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贾谊,汉代杰出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对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曾做出卓越贡献,然而历代研究者大多祗注意史记汉书所摘录的贾谊文赋,而对于原著新书新书却颇为忽视。本书就是他的著作集。
《新书》十卷,汉贾谊撰。校注者认为传世《新书》为可信真本,依据明吉府本为底本,参校他本,详加校注,并附录《新书》未收文赋、佚文、本传、著录、序跋、集评、资料等,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完整的贾谊作品及资料总编本。
《新书》是贾谊文著汇集,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最初称《贾子新书》,当时刘向整理过的其他一些书也称某某新书,以别于未经整理过的"旧书"。后来,别的书逐渐去掉了"新书"二字,《新书》就成了贾谊文集的专名。后班固撰《汉书》时,录入《新书》中的许多文字。《汉书·艺文志》记:"贾谊五十八篇。"大概就是刘向编纂的《贾子新书》。现存最早《新书》版本是明代的,为仿宋本所刻。有些学者认为《新书》为后人伪作。《四库提要》认为"其书不全真,亦不全伪"。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书》基本上保持刘向编辑的原貌,其中可能有后人改动之处,这也是古书一般都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此否定《新书》为贾谊所作。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贾谊集》,《新书》用清代卢文弨抱经堂本,其篇目为:过秦(上、中、下)、宗首、数宁、藩伤、藩强、大都、等齐、服疑、益琅、权重、五美、制不定、审微、阶级、俗激、时变、瑰玮、孽产子、铜布、一通、属远、亲疏危乱、忧民、解县、威不信、匈奴、势卑、淮难、无蓄、铸钱、傅职、保傅、连语、辅佐、问孝(有目阙文)、礼、容经、春秋、先醒、耳痹、谕诚、退让、君道、官人、劝学、道术、六术、道德说、大政(上、下)、修政语(上、下)、礼容语(阙上有下)、胎教、立后义。多数为论文,也有一些答问和告诫之语,可能是贾谊进行教学活动的记录。《贾谊集》中还收录有疏7篇、赋5篇及一些佚文,资料收集较全。
版本
主要版本有:《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卢文弨《抱经堂丛书》本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贾谊集》。最新注本有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等。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2000年7月《新书校注》较为通行。
词语概念
基本信息
词目:新书
拼音:xīn shū
注音:ㄒㄧㄣ ㄕㄨ
反义词: 古书、旧书
基本解释
① [new book]∶崭新的书
② [just published book]∶将要出版或刚出版的书(多指初版的)
引证解释
①崭新的书。如:一开学就发新书。
②将出版或刚出版的书(多指初版)。《解放日报》1986.8.14:“﹝出版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出席了昨天的新书发布会并参观了新书展览。”如:新书预告。
③指现代的著作。老舍《四世同堂》五:“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四库提要
《新书》·十卷(通行本)
汉贾谊撰。《汉书·艺文志·儒家》贾谊五十八篇。《崇文总目》云:本七十二篇。刘向删定为五十八篇。隋、唐志皆九卷,别本或为十卷。考今隋、唐志皆作十卷,无九卷之说。盖校刊《隋书》、《唐书》者未见《崇文总目》,反据今本追改之。明人传刻古书,往往如是,不足怪也。然今本仅五十六篇,又问孝一篇有录无书,实五十五篇,已非北宋本之旧。又陈振孙《书录解题》称,首载过秦论,末为吊湘赋,且略节谊本传於第十一卷中。今本虽首载过秦论,而末无吊湘赋,亦无附录之第十一卷,且并非南宋时本矣。其书多取谊本传所载之文,割裂其章段,颠倒其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条理。《朱子语录》曰:贾谊《新书》除了《汉书》中所载,馀亦难得粹者,看来只是贾谊一杂记稿耳。中间事事有些个。陈振孙亦谓其非《汉书》所有者辄浅驳不足观,决非谊本书。今考《汉书》谊本传赞,称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於世事者著於传。应劭《汉书注》亦於《过秦论》下注曰:贾谊书第一篇名也。则本传所载皆五十八篇所有,足为显证。赞又称三表五饵以系单于。颜师古注所引贾谊书,与今本同。又文帝本纪注引贾谊书卫侯朝於周,周行人问其名,亦与今本同。则今本即唐人所见,亦足为显证。然决无摘录一段立一篇名之理,亦决无连缀十数篇合为奏疏一篇上之朝廷之理。疑谊《过秦论》、《治安策》等本皆为五十八篇之一,后原本散佚,好事者因取本传所有诸篇,离析其文,各为标目,以足五十八篇之数,故饾飣至此。其书不全真,亦不全伪,朱子以为杂记之稿,固未核其实,陈氏以为决非谊书,尤非笃论也。且其中为《汉书》所不载者,虽往往类《说苑》、《新序》、《韩诗外传》,然如青史氏之记,具载胎教之古礼。《修政语》上下两篇,多帝王之遗训。《保傅篇》、《容经篇》并敷陈古典,具有源本。其解《诗》之驺虞、《易》之潜龙、亢龙,亦深得经义。又安可尽以浅驳不粹目之哉!虽残阙失次,要不能以断烂弃之矣。
思想内容
(一)论礼教为治国之本
