引力、电力、斥力,乃至如权力等影响力)作用的各类场、物及其一切高级形态(包括货币、社会组织等等)。另一种是动态存在、发生、发展着,可以观测、记录下来,现实存在的事物、事件及其过程、现象。
具有特定时空存在属性的物质称为具体物质。与之相对,由人的意识产生的,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乃至加工想象创造的事物,叫抽象物质。抽象物质是特殊物质。意识是人的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复写、摄影和反映。意识及其现象都是物质的,或者说统一于物质。但意识创造的抽象概念、想象的事物(如神、上帝)是抽象的物质而已,只存在于意识想象中,只是物质的运动现象。仅对特定的人——形象创造者和信仰者产生作用。因此,神等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并不存在永恒的、外在于人的意识、对人和社会普遍起作用的特定的神、上帝或耶稣。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主只存在于你的真心中”,仅此而已。
2.哲学定义: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唯一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相同的属性(共性)即时间、空间及数量属性。从而,能够被人的意识所感觉、感知或者说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世界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之一,是各种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同时,它又是具体事物,物质即实物性物质和能量性物质都统一于基本物质,即能量子[参独创性见解]。能量子及其高级形态,都具有质量和能量,即具有时、空、场的规定性和场、力(能)数量规定性。
物理形态
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谠非金属;矿物与合金;无机物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质体区别
物质比物体所表示的范围更广。物体指的是通过人类感觉器官可感觉到它存在的客观现实的东西,通常都有具体的形状或形体。但物质就不见得有具体的形状或形态,例如电子具有波粒二相性,一般说来,微观粒子很难确定它们的具体形状和形态。
分类
物质按其存在、发展形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能量类物质,如光,磁场,电场等,这些是最原始的物质;第二类是时空类物质,如黑洞等,这些是由于原始物质运动而产生出来的物质运动现象;第三类是形象类的物质,如石头,树木,水等,人们一般所认识的是指第三类的物质。
哲学辨析
物质的范畴是人类一切实践的主客体,物质实体是实践的必然内在,物质的规律是内在必然。
物质 一:世界是无数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任意具体事物都是具有各种属性及内在关系的统一体;物质是具体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世界及其各种事物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各种特性统一于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及其各种内在规律、矛盾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具有着物质性。物质性必然存在于具体事物上,存在于各种规定、性能、关系上。所以说具体事物及其各种规定、性能、关系是物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具体事物是世界的内容和组成部分,世界包含着无数具体事物,具体事物以无限矛盾关系构成世界大集体形式。世界最终作为具体事物的统一存在形式。
按照生活中的语言习惯,人们把自己手中拿着的个别具体苹果既可以称作“苹果”,也可以称作水果、食物,物、物质。这是因为个别事物中具有着一般事物,个性规定中具有着共性规定。一切具体存在,如食物、水果、苹果统一具有物质的一般内容。一切具体苹果不仅是一般苹果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而且还是抽象程度更高的水果、食物、物、物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表述我手里拿着的苹果,表述世界及其各种事物:我手里拿着的苹果是具体的水果、是具体的食物、是具体的物、是具体的物质。世界及其各种事物是物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的物质。界定概念的范畴及本质即定义清晰。
二:物质从认识论定义是各种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从实践论定义是内在必然性。
具体事物同抽象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物质可以分别以个别具体事物和一般具体事物、绝对具体事物和相对具体事物定义。
1,具体事物有两种存在和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具体事物,称它为绝对具体事物;另一种是一般具体事物我称它为相对具体事物。
任何在具体实践中具有特定本质及规律之事物都是具体事物。一切具体事物的总体之和即一般具体事物,具有相互独立的具体本质矛盾及属性。
2,一般具体事物是具体事物的一般本质及规律的统一体,相对具体事物定义是一定矛盾层次下物质的统一体。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是实践的认识论,具体事物在各自实践中变现的不同矛盾层次下的统一必然性即相对具体事物,一切具体,相对事物最根本的矛盾及规律构成完整的物质世界。
3,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规定,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组成的统一体。
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相同于其它个别具体事物的共同点,具有共性和普遍性的规定,世界中不存在两个完全不同、没有丝毫共同之处的个别具体事物。个别具体事物或绝对具体事物是这样,一般具体事物或相对具体事物也是这样。
每个具体事物总是从属于一定的种、类、属、组,具有一定种、类、属、组成员的共性和普遍性规定。
个别具体事物是许多规定、性能、关系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或绝对具体事物具有的各种规定、性能、关系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如果不承认个别具体事物的各种规定、性能、关系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为地把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各种规定、性能和关系同个别具体事物机械地割裂开来,个别具体事物就不是具有生命、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个别具体事物了。
个别具体事物或绝对具体事物、一般具体事物和相对具体事物是多种规定的综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处在一定外部联系和一定运动过程之中的认识对象。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各种规定、关系、性能、规律、属性就是具体事物具有的内容和组成部分。
各种事物是独立于认识主体、认识行为之外的认识对象或认识客体,客观实在性规定是各种事物成为认识对象或认识客体的前提条件。作为认识对象或认识客体在逻辑上必然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没有客观实在性规定的空洞名称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因此每个认识对象或认识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和内容,都包含着物质。
如果用认识论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是认识主体、认识过程和认识客体组成的统一体,是认识的总和。认识主体、认识行为或过程、认识客体或认识对象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如果说是世界仅仅是认识对象的总和,就不符合世界的客观实际,就犯了片面性的认识错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认识行为和过程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都包含着物质。没有客观实在性规定、不包含物质的认识主体、认识行为、认识对象或认识客体是不可思议的。
物质是各种抽象事物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和组成部分
什么是抽象事物?抽象事物是同具体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认识对象,是相对抽象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组成的、具有客观实在性规定的对立统一体。
