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充足。全校教职员工总人数1086人,其中正高职称92人,副高职称2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7名,省151人才工程各层次培养人才3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教学团队4个,省科研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人选22人。省第二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1名。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
学院设置
电子信息学院
动画学院
管理学院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新媒体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化创意学院
文学院
电视艺术学院
电影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
社会科学教学部
大学体育教学部
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学校教学实验设备先进,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2.1亿元。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设点4个,播音主持与导训实验室、数字影视特技实验室等32个实验室;22层演播大楼拥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藏各类纸质图书文献110万册,电子图书75万余册,音像视听资料5.1万件,已成为我国区域性广播影视资料中心。该院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目标,通过对外合作、扩大开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实践步伐,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学院深入开展与省广电集团的合作;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努力攻关广电科技研发项目,积极参与动漫产业,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筹建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
一、全国性研究机构
该校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1、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的国家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10月,是全国四个同类基地之一,反映了该校动画教学和研究在全国的实力和地位。
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依托于动画学院,该校动画专业学科形成创建于2001年,是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早举办的动画专业之一。2001年,该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 2004年,该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在办学历程中,积聚了动漫创作和产业学研一体化的经验和实力。
浙江传媒学院该校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全国同类基地中特色鲜明。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和依托了该校独特的专业学科群和人文环境。该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影视艺术学科群,如影视文学、音乐制作、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编导、影视表演及节目制作等相关学科优势,这为该校作为国家动画教研基地创作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画学科进行了重点倾斜,动画学科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办学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在该校设立后,基地制定了建设规划方案,开展了多方面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根据全国和浙江省动漫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基地建设成为浙江省“动画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动画科研与技术开发中心、动画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动画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散发中心”。
2、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设立的全国性研究基地,基地设立于2007年4月,是全国唯一的开展媒介素养研究的基地。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媒介得以改造更新,新型媒介不断涌现,现代媒介构建起的“媒介环境”正在全方位地影响整个人类世界。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因此,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成为当前传媒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立一个规范的常设研究机构,给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该校凭借专业和技术上的优势,在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已有一支较为成熟的媒介素养研究队伍,因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在该校。与此相配套,该校同时成立媒介素养研究所。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主任为院长彭少健,副主任为项仲平和王天德。列入科研处管理。
