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概况
工业
轻工业
商洛轻工业是在传统手工业基础上以农林牧产品加工为主,依托当地资源开发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传统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50~1970年)、以县及县以上国有和城镇集体轻工业为主的起步阶段(1971~1980)、轻工业的发展阶段(1981~1990年)、轻工业的改革改造和调整阶段(从1991年起)。
效益较好的是以利用当地野生水果资源而形成的食品饮料业,以利用当地麦草及野生纤维资源而发展起来的造纸及纸制品业;以利用当地畜产品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屠宰、制革业;以利用当地蚕桑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生丝加工业;以利用当地木材及藤条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木器家具及工艺编织业;以利用当地非金属资源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玻璃陶瓷工业。
重工业
商洛重工业起步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
六十年代,重工业以原煤生产、土铁冶炼、火力发电、栲胶生产、炸药制造成为重工业主体。
七十年代,全区重工业依然是按照支援农业,服务农业的思路进行建设和安排生产。作出大办地县工业,大办社队工业决定。在全区重化工业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是:以农用氮肥及氨水生产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采煤炼焦为主的煤炭工业;以农机生产、修配为主的机械工业;以采选冶铁为主的冶金工业。到七十年代末,全区有重化工业29户,职工25460人。固定资产原值4463万元,工业总产值(70年不变价)2492万元。
八十年代中期,抛弃了过去建厂只注重社会需要而忽视经济效益,只讲政治,不算经济账的做法,企业讲究经济效益的观念基本确立。在投资政策实行“拨改贷”后,重工业发展开始转向以有色金属采、选、冶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上。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重化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六五”至“七五”期间,建设了商洛冶炼厂、商州市致冷剂厂、洛南寺耳金矿、山阳县精细化工厂、柞水大西沟铁矿采场、商州市金属化工厂、柞水银铅冶炼、商南人造水晶厂、地区建筑陶瓷厂、商州市电化厂、山阳中村钒矿、丹凤皇台铜矿、丹凤县石榴子石研磨材料厂、镇安柴坪砂金矿等22个基建技改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5年,全区地、县(市)属(以下同)重工业产值6669.5万元,其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的40.5%。1998年重工业产值73726.8万元,其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的76.3%。在乡以上269户重工业中,加工工业116户,占43.2%,加工业工业总产值占重工业的比重为80.4%,重工业中加工业从业员占60.4%。
九十年代中期,重工业形成了以矿产冶金为主的结构格局。1995年,在全区乡以上436户重工业企业中,采掘工业158户,占36.2%;原材料工业131户,占30%;加工工业147户,占33.8%。重工业产值57180万元中,采掘工业产值占39.3%,原材料工业占39.5%,加工工业占21.2%。
至1999年,全区工业总资产中重工业占83%。在重工业内部,采掘、原料、加工工业比重为42∶39∶18。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为1∶3.61。全区共有重工企业361户,从业31799人,产值11092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1292万元,占重工业产值的46.24%。原材料工业企业135户,占重工业企业户数的37.40%。原材料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672万元,占重工业产值的41.25%。加工工业企业92户,占重工企业户数的25.48%,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91万元,占重工业产值的12.59%。从业人员31799人。
农业
1956年,农业合作化,提出“向荒山要粮,让石头搬家,叫土地翻身”的口号,发动群众修坡式梯田。
1958年全区开展数万人的治山治水群众运动,至1960年全区修埝40万条,修石坎坡式梯田60万亩,修石谷坊8万余条,闸沟94万余条,增加沟台地10000亩以上。
1964年,全区各地采用常年基建队修地与农闲突击修地相结合的办法,上劳力32.6万人,投工2192个,移动土石方1754万立方米,新修梯田19130亩,修复河滩地13430亩,新增沟台地6900亩。
1965年10月,商洛专署在丹凤县棣花公社牛头岭召开全区农田基建现场会,形成冬季农田基建的高潮,日上劳29万人。全区组织常年基建队600个,固定劳力11000余人。
1968年8月,商洛专区提出“以土为主,水土结合,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建设方针。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抽调大批干部到第一线,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高潮。经过10年奋战,全区新修基本农田65万亩。其中水平梯田27.75万亩、沟台地22.68万亩、河滩地4.64万亩。
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户经营。农田基建面临“劳难抽,地难留,钱难筹”等新问题,一些地方农田基建出现放任自流状态。针对新情况,各地采取不少新办法,仍坚持修地不动摇。到1982年,全区总计新修基本农田30万亩,减掉因灾废弃、基建占地,实际净增10.6万亩。
