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

景点介绍

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主要旅游景点有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宗角禄康、藏王陵、楚布寺、拉萨清真寺、曲贡遗址、西藏博物馆、药王山、直贡噶举派寺庙群等,主要商业区有八廓街、宇拓路步行街、拉萨百货大楼等。

布达拉宫

布达拉是“普陀罗”的译音,意为菩萨居住的宫殿。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早期的布达拉宫已毁,现今人们看到的是清代建筑,是17世纪以来的历代达赖不断扩建的结果。

拉萨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的中心的红山上,最高处海拔3767.19米,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陈运和的诗歌颂“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 汉藏团结站起今天的布达拉宫”、“依山屡有修建的历代达赖宫殿 现存海拔最高的喇嘛经典传统 抒情散文,赞美各种壁画色彩鲜艳 古今诗词,敬仰大小佛像造型生动”。从山脚入口处到顶端,一共有900多级石阶。布达拉宫由红宫、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红宫居中,白宫横贯两翼,红白相间,群楼重叠,是集宫殿、城堡、陵塔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

大昭寺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

十二岁等身像现在是大昭寺的镇寺之宝,这是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时从长安带去的,而八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罗布林卡

罗布林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始建于十八世纪40年代(达赖七世),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内有拉萨唯一的动物园。

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

拉萨纳木错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它的北侧设有噶厦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到夏日布达拉宫内的许多政府机构,都要随着达赖喇嘛转移到罗布林卡办公。

纳木措湖面海拔4718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措湖滨广阔、水草丰美,是全年均可放牧的天然大牧场。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繁殖后代。野牦牛、岩牛等众多野生动物也经常出现。

哲蚌寺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寺庙规模宏大,有经殿6座,僧院4座,并拥有大量珍贵文物。在每年藏历六月三十日拉萨雪顿节这天,人们齐聚哲蚌寺,以此为中心展开盛大的庆祝活动,晒佛、藏戏等节目,非常热闹!

注意事项

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零下17℃。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偏低,昼夜温差较大,冬春寒冷干燥多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相对而言,5—9月份气候温暖而湿润,是拉萨最好的旅游时节,而通常每年的“五一”是旅行季节的开始。期间温度适宜,是理想的避暑之地,昼夜温差相对小些,一般不大于15℃。但白天紫外线辐射强,须特别注意防晒,避免晒伤。10月起气温下降,湿度减小,昼夜温差变大,白天仍然较暖,但夜晚温度迅速降低, 须适时添衣保暖。冬季一般从11月起至次年4月,期间白天往往在10℃以上, 而夜间则降至零下5-零下10℃,冷暖变化大,因此冬季旅游拉萨时须特别注意增添衣物保暖防寒。

到拉萨前最好先选好旅馆,由于高原反应的关系,不要把体力消耗在找旅馆上,可直接到宇拓路一带找,不过在旅游旺季,找到合适的旅馆就难了。拉萨大多数旅馆服务员的服务意识不高,别太指望。

自助旅游者可以选择拉萨武警宾馆、雪域旅馆、八朗学旅馆、吉日旅馆等。单独房间价格在人民币100元左右。不过有些要使用公共卫生间。这些旅店住宿手续简便,有电话(只通市内)和热水(多为限时提供)。八朗学旅馆和吉日旅馆院内的留言板,有很多征集同伴和出售剩余物资的纸条。

对于自助游者,可以提前安排好旅行计划。确定计划之后可以通过一些诸如上位网预订频道之类的预订类网站提前预订拉萨的宾馆或者酒店。目前100元多点的房间可选择拉萨在路上家庭旅馆、拉萨市仙足岛假日庄园酒店、拉萨汉儒酒店、拉萨雪峰宾馆、拉萨仙足岛假日庄园酒店贵宾楼等数十家。大多数百元多的地方,都可以算是经济、舒适型了。住宿一定要提前安排,免得带来一些麻烦。预订时,大部分只需要用到名字、电话,操作方便。预订前,一定要看清住宿都提供哪些服务、房间图片、以往客户留言、免费项目、收费项目。预订之后,建议和宾馆方进行电话沟通,以确认无误。入住时,要提供预订时所用的信息,然后出示身份证办理入住即可。

拉萨平均海拔在3600米以上,所以一般游客都要注意高原反应的预防,到高原后要做到下面几点:

拉萨⑴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对高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让机体充分休息。

⑵避免受凉。高原气候寒冷,日夜温差大,机体受凉后易患呼吸道感染,并易诱发急性高原病。

⑶头两天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登高需缓慢进行,有利于机体逐渐适应。

⑷饮食宜多吃高糖、优质蛋白食物,有利于克服低氧的不良作用。

⑸禁烟,不饮或少饮酒,以减轻对氧的消耗。

⑹进高原后最好服3-5天抗高原反应保健品,带上速效的奥默携氧片。

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如果能适应,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政治信息

主要领导

市长:吉南加马

常务副市长:曹边疆

副市长:陈文 陈宗荣 计明南加 段高喜 阿布 张延清 王常生 王晖 次仁央宗 马新明 果果 龚会才

组成部门

市政府办公厅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市统计局

市审计局

拉萨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市卫生局

市文化局

市安监局

市林业绿化局

市水利局

交通运输

市环境保护局

市国土资源规划局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市财政局

市司法局

市民政局

市公安局

科学技术

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市商务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农牧局

