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基本介绍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消灭资产私有制的思想。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详细介绍

马克思的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马克思列宁主义(俄语: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19世纪欧洲重大社会科学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时期,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按照列宁在1913年的提法,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根据恩格斯的著作《反杜林论》也可作此分类)。他们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们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为了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有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在各式各样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同国际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反复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在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原则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确立了统治地位。另外,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对其哲学分别做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角度的解读。由于马克思学说涉及领域之广,使得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分别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对其进行阐释,因此还可以根据学科分工考察其内容。“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诞生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

他们按其社会地位而言,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观点而言,原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观点而言,原是民主主义者。大体上在1842~1844年间,他们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从1844年起合著《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分别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哲学的贫困》等书,阐明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 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组成部分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补充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何活动中都应当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3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经典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 (1845年-1846年与恩格斯合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哲学的贫困 (1845年)

雇佣劳动与资本 (1847年)

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48年)

共产党宣言(1848年)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

资本论(1867年)

法兰西内战(1871年)

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反杜林论(1878年)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其中收录了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绝大部分著作,并且于1972年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对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修订后出版了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收录的马克思恩格斯主要经典著作。

相关信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做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

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哪怕是曾经认为是正确的,现在被证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时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何种形式都不重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不应当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社会制度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则无往而不胜。

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04年开始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是党最根本的思想建设。实施这一工程,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力争用十年左右时间,形成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形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中央决定实施工程,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需要。工程启动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各项工作开局良好,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团结和凝聚了广大理论工作者,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正在形成,工程的主旋律作用正在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点统计

一、硕士学位点

1、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7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合计94个。

2、二级硕士学位点

2006年1月,新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硕士点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95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硕士点2个、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144个。加上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的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7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共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

思想政治教育253个

共计842个

二、博士学位点

1、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

2、二级博士学位点

2006年1月,新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6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博士点5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点26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博士点1个、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个。加上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2次会议批准的18个、原来的7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分为二,一级博士学位授权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共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

思想政治教育66个

共计213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级21个一分为五2121212121
二级7个一分为二77


05年受理批18一分为二1818


06年1受理批6205126
总计526626224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6年1月25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21)

1.北京大学

2.中国人民大学

3.清华大学

4.北京师范大学

5.中共中央党校

6.南开大学

7.吉林大学

8.东北师范大学

9.复旦大学

10.华北师范大学

11.南京大学

12.南京师范大学

13.南京政治大学

14.浙江大学

15.山东大学

16.武汉大学

17.华中师范大学

18.中山大学

19.华南师范大学

20.西安交通大学

21.陕西师范大学

博士点

国外马克思主义博士点(21+1=22)

1.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博士点(21+3=24)

1.首都师范大学

2.安徽大学

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21+23+7=51)

1.内蒙古大学

2.辽宁大学

3.东北大学

4.同济大学

5.苏州大学

6.东南大学

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8.河海大学

9.安徽师范大学

10.江西师范大学

11.河南大学

12.华中科技大学

13.武汉理工大学

14.湖北大学

15.湖南大学

16.中南大学

17.湖南师范大学

18.广西师范大学

19.西南大学

20.西南交通大学

21.电子科技大学

22.西北师范大学

23.新疆大学

24.首都师范大学

25.哈尔滨师范大学

26.天津师范大学

27.辽宁师范大学

28.福建师范大学

29.河北师范大学

30.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25=46)

1.中央财经大学

2.中国政法大学

3.中国石油大学

4.天津师范大学

5.河北师范大学

6.山西大学

7.大连海事大学

8.辽宁师范大学

9.哈尔滨师范大学

10.上海交通大学

11.华东理工大学

12.上海师范大学

13.上海财经大学

14.扬州大学

15.福建师范大学

16.山东师范大学

17.曲阜师范大学

18.湘潭大学

19.华南理工大学

20.四川大学

21.西北大学

22.兰州大学

2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4.上海社会科学院

25.国防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1+37+7=65)

1.北京交通大学

2.北京科技大学

3.河北大学

4.河北师范大学

5.辽宁大学

6.大连理工大学

7.哈尔滨理工大学

8.哈尔滨工程大学

9.东北林业大学

10.同济大学

11.上海大学

12.苏州大学

13.东南大学

14.南京理工大学

15.中国矿业大学

16.河海大学

17.西北工业大学

18.安徽师范大学

19.南昌大学

20.江西师范大学

21.郑州大学

22.中国地质大学

23.武汉理工大学

24.湖北大学

25.湖南大学

26.中南大学

27.湖南师范大学

28.广西师范大学

29.西南大学

30.西南交通大学

31.电子科技大学

32.西南财经大学

33.云南大学

34.西安理工大学

35.西安科技大学

36.西北师范大学

37.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38.西安政治学院

39.首都师范大学

40.哈尔滨师范大学

41.辽宁师范大学

42.福建师范大学

43.山东师范大学

44.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4)

1.北京交通大学

2.首都师范大学

3.中国政法大学

4.中国石油大学

5.天津大学

6.天津师范大学

7.天津商学院

8.河北大学

9.河北师范大学

10.山西大学

11.山西师范大学

12.内蒙古师范大学

13.辽宁大学

14.东北大学

15.大连海事大学

16.辽宁师范大学

17.延边大学

18.长春理工大学

19.吉林师范大学

20.黑龙江大学

21.哈尔滨工业大学

22.哈尔滨理工大学

23.东北林业大学

24.哈尔滨师范大学

25.齐齐哈尔大学

26.同济大学

27.上海交通大学

28.华东理工大学

29.上海师范大学

30.上海大学

31.东南大学

32.浙江师范大学

33.安徽师范大学

34.福建师范大学

35.南昌大学

36.江西师范大学

37.江西财经大学

38.山东师范大学

39.曲阜师范大学

40.郑州大学

41.河南大学

42.华中科技大学

43.中国地质大学

44.武汉理工大学

45.湖北大学

46.湘潭大学

47.中南大学

48.湖南师范大学

49.华南理工大学

50.广西师范大学

51.内蒙古大学

52.广西民族大学

53.西南大学

54.重庆师范大学

55.西南政法大学

56.四川大学

57.西南交通大学

58.西华师范大学

59.西南财经大学

60.贵州师范大学

61.云南大学

62.西北大学

63.西北工业大学

64.西安理工大学

6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66.西安科技大学

67.延安大学

68.新疆大学

69.新疆师范大学

70.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71.国防大学

7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73.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74.清华大学

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主要内容为: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为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经专家论证,国务院学位委员、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252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