1989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抽调5000名干部到农田基建第一线,组织群众,上劳力60万人,坚持统一规划,连片治理,以村、组为单位进行大会战。当年兴修基本农田5.93万亩,净增5.07万亩。1990年新修地7.96万亩,净增7.26万亩。
1994年,地委、行署提出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的奋斗目标,1995年又提出户均一亩水浇地的目标,并作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实现‘双一亩’的决定”。全区各地紧紧围绕“双一亩”的建设目标,坚持按照“沿山、沿路、沿沟”的布局,主攻“假平地、坡座子、旱改水”等措施,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使商洛农田建设每年突破10万亩大关。1991~1999年间共修地99.53万亩,净增73.82万亩,基本农田累计达到209.4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0.97亩。其中水浇地达到48.75亩,户均0.88亩。镇安、洛南和商南县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510亿元,增长13.5%,比2012年增长超过70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其中,农业完成86亿元,比2012年增长6亿元;工业完成257亿元,比2012年增长4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167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20亿元。
著名人物
作家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生于丹凤县棣花镇,自幼秉承家训,潜心读书,寡言多思,言行俱优。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废都》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选入鲁教版语文必修三、作品《月迹》已选入苏教版语文课本、作品《落叶》入选北师大版和鲁教版中学教材。孙见喜:笔 名:野爷、王娜。太白文艺出版社编审、太白书院副院长、西安工业大学及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副馆长、《贾平凹之友》网站主编。孙见喜书法作品清正刚强、骨力内蕴,有欧阳询意趣,被爱好者广泛收藏,其传略收入《古国丹青画卷》,书法对联被中国画研究院和北京书画艺术研究院收藏,艺术成就载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一卷)》。
京夫:原名郭景富,商州区腰市镇马角山人,1942年生;现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系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京夫迄今发表短篇小说100余篇,中篇20多部,长篇5部,计400多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深深的脚印》《天书》《京夫小说精选》,散文集《海贝》,长篇小说《新女》《文化层》《八里情仇》《红娘》《鹿鸣》。自1980年以来,获全国性文学奖多次。当代陕西文学的中坚和主将,是中国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实力派作家。
著名作家还有张智敏、方英文、高信、王 烈、王 纾、王盛华、胡长水、梁喜员、樊正兴、王林斌、谷山川等等。
书画家
王如宗:明代商州书画家,其为万历丁未进士,《直隶商州总志》说他“身出华胄,甘贫苦学,董玄宰(明书画家董其昌)考天下名画,公居第三”。
陈绶:清代洛南人,擅长书法,其行楷蜚声省内外。
吴怀清:清代山阳人,兼长书画,其考中翰林院庶吉士后,书画名噪一时。
清代著名画家还有:洛南人陈梦珙,善画斗牛;龙驹寨人刘麟超,善画水牛;丹凤平浪宫僧人萧觉春,善花卉,尤工水墨葡萄;龙驹寨人查明轩,工山水人物,蜚声当时画坛。
新中国以后涌现出的也有很多:
李克昌:擅长隶书、篆书、国画;
李志贤:擅长行书草书及国画;
葛伟:中国美协会员,专事国画创作。其作品乡土气息浓郁,笔墨浑厚,风格独特;
王家民:有百余件画作在省以上画展中展出,获金、银、铜奖20多项;
郭伯一:主工舞美设计。其《山魂》、《大云寺》等作品在省上获奖;还采用现代化工原料(沥青)与中国传统书法相结合,创造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沥书,即将沥青加热成汁,浇注于木版之上,字体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呈现浮雕艺术的立体美;
赵万年:书法兼备真草隶篆,且多写自己的诗作;美术作品多为梅兰竹菊、山水人物,以小巧玲珑、清新隽永见长;
王延年:擅长人物画,有50余件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展出。《黄河岸边》、《回娘家》等画作获金牌银牌奖。还有《秦岭溪流》、《大山人家》等作品被中国艺术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名优特产
美食
商洛擀面皮
擀面皮:商洛的擀面皮有黑、白两种,不同于关中和汉中等地的面皮。搅团:本是当地百姓贫苦时的日常食品,但因其原料为杂粮,天然健康,加之做法更加精细,逐渐成为了风味小吃。搅团所用面粉必须是粗粮,多为玉米面搅团的吃法很多,浇热汤酸菜、做凉水“鱼鱼”凉调、炒食、烩搅团块等等捷克。商洛人吃搅团,大多要调辣子,调得碗里红如血方才够味。
商州糍粑:即以土豆为主要原料烹调的膳食,是当地流行的一种小吃。制作时先将土豆去皮蒸熟,然后将蒸熟的土豆用木捶捣碎,则成为洋芋糍粑,口感细而绵软。食用时有多种方式:将糍粑切块放入酸菜汤内煮,再浇上辣椒油,色鲜味美,为“烩糍粑”;把糍粑盛入碗中,再把大蒜、花椒、海椒等各种调料放入另一碗中,再加上热的酸菜汤,用洋芋糍粑蘸着吃。
