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散文家,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农民家庭,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师从朱自清、朱光潜、俞平伯、叶公超、陈寅恪等诸多名家学者。1935年9月,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季羡林先生被录取,随即到德国。1935年10月至1945年10月,季羡林先生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和研究印度学、梵文、巴利文、英国语言学、斯拉夫文、吐火罗语等,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回国后,他受聘于北京大学,负责创建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季羡林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学术方面,他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吐火罗语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东方文化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并翻译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在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学创作方面,季羡林先生主要以散文为主,从十几岁至九十多岁,笔耕不辍。他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令人眩晕的形式,没有故作姿态的说教,有的是朴实的文风,浓厚真挚的情感,文中所谈所想,都是发生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正如著名民俗学家、作家钟敬文先生称赞的那样:“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名篇如《清塘荷韵》《神奇的丝瓜》《怀念母亲》《海棠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怀念母亲》《夹竹桃》《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篇因为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厚,还被选人了语文课本。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有无穷的魅力,因此很有必要让广大青少年读者对其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经过长期编辑和整理,在优秀的作品中再选择精品,现推出这本季羡林专集。本书分为两辑:灵性抒怀和生活悟语。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作品,进一步认识作品的价值,本书在每辑前面设置导语,并在每一篇文章前设置导读,将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和阐释。希望通过本书,广大青少年读者可以对这位学贯中西的学术家、文学家有更深的认识,从中获得真善美的陶冶。
文章原文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文章已选入人教版6年级上册第6课
季羡林专集
编辑推荐语
抬头看到窗纸上历史乱乱地布满了叶影。我间或也坐在窗前看点书,满窗浓绿,不时有一只绿色的虫子在上面慢慢地爬过去,令我幻想深山大泽中的行人。蜗牛爬过的痕迹就像是山间林中的蜿蜒的小路。由季羡林编著的《怀念母亲》共30篇文篇,主要内容为枸杞树,黄昏,回忆,寂寞,年,兔子,海棠花,马缨花,夹竹桃,槐花,晨趣等。
内容提要
由季羡林编著的《怀念母亲》分为两辑:灵性抒怀和生活悟语。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作品,进一步认识作品的价值,《怀念母亲》在每辑前面设置导语,并在每一篇文章前设置导读,将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手法、主题思想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和阐释。希望通过本书,广大青少年读者可以对这位学贯中西的学术家、文学家有更深的认识,从中获得真善美的陶冶。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散文家,是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学术方面,他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吐火罗语研究、东方文化研究等领域均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井翻译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在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学创作方面,季羡林先生主要以散文为主。他的散文真诚质朴,蕴含深情,隽永悠长。著名民俗学家、作家钟敬文先生称赞道:“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名篇如《清塘荷韵》《神奇的丝瓜》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怀念母亲》《夹竹桃》《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篇因为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厚,被选入了语文课本,成为学习的典范。
