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科
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ο?κο? [OIKOS]而来,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μο?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组成,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基本介绍
词语释义
相关配图拼音jīng jì
基本解释:
(1) 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如农业经济的急速发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
古籍解释:
(1).经世济民。《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唐袁郊《甘泽谣·陶岘》:“ 岘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宋梅尧臣《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红楼梦》第三二回:“ 宝玉 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2).指治国的才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 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一:“﹝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 补残先生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
(3).谓耗费少而收益多。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香港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
(4).指财力、物力。鲁迅 《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丁玲《母亲》二:“ 小菡 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
词源文化
相关配图(一)“经济”一词的演变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而可以看到“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
能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安邦兴业,武能御侮却敌。古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学派的众人,会按照《大学》中“三纲八目”的要求去做学问、做人,而三纲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古代“经济”一词的最外向的表示。
至于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记,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故而经济一词新亦被中国引用。
如同“哲学”一词,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这个词语的,也是通过日本对西方学说的翻译,成就了哲学一词。如今的哲学一学科范围内的知识,在中国古代是被称为“慧学”的。
(二)英文“economy”的词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这个名称后来被马歇尔改回经济学(Economics)。到了现代,如果单称经济学的话,是在政治经济学或者更广的层面来考虑经济,因此一般在指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同义的。
概念区分
相关配图一、工具书解释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经济活动的载体形式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第1、2个解释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第3个解释是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用法;第4、5个解释是古希腊对经济一词的用法。
二、传统政治经济学著作解释
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三、俄罗斯经济学家解释
9.经济就是遵循一定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
10.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以上见参考文献[俄]M.N.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1.经济是指财富;
1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1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1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1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1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1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9.经济是指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
2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相关配图金融市场
2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2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23.经济是指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2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2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2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2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研究对象
相关配图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1、财富说
财富说是一种年代最早、历史最长,持有人数最多的经济学对象理论。^A古希腊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到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多数经济学家都有这种对象理论。
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财富及其增长问胚。重商主义者对研究财富的热情,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他们以财富为中心研究了财富的形式(金银)、产生(流通领域)和增长途径(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多为财富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国家税收,如何增加国家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在他的(赋税论)中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财富增长之道的。大卫-李嘉图遵循斯密的财富对象理论,但特别重视财富的分配问题,他把财富的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政治经挤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
据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大部分加以论述,创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纲要)中,继承和发挥了萨伊的三分法,提出了四分法对象论,即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研究财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原理。
2、历史或制度说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反对者,在经济研究中始终将历史放到极端重要的地位,并且坚持以民族国家为中心来建立经崭学。
十九世纪初亚当·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有两重目的:既求个人利益的极大满足,又使整个民族大家庭得以加强,并且后者是主要的。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提出了国家经济学与世界主义经济学相对立。他认为国家经济学是代表经济落后国家利益的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落后国家的富强之道。世界主义经济学是代表经济上先进国家的利益的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世界经济。
历史学派创始人罗雪尔指出,国民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论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诸规律的科学,经济学应与法律、国家、宗教等学科密切相关,并以他们为基础。希尔德布兰德声称,经济学应该产生一种文化史的经济史,并与历史的其他分支和统计学密切相关。
新历史学派代表施穆勒进一步区分了国民经济学和国家经济学,认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国民经济,国家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职能。美国制度学派把制度当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动力,并以注重制度研究为根本特征。美国制度学者凡勃仑认为,经济学应该研究制度的起源、演变对相应社会经济关系的作用。康芒斯则直接把自己的著作取名为(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于集体行动(风俗、家庭、公司、国家等)在控制个人行动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理论。