橡子凉粉:为商洛的风味小吃,是洛南县寺坡高塬村用当地特有的橡树资源来制作的。寺坡橡子凉粉的原料为成熟的橡子,把橡子打成淀粉,用泉水和制,再做凉粉。成品吃起来爽滑、筋道,十分可口。
山阳腊肉:腊肉又叫熏肉,是山阳一带的特产,是山阳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每逢冬腊月,山阳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腊肉,鲜肉先用各种配料腌制,经过多道工序,最后用烟火慢慢熏烤。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
特产
商南泉茗
核桃:商洛位于秦岭东段南麓,地处陕西东南部,交通便捷,属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得天立地的条件,造就了商洛多种最佳风味美食,其中,商洛核桃最为著名,商洛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板栗:在商洛是最佳适生区,七个县区均有分布,生长良好,集中分布在镇安、柞水、山阳、商南等县,以镇安大板栗最为有名。板栗内含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其中淀粉中的直链淀粉远非稻、麦可比,尤其是内含物质葡萄糖。
商南绿茶:“茶香溢商洛,‘泉茗’先为佳。”这是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启坤研究员1988年6月15日在陕西举行的名茶评审会议上,当场为“商南泉茗”书写的赞词。该茶最初叫“毛尖”后定名“泉水清”茶,1987年6月14日中国茶叶研究所对“泉水清”茶的审评鉴定意见中指出,该茶外形细嫩显毫,具有嫩栗香、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属半烘半炒的高档优质绿茶,建议将原名改为“商南泉茗”。
商南富硒茶,这是该县茶叶站站长张淑珍和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肖永俊合作研究出的新产品,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另外镇安象园茶也很美味。
葡萄酒:丹凤葡萄酒色如红宝石;透明晶亮,酒味怡而不滞,爽而不薄,醇而不酽,冷而不寒,甜酸适口,饮后开胃提神,余香绵久,闻名遐迩,畅销全国26个省(市)。
黑木耳:史称“上洛耳”,系天然的食用菌,历史悠久。《续修商志》载:“万山栎树繁多,土人伐木生耳,近年收买成包,水陆发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可见商洛木耳自古与郧耳齐名,久负盛誉,是请客酬宾、馈赠亲友之佳品。
商芝:即蕨,分布于商洛各县、市,年产量数百万公斤,因丹凤县商山而得名。商芝呈淡紫色,雅称紫芝。因其幼芽远瞧似鸡爪,近看像拳头,又叫鸡爪、拳芽,是一种含有异香、营养极为丰富的野生名菜。
魔芋:有一种野生植物叫魔芋主要分布在商洛市的镇安、山阳两县。因其体肥块状,又有鬼芋、鬼头,和 “魔芋”之称。魔芋,天南星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既是一种可口食品,又是一味名贵药材。魔芋更大的作用要算它的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介绍魔芋性辛、寒有毒。主治痈肿风毒,摩敷肿上。还具有散毒、养颜、通脉、降压、减肥、开胃、抗癌等作用。
龙须草:自古为山阳县“三宝之一”。是该县大宗外贸商品。龙须草系天然资源,野生之物,可进行人工栽培。它叶狭线形,本色金黄,有光泽,且易染色,进行工艺编织。它用途广泛,是人造革,人造丝,和优质纸的原料,又可编成地垫、凉席、门帘等生活工艺品。
商洛柿饼
柿饼:孝义镇的柿饼是商洛地区孝义湾乡的名产,这里盛产的干帽盔柿子无核或少核,油质重,糖粉足,色调鲜,味甜绵润。用之制成柿饼品质极好,体大霜厚,甘甜绵软。油桐:主要分布在商南、山阳、丹凤、镇定4个县的137乡(镇)531个村。已建成油桐商品生产基地乡46个,面积28.5万田,桐籽产量220.4万kg,产值176.3万元。
天麻:商洛天麻野生资源原以镇安、山阳、柞水等县为主,人工栽培的天麻与野生相比,不仅品质不差,而且在汁水含量方 面还优势之效。因之,全地区从1973年起,逐步开展了家务生天麻的活动,1979年至1982出 现了天麻热,许多农户不但在山林栽、山坡种,甚至在花园、木箱时都栽。
风景名胜
商洛旅游景点分布图
商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开发旅游产业的潜在优势。全区有古遗址古建筑等文物保护点1200多处,其中省以上文保单位20多处。洛南旧石器地点群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东龙山夏商周遗址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列为“文化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洛河元扈山“仓颉授书处”摩岩石刻表明这里是文字的发祥之地。蓝关遗址、武关遗址、商鞅封邑遗址和“闯王寨”、“生龙寨”遗址。汉代的四皓墓、隋代的文庙、唐代的丰阳塔、宋代的商州城垣、金代的二郎庙、明代的商州城隍庙和龙山双塔、清代的会馆群成为人们参观与凭吊之地。金丝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景区,位于商洛商南县东南部新开岭腹地,距商南县城60公里,距金丝峡镇(原太吉河镇)18公里。内风光秀丽,具有有窄、长、秀、 奇、险、幽的特点,被誉为“峡谷奇观,生态王国”。
木王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商洛市镇安县,总面积3616公顷。这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园内原始森林茂密,草场千亩,珍稀动植物品种繁多。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位于山阳县城东南部的鹘岭以南,郧岭以北,距县城30千米。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坡的柞水县营盘镇,海拔1000--2802米,总面积2123公顷,距西安42公里..
