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年成绩:

官网信息

最右边为2013年成绩

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北京

性质类别:医药类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

邮政编码: 100029

联系电话: 010-64286211

电子邮箱: jwczsb@bucm.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bucm.edu.cn

学院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国际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文法系、台港澳中医学部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中药企业管理)、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9个专业。

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科研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等9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截止2003年9月,学校各类在校生达到16160名,其中本专科生5950名,硕士研究生688名,博士研究生356名,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758名,台港澳学生416名,远程教育学员4897名,继续教育学员3095名。 我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4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有43个硕士学位学科授予点。        

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部局级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学校是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有“教育部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

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于1999年开诊,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建于1958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剂量注射液GMP认证。

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药品。 建校48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2万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2342名。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与19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建立了40个合作项目,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学术团体合作开办了教学分院和医疗机构。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师资力量

截至2007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研究生已达1802人,其中博士生 569人、硕士生1233人,其中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17% ,留学生研究生来自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 近30个国家。另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课程学习 647人。20 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研究生 2403 人,其中博士 884 人、硕士 1519 人。3 个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有 69 人进站工作,已出站 47 人。

截至2007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共有博士生导师 175 名,硕士生导师 300余名。

著名中医药专家:王玉川、颜正华、程士德、王绵之、刘弼臣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王庆国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田金洲、刘建平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牛建昭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绵之、颜正华、孔光一、刘弼臣

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田金洲、牛欣

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张允岭、刘铜华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陈家旭、李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赵琰、王伟、张允岭、李军祥、胡素敏、刘斌

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奖者:高学敏、陈家旭、王新月

北京市优秀教师:鲁兆麟、田德禄、季绍良、孙建宁、张永涛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乔旺忠

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孔光一、杨生茗、杨春澍、廖家桢、王积福、张素斋、李晓明、李曰庆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4人):王绵之、颜正华、王玉川、刘弼臣、程士德、贲长恩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谷晓红、李晓泓、张兰珍、牛欣、张冰、李峰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李宇航、陈立新、王伟、张允岭、黄建梅

中国中青年医学之星:梁嵘、任占利、王天芳、王琦

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张允岭、李澎涛

北京市科技新星:张壮、李彧、王亚红、潘彦舒、赵琰、胡素敏

北京市首届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高颖、刘清泉、唐启盛、李军祥、李元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专家:姜良铎、刘金民、刘清泉、乔延江、宋乃光、王庆甫、许文忠、周平安

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王梅红、万宗凤

院系概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台港澳中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高职部、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北京中医药大学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成人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成立数十载,两院合署办公。学院秉承学校鲜明的本校特色,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学资源,立足各个行业,面向社会开展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

学院一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理念,坚持把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积极进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借鉴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成人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积极调动一切优质资源,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致力于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保证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规范管理,稳步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积极、扎实、稳妥地开展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

附属医院

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是全国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临床医学院,并率先成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民政部“明天计划”脑瘫患儿手术康复和“点燃心希望”先心病治疗定点医院。201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示范基地和战略合作签约单位。2011年8月6日,原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整合,并正式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

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筹建于1986年并于1999年12月12日正式开业,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托管单位,是一所特色明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健康咨询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的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1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正式接收北京二七机车厂医院,命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二七院区。医院现为一院两区(即东方医院方庄院区和东方医院二七院区)。总占地面积4.6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96万平方米。

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医院,始建于1964年,1991年11月划归冶金工业部。是北京市定点中西医结合医院。2006年7月划转至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7月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是北京市医保定点医院,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是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肿瘤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科究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或者主持的国家“ 863 ”课题3项,“ 973”课题3项,科技部“攻关课题” 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博士后基金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申请专利6项,获专利授权2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收载3篇,在学术界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建设"中医证候学"、"方剂学基础研究"、"中医体质学"、"中西医结合病机学"、"中药制药工程"、"中药资源工程"、"中医内科学"等7个学科建设项目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徐安龙

副校长:王庆国、徐孝、靳琦、乔延江

工会主席:魏天卯

纪委书记:常江

党委副书记:常江、谷晓红

学校文化

校徽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标图案由蛇、手杖、杨柳枝和心形外框组成。

标志中央“蛇与手杖”图案是国际通行的医药卫生标志。蛇象征智慧。手杖变形为针形,象征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融合。杨柳枝象征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药用植物的代表,并寓意中医药人才的茁壮成长。蛇与手杖、交叉的杨柳枝分别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状,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缩写,突显我校的地域特征和高等医学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顶部镂“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的缩写。图案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红色象征阳光,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和天空。

标志的整体寓意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爱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国医药造福人类。

校训

校训:“勤求博采、厚德济生”

“勤求博采”:语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现用以表示我校师生要做到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此4字集中讲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厚德济生”:厚德,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济生四字合而表示师生要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此4字主要讲品德修养、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校旗

校旗设计为白底红字,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旗[15]中央印有启功题写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字样,左上方配以彩色校标。

寓意: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圣洁医道、播撒济世丹心。

校歌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歌

歌词

《承诺》

今天是桃李 明天是硕果

京华的殿堂升华我们的寄托

走进了学府 我们认真求索

用百家医术 积淀身上的职责

今天是烛光 明天是星座

圣贤的智慧启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会我们不做过客

为百姓造福 张扬博爱的人格

向祖国承诺 向人民承诺

勤求博采永远是我们的选择

丹心传承岐黄

汗水浇灌杏林

妙手把握苍生的脉搏

[02:02.48]Music

今天是烛光 明天是星座

圣贤的智慧启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会我们不做过客

为百姓造福

张扬博爱的人格

向祖国承诺 向人民承诺

勤求博采永远是我们的选择

丹心传承岐黄

汗水浇灌杏林

妙手把握苍生的脉搏

向祖国承诺 向人民承诺

厚德济生永远是我们的本色

丹心传承岐黄

汗水浇灌杏林

仁术呵护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

专业介绍

学科建设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科研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6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专业介绍
专业类型 专业名称 专业层次 专业名称 专业层次

医学类 针灸推拿学 本科 中药学 本科


护理学 本科 中医学 本科

工学类 制药工程 本科



文学类 英语 本科



法学类 法学 本科



管理学类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工商管理 本科


工商管理类 本科 公共管理类 本科

收费标准

第十七条 学校按照有关部门批准的标准和学生所学专业学制年限收取学费,学生于每学年报到注册时交纳。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英语(医学)、护理学(涉外方向)专业为5800元/年,其中中医学专业长学制前五年按照中医学本科生标准收取学费,从第六年起按照国家当年研究生相关收费政策执行;制药工程专业为5500元/年,管理类、护理学、法学(医药卫生)专业为5000元/年;高职专科为7000元/年。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749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