贾谊总结秦朝"违礼仪,弃伦理",造成社会秩序混乱、风气败坏的教训,强调以礼治国。《新书》中专有《礼》篇,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制度及行为规范的准则,这是继承了荀子的礼治思想。礼的本质在于别贵贱、明尊卑,使上下等级分明、谨守伦纪,这样则"乱无由生", 《治安策》中论述了礼与法的作用各有特点:"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相比之下,当然是防患于未然更佳。所以他强调:"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礼的作用既然是防患于未然,而一般人总是难以觉察未然之事,这就决定了礼治必须通过教化来实现。教化的目的在于树立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良好社会风气,即"移风易俗,使天下移心而向道" ,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所以他指出:"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 贾谊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观点,以相当严密的推理论证了教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二)论君主教育的意义
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本人的素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国家的治乱以至存亡,因此,君主及其继承人--太子的教育具有独特意义。《新书》中论及君主教育的内容很多。《先醒》篇中指山:"贤主者,学问不倦,好道不厌,惠然独先,乃学道理矣。"认为贤君而又有师者可以成王业,中等君主而有师者,也可以成霸业。《保傅》篇中总结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统治长久,是因其辅翼太子有方,而秦二世而亡,是因其教子无方。胡亥并非天生性恶,只是作皇子时学的全是刑狱之事,故即位后草菅人命,暴虐无道。他指出:"天下之命、县(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而选左右。"对太子应及早开始教育,并选择好太子的左右侍从,包括担负教导职责的人员。他说:"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认为国家命运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这当然是错误的,不过君主教育在古代确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论胎教和保傅制度
贾谊认为人们的天性本无很大差别,有道之君与无道之君的差别是由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不同而造成的。而这种影响可以说在生命诞生之初就开始了。开头"失之毫厘",最终则可"差以千里",因此必须"慎始",这就是《胎教》篇中所说的"素成胎教之道"。该篇记载古代王后怀孕时要住在专门的"蒌室"中,由太师等官员各司其职侍卫于左右,保证王后所听到的都是合乎礼乐的声音,所吃的都是合乎正味的食品。王后须作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谊,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这就是所谓胎教,其宗旨在于"正礼"。胎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中颇具特色的内容。
如果说胎教尚属通过母体施于胎儿的间接影响的话,那么儿童出生后,直接的教育当即开始。《保傅》篇中强调"自为赤子,而教固以行矣"。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即由召公担任太保,以"保其身体";周公担任太傅,以"傅之德义";太公担任太师,以道之教训"。三者统称"三公"。又立少保、少傅、少师作为三公的副职。三公、三少总的职责是"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也就是为太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使太子自幼即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均是正人,这样也就不可能不正了。在《傅职》篇中还详细论述了三公、三少的保傅职责。贾谊引孔子的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在幼年"心未滥"时及早进行教育,可以作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既容易施教,效果又好。他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很有价值的,但企图完全杜绝不良的环境影响则是不可能的。
等太子到了入学年龄则要入学学习。《保傅》篇录《学礼》"五学"之制: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贤智在位"。入北学,"上贵而亲爵,则贵贱有等"。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考于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匡其不及,则德智长而治道得矣"。直到太子及冠成人,方可免于保傅之严格管教,但仍需左右官员经常予以劝诫,以进善止恶。贾谊关于君主教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一般教育。
(四)论学习的意义与内容
贾谊否认天性有本质差别,认为在"启耳目,载心意,从立移徙"这些基本认知和行为能力方面,圣贤与一般人并没有先天的不同,只是因为圣贤能" 俛而加志",而一般人"儃僈而弗省" 才造成二者人品上的巨大差距。以此勉励学者力求上进。《六术》篇中提出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加上乐、合为六行。"然而人虽有六行,微细难识,唯先王能审之,凡人弗能自至,是故必待先王之教,乃知所从事"。而先王为天下设教。是"因人所有,以之为训;道人之情,以之为真"。也就是说,人不能自然成才,教育是必要的,同时教育又是适合人的内在素质及发展规律的。贾谊指出:"古者年九岁入就小学,蹍小节焉。业小道焉。束发就大学,蹍大节焉,业大道焉。" 按照这样的次序求学,一切邪恶、放任、谬误和罪过就无法侵入,人就可以永行正道了。