龙驹寨国家水利风景区-丹凤县龙驹寨。
丹江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商洛市区。
丹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水体主要是丹江干流及丹江支流老君河、资峪河、武关河、银花河的滩涂及县域内的鱼岭水库、龙潭水库、苗沟水库等,总面积达1.28万公顷。
商州仙娥湖风景区
商州东龙山风景区
洛南老君山风景区
洛南观华山风景区
洛南玉虚洞风景区
洛南抚龙湖风景区
洛南云蒙山风景区
洛南瓮沟风景区
丹凤冠山风景区
商山四皓碑林园
柞水溶洞旅游区
山阳月亮洞旅游区
山阳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
山阳县天蓬山寨景区
商州城隍庙
商州城垣
民俗风情
商洛文化独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刚阳,蓄楚文化之柔美,剧种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黄(汉剧)、豫剧,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20世纪五十年代“夫妻观灯”、六十年代“一文钱”、七十年代“屠夫状元”、八十年代“六斤县长”、“凤凰飞入光棍堂”、九十年代的“山魂”等剧目,均获得省以上创作一等奖,有的赴京汇演,有的搬上银幕。1985年被省文化厅誉为“戏剧之乡”。商洛人兼有北人之质朴,又不缺南人之秀气,商州区以及洛南县、丹凤县的绝大部分地区的方言接近陕西官话(也称关中话、陕西方言,中原官话的一种),西部的柞水县、南部各县中的镇安、山阳、商南方言比较多,主要分布有:下湖话(湖广方言)、客家话、江淮话、西南官话,呈现出南北方言荟萃的特点,也有部分地区近似与商洛为临的湖北西北部、河南南阳方言。因为陕西官话曾经也是中国官话的原因,商洛人说普通话普遍比长江以南的南方人标准。诗歌文化
盛唐以来,沿长安向西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而沿长安向东,经蓝田、越秦岭、穿商洛至河南史称“商山道”,则走出了一条“诗歌之路”。商洛是中国西北与东南的交通要道,在这里曾经留下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等许多诗人的足迹和诗作!这里也是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诗歌之路。
由王林斌所著的章回小说《大唐诗路》,充分展现了其诗歌之路的繁荣发展。
商洛地处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线,物产南北并蓄,风俗秦楚交融,文化积淀丰厚,因而诗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表现自己的广阔园地,使这里成为唐代诗风实现南北交流、融合的一个基地。
戏曲文化
商洛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商洛剧团,为商洛获得“戏剧之乡”的美誉。
商洛的戏曲主要有:秦腔、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洛南静板书等。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戏:商洛花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条对商洛花鼓的历史渊源、当代发展及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介绍,该艺术形式历史久远,在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活化石"的作用,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洛花鼓民间通称花鼓子、地蹦子,流行于陕西省商洛地区。清光绪三年湖北郧阳遭受水灾,大批灾民进入商洛地区,带来了郧阳流行的花鼓戏。后花鼓戏逐渐改用商洛地区方言演唱,并吸收了许多商洛的民歌小调,最终形成商洛花鼓。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商洛花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道情戏:“商洛道情”源于中国道教化缘时的颂经调,自道教有史以来广为流传,民间利用这一形式进行民间戏剧表演,流传至今。“商洛道情”是陕西道情的始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静板书:洛南静板书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左右)就在洛南盛行,属土生土长的民间曲种,曾是盲艺人求生糊口的手段。洛南静板书一人可操六种乐器,融弹、说、打、敲、唱于一身,一人顶七人,音韵宏亮,吐字清晰,刚柔相济,古朴粗犷。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县文化、宣传部门多次组织民间艺人学习培训,挖掘整理传统书目《包公案》 《施公案》、《三国志》 、《杨家将》、《二十四孝》、《八仙传奇》等大小书目300多本(回),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拉荆把》、《马前波水》、《尿床王》、《性子急》等50多部,并且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新秀,将这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参加省、地、县的文艺汇演,使这一古老曲种大放异彩。
交通运输
商洛交通便利,高速公路
截止2011年,全市等级公路11480公里,占总里程的70%,全市公路密度85公里/百平方公里,6个县区通了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公路主骨架,油路、水泥路遍布乡村。2011年全市新增客运线路75条,延伸通村线路125条,开通高速客运线路25条,新增客车359辆,客运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86.8%的建制村。
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31.6亿元,通车里程351公里,蓝商、商界、西柞、柞小、商漫高速建成通车,西商二线、榆商高速板桥至洛南段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商洛已成为全省高速公路的密集区。
公路
国家级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已经贯通,在商洛境内途经镇安、柞水两县。2008年10月26日,国家级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陕西段秦岭山区线的通车,标志着沪陕高速实现全线通车。沪陕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18条东西横线之一,为连接华东、华中与西北地区的主通道,总里程约1552公里。沪陕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形成西北各省到华东、华中、东南、长江三角洲的最便捷通道,对于加快实施全国干线公路网建设、促进沿线及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级高速福银高速公路商洛段经过商州、山阳两区县,已经贯通。该条高速对于加强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武汉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使陕西省又多了一条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大通道。省级高速公路榆商(榆林至商洛)高速,从榆林市经渭南市华阴县到我市洛南县接商洛市区,在商洛境内(洛南-商州)大约有80公里,于2012年8月14日已建成通车。国家级高速沪陕线西安到商洛第二条高速公路即西商二线高速公路以及洛商高速公路,也于2012年8月14日已建成通车,该条高速是穿越秦岭山脉的第一条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铁路
宁西铁路:是连接南京市与西安市两座城市的铁路系统,东起江苏省南京市,经安徽省滁州市、合肥市、六安市,河南省信阳市、南阳市,湖北省随州市,穿越秦岭进入陕西省,经商洛市、渭南市,至西安市新丰镇编组站,全长1030.2千米,是中国“十五”规划的“八横八纵”主通道之一。
宁西铁路二线:2008年10月8日,铁道部在北京召开会议,宁西铁路合肥至西安段增建二线(复线)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审查,2012年8月22日,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贯通中国西北、华东、中南三个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至西安铁路增建二线工程陕西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西康铁路:是自陕西省西安市(陇海线新丰镇)至安康市(襄渝线安康东),经我商洛市柞水、镇安两县。
