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奉贤区位于上海市南部,东与浦东新区接壤,西与金山区和松江区比邻,南临杭州湾,北与闵行区相隔黄浦江。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2千米,距浦东国际机场30千米,有13.7千米长的江岸线和31.6千米的海岸线,是一个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全区土地面积720.44平方公里,区属耕地面积25794.5公顷。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浦南运河横亘东西,金汇港纵贯全境;公路铺展成网,总长1297.1千米,形成十纵六横公路网络;越黄浦江交通,有奉浦大桥、闵浦二桥和西渡、邬桥轮渡口。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南桥镇解放东路928号。[2]

自然气候

自然条件

奉贤区临江濒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主导风为东南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空气质量在上海内陆部分为最好,空气降尘量是上海市中心的十分之一。区内地势平坦,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常年降雨量1191.5 毫米,常年无霜期225 天, 常年平均气温16.1度。[2]

年度气候

全年平均气温偏高,为历史第二暖年;降水明显偏少,且分布极不均匀;日照时数明显偏多,为历史第四多。灰霾、高温、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年度平均气温17度,较常年和上年分别偏高0.9度和0.7度,年平均气温已连续20 年偏高。年内除12 月平均气温偏低-1益外,1~11 月平均气温均高于常年值,7 月、8月列历史最热月的前二位。年内7 月平均气温最高,为30.8度,1 月平均气温最低,为4.2度;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3度(8 月7 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7度(12 月28 日、30 日)。四季平均气温均偏高, 分别高出常年值0.2度、0.9度、2.0度和1.1度。全年大于等于35度高温日数为26 天,比常年偏多21.1 天,为历史最多,极端最高气温首破40度。年内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5度的严寒天气出现2 天,比常年偏少0.7 天;小于等于0度冰冻日数出现41 天。年降水量894.1 毫米,比常年和上年分别明显偏少297.4 毫米和550.8 毫米。年内降水分布不均,1 月、4 月、5 月、7 月、8 月、9 月和11 月7 个月降水偏少,8 月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少;2 月、6 月、10 月和12 月等4 个月降水偏多,10 月降水最多,为历史第三多;3 月降水量与常年相近。汛期(6 ~9 月)降水量为313.7 毫米,比常年和上年分别明显偏少285.2 毫米和403.0 毫米,为近10 年最少;梅雨期为6 月7 ~29 日,入梅和出梅分别偏早10天和11 天,梅雨持续23 天,比常年短1 天,梅雨量244.6 毫米,与常年234.5毫米相近,比上年偏少47.6 毫米(2成)。全年降水日数仅111 天,比常年偏少20.7 天,接近历史最少纪录。年度日照时数2227.2 小时,比常年和上年分别偏多327 小时和247.8 小时,仅次于1966 年、1967 年和1971 年列历史第4 多。全年晴天、多云和阴天日数分别为167 天、90 天和108 天,分别占全年天数的46% 、25% 和30% 。年内影响奉贤区的台风有3 个,比常年偏多1.1 个,尤其强晚台风“菲特冶带来强降水引发涝害。全年降雪日数为10 天,最大积雪深度4 厘米(2 月19 日);8级以上大风出现3 天,年雷暴日数为14 天,均比常年偏少;全年雾日数和灰霾日数分别19 天和57 天,灰霾日数为历史最多纪录。年内日雨量大于等于50 毫米的暴雨出现3 天(6 月7 日、27日和10 月8 日),日雨量分别为86.8毫米、62.6 毫米和96.3 毫米。6 月30日至10 月5 日和10 月10 日至12 月15 日先后出现连续98 天和67 天伏旱、秋冬旱天气。综上所述,2013 年气候条件总体对农业丰欠的影响有利有弊,属正常年景,台风、局地强降水、大风等气象灾害造成农田被淹、大棚损毁、房屋受损;严重高温、伏旱天气还造成黄桃、水稻等作物或品种产量下降,推高夏季蔬菜价格。雾霾日数特多,造成时段性空气污染,对市民健康、交通等均有较大影响。[2]

建制沿革

从位于冈身地带南端的柘林出土的石器和陶具表明,距今三四千年前,本县境内西部地区已有古人类居住生息。春秋时属吴地。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属秦境。[1]

