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美丽湛江位置:

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东经109°31'-110°55'、北纬20°-21°35'之间,包括雷州半岛全部和半岛以北一部分。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博白、陆川县毗邻,东北与本省茂名市属茂南区、茂港区及化州市接壤。市区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东经110°4'、北纬21°12'。

地理:

湛江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北高南低,以北部廉江市境内的双峰蟑(382米)为最高点。全市平均海拔50至250米之间。双峰嶂为湛江市最高点,海拔382米。湛江较大的江河有:鉴江,流经吴川市境内46公里;九洲江,流经廉江市境内89公里;南渡河,流经雷州市境内88公里;以及流经廉江、遂溪、雷州、麻章等境内的人工运河雷州青年运河。

气候:气温年均23.2℃,7月最高,月平均为28.9℃,最高曾达38.1℃;1月最低,月平均为15.5℃,最低曾达2.8℃。年均降水量1417-1802,年日照时数为1864-216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02-118千卡/平方厘米,≥10℃积温8309-8519℃。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

1949年12月初,中共南路地委、广东省南路专员公署在廉江成立,辖湛江市、北海市和钦县、防城、合浦、灵山、海康、遂溪、廉江、化县、吴川、梅茂、电白、茂名、信宜县;同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为省辖市,南路公署迁湛江市赤坎。

1950年4月1日,湛江市人民政府成立;同年8月,南路专员公署改为高雷专员公署,辖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化县、茂名、信宜、电白、梅茂、吴川县,划出合浦、灵山、钦县、防城4县设合浦专区。

1951年4月,中共粤西区委成立,驻江门市,中共高雷地委划归中共粤西区委领导。

1952年11月,中共粤西区委和粤西行政公署由江门迁至湛江市赤坎,辖湛江市和台山、开平、恩平、阳江、阳春、茂名、信宜、电白、化县、吴川、廉江、遂溪、海康、徐闻、东海县,中共高雷地委和高雷专署同时撤销。

1956年2月,中共粤西区委改为中共湛江地委、粤西行政公署改为湛江专员公署,辖湛江市和徐闻、海康、雷东、遂溪、廉江、化县、吴川、电白、阳江、阳春、信宜、茂名县。

1958年10月,中共湛江地委和合浦地委、湛江专署和合浦专署合并,改称为中共湛江地委和湛江专员公署,辖湛江市、茂名市、北海市和合浦、浦北、灵山、钦县、防城、东兴各族自治县、钦北壮族自治县、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吴川、化县、茂名、信宜、电白、阳江、阳春县。

1965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合浦、灵山、东兴各族自治县、钦州壮族自治县和北海镇从广东省湛江专区划出,设立钦州专区,归广西壮族自治区。

1983年9月,湛江地区建制撤销,湛江市和茂名市改为省辖市,实行市领导县新体制。原湛江地区所辖的吴川、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县划入湛江市;电白、化州、高州、信宜县划入茂名市;阳江、阳春县划入江门市,后又划出成立阳江市。

区划详情

辖区:辖吴川市、雷州市、廉江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85个镇、2个乡、34个街道办事处、287个居委会、1501个村委会。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东头山岛,南屏岛等。

全市土地总面积13225平方公里(2009年),户籍总人口763,1426人。邮政编码524000。

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政府驻地

赤坎区7922.5364524033
霞山区11736.1158524002
坡头区56239.1556524057
麻章区46026.9664524003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35427.0332524022
吴川市848.5108.2754524500梅菉街道
雷州市3459.0180.5886524200雷城街道
廉江市2835.0163.5835524400罗州街道
遂溪县2005.4103.8986524300遂城镇
徐闻县1862.672.4303524100徐城街道

注:土地面积含各辖区内农、林场面积,参照湛江市国土资源局相关数据;人口数据为2009年户籍人口。

政治相关

市党政领导:市委书记刘小华,市长王中丙。

南海舰队于1949年建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之一,总司令部位于广东湛江。

将领:现任司令员:蒋伟烈海军中将 现任政治委员:黄嘉祥海军中将

旅游景点

港湾钟楼【魅力湛江,休闲港城】

湛江八景

"湖光镜月"-湖光岩. "长廊观海"-观海长廊

"寸金浩气"-寸金桥公园. "南亚奇园"-湛江南亚植物园.

美丽的红嘴鸥雕塑

"东海旭日"-东海岛. "南三听涛"-南三岛.

"硇洲古韵"-硇洲岛. "港湾揽胜"-湛江港湾.

徐闻八景,廉江八景等

湛江的蓝色海滨游、绿色生态游、红土文化风情游最为著名。现古结合在一起,有种现代美和历史独特风情美,令人流连往返。湛江还建设了不少私人自由自主度假区,其中也包括钓鱼、休闲区域。

蓝色滨海游

海滨风光:中国大陆最南端极点--徐闻灯楼角,湛江港湾,湛江军民堤与金沙湾,赤坎金沙湾海滨浴场,湛江海湾大桥,中澳友谊花园,渔港公园, 湛江海滨公园,观海长廊(霞山观海长廊、赤坎金沙湾观海长廊),霞山渔人码头等。海岛倾情:湛江沿海岛屿30多个(不含沙洲、礁石),海岛岸线总长780公里。如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等。

五岛一湾

含特呈岛、南三岛、东海岛、硇洲岛、南屏岛和湛江湾,总面积1130.68平方千米,海岛面积475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515平方千米,园区海岸线长达241千米。园区位于湛江市区东南部沿海,是城市核心区域,使湛江形成“海在城中、城在海中,城中有岛、岛立城中”的城市格局。园区拥有火山、温泉、珊瑚礁、红树林、十里军港、硇洲灯塔、中华白海豚、中国第一长滩、法式建筑遗址等众多独特性资源,生态环境优美,滨海风光旖旎,历史文化厚重,海鲜美食闻名遐迩,距离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均在20分钟车程,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是建设高端滨海旅游目的地的理想胜地。园区拥有5个海岛,总面积475平方千米,可建设用地面积超过120平方千米。五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近岛海域管理到位,资源保护良好,开发潜力巨大,可打造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主题岛。

