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校园环境

校园景色清华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位于皇家园林清华园,清朝康熙年间称熙春园。雍正、乾隆、咸丰先后居住于此,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基本为一个整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大、圆明园。此外核研院(北京昌平)、深圳研究生院、附属医院以及少量疗养所、教工住宅位于校本部之外。

校园总占地面积392.4公顷(校本部306.0公顷,不含附属医院),总建筑面积198.1万平方米,为中国大陆高校最大的校园之一。校园绿化率 54.8%,拥有树木1152种,其中乔木4.5万株,灌木18.8万株,百岁以上古树240棵。公共教室面积5.3万平方米,教室276间。学生公寓共 45万平方米,1.39万间。

学生文化活动中心面积4000多平方米,设有音乐、美术及舞蹈教室,展览厅、报告厅、表演厅,以及40多间琴房,各种文艺社团都在此活动。

综合体育中心面积约12600平方米,可容纳约5000观众,用于体育比赛、大型演出、集会和体育课,并为学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和学生日常锻炼提供场所。

游泳馆面积约9700平方米,具备国际标准长度泳道和标准高度的跳台、跳板及陆上训练场地,是一所符合国际标准的比赛场馆。

2009年11月,清华大学新射击馆“维学馆”落成启用。新射击馆坐落在东大操场东侧,与东体育馆共同组成东操场的东、西看台。新射击馆建筑面积10700多平方米,建有10米靶56个,25米靶两组,50米靶10个。

2003年,第六教学楼、信息技术研究院楼、纳米科技楼、美术学院大楼、紫荆学生公寓等工程项目陆续竣工。相继竣工的项目还包括紫荆学生公寓区的研究生、留学生公寓和高级培训学员公寓、理化楼、公管学院大楼、老年学研究中心等。

学校兴建的主要项目有射击馆、新清华学堂(清华百年学堂)、音乐厅、校史馆、艺术/博物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图书馆四期扩建工程等,这些项目在2011年百年校庆前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校园景色

截至2010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总量约有396万册(件),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除中外文图书外,馆藏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册;期刊合订本约有53万册;年订购印刷型期刊3268余种;本校博、硕士论文9.2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459个;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7万余种;中外文电子书超过238.5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约有105.9万篇。

校园内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1950年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王国维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院

下属系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建筑技术,学系,景观学系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建设管理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环境规划,与管理系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热能工程系,工业工程系,汽车工程系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航空宇航工程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航空技术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电子工程系,软件学院,微电子学与纳电子学系
清华大学理学院数学科学系,物理系,化学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技术经济与管理系,会计系
经济系,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市场营销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系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系,心理学系,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公共健康研究中心,药学系
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会计学系,金融学,系,经济与金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环境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信息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系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金属材料系,复合材料系
其他独立院系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CMI医院管理研究院,清华大学体育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建设

教学楼学校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5个;本科专业66个;清华大学共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7个。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药学建筑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麻醉学肿瘤学妇产科学内科学
外科学,(骨外,胸心外)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免疫学环境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
分析化学专门史设计艺术学数量经济学
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信息艺术设计生物信息学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艺术学历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伦理学金融学民商法学社会学
英语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有机化学生物信息学信息艺术设计

学科总况

清华的文科 —“历史悠久”,清华的理科 —“再创辉煌”,清华的工科 —“遥遥领先”,清华的未来 —“无可限量”。

工商管理学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使命是“跻身世界一流经管学院之列,造就未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商业领袖,贡献学术新知,以推动民族经济的伟大复兴”。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有15个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领先的研究中心,其中有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现代管理与创新研究基地。在教育部学位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清华经济管理学科还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是最早获得AACSB和EQUIS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中国内地商学院,被世界著名的《财富》杂志称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高端定位、国际化、师资强大”是清华经管学科的重要特色。

清华经济管理学科,由前院长朱镕基建立的顾问委员会,汇集了国内外最知名的企业家、政府管理者和国外著名商学院的院长,为学院的国际化指引方向,因此,清华的经济管理学院不仅是国际定位,而且是国际的高层次定位,在国内的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科学院历届生物学部委员中,有30多位曾在清华生物系学习或工作过。