西康铁路二线:北起陇海铁路窑村车站,经西安南、柞水、镇安、旬阳县,南抵汉滨区,线路工程全长243.8公里。主要车站有窑村、西安南、柞水、镇安、旬阳北至安康站。项目投资总额111.6亿元,西康铁路增建二线设计要求160公里/小时。
运十铁路:由山西省运城市途经河南省三门峡市、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至湖北省十堰市。商南段140公里,总投资53亿元。已列国家铁路网建设规划,预计“十二五”开工建设。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6月1日,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3个开发区、6个县。商洛市面积19292平方千米,人口243万人(2010年)。
陕西省商洛市行政区划 | |||||
---|---|---|---|---|---|
区/县 | 面积/平方千米 | 人口/万人 | 邮政编码 | 政府驻地 | |
市辖区 | 商州区 | 2672 | 53.2 | 726000 | 城关街道南大街 |
辖县 | 洛南县 | 2562 | 44.2 | 726100 | 城关镇 |
丹凤县 | 2438 | 24.5 | 726200 | 龙驹寨镇 | |
商南县 | 2307 | 22.2 | 726300 | 城关镇 | |
山阳县 | 3514 | 42.2 | 726400 | 山阳县城关镇 | |
镇安县 | 3477 | 27.6 | 711500 | 永乐镇 | |
柞水县 | 2322 | 15.3 | 711400 | 乾佑镇 |
城市经济开发区: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商洛市丹南新区、商州区荆河生态工业园
地貌
商洛市行政区划图
商洛地形地貌结构复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和郧岭六大山脉,绵延起伏。岭谷相间排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伸展,呈掌状分布。海拔最高点位于柞水县北秦岭主脊牛背梁(2802.1 米),最低点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水文
商洛(7张)商洛境内沟壑纵横,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及其支流72500多条。主要河流有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另有五条独流出境河流,即蓝桥河、许家河、滔河、黑漆河、新庙河。这些河流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黄河域的有洛河、兰桥河,流域面积2882.8平方公里,占河流总面积的15%;其余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6700.9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总量的85%。
气候
北部气候属暖温带,南部气候属亚 热带。由于受到冬夏季风和青藏高原环流的影响,加上秦岭整个山脉对南方暖湿气流的阻挡作用,所以商洛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干夏湿,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干旱、连阴雨、暴雨、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年平均气温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降水量 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时。无霜期为210天。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体育场
基本形成以市级文化单位为龙头、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十一五”期间,新建农家书屋1452个,建成市级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中心1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7个,建成乡镇服务点26个,村级服务点1235个。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50.79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01%、98.39%,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32.26%。2010年全市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商洛数字卫星接收中心。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放映公益电影2.2万多场,观众达800多万人次。教育事业
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受到重视,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良好。2005年,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6.4%;商洛学院在校学生7930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4139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675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94319人;小学在校学生数247983人;幼儿院在园幼儿22644人;小学入学率99.7%。
2010年全市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继续位居全省第一;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5.35万人,升入高中阶段(含职业学校)学生比例达到77.52%。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9万人。省市标准化高中达到15所,占到普通高中的60%。全市已建成199所农村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入园比率达到65%。全面完成了“普及实验教学”任务,中小学实验教学开出率达到100%。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7.92%,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
文体事业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体育产业开发扎实推进。市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快速推进,县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乡群众的健身环境和条件逐步改善。2010年成功举办“比亚迪杯”全国竞走大奖赛。
民生工程
2010年,共开工民生八大工程建设项目1418个,完成投资16.84亿元。全市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54万平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3平米。到2010年底,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08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55万人。全市有4.6万城镇低收入群众、29万农村低收入群众享受到低保政策,生活得到保障。
友好城市
荷兰埃门市
建制前后沿革
五帝·夏商周(约前30世纪初~前256年)商洛新景
唐尧时期,“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吕氏春秋·恃君览》)。
帝舜二十一年,帝舜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之于商,号称商国(《史记·殷本记》、《水经注》、《括地志》)。
帝舜二十九年,封尧孙(丹朱子)子均于商,号称商均。
相王十年,契孙相土在商国发明马拉车,提高运输能力,遂使贸易日昌(宋忠《集解》、《世本·作篇》等)。
周成王年间,轩辕黄帝二十五子之昆孙高封于商,号称商高。因精数学,衍其说为《算经》(《商子》)。
