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
校友会
始创于1906年(清光绪32年)的暨南大学是国家创办的第一所华侨高等学校。校友遍布世界五大洲、祖国各省市。广大暨南校友具有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一向关心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
暨南大学校友总会成立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五日 。在一九九一年六月母校85周年校庆期间,海内外校友会的代表讨论成立校友总会成立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并委托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等地校友会进行筹备。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日 至廿二日,海内外33个校友会100多位代表聚集澳门,举行筹备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暨南大学校友总会章程》和会徽,选举了校友总会领导机构。一致推举马有恒为校友总会会长,第一届理事会由33人组成,黄旭辉任理事长,钟业坤任秘书长。
暨南大学2001年11月16日第二届理事会成立。马有恒再次被推举为校友总会会长,胡军任理事长,崔仁辉任秘书长。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该届理事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在校友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理事会主持校友总会工作。二OO四年一月十一日,在暨南大学校友总会二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上,由马有恒会长提议,经全体常务理事一致通过,胡军任本届理事会副会长,理事长由贾益民担任。
校友总会成立后,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创办了会刊《暨南校友》,该会刊以季刊形式出版。学校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决定设立校友工作办公室,也作为校友总会的办公室,并配备专职人员。
一九九六年母校九十周年校庆前夕,校友总会向各地校友会和广大校友倡议集资兴建校友楼,得到各地校友的热烈响应,广大校友积极筹资,共集资500多万元。该楼于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五日奠基,一九九九年一月动工,同年底竣工,暨南校友吴学谦题写楼名。现校友总会设于此,楼内还辟有暨南大学校史展览厅,常年接待海内外宾客到此参观,是暨南大学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目前,分布在国内外的暨南大学校友会已有85个,包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祖国内地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起重庆、四川、贵州,东至上海、江苏、浙江,均成立了暨南大学校友会。
校训
校训“忠信笃敬”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论语·卫灵公》记载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
“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
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
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
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
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
“忠、信、笃、敬”四字,除了继承其原有积极的道德含义以外,可以屏除其部分过时的内容,还应该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容。
校徽
暨南大学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在标志的设计上,字母“JNU”构成一艘中国特点的帆船。“船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船体厚实,富有文化承载力度,线条连接充满动感,体现暨大的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同时也寓意暨南大学扬起风帆,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念;同时标志的视觉中心是图案化寿字文“南”字,传神地反映中华传统的文化。
标志将字母和中文有机结合,认读性强,见解鲜明,线条流畅,气运平衡。标准色采用大海和天空大自然的颜色:蓝绿色,寓意暨南大学历经百年,依然蓬勃焕发着茂盛的生命力;整体更和谐统一沉稳大气,吻合暨南大学忠信笃敬,悠久历史、学术严谨活泼的风格。
校歌
校歌(合唱版):龙吟词,相西源曲
暨南大学校歌
精神
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
国际文化聚暨南
暨南大学国际文化聚暨南是暨南大学的传统活动项目之一。2002年举办第一届。每年的国际文化聚暨南都是彰显暨大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特色的橱窗,藉由此窗口突显暨大“侨校+名校”的特色。国际文化聚暨南不只是短期的活动噱头,它是一直以来,暨大侨校特色的表现,多元文化在校园中结合的展示,是团结广大师生们的象征,是各民族传统与文化的融合,是校内的内招生与外招生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使来自世界各地的暨南学子真正体验到校内多元文化的风采。
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聚暨南”学生活动兴起于学生创意的活动,立志于让在校就读的多国学子展示他们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当然,各国美食是其中吸引人的部分。学生们把他们的建阳篮球场装饰成集现代与古典于一身的“飞机场”。数架“飞机”带领参观者游览世界各地的旅游景点,领略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风情。有静态的各国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介绍展板,有活跃的游戏和现场表演,有最直接的味觉刺激,也有深厚的文化感染。
美食节
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之后,由于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也带来了各地的美食习惯。国内各个地方的地方菜,香港、澳门的粤菜系,还有东南亚各国的菜式,在暨大学子中得到了自发的“融合”。这是全校性的美食节日——暨大校园美食节。
在美食节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侨生带来自己精心制作的、具有侨居国特色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各式各样的菜色一字排开,配上制作人自己构思的菜名,汇成别具一格的、具有浓郁国际特色的自助大餐,给多姿多彩的暨南园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校容校貌
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四个校区,并正在广州筹建新的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69.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4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6.21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299.7万册。学校设有13所附属医院,分别是:附属第一医院、附属深圳医院、附属珠海医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附属清远医院、附属江门中医院、附属深圳眼科中心、附属深圳华侨城医院、附属黄埔中医院、附属惠州口腔医院、附属深圳华侨医院、附属顺德妇儿医院、附属东莞医院。13家医院共有职工11425人,病床8277张。
就业指导
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成立于2004年7月,是在学校的直属领导下,负责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指导、服务与管理的职能部门。中心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宗旨,积极运用创新的理念、改革精神,开展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中心的主要职能: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就业方针政策,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咨询服务与研究工作;开展职业测评、职业规划、职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合理规划自己的校园生活和职业生涯;落实全校毕业生就业方案和毕业生签约派遣工作;积极培育和拓展就业市场,组织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负责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与综合分析;建立就业实习和创业实践基地等。
中心设有就业管理部、职业指导部、市场拓展部等三个部门,指导一个全校性的学生社团?----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建立了集就业教育、指导、管理、咨询、服务五位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协助主任完成工作目标及各项内务工作;安排、协调与督促下设部门与院系开展日常工作;对上级部门布置或临时性项目的组织、实施。
教学力量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4月,暨南大学有专任教师186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434人,教授501人,副教授67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星旦、苏国辉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姚新生、钱清泉、樊明武、陈志南、詹启敏
办学规模
校区介绍
广州石牌校区:
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广州石牌校区石牌校区定位在研究生培养,主要发展国家重点学科及其依托的学院、特色学科(院)和继续教育。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瘦狗岭校区:瘦狗岭校区即华文学院,主要用于发展华文教育、华语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学院现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高级考点,国家汉办“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点,中国普通高校对外联合招生考试点和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两校联合对外招生主考点。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瘦狗岭路377号
深圳校区:(即深圳旅游学院)深圳校区主要用于发展特色旅游专业,开设有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2001年11月,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是中国内地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旅游院校。
地址:中国深圳特区华侨城