市粮食局

市法制办

市外事办

市旅游局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社会发展

拉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艺创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取得新成绩。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23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共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29%和96.04%。全年出版报纸6043万份,各类杂志160万册,图书1446万册。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全市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47个,其中:医院22个(含部队医院2个),卫生院5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20个,村卫生室230个,其它机构3个。医院拥有法定床位数2545张。

地理环境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全年日照时间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称为雨季。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偏低,昼夜温差较大,冬春寒冷干燥且多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拉萨

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尤其西北坡更是陡峭异常。山势笔直,险要壮观。

在拉萨城西,离布达拉宫约10公里的哲蚌寺后面,此山靠东部分,山势教缓,适合登山,中途有教陡峭的岩面,适合攀岩。此山靠西部分,悬崖峭壁,难以攀登,但从靠西部分爬上山顶后可以到达靠西部分的山顶,山体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有云南石林之妙,有天然雕塑之神。站立山顶,放眼南方,整个拉萨城市尽收眼底,还可以眺望色拉寺背面的色拉乌孜山。

药王山上是拍摄布达拉宫最好的角度,尤其是半山腰。在旅行季节的清晨,经常会有密密麻麻的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汇集在药王山上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有小路可至峰顶。

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

米拉山

米拉山途经墨竹工卡县。米拉山高达5013米,耸立在拉萨之东,米拉山对于西藏高原的千山万仞来说,虽然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山体,但它却和南部的布达拉山构成了一条南北向的分水岭,横于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之中,成为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

拉萨河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对拉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拉萨市民很热爱这条河,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成群结队的拉萨人或开车或步行到拉萨河的沿岸、河谷,搭上帐篷,或钓鱼、或戏水、或沐浴,喝着酥油茶,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美食,尽情享受拉萨的灿烂阳光与闲情逸致,很像汉族的野炊。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里彭措拉孔马沟。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公里,流域面积31,76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28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0立方米/秒,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此河属于融雪和隆雨类型,水量的大小随着温度的高低降水量的多少而变化。

拉萨拉萨河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地,山峰高耸,坡度陡峭,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念青唐古拉山脉必育有规模不大的现代冰川,流域右岸支流大部发源于冰川,左岸支流大都发源于湖泊或沼泽。

拉萨河在林周县唐古以上河谷呈“V”型,以下至墨竹工卡县河谷变宽阔,宽约1—1.5公里,开始有河心漫滩出现,漫滩上植被良好,该段河道较规正,两岸分布三级连续的阶地:三级阶地高出河水位40—50米,其表部为厚50—80厘米的砂表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类,是天然良好的牧场;二级阶地高出河水位20—30米;一级阶地高出河水位10—20米,大部分已被开垦成耕地。

沿河两岸是河谷冲积平原,宽度达1—10公里,耕地面积约57万亩,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粮食主要产区之一。

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美称。

文化艺术

藏历新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拉萨藏族人民从藏历十二月份就作过年准备,这时家家户户开始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到了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农历初一,为藏历新年的第一天,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各家派人到河边背回新年的第一桶水——吉祥水,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彼此走访,拜年祝贺,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其他宗教节日

牛王会:调牛节是藏族民众对牛在农业生产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他们在日常 劳动中培养出对牛的浓烈情感,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牛文化现象,他们视牛为神,以牛为献祭 神灵的最佳牺牲,于是牛王会也就出现了。牛王会从农历八月十五日开始,一般延续十多天,有时甚至历时一个月之久。人数常达千人以上。在牛王会期间,人们请黑叭(巫师)念经、吹牦牛角、宰杀数十头牦牛或上百只羊,狂欢滥饮,无比热闹。由于牛王会耗资巨大,所以近百年来这种大 规模的牛王会仅举行过一次。参加牛王会的成员都具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它还属于祖先崇拜的文化节日之列。

传昭大法会: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届时拉萨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萨大昭寺。此法会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于1409年在拉萨举行的祈祷大会而延续下来的,并举行格西学位考试,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来朝佛。此后,规模不断地扩大和丰富,使祈愿大会成一个固定的宗教节日,还十分盛行,其规模不亚于刚创立之时,一直到今天。

酥油花灯节

藏历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是藏族人民规模宏大、绚丽缤纷的酥油花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夜晚,拉萨八廓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摆满有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形象,还有木偶表演。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西藏各地方官员、群众也赶 来看花灯。夜间,郊区农人进行载歌载舞,对歌比赛,有时延还续几天才能结束,这是拉萨最热闹,最快活的节日。

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及圆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藏历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语就称之为“萨噶达瓦”。每年的藏历这一天,藏族男女身着 节日盛装,按照他们的传统习俗,成群结队地汇集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背后的龙王潭举行这圣大的节日,经过长期发展,萨噶达瓦节逐渐演变成为藏族人民春夏游园和预祝农牧业生产丰收的群众性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有的搭起色彩斑斓的帐篷,有的摆上青稞酒,酥油茶,全家欢歌笑语,小憩于湖边。接着,藏族青年们围成圆圈,踏地顿节,欢歌而和。现拉萨市藏戏团及其他文艺团体也来进行文艺演出,为节日助兴。

拉萨沐浴节

藏历的七月上旬(2000年9月),是藏族人民具有一种传统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这时,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藏族 沐浴节要进行五六天,节日期间,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农村还是牧区,人们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沐浴节是藏族人民民间文化的杰作,它跨越时间长,流播地域广,直到今天还充满着勃勃生机和活力,还吸收了大量的娱乐文化,从而使当今的沐浴节,演变成一个集宗教、娱乐、健身、社会教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节日。