3、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说
西斯蒙第和罗雪尔都曾提到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但他们所讲的人的概念比较含糊。
主观经济学派的先驱者马斯夏在(经济和谐)中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并解释说,“欲望、努力、满足,这就是经济观点中的人”。
奥地利的门格尔则明确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他把经济学分为应用经济学、历史统计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他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庞巴维克和维塞尔依然都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杰文斯也指出,经济学为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
4、人与财富综合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是财富科学的说法遭到异议,研究人的定义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综合了各种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一方面是一种研究财富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部分。
5、人类选择行为说
1932年,罗宾斯总结许多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概念的共同实质,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 门研究目的与具有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科学”。这就说明了,经济学的产生就在于人类无尽的欲望与物品稀少性的矛盾。
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中,也更为明确地显示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科学。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也写道,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的科学。
6、宏观经济行为说
宏观经济行为说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凯恩斯革命以前的经济学多是分析微观经济行为,如研究单个消费品、个别市场或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经济行为,多属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而凯恩斯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转向宏观经济行为分析凯恩斯强调的是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研究,着重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如何使该体系中之全部资源达到最适度就业”。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说
为弥补凯恩斯经济学只着重宏观经济分析,忽视微观经济分析的缺陷,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他们以稀缺法则为起点.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对稀缺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源配置中会有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国家干预。
而资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模式和方式,这就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当代不少经济学者主张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由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宏观控制的经济。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该定义涉及四个问题:一是稀缺资源,这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二是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是资源利用,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是经济体制,因为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8、广义对象说
广义对象论有两种观点:(1)横向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三个方面。(2)纵横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渊源、流派、理论、方法、问题、政策。
相关名词
市场经济
相关配图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无论在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下,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性区别:
独立的企业制度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是由市场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的,企业要对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的变化作出灵活反应。
因此,企业必须有独立的产权,能够自主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预算约束硬化。
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
完善的市场体系
市场机制要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必须具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求在市场中必须有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充分竞争,以避免产生买方或卖方的垄断现象,否则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就会受到限制。
开放的市场空间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社会生产的增长,必然要求市场的扩大,从而要求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国家连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把分散的地方市场联合为统一的全国市场;把国内市场联合成为世界市场。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的、无国界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
健全的法制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如市场的准入、市场的交易、市场的竞争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保证和约束,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协调与管理市场上各种经营活动。没有好的法制环境,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市场秩序的有序性都将缺乏根本的保证。因此,从根本上讲,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基础资源的整合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当建立在资源广泛的整合过程当中。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应当合理的予以开发利用,使大量的基础经济资源做经济发展的后续储备。建立长期而有效的经济资源供给制度,才能够确保市场经济长期稳步的发展下去。
泡沫经济
《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经济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时间了。
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更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很难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经济外部性可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示。
从理论上讲,一般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也就是说,存在外部性时,仅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促使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适度的干预。从现实上讲,外部性特别是外部不经济仍是一个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
相关分类
经济分类
1.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2.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3.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4.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5.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部门分类