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建郡县”,此地属会稽郡海盐县。公元前209年,项羽等起兵反秦,吴称东楚,公元前202年,项败后归汉。西汉初曾为荆王刘贾、吴王刘濞封地。王莽当政后曾改海盐县为展武县。东汉光武帝即位后仍改称海盐县,先隶于会稽郡,后隶于吴郡。三国时,为东吴吴郡属地。两晋及南朝宋、齐时均属吴郡海盐县。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将海盐东境置前京县,地属前京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前京并入常熟县,至开皇十八年(598年),析出东南境置昆山县,地属其境。嗣后,此地一度曾先后为隋末唐初农民军沈法兴、李子通、辅公祏等部所据。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海盐复治于马嗥城,先后隶于苏州和吴郡,地属其境。[1]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分出海盐县东北境、嘉兴县东境和昆山县南境置华亭县。自此始,历唐、宋、元、明直至清雍正年间,本县均属华亭县境。唐时先后领属于江南东道吴郡和秀州,宋时曾领属于秀州、嘉兴府,元代为江浙行省(后改江淮行省)嘉兴路松江府,明清时仍属松江府。[1]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大县难治奏请分县,析华亭县东南境白沙乡和云间乡置奉贤县,次年核准。雍正四年正式分治,隶属苏松道松江府。县名由来,相传春秋时孔丘弟子言偃曾来此,里人为崇奉贤人,故名。县治初设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所城(今奉城)。[1]

清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翌年,中华民国成立,废府州厅制,代以道制,本县隶江苏省沪海道。民国元年(1912年),县治西迁南桥。东西乡之间遂发生迁治风波,历4年之久。民国4年,经内务部核定,南桥为奉贤县治。民国17年废道设专署,本县隶松江专署。民国26年,日军侵奉,县境沦陷,初隶于日伪大道市政府,民国29~31年为日伪上海特别市奉贤区。民国31年至33年,为汪伪上海特别市奉贤特别区。民国33年至34年夏,为汪伪上海特别市奉贤县。在此期间,国民党政府仍委有地下县长。1945年2月,共产党、新四军委抗日县长,隶于浙东行政公署。[1]

民国34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国民党县府还治,本县隶江苏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

1949年5月14日,本县全境解放,隶属于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1952年,撤苏南行政公署,隶于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3月,撤松江专区,改隶苏州专区。1958年11月24日,本县划归上海市管辖,直至今日。[1]

2001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2号):撤销奉贤县,设立奉贤区,仍属上海市。

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全县设6个区、1个县属镇(南桥)、72乡。1957年撤区并乡,全县有1个镇(南桥)、15个大乡、29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起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次年建奉贤盐场。1961年,由新寺人民公社析出胡桥,建胡桥人民公社。1962年,增设齐贤、塘外人民公社。1979年建新海人民公社(1984年5月改名奉新乡,今海湾旅游区)。至1983年初,全县有1个县属镇、18个公社、1个盐场。是年5月,政社分设;新寺乡析5村1队(海洋渔业队)和盐场组建为柘林乡。1985年奉城改为县属镇。1985~1986年,农民集资建成邵厂、洪庙集镇,邵厂乡、洪庙乡同时成立。1994~1995年,全县各乡渐次改为建制镇。2002年4月,奉贤区镇级行政区划调整,22个镇撤并为16个镇。2003年11月,奉贤区级行政区划又一次调整,16个镇撤并为7个镇。2005年9月16日,海湾镇挂牌成立。2008年对村和居委会作较大幅度调整。2011年,成立奉浦社区、金海社区。至2012年末,全区共有8个镇,2个社区,177个村民委员会,100个居民委员会。[2]

人口

人口规模保持低速稳定增长。至2013年年末,全区户籍总户数19.89万户,户籍总人口为52.53万人,比上年增加3人。其中,农业人口35.34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67.3%,比上年增加2726人。户籍人口出生人口3160人,出生率6.02‰,死亡人口3978人,死亡率7.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6‰。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82.15岁,比上年增长0.15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9.41岁、女性为84.78岁。至年末,常住人口115.42万人,比上年增长2.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59.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1.7%。[2]

国民经济

奉贤区已形成以机电、服装、箱包、建材、机械、橡塑、化工、织等八大行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体系。世界著名企

业美国通用电气集团、美标公司、科勒集团、日本富士集团、比利时优西比化工集团、德国西格里碳素集团等一大批跨国公司落户奉贤区。上海新高潮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恒寿堂药业有限公司、上海上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亦落户奉贤境内。奉贤区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机电设备制造、冷暖空调设备制造、电子仪器、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支柱行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上海化学工业区奉贤分区这两大工业区的加速开发,为奉贤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大量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人才和熟练工人进入工业区,带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基建产业、住宅产业、商业服务业、加工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迅速发展。奉贤区制定了发展私营企业的政策,建立了24个私营经济园区,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大发展,涌现了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私营工业小区。

