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北京
性质类别:艺术类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1号
邮政编码: 100101
联系电话: 010-64887367
学校网址:http://www.ccmusic.edu.cn/ccmusic/mainweb/
学院简介
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于1964年,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而建立的。她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培养从事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院现设音乐学系、作曲系、声乐歌剧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器乐系、音乐教育系、钢琴系、艺术管理系、指挥系、管弦系、音乐科技系、社会科学部等11个教学单位,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等10个本科专业;拥有音乐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艺术硕士(MFA)授予权;具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资格;音乐学学科为市级重点学科;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形成了以民族音乐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多层次办学体系。
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2项),文化部创新奖1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
学院名师荟萃,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我院现有专任教师212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64人;博士生导师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2人;获文化部文华奖3人(次),中国音乐金钟奖14人(次)等等。
建院40多年来已先后培养了吴雁泽、中国音乐学院德德玛、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刘斌、吕继红、谭晶、祖海等五千余名国际国内知名的音乐艺术家,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和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校总占地面积60.27亩,现有普通本科生1329人,研究生(博士、硕士)524人,教职工387人。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所有教室全部实现多媒体化,拥有世界一流的计算机作曲教学设备,亚洲地区最先进的录音棚,两百多间供学生使用的琴房,并配有大批世界一流的钢琴和高品质的民族乐器,为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坚持开放的办学方针,先后与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数十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多所艺术院校及音乐机构友好往来,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学校每年聘请数十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和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传统,以培养我国民族音乐人才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把中国音乐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民族音乐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民族音乐科研和信息的中心,中国民族音乐对外交流和传播的窗口”,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
1956年,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美术系,东北师大和华东师大音乐系合并成立了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李广桥南街1号(即前海西街17号)。
1960年,北京艺术学院成立,隶属于北中国音乐学院京市文化局。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同在一址,同一领导班子。
1961年底,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与北京艺术学院合并,称作北京艺术学院,由北京市文化局主管。
1964年9月21日,根据周恩来同志的倡议及其对文化部《关于建立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舞蹈学校的请示报告》的批示,文化部在原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专业和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基础上,从全国挑选了一批民族音乐专家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直属文化部。
1969年,全院下放到天津军粮城劳动。
1973年,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并成立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
1978年,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
1980年5月,文化部《关于恢复中国音乐学院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批准,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制,校舍仍设在前海西街17号旧址。1987年后逐步迁址健翔桥畔新校区。
领导简介
院长:赵塔里木
名誉院长:金铁霖
副院长:景抒展,宋飞
院党委书记:闫拓时
院党委副书记:韩立萍
院纪委书记:倪赛力
历任院长
安波,(1964年10月 - 1965年)
马可,(1965年,代理)
王元方,(1981年 - 1983年 )
杜利,(1983年- 1985年,代理)
厉声,(1985年 - 1990年)
樊祖荫,(1991年 - 1996年)
金铁霖,(1996年 - 2009年)
赵塔里木,(2009年 - 至今)
院系设置
钢琴系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成立于2001年,这对于以民族音乐发展为办学宗旨的中国音乐学院来讲,其目的和宗旨除了进一步拓展学科建设和夯实办学基础之外,更重要的理念是将历史悠久和丰富灿烂的中国音乐文化融入更多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之中,使之发扬光大和走向世界。
在教学硬件平台方面,不仅在2001年就获得了国内第一所“全施坦威钢琴学校”的称号,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学和训练条件,并且在多媒体教学方面也开创了国内同专业教学之先河。与此同时还完成了“早期键盘乐器研究和教学工作室”和“钢琴演奏数字化研究工作室”以及国内唯一的“施坦威音乐工作室”等一系列教学条件建设,使中国音乐学院钢琴教学的整体硬件水平迅速达到了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水平;
在课程平台方面钢琴系开设了“钢琴文献”(本科4学期)、“键盘艺术史”(本科1学期)、“钢琴演奏与教学”(本科2学期)、“钢琴伴奏艺术”(本科2学期)以及“中国钢琴文献研究”(研究生1学期)和“钢琴艺术概论”(研究生1学期)等专业理论课程;同时在学术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加强了学术交流的工作,从2006年至今已经举办6届的“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就是我们根据目前国内钢琴教学建设的发展需要所创办的高级别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此我们每年在国际上邀请6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为我们在国内选拔出来的18位学员开设36节大师课,除此之外,该艺术节还为我们提供了26场高水平的音乐会和20余场专题讲座,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直赞扬和好评。除了艺术节提供我们的这些以外,同时与国内和国际的专家交流每个学期都在两位数以上;
而在演出实践平台建设方面,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在国内的黑龙江、山东、山西、宁夏、贵州、云南、河北、江西、福建和广东等地建立了十余个学生演奏和教学实践基地,为钢琴演奏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条件。除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各种演出和登台实践以外,每年钢琴系都会组织本科二年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一次外地演出实践活动,期间会举办多场次的音乐会,给学生们提供了“走上舞台、感受舞台、熟悉舞台,最终驾驭舞台”的实践机会。很多学生通过这样的演出和实践,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和教育工作者对于社会、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应有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为此我们给学生提出了“走向广阔天地、实现自我价值——时刻准备着”的实践口号。