经济根据所在不同部门的表现,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交通经济,科技经济等部门,从中可以更好了解部门经济的各种特点和不同的运行机制,包括如下:
农业经济
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界人们还认为森林是砍伐不尽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是主要的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古代许多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人口,而西方贩卖奴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从政治制度来看,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中国和法国曾分别是亚、欧大陆上劳动力经济作为发达的国家。农业经济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这一经济阶段中,人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使用的是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工具和马车、木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从事第一生产——农业,辅以手工业。
在这几千年中,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没有改变。这时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因为从总体来看,人的智力方面的差别不太大。据统计,在低机械程度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智力支出之比是9:1。同样,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成为争夺的对象。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成为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就有了经济发达之后的诸多文明之地:如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就整个世界而言,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资源的占有或通过体地占有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的。在农业经济阶段 ,广大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缺衣少食比较普遍,不能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危机。教育很不普及,文盲占大多数,人才难以流动和发挥作用。
相关配图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又叫资源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积累,人类开发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19世纪以来的世界战争,其目的主要是掠夺或保卫自然资源。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针对的主要是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在国家独立自主的条件下,有了资源,就能发展经济。自19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陆续完成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拖拉机、机床等代替了手工生产工具,汽车、货车、轮船和飞机代替了落后的交通工具,生产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这一时期,知识对于经济的作用尚未起到决定性作用。
铁矿石、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并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 在工业经济阶段,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 包括通过劳动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来进行。所以,虽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了,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不成正比。西方主要国家大约花了100年时间解决温饱问题,又用了约50年时间变成小康,以后才逐步开始富裕。在这期间,它们基本普及了中等教育,开始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比较成功地开发了智力资源。
旅游经济
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发展旅游经济的优势是: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人口3900万,面积50平方公里的西班牙,是世界第一个旅游大国,被称为“旅游王国”。它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阳光、海水、沙滩的优势以及一流的服务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1972年至1977年,该国旅游收入平均占全部出口收入的26%,其中1975年,西班牙进出口贸易逆差达78亿美元,而旅游收入31亿美元,补偿了40%贸易逆差。旅游业发达的瑞士也如此。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据法国旅游业协会主席菲利普·邦贝尔热分析:“43%的旅馆、咖啡店和饭店的收益,同旅游直接有关;航空运输收益的42%同旅游有关,铁路运输收益的23%、汽车的12%、农业的8%、建筑业的6%同旅游业有关。”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大要素。要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去乐。因此,旅游的发展,必然不断带动与这要素直接相关的饮食、建筑、交通、邮电通讯、园林、商业、轻纺、保险等行业的发展。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旅游业涉及29个经济部门中的108个行业。仅以建筑业为例,十多年前,住店难在我国许多城市是普遍现象,那时人们在外有个地方住就算不错,有的甚至在车站过夜。但短短十几年,到1998年底我国已有各类旅店21万家,涉外饭店约4000家,星级饭店2000多家,其中五星级45家,四星级117家,三星级近1000多家,二星级和一星级1000多家。游客住的地方数量多,档次全,再已不是原来的情景了。期间建筑业获得的发展可以想象。
美国夏威夷的瓦胡岛,开发前是一片荒凉的海滩,五十年代为旅游区后,建成的旅游、商业街,密布小岛。该岛已成为年接待世界旅游者约400万人次的世界著名旅游区。建筑业的发展,又带动与之相配套的水、电、煤气、暧气、通讯等行业,饭店内的装饰、家俱、餐饮、卫生用品等等,工业及所需的农产品的生产自然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其连锁效应是巨大的。 游客每到一地总要买些纪念品、土特产等带回去。即旅游要素中的“购”,旅游对商品的需求带动了工艺品、纪念品及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据测算一位旅客在异国旅行购物所花费用一般约全部旅费的1/2。旅游业的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一业兴百业旺”。
4、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相关配图5、旅游经济的扶贫功能
旅游业是见效快、永久性的扶贫开发项目。从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的速度,远远快于各种产业发展的速度。旅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成为一个产业的,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迅速发展成世界第一大产业。这种发展速度,是任何一个产业都难以比拟的。邻近我国的新加坡和泰国,经过不到20年的苦心经营,就发展成为亚洲的旅游强国,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旅游点,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热起来的。如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四川的九寨沟,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龙宫,从开发、宣传到变成热点,都只有几年的时间。广西的北海更快,仅两、三年就热起来了,1992年游客已达150万人。较小的旅游点如龙胜的一个温泉,一片梯田;融水的一段贝江,开发一、两年就分别引来了十余万游客。由于人们旅游欲望的强烈,信息传递的现代化和交通工具的发达,所开发的旅游区只要有独特的景观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人们要求,并把宣传工作做到五洲四海,千家万户,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见成效,并且变成永久性的财源。因此,旅游业是短、平、快,永久性的扶贫开发项目。
经济学分类
JEL分类系统
JEL分类系统,是美国经济学会《经济文献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所创立的对经济学文献的主题分类系统,并被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广泛采用。该分类方法主要采用开头的一个英文字母与随后的两位阿拉伯数字一起对经济学各部类进行“辞书式”编码分类。
金融经济学
例如,C71为“C:数理和数量方法”类中,“C7博弈论与讨价还价理论”中的有关“C71:合作博弈”的内容。
A: 经济学总论和教学 (General Economics and Teaching)
B: 经济学思想流派和方法论 (Schools of Economic Thought and Methodology)
C: 数理和数量方法 (Mathematical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D: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
E: 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and Monetary Economics)