奉贤区2013年全年实现增加值644.8亿元,可比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可比下降1.0%;第二产业增加值395.3亿元,可比下降0.5%,对增加值的贡献率为-45.4%;第三产业增加值231.2亿元,可比增长11.8%,对增加值的贡献率为144.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增加值的比重为2.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1.3%,下降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9%,上升3.6个百分点。[3]

2013年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为20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区级地方财政收入66.03亿元,比上年增长

2013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91.8亿元,比上年下降3.0%。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8亿元,同比下降10.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0.3%;第二产业投资131.4亿元,全部为工业投资,同比下降6.9%,所占比重为45.0%;第三产业投资159.6亿元,同比增长0.5%,所占比重为54.7%,其中房地产业投资123.8亿元,同比下降5.7%。政府主导投资在本轮投资中影响较大,全年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基础设施投资达29.88亿元,同比增长39.7%,拉动全区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3]13.0%。全年税收收入200.84亿元,同比增长11.0%。税收收入分税种看,增值税89.21亿元,增长6.2%;营业税27.41亿元,增长17.0%;个人所得税17.66元,增长18.3%;企业所得税48.04亿元,增长16.6%。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30.31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51亿元,同比增长12.7%;教育支出22.88亿元,同比下降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30亿元,同比增长31.3%;医疗卫生支出6.13亿元,同比增长28.9%;农林水事务支出6.88亿元,同比增长25.8%。[3]

农业

奉贤县向有产棉区之称,东乡历多植棉,西乡以棉为主、棉稻夹种,至清末民初奉贤县约棉七稻三。沦陷期间,日军统制粮食,特别在“清乡”时封锁粮食输入,县境部分农田改棉为粮,水稻种植亦由西部向东发展,粮田面积增加到约50%。抗战胜利后,粮食种植面积稍有下降,1949年粮田占43%,棉田占54%。解放后,粮田种植面积又有回升,棉田种植面积下降较快。50年代,粮田占45%,棉田占51%;80年代前5年,粮田占54%,棉田占37%。

至2011年底全区创建粮食高产示范方153个、8.3万亩次。扎实推进蔬菜、畜禽、水产标准化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农业“接二连三”6工程,建立健全“三田”7为农服务机制,大力扶持种源农业发展,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0家,带动农户7万余户,实现农产品销售额20亿元。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上海市名牌农产品9个。[5]

2013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5.9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种植业产值23.9亿元,同比增长7.5%;林业产值0.9亿元,同比增长42.3%;畜牧业产值12.7亿元,同比下降12.4%;渔业产值7.3亿元,同比下降2.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18.8%。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的产值比例52.0:1.9:27.6:15.9:2.6。[3]

2013年全区种植水稻面积14.5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推进有力,建立丰产方124个,落实整建制镇2个,推进高产创建面积8.5万亩,水稻单产594公斤,全年全区粮食达到10.9万吨,比上年增长0.4%,实现总产十连增。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发展,组建粮食生产家庭农场48家。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创建市级示范性合作社61家,占全市的34%(全市179家)。[3]

2013年年内完成整治不规范畜禽养殖面积56万平方米,两年全区面上共整治不规范畜禽养殖面积138万平方米。研究制定《关于奉贤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年内,规范流转土地7.97万亩,占农户可委托流转土地面积24.41万亩的33%。全区100亩以上规模经营水稻面积5.3万亩,全区规模种植绿叶菜面积7700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完成14个试点先行村集体资产的普查工作。完成44个村农村土地承包权证登记工作,两年累计87个村,占登记工作总村数的60%。[3]

工业和建筑业

奉贤县工业向以民间手工业为主,兼有粮棉油碾轧、砖瓦制作和酱酒酿造等业。清末民初,地方民族工业兴起,奉贤县始有机械动力和电业,粮棉油加工业振兴,棉纺、针织、印刷业诞生。1949年,奉贤县有个体手工业344户,从业人员775人;私营工业90户,从业人员1517人,主要从事铁木竹农家具制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基础薄弱,工艺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个全会后,奉贤县工业发展迅速,尤以乡镇工业发展为快。胡桥、金汇、钱桥等三个乡,1984年工业利润均超过千万,被誉为“千万富翁”。经过几年努力,乡镇工业已能制造自成体系的轻工机械。主要有食品、纸箱、糖果、饮料、印刷、洗涤等共25个大类,200多个品种,年产1.8万余台,销往全国各地,部分远销东南亚,成为当家产品。1958年起,始办以制作、改革、维修农机具为主的社队工业。60年代末,社队工业开始兴盛,产品由以小农具、小商品为主转为以轻工机械、五金工具等为主,为城市大工业和外贸出口服务。

