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学校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郑德涛
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校长
陈春声
党委副书记李萍、国亚萍、朱孔军
纪委书记国亚萍
校长--
常务副校长汪建平
副校长颜光美、黎孟枫、魏明海、李善民、朱熹平、余敏斌
校长助理夏亮辉、马骏、李文军、陈绍彬

校园文化

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校训词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孙中山亲笔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

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 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学校为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广泛征求校内外各界人士,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国父手创 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 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吉祥物

中大“马丁堂守护神兽”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从广州城内觅得并迁入校园安置的,在康乐园里已经默默伫立了近百年。作为典型的“南狮”,它口衔飘带、脚踩小狮、半蹲回首,隔着草坪,远望着钟荣光先生当年的宅邸黑石屋。

史海新毕业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现供职于中山大学校长办公室,他以此为原型设计吉祥物 。中山大学吉祥物——中大师

对应于校训的五只“中大狮”造型,还原了中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态:“博学狮”呈直立状,身着学位服,透出对学问的敬重与追求;“审问狮”灵动活泼作前扑状,回首四望,充满孩童般的好奇;“慎思狮”似在假寐静思,伏地不动;“明辨狮”正襟危坐,伸出右手食指像在怀疑指正;“笃行狮”造型则直接还原马丁堂前石狮的动作神情,从蹲姿变为站立,充满蓄势待发之感。

重点专业

国家品牌9个

会计学 历史学 哲学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软件工程">软件工程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法医学

国家重点8个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 社会学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
英语 化学 生物科学">生物科学 网络工程">网络工程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直属院系

截止2013年,学校设有42个学院和5个直属系,在119个本科专业招生。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外国语学院

翻译学院

传播与设计学院

岭南学院

国际商学院

法学院

亚太研究院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心理学系

管理学院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旅游学院

资讯管理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球科学系

海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软件学院

移动信息工程学院

超级计算学院

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工学院

中山医学院

光华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学院

药学院

护理学院

博雅学院

逸仙学院

国际汉语学院

教育学院

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外语教学中心

通识教育部

知识产权学院

创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国家保密学院

附属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中山眼科中心

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学科建设

截止2013年12月,中山大学有4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25个硕士专业学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2年组织开展的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有16个学科进入前5,32个学科进入前10。

中山大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生物学

工商管理

中山大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逻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类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

英语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基础数学

凝聚态物理

无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人文地理

药理学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内科学(肾病)

神经病学

外科学(普外)

眼科学

耳鼻咽喉科学

肿瘤学

卫生毒理学

行政管理

中山大学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中国哲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光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病原生物学

截止至2014年,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山大学在以下16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1: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材料科学

生物与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与遗传学

植物与动物学

计算机科学

环境/生态学

微生物学

农业科学

社会科学总论

临床医学

药理学与毒理学

神经与行为科学

工程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性、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性、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光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植物保护、草学、核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化学工程与技术、水利工程、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

专业学位授权点:

临床医学博士、口腔医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会计硕士、教育硕士、翻译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图书馆情报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审计硕士、工程硕士。