两条游船旅游线路分别是:

一、港湾观光游(启动仪式线路):湛江南海明珠游艇俱乐部码头出发——省运会主场馆——中澳友谊花园——海湾大桥——海滨船厂——军港——渔港公园——霞山观海长廊——海滨公园——南三岛外景——特呈岛——湛江港(返程)——湛江南海明珠游艇俱乐部码头。活动结束乘车返市区。

二、五岛一湾休闲游:赤坎金沙湾红嘴鸥码头出发——中澳友谊花园——省运会主场馆——海湾大桥——军港——渔港公园——霞山观海长廊——海滨公园——南三岛外景——特呈岛——湛江港——钢铁石化基地——东海岛度假区——南屏岛——硇洲岛(游览:国家级中心渔港、解放海南岛渡琼作战纪念馆、硇洲灯塔、那晏海石滩、海珍园、最美乡村存亮村,品尝渔家风味海鲜美食)。游览结束乘车或船返市区。

绿色生态游

湖光岩风景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三岭山省级森林公园,南亚热带作物植物园,蓝月湾温泉,鹤地水库·赤坎水库,雷州龙门瀑布,徐闻响水潭瀑布等。

市区内免费开放的大型主题热带风情园林公园:寸金桥公园南桥公园,北桥公园, 海田公园,南国热带花园,观海长廊,中澳友谊花园,绿塘河湿地公园,湛江海滨公园,渔港公园,霞湖公园,霞山绿苑-银帆公园,滨湖公园等。

红土文化风情游

雷州西湖公园,雷州三元塔公园,雷祖祠,神秘雷州石狗·徐闻贵生书院,吴川状元故里吴阳镇,徐闻广州会馆,湛江靖海宫,湛江福寿山玉佛寺,湛江市博物馆,雷州市博物馆,徐闻博物馆,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灯塔:硇洲灯塔(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与伦敦灯塔和好望角灯塔并称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等。

【广州湾历史风情游】

古商埠赤坎历史游:赤坎民主路旧建筑群,中山二路,九二一路,民族路,民权路,和平路,三和街,幸福路,广州湾商会会馆,南华大酒店,宝石大酒店,大中酒楼,许爱周故居,湛江第一老街--古老渡,赤坎老街,开埠的赤坎古井,赤坎大通街。住在旅馆街-胜利路,寻找赤坎五大会馆,探秘鸭乸港等。

霞山法式建筑老街游:

法国统治广州湾(今湛江)期间,西方建筑传入,霞山出现一批欧式特色的近代建筑,虽然由湛江人施工,但由法国人设计,因此,建筑物完全西化,反映了法国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这些法式的建筑遗迹,成为了解湛江历史的珍贵“化石”。

法式的主要建筑遗迹有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广州湾法国警察署旧址,维多尔天主教堂(又名霞山天主教堂),东方汇理银行旧址,霞山福音堂,法国爱民医院旧址。

霞山老街游,霞山欧陆风情街(又称霞山法国风情街区),汉口路,东堤路,霞山枇杷街-逸仙路等。

教育事业

湛江是广东省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大学数量仅次于广州市。

学校名称

办学层次

创办时间

1广东海洋大学本科1935年(于1997年重新组建)
2广东医学院本科1958年
3湛江师范学院本科1936年
4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本科1999年
5广东文理职业学院民办2006年
6湛江现代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民办2005年

广东海洋大学同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万多人、科研开发机构48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技术中心试验基地2个,是广东省高等教育强市。湛江同时还是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

湛江的普通教育事业,自1983年以来,进入了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教育已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的轨道,如期完成了“双基”的历史任务。教育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落实。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得到深化和完善。教育总投入有所增加,学校校园校舍和装备水平有了根本的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级各类的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教育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素质较高、结构合理、日趋稳定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我市教育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呈现一派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职业教育有飞跃的进步。目前,全市共有职业高中34所,中专门化3所,中技13所,成人中专19所,中师4所,总招生4.2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68.87%,成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河山”,为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中初级人才。

成人教育千帆竞发。在1995年完成市标准扫盲后,该市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成人教育。从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到妇女教育、老年教育;从扫盲、初等教育到成人中等、高等教育;从单科、专题非学历教育到全科系统学历教育:从全脱产、半脱产学习到业余、广播电视、自学考试等开放性远距离教育,应有尽有。一个多种对象、多种内容、多种学科、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较为完整的成人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市有成人中小学141所,在校生13044人。全市乡镇成人文化骨干学校达16所,省级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7所。全市14到45周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率已下降到0.01%。

社会力量办学生机勃勃。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改变了由国家办学的单一的办学体制,形成了以国家办学为主,多渠道办学的新的办学体制,并将其与办学校同等对待,纳入教育计划和管理范围,使得我市的一批社会力量办的中小学、幼儿园能在宽松的环境里健康成长,蓬勃发展。如春晖学校、寸金书院等一批社会力量办的学校正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据统计,目前办学学校已达到187所。

办学效益日益显著。到1999年底全市被评为省一级学校的有14所、待省批的有5所,被为市一级学校有39所。高考成绩逐年提高,1999年全市参加高考人数16144人,达本科线2165人,达专科线4103人,比98年增长了19.6%,显示了湛江教育雄厚的实力和蓬勃发展的生机。

资源相关

自然资源

湛江热带亚热带作物资源极其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糖蔗、水果、蔬菜和最大的桉树、剑麻等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著名的菠萝、香蕉、芒果、红橙之乡。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国最大的对虾交易中心和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海水养殖珍珠基地。境内已发现多类矿藏33种、矿产地155处,最有开发价值的是硅藻土、澎润土、泥炭土、高岭土等“四土”资源,濒临湛江的南海北部大陆架盆地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湛江还拥有全球两个、中国唯一的玛珥湖——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和火山峡谷群,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海面积最大的珊瑚自然保护区和“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第二大种群区。