先王设教的核心内容就是《书》、《诗》、《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称之为"六艺":"令人缘之以自修,修成则得六行矣。" 贾谊将学习儒家六经视为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必不可缺的行为。《道德说》中具体阐明各经与"德"的关系:《书》是"著德之理于竹帛,而陈之令人观焉,以著所从事"。《诗》是"志德之理而明其指,令人缘之以自成"。《易》是"察人之循德之理与弗循,而占共吉凶"。《春秋》是"守往事之合德之理与不合,而纪其成败,以为来世师法"。《礼》是"体德理而为之节文,成人事"。《乐》则是前五者之道备合于德,而"欢然大乐"的体现。贾谊以"德"为宗旨,将六经的学习价值系统化,为汉代"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贾谊认为德之理"内而难见",因此先王"举德之颂而为辞语,以明其理",除之天下,垂之后世,令人观看、辨察并以相转告,所以"弟子随师而问,博学以达其知,而明其辞以立其诚"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贾谊着重强调学。他认为"静居而独思"只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与学圣王之道相比,就像火光与日光相比一样、他指出:"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贾谊反对的是脱离圣人之道的"独思",并非一概贬斥思虑的作用,但将思虑限制在封建正统意识的范围内,其发展必然受到束缚。
贾谊将志向、实行和见识视为学习、修身的三要素,也是鉴别人品的基本尺度。即"智愚之人有其辞矣,贤不肖之人别其行矣,上下之人等其志矣" 。学习、修身的目的在于"闻道"、知"道"。能言之者谓"智",能守之者谓"信",能乐之者谓"仁",能行之者则可成为圣人了。能立定志向,笃行圣人之道是最好的,善于领会和阐发圣人之道也是值得赞许的。
《容经》篇中提出关于师傅之道的一些原则。"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也就是说,教师应注重施教内容的美好(当然是圣贤之学术),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能够达到的程度。掌握进度快慢、份量多少方面要适当。要激励、督促学生不断有所深造,又不要逼迫学生而使其感到困苦。总之,应使教学精要适宜,使学生力所能及,这样就可以"力不劳而身大盛",这样的教学方法可谓"圣人之化"。后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篇中也辑录了这段论述,表示"吾取之",可见"圣化"的教学原则在当时影响很大。
贾谊的思想受到历代许多学者的推崇。刘向赞"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清代卢文弨在校注《新书》时,把贾谊和董仲舒并称为"经生而通达治体者"。贾谊基于反思秦王朝灭亡的教训,较为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教育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奠定了"以教为本"的思想基础。他对实施条件最优越的君主教育的论述,在思想原则和制度措施上可为一般教育所借鉴。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不乏有价值的见解。
由于当时国家教育制度尚未建立,《新书》主要是从政论角度而涉及教育的,故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论述不多,缺乏具体的剖析,停留在原则性判断或简单类比的思辨层次上。
简介
又称《贾子》,是贾谊的政论文集,《汉书 ·艺文志》列入儒家,今存10卷58篇,其中《问孝》、《礼容语上》两篇有目无文,实为56篇。《新书》集中反映了贾谊的政治经济思想,开篇即为著名的《过秦论》,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主张;《宗首》、《藩强》、《权重》等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大政》、《修政》等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贾谊的政论散文逻辑严密,感情充沛,气势非凡,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汉帝国大一统创始期之积极进取,力图建功伟业的豪情壮志,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说,贾谊文章“为西汉鸿文,其泽甚远。”
民间新书
在四川,人们常会提起并用到一种“新书”,其实说是一本全年民历。“新书”封面红色,采用竖行排版,上有“天官赐福”四字,中间一个类似门神的人物,左侧竖行为繁体“农历□□岁通书”。薄薄一本小册子(仅12张16 开,书32开)有二十八宿吉凶、周公解梦、眼跳法、耳热法、全年雨水、择搬家、起灶吉日、面痣图解、手型相法等诸多内容。然后又有全年农历,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每月星君、每日值日星君、干支、节气、宜、忌等,每页还有一些小偏方。封底一般是闰年表及“花甲纳音歌”。其本质就是本黄历。在民村,几乎人人都会看“新书”,都会用到新书。每到冬、腊月,你去赶场,就会看到有个老者拄个拐杖,手上拿着几本红册子,那就是下年的新书,一元或八角一本,有的地方是在地摊子上也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