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学校获得国家及地方政府重大科技项目(973、863、支撑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央部委行业科技专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各类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研究机构

截至2012年,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8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和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150余个研究所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实验、计算、测试中心。

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与研究基地)

2011协同创新中心

金融风险定量计算与控制协同创新中心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

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协同创新中心

金砖国家合作与全球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软硬件协同设计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

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罗斯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研究机构参考资料来源[10-14]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1年10月。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约5.55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底,图书馆拥有印刷型文献总量 424.6 万余册,其中图书 346.7 万余册,期刊合订本近 36.2 万册,古籍文献 32.6 万余册,学位论文 2 万余册,非书资料 7 万余册;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 116 个(含 296 个子库),其中电子期刊 4.4 万余种,电子图书近 133.6 万种,学位论文 243.5 万余篇。

大学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杂志,分为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三种期刊。三刊均已连续多次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研究评价中心(CSSCI)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SCD)等单位确定为各类“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与校名 (7张)

校徽以“华”、“东”两字及校树水杉作为基础造型元素。“华”代表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取“华夏”之意;“东”则有中国东部、世界东方之意。同时融入“水杉”形象,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整体效果以汉字为主体,凸现东方属性,旨在弘扬东方文明。校徽采用深红色,象征活力、理性、包容、大气。新校徽于2011年华东师大60周年校庆前启用,取代了在80年代设计的老校徽。

校徽与校名图册参考资料来源:

校歌

作词:王晓玉

作曲:奚其明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来到丽娃河旁,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漫步华夏路上。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春风拂岸柳,夏雨催鸣蝉,

秋水映丽虹,冬雾迎霞光。

美丽的校园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未来的园丁,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茁壮成长,茁壮成长。

滋养着我们,百花齐放,

努力学习,茁壮成长。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怀着灿烂的希望,我们走进科学殿堂,

带着青春的豪情,我们遨游知识海洋。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民族的重任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

壮丽辉煌,壮丽辉煌。

祖国的未来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奔向前方,奔向前方,

让我们生命壮丽辉煌,指引我们奔向前方。

校训

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

英文校训:Seek Truth, Foster Originality; and Live up to the Name of a Teacher。

校树、校花

水杉

华东师大的校树是水杉,是校内的分布最多的树种。华东师大的校花是荷花,中山北路校区丽娃河等水系里多有种植,闵行校区的樱桃河里亦有种植。

文脉廊

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廊,依樱桃河曲折而筑,以造型艺术展现华东师大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由杏坛、会通碑、梅苑、松坡、兰亭、竹巷以及华师门七部分构成。这是在华东师范大学60周年华诞而庆祝建造的。 华东师范大学文脉廊一角

吉祥物

华东师范大学吉祥物为“师大狮”,其创意取自校名中“师”字谐音,以及作为“百兽之王”其蕴含的特征元素。师大狮

图为华东师范大学大师屋专属的纪念品——”师大狮“。

特色专业

对外汉语

华东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也是国务院侨办的华文教学基地,属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师均为国内外骨干,实力不可小觑。该专业由原中文系汉语文化分化出来,使得专业似乎兼具英语和中文汉语文化特点,学生毕业后也可从事“双重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涉外文秘、翻译、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

心理学

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家级特色学科。在本科阶段设有两个专业:心理学专业(师范、非师范基地班)(学校大力鼓励学生理论研究,在学生科研、免试直升研究生等方面享有相关的人才培养倾斜政策)和应用心理学专业(非师范)。学生在学习掌握基础心理原理的同时,学校还安排了一些社会实践专业,让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接轨,毕业后,有40%的学生考研,剩下的选择工作、心理咨询等。

房地产经营管理

专业作为国内首个招收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本科的学校,学校着力从房地产投资、开发、营销、评估、项目管理等方向把学生打造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受到国家建设部、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建设银行上海分行、中房上海房地产开发总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教育科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国内外有较高声誉。本科设有心理学(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全国创建最早,文理交叉型学科)3个本科专业。