港口资源

湛江湛江海岸线绵长,港湾密布,港口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的湛江港,

是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其条件之优越,堪与世界上最著名的港口相媲美,可发展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大港口。这是湛江最重要的优势资源。

湛江港的海岸线全长460多公里,仅内港岸线长达241公里,为目前世界第一港——荷兰鹿特丹港的3倍;其中深水岸线97公里,可发展为年吞吐10亿吨的国际大港。现在的湛江港仅是内港西岸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内港岸线尚未开发,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内港航道水深一般为13~23米,其中东海岛东北部的龙腾至蔚律6.5公里岸线,水深26~40米,超过世界10大港23~28米的码头前沿水深,航道距岸300米,可进出30万吨级以上的货轮和50万吨级以上的油轮,可建年吞吐数亿吨的大港。

港区海域达1419平方公里,其中内港海域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进港航道宽达2公里,其中40米的深水航道宽650米,可同时通航两对30万吨级以上的货轮或50万吨级以上的油轮。

外有硇洲岛作天然屏障,内有东海岛和南三岛互为犄角之势而形成天然的港池,屏障好,风浪小。水文条件也很好,潮差大,历年最高潮位5.8米,最低潮位-0.02米,平均潮差2.6米;潮流方向与航道基本一致,涨潮慢,退潮快,使航道和港池受自然冲刷,回淤率只有吞吐量的3%至4%,新的人工航道建成后,回淤率还会大减。年平均降雾日数仅25.3天,且雾象极微。年平均气温23.1℃,最高气温38.1℃,最低气温2.8℃,终年不冻,一年四季均可通航。

此外湛江港还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它处于亚太经济圈的重要地缘位置,是我国沿海与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大洋洲海上运距最短的港口,特别是靠近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在运输成本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二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位于黎湛铁路终点的湛江港,通过黎湛铁路与湘桂线衔接同广阔的大西南紧密相连,腹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亿多,是大西南地区通向出海口铁路运距短、条件好的港口。三有良好的配套环境,湛江港紧靠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市区,可作开发的依托。港区内有国内第五大岛东海岛,还有硇洲岛、南三岛及一些小岛,这些岛屿都具极好的开发条件;尤其是东海岛已作为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正因为湛江港的条件如此优越,所以,国家从50年代初,就开始有计划地兴建湛江港,并于1956年5月1日建成投产。经30多年的建设,湛江港现拥有4个不同运输功能和特色的装卸作业区,生产性泊位2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个,最大泊位为5万吨级,并配套一条长1155米、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的输运管道;有铁路专用线70多公里,火车可达前沿码头,各类库场面积50多万平方米,门座起重机和多种装卸机械600多台(套),装卸机械化程度达80%以上,2001年港口吞吐量2848万吨,是全国8大港口之一,目前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年进出港船舶逾2000艘。“海港湛江,日与夜,勤劳无暇。看吞吐,往来汝我,欧非美亚”。60年代初陈毅元帅视察湛江港时,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南方大港湛江港的繁忙景象。现在的湛江港,更是兴旺发达了。

“八五”期间,湛江港仍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第一作业区,建5个万吨级码头,并在现有74公里铁路专线的基础上新建港内铁路13公里。另外,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霞海开辟第五作业区,新建2个5000吨级泊位。随着东海岛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开发,将在东海岛建设深水泊位。据湛江港10年发展的初步规划,“九五”期间将增建1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

湛江港挺进全国亿吨大港行列。

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湛江港5周年、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湛江港传来好消息——成功挺进亿吨大港。

2011年,全市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5539亿吨,比2010年增长13.9%。

湛江港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更加坚定我市坚持“港口兴市”的信心和决心。在新的起点上,湛江港将全力抢抓国家和省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确保发展的契机,加快建设南方大港。具体目标是:2011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以上,初具区域性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规模。

基本简介

湛江市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南部,包括中国三大半岛之一的雷州半岛全部和半岛以北一部分。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汇处,三面临海,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全市海岸线长达2023.6公里,其中陆际海岸线长1243.7公里,市区海岸线长1556公里,占广东省海岸线的46%。在亚太经济圈中处在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湛江地区旧称“广州湾”(Kwangchowan)。1899年,广州湾被法国“租借”,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市”。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因而得名。

生态建市领域传来佳讯——市政府委托中科院编制的《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2009—2050年)》顺利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获批准。今后,湛江将以“生态型海湾城市”的新身份,建设“生态湛江、海湾福地”,力争走出一条可示范广东、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昔日古老繁荣的“广州湾”到今天的“湛蓝之滨”,历经百年的苍桑洗礼,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湛江市,不仅风华不减,反而越发地充满活力,激情迎接21世纪的巨大发展机遇,将创造更多的辉煌,更多令人惊叹的神话。

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

2012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万人。职工基本医疗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和98.4%。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每月提高145元。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7%。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五保提标工作基本落实,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25元。

教育事业

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93%,高考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均排全省第3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77.5%入读公办学校,同等享受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面积48.65万平方米,启动湛江职业教育基地建设。

医疗卫生

2012年全面推进9项基本和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改造建设乡镇卫生院29家。

文化事业

2012年新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14个、农家书屋607家,全面实现每条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成功承办首届全省农民文艺大汇演活动。免费开放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文化场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个。在省博物馆举办“天南重地——雷州历史文化展览”,组团参加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获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

体育事业

2012年动工建设第14届广东省运会主场馆。参加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取得佳绩。连续五年荣获“广东省体育突出贡献奖”。