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基地设立后,以“媒体媒介素养培育、受众媒介素养培育和政府媒介素养培育”为研究方向,按照“全体发动,重点培育,难点突破,逐层推进”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为工作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2007年4月召开了“首届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结合转型期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深入探讨转型期传者和受者媒介素养培育的问题。论坛收到论文70余篇,涉及公众媒介素养培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从业人员媒介素养培育以及公务员媒介素养培育等论题。入选论文中的优秀论文分别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和《视听纵横》等刊物专栏发表。同时还开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媒介素养科研项目研究,经过在全国范围内的招标,设立了首批10余个项目的研究。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也开始进行。还建立媒介素养研究人才库,建设媒介素养研究网,创办媒介素养研究学刊等。
媒介素养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其打造成全国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省级研究机构
该校省级科研机构主要有浙江省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浙江省广播电视研究院”。
1、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在2006年8月,经专家评审,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研究批准,该校和浙江大学联合申报的“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扶持型研究中心。“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于推动浙江乃至中国传媒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浙江省文化建设工程任务的完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开辟了该校研究机构建设的新局面。
“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为彭少健,邵培仁,首席专家为潘忠党、邵培仁、王文科、李杰。下设3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学术带头人为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生导师邵培仁教授,该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中国新闻媒介改革、媒介经济管理和文化产业政策等方面内容;二是“数字娱乐产业研究”, 学术带头人为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生导师李杰(思屈)教授,该研究方向立足“数字浙江,动漫天堂”的建设实践,重点研究动漫、网游、手机娱乐等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规律;三是“广播电视内容产业研究”,学术带头人为浙江传媒学院王文科教授,主要从“广电新闻”和“广电综艺”两大内容生产板块入手,研究新闻、综艺、社教、服务等四大类节目的生产和消费规律。
2、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浙江省文化厅于2008年6月在该校挂牌设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
浙江传媒学院该校设立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是浙江省文化厅领导下的浙江省多家高校同类基地之一,与其他高校呈互补关系,同时凸显该校传媒类艺术院校的独特优势,既做全面研究,又有所侧重。其侧重点为学校影像记录的独特优势,即以影视手段客观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项目的具体内容,以作为影像资料长久保存,作为研究者研究的依据,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依托学校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列入科研处管理。彭少健为基地主任,项仲平和王挺为副主任。
3、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
2004年12月,该校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联合成立“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
研究院是由双方联合举办的学术研究机构,隶属于浙江省广电集团和浙江传媒学院,接受集团和学院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研究院的设立宗旨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学术道德,发扬学术民主,为浙江省广播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和学术支持。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科研实践,探索并解决广播电视传播中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提升我省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作品的整体水平,促进我省广播电视强省的打造;探索广播电视学科新的生长点,促进广播电视学科专业的建设,并以此融入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
三、校级研究机构
2004年4月,科研处制定了《浙江传媒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提出了学校科研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对科研机构的建立条件、报批程序、管理和考评办法做了规定。