2011年,全区预计实现增加值57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6.1%。地方财政收入52亿元,年均增长18.2%。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545亿元,年均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2亿元,年均增长16.2%,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3亿元,年均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亿元,年均增长17.4%。外贸直接出口总额55亿美元,年均增长24.3%。

2013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8.1亿元,可比下降0.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19.3亿元,比上年下降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68.3亿元,比上年下降5.2%,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6.2%。园区聚集效应不断提升。7大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94.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4.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3%,降幅低于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产值前百位企业支撑作用显著。产值前百位企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882.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近六成,高达56.2%,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7%,降幅低于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3]

2013年“6+8”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73.8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高于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产值的62.1%,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产值下降的贡献率达到87.0%。其中六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3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7.7%,同比下降10.7%,对规模以上产值下降的贡献率达到59.9%。八大优势主导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9.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4%,同比下降4.2%,对规模以上产值下降的贡献率达到27.1%。分行业看,年规模以上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优势行业包括精细化工、新材料、汽车配件、输配电、重大装备,分别占规模以上总产值的11.3%、8.7%、7.5%、7.3%和7.2%。[3]

201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1.1亿元,同比下降1.3%,实现利润总额61.3亿元,同比增长14.2%。当期亏损单位数213户,同比增长12.0%,亏损面达19.3%,亏损企业亏损额25.6亿元,同比下降4.5%。分行业看,我区“6+8”行业完成利润总额37.8亿元,同比增长29.0%,超过全区平均14.8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效益的强势复苏有效带动了我区工业效益的增长。[3]

2013年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7.2亿元,可比下降0.8%,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196家。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14.2亿元,比上年下降1.8%,其中,建筑工程产值97.8亿元,下降2.4%,安装工程产值11.4亿元,下降14.5%。竣工产值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3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3%;竣工面积24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5%。[3]

国内商业

201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27.9亿元,同比增长9.9%;穿的商品零售额62.4亿元,同比增长13.4%;用的商品零售额130.4亿元,同比增长13.3%;烧的商品零售额15.3亿元,同比增长13.2%。分经济类别看,国有、集体、私营、其他经济分别为7.6亿元、41.6亿元、153.0亿元和133.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2%、13.1%、13.3%和10.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45.2亿元,同比增长12.8%,拉动零售总额增长8.1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4亿元,同比下降0.8%。[3]

在黄金价格不断探底的过程中,2013年金银珠宝类消费增长迅猛,限额以上金银珠宝类零售累计增长60.2%。同时,在南桥新城房产的迅速升温推动下,家装市场近期出现了三年来难得一见的迅猛增势,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累计增长136.1%。[3]

2013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57.7亿元,可比增长13.8%。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至年末,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3]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把握上海市举行2010年世博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契机,全面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区国内旅游收入达

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22%。至年末,全区共有13家旅游饭店和旅行社22家,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2.88万人次,接待国际旅游入境人数7243人次,比上年减少2.9%。其中,入境外国人5879人次,比上年减少34.6%;港、澳、台同胞1346人次,比上年增长22.0%。全区22家国内旅行社组织城乡居民外出旅游10.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海湾旅游区、青村世外桃源、申隆生态园等景区(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4.5%,营业收入6079万元,比上年增长178.0%。其中海湾旅游区和申隆生态园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为60万人次和15万人次。海湾旅游区还开发了嵊泗县潍浒诸岛。

2013年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1亿元,可比增长7.1%。2013年全年共计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36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年收寄函件607.5万件,同比下降15.7%;包件14.1万件,同比增长18.5%;特快专递11.5万件,同比下降24.8%;汇票22.8万件,同比下降43.0%。全年投送各类邮件5356.7万件,同比增长85.7%;投送各类报刊2492万件,同比下降2.3%。[3]

2013年全区拥有星级饭店6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家。4A旅游景区3个(森林公园、碧海金沙、都市菜园),3A旅游景区2个(花米庄行、玉穗绿苑)。扩大节庆活动带动、辐射效应,成功举办菜花节、碧海金沙音乐派对、伏羊节、旅游风筝会等节庆活动。举办“喜欢菜花节的理由”、“寻找奉贤美味”活动。2013年接待游客为695.1万人次,同比增长9.6%;旅游收入29.8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旅馆饭店共接待客人103.9万人次、营业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7%和2.1%;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559.8万人次、营业收入13.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8%和12.5%;33家旅行社共接待游客31.4万人次、营业收入2.8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7%和下降4.7%。[3]