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雪顿”的意思就是酸奶,雪顿节在十七世纪以前是一种纯宗教的节日活动,按藏传佛教格鲁的规定,每年的藏历六月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准外出,以免踏伤小虫,到藏历七月一日解禁的日子,他们纷纷下山,这时农牧民要拿出准备好的酸奶敬献。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节日期间,藏族人民三五成群,男女老少相携,背着各色包袱,手提青稞酒桶,有的还搭起帐篷,地上铺上卡垫、地毯,摆上青稞、菜肴等节日食品涌入罗布林卡内,近年来,自治区各机关单位还将大型的文艺活动,学术研讨,经贸交流会安排在雪顿节期间,使场面更加热闹非凡。

赛马节

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 生产经验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您久的历史。

“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人民一年一 度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望果”是译音,音为绕地头转圈,“转庄稼地”的节日。

“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 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多姿多彩。

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教育情况

拉萨全市共有普通高校6所,普通高等教育(含成人教育)招生8225人,在校生23593人,毕业生5568人;研究生教育招生170人,在校研究生423人,毕业生102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606人。全市高中、初中教育招生12439人,在校生36612人,毕业生11761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8%,初中入学率99.47%。小学教育招生8153人,在校生47791人,毕业生7586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6%。特殊教育招生5人,在校生17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092人。小学、初中教育“三包经费”不断增加,各类学校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也不断加大。

行政区划

区县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人口

邮编

政府驻地

城关区523279074850000
林周县451250246851600甘丹曲果镇
当雄县1200046463851500当曲卡镇
尼木县327528149851300塔荣镇
曲水,县168031860850600曲水镇
堆龙德庆县267952249851400东嘎镇
达孜县137326708850100德庆镇
墨竹,工卡县562044674850200工卡镇
人口数据来源,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交通发展

铁路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该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运营。

乘车指南

拉萨拉萨至格尔木1165公里,车费200—240元;拉萨至泽当191公里,车费30—50元;拉萨至昌都1121公里,车费280元;拉萨至成都2415公里,车费540元;拉萨至日喀则280公里,车费48—90元;拉萨至樟木754公里,车费130元;拉萨至江孜264公里,车费50元。

西藏航空

2011年7月26日中国西藏航空有限公司正式首航,首航航线为拉萨——阿里。西藏航空主要从事国内航空客货运输业务,总部设在拉萨贡嘎机场,是西藏首家本土基地航空公司,也是世界首家以高原为基地运行的航空公司。

公路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等。

(1)国道

川藏公路俯览

康藏公路(川藏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从内地通到拉萨的公路建设。1950年4月13日,康藏公路修复工程在雅安金鸡关破土动工,经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翻越二郎山、雀儿山、达马拉、色季拉等14座大山,跨过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尼洋河、拉萨河,1954年12月修筑到拉萨,全长2415公里,西藏境内1304公里。全程为碎石路面。1985年11月1日,总投资1000万元,整治拉萨至达孜段22.69公里,1986年6月25日竣工。1998年5月,总投资2657万元,整治改建米拉山顶至达孜县吊桥125.502公里,2000年11月竣工。至此,拉萨境内148.192公里全部建成沥青路面。

青藏公路

1954年5月10日,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在昆仑山下雪水河艾芨里沟破土动工。格尔木至拉萨段长1155公里,拉萨境内长250公里。公路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横穿藏北草原,用7个月时间抢通到拉萨。全程为碎石路面,多数路段有效路面5米左右。12月25日,西藏拉萨、西康雅安、青海西宁各族人民与各界人士,同时举行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典礼。1974~1985年,国家投资8亿多元,对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进行改建,两万多军民历时12年,加宽路面、降低坡度、缩小弯道,改建、新建若干路段,建成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的二级沥青路面公路。1991年,国家投资重点整治青藏公路冻土段。2000年4月15日,开工改建青藏公路拉萨至羊八井段66.4公里。由交通部第一设计院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铺筑沥青路面。工程概算3.97亿元。

新藏公路

1954年12月,拉萨至羊八井111公里建成通车。1959年10月20日,羊八井至日喀则247公里建成通车。1957年10月5日,叶城至普兰段1179公里建成通车。1959年3月,日喀则至拉孜公路建成通车。1960年7月,拉孜至普兰巴噶尔818公里建成通车。至此,新藏公路全线通车。

中尼公路

拉萨1955年10月20日,拉萨至日喀则338公里建成通车。1959年3月,日喀则至定日293.25公里竣工通车。1965年7月10日,定日至友谊桥195.62公里竣工通车。至此,全长826.87公里的中尼公路建成通车。拉萨至日喀则公路进行改线工程,拉萨至曲水段,已于1985年作为拉贡线修建成二级公路,铺筑沥青路面。1990年12月11日,曲水至大竹卡段119公里竣工通车。1991年,国家投资,将中尼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段改建为沥青路面。1992年11月大竹卡至日喀则86.535公里竣工通车。

(2)省道

拉萨至亚东公路

1955年3月,开工修筑羊八井至日喀则段,10月20日竣工通车。全长247公里,计划投资450万元,完成投资370万元。1955年3月14日,开工试修日喀则至江孜段,6月1日全线正式开工,9月15日竣工通车。全长91公里,实际耗资银元91万余元。8月15日,开工修筑江孜至亚东段,1956年4月1日全线修通,全长209公里。