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怀念,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图书信息
书名:怀念母亲
图书编号:1447053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定价:30.0
ISBN:780705278
作者:少君/国别:中国大陆
出版日期:2006-06-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我是在那年夏天来到美国德州这个叫“歪口”(WACO)的小镇上的,在我没来的时候,同学写信给我说:“我们这里地域辽阔,一马平川,很像内蒙古大草原。”我听了十分地激动,心情好像一匹战马勒缰待发。我小时候住在北京一个保密的科研所的大院里,到处是电网环绕,楼房林立,因此对草原的世界特别向往,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出远门。先是跟着姥姥到处去散步。姥姥在前面走,我在后面紧跟。虽然她老人家年轻的时候裹过小脚,但仍然健步如飞,我穿着我姥姥给做的小布鞋,总也赶不上她。她只顾自己走,我的腿短短的,细细的,不得不一路小跑。姥姥在合作社(现在叫“商店”)给买一个香喷喷的麻花,我就觉得这一趟真的没白跑。就这样从小就习惯了快快地走,我知道自己不走谁都不会来背我。十四岁的时候,去河北的焦庄户(电影《地道战》就是在那里拍的)军训拉练,我们每天要走四十多公里的路,脚上长满了大水泡,我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叫苦连天。第一封信是写给我姥姥的,我说:“小时候跟你去散步真好。”姥姥回信说:“你妈接到你的信都哭了。她说人家现在当兵都是坐车去,可怜我儿子才上中学就要走得脚都起泡。”我回信说:“我们不再在地上走了,现在一百多人正在地道里爬。”
我们真的在地道里爬了两天。一人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毯子、军鞋、书、日记和日用品,虽然还是5月,那一年河北的天气已经是骄阳似火。我从小特别能出汗,猫腰在窄小的地道里,我的衣服全湿透了,又被身体烘干
,留一个又大又圆层层相套的汗碱在背上,成为一大奇观。我十六岁之前对活着的感觉就是不断地走路走路,而且要快快走,不然你就一个人落在没有人烟的小路上,这就是那次拉练给我留下的幻觉。在祖国的最后一年夏天,我真的是要远走了,全家既高兴又难过。我拿着美国的地图,指给他们看说:“我要去的是个大草原。”我妈突然有所感动:“看你现在闯荡江湖的劲儿还真有点儿像我。”我以比火车快得多的速度飞过大洋。坐在飞机上快乐万分,直到后来要下飞机了,才开始害怕。因为飞机上的小姐没听说过贝勒大学,她让我到机场后再坐灰狗巴士去找。
老天注定这一场错误却是一段浪漫情缘的开始。
我态度诚恳,在大学的时候曾被同班的女生称做“第一选择”。个头不高不矮,模样还是很端庄,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来要求帮忙。我的原则是能帮一定要帮。但万万没想到,到了美国却需要别人的帮助。我正站在达拉斯机场不知所措地对着两个大皮箱发愁的时候,她走过来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看到她风姿飘逸的样子心就突突跳了。
她说:“先生,你需要帮助吗?”她的口音很软,令人很心动。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台湾国语”。
我问:“你是来接人的?”
她说:“不是,我家在加州,我要换明天的飞机去波士顿。你是到达拉斯吗?”
我说:“也不是,我要找灰狗巴士去WACO。我得在机场过一夜。”那一刻我全忘记了临行前我爸妈嘱咐过的话:不要跟陌生人讲太多话,尤其不要说出你的行程。风华正茂年纪的我,竟对这个穿黑色T恤的女人一见钟情。
目录:
爱在他乡的季节
“非典”生活
又见中秋月圆时
网络哈佛
她
周庄洁茹
因为爱你
融入“主流”
父子情深
女朋友
你博客了吗?
再见!达拉斯
荷花
圣皓,走好……
秋叶
未名湖断想
无悔
怀念母亲
方寸之美——列支敦士登
关于“海归”
回眸徽州
怀念蓝怡
山光水色武夷山
七佛圣地蜀彭州
四季
失去记忆的北京
凤凰城闲话
美华网络文学
多瑙河之珠——布达佩斯
相会纽约
附录
悦读少君
吾以吾心鉴归程
词句解析
句子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词语理解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教学教案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张祖庆)
B案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浙江省绍兴市昌安实验学校吴淼峰)
内容提要