软件学院

全国师范大学中唯一一所师范性软件学院,学校经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成立“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上海)基地”、“国家对日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且与数十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在未毕业,就得到实践锻炼,专业的就业率和签约薪水在学校均位首位。软件工程(设2个专业方向)在2008年还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合作交流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集团、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世界 150 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与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是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创办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汉办所属的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设8所孔子学院。

学校校区

校区

地址

邮编

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内(近金沙江路)200062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200241

  •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设置有21个全日制学院,1个学部,1个书院,1个管理型学院,含 56 个系院系,78个本科专业。

    学院名称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
    历史学系历史学
    哲学系哲学
    法律系法学
    政治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
    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关系学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学院--艺术教育(艺术类)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
    教育康复学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英语
    翻译系翻译
    日语系日语
    法语系法语
    德语系德语
    西班牙语
    俄语系俄语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
    社会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类)
    播音与主持艺术(艺术类)
    新闻学系新闻学
    广告学
    传播学系编辑出版学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经济学
    企业管理工商管理
    会计学系会计学
    旅游学系旅游管理
    房地产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会展管理系会展经济与管理
    信息学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
    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系物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化学系化学
    应用化学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
    生态学
    环境生态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
    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工程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系通信工程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金融学
    金融工程
    统计学
    经济统计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保险学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艺术类)
    音乐学(音乐表演方向)(艺术类)
    美术学系美术学(绘画方向)(艺术类)
    美术学(美术教育方向)(艺术类)
    美术学(雕塑与公共艺术方向)(艺术类)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体育类)
    社会体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类)
    运动系运动训练(体育类)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

    华东师范大学院系专业参考资料来源:[19-20]

    学科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9张)

    截至2013年,学校有 2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 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 17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学、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教育学原理、自然地理学等13个二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1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A类2个,B类15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系统科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地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化学、体育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教育学、地理学(涵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13个二级学科);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基础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数学、光学、生态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国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光学、物理化学、人文地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师资力量

    截止到2014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4154人,其中专任教师2106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1,739人,其中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2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紫江学者计划”入选者100人。截止2014年1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191人,在校研究生17,400人,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13,200人,外国留学生 4,896人。

    芝加哥大学夏含夷教授做客大夏讲坛

    名誉教授: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丁肇中: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约翰·霍尔: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保罗·罗默:被《时代杂志》选为1997年美国最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弗朗索瓦·恩格勒: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上帝粒子”发现者,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穆塔里卡:马拉维总统,印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美国发展经济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玛哈扎克里·诗琳通:泰王国公主,2013年访问华东师大,与泰国留学生和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名誉教授。

    两院院士

    类别姓名备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积丰

    计算机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

    褚君浩

    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张经

    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专家

    何鸣元

    化工专家

    麻生明

    有机化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乔登江

    核技术专家

    陈吉余

    河口海岸学家

    双聘院士

    徐元森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匡定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与遥感技术专家

    童庆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学家

    薛永祺

    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和遥感技术专家

    周巢尘

    中国科学院院士,软件学院名誉院长

    张亚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专家

    教学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

    截至2013年,学校有闵行校区和中山北路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207公顷。并拥有20所附属中小学及2所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在落实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上发挥自身优势,率先设立了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在美国、意大利等地建立了6所海外孔子学院。180多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学校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设在学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中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学校是国内唯一开展非洲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高等学府,与美国纽约大学共创首所中美合作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法国里昂高等商学院在华东师大校园内成立亚洲校区,华东师大MBA教育中心与英国利兹大学商学院联合培养双学位MBA项目。[28-29]

    教学措施

    学校秉承“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办学理念,发扬“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国际化进程,朝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稳步迈进,力争在2020年左右进入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教学成果