拉萨至错那公路

1956年8月,计划投资300万元,开工修筑拉萨至泽当公路。1957年1月9日竣工。全长192公里。1957年春,交通部西藏交通局组建工程大队,对东嘎至聂当段进行加宽、改善和养护。1959年7月,修通泽当至错那公路。之后,重新修筑拉萨至泽当公路。1961年,改善曲水至拉萨地段。1962年10月10前,完成抢修任务。1983年11月1日,开工改建拉萨至贡嘎机场段。1985年5月30日,改建竣工。完成公路改建工程85.2公里。

1993年10月20日,投资1亿元,开工改建贡嘎机场至泽当公路。1994年11月24日完工。1995年1月17日至18日进行竣工验收,全长95公里。1995年3月,开工整治拉萨市至泽当公路,8月工程竣工。工程决算5155万元。

基本概述

拉萨拉萨市(Lhasa City)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稍偏东南,辖7县(当雄县、堆龙德庆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达孜县、尼木县和林周县)1区(城关区)。全市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1.53万,其中城镇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21.14万人;乡村户籍人口(农业人口)30.39万人,外来人口约15万人。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2012年入选“2012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2012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公共服务蓝皮书》称,一项覆盖全国38个城市25000多份问卷调查显示,拉萨市市民安全感最高。为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同时被称为日光之城。

市名来源

“拉萨”,藏语翻译为口头语言“是”,做事只需敬顺佛圣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精确,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通“寺”与“侍”。此地以佛寺立城,故名拉萨市。

“拉萨”在藏语中为“圣地”或“佛地”之意,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七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松赞干布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当时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廓街(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廓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廓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如今拉萨城东一带尚保持着古城拉萨的精髓。

城市风情

拉萨以布达拉宫和八廓街为中心的拉萨新城,北至色拉寺,西至堆龙德庆县。纵目眺望拉萨城,邮电大楼、新闻大楼、拉萨饭店、西藏宾馆及各色建筑物星罗棋布,互为参错,连连绵绵,一片新辉。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整个拉萨市区到处是一片片掩映在绿树中的新式楼房,唯八廓街一带飘扬着经幡,荡漾着桑烟。在这里,密布着颇具民族风格的房屋和街道,聚集着来自藏区各地的人们,他们中许多人仍然穿着拉萨地图本民族的传统服装,那仿佛从不离手的转经筒和念珠显然表明佛教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拉萨北部当雄全县和尼木、堆龙德庆、林周、墨竹工卡部分区乡属藏北草原南沿,水草丰美,牧业兴旺,盛产牛羊肉类、酥油、牛绒和羊毛;中部是著名的拉萨河谷,南部属雅鲁藏布江中游,为西藏较好的农业区之一,盛产青稞、小麦、油菜籽和豆类,“拉萨一号”蚕豆更是饮誉中外的良种。拉萨周围具有经济价值和医疗作用的地热温泉遍地,堆龙德庆县的曲桑温泉、墨竹工卡县的德中温泉享誉整个藏区。

2012年9月19日,“2012幸福城市市长论坛”在拉萨举办。根据央视的调查,幸福感排名前十的省会城市(十大幸福之城)拉萨排名第一;休闲时间排名前十的省会城市(十大休闲之城)拉萨位列第五。拉萨市已连续6年被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大调查》评为“中国幸福城市”,位列居民幸福感前三名。

市花

格桑花

历史沿革

古代

史籍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已经出现了近1200年了。

大约公元1世纪前后,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强大。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现在拉萨所在地,则被人称为“吉雪沃塘”,意为“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

拉萨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公元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传说这位少年王子征战路过吉雪沃塘时,时值盛夏,风和日丽,只见周围群山四合,秀水中流,地势宽坦,雄伟壮观。同时这里北通青海,南靠山南,西连象雄,东接多康,地处雪域中枢,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他做出了迁都吉曲沃塘的重大决策。

松赞干布率大臣、部属从墨竹工卡西下吉曲沃塘,这片亘古以来荒凉沉寂的平野,立刻变得热闹而繁忙。松赞干布经过仔细勘察,决定截断吉曲河的北河道,使河水傍着山南宣泄,红山周围显露出一大片平野。他在这里建宫堡,修寺庙,营造军民住房。据说沃塘平野第一座建筑红山堡寨,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这座巨石垒成的宫堡,兀立红山之巅,气势非常雄壮。

吐蕃王朝从此风生水起,松赞干布制定法律,划分行政区域,分封官职,力主对外交流,赞普属下设五商、六匠。五商指茶商、玉商、刀商、帛商、盐商;六匠指噶龙铁匠、噶如鞍匠、弓匠、剑匠、铠甲匠、神塑匠等。商业和手工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促进拉萨城的兴盛起着明显的作用。

松赞干布先后迎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为两位公主修建了大、小昭寺,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八岁和十二岁等身佛像。大昭寺建成后,为纪念山羊驮土建寺的殊胜之举,寺庙取名山羊幻化庙,城市也改名为“惹萨”,意为“羊土城”。

公元8世纪,赤德祖赞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在红山和药王山之间修造了称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形成进入拉萨的大门。

自从金城公主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移供大昭寺主神殿,这尊佛像成为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惹萨”又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