友好城市

澳大利亚凯恩斯,俄罗斯谢尔普霍夫,南非伊莱姆比,美国大西洋城,中国永州, 成都,昆明, 防城港, 长沙, 六盘水, 贵阳,益阳, 遵义,海口,桂林等。

经济发展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00.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高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6%,第二产业增长13.0%,第三产业增长8.4%。人均生产总值26810元,增长9.0%。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542.38亿元,增长17.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2.09亿元,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572.28亿元,增长16.6%。

工业

2012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72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38个工业主要行业中,有30个行业实现增长。造纸、电力和制糖行业成为发展亮点,分别增长178.4%、25.3%、42.8%。深入开展园区建设“三讲三评”活动,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园区产值达 600 亿元,占工业总产值 27%,增加 10 个百分点。县(市、区)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增加值达到两位数增速的有7个。

农业

2012年农业总产值608.0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11家。硇洲和乌石国家级中心渔港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有效期内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4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75个。

完成水利投资15.59亿元,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闸坝一期工程完成,启动实施农村中型及重点小型机电排灌工程项目167宗。

累计筹集投入建设资金8.5亿元,完成村镇整治建设项目352个,规划建设2个省级名镇、28个省级名村和56个市级示范村。建成21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水库移民新村85个。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156公里。扶贫开发力度明显加大,建成扶贫开发项目3096个,完成困难户住房改造33000户,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已100%实现脱贫。

服务业

2012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712.22亿元,增长8.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9.50亿元,增长12.1%。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71亿吨,增长10.0%。集装箱吞吐量41.21万标箱,增长8.3%。成功竞得省滨海旅游产业园区竞争性扶持资金3亿元。全市接待游客2239万人次、旅游收入1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36.7%。金融保险健康运行。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汇丰、东亚、招商银行落户湛江。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88.09亿元,比年初增长9.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45.56亿元,比年初增长23.3%。

著名人物

湛江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历史著名人物有:周德成,陈瑸,林召棠,蔡忠,张炎,陈兰彬,李晋熙,庞雄和李浴日、黄学增。当代著名人物有:辛世文,周海中,李仁师,刘华秋,徐益明,何冲和劳丽诗。

城市荣誉

1959年3月7日,全国造林园林化现场会议在湛江召开。湛江获得“花园城市”称号。

1991年时获得 “绿化达标城市”荣誉。

1999年以来,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荣誉称号。

2004年世界第三区(亚澳)滑水锦标赛举办城市。

“湛江海上国际龙舟邀请赛”(2007年创办至今,全国唯一殊荣)

2010年湛江市被正式授予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城市。

2010年7月3日,湛江荣获“中国城乡建设范例城市”。

2010年11月11日,荣获“中国对虾之都”。

2010年12月12日,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2007 ~ 2010年连续荣获两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三年一届)

2010年第37届世界旅游小姐(广东湛江)全球总决赛。

2010年"广东省首届海洋经济博览会暨第一届湛江海洋节"承办城市

2011年9月7日,湛江荣获“中国十佳低碳生态城市”。

2012年获得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

2013年获得第27届香港国际旅游展“中国十大环境最好旅游城市”称号。

2013年国内空气质量达到优秀的城市,媒体评“中国最适合洗肺城市”,仅7座,湛江上榜。

2014年1月,湛江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2014年首届“中国国际海洋经济博览会”长久会址城市。

2015年第十四届“广东省运动会举办城市”。

交通人口

交通

湛江湛江交通具有海陆空全方位畅通无阻的优越条件。

航空

湛江机场位于市区西北部,距离市区大约5公里,为国家4D级机场,可起降波音757等类型各种飞机。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长沙、贵阳、海口、深圳、揭阳(汕头)、南京、三亚、武汉、成都、重庆、香港等地的航班。在筹建阶段的机场:粤西国际机场。为推进粤西发展,粤西各市提出,把年客运量一百三十万人次的湛江机场搬迁到湛江与茂名之间的吴川,建成粤西国际机场。机场的辐射范围由湛江地区扩展为包括茂名、阳江在内的粤西地区,甚至于广西的临近地区,扩大客源和货源。

湛江另还有湛江新塘机场、中信海直湛江坡头直升机场、空军湛江遂溪军用机场。

湛江粤西国际机场选址位于湛江海东新区、廉江、化州交界处的湛江吴川境内。湛江机场迁建项目规模远期按4E规划,近期按4D建设。预计2014年动工建设,2017年建设成为粤西地区共享的国际机场。

铁路

黎湛铁路、三茂铁路、粤海铁路、在湛江交汇,铁路交通发达。洛湛铁路也将接入湛江。有发往全国各地的多次列车。

公路湛江境内公路交通十分便利,207、325国道贯穿全境,广(州)湛(江)、渝(重庆)湛(江)、湛(江)徐(闻)三条高速公路汇交于湛江。湛江市汽车客运站已开通了前往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等省内城市和北海、海口、三亚等省外城市的客运班车。

水运湛江港以“大、优、深”而著名,是全国十大深水港之一。湛江港客运站有往返海口的高速客船。

公交湛江市内有40几条大小巴公交线路,通达市内各地,出租车数量达1500多辆,市区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

据历史资料记载,湛江辖境人口变化情况是:清光绪三十五年(1672年),100.69万人;民国23年(1934年),114.60万人;1949年,209.84万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较快。1953年7月,第一次人口普查,229.48万人;1964年7月,第二次人口普查,299.80万人;1982年7月,第三次人口普查,456.61万人;1990年7月,第四次人口普查,540.04万人。至2007年,全市有736万人。

湛江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只是散居于各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有44个民族,其中汉族5373544人,占99.5%;少数民族27021人,占0.5%。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壮族、瑶族、布依族、苗族、黎族、傣族、拉祜族等,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46人,未识别民族的68人。

2012年,湛江市户籍总人口为785.17万人,户籍总户数为205.6万户,其中农业人口493.55万人,非农业人口291.62万人。全市常住人口710.92万人。

湛江市各区(县、市)人口数据

区划名称

常住人口(2010年末)