师资力量

曾经任职于中山大学的文科著名教授有陈寅恪、李达、庄泽宣、岑仲勉、岑麒祥、朱谦之、朱希祖、罗香林、梁方仲、刘节、鲁迅、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赵元任、郁达夫、容庚、商承祚、罗常培、冼玉清、王力、方孝岳、詹安泰、王季思、董每戡、梁宗岱、钟敬文、冯友兰、周辅成、周谷城、俞平伯、何思敬、高剑父、陈望道、董作宾、傅尚霖、胡体乾、崔载阳、容肇祖、许地山、邓初民、杨树达、洪深、周鲠生、罗克汀、汪敬熙、郭一岑、马采、杨荣国、吴康、杨树达、王亚南、陈序经、杨成志、许崇清、端木正、梁钊韬、金应熙、戴镏龄、马思聪等,理工农等科著名教授有姜立夫、王星拱、朱家骅、黄际遇、张云、罗宗洛、邓植仪、何衍璿、丁颖、戴辛皆、胡金昌、陈焕镛、丁绪贤、邬保良、蒲蛰龙、朱洗、胡世华、朱物华、卢鹤绂、冯秉铨、高兆兰、谢家荣、孙云铸、乐森璕、斯行健、冯景兰、杨遵仪、陈国达、何杰、王之卓、陈可忠、高由禧、罗雄才、龙康侯、高兆兰、林尚安、叶良辅、李学勤、朱庭祜、潘钟祥、莫柱荪、姚文光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截至2013年,中山大学有博士生导师117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478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62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5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5人,“973”首席科学家(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9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获得者9名,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2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姓名出生年月学术专长当选时间所属学部备注
苏锵1931年7月主要从事稀土研究1995年化学部
计亮年1934年4月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2003年化学部
曾益新1962年10月主要从事肿瘤学研究2005年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许宁生1957年7月主要从事真空微纳电子学研究2009年信息技术科学部
陈小明1961年10月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晶体工程研究2009年化学部
石钟慈1933年12月主要从事阵特征值的定位问题、有限元的理论、非协调元的收敛性等研究1991年数学物理学部(双聘)
徐至展1938年12月主要从事光学与光子学、激光科学、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等前沿学科领域研究1991年数学物理学部(双聘)
黄荣辉1942年8月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研究1991年地学部(双聘)
孔祥复1942年9月主要从事肿瘤系统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研究1999年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双聘)
郑度1936年8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1999年地学部(双聘)
陈新滋1950年10月主要从事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工作2001年化学部(双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出生年月学术专长当选时间所属学部备注
林浩然1934年11月主要从事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的研究1997年农业学部
孙玉1936年4月主要从事战略兵器试验系统及军事战略通信系统研制工作1995年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双聘)

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团队黎孟枫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吴承学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桑兵
化学教学团队陈小明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王金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李萍
国际金融课程群教学团队陈平
实验生理科学教学团队王庭槐
法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赵虎
行政管理教学团队马骏
外科学教学团队梁力建

教学建设

截止2013年,中山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门,有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汉语言文学

历史学

哲学

人类学

行政管理

工商管理

会计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微电子学

化学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网络工程

软件工程

法医学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护理学

教学基地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哲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

法学

信息技术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数学分析
生理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现代生命科学
现代化学实验与技术
领导科学人体寄生虫学无机化学
法医病理学细胞与遗传学实验
思想道德修养
行政管理
史学概论放射诊断学
政府绩效评估
细胞生物学基础会计综合化学实验医学统计学实验生理科学
植物学药理学
中国古代史旅游地理学
牙体牙髓病学
有机化学中国近代史病理生理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外科学
中国古代文学人体解剖学
电动力学
中级微观经济学
大学英语
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信息资源共享

教学成果

中山大学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2004年至2011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中,中山大学队共参加了62次亚洲区域赛,其中1次夺冠、2次获得亚军、13次获得季军,并且13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国际决赛中取得1银3铜的成绩。2007年,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9年,学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2010年,学校“瀚潮创业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获得由教育部主办、昆山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2011-2013年,学校医学院代表队蝉联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主办的第一、二、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已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0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开展了近50个联合培养项目和147个交换生项目;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万名;每年约10%以上的本科生有过海外学习的经历。2005年起,学校先后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开展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积极鼓励与港澳台高校及教育研究机构的短期交流项目。

学校2010年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2012年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分别共建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和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借鉴其在人才培养上的模式和经验,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领域人才。2013年3月,学校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临床与转化研究领域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两国乃至全人类的医学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积极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2013年12月,该校与德国吕讷堡洛伊法纳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洛伊法纳大学政治、哲学与经济项目,整合国际优质教育与研究资源,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了解中欧文化的人才。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止2014年,中山大学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拥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个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拥有29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

中山大学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珠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其他部委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级科研机构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与病害控制国家专业实验室

植物基因工程国家专业实验室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家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国家开放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数字家庭互动应用

半导体照明材料及器件

河口水利技术

物联网芯片与系统应用技术

临床医学分子诊断

新药成药性评估与评价

教育部重点科研机构

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肿瘤学与抗肿瘤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海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食品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超级计算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因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卫生部重点科研机构

眼科学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肾脏病临床研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辅助循环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医药生物卫生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到 2012 年 12 月,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 616.03 万册 ( 件 ) ,其中,古籍图书 近 44.54 万 册;中文纸本期刊 61.33 万册;外文纸本期刊 35.24 万册;中文电子期刊 39368 种;外文电子期刊 42680 种;中文电子图书 113.09 万册;外文电子图书 45.10 万册;光盘及 网络数据库 300 多种; 多媒体光盘资源 5.75 万片。中山大学图书馆同时还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CALIS) 华南地区中心, CALIS 数字图书馆基地,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CASHL )华南区域中心,教育部 16 个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之一。

