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建校的宗旨是为国家及上海地区的科研机构和新技术工业基地培养高级科学研究和技术人才办学的美丽的校园风光
模式是院校结合所系结合办学的特色是理工结合学科专业设置反映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时代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经过恢复整顿在改革开放中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单位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全国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1988年被国家教委列为用英语教学招收外国来华留学博士生的试点单位培养过一大批外国留学博士生
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设10个系1个部下设23个本科专业和9个专科专业学校有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博士导师8名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6个学校设有研究所中心等11个其中有国际原子能机构设立的国际辐射交联技术培训示范中心学校有9个学科被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学校拥有较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条件有教学实验室47个科研实验室31个拥有仪器设备5.7亿元特种光纤实验室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大学规模为5000名学生未来发展规模为6000名学生(其中研究生500名)学校有在校学生3757名其中硕士博士生152名教职工2294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中正教授41名(包括中科院学部委员3名博士导师8名)副教授269名中级职称人员406名学校至今已为国家输送毕业生14000多名其中硕士博士生507名
学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办学方针的前提下提出了6项办学原则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的原则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原则知识与能力并举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原则民主办学与严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还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校历史
1958年初北京地区一些研究所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郭永怀等人提出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为基础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创办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大学1958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领导柯庆施等商谈在北京由中央出资建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出资由中科院在沪所有研究所同期帮助创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并为中国科学院中央部委直属重点高校
中科院上海分院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为尽快培养科技人才提出全院办校的口号并由中科院在上海的各研究所负责为上海科大办一个系
1958年4-6月中科院上海办事处主任王仲良邀请在沪各研究所科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纪念章
学家讨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的办学方针宗旨探索院和校所和系的联合办学之路并定位把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办成高级精密尖端专业学科的新型大学要为国家和上海的科研机构和新技术基地培养又红又专的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优秀的高级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1958年9月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招收首批488名新生9月14日在欧阳路临时校址挂牌成立
1959年4月1日中科院上海分院党委向上海市委报告要求正式选定校址学校拟设原子核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技术物理系自动化系计算机技术系放射学系元素有机化学系物理冶金与化学冶金系硅酸盐系药物化学系生物系等12各系28个专业
1959年正式定名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是建国初上海仅有的五所大学之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并由中科院院长郭沫若题写校名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科院华东分院副院长周仁兼任校长
1960年9月学校迁入嘉定南门新校址办学
1963年1月12日学校党委向市委市科委请示学校专业调整的请示根据学校几年来的办学和国防科委六院校专业调整会议精神计划设6个系13个 专业一工程力学系下设火箭总体设计火箭弹提制造工艺火箭发动机制造工艺三个专业二物理系下设固体物理金属物理原子物理三个专业三 无线电电子学系设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技术两个专业四化学系下设有机化学硅酸盐化学和物理放射化学三个专业五数学系下设计算数学专业 六自动化系下设工业自动化专业
1973年1月学校生物催化专业调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
1974年12月20日 该校制造的电子计算机联调初步成立KD-723电子计算机1972年开始制如今的上海大学校园风光
造1977年该校先后完成12项 重点科研项目其中主要有微波测量油层含水饱和度超薄切片机新型太阳能电池等青年教师郭本瑜发表的不可压缩粘性流问题数值方法 流体力学差分格式差分介法的理论等论文郑权的一个化工自动化中的数学模型报告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1978年10月11日 市计划委员会和市革委会教卫办联合发文同意将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改制为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部扩大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停招中专生
1981年学校管理权下放上海市人民政府并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94年4月8日 时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由上海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吴程里陪同来该校会见该校60名党政干部和部分专家校长郭本瑜校党委副书记毛杏云等出席
1994年5月3日 学校召开党政领导和各部处系所主要负责人会议校长郭本瑜校党委副书记毛杏云通报了四校合并情况会上还宣读国家教委1994110号致上海市人民政府文件关于同意上海市四所高校合并建立上海大学的通知
1994年5月27日上海大学成立 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址成为上海大学嘉定校区
社会评价
长期以来原上海工业大学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是上海三所市属重点高校实力其实超过部分国家部属高校是上海和华东地区地区高级工程师科技研究人才高级医学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在全国也享有较高声誉90年代的全国211工程评选中上海市属高校获得2个名额为使三所本地高校都能入选上海市政府打算让原上海工业大学和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合并1994年学校与原上海工业大学原上海大学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大学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结束历时36年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他们大多成为上海各高校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国家骨干企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
科研实力
学校在贯彻教学为主努力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
历史久远教学楼
研究重点加强应用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科技攻关科研实力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取得了大批成果仅七五期间及1991年学校获得部委市级以上的成果奖励就有60项其中教委及市科技一等奖3项国家级奖励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三四等奖多项在基础研究上也获得重大成果根据中国管理科学院统计发表于国内外著名刊物的论文排列的学术榜1983--1985年(第一榜)1985--1987年(第二榜)该校工科都排全国在19名理科25名
学校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有正教授41名其中学部委员3名博士导师8名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享受政府津贴的有12名教(部)委教材指导委员会委员8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3名
教学质量
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在教学上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如在教学方案中贯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并先后实施了选优制学年学分制淘汰制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注重课程建设普通物理高等数学非计算机类计算机无机化学等4门课被列为上海市高教局重点建设课程七五期间我校主编正式出版教材室31种自编教材380多种编制录像教材132种建立了32个合同5年以上的生产实习基地50个生产实习点
知名校友
·周仁: 1892~1973中国冶金学家陶瓷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
两院院士严东生
·邹元爔: 1915~1987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参与创办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冶金系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系主任教授·严东生: 中国无机材料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先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系首任系主任副校长名誉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现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毛启爽: 原西南联大电机系教授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副教务长无线电系首任系主任
·汪猷: 著名化学家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系首任系主任
·王应睐: 著名生物学家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首任主任
·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首任副系主任
·黄宏嘉: 中国著名电子学家微波专家光纤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微波科学研究实验室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名誉校长现上海大学名誉校长
·陈騊声: 1899~1992工业微生物学家是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82年调到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创立了生物工程系任系主任
·周慕尧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5年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系核物理专业
·郭本瑜计算数学家1965年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原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
·王生洪原复旦大学校长1965年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力学系精密机械专业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
·林国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郭礼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1964年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化学系
·鲍家善著名低温物理学专家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林鹤全国劳动模范1965年毕业于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电机系后历任上海沪光科学仪器厂工程师副厂长上海市总工会主席市经委副总工程师市发明协会副会长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