F: 国际经济学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G: 金融经济学 (Financial Economics)
H: 公共经济学 (Public Economics)
I: 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J: 劳动经济学和人口经济学 (Labour and Demographic Economics)
K: 法律和经济学 (Law and Economics)
L: 产业组织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 企业管理和商务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Business Economics; Marketing; Accounting)
N: 经济史(Economic History)
O: 经济发展,技术变迁和增长 (Economic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Growth)
P: 经济系统 (Economic Systems)
Q: 农业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R: 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Urban, Rural and Regional Economics)
Z: 其他专题 (Other Special Topics)
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总体经济学)
博弈实体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经济学方法
经济学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世界经济学
社会主义部分
其他相关
经典著作
经济学1、亚当.斯密(英国)《国富论》。斯密此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他的劳动价值论,分工与专业化是经济效率之源的理论,“看不见的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都睥睨古人,下开百世。对经济学的贡献堪比牛顿对物理学的贡献。
2、《博弈圣经》(新加坡)?。独创了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是一部影响人类的非物质文化的经济学高级学术著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理论,单方占优理论,引起世界经济学、军事科学、自然哲学、博弈论界的极大关注。
3、大卫·李嘉图?(英国)。《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第一卷)。李嘉图是伦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机商人,又能在理论经济学领域做出不朽贡献,真是绝顶的天才。本书中他阐明的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索罗斯在投机之余,也写些《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之类的书,不过其理论造诣比之李嘉图,则相距太远。
4、马克思(德国)《资本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撇开学理而言,就其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够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5、瓦尔拉斯(法国)《纯粹经济学要义》。现代经济学的主观价值(效用)论、边际革命、经济学数理化的转向通过本书而系统化,熊彼特曾赞誉此书为经济学作为严密科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费雪(美国)《利息理论》。此书是一项伟大的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地方,他看见的是放弃当前消费而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性的风险的报酬。张五常认为本书驳倒了《资本论》。
7、凯恩斯(英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尽管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贡献也许是对个人理性通过自由竞争自然产生社会理性(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的质疑和批判,只是其建设性的部分即国家干预政策争议很大。
8、马歇尔(英国)《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9、保罗·萨缪尔森(美国)《经济学》。把一本教科书选为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本书作为最成功和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在把经济学知识标准化、体系化方面的贡献比当代任何一个人都多。就其改变经济学知识的传播和复制方式的力量之大,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10、布坎南(美国)《同意的计算》。本书开创的“公共选择”理论,使宪政民主制可以用数理工具定量分析,为经济和政治的制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11、朱明(中国)《价值流动论》(简称《世界经济哲学》,又称《朱明经济学》,包含《现象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观察家第一人,著名独立经济观察家朱明,原名朱哲,其经济哲学理论,散见于中国网络媒体与个人网络博客、朱明智库中。他是中国的权威网媒《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其诸多新词汇与新观点,被收录于世界各种百科、网页与论坛中。
经济期刊
《兰德经济学》杂志。http://www.rje.org/
《政治经济学》杂志http://www.journals.uchicago.edu/JPE/home.html
《金融》杂志http://www.afajof.org/jofihome.shtml
《金融经济学》杂志http://jfe.rochester.edu/
《金融和数量分析》杂志http://depts.washington.edu/jfqa/
《金融中介》杂志 http://www.apnet.com/www/journal/jf.htm
《商务和经济统计》杂志http://www.amstat.org/publications/jbes/index.html
《应用计量经济学》杂志http://jae.wiley.com/jae/
《经济研究评论》 http://www.exeter.ac.uk/restuds/Home.html
《金融和推测学》http://www.finasto.uni-bonn.de/journal/index.html
《农业经济学http://www.elsevier.nl/inca/publ ... 0/3/2/9/6/index.htt
经济学会
美国经济协会http://www.vanderbilt.edu/AE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和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杂志的出版单位
美国金融学会http://www.afajof.org/ 是《金融》杂志的出版单位
西方金融协会http://www.gsm.cornell.edu/wfa/index.html
美国会计协会http://www.rutgers.edu/Accounting/raw/aaa/ 著名的《美国会计协会季刊》的出版单位
金融研究学会http://www.sfs.org/ 为金融从业人员和学术研究人员提供关于学术理论,研究和金融实际
国际金融管理协会http://www.fma.org/index.htm
欧洲金融管理协会http://www.odu.edu/~EFMA/
金融市场
CBS市场观察http://cbs.marketwatch.com/news/newsroom.htx
YAHOO金融http://quote.yahoo.com/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http://www.ny.frb.org/pihome/mktrates/
投资指南http://www.investmove.com/
证券专家http://www.stockmaster.com/
CNN金融市场http://www.cnnfn.com/markets/index.html
经济学家
A
艾伦?格林斯潘
阿马蒂亚?森
阿尔文?汉森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瑟?塞西尔?庇古
B
保罗?萨缪尔森
巴曙松
C
克莱夫?格兰杰
大卫?李嘉图
弗里兹?马克卢普
陈世清
陈云
D
道格拉斯?诺斯
丹尼尔?麦克法登
丹尼尔?卡纳曼
戴尔?乔根森
E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F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
芬恩?基德兰德
G
纲纳?缪达尔
戈特哈德?贝蒂?俄林
H
赫伯特?西蒙
华西里?列昂惕夫
哈里?马科维茨
哈继铭
J
简?丁伯根
佳林?库普曼斯
加里?贝克尔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
约翰?海萨尼
詹姆斯?莫里斯
詹姆斯?赫克曼
约翰?冯?诺伊曼
雅各布?马尔沙克
江林
K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L
劳伦斯?克莱因
罗伯特?蒙代尔
罗伯特?索洛
罗纳德?哈里?科斯
拉格纳?弗里希
罗伯特?约翰?奥曼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罗拉尔?德布鲁
约翰?理查得?尼古拉斯?斯通
莱因哈德?泽尔腾
里昂?瓦尔拉斯
路德维希?冯?密塞斯
郎咸平
林毅夫
M
米尔顿?弗里德曼
莫里斯?阿莱斯
默顿?米勒
迈伦?斯科尔斯
迈克尔?斯宾塞
N
纳索?威廉?西尼尔
厉以宁
O
奥斯卡?莫根施特恩
P
保罗?克鲁格曼
Q
乔治?斯蒂格勒
乔治?阿克尔洛夫
R
罗伯特?福格尔
小罗伯特?卢卡斯
罗伯特?默顿
罗伯特?恩格尔
任若恩
S
桑福德?格罗斯曼
水野温氏
宋国青
T
特里夫?哈维默
托马斯?克罗姆比?谢林
V
弗农?史密斯
W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
威廉?阿瑟?刘易斯
威廉?夏普
威廉?维克瑞
威廉?配弟
X
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
西奥多?舒尔茨
谢国忠
Y
亚当?斯密
Z
张培刚
张维迎
朱明(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