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

知名校友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学校现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有各类在校学生近3万,66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9万余人,涌现了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UCL)杨子恒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南志标教授,长江学者王擎教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研究员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党政领导

现任

王蒂 校党委书记

吴建民 校党委常委、校长

吴建平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赵兴绪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胡云安 校党委常委、校纪委书记

潘峰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郁继华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余四九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毕阳 副校长

历任

党委书记任职时间校长任职时间
李运1957,2~1964,8盛彤笙,(院长)1946,7~1957,6
王乃夫(代理)1964,8~1965,5彭应(院长)1958,6~1959,5
李克如1965,5~1968,1李克如(校长)1965,5~1968,1
张洪轩1972,1~1972,5吴金功(革委会主任)1968,1~1973,5
吴金功1972,5~1973,5周学新(革委会主任)1973,5~1978,6
周学新1973,5~1978,6吴治国,(革委会主任)1978,5~1979,9
吴治国1978,5~1979,9朱宣仁(校长)1979,9~1983,8
安振1979,9~1982,2陈北亨,(校长)1983,8~1987,7
王鸣,和1982,2~1983,8胡恒觉(校长)1988,5~1991,10
杨惇节1987,5~1990,3黄慎钊(校长)1991,10~1998,4
赫卓峰1992,8~2002,9王蒂(校长)1999,10~2011,4
王家勋2002,9~2011,4黄高宝,(校长)2011,04~2012,07
王蒂2011,4~吴建民(校长)2013,04~

校园环境

地理位置

学校是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中西部百所重点建设大学、甘肃重点大学。学校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安宁区新城区中心,占地总面积247.48公顷,其中校园面积87.98公顷,建筑面积43.67万㎡;拥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33。建有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高尔夫俱乐部等。

前往路线

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可到西站乘BRT1路道幸福巷,十里店,培黎广场转乘121,终点站即为甘肃农业大学

校图书馆

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46年,1958年随学校西迁至武威黄羊镇,1986年回迁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图书馆占地面积5125㎡,建筑面积19700㎡。馆藏各类文献158万余册/件。图书馆现设有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技术服务部、信息咨询部、科技查新中心、特藏研究室、用户培训中心、国际牦牛中心和办公室。

截至2007年底,馆藏文献总量达158万册/件,其中印刷型中文图书801905册、中文报刊1332种、外文图书56601册、硕博士论文856册、交换资料和增刊4710份、善本图书和古籍线装5350册、电子图书190万册,视听资料1104册、光盘资料1402张、中文过刊总量27625册、外文过刊总量24431册、中外文检索工具书24208册(其中中文4673册,外文19535册)、缩微资料76件、数据库光盘7种。二级学院共藏中外文图书总量59100册、二级学院共藏中外文过刊总量9712册、二级学院共藏中外文现刊总量974种。属学科门类多、多载体的馆藏体系,已成为一座馆藏文献资源丰富、管理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生均纸质图书56.49册、生均电子图书133.84册、年生均新书3.6册。

图书馆除设立各类阅览室外,还设有藏书库、用户教育室、自习厅、复印室等。检索终端座位、阅览座位和自习座位约1944个,图书馆已购进并使用清华同方、万方、超星电子图书、超星读秀,国研网、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OVID、PROQUEST、STN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等中外文数据库,实现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并积极主动与多家相关数据库商家联系试用。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有180台计算机可供师生随时上机检索,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全面迈向自动化、标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历史沿革

1950年,学校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在建校之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学者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祖国的西部,立志于祖国畜牧兽医事业,开创了我国畜牧兽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畜牧兽医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1958年,学校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并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在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的28年内,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迁回兰州市办学。1984年10月,在当时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面对一片荒滩,全校师生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起,开始了学校办学史上的又一次艰苦创业。1986年秋季,在新校址招生。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一边搞建设,一边抓教学,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农业院校。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喜事连连,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列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