清华大学于2001年建立了医学院,2004年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以利于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06年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旨在打造迈向国际一流水准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纳入清华大学的普通招生计划。2009年清华大学在理学院生物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以崭新的姿态全力迎接生命科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国内声誉最好、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医学院,在该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强强合作,清华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良的学术氛围,与协和在医学领域中强大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是该国培养医学博士的摇篮,也是优秀学子施展才华的向往之地,是广大有志于投身医学事业的莘莘学子的第一选择。

人文社会学科

清华从建立初期就是中国的人文重镇,清华百年的历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历史上,从蜚声中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清华学人以“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影响整个时代的“清华学派”。

师资力量

清华大学培育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学校遵循“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选聘优秀人才,师资队伍水平稳步提高。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学校现有教师3196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829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273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388人。现有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4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3名,15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18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2人入选讲座教授,157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入选者80人。国家863计划各领域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截至2010年,学校有50多位当选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学术权威机构院士,其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11人,俄罗斯国家院士11人,法兰西学院院士2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瑞士技术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共9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1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7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2人,以及国际科学院院士和国际能源科学院院士各1人。

教学建设

教学成果

在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清华大学14个一级学科全国第一,32个学科进入前五名。在最新(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清华大学获得2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首位;同时在二级学科中,清华大学还获得1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加上一级重点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总共拥有了115个二级重点学科。截至2013年,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5人、北京市67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90门、北京市101门)和优秀博士论文总数(117篇,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12)都继续保持全国高校榜首。在已经进行的4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清华共有18位教师当选,是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截至2013年4月,学校有在校学生37650名,其中本科生14943名,硕士生14899名,博士生7808名,有来自124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2263名。

校园景色教学模式

清华多个院系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在多门课程上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与世界名校共同组织课程、联合培养等重要措施,都旨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清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全面而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每学期,清华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近两千门课程,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学科领域。这两千多门课程,除个别专业很强的课程以外,都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同学们可以在培养计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兴趣,各取所需。这一在国内领先的选课制度,打破了国内传统的各院系之间层层封闭、学生选课自由度小的问题,真正实现了综合性大学的魅力。

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是清华的重要特色,清华拥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800名成员中大部分都是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这里更有全国综合性大学最丰富的艺术课程,涵艺术史论、美学、赏析、艺术表演与艺术创作等,年均选修学生达7000人以上。

清华开设有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丰富的体育课程,年均选修学生超过25000人次,其中定向越野、射击、跳水、艺术体操等都是深受同学欢迎的特色课程。培养出易思玲等奥运冠军和曾令旭,胡凯等优秀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清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比如合作中的竞争精神,朝气蓬勃的体魄和工作动力,都蕴育在其中了。

学术研究

科研建设

科研项目

清华大学形成了由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而设立的重大专项和由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以提供公共科技产品为主的基本计划组成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部委及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是该校科研项目和经费的重要来源。“十一五”以来,该校每年通过上述渠道获得资助立项的科研项目超过1000项,合同额超过15亿元。未来几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学校从上述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也会保持增长态势。

2010年,该校文科新开课题77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5项,转为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3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科项目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教育部年度项目(含后期资助、专项)立项2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6项。

物理楼部分重要成果

该校在部分学科领域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科学前沿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著名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如吴德海课题组在Science(2002年)、范守善和李亚栋两个课题组分别在Nature(2002,2005年)上发表了有关纳米材料方面的学术论文,施一公、颜宁领导的研究团队2009年以来在Science、Nature和Cell等上连续发表了多篇结构生物学方面的高水平论文。

在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研工作中,部分项目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生物芯片”、“下一代互联网”、“应急平台”等分别在解决海关打击走私、抗击“非典”、维护公共安全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推广项目:《清华大学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是由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和科技开发部在对学校科技成果广泛征集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写的年刊,汇集并展示了清华大学年内最新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学校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就。由该刊发布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作为学校向地方、企业重点推广的项目,从而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