    截至2013年,该校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8项,内部探讨奖1项,网络理论奖2项;4项成果获第九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庄子学史》获得一等奖、《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等4项成果获得二等奖,《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等16项成果获得三等奖。)。 在上海市教委正式发文公布的2013年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中,该校49项成果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有9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17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历年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2013 683 645 633 一批
    2012 596 572 549 一批
    2011 620 574 555 一批
    2010 607 580 556 一批
    2009 637 578 538 一批
    2008 605 572 524 一批
    2007 635 602 569 一批
    2006 627 584 541 一批
    2005 - 5398 - 一批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华东师范大学现任领导
    职位姓名

    党委书记

    童世骏

    校长

    陈群

    党委常务副书记

    曹文泽

    党委副书记

    林在勇、任友群、杨昌利

    副校长

    林在勇、任友群、范军、朱自强、郭为禄、孙真荣、梅兵

    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群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冯绍雷、杨国荣、张经

    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陈群

    教学委员会主任

    谭帆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

    何积丰

    师资队伍建设委员会主任

    何鸣元

    学术伦理与法律委员会主任

    褚君浩

    历任校长

    华东师范大学历任校长列表
    姓名任期

    孟宪承

    1952.1-1966

    刘佛年

    1978.8-1984.6

    袁运开

    1984.7-1992.12

    张瑞琨

    1992.12-1997.1

    王建磐

    1997.1-2005.12

    俞立中

    2006.1-2012.7

    陈群

    2012.7-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大夏大学

    大夏大学校徽

    大夏大学是1924年由因学潮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教师、学生在上海发起创办了一所私立大学。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建校初期,设文、理、教、商、预五科,后曾增设高等师范专修科和法科。大夏大学创建后,许多著名学者曾来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汉、何炳松、李石岑、朱经农、马君武、周寿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等七位两院院士,翻译家戈宝权,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古典文学评论家王元化和青铜器专家马承源等,还有不少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其他知识界人士。

    抗战期间曾西迁贵阳,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光复后迁回上海。 20世纪40年代末,大夏大学部分教员及学生南下香港,在香港复校,定名光夏书院,后发展成为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

    光华大学

    光华大学校徽

    光华大学是1925年因五卅惨案退出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数百名师生所创建的,校名取“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首任校长张寿镛。建校初期,学校设文、理、工、商四个科14个系。学生们在致力于学习的同时,课外活动和体育竞赛也开展得生气勃勃,在江南八大学校的国语、英语演讲比赛中屡居前茅,还曾获江南八大学校网球、足球、越野赛的锦标。光华大学建校26载,人才辈出,培养了如张青莲、邓拓、林华三位两院院士,和汪道涵、周有光、周而复、赵家璧、张芝联、吕翼仁、张允和、穆时英、田间、姚依林、乔石、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人士。

    建校初期

    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8、9月间,大夏大学的中文、英文、历史、社会、数学、化学、教育、教育心理、社会教育系;光华大学的国文、英文、教育、数理、化学、生物系;同济大学的动物、植物系;复旦大学的教育系;东亚体专的体育系、体育专修科和沪江大学的音乐系相继并入。1951年10月4日,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临时工作委员会(后为行政委员会)。1951年10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951年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

    1951年,学校成立后,即开始了学校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

    院系调整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华东教育部以华东师范大学为扶持重点,对华东地区的高校进行了全面的院系调整。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理学院、教育、中文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大同大学的文学院、教育系、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调整后的学科设置是;教育、中文、外文(设俄文、英文二组,俄文兼办专修科)、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系(以上各系均兼办专修科)。新设政治教育专修科。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

    期间,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调出,参与组建华东体育学院(现上海体育学院);音乐系并入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今中国音乐学院),部分教授调往上海音乐学院。化学系多位教授先后调往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农学院(今属浙江大学农业生命环境学部)。

    院系调整后,由华东十余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的华东师大,汇聚了华东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从此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定为首批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