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前山镇,校园占地面积近900亩。据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简介资料显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除原有的2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管、经、法、工等学科门类)和3个硕士及2个博士招生专业之外,珠海校区还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应急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及国际关系学系十个院系,在珠海校区开设有33个本科专业。设有5个研究所和5个实践中心。珠海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13213.45平方米,拥有中外图书约40万册,期刊1600种(含报纸)。馆内已实现与广州本部图书馆联网,资源共享,读者可通过网络检索本部图书200多万册的丰富馆藏以及丰富的电子资源。珠海校区主要发展与港、澳、台及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前山路206号
广州番禺新校区:番禺新校区计划于2012年11月开建8幢学生宿舍和2处生活服务区,2014年5月完工。该工程总投资2.61亿元,全部由中央财政拨款,总建筑面积达130533.4平方米。进驻番禺新校区的项目有广州医学院新校区、广东省职业人才教育基地等。新校区的规划设计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完成。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食堂等标志性建筑将在一期工程中首批启动建设。
附属医院
截至2013年4月,学校设有16所附属医院,分别是:附属第一医院、附属深圳医院、附属珠海医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附属清远医院、附属江门中医院、附属深圳眼科中心、附属深圳华侨城医院、附属黄埔中医院、附属惠州口腔医院、附属深圳华侨医院、附属顺德妇儿医院、附属东莞医院、附属暨华医院、附属复大肿瘤医院、附属三九脑科医院。16家医院共有职工14187人,病床11426张。
院系设置
截至2012年3月,暨南大学设有25个学院54个系,包括:暨南大学国际学院、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暨南大学法学院、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暨南大学药学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暨南大学教育学院、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暨南大学创业学院、暨南大学四海书院。
暨南大学学校设有25个学院,55个系,170个研究机构和84个实验室,86个本科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5个,仅有二级学科授权的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3个,仅有二级学科授权的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是招收和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MPA)单位;同时也是全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政治学、世界史、力学、中药学、生态学、统计学),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和文艺学)、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设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中心12个、重点实验室13个。
学科设置
截至2013年4月,暨南大学设有170个研究机构和84个实验室,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政治学、世界史、力学、中药学、生态学、统计学),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和文艺学),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省、部级设置的研究中心12个,重点实验室13个。
截至2013年3月,暨南大学有三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排名,分别是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化学(Chemistry)和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数位列广东省高校第三位。
本科
经济学类 |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 |
法学类 | 法学,国际政治,知识产权 |
文学类 |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戏剧影视文学、美术学、导演、动画、英语、日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翻译、音乐学、法语 |
历史学类 | 历史学 |
管理学类 | 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教育学 | 华文教育,体育教育 |
工学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力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包装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理学类 | |
医学类 | 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
研究生院
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是全国高校中第一批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从1979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2011年,暨南大学获批设立研究生院。
截至2011年3月,暨南大学共授予博士学位1436人、硕士学位19510人,其中港澳台侨研究生2000余人。在校各级各类研究生11469人,其中港澳台侨研究生1229人,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博士生培养
自2013级内招博士新生开始,暨大提高博士学位授予标准。其中,人文社科类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须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学生第二作者的身份在A类期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自然科学类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须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学生第二作者的身份在A1类期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目录
号 | 二级学科代码 | 二级学科名称 | 一级学科名称 |
1 | 020101 | 政治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 |
2 | 020201 | 国民经济学 | 应用经济学 |
3 | 020202 | 区域经济学 | |
4 | 020203 | 财政学(含∶,税收学,) | |
5 | 020204 | 金融学(含,保险学,) | |
6 | 020205 | 产业经济学 | |
7 | 020206 | 国际贸易学 | |
8 | 020207 | 劳动经济学 | |
9 | 020208 | 统计学 | |
10 | 020209 | 数量经济学 | |
11 | 020210 | 国防经济 | |
12 | 030207 | 国际关系 | 政治学 |
13 | 050101 | 文艺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14 | 050102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
15 | 050103 | 汉语言,文字学 | |
16 | 050104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
17 | 050105 | 中国古代文学 | |
18 | 050106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
19 | 050107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种) | |
20 | 050108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
21 | 050301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 |
22 | 050302 | 传播学 | |
23 | 060101 |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 历史学 |
24 | 060102 |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25 | 060103 | 历史地理学 | |
26 | 060104 | 历史文献学 | |
27 | 060105 | 专门史 | |
28 | 060106 | 中国,古代史 | |
29 | 060107 | 中国近现代史 | |
30 | 060108 | 世界史 | |
31 | 071001 | 植物学 | 生物学 |
32 | 071002 | 动物学 | |
33 | 071003 | 生理学 | |
34 | 071004 | 水生生物学 | |
35 | 071005 | 微生物学 | |
36 | 071006 | 神经生物学 | |
37 | 071007 | 遗传学 | |
38 | 071008 | 发育生物学 | |
39 | 071009 | 细胞生物学 | |
40 | 071010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
41 | 071011 | 生物物理学 | |
42 | 071012 | 生态学 | |
43 | 080104 | 工程力学 | 力学 |
44 | 081201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5 | 081202 |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46 | 081203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
47 | 0831 | 生物医学工程 | 生物医学工程 |
48 | 100104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基础医学 |
49 | 100201 | 内科学 (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 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 临床医学 |
50 | 100202 | 儿科学 | |
51 | 100203 | 老年医学 | |
52 | 100204 | 神经病学 | |
53 | 100205 | 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 | |
54 | 100206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
55 | 100207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56 | 100208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
57 | 100209 | 护理学 | |
58 | 100210 | 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 |
59 | 100211 | 妇产科学 | |
60 | 100212 | 眼科学 | |
61 | 100213 | 耳鼻咽喉科学 | |
62 | 100214 | 肿瘤学 | |
63 | 100215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