科研成果

成果奖励:该校在战略高技术、国防安全、重大基础研究等方面,组织全校优势力量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至2010年,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419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92项。

专利技术:学校专利工作紧密围绕“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与质量,专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高水平专利的支持和技术转移”这样的宗旨开展工作。把知识产权特别是把专利权的保护贯彻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在学校承担的重大、重点项目中,以一些重要专利技术为主形成了以基本专利和外围专利相结合的专利群。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数持续增长,国外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增长幅度显著,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仅2009~2010两年申请数为872项,占1985年以来申请总数的约46%,授权数为332项,占授权总数的约62%。

从1985年至2010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11578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940项;授权专利数为6744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5247项;申请国外专利总数1915余项;国外专利授权总数536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约为838项。

校史馆论文著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该校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连续17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技术会议索引》(ISTP)收录论文数,连续22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该校2009年度国际论文被引用3766篇,共计13314次,被网络版《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总数为2758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的论文数3431篇,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的论文1377篇,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为83篇。

2009年该校共发表各类学术著作165部,2010年该校共发表各类学术著作138部。2009年该校共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68部,2010年该校共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61部。《清华大学学报》、《世界建筑》、《住区》、《装饰》、《清华法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截至2012年5月31日,清华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17个。

政府批建机构:国家实验室(筹)(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国家重点实验室(13),国家工程实验室(6),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等。

自主批建机构: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等。

联合共建机构:清华大学-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波音联合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清华大学-丰田研究中心等。

学术交流

学术会议:学校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及双边学术会议,使全校师生了解国际前沿学术信息和最新学术成果,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高层次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召开的国际会议越来越呈现出数量多,级别高、领域广、促进后续合作的特点。根据清华大学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每年召开国际(双边)学术会议近80 个,会议参会总人数近万人次,其中境外代表近5000人次。一大批水平高、规模大、影响广的重大国际会议先后在清华召开,如:国际碳纳米管2009会议、第三十六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第八届共轭高分子与有机纳米结构光探测国际会议、第十届放射与核医学成像的全三维图象重建国际会议、2009亚太生物信息学大会、第15届层间化合物国际会议、第五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第33届国际燃烧会议、国际互联网工程组织第79次会议等。这些相关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会议在清华的召开有力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升了清华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誉。

清华论坛: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和创新性的高水平、成系列的学术论坛。论坛主题覆盖广泛的学术领域,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关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清华论坛2005年10月举办第一讲,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举办四十二讲。

音乐厅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10月17日,首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的主题是“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新格局”,。2010年,又相继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主题分别为“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世界经济风险”、“风云是否突变: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与第二轮金融危机等”。

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2010年4月3日,首届清华大学国际安全论坛举办,主题为“建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论坛发布了题为《建设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的研究报告。6月19日举办第二届,主题为“金融安全与东亚合作”,发布《构建A3货币联盟》研究报告,探讨A3货币联盟可行性、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与面临的困难、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金融改革难点等议题。

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2010年4月,首届清华大学社会发展论坛举办,发布题为《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研究报告。

学术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

清华大学学报包括三种期刊:《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均由清华大学主办。

《世界建筑》

作为国家一级杂志和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的《世界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一个窗口,也架设了一座联络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发展的桥梁,成为一个促进建筑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

《装饰》

作为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装饰》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

《清华法学》

《清华法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法学》编辑部编辑,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

知名校友

清华大学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在国家表彰的20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有8位是清华校友。在清华102年的历史中,59位清华学子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500多位校友(含协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院士。约有1/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清华校友,500多名毕业生就任国内院校校长、党委书记,以上数据在国内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位。