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

1939年4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兰州建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先后设农艺、森林、畜牧、兽医、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等科。1945年8月,奉教育部令,将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1947年7月,由国民政府及其教育部直接领导,甘肃省政府协助进行。改名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后,设农艺、森林、畜牧科、兽医科、农田水利、农业经济和牧草7科。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创建,使甘肃在抗战时期有了一所独立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使普通高等农林教育独立院校得到了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国立兽医学院

1946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在兰州设立国立兽医学院。这是国内首座独立的国立兽医高等学校。首任院长为盛彤笙。同年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不仅是国内首座高等兽医学院,而且结束了甘肃没有高等农林本科学校的历史。1950年2月,撤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畜牧科、草原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

西北畜牧兽医学院

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2年引进前苏联高等教育经验后,开始设置专业。学校设畜牧系畜牧专业,兽医系兽医专业,学制4年。1952年9月30日,经政务院批准,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并入,不仅增强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而且也成为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兽医系的起源之一。1958年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从兰州迁到武威县黄羊镇。甘肃农业大学的组建:1958年5月,甘肃省委决定,将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1958年12月15日,召开了甘肃农业大学成立大会。学校在畜牧、兽医两个系的基础上增设了农学、林学和农业机械3个系,共计5个系5个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十一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55项,有141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57项,申请专利114项,授权30项;出版专著11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949篇,其中,在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5篇。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421项,总经费达2.05亿元。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动植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究机构

高教研究所

甘肃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3月,为学校直属单位,其主要职能是:1.跟踪研究世界及国内一流大学特别是国内一流农业大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及时了解教育改革的前沿、战略或热点问题。2.搜集有关高教改革的最新和重要信息,编辑《高教发展动态》。3.组织开展校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农村发展研究院

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农发院”)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政函21号),由省农牧厅、发改委、教育厅、科技厅、和甘肃农业大学共同组建,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依托开展全省“三农”问题的研究机构,主要承担甘肃农村发展战略和重点问题研究、全省农村发展规划咨询、项目咨询和企业发展咨询等任务。

草原与草坪

《草原与草坪》是由中国草原学会、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草业科学,草坪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以报道草业、草坪学科领域科研成果,生产中先进经验,草业科学研究现状、进展和水平为宗旨。报道内容主要刊登草业科学、草坪科学、牧草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城市绿地建设、园林花卉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新书介绍、企业论坛、简报、国内外动态等内容。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于2003年10月开始筹建,是在“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节水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基础上,于2010年2月经科技部批准组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81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1人,副教授23人,讲师(助理研究员)19人,助教(实习研究员)8人。人员平均年龄39.6岁,45岁以下人员占66.7%,博士学位的5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5人,回国留学人员2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6人。实验室客座人员16人,其中,国外7人,国内9人。

草业生态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草业生态系统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9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依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作为全国最早开展草业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1950年在西北率先开始了草原科学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1953年招收首批草原学硕士研究生,1964年正式成立草原专业,1972年成立我国第一个草原系,198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建立了我国草原科学(现草业科学)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建立国内第一个草业学院,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建立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整体并入草业学院,实验室面积、设备仪器、人才队伍结构与数量均得到了有效改善。2002年、2007年连续两次通过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GansuKeyLabofCropImprovement&GermplasmEnhancement)是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和甘肃农业大学联合共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于甘肃农业大学。实验室是在原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所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和资源整合,于2003年成立。校长王蒂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研究员为特聘专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正副主任分别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瞿虎渠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担任。实验室下设5个功能实验室:基因工程室、分子标记室、细胞工程室、种质资源室、植物组织快繁室。

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在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成立的研究测试中心基础上,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于2009年批准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甘肃农业大学。重点实验室以甘肃省及西北地区优势草食畜种(绵羊、山羊、普通牛、牦牛)为研究对象,针对草食动物基因组(功能基因筛选)与分子育种、草食动物繁殖调控和肉奶品质调控三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为提高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优势草食畜种生产水平与效率、产品质量和效益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系),同时承担本研究领域各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实现理论创新、技术研发、生产服务和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省级对外开放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实验室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27人,实验用房面积700m2,仪器设备总值1100余万元。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实验室建设原则,实施边建设、边开放的管理运行模式,欢迎国内外同行专家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学术交流工作。