浙江传媒学院根据学术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学校首批科研机构设立方案,学校在2004年首次设立了新闻传播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王国臣创作室等24个校级研究机构。
根据《浙江传媒学院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由科研处组织定期对校级科研机构就完成科研任务、科研成果的效益、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对已有的校级科研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为进一步整合学校科研力量,根据校级科研机构管理规定,2005年度科研处进行了对24个校级科研机构评选,经过评选确定了影视创作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中西文化比较与传播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为校级重点研究机构,王国臣创作室、电视艺术理论研究所、音乐表演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中心)为校级一般研究机构。
2008年6月,在学校第三次管理制度改革完成后、全校实行二级管理的背景下,为了集中资源,对运行情况良好的校级科研机构进行重点扶持。经学术委员会审议,决定对校级研究机构进行重新申报。经科研处组织评审,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影视创作研究所、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所、光电研究所、王国臣创作室等6个原校级科研机构被列为新一轮校级重点研究机构,现代网络媒体智能研究所、节目主持人研究发展中心、长三角社会发展中心、图书情报研究所等14个原校级研究机构为新一轮校级一般研究机构。
科研成果
浙江传媒学院学校联手行业合作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与全国广电系统合作,建立16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构建学生专业实践和就业的平台。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参与),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6个省级重点专业;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建成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列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省级重点教材19部,先后出版自编教材70部;共有22个项目获得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011年10月获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3年,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被浙江省列入一本专业进行招生。学校拥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交互媒体技术”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术交流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空间,国际合作成绩斐然。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肯恩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科廷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和奥斯特大学等。开展了教师访学、产学研合作平台、交流生、交换生、短期访学、国际课堂、暑期赴美带薪实习、联合培养硕士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2012年学校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共同建立了孔子学院,积极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
知名校友
浙江传媒学院知名校友-朱丹朱丹(知名主持人、歌手、演员)
李维嘉(湖南卫视主持人)
王静瑶(09年世界环球小姐中国总冠军)
章伟秋(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
初明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伊一(浙江卫视主持人)
颜倩(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
张家川(知名演员)
俞 洁(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主持人)
王 海(MTV中国首席运营官)
东方月(美国CBN电视机构)
索妮(光线传媒)
周诺 (山东卫视主持人)
李响(江苏卫视主持人)
龙丹妮(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导演、天娱传媒总经理)
边策(湖南卫视闪亮新主播全国第五名;央视电影频道主持人)
孙晶(凤凰卫视)
中国大陆人气女歌手、演员戚薇戚薇(中国大陆人气女歌手、演员)
王芸(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天天看主持人;内蒙古十佳主持人)
王鑫尧(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主持人)
谷永立(上海电视台)
陶淳(上海电视台)
房海燕(上海东方电视台)
胡晓丽(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
王旭东(北京电视台)
武大海(山东电视台)
雷璐(山西卫视当家花旦)
王小川(安徽卫视主持人)
叶青林(福建电视台)
朱亚丽(湖南电视台;浙江电视台)
宋鹏飞(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陈怡(江苏卫视)
路原(哈尔滨电视台)
浙江传媒学院知名校友-伊一大刚(南京电视台)
刘倩(四川电视台)
郭雪莹(重庆卫视)
于虎(杭州广播电台交通91.8)
臧锦宜(杭州电视台)
李飒(宁波电视台)
孙亮(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
