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学校校本部校园总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教学大楼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有多媒体教室、课程录播室、语音教室等约70余间。能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条件。
学校和平校区已经进入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
学校藏医学院校区位于甘南州,供学院藏医学、藏药学专业学生学习生活使用。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设有电子阅览室、学科资料室、期刊阅览室、古籍特藏室、自习室以及中国医学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敦煌医学馆等。馆藏各类文献58万册(种),其中纸本图书40万册,电子图书18万种。购买了CNKI学术期刊库,CNKI中国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知识搜索、SpringerLink电子期刊数据等15个数据库。馆藏古籍2.8万余册,有敦煌卷子(南北朝、宋代)、域外刻本朝鲜内府刊《东医宝鉴》、明刻本《类经》、明吴勉学刻本《内科摘要》等善本。
学校已经建成了省内领先、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中心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总资产约400余万元,拥有SimMan全功能模拟人、综合穿刺模型、智能化心肺复苏综合训练系统、组合型智能化心肺听诊诊疗系统、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MicroSin医学模拟培训系统、中医思维模拟训练系统等教学设备1400余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分层次、多模块、与理论课既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的校内实训教学条件。
学校现有各类教学实习基地97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6所、教学实习医院55所、其它实习基地27所,社区实践教育基地7所,实习床位总数20000余张。能满足学生教学和毕业实习的需要。
办学规模
学校设有20个教学机构,4个直属机构,31个科研机构;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5所教学实习医院,27所其他专业实习基地。有20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截止2013年3月,有专任教师457人,全日制在校生807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41人,本科生7608人,留学生26人。
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临床医学硕士和中药学硕士2个专业学位培养资格;是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资格;2002年起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9年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顺利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验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力量
2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设病床1000张。1人获得“白求恩奖章”,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得“甘肃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6人被确定为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8人获得甘肃省名中医称号;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消化科等5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科等4个省级重点专科。
学校具有培养留学生资格,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现任领导
王海燕:党委书记
李金田:校长
王安平: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应东:党委常委、副校长
郑贵森:党委常委、副校长
范康: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史正刚:党委常委、副校长
学院简介
甘肃中医学院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建院35年来,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不懈奋斗,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8,000余名合格的中医药及相关专业人才,为甘肃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0个教学机构,4个直属机构,31个科研机构;2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5所教学实习医院,27所其他专业实习基地。有20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教学团队。截止2013年3月,有专任教师457人,全日制在校生807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41人,本科生7608人,留学生26人。
开设中医学、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医学信息工程、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藏医学、应用心理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藏药学20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其中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西医临床医学2个专业属国内率先设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3个专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药物制剂2个专业为省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前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临床医学硕士和中药学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资格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13年我院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整体验收和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立项建设评审工作。
历任领导
姓名 | 年限 | 职务 |
齐蕴辉 | 1978,04-1978-12 | 临时筹备组组长 |
1981,08-1983,08 | 党委书记 | |
柯与参 | 1978,04-1978-12 | 临时筹备组副组长 |
苏星 | 1978,12-1979-06 | 筹备组组长 |
于己百 | 1978,12-1979-06 | 筹备组副组长 |
1979,06-1981,08 | 副院长 | |
1981,08-1985,01 | 院长 | |
吴中 | 1979,06-1983,04 | 书记,院长 |
石果 | 1979,06-1981,08 | 副院长 |
1981,08-1983,08 | 副院长,副书记 | |
薛和昉 | 1979,06-1982,12 | 副院长 |
宋福霖 | 1981,11-1984,12 | 副院长 |
1984,12-1992,04 | 副地级调研员 | |
于淮仁 | 1983,08-1984,12 | 副书记 |
王义忠 | 1983,08-1984,12 | 副书记 |
赵健雄 | 1983,08-1985,08 | 副院长 |
宋良智 | 1984,12-1985,12 | 书记 |
丛春雨 | 1984,12-1985,08 | 副院长 |
1985,08-1994,03 | 院长 | |
1990,03-1993,08 | 书记 | |
尹万杰 | 1985,08-1986,12 | 副书记 |
1986,12-1990,03 | 书记 | |
贾斌 | 1985,09-1995,03 | 副院长 |
1995,02-1997,02 | 正地级调研员 | |
左秉辉 | 1985,12-1998,04 | 副院长 |
1998,04-1999,05 | 正地级调研员 | |
孙杰 | ||
1990,03-1998,04 | 副书记 | |
1995,08-1998,04 | 副书记,副院长 | |
1998,04-2002,05 | 书记 | |
王继正 | 1993,08-1998,04 | 书记 |
张士卿 | 1994,12-1996,09 | 副院长 |
1996,09-2002,09 | 院长 | |
王兴隆 | 1999,10-2002,09 | 副书记 |
刘延祯 | 1998,04--2002,09 | 副院长 |
2002,09--2009,12 | 院长 | |
叶小平 | 2002,4-2011,10 | 书记 |
李志魁 | 2003,12-2010,07 | 纪委书记 |
2010,07-2013,08 | 副书记,纪委书记 |
科研成就