位于拉萨北郊5公里河谷边缘的曲贡新石器遗址距今约为4000—5000年,海拔3690米,该遗址出土了1万多件文化遗物和大量兽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拉萨河谷已有人类活动。曲贡遗址下层中还出土了一枚铜镞,铜镞呈扁平形,经鉴定原料为冶炼所得,表明当时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开始跨入青铜时代。

拉萨拉萨城始建于公元7世纪,之前这里叫卧马塘,是苏毗部落管辖的放牧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将政治中心从山南转移到拉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奴隶制王朝,并修筑了大昭寺、小昭寺和最初的布达拉宫等寺庙宫殿。传说松赞干布驱使山羊背土填塘修建大昭寺,人们便以“惹(山羊)萨(沙土)”作为这一城市的名称,在汉文古籍中称“逻些”。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前来朝佛的人日益增加,于是围绕大昭寺逐步建立旅馆、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条环形的八廓街。因为佛教的兴盛,藏族人民把这个城市视为“圣城”,于是“拉萨”(意为圣地或佛地)之名便取代了原有的名称。

公元9世纪吐蕃王朝崩溃,伴随公元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的兴起,拉萨成为很多高僧大德弘教之地。13世纪,元朝中央政府把西藏纳入统一版图,元、明中央政府先后在西藏地方扶持萨迦王朝和帕木竹巴王朝,西藏的政治中心一度转移至日喀则的萨迦和山南地区。13世纪中叶,前藏十三万户长之一的蔡巴,在拉萨东面修建蔡巴寺、贡唐寺,此后历代蔡巴户长组织力量疏通拉萨河道和加固河堤。14世纪中叶,帕木竹巴地方政权取代萨迦地方政权后,支持宗喀巴及其弟子,在拉萨修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强化了拉萨的宗教“圣城”地位。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受清朝皇帝册封,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政权,以拉萨为政权的中心,拉萨城市有了新的发展。著名寺院在这一时期都有较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其中大昭寺改造、扩建,对拉萨的城市布局产生了影响。布达拉宫的重建及其以后的增修改建,使之形成了今日的规模。七世达赖喇嘛时期,在布达拉宫以西约2公里处建起了罗布林卡,以后迭经扩建,成为占地36万平方米的大园林。由此形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辐射八廓街、罗布林卡周围约3平方公里的拉萨古城。

历史事件

城市缘起:朗日松赞进军吉曲河流域

大约1世纪前后,西藏古代历史开始有了一些模糊的轮廓。这是由先民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然后被吐蕃王朝的史家记载在典籍上面的。

据说当时高原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藏族史书称"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各小邦地方,各有小城寨"。经过多年的和、战,又集结成若干个部落联盟,其中以山南河谷的雅隆部落联盟、阿里地区的象雄王国和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部落联盟最为雄强。这时,拉萨河的古名"吉曲"已经出现,被称为"吉曲考"(拉萨河流域)的地方已经为人所知,现在拉萨所在地,已经被人称为"吉雪沃塘"(吉曲河下游的肥沃坝子)了。

那时吉曲河流域先后属于苏毗部落联盟中的达甲沃和赤邦松两个王族统治。7世纪初,雅隆部落首领朗日松赞率兵北上,渡过雅鲁藏布江,在赤邦松王族下面的娘氏家族等的策应下,占领赤邦松领地,一举成为整个吉曲(拉萨)河流域的主宰。朗日松赞把营盘设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在这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山沟中,建造了几座宫堡,他的儿子、吐蕃王朝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出生在甲玛沟的强巴明久林宫堡中。

拉萨公元633年,一个美好晴和的夏日,年轻的赞普松赞干布,率领他的臣属、侍卫,跨上雄劲剽悍的骏马,从墨竹工卡加玛沟的强巴林行宫出发,像一团团急风吹动的彩云,朝着拉萨所在的方向,飞驰而去。马蹄敲打着拉萨河边坚硬的大地,发出山摇地动般的巨响,好比擂起一面面胜利的战鼓。

那时候,拉萨河并不叫拉萨河,而是叫吉曲河,意思是欢乐幸福之波;拉萨也不叫拉萨,而是叫吉雪沃塘,意思是吉曲河下游的牛奶坝子。当时吉雪沃塘只是一片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原。松赞干布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和议会盟,都特意在吉雪沃塘停留三天两日。有时在原野纵马驰骋,射猎野牛、雪豹和熊鹿;有时跳进吉曲河的清波碧浪,在河水中畅游;有时登上峻峭的红山之巅,久久凝望吉曲河谷流域云飞雾走、雪山起伏的壮美风光。这里南北两侧山峦环抱、水草丰美、气候温和,有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方圆几十里地的盆地,更有吉曲河从东到西滚滚流过,提供了无尽的水源。河的北岸有红山、铁山、磨盘山,3座岩蜂拔地而起,像雄鹰展翅,又似狮子跃空,如同3座天然堡垒。而且这里交通方便,地理适中,东邻大唐,西通波斯,南面是印度和尼泊尔。松赞干布早就看上了这方水土,谋划着统一雪域高原后,在这里建立一座永久性的王城。这一天,他率领臣僚部属赶往吉雪,就是要实现他多年的夙愿。