户籍人口

(2010年末)

总计

比重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湛江市

7003800100529.577777700

赤坎区

2850004.074261.91240363

霞山区

4160005.943564.70394220

坡头区

3337004.76590.63393876

麻章区

5776008.25600.11506822

遂溪县

88790012.68414.351050163

徐闻县

6991009.98357.71725605

廉江市

144580020.64509.101675710

雷州市

142990020.42385.721689250

吴川市

92880013.261067.491101691
注,麻章区的常住人口数据中包含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316900人

文化艺术

文化建设

湛江湛江民俗风情独具特色。湛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湛江市现有民间艺术120多种,盛行30多种表演艺术,民间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几年来,通过深入挖掘和不断创新,培育和再现了遂溪醒狮、吴川飘色、东海岛人龙舞等一批民间艺术精品。其中,醒狮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已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醒狮之乡”遂溪县饮誉海内外,几年来获得了无数荣誉。2003年,该县文车醒狮团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参加了当年“中法文化年”活动,并以高桩醒狮跨越3.6米的成绩创下基尼斯世界纪录,2006年又获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和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艺术奖。2004年,该县许屋醒狮团应邀参加了当年的上海国际文化节。

雷州半岛是福建、广东等地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福建文化与广东文化等在此相互激荡交融,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湛江地区,带来了福建文化,丰厚了雷州半岛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雷州市的陈瑸、陈昌齐,吴川市的林召棠(清代状元)、陈兰彬(中国首任驻美公使)等。2004年,为了激励湛江人继往开来,弘扬红土文化,湛江市全面启动“湛江市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湛江市十大当代文化名人”评选活动,对陈瑸等名人文化进行了挖掘和保护,修复了陈瑸故居、陈兰彬故居和林召棠纪念馆等。本地媒体开辟了《红土文化名人》专栏,推出孔雀屏、李莲珠、陈湘、林奋等当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应。

几年来,湛江市经过挖掘和保护,抢救了一批文物古迹,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名镇名村。雷州市被命名为粤西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吴川市吴阳镇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雷州市的潮溪村、东林村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邦塘村被评为“中国最古老村庄”。徐闻县建起了“中国民俗摄影基地”,雷州市农民李建华创办了中国最大楹联艺术碑廊———夏岚北楹联艺术碑廊。

湛江市文化遗产丰富,“湛江醒狮”和“东海岛人龙舞”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吴川飘色、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遂溪醒狮、东海岛人龙舞和廉江舞鹰雄等6个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湛江市成功举办了湛江红土文化艺术节,全市共有3000多名农民演员参加了90个节目演出,全面展示了湛江民间艺术的风采。

地区方言

霞山主要流行粤语高阳、吴化片、雷州话两种方言,赤坎主要流行粤语高阳片和雷州话两种方言。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麻章区、开发区通用雷州话(即黎话)。吴川市、坡头区主要流行粤语吴化片,廉江市主要流行粤语吴化片、?涯话(即哎话,属于客家语分支)、雷州话(属于福佬话,即闽语分支)三大语言。

湛江是广东省内方言最为复杂的城市,主要有湛江白话、湛江闽语(雷州话)以及哎话。其中说雷州话的人数最多,集中在雷州市;霞山赤坎两区以湛江白话为多,湛江白话还细分为:湛江市区白话,吴川白话,梅录白话、廉江白话、遂溪白话、龙头塘蓬白话,硇洲(半咸水白话)等;雷州话也细分:雷城话、徐闻音、海康音、遂溪音、廉江音、麻章音,东海音,硇洲音,现在雷州话以雷城话为代表。湛江白话是粤语的一种;雷州话,属闽语的一个语支;哎话,属于客家话的一个支系。哎话以廉江石岭话以及河唇话为代表。

在本市三大方言中,说雷州话人数最多,约350万人;粤语次之,约250万人;说哎话的又次之,超过100万人。虽然雷州话人数最多,但大多只局限于雷州半岛,而粤语方言由于受广东大环摬的强势作用下,在湛江市区逐渐成为主导方言,其不断向其它方言渗透,使说粤语的人口不断增多。一些方言交界处和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还成为双语区和多语区,居民可以同时说几种方言,比如说霞山郊区的居民同时会讲雷州话、粤语、普通话。

当然在国家强制推普的影响下,加上近年来湛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外省务工人员、国企工作人员及高校学子的涌入,使得普通话在湛江主城区、坡头的南油所属五区、各高校内成为较通用的交流语言。

民俗文化

湛江年例是粤西岭南这一带独特的节日,它不比春节、中秋等全国性的节日范围之广,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传统的习俗。就像傣族的泼水节,年例是当地独有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至于庆祝的形式,也表现出了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乐观的精神状态。年例的独特性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一种乡土优越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节日,无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中的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穿令箭、殷屋舞鹰雄等极具特色。

吴川元宵: 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吴川元宵节热闹非凡,梅菉街道(镇)区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游人如潮,好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桥,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火龙、舞狮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将、踩十番、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飘色”,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吴川三绝:吴川市的飘色、泥塑、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吴川飘色1992年和1997年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荣获金奖;2000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泥塑)”。

雷剧:广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也是一个仅仅流行于雷州半岛雷州话方言区的独特的剧种,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从雷州歌、“姑娘歌班”、雷州歌班逐渐过渡发展而来。湛江,是雷剧的故乡。

飘色:在雷州半岛上,正月举行游神活动时,会让儿童扮演各路神仙,坐在高高的架子上,孩子们的长衫会把架子遮挡住,看上去就像飘在空中一般,这就叫“飘色”。飘色的风俗在雷州存在已久,孩子的选择很有讲究:2至12岁之间,必须父母健在,家庭幸福。每年村里都会将选中的孩子写入红榜贴在当眼处,这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光荣。