在科研方面坚持以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西部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药防治,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研究为重点。现有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16门省级精品课程。拥有省内领先、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中心,内设9个实验室和1个SPF级动物实验中心。有1个教育部立项建设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甘肃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设有“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项目牵头指导单位。共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1100余项,通过400余项省级以上鉴定科技成果,获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0余项;主编、撰写出版各种学术著作40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6000余篇。先后研制开发了一批中药新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办《甘肃中医学院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
文化内容
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积极踊跃。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国家级奖励18项、省级奖励205项。1名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学生干部,26名学生获得甘肃省先进个人荣誉,16名教师获得“全省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13个团队获得甘肃省优秀团队奖励。学院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优秀单位”。2006年获得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学报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编辑委员会
主任委员:李金田
副主任委员:李应东郑贵森高慧琴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道坤王引权王亚丽方晓丽史正刚任远刘莹刘永琦江葳葳李丹琳李成义李利李沛清李群星吴红彦何天有宋敏沈敏娟张士卿武权生陈林庆邱桐周语平赵党生赵鲲鹏徐厚谦姜文熙郭玫戴恩来李盛华(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舒劲(第一附属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李妍怡(第一附属医院)张晓刚(第二附属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高发旺(酒泉附属医院院长)蔡建茂(酒泉附属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王海鹰(张掖附属医院院长)朱兴仁(张掖附属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张学明(定西附属医院院长)李如尧(定西附属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李维义(白银附属医院院长)丁延鸿(附属兰州第一医院院长)刘务华(附属兰州第一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张义江(兰州石化总医院院长)陈兆全(兰州石化总医院主管教学副院长)
《中医儿科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顾问:张奇文王烈邹治文王霞芳
主任委员:李金田
副主任委员:汪受传张士卿李应东马融韩新民史正刚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樱(河南)马新超(安徽)王力宁(广西)王有鹏(黑龙江)王孟清(湖南)王素梅(北京)王雪峰(辽宁)文仲渝(重庆)邓沂(安徽)冯振娥(宁夏)江葳葳(甘肃)刘振寰(广东)朱锦善(广东)朱杰(江苏)吕玉霞(黑龙江)向希雄(湖北)闫慧敏(北京)孙远岭(上海)任军芳(陕西)安笑然(吉林)安效先(北京)李燕宁(山东)张君(辽宁)张骠(江苏)肖旭腾(广东)吴丽萍(甘肃)沈玉鹏(甘肃)邱静宇(广东)陈永辉(北京)陈运生(江西)陈昭定(北京)陈陶后(湖北)郑启仲(河南)郑家远(四川)郑健(福建)俞景茂(浙江)赵春玲(广东)原晓风(吉林)高修安(广东)高树彬(福建)高慧琴(甘肃)秦艳虹(山西)徐荣谦(北京)郭振武(辽宁)郭登洲(河北)彭玉(贵州)虞坚尔(上海)熊磊(云南)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甘肃中医学院是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学院设有中医医疗系、临床医学系、中西医结合系、针灸推拿系、药学系、护理系、经贸与管理系7个系,藏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个二级学院,以及社科部、基础课部、公共课部3个教学部。
学院开设中医学、中医学(骨伤科学方向)、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医药卫生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医药方向)、藏医学13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其中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西医临床医学两个专业属国内率先设立,护理学、药物制剂和医学影像学三个专业属省内最先招生。2008年,学院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3年新增加专业:应用心理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藏药学
研究生教育
1990年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同年针灸学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中医学、中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学等),硕士点已覆盖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2003年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3年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开展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单位。200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2002年起先后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中国中医药科学院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截止2010年6月,学院共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51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175人,毕业512人,授予硕士学位539人(含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其中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31人。
留学生教育
甘肃中医学院具有培养留学生资格,我院可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籍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接受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专业为:针灸推拿、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临床、藏医药、中药学、医学影像学和高级护理等。
所授荣誉
建院以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和其它科研课题228项,取得科技成果71项,获厅局以上科技进步奖55项,获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出版专著81部,合著和教材218部。
学院为北欧五国举办留学生班十余期,培养了不少针灸医师。同时与英、美、日、新加坡及北欧五国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
建院来,学院先后为社会输送了合格的中医药人才4700多名。
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教学、科研、医疗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奠定了在某些学科领域的优势,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学等4个学科被省卫生厅、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郑魁山教授的《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周信有教授的《内经精义》,以及其他专家对敦煌学的研究等,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
1997年11月一次性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组织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