64 | 100216 | 运动医学 | |
65 | 100217 | 麻醉学 | |
66 | 100218 | 急诊医学 | |
67 | 100601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中西医结合 |
68 | 100602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
69 | 1008 | 中药学 | 中药学 |
70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71 | 120201 | 会计学 | 工商管理 |
72 | 120202 |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 |
73 | 120203 | 旅游管理 | |
74 | 120204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学校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临床医学 、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中西医结合、政治学、世界史、力学、中药学、生态学、统计学),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水生生物学、金融学和文艺学)、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
截至2014年2月,暨南大学有四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前1%排名,分别是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化学(Chemistry)、理学与毒理学(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和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数位列广东省高校第三位。
生物:学科中的水生生物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华南地区第一个城市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管理规划大型研究项目——《惠州西湖水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管理规划》项目就在这里开展,全面地推动了我国城市湖泊治理与生态恢复项目的发展。
科研机构
学校设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省、部级设置的研究中心12个、重点实验室13个。
人文社科基地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 |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 |
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 | 广州(暨南)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 |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 ||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企业发展研究所 | 金融研究所 | 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 | 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
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中心 | ||||
重点实验室 | 部级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病理生理实验室(三级) | 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 ||||
省级 | 生物材料,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 广东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 | 工程结构故障诊断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产品包装,与物流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研究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光电信息与,传感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水土环境毒害性污染物防治与,生物修复,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水体富养化与,赤潮,防治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 |||
工程中心 | 国家级 | 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
部级 | 基因组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省级 | 广东省公共网络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应急技术研究中心 | 广东高校耐磨及,功能材料,广东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广东省耐磨及特种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
广州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工程研究中心 | 广东高校耐磨及功能材料广东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广东省耐磨及特种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
广东省公共网络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应急技术研究中心 | 广州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工程研究中心 | |||
联合实验室 | 神经科学,和创新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 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 脑功能与健康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大学) | 天体测量、动力学与空间科学研究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法国天体力学与历表计算研究所) |
信息技术和分形,信号处理,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 | 光纤光子学联合实验室(暨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 |||
研究院 | 产业经济研究院 | 建筑设计研究院 | 华侨华人研究院 | 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
生命与健康工程研究院 | 核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 | |||
研究所 | 中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古籍研究所) | 现代文学,研究所 | 财税研究所 |
台湾经济研究所 | 国际经济研究所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 财务与会计,研究所 | |
旅游研究所 | 公共管理研究所 | 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 | 金融研究所 |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 |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 社会保障与管理,研究所 | |
软件工具,研究所 | 东南亚研究所 | 光电工程,研究所 | 电力电子,研究所 | |
环境工程研究所 | 应用力学研究所 | 计算机研究所 | 电子与,通讯工程,研究所 | |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生物工程研究所 | 生殖免疫研究所 | 生物矿化,与,结石病,研究所 | |
创伤外科研究所 | 血液病研究所 | 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 | 基因组药物研究所 | |
脑科学,研究所 | 华文教育研究所 | 计算机工程,研究所 |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
临床医学研究所(第一临床学院) | 包装工程研究所 | 信息技术研究所 | 电气自动化,研究所 | |
企业发展研究所 | 香山文化,研究所 | 华人留学文化研究所 | 系统工程研究所 | |
哲学研究所 | 社会学研究所 | 中印比较研究所 | 侨务研究所 | |
微创外科研究所 | 真菌病研究所 | 光子技术研究所 | 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所 | |
骨科疾病研究所 | 金融工程研究所 | 新药研究所 | 马万祺,研究所 | |
国际移民研究所 | 中外关系研究所 | 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所 | 翻译研究所 | |
社会保障与保险研究所 | 临床医学研究所(第二临床医学院) | |||
研究中心 | 研究咨询中心 | 品牌战略与传播中心 | 投资咨询(研究)中心 |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 |
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 | 企业资源规划,中心 | 知识产权与法治研究中心 | 旅游研究开发中心 | |
美国研究中心 | 现代流通研究中心 | 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 | 组织移植与免疫实验中心 | |
水生生物,研究中心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管理人才培训中心 | 暨南大学分子生物研究中心 | |
中国区域,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 | 港珠澳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 | 翻译研究中心 | 化学合成药物研究中心 |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 暨南大学,高级秘书,和公务人员培训与研究中心 | 非洲研究中心 | 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 |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心 | 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 田家炳,医学实验研究中心 | 港澳台侨青年学生研究中心 | |
欧盟研究中心 | 快递业研究中心 | 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 | 公安安全研究中心 | |
抗体工程,研究中心 | 领导行为研究中心 | 产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 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区域合作研究中心 | |
韶关研究院 | 战略管理研究,中心 | 海外华人社区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 |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
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传媒研究中心 |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 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 |