加玛沟离吉雪沃塘并不太远,快马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当晚,他们赶到目的地,君臣在红山脚下搭帐宿营。第二天清晨,藏王带领几个大臣,亲自到沃塘各处踏看。他发现在今天纳金乡所在的地方,吉曲河分成南北两股河道,在平野上任意奔流漫延,使很多地方变成了沼泽和河滩。他命令大臣征集周围的军民百姓,修筑堤坝,堵塞北面河道。吉曲河的主流顺着南面山坡奔流而去,使北面大部分地方变成干爽平坦的陆地,以后的拉萨城就建立在这片土地上。他还发现,无论是吉雪沃塘坝子还是南北两侧的山沟,都是土地肥沃、牧场优良,便命令娘氏等几家贵族把自己的部分奴户,迁到这里来开垦田地,放牧牛羊马匹。现在拉萨北郊的娘热乡,就是当年贵族娘氏移民定居所在,这个名字从松赞干布时代,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经过吐蕃君臣仔细查看、周密规划、兴建水利、移民垦殖之后,拉萨城的始建工程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注:“拉”意为神;“萨”意为地。拉萨:意为有神佛的地方。这是641年,文成公主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宝像后,才命名的。在此之前,这里叫吉雪沃塘。

拉萨圣城随吐蕃王朝的瓦解而衰落

建立近200年的吐蕃王朝各种矛盾开始激化,王族与宦族、宦族与僧俗、佛教势力与反佛势力之间的冲突,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先是反佛势力诬陷杀害了掌政僧侣钵阐布·章迦贝云,接着弑杀藏王赤热巴巾,拥热巴巾之兄朗达玛为藏王,掀起第二次禁佛运动。禁佛从拉萨开始,大昭寺被查封,释迦佛像被埋藏在地下,僧人被赶出寺庙,强迫他们还俗,命令其杀牛宰羊或上山打猎。朗达玛在位五年后被密咒僧人拉隆·白吉多吉弑杀。

郎达玛死后,留下维松和云丹两位王子,维松为次妃所生,云丹为长妃所养,朝政落入妃党和贵族集团手中,云丹据拉萨,称为"大派",维松避居山南,称为"小派",两派互相讨伐,历时二十余年,最后引发整个西藏高原的平民大暴动,吐蕃王朝从此解体。作为王朝首邑的拉萨城,也随着吐蕃的瓦解而衰落。布达拉宫早在赤松德赞时期遭到雷击火焚,这次又遭兵燹,逐渐沦为废墟,雄宫坍塌,殿宇破败,荒草萋萋,乌鸦乱落,一片凄凉景象。

从分裂时期到萨迦时期的拉萨

西藏从9世纪中叶开始的分裂割据时代,整整持续了400年,直至13世纪中期,以藏传佛教萨迦派为首的西藏各教派领袖归顺元朝,西藏从此由分裂走向统一,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萨迦王朝的首府在后藏萨迦地方,帕木竹巴王朝的首府是山南乃东;藏巴第悉政权时期,首府是日喀则。虽然八百年间拉萨并未处于西藏权力的中心,但是它一直是西藏最古老最神圣的城市。

藏传佛教经过百余年的沉寂之后,在10世纪前后相继复兴。戒律从阿里古格和青海丹底先后传入卫藏,佛法之火又在拉萨及其周围重新燃烧,史称藏传佛教后弘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蔡巴万户成为拉萨的主宰。几代蔡巴万户长都被元朝皇室封为司徒,授予管理拉萨和拉萨河流域的权利。他们对拉萨城进行了长期有效的管理,组织力量修筑和加固河堤,疏通市区水道,营造民房,整修八廓街,多次修葺大昭寺、小昭寺,保护布达拉宫废墟上遗存的古建筑,管理各个寺院和佛事活动场所,组织讲经布道活动,建立密宗院,编纂历史和宗教著作。后人怀念他们的功绩,将万户长拉杰果瓦奔的塑像供奉在大昭寺神殿诸佛之中。

当时拉萨宗教活动仍然十分盛行,修建了许多寺庙,桑浦寺、觉莫隆寺、噶东寺、楚布寺、直贡寺、达隆寺、珠寺等等,都建立在拉萨周围,拉萨依然是人们向往的圣地。

拉萨各派势力对拉萨的争夺

16世纪前后统治西藏的帕木竹巴政权已经衰败,仁蚌巴、第悉藏巴势力相继在后藏地区崛起,曾经盛极一时并且支持格鲁派的柳邬宗家族被第悉藏巴消灭,代之而起的吉雪第巴(拉萨河下游长官)也是格鲁派的强有力的施主。

吉雪第巴管理着从曲水到墨竹工卡之间的拉萨河谷,历任第巴为拉萨城区修桥筑路,加固河堤,建造房屋宫室,做了大量功德。稍早的时候,西藏传奇式的苦行僧汤东杰布,还在拉萨河上修架了铁索桥,大大改善了拉萨的交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但是,新兴的格鲁派遭到以日喀则为首邑的第悉藏巴(藏巴王)的敌视和压制,从17世纪开始,前后藏不断发生争战,拉萨是他们反复争夺的地区,已经习惯和平生活的拉萨居民,又陷于一片惊恐和混乱痛苦之中,饱受战火的蹂躏。

甘丹颇章的全盛时期

从17世纪到18世纪,五世达赖到八世达赖时期,西藏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相对安宁,拉萨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在此期间拉萨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动乱,一次是公元1717年新疆准噶尔人入侵,一次是1727年前后藏发生战争,都由清朝中央派兵平息。特别是公元1727年到1788年间,除1750年郡王珠尔墨特那木扎勒被诛引起短暂的骚乱外,拉萨人过了整整50年没有社会动荡和战争硝烟的和平日子。在此期间拉萨修建了大量贵族府邸、活佛家庙、政府衙门,还有商店、作坊、茶楼、酒店、民宅等。这时,拉萨市区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延伸辐射,不断扩大,东至清真寺,南至三怙主庙,西至琉璃桥,北到小昭寺,基本上形成了今日旧城区的格局。到清代嘉庆(1796-1821)年间,拉萨居民已有5000余户,人口达3万之多。