金融业

2013年全年实现金融增加值28.3亿元,可比增长5.6%。至年末,全区共有银行分支机构23家,年内新增2家,分布经营网点133个,新增6个。证券业8家,年内新增1家,分布经营网点8个。至年末,全区各项存款余额1079.0亿元,比年初增长8.1%。各项贷款余额815.9亿元,比年初增长14.0%。股市成交增长迅猛。全年证券交易总额1037.5亿元,比上年增长52.3%;其中A股成交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52.5%。[3]

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9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出口总额59.1亿美元,增6.0%;进口总额40.2亿美元,增13.1 %。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9.7亿美元,下降7.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7.1%。出口最多的产品类别为机电类,出口21.9亿美元,下降10.2%。分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出口27.5亿美元,下降11.4%;一般贸易出口29.4亿美元,增长29.7%;其他贸易出口2.2亿美元,增长7.3%。出口额位列首位的国家为日本;出口额排名前列的地区是亚洲和北美洲。[3]

2013年全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219项,比上年增长31.9%;吸引合同外资金额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实际到位金额3.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1%。第二产业共吸收外资24081万美元,比重为54.7%;除第二产业外共吸收外资19945万美元,比重为45.3%。全年批准总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直接投资项目12项,合同金额30551万美元,占合同外资的比重达69.4%。投资项目数分地区和国别看,香港(82个)、台湾(31个)、美国(17个)位列前三位。[3]

2013年,全区吸引各级“千人计划”专家60余人洽谈产业项目合作,其中国家级人才42人,省市级人才11人,其他海外高端人才7人。至年末,在60个千人计划推进项目中,已签约项目20个、已办理公司注册手续项目19个、洽谈项目28个。[3]

2013年全区税收收入中,私营企业所占比重为36.3%,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为29.0%,港澳台所占比重为4.9%。截至年底,全区共注册私营企业95022家,比上年增加13.4%;当年新增15433个,比上年下降3.8%。私营企业完成税收72.9亿元,同比增2.8%。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以及私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完成产值722.2亿元和608.4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0%和38.8%。[3]

社会事业

教育

学校建设方面,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已全面进入装修粉饰阶段,福山实验小学、恒贤小学、青溪中学等7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有效扩大了教育资源增量,实现了新城教育资源高起点配置,新城教育初见成效。学校设施改造方面,完成了16所随迁子女民办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和灯光改造工程,完成了31所初中实验室配备更新和18所中小学直饮水工程,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改善。2013年全区高考本科上线率达86.53%。[4]

在全市率先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管理办法,通过设条件、严审核、排序位,规范随迁子女入学管理。2013年共受理入学申请7349人,符合入学条件的5666人(分类安置在公办学校3550人,在随迁子女小学2116人),与去年同期入学人数相比减少了2567人。[4]

科技

2013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 266项,获得支持资金 9780.5万元。8家企业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获得支持资金900万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1家,年末累计数已达到336家。18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得资金支持1160万元。65个项目列入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获得资金支持840万元。11个项目列入国家产业化项目。3个项目列入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获得资金支持5580万元。3个项目列入市生物医药领域产学研医合作项目,获得资金支持600万元。[4]

2013年全年全区专利申请数3358件,其中发明专利778件,实用新型专利2142件,外观专利438件。专利授权数2521件,其中发明专利153件,实用新型专利1997件,外观专利446件。[4]

上海张江高新区奉贤园区域总面积15.16平方千米,以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为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信息技术、汽车零配件、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2013年,奉贤园完成工业总产值331.3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639.2亿元,税收收入31亿元,出口创汇10.5亿美元,营业利润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1.8亿元。[4]

文化

2013年区电视台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策划宣传了“中国梦、奉贤梦、我的梦”、“感动奉贤”等20多项主题系列报道,全年电视播出时间达6553小时。区广播频率95.9兆赫坚持“阳光959”的品牌定位,每天直播达10小时,全年广播播出时间达5941小时。全年共播出广播电视新闻4180篇。[4]

区图书馆流通人次达137.9万人次,书刊流通量达到110.4万册次,新增办证量9396张。2013年全区各影剧院共放映电影7093场、观众39.3万人次、放映收入774.8万元;全区数字电影放映点放映场4505次场,观众人数达到23.4万人次;全区十支流动放映队共放映公益电影1043场,观众人数达31.5万人次。[4]