政治界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胡锦涛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
吴邦国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王汉斌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
曾培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启立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刘延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朱镕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国务院总理黄菊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
宋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乔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锡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
吴阶平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费孝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钱学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彭佩云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钱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丁石孙全国政协副主席
孙孚凌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光召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朱光亚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华建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秘书长
叶选平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李蒙全国政协副主席
林文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贾春旺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
罗隆基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乔冠华外交部,副部长
何东昌教育部长林宗棠航天工业部部长
艾知生国务院副秘书长,广播电视电影部部长李绪鄂航天工业部部长,国家科委副主任
张皓若四川省省长伍绍祖国家体育总局,局长
陈士能贵州省省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叶如棠建设部部长
汪恕诚水利部部长张福森司法部长,全国政协社会委员会主任
田成平山西省委书记周济教育部长,中国工程院,院长
解振华国家环保局局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人文社会科学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姜亮夫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
赵元任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季羡林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
陈岱孙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吴晗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
闻一多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钱钟书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梁实秋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张荫麟著名学者,历史学家
李健吾著名作家,戏剧家何炳棣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鼐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李学勤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杨绛著名作家,翻译家许国璋中国语言,学家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王铁崖中国当代国际,法学家
潘光旦社会学家,优生学家英若诚表演艺术家,翻译家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胡乔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高亨著名教授,古文字学家乔冠华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
王力著名语言学家兼诗人于光远著名经济学家
自然科学竺可桢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
段学复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张子高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
杨石先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家
周培源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钱三强核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
王淦昌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两弹”元勋
朱光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梁思成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
杨廷宝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钱伟长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吴仲华中国工程热物理学家周光召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林宗棠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科长熊庆来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林家翘美国应用数学家,物理学家
李政道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校,长陈吉宁
副校长康克军,张凤昌,谢维和,程建平,袁驷,邱勇,姜胜耀
党委书记陈旭
常务副书记(由于陈旭升任党委书记,该职务暂时空缺)
党委常委康克军,程建平,张凤昌,谢维和,袁驷,邱勇

历任领导

姓名

职务

任期(新中国)

姓名

职务

任期(新中国前)

陈旭党委书记2013年起彭佩云党支书记1949,3~1950,3
陈吉宁校长2012,1月起冯友兰校务会议主席1948,12-1949,5
胡和平党委书记2008,12月起梅贻琦校长1946,10~1948,12
顾秉林校长2003,4~2012,1常务会主席1946,10~1948,12
陈希党委书记2002,2~2008,12梅贻琦清华,校长1938,5~1946,5
王大中校长1994,1~2003,4梅贻琦校长1931,12~1937,8
贺美英党委书记1995,9~2002,2吴南轩校长1931,4~1931,6
方惠坚党委书记1988,9~1995,9罗家伦校长1928,8~1930,5
张孝文校长1988,10~1994,1温应星校长1928,4~1928,6
李传信党委书记1984,2~1988,9曹云祥校长1922,4~1927,12
高景德校长1983,5~1988,10金邦正校长1920,9~1921,10
林克党委书记1982,7~1984,2张煜全校长1918,7~1920,1
刘达党委书记1977,4~1982,7周诒春校长1913,10~1918,1
校长1978,6~1983,5唐国安校长1912,10~1913,8
蒋南翔校长1952,11~1966,6唐国安监督1912,4~1912,10
党委书记1956,5~1966,6周自齐监督1911,2~1912,4
袁永熙党委书记1953,9~1956,5------------------------------
刘仙洲院系委会主任1952,6~1952,9------------------------------
何东昌党委书记1950,3~1953,9------------------------------
叶企孙校务任委员1949,5~1952,6------------------------------
彭佩云党总支书记1949,3~1950,3------------------

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1909年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设立,同时开始筹建附设肄业馆,总办周自齐,招考第一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梅贻琦等。1910年招考第二批庚款直接留美生,录取竺可桢、赵元任等。1911年游美肄业馆更名清华学堂,并首次开学,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同年开办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大师作为导师。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1929年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1932年设工学院,1933年开始招考留美公费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农学院。1949年后,校长梅贻琦等人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清华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被迫割离该校而划归北京大学等校,同时吸收国内其他高校的工科院系,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清华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他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激励清华人至今。

1952年,清华着手进行“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建立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课,聘请苏联专家讲学。