1727年(雍正五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派驻驻藏大臣,衙署最早设在拉萨冲赛康。公元18世纪末在鲁布柳林西侧新建驻藏大臣衙门,拉萨市民称"朵森格"(石狮子)。清朝中央还在西藏派驻军队,军营设在拉萨北郊的扎什地方。

公元1757年七世达赖喇嘛圆寂后,乾隆皇帝在西藏实施摄政制度,即在前一辈达赖喇嘛圆寂至后一辈达赖喇嘛亲政之前,任命一位大活佛代行达赖喇嘛的职权,俗称摄政王。德穆活佛、策墨林活佛、热振活佛、功德林活佛,都曾出任过摄政王。他们先后在拉萨修建了高大雄伟、华美壮观的家庙。与此同时,历辈达赖喇嘛的家庭,大小僧俗贵族的府邸,也竞相在拉萨城区动工兴建。

西藏商人,内地商人,不丹、尼泊尔、印度诸国商人,纷纷云集拉萨经商,冲赛康、铁奔康、坚布康、旺堆辛嘎、八廓街成为拉萨五大市场。伊斯兰教信徒聚居城东河坝林一带,大都以屠宰磨面为职业:汉族居民多住城南,种菜、配酒者居多。这一、二百年是拉萨第四次大规模建设时期,也是甘丹颇章政权的全盛时期。

近现代

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接管拉萨,1960年正式设立拉萨市。2011年拉萨市人口更是达到了57万人。

拉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后,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区中心部分(林廓路以内);雪巴列空管辖拉萨市郊洛麦溪、朗如溪、札什溪、折布林溪、蔡溪、蚌堆(仲堆)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隆巴溪、札溪、昌谷溪、聂当溪、江溪、东嘎宗、南木吉才溪、曲隆溪、古崩堂溪、德庆宗等18宗溪。

1954年拉萨墨本管辖拉萨市;卫区总管管辖尼木门喀溪、曲水宗、羊八井郭巴、麻江郭巴、堆龙德庆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林周宗、墨竹工卡宗、东嘎宗、德庆宗、达孜宗、蔡溪、列乌溪、南木杰岗溪、洛麦溪、协仲溪、札什溪、曲隆溪、折布林溪、南木溪、聂当溪、朗如溪、蚌堆溪、札溪、隆巴溪、昌谷溪等28宗溪。

1960年设拉萨市,原属绛曲基巧的当雄、达木曲柯尔、白仓溪、达波错斯(色)、旁多溪划入拉萨市。将折布林溪、洛麦溪、朗如溪、蔡溪、曲隆溪、札什溪并入拉萨市区;以林周宗与旁多宗、撒拉溪、朗塘溪、卡孜溪合并设林周县(驻松盘);以当雄与羊八井郭巴、宁中郭巴、纳木湖郭巴等合并设当雄县;以达孜宗与德庆宗、蚌堆溪合并设达孜县(驻德庆村);以墨竹工卡宗设墨竹工卡县(驻塔巴村);以曲水宗与色溪、南木溪、协仲溪、聂当溪合并设曲水县(驻雪村);以尼木门喀溪与麻江郭巴合并设尼木县(驻塔荣);以堆龙德庆宗与列乌溪、东嘎宗合并设堆龙德庆县(驻朗嘎)。拉萨市共辖当雄(驻当曲卡)、尼木、曲水、堆龙德庆、达孜、林周、墨竹工卡等7县。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林芝(驻尼池村)、米林(驻东多村)、工布江达(驻介德)、墨脱4县划入拉萨市领导。墨竹工卡县迁驻工卡;林芝县迁驻普拉。拉萨市辖11县。

1975年林周县由松盘迁驻旁多。

1977年拉萨市辖林周(驻旁多)、当雄(驻当曲卡)、墨竹工卡(驻工卡)、尼木(驻塔荣)、米林(驻东多村)、墨脱、达孜(驻德庆)、曲水(驻雪村)、堆龙德庆(驻朗嘎)、林芝(驻普拉)、工布江达等11县。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拉萨市辖1个市辖区、7个县,分别是城关区、林周县、当雄县、尼木县、曲水县、堆龙德庆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

经济发展

拉萨全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55.76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4.01亿元,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1948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1:31.2:63.7。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6.46亿元,增长29.6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6.72亿元,增长32.9%;房地产开发投资2.3亿元,下降68.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9亿元,增长0.03%;新增固定资产57.2亿元,增长25.9%。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12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8.22亿元,增长8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6.48亿元,增长12.81%。

消费品市场稳步提升,城乡消费齐头并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城乡市场均保持良好增长。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83.86亿元,增长16.3%;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59亿元,增长20.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0.1亿元,增长18.4%;零售业零售额77.1亿元,增长17.2%;住宿业零售额0.62亿元,增长15.2%;餐饮业零售额10.63亿元,增长12.2%。