科恒,生物医用材料,研究中心 |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南海战略研究基地 | 海外华语研究中心 | |
暨南大学/,华盛顿大学,艾滋病基因与疫苗研究开发中心 | 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 |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
研究室 | 网络商务,法研究室 | 眼科研究室 | 发热研究室 | 高等,医学教育,研究室 |
办学成果
截至2011年5月,暨南大学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30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分别摘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桂冠。
暨南大学2010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先后被腾讯网、中国教育网评和环球网为“中国十大MBA教育学院”、“十大商学院杰出贡献奖”和“十大MBA学院”,而且,还成为了美国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会员。2011年,暨南大学正式成为中国内地第5所通过AMBA认证的高校。
截至2012年3月,暨南大学已同世界五大洲180所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签订了双边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它们遍及世界五大洲美国、巴西、秘鲁、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尼、越南、泰国等32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学校在香港和澳门分设办事处,并在香港设立教育基金会。
现列部分国外合作院校如下:
【中国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国台湾 】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国立台北大学(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元智大学(Yuan Ze University)朝阳科技大学(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台湾中山大学(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长庚大学(Chang Gung University)台湾政治大学(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日本】
同志社大学(Doshisha University)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立命馆大学(Ritsumeikan University)广岛修道大学(Hiroshima Shudo University)
【韩国】
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梨花女子大学(Ewha Womans University)建国大学(Konkuk University)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美国】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得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乔治·华盛顿大学(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英国】
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曼彻斯特城市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兰开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
【俄罗斯】
圣彼得堡大学(Sain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Peoples' Friendship University of Russia)
暨南大学【爱尔兰】
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梅努斯大学 (NUI,Maynooth)
【荷兰】
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加拿大】
加拿大皇家大学(Royal Roads University)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
【澳大利亚】
西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查尔斯·达尔文大学(Charles Darwin University)
【西班牙】
阿尔卡拉大学(University of Alcalá)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岛大学(Universitat de les Illes Balears)
【德国】
柏林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瑞士】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Lausanne Federal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意大利】
佛罗伦萨大学(University of Florence)
【瑞典】
林雪平大学(Link?ping University)
【丹麦】
奥尔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et)
【葡萄牙】
里斯本大学(University of Lisbon)
特色专业
新闻与传播学院
提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们无不翘起大拇指跟你说这是“全国三大新闻院系之一”, “华南新闻最高学府”,“广东媒体后花园”。事实上,1946年诞生于上海宝山路的这所传媒学堂,风雨砥砺而一路前行,书写了中国传媒教育史的重要一页。60年来,几代暨南新闻人薪火相传,铸造了中国传媒教育“华南重镇”这个光亮品牌;五千毕业学子遍及海内外传媒业界,暨大新闻因而赢得华语媒体“黄埔军校”美誉。
五千桃李遍天下势如“军团”
办学六十年,暨南新闻系为社会培养了五千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之中,有些人已担任我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新闻传播媒介的高层领导和业务骨干,有些人更成为其他行业的领军者。
单是新时期以来,“暨南牌”毕业生中就涌现出一批传媒精英:南方报业“三巨头”社长范以锦、总编辑杨兴锋、总经理钟广明;羊城晚报社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杜星,广州日报社“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关雅文……
“母校带给我的是信念、自由观和独立性”。现任职于《生活》杂志的令狐磊这样形容暨大的影响。令狐磊被称为传奇式传媒人物,这位暨大新闻系的2001届毕业生,从大二起独立制作网络杂志《磊周刊》,引起媒体关注。
暨南大学在国内较早开始培养海外传媒人才,是暨大新闻专业的另一显著特色。暨大校长助理、新闻学院博导林如鹏教授告诉笔者,目前任职于香港传媒的暨大毕业生有300人以上,澳门新闻媒介从业人员,有80%出身于暨大新闻门第。在香港,暨大校友还成立了“暨大香港传媒同学会”。
当前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有本科生1200人,其中境外学生占本科生总数的七成以上。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透露,春季首次博士招生,就已经有台湾的新闻人报考。
六十年薪火铸就华南第一
作为我国新闻院系中开办最早的系科之一,暨大新闻系较早时期就开始了研究生教育,对海外传媒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在中国传媒教育史上也是开风气之先的。
而现在,学院已形成了本、硕、博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暨大新闻已成为一个品牌,这不仅是广东省的第一,而且是整个华南地区的第一。
“自第一任系主任冯烈山以来的十位暨南新闻掌舵人呕心沥血,使暨大新闻成为南中国一个响亮的传媒教育品牌。”一位传媒教育史专家细说起暨大传媒教育品牌的艰难累积。
新闻发布会上多是暨南人
现供职于《羊城晚报》的康记者聊起了这样的片段:
“正式当记者的头天采访,我就幸运地碰到一次重大事件的采写,由于新接线,自然比较紧张,做了好多准备工作。但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达现场的时候,交谈中竟发现,采写本次事件的多位大报记者都是咱们暨大校友!”
在暨大新闻人较为集中的广州,往往一个新闻发布会,数十位到场记者中,“打照面多是暨南人”的有趣现象常常发生。
香港《大公报》驻广州记者小黎也亲历过暨南传媒人在一个场合会面的热闹场景。这位在香港有多年媒体从业经验的记者说,在香港、澳门等地,暨大新闻人也较为活跃,这些地区的“暨大传媒同学会”,更是使得暨南新闻人的业务技能和新闻理想相互影响,传承不息。
管理学院
暨南大学成立于1906年,是一所著名的华侨学府,也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在中国众多大学中,暨南大学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办学特色而享誉国内外。
“始有暨南,便有商科”,暨南大学工商管理学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18年,暨南大学就开始设立商科,是我国最早开展商科教育的国立高等学府之一。建国以后,暨南大学管理学科得到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海内外对管理人才不断增长的迫切需求,1980年成立了企业管理系、会计学系和商学系等,并在国内率先获得了产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授予权和企业管理等学科点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学校整合工商管理、公共行政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资源,成立了管理学院,使暨南大学管理学科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渐提高。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的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产业经济学等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企业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10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还开办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和企业管理专业硕士(高校师资)、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ME)等专业学位教育。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阵容和高层次、外向型的生源结构。学院开办了工商管理、会计学、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行政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等本科专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秀学子报考。 学院还开办了MBA、EMBA、MPAcc等专业学位教育,是全国第一批EMBA试办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9人。博士研究生210人,硕士研究生2040人,全日制本科生2171人。其中,港澳台境外生1669人,是全国培养港澳台学生最多的学院。