普通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表述的认识对象都是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
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思维分解体,我称个别具体事物为元体,所以称抽象事物为元分体。抽象事物或元分体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
每个抽象事物都具有自身内容的规定和存在范围的限制。根据每个抽象事物内容和存在范围的差别,我把抽象事物分为两种具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相对抽象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
什么是相对抽象事物?相对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抽象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是分别存在于不同个体、不同种类具体事物之中的特殊性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也是同一种类具体事物的每个成员具有的种或类的共性和普遍性规定。
普通名词“人”表述的认识对象就是相对抽象事物。
亚里斯多德很早就发表了实体论。亚里斯多德指出: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个别物体是第一实体,个别物体具有的属或种是第二实体。他说:第一实体“是其它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或者是存在于它里面”。在第二实体中,越接近第一实体它的实体性就越多。例如在描述一个人时,说他是“人”比说他是“动物”更接近于个别人,因为“人”这个种比“动物”这个属,在更大程度上指出了个别人的特征。
相对抽象事物和相对具体事物可以是同一个事物。“人”相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更多的内容规定,更接近个别具体事物。“人”相对于“黑人”、“老人”和“女人”来说具有更少的内容规定,离个别具体事物更远、更抽象。因此可以说“人”既是相对具体事物又是相对抽象事物。
为了继承亚里斯多德实体论的认识成果,强调相对抽象事物同具体事物的一体关系,区分抽象事物或元分体的两种具体存在形式,我称相对抽象事物为元实体。
物质是相对抽象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是相对抽象事物的组成部分。
什么是绝对抽象事物?
绝对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抽象事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之一,是每个具体事物和每个相对具体事物都具有的一般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是存在于具体事物、相对具体事物或相对抽象事物之中的认识对象。
绝对抽象事物也被称为一般抽象事物。绝对抽象事物或一般抽象事物来源于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和相多抽象事物的组成部分。为了强调绝对抽象事物同具体事物、同相对抽象事物的一体关系,为了强调绝对抽象事物同元体、元实体的一体关系,我称绝对抽象事物为元本体。
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没有任何存在范围限制的认识对象。准确地说,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首先是人类已经接触过、经验过、认识过的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规律、性能、本质,其次它也必定是人类未知的一切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共性和普遍性。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物质是绝对抽象事物具有的客观实在性规定,是绝对抽象事物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是人通过大脑的思维,从各种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
每个具体事物、每个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和本质,都包含着物质。没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不包含物质的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是不可思议的。
物质是我们打开统一世界闭锁大门的一把钥匙。物质不仅可以把各种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而且还可以把各种抽象事物统一起来。可以使我们正确说明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解决哲学长期存在的基本问题,使哲学关于世界是统一的理论假设得到科学地证明。
物质同价值、意识、常名、常道、真如等名称表述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能够完全融合、相互包含的,是名称不同身体完全相同的同一个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
世界只存在一个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人们通过对各种事物进行思维,从其中发现和抽取出来的各种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名称不同其它完全相同的同一个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
虽然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维分解和思维抽象形成和产生的绝对抽象事物和元本体数量和名称丰富多彩,但是不同名称表述的认识对象都是同一个绝对抽象事物、都是同一个元本体。如果两个名称不同的认识对象在内涵方面各自具有自身特点,那么从形式逻辑上说它们就不能相互包容,它们各自的外延就是有限制的,就不符合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的标准,就不是绝对抽象事物,就不是元本体。
凡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具体事物之中的、没有存在范围限制的认识对象,不论人们称它什么名称,都是能够相互包容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学派所发现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除了名称外没有任何差别的同一个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
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作为科学概念,具有外延最大和内涵最小的形式逻辑规定。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存在范围无限制、自身内容无规定是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的规定和限制。因此,我把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称为无,无是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的别名。无是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具体事物和每个相对抽象事物,每个元体和元实体都是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的外延,都是无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各种名称不同的绝对抽象事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规定,都包含着物质。物质是普遍存在于各种具体事物和各种抽象事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
为什么以往的哲学研究没有正确解决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确立无可争议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为古今中外的哲学研究都把介于具体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之间的相对抽象事物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把某种具体形式的相对抽象事物作为打开统一世界闭锁大门的钥匙,结果是既不能把世界万物统一起来,也不能打开统一世界的闭锁大门,只能站在统一世界闭锁的大门之外一筹莫展。
不能科学严格地区分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个别物质和一般物质,不能严格区分相对抽象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是以往各种哲学理论研究普遍存在的严重缺陷,是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支大军长期混战的根本原因,是哲学社会实践举步维艰,不能解决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满足社会对哲学的需要,被社会边缘化的根本原因。