刘宝寅(齐天大圣传媒集团首席主播)
韩伟祎(海南电视台)
关 赢(湖南电视台)
方亮(辽宁卫视《第一时间》主持人)
席文(浙江卫视主持人)
李悦(浙江卫视、浙江广电集团主持人)
陈蔚波(浙江广电集团主持人)
许婷(浙江广电集团主持人)
梁薇(浙江卫视主持人)
汪小茜(中国新生代演员)
王琦 (浙江教育科技频道主持人)
浙江传媒学院知名校友—张家川余心恬(演员)
龙薇薇(浙江广电集团主持人)
左岩(浙江卫视主持人)
沈涛(浙江广电集团主持人)
雁南(著名配音人,浙江卫视频道声)
范大姐(范惠闵)(浙江广电集团主持人)
小强(王志强)(浙江教育科技频道主持人、记者)
胡桦 (浙江电视台主持人)
马莉 (浙江电视台主持人)
章敏 (浙江电视台主持人)
王剑(浙江电视台主持人)
迟婷 (浙江电视台主持人)
郝雪彬 (浙江电视台主持人)
谷松 (新华社CNC主播)
安琪(主持人,旅游小姐)
浙江传媒学院知名校友—李维嘉叶帆(中华小姐,凤凰卫视主持人)
童鹤(旅游小姐,湖南电视台主持人)
张小觉(歌手,“80后主觉”团团长)
陈晓冬 (湖南卫视金牌制片人,城市网络电视台、百城春晚总导演)
刘欣云 广西校友分会的会长 广西电视台
张薪瑞(歌手,“墨绿森林”组合成员,06年超女杭州季军)
许婧(陈赫的妻子,蕾拉小姐)
学校团体
浙江传媒学院先锋通讯社(艺术团队)
浙江传媒学院先锋通讯社是立足时局、紧贴社会、服务传媒、发挥校级新闻媒体传播作用的重要机构。
浙江传媒学院通讯社于2011年10月正式创建,直属于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宣传部,设置有新闻部、专题部、评论部、文艺部、摄影部、技术部、舆情部(浙江传媒学院微博协会)等六大部门,在职学生记者达百余人,负责为拥有14年办报历史的《浙江传媒学院报》新闻供稿、为学校“传媒先锋网”下属的新闻网、影视网、浙江传媒学院官方论坛提供即时资讯并负责与校外各知名媒体联系、合作。
在历届记者成员中,已有多人荣获全国、浙江省高校各类别好新闻奖项,成员的新闻报道也时常见诸于《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青年时报》、央视网、凤凰网等媒体。
实验电视台
实验电视台(下沙高教园区电视台)成立于2003年9月30日,是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审批成立的高校有线电视台。2003年11月18日正式开播。2006年5月18日升格为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
实验电视台拥有自办频道,与下沙高教园区九个高校进行联网。每天播出时间13小时,播出校园新闻、专题、各类专业系列讲座和精品课程等。节目贴近学生,服务高校,体现校园特色和区域特色。2012年电视台开设的自办节目有:新闻类节目《大学城新闻》、《E-channel》;访谈类节目《校园访谈》;以扶持学生DV创作为主旨的《青春影像》;纯文化论坛类的节目《大学讲坛》;以各高校组织的校园文艺活动为内容开设的栏目《青春聚会》;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校园情景剧《花开时光》;与杭州电视台合作开办的下沙宣教类节目《热土下沙》,现已改名为《活力新城·下沙》;以开阔视野、增加学生专业修养为目的的文化教育类节目《精品赏析》;娱乐类节目《影视大看台》、《传媒剧场》等。
实验电视台积极推进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之间有线电视的联网,通过资源的共享,打造下沙高教校园文化建设平台,为各高校间的信息交流、成果展示和校园的文化互动进行积极的努力。
未来之星广播电台
浙江传媒学院“未来之星”广播电台(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台)从成立至今一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宣传教育和实践锻炼的作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平台。
“未来之星”广播电台下设播音部、采编部、技术部、企划宣传部和网络部。每天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四次播音,每天播音时间近四个小时,所有节目全部实行直播。2005年10月17日,为适应新的需要,电台针对节目的内容、形式及制作时间等进行全面改版,现有名牌栏目如《传媒前沿》(新闻类)、《English News》(纯英语新闻类)、《海外音乐流行风》(音乐类)、《时尚ing》(娱乐类)、《枫林漫步》(文学类)、《影视好望角》(娱乐类)、《体育沙龙》(体育类)以及《无双谱》(文学音乐类)等等。另外,电台已在体育馆、篮球场以及图书馆前喷泉处共设草坪音箱68个,加上各个寝室楼以及教学区则共有音箱100多个。2012年电台可向除图书馆以外的所有区域进行广播。
浙江传媒学院浙江传媒朗诵艺术团
浙江传媒朗诵艺术团,创办于2009年4月,全称“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团浙江传媒学院分团朗诵艺术团”,隶属于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团浙江传媒学院分团,依托于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优势地位;是浙江省唯一一家以朗诵为创作方向的大学生艺术团队。朗诵艺术团聚集了浙江传媒学院一大批精英学子,业务能力涵盖了朗诵、主持、表演、演讲、解说、配音等多个有声语言艺术领域,活跃在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周边各级高校文化艺术平台上,并且历年来在多个重量级赛事上斩获优异成绩。2011年,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亲切接见朗诵艺术团学生干部;2012年,因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表现突出,收到团省委通报表扬;连续两年蝉联校十佳社团。在一批校内外名师的指导和全团成员的努力下,现已成为浙江高校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生团队之一。常任指导老师张晓燕。
朗诵艺术团下设秘书处、团员中心、朗诵创作室、外宣部、主持队。拥有独特的训练体系和创作方式,推出专业教材《朗诵艺术团训练大纲——贯口十一段及诗文三十篇》,经典节目《浙广是一条河》、《秋瑾》、《丰碑>、《他在丛中笑》等。
学校简介