卫生

至2013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50所,其中:医院11所,包括6所公立医院(其中1所分支机构)、5所民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31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9所,门诊部6所,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27所,村卫生室169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所,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妇幼保健所1所,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所,急救中心1所,血站1所,计划生育服务指导中心1所。全区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4986张,卫生技术人员476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94人,注册护士1951人。全区各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总次数518.69万人次,同比上升10.0%;出院人数7.93万人次,同比下降3.0%;区级医院手术3万人次,同比上升46.2%。[4]

至年底,全区组建家庭医生制服务团队133个,签约居民30.15万人。签约居民服务利用率近60%,其中为签约居民提供预约门诊1.87万人次、双向转诊服务4566人次、健康宣教和咨询服务2.85万人次,出院回访2854人次。[4]

体育

2013年全年完成1个百姓健身房、3条百姓健身步道和1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5个区政府实事项目。目前,全区已建成健身苑点483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92个、百姓健身房8个、百姓健身步道15、百姓游泳池1个。[4]

2013年年内,成功承办全国青少年网球排位赛U12上海站比赛。完成田径、射击、射箭等17个项目659名(不含足球和棋类)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工作,同比增长10.8%。区体教结合学校19所,参训学生运动员达1800多人。在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我区运动员获得了2金1银,实现奉贤体育“十二五”提出“全运夺金”目标任务。[4]

积极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锻炼科学化”的健身理念,认真开展好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节等各类主题活动,积极参与了上海百万市民体育大联赛,共举办10个大项104场比赛,参与人数27000人,巩固发展了“和汇杯”乒乓球比赛、“悦华杯”羽毛球比赛、“伟星杯”篮球联赛等十大品牌赛事;成功举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第四届国际友人风筝会,在沪国际友人、上海市各区县及国内部分省市的41支队伍260多名运动员参加。据统计,2013年全年共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300余次,近25万人次参与。[4]

城市设施

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奉贤段完成规划环评公示,基本完成平庄公路停车场水系调整工程和金海湖站前期地下工程。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隧道西线贯通,东线开始掘进。大居外配套道路项目稳步推进。环城北路沿线动拆迁已全部完成,环城北路、奉浦大道二座金汇港大桥实现主桥合拢;团青公路完成初步设计批复。区与区对接道路项目稳步实施。目前,平庄公路全线贯通;瓦洪公路完成道路贯通;航塘公路抓紧桥梁施工。

BRT快速公交系统(南桥新城—东方体育中心)专项规划获批,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启动奉贤区公共交通规划研究。开展南桥新城有轨电车专项规划,完成南桥新城有轨电车网络规划初步成果及示范线选线工作;开展金山铁路奉贤支线专项规划研究,预可行性研究成果已上报市铁路指挥部和市发改委;深入南桥新城综合交通枢纽研究,启动南桥新城综合交通枢纽综合开发策划。

我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55万立方米。2013年全年售水总量为1051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0%。其中,生活用水3369万立方米,比上年上升8.0%。全年全区用电量73.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6%。其中大工业用电51.8亿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7.2亿千瓦时。至年末,全区天然气管线长度达861公里,比上年延长6.3%。全年天然气销售量707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11.6%。家庭用天然气户数11.1万户,比上年增24.4%。全年液化气销售量2.6万吨,比上年增2.2%。[6]

旅游景点

上海国际风筝放飞场

上海国际风筝放飞场位于杭州湾畔的奉贤海湾旅游区,始建于1992年,占地20万平方米,是继国家批准的山东潍

坊之后中国第二个国际风筝放飞竞赛场。原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亲临勘定并题写场名。该场先后举办了3届国际风筝赛、5届全国风筝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及国内众多风筝代表团及游客前来参赛、观摩。全国第三届农运会的风筝赛也在这里举行,并成为\'98上海旅游节的旅游项目。游客达500万人次。场内设有国内外风筝发展史陈列室、风筝制作室等,组建了风筝表演队,常年对外开放,广大风筝爱好者能随意在属于自己的天空放飞。

滩浒岛

天然氧吧--滩浒岛滩浒岛地处杭州湾中,隶属浙江省嵊泗县,与上海隔海相望,距奉贤海湾旅游区12海里。全岛共由大小岛屿、海礁15处组成,总面积0.64平方千米。岛的沿海四周,水中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类栖息生长,是天然近洋捕捞作业的良好渔场,主要资源有:大白虾、海蛰、鳗鱼、凤尾鱼等。岛上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称。周围环境优美,海瀚、礁美、滩佳、石奇、洞幽,气象万千,被誉为"东海明珠"。1999年,该岛由奉贤县政府和嵊泗县政府联合开发,使其成为回归自然、修身养性、休闲度假、登山旅游、商务会务活动的旅游宝岛。