周昭王五十年,昭王攻楚出武关,死于汉水。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春,晋伐鄀出武关。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大饥,庸国率兵“蛮”攻楚,秦发兵出武关助楚灭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唐、蔡侵楚郢都,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哀公哭七天七夜,哀公派子蒲、子元率兵车五百辆出武关援楚。
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楚攻蛮子国,蛮子赤逃入晋国阴地(今河南省黄河南岸)。楚遂起丰、析之师至商地,驻军于菟和(今丹凤城东资峪岭)、苍野,威胁晋国,宣称晋如不交出蛮子赤,楚“将通少习(即武关)以听命”。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商境大旱,“丹水绝,三日不流”。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楚简王攻魏,发兵至上洛(今商州市)。
周显王十八年(前351年),修筑商城(今丹凤县古城村),为商地所建最早之城池,称“城商塞”。
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卫鞅大破魏军,获大胜。俘公子印,秦王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商君”,遂称“商鞅”。
据《隋书·地理志》载,商洛之名源于商山洛水。历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称谓。历代设州置县,或州县同设,交替沿革复杂。
夏、商、周
夏属梁、豫之交;周属雍、豫。
商洛(11张)地属商地,和毗邻的於地,统称为“商於”。先后分属楚、晋(魏)、秦,最后统一于秦。秦孝公后因卫鞅破魏有功,将卫鞅分封于此商十五邑。地域约秦岭至“城商塞”武关前后的商於六百里地域。故称其为“商君”、“商鞅”。这也是史载此地域建制的开始。是此地以武关即商邑为中心的文化地域的开始。形成此地域的第一个军事、文化经济中心。(考古显示: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国就在这里修了城,地址在今丹凤县城西2.5公里古城岭子,系商洛最早之城池,“整个台地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300米”城。(《商州考古》p,070第五行)。出土文物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之封邑。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商县,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商南县、山阳4县。此地属内史南境。治所设咸阳,统辖境域相当于今关中平原及武关前后的商洛地区,领42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
由商县西置增加上雒县,将原商县商镇为界;以上雒地(《商州考古》p、023页载:古上洛(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出土秦代陶罐有两戳五字:即”雒亭“和”楚里孙“,证明此雒地在秦至秦前既有,且为西周称呼”里“的楚人居地)至秦岭为界,以下商地约从商地至现商南、丹水县部分。商县治所仍在商地现丹凤古城村;及商鞅原封”商邑城“池。上雒县治所新设雒地即现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两城相距约两个驿站远,两城之间构成此地文化中心地带。这也是文化中心由商县向第二文化中心”上雒“过渡的开始。商县以下和上雒以上的两县地域,即大体相当于今商洛市辖地域。其两县地仍属弘农郡,隶司隶校尉部,郡辖区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貌略镇北),领11县,上洛这一地名,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战国时即有。汉朝忌水,将上洛改为上雒,这是用“雒”字的开始。包括今商州区、洛南县两地。今丹风、山阳、商南3县时为商县。旬阳县北部(今镇安、柞水县东南部)是汉中郡辖区;杜陵县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是京兆尹辖区。
东汉(公元25——220年)
《商州大事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建武二年(26),商州大饥,金一斤易米五斗。上洛改设为上洛侯国,封王遵为侯,治所辖地仍旧在古上洛即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建武十五年(39),划上洛侯国归京兆尹管辖”。地属京兆尹,仍隶司隶校尉部,辖区相当于今关中平原西安以东、渭南及商洛地区。尹治设在长安,仍领10城,其中上洛、商两县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区大体相当。
三国(公元220——265年)
地属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设,治所在长安,领11县。仍称上洛县,魏文帝曹丕又将上洛的“雒”字改为“洛”字。辖地包括今商州区、洛南两地。
西晋(公元265——316年)
泰始二年,晋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这是商洛地、市一级建制在此地设置之祖始。是此地由第一文化中心向第二文化中心过渡结束的标志。其治所在古上洛(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上洛、商、卢氏三县(卢氏今属河南省),现属司州,(辖区包括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陕西省商洛地区。州治设在洛阳,领12郡。。)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
南北朝时期,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乱。郡县朝设夕废,统属复杂。由东晋开始的南朝,在辖区的北部侨设了上洛的州、县,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迁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北魏
属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于上洛城设荆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县北部划设拒阳县,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将荆州迁往卢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迁往襄阳,撤上洛郡,于上洛城设立洛州,领5郡,其中3郡属今商洛:上洛郡,领上洛、拒阳2县;上庸郡,领商(今丹凤)、丰阳2县;苌和郡,领南商1县,即今商南。
西魏
属洛州和雍州管辖。洛州治所设上洛(即现现寒川佛诞公园孝义古城村),领上洛郡(今商州区)、拒阳郡(今洛南县)、上庸郡(今山阳县西北部、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商县(今丹凤)及山阳漫川、商南县。柞水西北部属雍州管辖。
北周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为商州;治所设上洛(即今商州城)领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阳、丹凤;商南4县及镇柞部分地域);拒阳郡(今洛南地)。此时的商州新城距古上洛城30公里。新城的诞生和郡、州一级治所均迁移至新城。(一说此时古上洛仍保留)这是此地域文化中心由古上洛“雒”地近800年后向上转移过渡至新州城,第三个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始。
隋代(公元589——618年)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两郡,保留商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复设上洛郡,治所仍设上洛,领上洛县(今商州区)、商洛县(商洛即从前的商县-----今丹凤县一带,隋文帝改称商洛,这是“商洛”二字连用起来称呼地名的开始)、洛南县、丰阳县(今山阳、镇安县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5县;大兴县东南部(今柞水县西北部)仍属京兆郡管辖。
唐代(公元618——907年)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设商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划归山南道,开元二十五年归山南西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为商州,治所设上洛,领上洛(今商州区)、商洛县(今丹凤、商南两县)、洛南县(今洛南)、丰阳县(今山阳)、乾元县(今镇安及柞水县东南部)、上津县(今湖北省境内)。今柞水县西北部属京兆府。