浙江传媒学院校徽浙江传媒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中专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于1978年,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创建于1984年,2000年,两校合并成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本科学校。2004年5月,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共建共管的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属省部级共管院校,是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两个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建校30余年以来,已经为中央和地方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电台,为市、县级的电视台、电台及社会影视制作单位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截至2012年底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
学院位于素有“水乡乌镇”的桐乡市和杭州。截止2011年10月,浙江传媒学院总占地面积达1359亩,总建筑面积近61万平方米。其中,老校区占地73亩,建筑面积3.04万平方米;下沙校区占地786亩,建筑面积近45万平方米;桐乡校区(第一期)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校园功能齐全、环境幽雅,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浙江传媒学院开设了“3+2”专升本专业,面向浙江省高职高专优秀应届毕业生招生,学制两年,公办标准收费,学生毕业后发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证书,毕业后享受国家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待遇。
校园文化
学术刊物——《浙江传媒学院报》
《浙江传媒学院报》样图(一版)该院学报自创刊以来一直实行主编终审制,编辑部负责具体编务。健全的编辑体制及组织体制,保证了学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质量的提高。
学报主要栏目有:新闻传播、影视研究、艺术研究、文学·语言、教育·教学、思政·管理、数字信息等。
学报为16开本,88页,双月刊。
作为及时、全面反映学校学科领域和传媒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浙江传媒学院学报》以为学院科研服务,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办刊宗旨;以更好的反映学校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进一步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发展传媒事业服务为办刊目的。
学报编辑部作为独立建制组建以来,学报整体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报发表的文章有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文摘类报刊转载、摘登;为扩大学报的覆盖面,除逐步扩大了发行量外,学报还与数家网络数据库签约,现已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2006年5月,校刊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组织评选中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赵晓兰获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2007年底,校刊又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地方高校学报联络中心组织的评选中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学报的“影视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周克庸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主编,华晓红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主编,赵晓兰获优秀论文奖。
校训——敬业、博学、求真、创新
敬业:勤勉笃实,爱岗奉献;潜心学术,诲人不倦;勤奋刻苦,学而不厌。
博学:博于问学,追求新知;虚怀若谷,求知若渴;刻苦钻研,锲而不舍。
求真:上下求索,献身真理;感悟理性,严谨务实;知行并重,求做真人。
创新:审时度势,引领潮流;除弊兴利,革旧布新;志存高远,与时倶进。
校歌——《浙广是一条河》
浙江传媒学院浙广是一条河
每一朵浪花都是深情与执着
浙广是一条河
我们在里面尽情地逐浪
浙广是一条河
一条年轻的河
它没有悠长的源头
也没有值得炫耀的河床
没有古渡 没有老柳
岸上的草地才绿了十多个春秋
可我们
已看到了大海般的脉络
浙广是一条河
一条碧波荡漾的河
河的梦想 河的情操
招引我们踏风而来
带着满怀的亲情和千年的追求
等待每一次潮起
每一次霞落
堤岸高举着我们
风儿正栖在肩头
让我们扬起信念的风帆
光荣和骄傲在前方多情地闪烁
浙广是一条河
我们崇拜奔腾的姿势
浙广是一条河
我们珍惜历史的每一次赋予
浙江传媒学院浙广是一条河
每一道波浪都饱含着关怀和焦灼
老师啊 在浪峰上
给我们讲述老水手的故事
不因短暂的搁浅而退缩
不因一时的破浪而自满
春天时际的岸口
您的身影在灿烂的桃花汛里
雕塑成最灿烂的一条
浙广是一条河
峰起峰落
演绎着岁月的悠悠深情
将青春写进高远的天空
奋斗 在这一刻
定格成辉煌的旋律
浙广是一条河
一条生机勃勃的河
桨声远处是河的方向
为了今日的峥嵘明日的风流
我们心系方舟
同为大河奔流
学校荣誉
浙江传媒学院雄厚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优良的学风,使学校的毕业生深受业界及社会好评,每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3%以上,许多毕业生成为广电传媒领域的精英骨干。学校荣获浙江省“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浙江传媒学院正以昂扬的姿态,本着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紧贴传媒,服务社会的宗旨,不断推进学校向着以培养广播影视和文化创意人才为重点,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文经工管协调发展,以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国内知名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为目标阔步迈进。