    学校发展

    思群堂

    建校初期,大夏大学的校园面积仅280亩左右,至1952年,已迅速增加到800多亩。并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校舍兴建工程,十大建筑的规划、设计并实施,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的条件,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图书藏量通过合并接收,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学校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逐步建立成形。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在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从1952年开始,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并从1956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在校生规模已达5,000余人,研究生班及函授生各为127人和801人。

    优雅的理科建筑群

    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学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

    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学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华东师范大学大门

    从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

    1965年招收越南留学生210多名,成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室,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学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学校面积也比初建时扩大了4倍多。

    1966年到1969年,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校训碑

    1970年,学校"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1971年,光学组建立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

    1972年5月,受文革影响学校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校合并,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1977年,学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上海师范大学分离出去,相继恢复原来的建制。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学校相继建立了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系和专业从1979年的11个系17个专业扩展到1991年的21个系38个专业;科研机构也从1966年的一所三室发展到1991年的23个研究所、28个综合性研究中心和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实验中心。附属学校数也有所扩大,有三所附属中学、一所小学和一所幼儿园。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实验室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实验室为学校与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联合开放实验室。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

    1984年9月,学校成立科技开发公司(1990年发展成为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了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转化工作及科技产业的开发工作。从1976年到1991年,共培养本、专科生约23,000名。

    1978年开始先后有34个院、系、所,105个专业招收研究生。王建磐就是由数学系培养出来的、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学校培养的第一名博士。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试办)。

    1991年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8个,博士生导师55人(3人为兼职),硕士学位授予点87个。1978年至1991年间,学校共培养研究生3600余名。

    闵行校区图书馆

    1993年初,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院为实体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国际商学院、理工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外语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人文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八大实体学院。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了专业、学科建设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了多种二级学院。

    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编职工人数从4,000余人降到3,500余人。

    1996年4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 "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同年,学校参与了上海市师范结构调整,构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办学体系。

    1997年12月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成立华东师大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以后又重新组建了继续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

    2001年,学校成为国内24所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高校,2008年,成为首批获得开设MBA教育的师范院校。

    2002 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学校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同年,学校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知名校友

    综述

    20世纪50年代初高校调整后,许杰、徐震堮、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万云骏、史存直、彭鹏、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学者均执教于华东师大。从钱谷融先生引发全国讨论的“文学是人学”命题、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著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研究方法论大讨论,20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论争等,中文系都在学术界赢得了巨大声誉,获得了“中国批评家摇篮”的美誉。 70年代,华东师大西语系(今外语学院)还有一个雅号叫“大使培训班”,言下之意是出过许多大使,同时,这个系也有意为国家的外交战线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以下各类校友列举,不分先后)

    学界

    马钦荣

    上海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2004.07-2012.07)

    王行愚

    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1994.03-2004.07)

    王建磐

    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1997-2006),中国首批自主培养的十八位博士之一

    王小明

    上海科技馆馆长

    江景波

    同济大学原校长(1983-1989)

    陆善镇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游旭群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孟宪承

    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国家确定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共18位)

    刘伯里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崇惕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匡定波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大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永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南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院长

    乔登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陈吉余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何鸣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何积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终身教授

    麻生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张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程正迪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袁振国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俞新天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台湾研究会会长

    龚晋慷

    美国太平洋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

    肖刚

    时为国内最年轻教授(34岁)

    郑伟安

    时为国内最年轻博导(35岁),现为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千人计划"、长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汉臣

    少将,博导,技术三级教授(享受军职待遇)

    鲁白

    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现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

    钱卓

    世界“聪明鼠之父”

    肖国镇

    著名密码学家,中国现代密码学的开拓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元化

    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

    王养冲

    历史学家

    冯契

    哲学家

    陈旭麓

    历史学家

    苏渊雷

    文史学家

    吕思勉

    历史学家,一级教授

    郭圣铭

    历史学家

    薛沛建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党委书记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张志超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授,被行内尊称为“人民币汇率之父”

    孙笑涛著名代数几何学家
    蔡金星著名数学家
    林华新著名算子代数学家
    倪维明著名数学家
    谈胜利著名代数几何学家
    陈彪如著名经济学家
    郁星星著名图论专家