人龙舞:流行于湛江市郊东海岛地区。人龙舞是由人穿着特别的服装,组成巨龙的形状表演的一种传统舞蹈。每逢中秋佳节,当地百姓就会自发的组织人龙舞,配合着锣、钱、鼓等敲击乐器的节奏,人们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深刻体现了龙的威猛与大气,规模宏大、精彩异常。

安铺八音:流行于湛江市安铺地区。安铺八音以手铃、小扣锣、横萧、洞萧、二弦、三弦等21件乐器为主,组成乐队,表演当地的《报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传统民间音乐。每年的元宵、端午佳节,乐队都会走上街头,为人们表演。

本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存。民间多信仰妈祖(即天后)、海山公、关公等。在农村,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都要祭祖先敬神灵。

城市媒体

湛江电视台湛江日报碧海银沙图读湛江
湛江人民广播电台湛江晚报湛江在线粤西网
湛江金视网湛江新闻网湛江装修网湛江第九区
湛江粤视界网

历史沿革

市名由来

由“广州湾”到'湛江"市

1899年,法国强租当时名曰“广州湾”的雷州府遂溪县东部沿海(今湛江市区)法国人则称为“白雅特堡”(Fort Bayard),而此湛江对外贸易盛极一时。1943年,日军侵略者从法国人手中接管“广州湾”,到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于当年9月21日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古“椹川”亦有称为“湛川”,故定名“湛江”市。

据悉,广州湾(湛江)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在广州湾同盟会的领导下,南路、高雷地区也掀起了革命的浪潮。当年,广州湾、南路、高雷地区有许多爱国志士追随孙中山先生,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主持制定的《建国方略》,就提出建设独立自主的铁路和港口部署,更明确提出在湛江兴建南方大港和修筑连贯西南铁路以及粤海铁路大通道。今天,在湛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湛江人民的努力下,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湛江港已建设成为现代化大港口,迈进了亿吨大港的行列,孙中山先生建设南方大港的愿望得以实现。

悠久历史

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湛江辖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秦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以后,南部三县先后属交州、合州、南合州、东合州,至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统管雷州半岛三县,直至清代;北部两县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至明清属高州。

1899年,晚清政府与法国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强租法国。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下了名篇《七子之歌》(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其中第五章便是“广州湾”湛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陆续解放湛江全境。此后,五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高雷区专员公署、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3年9月,湛江地区与湛江市合并,五县划归湛江市。

湛江市区历史上属遂溪、吴川两县。隋至唐初,郊区湖光镇旧县村曾先后为铁耙县、遂溪县县治;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昺即位于市区硇洲岛,升硇洲为翔龙县;明洪武年间至清雍正年间,曾先后在市郊旧县村和东海岛设置椹川巡检司。

历史事件

美丽湛江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 政府签订《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民国32年(1943年)2月,复为日本侵略军所占,曾建立极为短暂的日伪政权。

民国34年(1945年)9月21日,由我国收回,以广州湾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1946年1月15日成立湛江市政府,为省辖市,并隶属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7年(1948年))3月改隶属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8年(1949年)5月,改隶十四区行政督 察专员署;公署设于湛江。

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广州湾,并改名为湛江市。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仍为省辖市。

1952年11月起,先后归属粤西区行政公署、湛江专区专员公署、湛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9月地区与市合并为湛江市,为省直辖市。

注:法国不等两国官员会勘,擅自派军舰驶进广州湾,强行登陆,占领炮台,制造事端,任意扩大租借地范围。由于法国故意拖延,直到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1月16日,中法才正式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这个条约共有7款,主要内容有:1.中国允许将广州湾租与法国,租期99年。2.法国所租之地,全归法国一国管辖,中国不得过问。法国可制定章程征收进口船舶的入港费;可在租借地内驻扎军队,修筑炮台及各种军事设施。3.中国船只驶入广州湾须向法国交纳各项税钞。4.法国有权修筑自广州湾至安铺的铁路,敷设电线。

广东是孙中山先生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辛亥革命前后,广东的革命活动非常活跃,广州湾(湛江前称)也成了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在广州湾同盟会的领导下,南路、高雷地区也掀起了革命的浪潮,为辛亥革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898年,法帝入侵广州湾(湛江前称),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互订广州湾条约》,设立法租界,独偏一隅的广州湾沦为法国殖民地。因当时清朝闭关锁国,而广州湾作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和商业经济发展繁盛一时,走私猖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地方,而此时,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来要推翻腐败的政府,建立民主共和。

革命活动需要筹集大量经费,而当时的广州湾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正有利于革命党人筹措经费。同时,广州湾由法国人统治,革命党人在广州湾开展活动、发展革命人士加入同盟会,可以避免清军的监视,清兵难以捕抓。而且广州湾位于粤桂两省的交界处,发展武装力量可以渗透西南腹地。

对外交流

医疗卫生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第一中医院、第二中医院、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九六医院等都为国家级三甲医院。

友好城市

湛江澳大利亚凯恩斯

俄罗斯谢尔普霍夫

南非 伊莱姆比

美国大西洋城

中国永州市

中国成都

中国昆明

中国 防城港

中国长沙

中国六盘水

中国贵阳

中国 益阳

中国遵义

中国海口

中国桂林

其他信息

美食

湛江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濒临南海,近海滩涂海湾众多,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拥有全国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和浅海珊瑚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湛江盛产天然优质的海鲜食材,被誉为“南海鱼仓”。湛江海鲜美食在全国久负盛名,素有“吃海鲜,到湛江”。

湛江市在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过程中,决心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第三产业。2009年初,湛江市做出申报“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决策。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经贸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的全力以赴、团结协作、不辞辛劳努力下,积极挖掘传统海鲜美食文化,广大餐饮企业在传承传统海鲜烹制技法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湛江特色的海鲜美食文化。市政府于2009年11月正式向中烹协提出授予“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的申请。今年1月11至13日,中烹协认定专家组到湛江进行全面的实地考察认定。通过对湛江农海产品资源产地、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及美食街区的考察,并认真听取了湛江市政府的专题申报汇报后,认定专家组对湛江的海鲜美食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原则同意命名湛江为“中国海鲜美食之都”。中国烹饪协会于2010年1月15日进行网上公示(15天),公示期满后,经中烹协会长会议通过,湛江正式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国海鲜美食之都”。