学院不断提升为传媒事业和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服务水平,加强与国内外传媒院校、政府机构、传媒行业等单位的合作,不断寻求与学院教学、科研多方位互推互助的教育合作伙伴。先后与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英国考文垂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下城区政府、亚洲电视集团、横店影视教育集团、宋城集团、杭州动漫产业园区、西博会、休博会等开展全方位合作。
学院承办了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动漫产业高峰论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动漫教学水平;创建了下沙高教园区创意文化产业园,为推动成果转型、产生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孵化平台;连续三年圆满完成了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阅卷及分析报告,进一步增强了在广电培训工作中的话语权优势。2010年至2012年底期间,学院共举办国家广电总局、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衢州市广电总台等行业性培训班 50期,培训人员3000人左右。学院独立或合作创作了《明月前身》、《孝女曹娥》、《大工匠》等作品,初步形成了可持续的、面向社会和市场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合作模式。
2006年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和浙江传媒学院实验艺术剧院。杭州浙广传媒有限公司积极拓展相关业务,成效显著,演播楼承接了《梦想奥运真男孩》、《音乐风云榜》、《武林门》、《平民英雄》等多个大型电视节目录制工作,引进好易购电视购物频道等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位 |
---|---|
奚建华 | 党委书记 |
彭少健 | 校长 |
彭少健,王文科,宣裕方 | 党委副书记 |
王渊明,项仲平,李军,汤兆武 | 副校长 |
柯力 | 纪委书记 |
奚建华,彭少健,王文科,宣裕方,王渊明,项仲平,李军,柯力,汤兆武 | 党委委员 |
柴志明,沈兵虎 | 副院级巡视员 |
历任领导
一、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时期(1978.10-2000.05)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
---|---|---|---|
行政 | 夏鹏寿 | 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78,10,1984,09 |
汪衍淦 | 副校长校长副校长 | 1978.10-1984.09 1984.10-1989.03 1990.05-1991.05 | |
邱汉初 | 副校长 | 1979,04,1980,01 | |
孙春礼 | 副校长 | 1981,05,1984,09 | |
陈华春 | 副校长 | 1984,10,1989,03 | |
程凤珍 | 副校长 | 1987,05,1995,05 | |
董国权 | 校长 | 1989,03,1997,10 | |
沈兵虎 | 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 | 1991.05-1993.04 1993.04-1997.10 1997.10-2000.05 | |
王平 | 副校长 | 1997,10,2000,05 | |
庄建忠 | 副校长 | 1997,10,2000,05 | |
王天德 | 副校长 | 1999,11,2000,05 | |
党组织 | 夏鹏寿 | 副书记 | 1978,10,1984,09 |
汪衍淦 | 书记副书记 | 1984,10—1990,051990,05,1991,05 | |
邱汉初 | 副书记 | 1979,04—1980,01 | |
孙春礼 | 副书记 | 1981,05—1984,09 | |
常志良 | 副书记 | 1984,10—1987,05 | |
董国权 | 书记 | 1990,05—1999,04 | |
沈兵虎 | 副书记书记 | 1993,04—1999,041999,04—2000,05 |
二、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1984.10-1994.09)、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1994.09--2000.05)时期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
---|---|---|---|
临时党委 | 邱汉初 | 书记 | 1985,05—1988,11 |
张品兴 | 副书记 | 1987,07—1988,11 | |
唐景绅 | 委员 | 1987,07—1988,11 | |
张默 | 委员 | 1987,07—1988,11 | |
姚仲华 | 委员 | 1987,07—1988,11 | |
党委 | 陈为良 | 书记 | 1988,11—1991,08 |
林和 | 书记 | 1991,08—1995,06 | |
吴国田 | 副书记书记 | 1992,12—1995,061995,06—2000,05 | |
陈为良 | 委员 | 1988,11—1998,10 | |
唐景绅 | 委员 | 1988,11—1993,01 | |
张默 | 委员 | 1988,11—1993,01 | |
姚仲华 | 委员 | 1988,11—2000,05 | |
张长金 | 委员 | 1991,08—1998,10 | |
王文科 | 委员 | 1998,10—2000,05 | |
毛国芳 | 委员 | 1998,10—2000,05 | |
柴志明 | 委员 | 1998,10—2000,05 | |
彭少健 | 委员 | 2000,02—2000,05 | |
纪委 | 唐景绅 | 纪检组长 | 1989,11—1991,12 |
张长金 | 纪委书记 | 1991,12—1994,05 | |
姚仲华 | 纪委书记 | 1994,05—2000,05 | |
行政 | 张品兴 | 校长 | 1985,05—1988,11 |
陈为良 | 校长 | 1988,11—1998,08 | |
彭少健 | 校长 | 2000,03—2000,05 | |
唐景绅 | 副校长 | 1987,07—1993,01 | |
张长金 | 副校长 | 1991,08—1998,07 | |
吴国田 | 副校长 | 1992,12—2000,05 | |
王文科 | 校长助理副校长 | 1996,06—1998,071998,07—2000,05 | |
毛国芳 | 副校长 | 1998,07—2000,05 |