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古代希腊产生的米利都学派是欧洲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由于产生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城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斯(公元前624——547)、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546)、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5——525)。他们用一种具体的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本源:泰勒斯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曼德是必定性的物质“无限者”,阿那克西米你认为是“气”。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80)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他认为万物的本源不是水、也不是气,而是更有变化性的“火”。他说:“火产生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
在中国古代的中殷、周之际已经出现了朴素唯物主义色“五行”说,到了西周末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周幽王的史官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把五行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
朴素唯物论哲学所谓的“水、无限者、气、火、五行,是模糊不清的认识对象,是介于具体事物和绝对抽象事物之间的相对具体事物或相对抽象事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不仅没有界定“水、无限者、气、火、五行”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也没有正确认识“水、无限者、气、火、五行”的本质和特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用“水、无限者、气、火、五行”无法把世界万物完全统一起来。
近代唯物论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物质概念,比起古代朴素唯物论提出的“水、无限者、气、火、五行”概念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存有严重的问题和缺陷。
物质这一词语来源于本体、存在、实在、实体、有,是本体、存在、实在、实体、有的变形或别名。
近代唯物论哲学所谓的物质,是内涵和外延、本质和特征模糊不清的概念,是个别物质和一般物质、具体物质和抽象物质的混合体,是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混合体。
什么是具体物质?
具体物质是具有自身内容规定,具有存在范围限制,其大有外、其小有内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例如:处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哲学语言环境里的物质就是具体物质或个别物质。
具体物质不是世界统一的现实基础。
什么是抽象物质?
抽象物质是没有自身内容规定,没有存在范围限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
例如:处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除了物质以外没有任何事物”、“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哲学语言环境中的物质就是一般物质或抽象物。
抽象物质或一般物质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是抽象事物还是具体事物?如果说物质是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性质和规定,那它就必然具有不可被人通过感觉器官感到的认识特征。如果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具有具体事物的认识特征,那么这种物质就不是抽象事物、而是具体事物了。地球人都知道,任何个别具体事物都不具有绝对性,都不可能是世界统一的基础。
社会特性
物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生存的“第一历史活动”,就是进行物质生产,创造自己需要的物质生活,解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问题。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这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社火发展不由人的意识决定的,而是由不以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决定的。生意识是物质属性的产物。
意识是人大脑的机能和属性,依赖于人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如果人脑受到损害,意志活动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意识能力。从起源上看,意识起源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并经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逐步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的意识这朵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也就产生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以主观的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意识的内容归根结底只能来自客观存在的事物。没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就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意识。
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从实际出发。只有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分析、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使我们的主观意识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才能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从而使改造世界的活动顺利进行。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使改造世界的活动遭受挫折。实事求是,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化学类别
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其中组成中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
物质中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又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宗教观点
佛教观点
对于世间一切分为心法及色法,而种种的物质则包含在色法当中,在组成一切世间的五蕴法中,属于色蕴。
所有的色法皆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
列宁概念
列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分析,给物质下了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1.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词语释义
词目:物质
拼音:wù zhì
物质 英译:Matter; A substance
1.[Objective reality;Matter;Substance]: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2.[Material]:指金钱、生活资料等物质奖励
解释
1.狭义定义:物质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例如空气和水,食物和棉布,煤炭和石油,钢铁和铜、铝,人工合成的各种纤维、塑料,以及各类能量波(如光、热)和场(电力、磁力、引力),甚至更高级形态,如人及人组成的集团、民族、国家等等,都是物质。总之,世界上,我们周围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物质。