湛江夜食与路边小吃

湛江属于夜晚的美食,主要是海鲜、炒粉和粥,可不要因为炒粉和粥的简单而小瞧了这湛江的二宝,湛江的独门制法,令这两味风味小吃,特别是口感,与别处尤其不同,具有本土特色。

生蚝:生蚝是无须冗叙了。夜宵食肆的招牌景观是在炭炉上排列得整整齐齐的生蚝。湛江的生蚝,胜在味鲜,个头倒不一定很大,咬下去肉质紧致而富有弹性,甘香和清甜满口。对付生蚝,湛江人只有下蒜蓉烧一种做法,大概觉得如此可带出蚝的原汁原味。就连当红歌星张敬轩来到湛江都要吃一番。

蟹:蟹是湛江饭桌上常见的菜式,在湛江,上菜的顺序绝对是海鲜先行,而在广州作为头盘的鸡倒要等到几近最后才上。这里的蟹大肉厚,专心对付一只,可能导致错过后面的许多味菜,所以吃蟹可以三心两意,一边留意饭桌上的菜式变动,有空闲机会了才炮制夹到自己碗里的大蟹钳。沿海各地均有出产,主要有青蟹、花蟹。优质青蟹称膏蟹,其中东海民安和吴川芷寮所产膏蟹以其膏黄、肥嫩、味美而闻名。花蟹则物美价廉。

对虾:湛江市历来为全省有名的对虾产区,年产一般2000多吨,以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最多。天然海产的对虾,肉嫩而质滑,加蒜蓉白灼,鲜味逼人。

炒粉:在广州,炒粉分干湿两类,湛江的炒粉多带点温温的湿润却又不像广州的湿炒粉那样,有点软塌塌,这里的粉弹性很好,颇有糯感,又绝不粘牙或易化,故吃起来十分有快感。

粥:广州人爱稀粥,米和水化在一起,像汤,稀稀的,入口即化。潮汕人喜欢冷饭粥,水是水,米是米,水与米泾渭分明,还要求米有点饭的硬感。湛江的粥则与此二地不同,湛江的粥是绵软的,入口能感觉到粥的存在,却不像广州的粥那样立刻没了,也不像潮汕的粥那样需要咀嚼。口味特别舒服,好!

另外,湛江本地人饮食为正宗粤菜风味,但因其所处环境、气候、物候、风俗的不同,形成了自己的风味食品。因为临近海边,湛江的海鲜相当出色,而历史上形成的地方美食,也很具有特色.

大鱼汤:将鱼头用各种配料,慢火煲几个小时,呈现出乳白色,浓香扑鼻。

白切鸡白切鸡:广东不少地方有吃白切鸡的习惯,但湛江人尤其喜爱白切鸡,它是湛江人节日加菜、宴客的“第一菜”。本地人做白切鸡一重选鸡,二重煮鸡,三重配味。所选鸡均为本地细骨农家鸡,绝不用饲料鸡和大骨鸡;煮鸡要求慢火煮浸,熟至八九成即可;配料用沙姜、蒜蓉。本地之白切鸡均肉嫩骨香,十分可口。

清煮花蟹:湛江人吃花蟹,其吃法特别之处是清煮。方法是将花蟹洗净,整个放于锅中盖好,不用放水,慢火煮,闻到香味即可吃。这样的蟹保持了其本身的风味,因此特别可口。

白切狗:湛江人爱吃狗肉,而其吃法却很特别,喜欢白切,而且一年四季照吃无忌,尤其喜吃“夏至狗”。在市区及徐闻、雷州、遂溪等地的街头巷尾,每当夜幕降临之际,摊档上,一条条香喷喷的熟狗立于案上,人们三五成群慢慢品味白切狗,谈天说地。

沙虫汤、沙螺汤:沙虫、沙螺均为本地著名海产品,有滋阴补肾之功效。本地人十分喜欢沙虫、沙螺煲汤、煮粥。

油炸虾饼:湛江市区及各城镇,遍布油炸虾饼小档,香气流溢。其制作方法是:米粉加葱花调糊,用小铁器盛装,再加两条去壳鲜虾,后放进油锅炸至金黄色即捞起,配以少量精盐、一片生菜,香味诱人。

小贴士:夜宵可谓琳琅满目,烧蚝当然是主打,同样热门的还有白鸽粥,每家大排档都把这个作为招牌打出来。

本地鸡:

湛江市旧称“广州湾”(于1899年沦为法国租借地),与粤西等地饮食习惯相通,湛江菜属粤西菜之列讲究粗料精制,原汁原味。湛江本地鸡一度风行广州食肆。正宗的湛江鸡选自湛江吃谷米和草长大的农家土鸡,是生长速度慢或生下头一窝蛋小母鸡,这样的鸡肉质纤维结实,易积聚养份。做好的鸡外表金黄油亮,入口皮爽肉滑,香味浓郁,再加上一碟香油蒜汁蘸料,惹味”得很!