三、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时期(2000.05-2004.05)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
---|---|---|---|
党委 | 吴国田 | 书记 | 2000,05—2002,07 |
奚建华 | 书记 | 2002,07—2004,10 | |
柴志明 | 副书记 | 2000,05—2004,10 | |
彭少健 | 委员 | 2000,05—2004,10 | |
沈兵虎 | 委员 | 2000,05—2004,10 | |
王文科 | 委员 | 2000,05—2004,10 | |
毛国芳 | 委员 | 2000,05—2004,10 | |
张守虎 | 委员 | 2000,05—2004,10 | |
胡竞男 | 委员 | 2002,03—2004,10 | |
纪委 | 张守虎 | 纪委书记 | 2000,05—2004,10 |
行政 | 彭少健 | 校长 | 2000,05—2004,11 |
吴国田 | 副校长 | 2000,05—2002,08 | |
沈兵虎 | 副校长 | 2000,05—2004,11 | |
王文科 | 副校长 | 2000,05—2004,11 | |
毛国芳 | 副校长 | 2000,05—2004,11 | |
胡竞男 | 副校长 | 2002,03—2004,11 |
四、浙江传媒学院时期(2004.05至今)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
---|---|---|---|
党委 | 柴志明 | 副书记 | 2004,10—2012,03 |
沈兵虎 | 委员 | 2004,10—2012,03 | |
张守虎 | 委员 | 2004,10—2006,12 | |
纪委 | 张守虎 | 纪委书记 | 2004,10—2006,12 |
柴志明 | 纪委书记 | 2006,12—2010,12 | |
行政 | 沈兵虎 | 副院长 | 2004,11—2012,02 |
王文科 | 副院长 | 2004,11—2007,07 |
机构设置
1、校机关设置 | |
序号 | 部门(单位)名称 |
1 |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 |
综合,档案室,(挂靠) | |
政策研究室,高教研究所(挂靠) | |
2 | 组织部 |
3 | 宣传部,统战部,文明办 |
4 | 纪委办公室,监察处 |
5 | 学工部,人武部,学生处 |
就业指导中心(挂靠) | |
6 | 教务处 |
招生办(挂靠) | |
教学质量监控办,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挂靠) | |
7 | 科研处 |
8 | 人事处 |
离退休办(挂靠) | |
9 | 计划财务处 |
10 | 审计处 |
11 | 发展合作处,校友工作办公室 |
12 |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筹) |
13 | 实验与设备管理处 |
14 | 国有资产管理处 |
15 | 信息化办公室 |
16 | 后勤管理处 |
17 | 校园建设处 |
18 | 保卫处 |
2,群众团体设置 | |
序号 | 部门(单位)名称 |
1 | 工会 |
2 | 团委 |
3,直属单位设置 | |
序号 | 部门(单位)名称 |
1 | 实验电视台,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中心 |
2 | 教育技术中心 |
3 | 学报编辑部 |
4 | 图书馆 |
5 | 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 |
4,桐乡校区机关,教辅设置 | |
序号 | 部门(单位)名称 |
1 | 桐乡校区党工委 |
2 | 桐乡校区管委会 |
桐乡校区综合办公室 | |
3 | 桐乡校区保卫办公室 |
4 | 桐乡校区后勤办公室 |
5 | 桐乡校区教务办公室 |
6 | 桐乡校区学生工作办公室 |
5,研究机构设置 | |
序号 | 部门(单位)名称 |
1 |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所 |
2 | 浙江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3 | 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 |
4 | 浙江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 |
5 |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
6 | 中国动画教育研究基地 |
历史沿革
浙江传媒学院一、中专初创(1978年-2000年):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联。1978年的中国,正处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各项事业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重要历史关头,浙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应运而生。
学校在初创时期是一所培养新闻与广播电视技术专业人才的中专学校,由浙江省广播事业管理局主管。校址位于余杭和临安交界一个叫万市的山村,校舍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战备用台(201台)。
在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师生的粮、油、煤、电等生活用品难以保障,学生和教工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环境都非常简陋。广大师生员工没有被前进中的困难、跋涉中的险阻吓倒,反而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共克时艰。万市展现在全体师生员工面前的是为逐梦而创业的艰难,但是所有师生员工在万市收获的却是思想、情感和真诚。
1982年11月,学校搬迁到杭州市拱墅区时称“第二文教区”内的舟山东路65号。经过多年的艰苦建设,到2000年,学校成为一所具备一定规模、办学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专奠基(1984年——2000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要使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本世纪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号召,国家广播电视部与浙江广播电视厅合作筹建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以培养较高层次的广播电视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1984年4月,国家广电部下达《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学校事》,以正式文件批复浙江广播电视厅同意扩建、合办一所广播电视新闻学校。同年10月,国家广电部正式作出《关于同浙江广播电视厅合办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的决定》。