2.广义定义:物质就是存在。银河艾斯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句,背离了二元法和语言学的纯粹性。“不依赖于、意识、客观”三个修饰附加,实际是引入了额外的几个新要素。所谓“不依赖于”,本质上是一种关系;而“意识”,和物质相互定义是循环定义,也违背了逻辑;而“客观”,实际是暗示引入了“主观和客观”的新二元,构成了混乱。实际上定义物质,是极为简单的,并且这也是世界“终极判断”的必然。物质,就是存在,这样就纯粹了概念。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存在。“人是物质,镜子是物质;镜子中的倒映也是物质,照镜子也同样是物质”。只要存在或存在过,就是物质。物质的广义定义,应该远远超越于物理含义下的狭窄定义。同样,时间和空间也归属于物质。
我国古代对物质也有自己的探究,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俗称五行)五种元素构成,这成为长期的文化元素,甚至成为少部分人愚弄别人的依据,我们要用科学的物质观来代替落后的物质观,要摒弃不科学的五行说。
物质指:
固体、液体或气体。
占有时间、空间和质量的东西。例如:电子、质子和中子;金属、化合物、空气、水、生物等等,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相态呈现。
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形态:场。
可以以视觉、嗅觉及各种触觉感应到(可以看到、嗅到、尝到或接触到)的东西;
与思想相对而言: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物质指独立于意识以外的,但可以被意识所反映、摹写的客观存在。
其他解释
1.物的形体。金·刁白《物质》诗:“物质方圆定,营营止自疲。”
2.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3.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
巴金《寒夜》十八:“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假如为了贪图物质享受,我早就去做姨太太少奶奶,也就不这样颠沛流离了。可是,那叫什么生活!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相关用法
核物质、物质女性、物质文化
例句用法
金·刁白《物质》诗:“物质方圆定,营营止自疲。”
巴金《寒夜》十八:“没有!不论是精神上,物质上,我没有得到一点满足。”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假如为了贪图物质享受,我早就去做姨太太少奶奶,也就不这样颠沛流离了。可是,那叫什么生活!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代表物质
定义 | 代表物 | |
混合物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宏观,微观) | 空气,石油 |
纯净物 |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宏观) | 氧气,铁 |
单质 |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 金刚石,氧气,硫粉,铜 |
化合物 |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 氯酸钾,氨气,水 |
有机物 | 通常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 |
无机物 | 指不含碳元素的纯净物以及简单的碳化合物等的集合 | |
氧化物 |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 氧化铁,二氧化碳 |
酸 |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作酸 | 硫酸,盐酸,硝酸,醋酸 |
碱 |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 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铜 |
酸性氧化物 |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 | 三氧化硫,二氧化碳 |
碱性氧化物 |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 | 氧化钠,氧化镁 |
正盐 | 酸跟碱完全中和的产物 | 碳酸钙 |
酸式盐 | 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 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 |
碱式盐 | 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 碱式,碳酸铜 |
自然的组成元素
地球 | 地球历史·?地球科学?·?地球构造?·?板块构造论?·?地球地质史?·?地质学 |
天气 | 气候·,地球大气层 |
生物 | 生物圈·?生命起源?·?微生物?·?植物相?·?植物?·?真菌?·?动物相?·?动物?·?生物学?·?生命演化史 |
环境 | 生态学·,生态系统,·,原野 |
宇宙 | 物质·,能量,·,外太空 |
定义 | 代表物 | |
混合物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宏观,微观) | 空气,石油 |
纯净物 |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宏观) | 氧气,铁 |
单质 |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 金刚石,氧气,硫粉,铜 |
化合物 |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 氯酸钾,氨气,水 |
有机物 | 通常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 |
无机物 | 指不含碳元素的纯净物以及简单的碳化合物等的集合 | |
氧化物 |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 氧化铁,二氧化碳 |
酸 |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作酸 | 硫酸,盐酸,硝酸,醋酸 |
碱 |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 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铜 |
酸性氧化物 |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 | 三氧化硫,二氧化碳 |
碱性氧化物 |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 | 氧化钠,氧化镁 |
正盐 | 酸跟碱完全中和的产物 | 碳酸钙 |
酸式盐 | 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 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 |
碱式盐 | 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 碱式碳酸铜 |
定义 | 代表物 | |
混合物 |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宏观,微观) | 空气,石油 |
纯净物 |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宏观) | 氧气,铁 |
单质 |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 金刚石,氧气,硫粉,铜 |
化合物 |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 氯酸钾,氨气,水 |
有机物 | 通常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 | |
无机物 | 指不含碳元素的纯净物以及简单的碳化合物等的集合 | |
氧化物 |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 氧化铁,二氧化碳 |
酸 |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作酸 | 硫酸,盐酸,硝酸,醋酸 |
碱 | 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 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铜 |
酸性氧化物 |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 | 三氧化硫,二氧化碳 |
碱性氧化物 |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 | 氧化钠,氧化镁 |
正盐 | 酸跟碱完全中和的产物 | 碳酸钙 |
酸式盐 | 酸中的氢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 碳酸氢钠,磷酸二氢钠 |
碱式盐 | 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 | 碱式碳酸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