特产

甘蔗 盛产于本市各地,种植历史较长。1991年总面积达235万亩,总产951万吨,以遂溪、雷州最多,总产分别为300万吨和299万吨,居全国各县之第一、第二。徐闻、廉江及市郊也大面积种植。为本市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

番薯 番薯盛产于各县,为本市历史上著名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总产量20多万公斤。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多,番薯面积大减,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生活才平提高,而对番薯的需求量增加,因而番薯身价日高。著名民间传统优质品种有:标心红、金瓜黄、细女笑、四季红、不论春、黎佬薯等。

花生 本市传统经济作物,各县均较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约55万亩,总产6.5万吨。花生仁主要用于榨油,本市所产在生油素负盛名,尤以土榨花生油为上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红江橙 1972年开始种植,原由廉江市内的红江农场培育成功,于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特点是果大、皮薄、肉色橙红、鲜艳、内质柔嫩、化渣多汁、酸甜适度。现全市普遍种植,到1991年种植面积18万亩,年产量达7.8吨,产品销往海内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在国内外颇负盛名,被列为国宴佳果,有“果王”之称。菠萝 主要种植于徐闻县和雷州市。徐闻县初种植于20年代,现为为县内主要经济作物。基地连片,人称“菠萝的海”。该县愚公楼菠萝,久负盛名。西瓜 主产地雷州和郊区东海岛,尤以雷州龙门所产西瓜最负盛名,且一年四季均可种植。近年来大力发展,产品主要北运。

香蕉 历史上本市各县均有种植,但面积不大。近年来大力发展北运水果,徐闻及吴川、廉江、坡头区等地大量种植。成为北运水果的大头。?芒果为本市近年来新发展的热带水果,遂溪、雷州及郊区等地较多,本市所产芒果果大,味道香甜,产品大量外销。

菠萝蜜木菠萝 又称菠萝蜜,为热带水果,结果于树干,果型甚大,风味独特,各县均有种植。虽种植面积不大,但是本市很有特色的水果。

龙眼 荔枝 廉江及吴川、坡头为主产区,本地龙眼 荔枝品种好,质量优,成熟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全市大力发展。

蒲草 古代已开始种植,解放前整个雷州半岛有10多万人靠种植蒲草及加工蒲草编织品为生,其产品是本市主要的传统出口产品。解放后以60至70年代种植较多,后由于流通渠道不畅而产量下降,近年来种蒲业重新兴起,遂溪、雷州及东海太平为主产区,各产区均出现不少蒲草种植、加工、运销专业户。

黑芝麻 种植历史悠久,以遂溪县种植面积最大,全县一年产量50万公斤,其中出口30~35万公斤,远销日本和欧洲等国,所以遂溪有“芝麻之乡”之称。著名的小磨芝麻油和芝麻糊均用此芝麻制造。

良姜 为徐闻之土产药材,明、清开始人工种植,当时曾为国家专营产品。解放后由国家统一收购出口,年产一般20万公斤左右,现种植面积1万多亩,是县内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蒜头 为廉江传统土特产之一。以廉江市属的吉水、石城和石岭等镇所产为多,质量以吉水的那楼寨、低山以及石岭的下高村一带的最优,具有个大、皮薄、光滑、蒜瓣均匀、辣味适度等特点,历史上曾腌制销往港、澳。现每年逢蒜头收获时节,信宜、江门、广州及本市各县的商客便到廉江订购,近几年来还被县、市外贸部门收购出口,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地。

红烟 主产于廉江长山、塘蓬、石颈、石岭、青平、雅塘、龙湾、和寮、吉水、河唇等地。产品具叶脊光滑柔润、叶炳细圆、叶脉幼细、味道芬芳香醇等特点,1961年获全国红烟、黄烟质量评比第二名,1986年中国科学院把廉江红烟定名为“竹叶型"红烟。种植面积约4万余亩,总产约4000多吨,产品畅销国内外。

茶叶 湛江的茶叶生产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最近几年,湛江的茶叶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农垦系统的传统绿茶以外,以台湾乌龙茶为主导产品的廉江市茶业异军突起,种植面积已达1万多亩,年产茶叶200多万斤,成为全国知名的台湾乌龙茶主产区。湛江品牌茶叶有茗皇茶、湖光绿茶、劳福茂茶、海鸥碎红茶等。

蔬菜湛江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各种蔬菜。近年来,专门运销北方的蔬菜生产迅速发展,主要品种是圆椒、青瓜、前瓜、青刀豆等。全市1991年种植蔬菜87.2万亩,其中北运蔬菜44万亩,北运总量达30万吨,有专营北运蔬菜的购销站1000多个,果菜北运铁路专线13条,制冰厂19间,远销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成为北国的“大菜篮子”。

剑麻 产于雷州、徐闻两县,种植总面积10万余亩,年产量近1万吨。由东方红农场引种、繁殖、推广成功,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剑麻快速繁殖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场主要品种是龙舌兰,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七分之一,占全国龙舌兰纤维产量的四分之一。

橡胶 主要产于雷州、徐闻、廉江和郊区境内农场,以南华农场、湖光农场为多,为本市较大宗的热带作物。1952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后经过调整,现存37万亩,年产干胶1.5万吨,居全省之首。

桉树 桉树是绿化雷州半岛的先锋树种,重建雷州生态系统的“骨骼”。现全市有桉林170万亩,为全国最大的桉树生产基地。主产于雷州林业局下属各林场。近年来已加工大批木片出口,现正筹建全国最大的木桨厂。桉油也是传统的出口产品。

雷州黄牛 饲养历史悠久,民国时期为重要的出口产品,供应香港市场,现为我国10大良种牛之一。主产于雷州、徐闻、遂溪3县;尤以雷州数量最多,居全省之首,在全国非牧区县也名列前茅。徐闻山羊 清代已开始饲养,以肉肥味美闻名。为该地农村重要的副业收入之一。

瘦肉型猪 为本地猪的优良品种之一,饲养于廉江、遂溪、吴川等地,具有瘦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特点。现建有年产28万头瘦肉型猪的生产基地。各县均有生产,以遂溪为多。廉江每年有上万头乳猪及万头肉猪销往香港。

三黄鸡 为湛江本地鸡的优良品种,产于本市各县区,以骨香肉滑、味道鲜美而驰名,为重要出口产品。现建有年产400万只的三黄鸡基地。吴川板桥镇和廉江市的三黄鸡在省内和港澳市场颇负盛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