1986年,学校根据国家广电部的意见,边筹建边招生,在浙江省范围内招收了首届43名学生,其中新闻专业20名,播音专业23名,其中播音专业自费生3名,学制为两年。
1994年,学校经国家广电部同意、报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为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广电人才。“北有北广,南有浙广”的美誉逐渐形成。
三、合并转型(2000年——2004年):2000年5月,按照上级政府的部署,广电学校与已经转制为国家广电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广电高专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以后,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扩容升本”,按照《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的要求,着手筹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为学校在规模、层次、质量与效益上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础。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建立一所以媒体传播为核心,以广播电视为特色,规模中等、层次多样、专业齐全、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传播学院。
在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号角的引领下,浙传开始了新一轮创业的征程——筹建浙江传媒学院。2001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文同意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待办学条件达到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规定时,再向教育部正式申报成立。2003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在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浙江传媒学院。2004年3月,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题会议上,学校以高票顺利通过升格评审。
浙江传媒学院
四、快速发展(2004年—至今):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与此同时,新校区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顺利建成。2009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的复》,2011年9月,桐乡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两校区总占地1286亩,总建筑面积近61万平方米。同时学校通过了教育部的升本评估、教育厅的教学水平评估、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教育部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一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士气,学校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吸引了各地的莘莘学子。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报考人数年年增长,在校生人数翻了三番。2012年学校成功获得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学校进入了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办学实现了质的提升。
相关新闻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裁王同元一行与我校学生面对面交流
会议现场图片2013年11月1日,浙江广电集团与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座谈会在行政楼509会议室举行。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王同元,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赵力平,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浙江卫视总监夏陈安,管委委员、人事管理部主任郦海瑾以及有关频道总监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学校党委副书记宣裕方出席,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丽园、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高文苗、电影学院院长李晋林、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寿文华、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芹以及相关二级学院40余名毕业生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由宣裕方主持。
会上,每位毕业生代表争先发言,充分展示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获得的各类奖项、参与的各种实习实践活动、具备的各项优秀的职业素质,有的现场献歌,有的畅谈对电视节目的看法,给浙江广电集团的嘉宾留下了良好印象。
此次座谈会不仅为浙江传媒学院部分2014届优秀毕业生和浙江广电集团的各位领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同时也对进一步巩固双方开展的全面战略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