管理学院的综合优势突出,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产业经济学科是广东省A类重点学科,也是全国仅有的6个该专业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学院的“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会计学作为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与工商管理专业同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建有包括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企业发展研究所在内的研究机构10个,这些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该校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最高华侨学府的区位优势及特殊地位,在广东产业竞争力、企业ERP项目实施、广东地方旅游项目规划与管理等领域形成了研究方向上的鲜明特色,并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培养EMBA,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尚德商学院(UBC)等签署协议联合培养MBA;长期与英国公认会计公会(ACCA总部)联合培训国际会计师,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三方合办国际会计课程,培养外向型会计人才。2001年,学院与德国SAP公司合作成立华南地区唯一的ERP研究中心。
2005年2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荣获国务院侨办先进单位称号。
管理学院将在暨南大学“侨校+名校” 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秉承百年悠久的人文传统和深厚的学科底蕴,求实创新,与时俱进,努力跻身于中国一流管理学院的行列,成为造就中国一流管理人才的摇篮
学科亮点
企业管理:广东和海外地区富豪产生的摇篮
会计系:中国最早的会计专业之一
金融学:华南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MBA中心
暨南大学MBA中心:大陆地区处于前列 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暨南大学试办MBA专业学位教育,成为在全国范围内首批开办MBA教育的26所院校之一。2000年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专家对首批试办MBA教育的中国高校进行评估,暨南大学在华南地区排名第一。 2002年国务院学位办准予暨南大学自主招收在职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同时批准暨南大学成为国内首批承办EMBA学位教育的院校之一。2003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经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著名高校才拥有的工商管理博士培养授权点。 在李从东、王国庆等教授的带领下,暨南MBA校友汇集各行各业精英。MBA毕业生连续多年在《福布斯》MBA学生薪酬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经济学院
始有暨南,便有商科。1980年,经济学院创办,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经济学院之一,第一任院长为蔡馥生教授。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依托着地缘优势和侨校优势,紧紧围绕“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宗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经济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质量优异、学术交流广泛、社会服务成效突出,现代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优势日渐凸现,在华南地区领先、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一所学院,经济学科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蜚声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雄厚的师资队伍
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35人,副教授55人;博士生导师40人(包括院外博导16人),硕士生导师58人(包括院外硕导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5.56%;有8位教师被评为全国或南粤优秀教师,3位青年教师获得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教学奖,1位老师获聘广东省高校特聘教授,18位老师入选“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3名、校级14名,还有1名省委宣传部“十百千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高层次的学术研究
近5年,学院教师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发表学术论文496篇,其中在国外发表论文6篇。
文学院
文学院创办于 1929年,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学院之一,现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三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78年来,文学院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国学基础,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坚持“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文英才,成为暨南大学办学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学院。
暨南大学1、百年名师
在文学院7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名家荟萃,人才济济。1949年以前的各个时期,文学院在随学校二十年辗转迁徙中,先后有陈钟凡、郑振铎等十三位全国著名学者担任院长,相继有夏丏尊、许德珩、周谷城、何炳松、梁实秋、沈从文、李健吾、钱钟书、洪深、曹聚仁、沈端先(夏衍)等一大批名彦学者在文学院各系亲执教鞭,授业解惑。1958年重建以来,有朱杰勤、陈乐素、陈序经、萧殷、黄轶球、何家槐、郭安仁(丽尼)、秦牧等著名专家学者任教。鸿彦硕学,流光溢彩,有云蒸霞蔚之盛。
2、本科教学工作
文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历史学3个本科专。其中汉语言文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和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设立了2个师范教育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方向、历史学(师范教育)方向。1995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中文系被确立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2年,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
目前,文学院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3门校级精品课程(《世界近代史》、《基础写作》、《大学语文》)。
近年来,文学院围绕“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和“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坚持以中文、历史人文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为办学基础,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思考和探讨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积极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
3、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文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文艺学)、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在国内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特别是文艺学、汉语方言学、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文学、港澳研究等学科在国内和港澳台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院是暨南大学最早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学院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宋史、文艺学、世界文学、现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等专业获得硕士点。目前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9人,硕士生导师31人;在校研究生589人,其中博士生116人、硕士生473人,博士硕士生中港澳台侨及留学生人数为58人。
4、师资队伍建设
文学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更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建成了一支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有良好学术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以高学历和高职称为主体、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院在职教工122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02人,有博士学位75人,硕士学位21人;有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31人;正高职称44人(教授39人、研究员4人、一级作家1人),副高职称36人(副教授27人、副研究员9人),中级职称20人(讲师19人、助理研究员1人),初级职称助教2人。
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中,有1人担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2人被评为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有2人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有1 人被评为“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有2 人被评为暨南大学师德标兵,有8人被评为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
(2009-5-修订)
国际学院
国际学院简介
国际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 是暨南大学迈入21世纪后成立的学院之一。暨南大学设立国际学院既是争创国际化、现代化一流大学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为了进一步突出侨校特色,充分满足海外华侨学生、外国留学生以及内地高分考生来我校学习并希望能够在英文工作环境下就业的需要。
