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袁贵仁(1950年11月-),中国安徽固镇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197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七届中纪委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北京市市长助理等职。
人物履历
1969.05——1971.02,安徽省固镇县王庄中学教师
1971.02——1971.12,安徽省固镇县师范学校学生
1971.12——1978.09,安徽省固镇县王庄中学、县五七大学教师
1978.09——1982.08,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生,获学士学位
1982.08——1984.1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4.12——1987.04,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
1987.04——1989.12,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袁贵仁
1989.12——1993.02,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1992.09起)
1993.02——1995.07,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教科办副主任
1995.07——1996.10,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党委常委
1996.10——1998.02,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998.02——1999.05,北京市市长助理兼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999.05——1999.07,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1999.07——1999.12,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1999.12——2001.04,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00.02明确为副部长级)
2001.04——2005.09,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5.09——2005.11,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2005.11——2009.10,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2009.10——,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
2009年10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袁贵仁,乡村教师出身。文革时期,1968年高中毕业后,就先后在家乡固镇县王庄中学、五七大学任教。高考制度恢复后,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自此,开始了在北师大学习、工作的二十三年。1984年获硕士学位后,袁贵仁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系副主任,社科处处长,副教务长,教科办副主任等职;1995年,升任北师大常务副校长;次年,出任北师大中共党委书记;1999年,晋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进入政界
1998年,在任北师大中共党委书记期间,袁贵仁还曾被任命为北京市市长助理、兼市教委主任;由此进入政府部门工作。2001年4月,袁贵仁离开北师大,调入教育部,出任副部长、兼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2005年9月,出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分管招生、财务、党建、纪检等工作。
2009年10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闭幕前决定,袁贵仁接替周济出任教育部部长。
人物观点
袁贵仁: “985”“211”已关大门
被公认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组织不会再有新的成员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今天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
“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为了建设一流大学而实施的工程。“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部分学校都属于研究型大学。袁贵仁表示,今后教育部还将扶持有特色的高校,比如那些在改革中归属地方的行业院校,其单个学科有的仍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实际上,去年教育部对非“211工程”学校投入达5亿元。袁贵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中国高教界的梦想。袁贵仁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学校发展最基本的东西。“教育是一个全民族的事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事业,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试错了是整个民族的损失。所以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设计,宏观领导,然后先行试点。”他说。
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是解决管理体制的问题。袁贵仁用三句话概括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第一句话是教育部要向地方放权。他说,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在地方,职业教育管理权限也基本在地方,而中国2600多所高校,中央部门只管了111所,其余2500多所管理权限也在地方。如果每个省的教育都办好了,中国教育就办好了。
第二句话是政府要向学校放权,而放权的前提是高校要有一套完善的大学制度。“不能说我们在制度方面什么都没准备好就放手就不管了,要防止一放就乱。该放的要放,但每个学校也必须有自我约束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但自律是前提。”
第三句话是学校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来管理教学。“这也要靠一套大学制度,不是校长、书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袁贵仁强调。
他承认,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说起来容易,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把这套制度建起来。
袁贵仁同时表示,我们要更多地引进外国教育资源来促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跟国际比,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好的,不好的是孩子们学业负担过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是很高,这就要学习国外的,不管什么国家的好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都要学习吸收。”[2]
袁贵仁:抓好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育人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如何在教育工作中落实好讲话精神,把培养人的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专访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思想性和针对性。而对于担负着教书育人的教育系统来说,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袁贵仁
袁贵仁表示,教育系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课堂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青少年学生,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三大重要群体。三个群体互动,领导干部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知识分子做意识形态工作,学生要在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中间受益,这是与别的部门最大的不同。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总数已达52万多个,在校的大中小学生、研究生等约2亿多人,教育部所属的各教学岗位的教师已达1000多万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结构将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将大幅提高,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可靠人力保障和社会资源。而要做到这些,在教育岗位上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首先要担当重任。
袁贵仁强调,高校的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把握导向和关口。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贵在落实,要在教书育人中得到体现。为此,结合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袁贵仁表示教育部门当前主要抓好四件事,即:一、着力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
二、着力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讲话中提出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教育活动;三、以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为主要内容的节粮、节水、节电三节工作;四、着力抓好管课堂、管讲座、管网络的三管工作。
互联网在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袁仁贵表示要高度重视网络在新媒体时代的作用,充分认识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袁贵仁
他还提出要把大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的统一设计,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课程的统一设计,课程标准教材到教学、到考试统筹的设计、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统筹设计作为一个持久的教育工程,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他说,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体现到宣传承载成才的各方面。
扭住理想信念的着力点,围绕立德树人的大任务,实践中国梦,培养接班人,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教育工作者落实“819”讲话精神任重道远、使命光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