音乐学系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建立于1981年,前身是北京艺术学院音乐理论学科。音乐学系设有民族音乐和音乐史两个教研室。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位,据官网资料显示,其中有博士6人,双硕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获国家“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3人。2005年,音乐学系民族音乐教学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音乐教研室被北京市授予“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2006年,音乐学系一位教师又获得北京市授予的“拔尖人才”称号。
音乐学系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材。
国乐系
国乐系是中国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学科方向的一个教学部门,也是学院重点学科之一。中国音乐学院教学楼[7]国乐系是集民族器乐研究、教学、表演为一体的学科,历任系主任有蒋风之、黄国栋、萧剑声、刘德海、安如砺;在任系主任为张维良。
专业的学术领头人如:刘德海、王范地、萧剑声、项祖华、安如砺、张之良、张维良、李光陆、宋飞、林玲等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著名演奏家;曹德维、张尊连、赵承伟、王以东、杨靖、李玲玲、左继承、魏蔚等以及青年教师也成就卓然,在音乐舞台上享有盛誉。
据官网资料显示,国乐系有本科生约200人(学制四年)、研究生22人(包括学位班,学制三年)。主修乐器有古琴、筝、琵琶、三弦、柳琴、扬琴、中阮、二胡、板胡、笛、管子、笙、唢呐、打击乐等。专业课程有独奏、重奏、合奏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钢琴等。各专业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教学水平和演奏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许多专业,如二胡、琵琶、笛子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曲系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旨在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音乐事业、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掌握本学科知识与技能、可从事作曲与作曲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及相关专业的各类综合型的德艺双馨的音乐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始建于1964年,设有作曲、和声与复调、曲式与配器、多媒体音乐中心、视唱练耳五个教研室,肩负着学院的相关专业的课程。
作曲系招收作曲、电子音乐制作、视唱练耳专业本科生。据官网资料显示,作曲系有本科生约80人,研究生18人。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作曲,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管弦乐法,现代作曲技法,MIDI与计算机作曲,传统作曲技法与风格模拟,近现代钢琴文献;以及专业基础课民族音乐概论,乐器合奏,合唱,视唱练耳及音乐史论课等。
指挥系
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建系于2003年,以培养优秀的指挥人才为教育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音乐事业为社会使命。教学过程中兼收并蓄世界各国指挥教学之长并吸收中国指挥教学的丰富实践经验,致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
指挥系学生除了在指挥法专业课程上学习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之外,还必修总谱读法、合唱训练学、乐队训练学、声乐、钢琴、音乐史论以及和声、对位法,曲式,管弦乐法以及视唱练耳等理论基础课程。鉴于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的目标,除了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等必修课以外,指挥系还特别强调了艺术管理、心理学等选修课。
音乐教育系
音乐教育系的培养对象含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本科教育设立音乐教育专业,有本科生约170人。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21世纪的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与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音乐教育者。
专业学制4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学法研究、钢琴、声乐、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民族室内乐、民乐重奏、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聆听与创造、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间音乐、研究设计与写作、各类音乐特长课、钢琴教学法、乐种学、古典诗词演唱、意大利语语音及声乐作品选读、歌曲旋律写作、小型器乐曲旋律写作、音乐欣赏、民族音乐学、音乐心理学导论、音乐教育原理、教育研究导论、各类系列讲座等,以及中国音乐学院面向全院开设的所有课程。
实践类课程包括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和科研实践。本科生修满课程学分,完成规定实践环节,成绩合格,达到学位授予要求,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管弦系
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根据中国音乐学院十一五发展建设规划于2006年3月正式成立,是在我院附中管弦学科(2002年成立)与原器乐系西洋弦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任系主任(兼中国青年爱乐乐团团长、乐队学院行政总监)侯俊侠教授。
管弦系下设乐队学院、弦乐教研室、木管教研室、铜管教研室、打击乐教研室、室内乐与合奏教研室;一个实践乐团——中国青年爱乐乐团。
管弦乐器演奏专业方向现有学制:硕士研究生3年、本科4年,专科2年。
管弦系设置15个专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萨克斯管、小号、圆号、长号、大号、打击乐;
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独奏、重奏、合奏、室内乐、乐队片段。
专业基础课:管弦乐艺术史、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钢琴、指挥法等。
专业实践课:新作品视奏、中国作品演奏、音乐教学法、器乐作品写作等。
管弦系专职与在聘教师全部毕业于国际著名的音乐学府,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他们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等国家, 其中多数人获得过国际比赛奖项,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分别担任中外著名院团的首席,是各个专业领域最优秀的青年演奏家。
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方针,“重视专业素质、提高人文素质、热爱民族音乐”,以实践性教学为中心,重视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专业演奏及教学能力,能够在专业文艺团体、各类学校、研究机构从事管弦乐器演奏、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富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表演艺术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自成立以来,与国外著名音乐院团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接待了近百位外国专家,并与英国、奥地利、美国等多所音乐学院在教学领域进行合作。主办参与“北京国际低音提琴音乐节”、“莫扎特音乐周”(与奥地利三所音乐学院合作)、“巴托克诞辰125周年纪念音乐节”(与匈牙利大使馆合作)、“格里格纪念音乐会”(与挪威大使馆合作)、 “以色列文化周开幕式”(与以色列大使馆合作)等活动,及“2008世界女音乐家作品音乐会”(国际女音乐家联合会举办)等演出。另外,应外交部的邀请,多次参与了礼宾司接待外国国家元首的演出。这些对外交流和艺术实践活动,为管弦系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收费标准
学费标准:音乐学、音乐科技、音乐教育、艺术管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每学年8000元,指挥、演唱、中国乐器演奏、钢琴、管弦乐器演奏每学年10000元。根据学院安排,入住1号学生公寓的学生住宿费每学年750元,入住2号学生公寓的学生住宿费每学年900元。北京生源一律走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