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

1970年招收工农兵学员。

教学楼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84年设立研究生院,成立经济管理学院。1985年复建理学院,建立继续教育学院。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1993年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994年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1996年成立机械工程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成立土木水利学院,成立公共管理学院。2001年成立医学院。2002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年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附属医院(华信医院和玉泉医院)。2004年成立航天航空学院。2006年中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2011年成立环境学院。建校100周年,两岸清华(清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大学共同举办“百年校庆”的相关活动。2012年,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并入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13年成立材料学院。

文化传统

校徽校徽

清华大学校徽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英文校名;中环左右并列着“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个词组,它们出自《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这两句话最先是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到清华演讲时勉励清华学子时提出的,而校徽的原型来自清华兵操营的军旗,其后又经历多次更改(详见扩展阅读中的清华校徽链接内容)。该校徽于2003年12月学校以“清华老校徽图案”申请注册教育服务类商标,并于2006年4月获批。

校歌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慧珍(也做张慧真)女士谱曲。于1924年0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0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0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把校歌逐段作了解析。

歌词(汪鸾翔词 何林一夫人曲)

(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二)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水木清华众秀锺,水木清华众秀锺,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校庆

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04月26日由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但是,这一准确日期还是存在争议的,另外为尽量不影响教学秩序,于是学校定为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清华校庆日。

校花

清华以紫荆和丁香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以紫色为主。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校园景色校训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儒家经典《周易》“乾”、“坤”二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即以此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礼堂即以巨徽嵌于正额,以壮观瞻,同时期产生的校徽中也已有此八字。

清华精神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在纪念90周年校庆期间,全校开展了整整一年的“清华精神”大讨论,一般认为清华精神包括“爱国奉献”、“严谨求实”、“勇于求新”、“追求卓越”、“团队精神”、“世界眼光”等方面。清华校长顾秉林在2003年任职致词中正式提到清华精神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校风

行胜于言

该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学风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办学特色

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

校园景色校友总会

清华校友总会的前身是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和清华同学会。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是1913年夏天发起成立,以振作校风,联络情谊为宗旨。在总会执行部下分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两支会,到1920年回国的同学逐渐增多,在国内设立上海支会、北京支会。编制同学录,联络会员,募集捐款,赞助该校,把校中情况时常报告诸同学等等。1927年由华北支会发起,募捐购屋于骑河楼39号,创办北京清华同学会会所。清华同学会总会于1933年10月29日在北平骑河楼清华同学会会所成立。校长梅贻琦为会长兼总干事。总会以增进该校利益,联络会员友谊,提倡互助精神为宗旨。1934年01月01日,《清华同学会总会校友通讯》创刊,后改名为《清华校友通讯》。

校名题写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1950年6月,毛泽东主席应清华师生的要求,欣然亲笔题写了校名“清华大学”。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字样,如今已成为清华的一种特殊标志,极有代表性。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原件,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馆。

特色专业

建筑学

清华大学建筑学科历史悠久,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1946年10月创办的,学制5年。回顾过去,在教育部组织的多次专业教育评估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学本科多次以优秀的成绩首批通过评估,而且该专业至今还一直保持着全国一级重点专业学科的地位。该专业一直秉承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相结合的方针,积极鼓励学生创新,而且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际上各大建筑类比赛,并在众多的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屡获殊荣,使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好评。

水利水电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系是清华大学最具优势和历史传统的工科系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成立于1929年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举世闻名的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关键技术攻关都有该系师生的参与。从1958年全系师生设计的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密云水库,到近十多年来自主设计建成的福建溪炳和新疆石门子两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碾压混凝土拱坝,都凝结着全系师生的智慧和创造。

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系是清华大学最早成立的工程系科之一,也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工科系之一。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系是清华大学最早成立的工科系之一。机械工程系本着严谨求实、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为国家的科技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电气工程

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专业隶属于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以下简称电机系)。至今已经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还包括我们熟悉的朱?基、黄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和这些国家领导人成为校友,也不失为一种荣幸。在2003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的评估中,电机系电气工程学科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成绩,不仅整体水平获得全国第一,并在学术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术声誉所有四个单项中均名列全国第一。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218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