学术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1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SN0529-6579

CN44-1241/N

2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000-9639

CN44-1158/C

3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ISSN1672-3554

CN44-1575/R

4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ISSN1001-7098

CN44-1391/R

5

现代临床护理

ISSN1671-0275

CN44-1570/R

6

新医学

ISSN0253-9802

CN44-1211/R

7

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ISSN1002-0152

CN44-1488/R

8

癌症

ISSN1007-1793

CN44-1195/R

9

眼科学报

ISSN1000-4432

CN44-1119/R

10

器官移植

ISSN1674-7445

CN44-1665/R

11

南方人口

ISSN1004-1613

CN44-1114/C

12

文化遗产

ISSN1674-0890

CN44-1649/G0

13

南方经济

ISSN1000-6249

CN44-1068/F

14

逻辑学研究

ISSN1674-3202

CN44-1649/C

15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ISSN1001-2036

CN44-1206/R

16

公共行政评论

ISSN1674-2486

CN44-1648/D

17

现代哲学

ISSN1000-7660

CN44-1071/B

18

中华肾脏病杂志

ISSN1005-8001

CN44-1217/R

19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ISSN1009-976X

CN44-1510/R

20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ISSN1671-301X

CN44-1539/R

21

热带医学杂志

ISSN1672-3619

CN44-1503/R

22

解剖学研究

ISSN1671-0770

CN44-1485/R

2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ISSN1671-8283

CN44-1530/R

24

现代计算机

ISSN1007-1423

CN44-1415/TP

25

家庭医生杂志

ISSN1004-6348

CN44-1121/R

科研成果

2001年-2013年,中山大学作为首席科学家单国立中山大学牌坊

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5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8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类项目58项,理工医科领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7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7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

2006年至2013年,中山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89项。2011年,学校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1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并列第一。“十一五”以来,全校文科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10项,其中,2006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6项

天然病毒M1(2张)

,2007年获广东省2004-200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2009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广东省2006-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3项;2011年获广东省2008-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5项;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5项,获广东省2010-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

“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了正常细胞。”这个困惑了全世界医生和癌症病人的怪圈,终于可望打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教授课题组于2014年10月7日在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天然甲病毒M1具有选择性抗肿瘤作用的最新研究,该研究表明,一种叫做M1的天然病毒能特异性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种新型溶瘤病毒有望成为下一代抗癌利器。

本科专业

法学4个

人类学 社会学类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 法学

工学8个

生物医学工程 交通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信息安全
软件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材料物理">材料物理 理论与应用力学">理论与应用力学

医学6个

护理学 康复治疗学 法医学 预防医学
口腔医学 临床医学

理学7个

心理学类 海洋科学 大气科学类 地理科学类
化学 化学类 物理学

哲学2个

逻辑学 哲学

文学5个

日语 法语 德语 英语
汉语言文学

经济学1个

经济学类

管理学4个

会展经济与管理 旅游管理 行政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历史学类1个

历史学

医药卫生大类1个

药学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 高考派
  • 历史沿革

    原中山医科大学

    岭南大学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 Peter Parker )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 Pok Tsai )医局”。

    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

    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

    1886 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

    中山大学历史照片(4张)

    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

    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

    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

    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随大学更名,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医科。

    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科大学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组立华南医学院。

    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

    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

    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

    1981年成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

    原中山大学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

    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1924年6月9日,孙中山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

    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

    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

    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

    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第一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47年设置体育系,袁浚从武汉大学被聘至中大任体育系主任。

    中山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入主原岭南大学校址康乐园。

    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历史沿革示意图

    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调出,组建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教授率领调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由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

    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举行开学典礼。

    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 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1953年7月开始第二次院系调整。

    中山大学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同时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政法学院。

    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现华南植物园)。

    同时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是年国家卫生部发函认定学校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8位为一级教授。

    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

    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序列。

    2001年1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序列。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0月26日举行“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

    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历年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2013 673 645 632 一批
    2012 585 580 575 一批
    2011 635 589 576 一批
    2010 632 584 555 一批
    2009 646 585 551 一批
    2008 640 587 527 一批