2010年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02亿元,增长49.5%,其中各项税收收入12.78亿元,增长48.3%。在全部税收中,增值税完成2.06亿元,营业税完成5.41亿元,企业所得税完成2.4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支出)51.33亿元,增长3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支出8.68亿元,增长32.7%;农林水务支出4.31亿元,增长41.4%;医疗卫生支出2.2亿元,增长26.1%;教育支出9.95亿元,增长19.7%;交通运输支出0.21亿元,增长256.1%。财政支出保证和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

拉萨2010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78.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比全区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4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55.76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4.01亿元,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近16亿

据介绍,2010年,拉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14亿元,比上年增长3.3%。比全区平均水平快0.2个百分点。主要农畜产品产量中,粮食17.45万吨,增长1.69%;蔬菜18.87万吨,增长0.64%;肉类2.99万吨,与以前基本持平;奶类2.97万吨,增长18.8%。我市规模以上的工业实现增加值1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91万元,比上年增长9.2%;饮料制造业3.55亿元,增长28.5%;医药制造业1.62亿元,增长5.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45亿元,增长2.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5亿元,增长62.3%。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9.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9.7%;水泥产量112.75万吨,增长0.2%;中成药产量264.76吨,增长9.4%;啤酒产量10.92万吨,增长24.1%’瓶装饮用水产量8.21万吨,增长29.5%。

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6亿元

2010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政府投资44.42亿元,增长14.7%。从城乡分布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6.72亿元,增长32.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09亿元,增长0.03%。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投资5.12亿元,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48.21亿元,增长83.6%;第三产业投资66.48亿元,增长12.8%。据了解,随着国际、国内市场明显好转,我市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的98.8%。

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18787元

据了解,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18787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6567元,比上年增长9.6%。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7524元,增长8.3%;财产性收入298元,增长19.7%;经营性收入110元,增长20.9%;转移性收入854元,增长13.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03.44元,增长20.6%。其中,工资性收入1252.73元,增长14.4%;家庭经营性收入2845.2元,增长27.5%;财产性收入118.81元,下降39.4%;转移性收入786.71元,增长25.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由“十一五”末的3.93:1缩小到3.31:1。

2010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76.33亿元,增长15.8%;乡村实现零售额9.99亿元,增长18%。从行业来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0.17亿元,增长38.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5.28亿元,增长16.3%;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22亿元,增长12.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65亿元,增长14.9%。

拉萨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13万人次

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13.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399.02万人次,增长28.6%;接待入境旅游者14.39万人次,增长39.5%。实现旅游总收入42.11亿元,增长28.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7.18亿元,增长24.8%;旅游外汇收入4507.23万美元,增长39.3%。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实现896.13亿元

国民总产值

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西藏实现生产总值60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国民营企业家拉萨行获得投资322.17亿元

2012年8月全国民营企业家拉萨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在拉萨饭店举行。本次活动参加签约的企业共29家,其中全国500强企业8家。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322.17亿元。

人口情况

拉萨200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1.53万人,增加1.69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非农业人口)21.14万人,增加0.76万人,乡村户籍人口(农业人口)30.39万人,增0.9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14元,比上年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总支出14371元,消费支出11083 元,比上年增长6.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9元,比上年增长11.18%。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市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 13108人,领取养老保险金人数374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374人,上缴失业保险金1050.5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人员为28077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0609人。

201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5.9万人。

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7.61万人。

风味特产

西藏有很多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民族风格的手工艺产品,各式的木碗、银碗、竹碗等藏族手工艺传统编织品;也有尼泊尔,印度等国商人批量加工的仿制品,如各种骨雕动物,经过防旧处理的各色“古董”等等。

拉萨

虫草

即冬虫夏草,是一种动植物兼名的名贵药物。它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赏的子座与虫体,冬天为虫,夏天为草,下部是虫,上部是草。虫草味甘酸,性平,气香,是良好的强壮补药,有滋肺、补肾等作用。

藏刀

藏刀是西藏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游客喜爱。在藏民的生活中,藏刀也是随身必备之物,它既可用来防身,又可作为食肉的餐具,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品。一般来说,男式藏刀都比较粗犷,锋利,女式藏刀则较秀气。

西藏面具

藏语称面具为“巴”,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在西藏,每逢重大的宗教节日,各个寺庙都要举行跳神仪式,所用面具有鬼怪、护法神、仙人等。由于地域的差异,用途的不同,西藏面具也是多姿多彩、形式各异。

木碗

木碗因其隔热性强,多用于饮茶,在藏区是比较实用的日用品。西藏的木碗种类很多,价格差别极大。一般分为普通型和名贵型。普通型用桐、桦、杜鹃等树根或杂木制成,不加装饰。名贵型选用一种叫“咱”的寄生植物制作,木质黝黑透亮,纹路细如发丝,再加上白银装饰,更显得华丽大方。

唐卡

唐卡是一种线条复杂、色彩丰富、带着浓郁宗教特色的卷轴绘画,大多数唐卡表现的是藏传佛教的主题,也有很少一部分表现其他题材、服务于其他内容。绘制唐卡所用的颜料,取自不透明的矿物及植物,再按比例加上一些动物胶及牛胆汁,所绘就的唐卡即使经过数千年,依然色泽鲜明不退色。

珠宝首饰

西藏的珠宝首饰有珍珠、玛瑙、各种玉器及金银制品等,一般以古朴为好。在拉萨八廓街旧货市场或一些旅游商店均可买到。脖子上戴的、手腕上配的、耳朵上挂的和腰上插的应有尽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