万佛阁

万佛阁位于奉贤重镇--奉城镇,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万佛阁的建筑亦有特色,依城傍水,曾有据堞面山枕流之称;尤其后法堂楼阁建于古城墙之上,别具一格。大殿的钳状套式梁木结构,镶接严密,浑然一体,堪称古建筑一绝。1989年6月经奉贤县人民政府批准恢复开放。十几年来,在上海市佛教协会支持下和新量师太的主持下,重修大殿山门、法堂楼阁,新建头门回廊。佛像金身,宝鼎壮观。明真禅法师为头门、大殿题名,实乃佛门一方胜地。

青村桃园

青村桃园 东海之滨、杭州湾畔的青村桃园,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奉贤花果园"之称。每逢阳春三月,四面游客前来踏青赏桃花,皆称风景美;金秋之时,八方宾客纷纷品尝蜜露柑桔,都道果质优。青村桃园观光、休闲、度假、回归自然"一日游"丰富多彩,情趣盎然,其乐无穷。

上海前线国防教育基地

上海市前线国防教育基地 该基地是经上海市国防教育委员会批准,具有一定规模、上等级的集教育、训练、娱乐相结合的国防教育中心。基地位于海湾旅游区国际风筝放飞场内。主要从事国防科学教育、军事科技展示、军事体育及培训。设置若干展馆,其中有元帅雕塑馆、领导题词馆、军史馆、被装馆、武器馆、重武器展示区、火箭发射场等,面积达3000平方米。

海滨观光大道

观光大道 新修筑的防洪大道,全长2.6千米,宽13.5米,已成为海湾旅游区的观光大道。古朴典雅的路灯,游客小憩的石椅,内侧宽阔的绿化林带,令人赏心悦目。

旅游指南

交通

奉贤区位于上海市南部,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2千米,浦东国际机场30千米。北倚黄浦江,南临杭州湾,有13.7千米长的江岸线和31.6千米的海岸线,是一个风光秀丽的滨海城市。全区土地面积704.68平方千米,区属耕地面积27838公顷。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浦南运河横亘东西,金汇港纵贯全境;公路铺展成网,已形成十纵六横的公路网络,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1.1千米;越黄浦江交通,有奉浦大桥和西渡、邬桥两个轮渡口。

航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距奉贤中心城30公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距奉贤中心城24公里。

铁路:上海铁路新客站距奉贤中心城40 公里,浦东铁路、规划中的两条轻轨及磁悬浮铁路等市重大工程途经本区,连接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等省。

公路:全区已形成十纵六横的公路网络,每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达1.10公里。境内已经通车的A4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A3、A30、A2四条高速公路纵横全区东西南北。同时区内拥有大叶公路、浦星公路、南奉公路等四快二慢的高等级城市式道路。

水运:即将建成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距奉贤中心城 20公里,上海吴凇港距奉贤中心城50公里,奉贤境内拥有1个2.5万吨级码头。

美食

奉贤区主要是上海当地特色小吃,以清淡、鲜美、可口著称,有蒸、煮、炸、烙,品种很多,最为游客喜爱的,莫过于是:汤包、百叶、油面精。

著名人物

卫泾,字清叔,原籍萧塘,后迁江苏昆山。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中状元,历任镇东军佥判、秘书省正字、中书舍人、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曾奏请诛奸臣韩胄,罢右丞相陈自强。后任潭州知州时与朱熹交好。韩 胄死后,卫奏请召还朱熹,但朱已死,又移檄刊刻朱熹诸经及四书注。卫著有《后乐集》50卷。清代学者沈德潜称誉“其人之挺然独立,百折不回,泾有如金石之坚贞者,而《宋史》不为立传,可怪也。”

李主一,原名李宪章,曾用名李羔,奉城洪庙老李家埭人,出身于地主家庭。

幼时在家乡读完私塾和小学,继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附属中学(一说南洋公学)。毕业后回家乡办学,曾任竟成小学(今集成小学)校长。辛亥革命后,李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写诗抨击军阀混战。曾经去苏北从事垦荒。民国14年入上海大同大学读书。在校期间,经林钧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5年七八月间,李离校回到奉城,筹组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届县党部,并任执行委员。此时,他常不顾个人安危,秘密往来于上海与奉贤之间,从事革命活动,在奉贤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盐民与渔民,积极开展各种斗争。