研究测试中心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测试中心,创建于2003年,是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测试机构。主要从事动植物基因工程育种、动物胚胎移植、植物天然有机物的分离、土壤农化分析、农产品质量分析、农业污染物分析、环境检测和相关领域技术研究。

国际交流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6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办学规模

建校66年来,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格局日趋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术水平不断上升,现设有16个学院(教学部),54个本科专业,拥有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土地资源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13个。教育部批准2013年新增招生专业:材料化学。

师资力量

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58人,专任教师98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291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36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薯类、小麦和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3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试验站站长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一、二层次人选30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

学科建设

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草业科学学科点始建于1950年,1989年由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级草业科学重点学科点,1992年成立我国第一个草业学院。1983年和1991年,受农业部委托主持制订了全国草原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科点现有草业科学、草地生物多样性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草业生态系统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草坪研究所,建筑总面积2200平方米,仪器设备720台件,总价值1230万元。有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武威黄羊镇牧草试验站、景泰产业化基地、兰州牧草试验圃等4个试验场站,总面积1500多亩。

现有教学科研人员6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9人,副教授12人,讲师8人。有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6人。有国家级优秀专家、省级优秀专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等17人。在校本科生870人、硕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57人。学科点以草业生态系统为总的研究方向,形成草地资源与环境、草地农学与草产品加工、草原保护与野生动物、草坪科学、牧草种质资源与种子工程5个具有显明特色的研究方向。“九五”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多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培育成1个红豆草、2个结缕草和5个苜蓿新品种,并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区。承担国家计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银行组织等国际合作项目20多项。

国家一级学科兽医学:兽医学国家级一级学科现有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动物医学工程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兽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动物生殖生理与胚胎工程、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疾病病理、畜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防制、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卫生检验、动物中毒与营养代谢病等6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多年来,该学科在骆驼牦牛生殖生理、牛羊胚胎工程、骆驼牦牛解剖组织学和家禽神经解剖学、家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防制、动物疾病病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许多研究填补了国际和国内研究的空白。先后承担完成了国际科学基金、国际原子能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青年基金以及“八五协作攻关项目120余项,其中10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6项。承担科研项目19项,累计科研经费800多万元。近5年,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1000余篇,其中18篇被SCI收录。出版各类专著、教材、译著共40余部,主编和参编全国高等院校统编教材13部。

学科点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2638㎡,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72台(件),仪器设备值合计1829万元,拥有藏书14万册、中外文期刊近4万种。学科点以牦牛和骆驼等为研究对象,由陈北亨教授提出的双峰驼诱导排卵的机理更新了骆驼生殖生理的经典理论。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并证实了精清诱导排卵这一在哺乳动物方面十分独特的现象,并对各繁殖阶段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诱导排卵的机理等进行了研究。以牦牛、骆驼为主开展的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使群体数量快速增长,并组建了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甘肃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各学科点形成了稳定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草地资源与环境,草地农学与草产品加工,草原保护与野生动物,草坪科学,牧草种质资源与种子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草食动物(绵羊、山羊、牦牛)遗传育种,猪、禽品种(系)选育和配套系生产,繁殖理论与繁殖控制技术,动物遗传资源保存与利用(藏獒、野骆驼等),动物繁育与生态,动物生物技术及应用。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能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和需要量,饲草料营养价值评定与安全检测,饲草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动物营养与环境、生态、免疫及疾病,动物生长与产品品质调控。

2000年至2005年,科研成果获部省级以上奖35项,有25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10项科研成果转让,产生经济效益5.4亿元。出版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研究成果50余部,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200篇,国外权威刊物发表30篇。公开出版学术刊物4种:《草业学报》、《草业科学》、《中国草食动物》、《草原与草坪》。承担科研项目88项,其中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12项,地方政府项目40项,累计科研经费3317万元。

文化传统

校训:敦品励学 笃志允能

校风: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

教风: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学风:诚朴博学 慎思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