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中国学生 【中国学生】大革命时期的学生刊物。1925年5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初为半月刊。由中华民国学生联合总会编辑发行。1925年8月1日改为周刊,继续出版。辟有评论、报告、消息、通告、大事记等栏目。主要刊载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罪状,各地学生会活动的消息,
中国人的头脑绝对是世界最聪明,但教育却是落后的。学生更多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非出于兴趣,学校也只看中学生的成绩,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如此一来如此一来教育出的人才都是做作业的高手,对书本的东西学得特别扎实,但缺少创意,所以,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仿造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无论世界上多么先进的武器,只要落到中国,用不上多久,就能克隆出同水平而又具有自己特点的东西,这就像学生在完成作业一样。? 要论思维的开阔,单独搞创新的能力,中国远远落后欧美和俄罗斯, 除非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使中国学生不会辩论。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永远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是不可以的,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至少,文科的课堂里没有,老师们也不会。文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靠中学时代平面几何打下的底子,还得当时就喜欢这门课才行。
甚至就连理科的课堂,也往往只有科学手段(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没有科学精神。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成材成器”。能获诺奖最好,起码也得是“有用之才”。这就必须打牢基础。也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不差。但他们忘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重要,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就更重要。没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包括诺奖在内的那些东西,永远都可望不可即。何况,那还不该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以为,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
自我的丧失,必然伴随着道德的沦丧。因为真正的道德,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明不白,又怎么可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事实上,老吾老,才能“以及人之老”;幼吾幼,才能“以及人之幼”。同样,也只有首先弄清楚什么是“己所不欲”,才知道什么该“勿施于人”。自我,岂能丧失?
受教育者丧失了自我,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丟掉了根本。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