    特色专业

    医学

    成立于1866年的中山医学院不仅是中山大学的品牌学科,而且也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开创了中国西医学科的先河。本学科一般分为本科5年和本硕博连读8年两种学制,其中以8年制本硕博连读的临床医学最著名,以它为首的一大批医学专业是目前国内外大量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高考录取分数几乎年年都是中山大学最高的。

    岭南学院和管理学院

    是两个有很多共性的学院,整体实力都比较强,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深入的交流和广泛的联系,交换学习的机会也比其他的学院多一些。岭南学院的前身是岭南大学,至今岭南学院仍有自己的董事会,位于美国的岭南基金会每年也会给岭南学院乃至中山大学大量学术科研上的资金支持,所以,假如你想学习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中山大学的岭南学院或是管理学院,绝对是不错的选择!

    哲学

    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育的院系之一,拥有中国最知名的胡塞尔研究专家刘小枫教授等知名专家们执教,名声远扬,保研率也是高达30%之多。这些被保送的学生不仅局限于本校,而且还可以被保送到清华、北大、复旦等类似的名校。人类学在全国来说那算得上是数一数二;法学在广东地区高校中实力也很强。

    杰出校友

    领域姓名简介
    政界

    林若

    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杨泰芳

    原国家邮电部部长

    曾生原广东省副省长、原交通部部长

    曾宪梓

    原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卢瑞华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刘文杰

    原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

    黄华华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黄淑和

    现任国资委副主任

    蔡东士

    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王秦丰

    现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陈志荣

    现任海南省副省长

    招玉芳

    现任广东省副省长

    潘逸阳

    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李嘉

    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

    林雄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闫小培
    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彭清华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陈建华现任广州市市长

    工商界

    方风雷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

    曾宪梓金利来集团董事长

    邹锡昌

    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许良杰

    前思科集团全球副总裁、新浪联席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邓国顺

    中国U盘之父、朗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郑南雁7天连锁酒店董事长

    戴小京

    财讯传媒集团执行董事

    李琪

    阿里巴巴公司首席运营官

    林斌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袁文辉Polycom全球副总裁
    谢振宇酷狗音乐创始人、总裁

    人文科学界

    黄药眠知名文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

    詹安泰

    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

    岑麒祥

    语言学家

    黄友棣

    台湾知名音乐家、作曲家

    黄天骥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知名教授

    夏书章
    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之父”

    黄建华

    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赖江基

    暨南大学副校长

    陈小奇

    知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代表作《涛声依旧》等

    陈平原

    知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敏生

    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何东平现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黄灿现任南方日报社副社长、《南方周末》总编辑
    邢明现任天涯社区董事长
    张异宾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徐安龙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曾益新现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

    自然科学界

    丁颖

    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稻作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泽昭

    医学家、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涤新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沈其震

    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国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周立三

    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廷儒

    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善欢

    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秉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达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杨简

    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简浩然

    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蒲蛰龙

    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莫伯治

    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耀祥

    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黎尚豪

    中国科学院院士、淡水藻类学家

    张作梅

    机械工程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骏

    美国科学院院士、心血管专家

    江静波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院士

    江元生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叔华

    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启铿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泽宗

    天文学家、天文学史专家、中科院院士

    苏锵

    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庞雄飞

    昆虫学家、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世镇

    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浩然

    鱼类生理学、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甄永苏

    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学、肿瘤药理学专家

    李绍珍

    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栋材

    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春广

    半导体微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国泰

    个体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宁生

    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小明

    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寿武

    数学家、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曾益新

    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凡凡

    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永光IEEE院士、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 校区分布

    截止2013年7月,中山大学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南校区

    通讯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35号(510275)

    占地面积:1.17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逸仙学院、亚太研究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学院、外语教学中心、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一、二年级在此就读。

    北校区

    中山大学北校区地图

    通讯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510080)
    占地面积:0.39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

    东校区

    中山大学东校区地图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510006)
    占地面积:1.13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学系、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国家保密学院、软件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药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一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珠海校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通讯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519082)
    占地面积:3.48平方公里
    院系设置: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海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移动信息工程学院为整建制学院;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球科学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生在此就读。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2013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专业名称 平均分 最高分 录取批次
    预防医学 630 635 第一批
    软件工程 632 633 第一批
    临床医学 643 664 第一批
    口腔医学 643 649 第一批
    物理学 655 660 第一批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656 656 第一批
  •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875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