    政界

    李源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韩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王沪宁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傅杰

    中纪委原副书记

    崔天凯

    中国驻美国大使

    何宪

    人事部副部长

    楼志豪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副部长。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

    殷一璀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云耕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杜家毫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理省长、党组书记

    王军民

    山东省委副书记

    张连珍

    江苏省政协主席

    杨新力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吴德刚

    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施平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

    范德官

    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

    杨定华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培生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吴汉民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沈红光

    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俊芳

    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副市长

    刘慧晏

    云南副省长

    王新奎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张帆

    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社科院院长

    罗黎辉

    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

    刘运来

    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

    陈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华君铎

    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

    黄屏

    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

    江谟辉

    国际劳工组织副总干事高级顾问

    袁自煌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规建设司副司长

    蔡玉贺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

    宋永刚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

    舒庆

    中共郑州市委常委,巩义市委书记

    李逸平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

    斯福民

    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

    金建忠

    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

    张恩迪

    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现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姚凯

    上海市社团管理局副局长

    成岳冲

    宁波市副市长

    陆军

    宁夏石嘴山市副市长

    雷云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委讲师团团长,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兼主席

    商界

    王佳芬

    光明乳业总裁

    鲁白

    中国葛兰素史克研发部副总裁。1996年到2009年,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童发育研究所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

    王征

    荣丰控股董事长

    汤亮

    奥盛集团总裁、上海市商会第十二届执行委员会副会长

    江南春

    分众传媒创始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

    沈习武

    北京尚洋信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肖松林

    美中上海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上海市侨商会副会长

    黄俊

    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董事长

    方洪波

    美的集团总裁

    陈琦伟

    亚商集团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业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査建渝

    上海华侨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其他

    刘翔2004年男子110米栏雅典奥运会冠军

    董卿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林海

    东方卫视节目主持人

    阎华

    东方卫视新闻主播

    吕宁思

    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

    邱震海

    香港凤凰卫视节目主持人

    许子东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锵锵三人行》嘉宾主持,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马洪涛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

    傅琰东

    “中国魔王”傅腾龙之子,傅氏幻术第四代传人。现今国内学历最高的青年魔术师。美国IBM魔术师协会会员、中国魔术师协会理事

    秦文君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

    何国卿

    全美ESL教师大奖的唯一华人获得者

    马革顺

    合唱教育家、指挥家

    刘雪庵

    音乐家

    王小鹰

    作家,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陈丹燕

    当代女作家

    姚雪垠

    作家。(大夏大学副教务长,代理文学院长)

    赵丽宏

    作家,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

    赵昌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黄梦乐

    作家,前《时代华人》主编,现《御》主编

    本科专业

    理学9个

    心理学 生态学 生物科学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理科学 应用化学 化学 物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哲学1个

    哲学

    工学5个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文学9个

    广告学 新闻学 翻译 日语
    法语 德语 俄语 英语
    汉语言文学

    法学3个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学与行政学 法学

    经济学1个

    经济学

    管理学9个

    会展经济与管理 旅游管理 公共关系学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会计学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教育学6个

    学前教育 运动训练 体育教育 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技术学

    艺术学4个

    美术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播电视编导 音乐学

    历史学类1个

    历史学

    文学 1个

    编辑出版学

    文化教育大类2个

    应用心理学 艺术教育

    教育学6个

    学前教育 运动训练 体育教育 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技术学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 高考派
  • 重点专业

    国家品牌7个

    哲学 历史学 英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
    化学 生物科学 地理科学

    国家重点7个

    教育学 汉语言文学 学前教育 统计学
    体育教育 软件工程 社会工作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2013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专业名称 平均分 最高分 录取批次
    生态学 633 633 第一批
    经济学 639 639 第一批
    软件工程 643 643 第一批
    应用心理学 648 648 第一批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656 683 第一批
  •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028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