五代十国(公元907—979年)
五代十国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于分裂割据,各国疆域均不辽阔,道一级遂废,为州(府)统县的二级制。当时陕南东部经历了后梁(公元907一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6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5个期代。
后梁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乾元、上津5县;洛南县改属华州;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汉时,商州领上洛、商洛、丰阳、上津4县;南县仍属华州;乾佑县(公元949年改乾元县为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后周时,商州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乾佑县、万年县东南部属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
北宋时,商州初属陕西路,后属永兴军路,治所设上洛,领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5县。金、南宋时,商州属金国京兆府路。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商洛、丰阳两县降为镇,并入上洛、洛南两县;咸宁县东南部属京兆府;旬阳县西北部(今镇安县)属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属河南路。领上洛(今商州区、丹风、商南、山阳4县及柞水县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废上洛县,以州代县,由州直辖,定名商州。这是以“雒“地所命名的”上洛县、郡、建制“名称历经1254年后终止。(2013年算起)。辖地包括今商州、丹凤、商南、山阳及柞水县南部,并统领洛南县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商州先属安西路,陕西行省,后属奉元路管辖。元代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建制,商州下领洛南县,原来的上洛为在郭,仍不另设县,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辖的地域和今天大体相当。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地属西安府,时称商州,辖地包括今商州区、丹风县两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为县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复升为州,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4县。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避明兴宗朱常洛名讳,又改“洛”为雒”。
闯王政权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闯王军攻占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朝,称永昌元年,派鲁大儒为商州牧,给山阳也派了县令(其它各县不详)。永昌二年正月,闯王政权结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为直隶商州,直属陕西省,领商南;雒南、山阳、镇安4县。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宁、蓝田、镇安3县之地置孝义厅,属西安府,这是柞水县的前身。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改设商县(辖今商州区、丹风县西南部)、洛南县(今洛南及丹风县东北部)、柞水县(今柞水县西部及镇安县东北部)3县,属关中道;山阳、商南、镇安3县,属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销道制,以省直接领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县城设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商县、雒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6县,一度还管过蓝田县。是年在龙驹寨成立设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县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商洛地区各县陆续解放,在商县设置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区,辖商县、雒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7县。
1950年,改名陕西省商洛分区专员公署,仍辖以上7县。
1955年,将县人民政府更名为“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2月,撤销丹风、柞水两县(丹风分属商南和商县辖,柞水与镇安县合并),商洛地区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镇安5县。
1961年10月又恢复为7县。
1964年9月,因“雒”字生辟,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时称商洛专区,行政公署驻商县城。
1968年,商洛专员公署改称为“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各县人民委员会易名为“县革命委员会”。
1969年,商洛专区革命委员会改名为“商洛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地区名为商洛地区行政公署。
1981年元月,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商县为县级商州市。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商洛市。
人口民族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234174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390122人相比,十年共减少48380人,减少2.02个百分点。年平均减少0.20个百分点。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631571户,家庭户人口为220417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8人减少0.0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231943人,占52.61%;女性人口为1109799人,占47.3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3.52下降为111.0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61494人,占15.44%;15-64岁人口为1797465人,占76.7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82783人,占7.8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2.1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0.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29451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41167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98296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68466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76人上升为552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289人上升为1029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8343人上升为4197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4183人下降为2923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156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9250人,文盲率由13.55%下降为6.05%,下降7.5个百分点。