在季羡林的这本散文集中,笔者最喜爱的是那些怀人的篇章,读这些作品,使人感到友情的真挚、爱情的珍贵、亲情的温馨、师生情的醇厚。由此而想到中华民族是个崇尚情义的民族,中国人向来以情为重。世人之情,莫深于爱情。少君有一些讴歌爱情的散文写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对往昔恋情的品味回忆,都显示出作者对完美生命的追求。然而,世事无常,人生充满了无奈,书中的《爱在他乡的季节》《她》《因为爱你》等抒情散文,写了甜蜜的初恋,以及怀念那美好动人时光油然而生的惆怅和感伤。《因为爱你》全篇共用了四个“因为爱你”做段落的第一句,形成排比的回环效果,作者在篇末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写道:“请你坚强,在我转身而去的时候。请你不要流泪,不要回头,不要把我的心弄得一团糟。你要好好地保重自己。前行的路上,我虽然不能与你相依为伴,可我愿化作一盏明灯,点亮你漫漫的征程……”读少君的这些散文,使人感到:没有爱的世界就像空虚的荒漠,有了爱世界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园。
在世界华文文学发展总格局中,新移民文学作为一支生力军,已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主流文学行列。去年《北美华文小说精选》在美国出版,近50位作家集体亮相,显示了北美新移民文学的规模和声势,此次《“北美经典五重奏”丛书》的出版,则表明了北美新移民文学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历史新高度。“五重奏”的“乐手”一位来自加拿大,四位来自美国,都是当代杰出的、才华横溢的海外新移民作家。能读到他们的作品,欣赏到他们优美的艺术旋律,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极为珍贵的精神圣餐:它能叫你超凡脱俗,作一次心灵净化的洗礼、精神家园的重新回归。本书是丛书之一,被誉为新移民作家领头羊的少君的《怀念母亲》,是一个拥有心灵上的震撼!季羡林
目录
枸杞树
黄昏
回忆
寂寞
年
兔子
海棠花
马缨花
夹竹桃
槐花
晨趣
神奇的丝一瓜
老猫
猥琐
母与子
红
夜来香开花的时候
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重返哥廷根
月是故乡明
园花寂寞红
幽径悲剧
两个乞丐
国学漫谈
清塘荷韵
芝兰之室
怀念母亲
我的女房东
两个小孩子
文化漫谈
在世界华文文学发展总格局中,新移民文学作为一支生力军,已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主流文学行列。去年《北美华文小说精选》在美国出版,近50位作家集体亮相,显示了北美新移民文学的规模和声势,此次《“北美经典五重奏”丛书》的出版,则表明了北美新移民文学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历史新高度。“五重奏”的“乐手”一位来自加拿大,四位来自美国,都是当代杰出的、才华横溢的海外新移民作家。能读到他们的作品,欣赏到他们优美的艺术旋律,你一定会觉得,这是极为珍贵的精神圣餐:它能叫你超凡脱俗,作一次心灵净化的洗礼、精神家园的重新回归。本书是丛书之一,被誉为新移民作家领头羊的少君的《怀念母亲》。
书摘
我是在那年夏天来到美国德州这个叫“歪口”(WACO)的小镇上的,在我
没来的时候,同学写信给我说:“我们这里地域辽阔,一马平川,很像内蒙
古大草原。”我听了十分地激动,心情好像一匹战马勒缰待发。
我小时候住在北京一个保密的科研所的大院里,到处是电网环绕,楼房
林立,因此对草原的世界特别向往,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出远门。先是跟着姥
姥到处去散步。姥姥在前面走,我在后面紧跟。虽然她老人家年轻的时候裹
过小脚,但仍然健步如飞,我穿着我姥姥给做的小布鞋,总也赶不上她。她
只顾自己走,我的腿短短的,细细的,不得不一路小跑。姥姥在合作社(现
在叫“商店”)给买一个香喷喷的麻花,我就觉得这一趟真的没白跑。就这
样从小就习惯了快快地走,我知道自己不走谁都不会来背我。
十四岁的时候,去河北的焦庄户(电影《地道战》就是在那里拍的)军训
拉练,我们每天要走四十多公里的路,脚上长满了大水泡,我没有像很多同
学那样叫苦连天。第一封信是写给我姥姥的,我说:“小时候跟你去散步真
好。”姥姥回信说:“你妈接到你的信都哭了。她说人家现在当兵都是坐车
去,可怜我儿子才上中学就要走得脚都起泡。”我回信说:“我们不再在地
上走了,现在一百多人正在地道里爬。”
我们真的在地道里爬了两天。一人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毯子、军鞋、
书、日记和日用品,虽然还是5月,那一年河北的天气已经是骄阳似火。我
从小特别能出汗,猫腰在窄小的地道里,我的衣服全湿透了,又被身体烘干
,留一个又大又圆层层相套的汗碱在背上,成为一大奇观。
我十六岁之前对活着的感觉就是不断地走路走路,而且要快快走,不然
你就一个人落在没有人烟的小路上,这就是那次拉练给我留下的幻觉。
在祖国的最后一年夏天,我真的是要远走了,全家既高兴又难过。我拿
着美国的地图,指给他们看说:“我要去的是个大草原。”我妈突然有所感
动:“看你现在闯荡江湖的劲儿还真有点儿像我。”
我以比火车快得多的速度飞过大洋。坐在飞机上快乐万分,直到后来要
下飞机了,才开始害怕。因为飞机上的小姐没听说过贝勒大学,她让我到机
场后再坐灰狗巴士去找。
老天注定这一场错误却是一段浪漫情缘的开始。
我态度诚恳,在大学的时候曾被同班的女生称做“第一选择”。个头不
高不矮,模样还是很端庄,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来要求帮忙。我的原则是能帮
一定要帮。但万万没想到,到了美国却需要别人的帮助。
我正站在达拉斯机场不知所措地对着两个大皮箱发愁的时候,她走过来
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看到她风姿飘逸的样子心就突突跳了
。
她说:“先生,你需要帮助吗?”她的口音很软,令人很心动。后来我
才知道那叫“台湾国语”。
我问:“你是来接人的?”
她说:“不是,我家在加州,我要换明天的飞机去波士顿。你是到达拉
斯吗?”