国际学院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实行全英文教学, 所开设的各类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公共课(汉语课除外),均采用英语原版教材。学院实行标准学分制,在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国际学院采取在学校统一协调和支持下和各专业院系联合办学的模式。现开设本科专业8个:国际经济与贸易学(4年制,经济学学士)、会计学(4年制,管理学学士)、临床医学(6年制,医学学士)、食品质量与安全(4年制,工学学士)、药学(4年制,理学学士)、行政管理(4年制、管理学学士)、金融学(4年制,经济学学士)及医学MBBS(6年制留学生班,MBBS学士)。
至2009年,国际学院有在读学生1500余名,来自68个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国外名校继续深造,或在跨国企业如世界500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在政府部门如中央电视台、国家质检部门等就业发展。
国际学院全英语授课师资力量雄厚。全校共有218名教师承担了国际学院各专业的全英语教学工作,其中86%为本校教师,多数为留学归国人员。其余师资来自外籍教师和兼职教师。学校共举行了6次全英语授课资格考试,有168名教师通过了考试并获得全英语授课资格证。学院聘请长期专业外教14名,短期来校授课外专10名。
国际学院不断拓展与境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菲律宾、文莱、南非等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互派交换生,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美国甄文达(Martin Yan)厨艺中心、印度萨拉斯瓦第教育公司等境外单位签订了人才实习培养基地协议,确保学生拥有较好的实习环境。国际学院将继续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加强与各专业院系的密切合作,办好已经开设的专业,陆续增设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逐步提高办学层次,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学子来暨南大学求学,使国际学院成为全英语授课专业教学示范中心,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弘扬暨南精神的窗口,成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用英语进行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知识产权学院
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于2004年9月11日成立,是暨南大学成立的第十八个专业学院。它是广东省首家集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学院,也是华南地区第一家知识产权学院。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希望通过知识产权学院培养更多的在国际范围内有从业能力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以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稀缺不足的状况,满足国家不断增长的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
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前身是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3月。自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多项重大研究课题,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并于2003年10月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共同主办召开了《全国知识产权理论问题研讨会》,邀请了国内著名的法学家及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30多人到会,在全国法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暨南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为暨南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奠定了基础。
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下设知识产权系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形成系所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的体制。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与暨南大学法学院合署办公,共享法律资源和共用师资队伍。现有知识产权专门教学和科研人员5人,其他法律教师队伍近40人,其中,法学教授6人,副教授14人,其中,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16人。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具备较充足的师资储备。
知识产权是一个跨法学学科和管理学学科的专业领域。知识产权专业设立两个专业方向,颁发法学学位或管理学学位,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2004年7月,知识产权学院开始独立招生。2004年独立招收民商法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7名,2005年秋季在海外学生中 开始招收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并逐步扩大招生。知识产权学院期望在知识产权法学专门人才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培养具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规格和人才特征的专门人才。
“让智慧之星闪烁,助天才之火燎原”。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秉承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的宗旨,让智慧之星在每个学子身上闪烁,助天才之火在每个专业领域燎原,致力培养大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为民族繁荣和科技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命与科学学院
暨南大学生科院里有数个“古老”的系所,如成立于1929年的化学系,1989年改为应用化学专业;成立于1927年的生物学专业,现拥有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为省名牌专业)以及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学4个硕士点;生物医学工程所,是我国最早从事生物材料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之一,也是全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的挂靠单位,已连续承办了七届(1984—2000)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生物医学工程是广东省重点学科,也是暨南大学“211工程”7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最“牛”的当属水生生物学科。它的前身为国家高教部水生生物研究室,创立于1964年。由早期留英博士、著名鱼类学家廖翔华先生和留美博士、国际知名藻类学家樊贡炬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领衔创办。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点在水域生态学和赤潮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
现在,学科点先后建成广东省重点学科、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与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共建了广东省赤潮研究中心,并于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唯一的水生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为我国水生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基地。“七五”至“九五”期间,先后两次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目前是赤潮“973”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
徐志摩曾经说:“要在茫茫人海之中寻找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暨大之于生科院,似乎就蕴含着这样的情愫。幸运的是,暨大得之。
法学院
暨南大学法学院1930年创立于上海,当时设有法律系、经济系、外交专科和行政法学科组。四十年代著名法学家周枬担任院长。1949年暨大法学院随校合并复旦大学,2001年在广州重建。
学院现辖法律学系、网络与电子商务法律研究室、司法实证研究实验中心、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
目前有教师5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后人员、博士及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者23人,硕士学位者19人。现有学生1547 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48人,函授本科生460 多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223人,研究生课程班学员116多人。学生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内地各省市区。
学院建有经济法学硕士点、民商法硕士点、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点、国际法硕士点并已成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经济法学硕士点设有企业公司法、市场规制法、金融法、民商法、涉外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等研究方向;
民商法学硕士点设有物权与债权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治理与公司法、电子商务法、比较民商法等研究方向。
暨大法学院师资力量强,学科梯队整体水平高。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在学术研究方面,不断跟踪学科前沿,开拓研究新领域,科研成果突出。在学术交流方面,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一批教师先后赴欧美著名高校访问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在国内外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向国际教学规范靠拢,为适应国内外发展的需要,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在校学生获南粤优秀研究生、广东省三好学生等省级奖项人数多,考取国内外研究生人数多。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与好评,一些毕业生在国内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新闻动态
暨大学者在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获表彰