截至2010年底,有汉族、回族、满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锡伯族、蒙古族、朝鲜族、土族、藏族、维吾尔族、黎族、白族、苗族、羌族、土家族等民族分布。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行政中心
商洛地区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和新构造活动,以及优地槽的褶皱回返过程,地质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岩浆及热液活动为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矿产。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60种,已探明矿产储量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处。储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铁、钒、钛、银、锑、铼、水晶、萤石、白云母和钾长石等20种,其中柞水大西沟铁矿储量3.02亿吨,占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铜、锌、钼、铅等13种。一、黑色金属矿产
铁、钒、铬、锰、钛五个矿种在本区均有分布,以铁、钒、钛三个矿种具一定优势。
铁矿本区各县(市)均有分布,矿床、矿(化)点130余处,探明储量3355.7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9.8%。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主要集中在柞水、洛南两县。
矾矿主要分布在山阳、丹凤、商南三县,已发现矿床、矿点8处,探明储量22.43万吨,居全省地(市)前列。
钛矿分布于商南、柞水两县,矿产地3处。探明储量36万吨(TiO2)。有金红石矿和钒钛磁铁矿两种。
锰矿分布于商州、洛南、镇安及商南,小型矿床一处,矿点约4处。提交普查储量12.9万吨。
铬铁矿区内有矿床一处,矿点两处,分布于商南、丹凤两县,均分布于超基性岩中。
二、有色金属与贵金属
商南也有已发现有色矿种10种,为铜、铅、锌、镁、镍、钨、钼、汞、锑、钴。均有探明储量,以钼、锑、铅、锌、镁矿具较大优势。
铜矿主要分布于丹凤、山阳、柞水和商州,矿床3处,矿(化)点51处,探明储量16.86万吨。成因类型有硅卡岩型、热液型、沉积型和火山岩型,以前三种为主。
铅锌矿主要分布在除丹凤、商南以外的五个县(市)中,共发现矿产地14处,已探明储量铅39.4万吨、锌47.7万吨。
钼矿主要分布于洛南、商州两地,已发现钼矿床3个,矿(化)点8个,探明储量约28万吨,多集中于洛南黄龙铺矿区石家湾矿床和大石沟矿床。
钨矿分布于洛南、商州,矿床一处,矿(化)点三处,探明储量(WO3)4480吨。
水利资源
水利资源丰富,据勘测,地表水径流量年均64亿立方米,总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80万千瓦,可开发量30.2万千瓦。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1)药材类
商洛又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其中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的有连翘、五味子、丹参、苍术、青风藤、淫羊霍、黄姜、桔梗、威灵仙、茵陈等10余种;年产量10~50万公斤的有金银花、柴胡、天麻、白术、山楂、黄芪、猪苓、山萸、柏子仁、远志等10余种。其中连翘、金银花、丹参、山萸、五味子、桔梗年收购量居陕西省之首。木耳、香菇总产分别达到1000多吨和3700多吨。茶叶年产量40多万公斤,连续15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2)纤维类:有龙须草、棕片、构树皮、葛麻、苎麻、桑树皮、桦树皮、竹子等。其中龙须草是高级造纸原料,全区年产约4~5万吨。
(3)淀粉类:有薯蓣、橡籽、毛栗、葛根、石蒜等。有许多植物淀粉含量高、品质好。如橡籽仁的淀粉含量达50~60%,橡籽年产量约5000吨。
(4)油料类:有核桃、松籽、油桐、乌桕、椿树籽、花椒籽、黄连木籽、八月炸籽等。年产油桐籽约3500吨。
(5)化工原料类:有五倍子、橡碗、薯蓣、刺黄蘖、漆树、黄栌、化香树等。年产橡碗6200吨、生漆6.75吨。
(6)牧草类:据畜牧部门普查,本区牧草植物共85科、480余种。主要有芒、白羊草、荩草、葛藤、野豌豆、鹅冠草、紫花苜蓿、唐松草、胡枝子等。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近千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羚牛、苏门羚、林麝、锦鸡、金钱豹、大鲵等24种。
(1)兽类
种类较多,分布广泛。主要有羚牛、草兔、松鼠、狐狸、黄鼠、狗熊、水獭、苏门羚、青羊、林麝、盘羊、灵猫、豹猫、金猫、花面狸、小鹿、豹等。其中羚牛、苏门羚、林麝、金猫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柞水西北部以牛背梁为中心的老林、太河等林区是羚牛集中分布区,面积约12万亩,为陕西省牛背梁羚牛保护区的组成部分。
(2)鸟类
据西北大学生物系等单位联合考察,本区鸟类有13目、19科、70属、103种,其中当地繁殖鸟94种,冬候鸟和旅鸟9种。主要有:环颈雉、长尾雉、石鸡、锦鸡、八哥、画眉、杜鹃、灰喜鹊、灰鹭、啄木鸟、山斑鸠、戴胜、三宝鸟、金腰燕、松鸦、三道眉、草鹀等。其中白冠长尾雉、锦鸡属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
位置境域
商洛/div> 商洛在陕西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东与河南省灵宝、卢氏、西峡、淅川等县交界;东南与湖北省郧县、郧西县相邻;西和西南与安康地区的宁陕县、安康市、旬阳县接壤;北和西北与渭南市的潼关县、华县、华阴县及西安市的蓝田、长安两县毗连。
商洛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商州市,与省会西安市和与所属其他六县人民政府驻地的距离以公路捷径计:距西安110公里;距洛南县48公里;距丹凤县51公里;距商南县117公里;距山阳县62公里;距镇安县174公里;距柞水县146公里。
商洛现况
商洛对外贸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逐步发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市对外贸易按照计划指令组织生产和加工,主要以核桃、核桃仁、水貂、牛羊皮等农副产品为主,出口供给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实施外贸出口。1993年获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 1994年成立商洛地区进出口公司并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当年出口创汇100.3万美元,实现了商洛自营出口零的突破。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商洛外贸经济逐渐步入正轨,经营主体由过去单纯依靠少数国有企业转变为以非国有制企业为主;出口方式由以地产品加工代理出口为主转向以地产品自营出口为主;出口商品由出卖原料和粗加工型逐步向精深加工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发展,出口货源稳定,基本形成了以工矿产品、农副产品和医药、轻纺产品为主体的对外贸易体系。其特点是:一是自营出口保持平稳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出口总316.66万美元,同比增长1.6倍,预计2007年有望实现400万美元,增幅达30%。二是出口产品门类增加。主要出口商品有天然硫酸钡、高纯工业硅、原料药高三尖杉酯碱、核桃仁、白瓜子、手工针织绣品、嵌花装饰毯、毛巾等10余种。三是出口专业队伍扩大。全市已有进出口企业24家,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9家,基本形成以非国有制民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出口专业队伍。四是出口市场发生变化。商洛地产品飘洋过海,已由以往的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朝鲜、沙特阿拉伯等亚洲地区和国家,转变到远销欧、美、非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有俄罗斯、荷兰、英国、以色列、意大利、美国、南非、埃及等,市场涉及面更宽更广。
但由于商洛发展时间较短,累计经验不足,其经济仍处于城市后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