我说:“也不是,我要找灰狗巴士去WACO。我得在机场过一夜。”
那一刻我全忘记了临行前我爸妈嘱咐过的话:不要跟陌生人讲太多话,
尤其不要说出你的行程。风华正茂年纪的我,竟对这个穿黑色T恤的女人一
见钟情。
“机场没有巴士,你可以跟我一起先去住在我亲戚家,我明天送你去灰
狗巴士站。”她很诚恳地说,看上去实在不像骗人的样子。我很高兴地点头
,在一旁守着行李,等着她去叫计程车。
出机场的时候已是深夜。车开进一个到处是蛐蛐叫的地方,我们搬了行
李走进一套整洁宽敞的房间。房子里空荡荡的,客厅和卧室连在一起,一张
床,一套沙发,不像有人住的样子。她说这是她姑妈管理的公寓,正好有空
房间。
我在大学里是个独立又开放的男孩子,曾经有过好几个女朋友,但跟谁
出去玩儿的时候都还是睡两个房间。后来我跟她们分手的原因各种各样,但
她们觉得我太守旧了,不像个都市男孩儿大概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我坐在沙发上又高兴又惴惴不安。如果爸妈知道我到美国的第一夜就跟
一个台湾女孩睡一个房间,一定会打死我,因为老爸至今身上还留着与国民
党军队打仗时的弹片。可是他们不知道人年轻的时候常会有这些浪漫不合常
理的经历。
就像事先商量好的一样,她睡床,我睡沙发。初到异地的兴奋使我无法
入睡。这个公寓在五层。我走过去揭开窗帘,面前是满天星般美丽的灯火,
流动的车辆像一条长龙在穿行。
我出国前的几个月在长城饭店里的一家外资公司里任职。我常在夜间站
在十楼的窗口看京城夜间天堂般的灯火辉煌,体会着淡远人生的美妙。来到
异地的第一天,还是这样的夜。我们躺下不到十分钟,就都起来坐在窗台上
开始聊天,几乎把一辈子的经历都讲完了。
我得知她父母是台湾移民,早期台湾盛行留学潮的时候来了美国。她在
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读完生物,她的父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现在她是
要去哈佛商业管理系读硕士。
我的经历要单纯得多。我出生在辽宁海城一个叫“牛庄”的地方,虽然
很小却很有名,因为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都跟我是一个庄子里生的。一岁时
到北京,和很多用功而又听话的孩子一样,按部就班读完初中和高中,顺顺
利利考上大学,在京城读了14年书,而后又随着潮流到了美国。
我这样说着的时候,有一弯新月飘来到窗前。月光淡淡映着她清秀又妩
媚的脸,使她整个人像一座美丽的雕像。月色这样好,最容易谈起的就是爱
情。
在她讲着从前的时候,会时不时用心看我一眼。我不知道我当时是不是
一副同情又故作老成的样子。我那时候感觉自己是个乡下来的乡巴佬,面对
着眼前的这个走南闯北的公主小心翼翼。我想有这样的和她相处一夜的时光
也就足够了。
“你在大学里谈过恋爱吗?你也是很漂亮的小男生啊!”
我一时面红耳赤,我用我的身体迎接了她的火热和渴望,我用傻笑回答
了她的问题。我傻笑的样子从此留在她的记忆里,后来她写信给我说我清纯
得像她少年时的一个梦。她的中文写作不是很好,不会故意修饰,我明白她
说一个梦就真是一个梦。
可惜人世间梦能成真的事情不会太多。我没有奢求她的爱与追随,但我
也没有想到她的多变和对父母之命的遵从。这一点很让我怀念在国内大学时
那些对我痴心不改的女孩子。
我感激她的是她对自己感情的真实面对,我恨她的是她明知这是一场不
会有结果的情缘,却还是要放纵情感。我在美国的第一年,都是在与这个比
我大六岁的她的情感旋涡中既欢乐又痛苦地挣扎过来的。
她写给我的一叠信我还保留着,每一封都不长,因为她要用电脑写很长
的时间。最后一封说:“我想我们之间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了。我命中注定
要做你的姐姐或过路情人。我父母安排我暑假回台湾,有一个朋友的儿子…
…”余下的部分是我泪水打湿的痕迹。她给我的爱我用岁月尘封着。我一个
人走在晚风里凄婉得像一个流浪者。我想等到有一天我真正成熟的时候再回
头去看,或许将不再计较谁对谁错。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