民国16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改组本县县党部,李主一被解职。7月,李受中共党组织指示,邀集刘晓等地下党员来奉,先在南桥举办暑期教师训练班,旋于奉城潘公祠内,指资创办私立曙光初级中学。李自任校董。并先后任中共曙光中学支部组织委员、中共县委组织部长等职,常带领师生深入到农民、盐民中,开展反封建斗争。在校内,李等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唱《国际歌》。

民国17年3月,曙光中学被封之前,李主一在上海某地下联络站送信时,因该站已被敌人破坏而不幸被捕,先后羁押于榆林路巡捕房、戈登路巡捕房和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敌人使用老虎凳、棍棒、电烙等毒刑,李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保护上海总工会沪西特派员董锄平等安全脱险。李被捕后,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终因县政当局及土豪劣绅的百般阻挠而未果。

在龙华狱中,其妻前往探监时,李嘱咐她“我为革命而死是光荣的,要抚养好孩子,并替我在曙光中学操场后面买两亩田,就把我葬在那里,墓旁立块石碑,碑上题‘死得其所’四个字,这样我虽死犹生”。民国17年6月21日黄昏,李被敌人判为死刑。临刑前,李写信给战友,勉励其不要离开组织,要为党好好工作;并将所剩衣物一一赠给李逸民等同监难友。20分钟后,李主一被枪杀于龙华狱中。

朱炳良,齐贤乡龙潭村人。出生于贫寒之家,祖父朱关、父亲朱生都是乡村裁缝。他12岁起先后给4户财主当过小长工,放牛割草,种田打杂,短则数月,长则满年.或因手指切断被辞退,或不堪超量劳作而中辍。14岁始从兄学裁缝,16岁满师。自此,除租种3亩土地外,靠外出裁衣帮工为生,直至解放。一生末进过私塾、学堂之门,成名后自戏为“叫化状元”。

朱自小见长工在劳动时你唱我和对山歌,耳濡目染,10岁即能跟着哼哼,12岁便会编唱小山歌。做小长工时,见财主家孩子背着书包嘻嘻哈哈上学堂,随口编出“天上乌云薄绡绡,穷人小囡最苦恼”的山歌,满田长工个个称赞。15岁那年,母亲便让他拜江海乡张翁庙村“山歌大王”唐银山为师。《白杨村山歌》、《严家私情》和《林氏女望郎》是本县三首最长的叙事山歌,歌词共达6000多行,一般歌手视为畏途,他却全部学会,且唱得情真意切。

靠勤奋的学习、惊人的记忆和天赋的宏亮嗓子,朱在本县歌坛声名大振。长工、短工爱听他的歌,用以消除农作的疲劳;财主们常请他去唱,用以提高雇工工效。地主李炎生平日为人刁钻,短工们不肯给他干活,李专门去请朱炳良唱歌,以招徕佣工。他探知底细不肯俯就,急得地主象热锅蚂蚁。还有一次,日落西山,已到收工时间,财主帐房递烟给他,叫再唱一曲,想增加劳动时间,朱执意不肯,终使长工们按时收工。每当乡邻夫妇吵架,他主动去唱引人发笑的山歌,使反目夫妇和好如初。

解放后,曾参加松江地区民歌会演和上海郊区群众文艺会演,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等单位作过示范表演,成为上海地区闻名的“山歌大王”。为了保存资料,他请人记下密密麻麻几大本歌词,足有10万多字。“文化大革命”中,他珍藏于箱底的民间文学瑰宝,被几个抄家者焚为灰烬。但他相信还会有放歌之时,每晚卧床温习,一练便三四个小时,10多年不间断,毁去的歌本牢牢刻印于脑海之中。

1982年,年已古稀的朱炳良和本县另两名歌手王炳桃、方梅春一起,应邀参加上海民间文学艺术讨论第二届年会。会上,他演唱的《白杨村山歌》、《林氏女望郎》等选段,特别是一口气演唱的100多字的急口功,博得满堂掌声。土耳其全国民间文艺协会主席听完演唱,手拉着手与他合影留念。不久,他演唱的《白杨村山歌》、《严家私情》、《林氏女望郎》等叙事山歌相继在《民间文艺集刊》上发表。上海电视台专门为朱拍摄了电视新闻。1984年4月,《解放日报》市郊版以《春催老柳发新枝》为题刊登了长篇访问记。

1980年,他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1984年2月,又成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

朱平日身体尚健,惟患哮喘。1986年6月11日,旧病突发,竟成千古。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548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