近日,第九届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表彰了一批中国杰出的人物和先进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暨南大学侨联主席、门诊部主任李虹主任医师,侨联副主任、医学院刘誉教授,侨联会“海归小组”组长、国际学院副院长王立伟教授,附属第一医院林永新副主任医师等四人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学校简介
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暨南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为华侨华人研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同时亦是“111计划”建设行列,为中药创新药物发现与中药现代化创新引智基地。学校由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三方联合共建。
暨南大学是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教育部领导的一所具有文、史、理、工、医、经、管、法、教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1996年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之一。暨南大学为我国最早开设商科教育的国立高等学府之一,有“始有暨南,便有商科”的说法。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截至2013年4月,学校有各类学生44369人,在校研究生1035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64人、硕士研究生785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339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8737人。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11124人,他们来自全球五大洲136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港、澳、台、侨和海外留学生学生总数多年来高居全国高校首位,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
位于台湾南投县的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亦简称暨南大学,且与大陆暨南大学同根同源,共同为中华侨教作出巨大的贡献。
社会评价
侨校美誉
暨南大学2001年7月14日,时任国际创价学会名誉会长、世界著名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日友好的奠基人之一的池田大作先生,高度评价暨南大学对国际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他了解到暨南大学体育人才辈出后,盛赞暨大为培育“世界市民”的文武双全的“人类文化大学堂”。
除了“东南民主堡垒”和“人类文化大学堂”之外,暨大也被称为“小联合国”大学。说的是暨南大学的师生,不但有来自祖国各地的,更有来自五洲四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暨南大学校园中共同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在暨南大学校园中撞出火花,也“撞”出了这个“杂烩”大学的别称。
暨大被称为“中国第一侨校”。1906年清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设学于南京。1960年许多东南亚华侨青年来暨南大学学习汉语,其中以印度尼西亚侨生最多。其中每4个人中就有3个是来自东南亚的侨生,当时暨南大学就被誉为“华侨学生的摇篮”。
暨南大学在我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在澳门的校友众多。在澳门特区政府公务员中逾3000人是暨大校友,而在澳门的卫生医疗系统中,有74.8%的医生曾就读暨南大学。
名人评价
“暨南都是些革命党”——袁世凯
“这是我们华侨学府啊!”——暨南大学老校友欧阳礼
“为中国和东南亚的发展及友好关系做了大量的贡献。”——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
“暨大很有特色,起到沟通海内外的桥梁作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
与闻名遐迩的暨南大学“相见恨晚”。——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暨南大学“母校是与我们祖国一同经历了曲折道路才有今天的辉煌。这是多么亲切的几个大字啊!”——暨南大学老校友王兴华
“暨南大学三起三浮,没有校址的情况下也坚持办学,这正是中国人奋斗的缩影。百年暨南大学是个品牌,忠信笃敬的精神应该弘扬出去。”——知名时事评论员杨锦麟
“每当我想起暨南大学师生在上海“孤岛”战斗,那种旺盛的爱国主义热情,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突破种种困难,艰苦工作,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内心总会产生出一股鼓舞的热流。”——暨南大学老校友钱今昔
“1947年1月的上海学生“抗暴”斗争,以及5月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暨大学生一直冲在斗争的前列,是当时上海学生民主运动的主力学校之一。”——暨南大学老校友费志融
“建阳时期暨南大学的设备虽然简陋,但学术空气比较浓厚。拥有许多国内知名学者,他们讲课风格也各有不同,有的严肃,有的风趣,但多能循循善诱,启发同学们的思维。”——暨南大学老校友朱半候
历史沿革
暨南大学
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将暨南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位于台湾南投的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亦简称暨南大学,且与大陆暨南大学同根同源,共同为中华侨教作出巨大的贡献。
南京时期(1906——1923)
1905年,时任两广总督的端方在从欧洲考察归国途经南洋时,不仅深切感受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深情,而且痛感举办华侨教育的刻不容缓。1906年,为了“弘教泽而系侨情”,已调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奏请朝廷,在六朝古都南京薛家巷妙相庵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暨南学堂。暨南的校名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原意是把“声威教化传播到东、南、西、北四方”,“暨”就是“及、到达”的意思,由于学堂以吸收南洋华侨子弟就读为主,故取名“暨南”,意即指把教化传到南洋。
端方对华侨学生非常重视,由于路途遥远,他甚至派遣军舰专程接侨生归国学习。1907年2月底,第一批华侨学生21人抵达南京。不久,又有第二批侨生10名抵达。此后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又有不少华侨学生前来求学。学堂最初只设立了中学部和小学部,性质类似今天的华侨补习学校。1909年,暨南学堂已有在校学生167名,1911年发展到240名。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暨南学堂停办。
上海时期(1923——1941)
暨南学堂停办以后,海外华侨和国内教育界人士都强烈要求恢复暨南学堂,却遭到袁世凯的百般阻挠,直到1917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才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在黄炎培的主持下,暨南学堂于1918年在原校址复学,并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当时学校设有中学部和师范科(中专性质),已由补习学校的性质过渡成正式培养归侨子弟的学校了。1919年,中学部(旧部四年毕业)在三年级以上分为文科和理科。1921年夏,增设商科大学——又称国立暨南商科大学,后迁至上海,与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合办上海商科大学。1922年,在南京增设女子中学部,同时原与东南大学合办的上海商科大学开始在真茹独立办校。1924年,商科大学三、四年级停办,南京部分全部迁到上海真茹。学校人数升至500余人,学科类别也由五系增至八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上海真茹的国立暨南学校改组为国立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从此,暨南大学进入了一段全面发展的时期。首先,暨南大学将原有的商科大学改组为商学院,随后又陆续增设了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和法学院。同时附设中学部,其中高中部设普通科、商科、师范科和农科,初中部则不分科。此外还设置了一个很特殊的专业——外交领事专修科,在当时堪称独一无二。学校的硬件设施也颇具规模,教学楼、宿舍、实验室、运动场等一应俱全。作为当时的华侨最高学府,学校还设置了一所专门的研究机构——南洋美洲文化事业部,研究南洋、美洲的华侨问题,主编了《南洋研究》季刊和《南洋丛书》等。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出版《国立暨南大学学报》刊登学生的研究成果。暨南大学还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中国国家代表队输送了不少体育健将。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代表中国参加历届远东运动会和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运会。如足球队队员陈镇和、徐亚辉,篮球队队员蔡演雄、王南珍、尹贵仁,田径队员郝春德、傅金城(短跑)、符宝庐(撑竿跳高)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41年,上海沦陷,暨南大学迁至福建建阳,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抗战胜利后,暨南大学于1946年5月迁回上海。
福建建阳时期(1941——1946)
1941年,鉴于时局日益艰险,学校未雨绸缪,着手为内迁做准备,在福建建阳童游镇设立分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暨大师生从上海出发,经长途跋涉,于1942年6月抵达建阳,遂将分校改为校本部。抗日战争结束后又回到了上海一段时间。
广州重建时期(1958——1970)
此时的暨南大学虽然仍力图继续按照侨校的特点进行办学,无奈在几经战乱之后,侨生生源锐减,因此暨南大学不得不再次停办。随后,暨南大学的院系分别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当时仍愿意归国学习的部分侨生被安置于燕京大学(后属北京大学)。
解放几年后,华侨归国学习的愿望再次高涨。1958年9月,在原广州华侨补习学校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以后,暨南大学终于再度开学。然而由于其侨校的特殊性质,在文革时期第三次停办,当时学校的院系被胡乱并入了其他院校,校址则让出来给了第一军医大学。直到1978年秋,经过多方努力,尤其是在叶剑英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得以再次复校。
如今的暨南大学,已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特色明显。海外及港澳台学生高居全国高校之首,来自境外的研究生占全国高校海外及港澳台研究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无愧“华侨最高学府”的称号。
暨南出处
暨南大学“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将中华文化远远传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朝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1906年,“暨南学堂”创始于南京;后迁沪上,1927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国立暨南大学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国立大学,培养名流无数;抗日战争起,转徙上海租界和闽北建阳;1946年复归上海;1949年8月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并;1958年重建于广州;“文化大革命”间停办八载;1978年再复于原址;1983年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将暨南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历史上暨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曾有过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现今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8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338人,教授454人,副教授626人。
截至2011年9月,有各类学生42195人,在校研究生108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91人、硕士研究生7922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707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055人。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11410人。学校学风浓郁,人文荟萃。其中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知名人士江上青,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会长陈共存,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地区的王学萍、徐乐义、钟阳胜、佀志广、马有恒等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著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可谓人才辈出,享誉中外。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 培养人才光荣使命的暨南大学更加任重道远。在新的世纪,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海内外校友将继续弘扬“爱国爱校,团结奋进”的暨南精神,树立“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化”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建设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周边配套
幼儿园:华港幼儿园、博艺东晖幼儿园、中英文幼儿园
中小学:华师附小、华景小学、广州第一一三中学东方校区
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邮电学校
商场:百佳超市、屈臣氏、万佳百货中山大道店
医院:华师大医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医院、广州华侨医院
邮局:天河邮局
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
其他:天娱广场、电脑城、广州高科电子有限公司
知名人物
现任领导
校长:胡军
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
副校长:陆大祥、周天鸿、刘洁生、林如鹏、宋献中、饶敏
校长助理:王志伟
副书记、副校长:叶勤
历任校长
端方 | 暨南学堂创办人 |
郑洪年 | 堂长(1907-1909,1927-1934) |
杨熙昌 | 堂长(1909,1-1911,10) |
赵正平 | 校长(1918-1920 |
柯成懋 | 校长(1920夏-1921秋) |
姜琦 | 校长(1925秋-1927夏) |
沈鹏飞 | 代校长(1934,1-1935,7) |
何炳松 | 校长(1935,7-1946,5) |
李寿雍 | 校长(1946,6-1949,5) |
陶铸 | 校长(1958,6-1963,1) |
廖承志 | 董事长(1963-1970,1978-1983) |
陈序经 | 校长(1963,1-1964夏) |
杨康华 | 校长(1964-1970,1979-1983) |
荣毅仁 | 董事长(1985,1-1994,1) |
梁灵光 | 校长(1983,10-1991,6) |
钱伟长 | 名誉校长(1991,6)董事长(1994,1) |
周耀明 | 校长(1991,6-1995,12) |
刘人怀 | 校长(1995,12-2005,12) |
胡军 | 校长(2005,12) |
戴秉国 | 董事长(2013,11) |
校长致辞
百年沧桑,弦歌不辍。巍巍暨南,展焕新颜。1906年,清政府为“宏教泽而系侨情”设学于六朝古都南京,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暨南学堂”由此诞生。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远播于五洲四海,寄寓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崇高的办学使命。
暨南大学1996年进入“211工程”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以来,暨南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6年,学校成功举办了建校一百周年庆祝活动。2007年,我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结论。一百多年来,暨南大学为海内外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侨务工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为弘扬中华文化,联系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做出了重要贡献。“暨南”这一寓意深远的名字,日益享誉海内外。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吸引着海内外学子纷至沓来。学校在校学生44369人,其中海外及港澳台学生达11124人,他们来自全球五大洲137个国家和港澳台三个地区,港澳台侨和海外学生总数多年来高居全国高校首位,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
展望未来,在暨南新百年的征程上,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支持和关心下,全体暨南人将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弘扬“爱国爱校”的传统,践行“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贯彻“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早日把暨南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董事会
暨南大学是国家创办的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也是最早设立校董会的学校之一。
暨南大学第六届董事会 | |
秘书长 | 胡,军(兼) |
副秘书长 | 马有恒,(兼),余国春,(兼),贾益民,(兼) |
副董事长 | 马万祺、朱小丹、刘谦、李刚、李本钧、何厚铧、佀志广、宋海、宋涛、赵阳、胡军、崔世安、曾宪梓 |
董事 | 马有恒、王敏刚、王赓武、方小榕、孔健岷、石汉基、叶惠全、朱孟依、任克雷、刘辉、刘人怀、刘宇新、刘泽彭、刘皇发、刘晓航、许智明、李秀恒、李国华、李沛霖、李思廉、杨钊、杨孙西、杨华根、杨国强、何世柱、余国春、张力、陈本显、陈永棋、陈有汉、陈有庆、林光如、周泽荣、郑河水、赵广、柯为湘、钟立雄、贺一诚、贾益民、郭全强、唐志坚、黄智隐、符易亨、梁仲景、梁志斌、彭磷基、曾智明、蒙德扬、蔡冠深、廖泽云、廖锡麟、潘永华、颜开臣、霍震寰、戴肖峰、戴国坤、戴德丰、魏苇 |
永远名誉董事 | 王华生,方润华,李子诵,陈学忠,陈焜旺,郑裕彤,唐翔千,薛君度 |
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有两位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和李岚清,以及江上青、邓传楷、徐亨、李光前、许敦茂、陈共存、袁丛美、王乃昌、钟阳胜等。
新闻动态
暨大荣获广东省高校校报展示活动中一等奖
日前,广东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委员会公布第三届广东省高校优秀校报展示活动结果,我校校报获本科高校组一等奖(共4名)。《暨南大学》报版面设计大气,内容新颖,栏目特色鲜明,印刷出版质量好,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
该项活动由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指导,广东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委员会主办,旨在发挥高校校报的宣传引导作用,推动高校校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办报质量,更好地为高校各项事业发展服务。作为广东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我校承办了该届活动
录取招生
暨南大学是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教育部领导的一所具有文、史、理、工、医、经、管、法、教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1996年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之一。暨南大学为我国最早开设商科教育的国立高等学府之一,有“始有暨南,便有商科”的说法。
为培养掌握系统的劳动经济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人力资源专门知识,具有从事劳动经济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或者独立担负劳动经济领域专门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为公共组织及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举办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制二年,免试入学,周六日上课。
一、招生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思想政治表现好;优秀业务骨干;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者。
2、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有一定科研成果者,可申请硕士学位。
3、大专学历者,可参加进修班课程的学习,但不能申请硕士学位。
二、培养方式
授课形式 | 学习方式 | 学制及授课地点 |
周末授课班 | 每月选择周末时间集中授课,其余时间在职自学,完成作业 | 1,学制两年共四个学期2,授课地点,暨南大学校内 |
三、学费:
13000元/年,二年学制,于开学前付清,按学年交费,所有费用一经交纳,概不退回。
四、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基础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五、报名办法:
1、凡符合报名条件者,按要求填写好《暨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表》发至邮箱 2、报名手续: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报名登记表;一寸免冠近照2张;备报名费60元到指定办公室报名。
六、录取方式:
根据免试择优录取原则,经学院审查批准后,发给录取通知书。被录取者按录取通知书规定时间、地点办理缴费注册手续。
七、证书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者,颁发暨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且所修课程成绩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要求,通过两门课程全国统考,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暨南大学硕士学位。
近年暨南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科目:文科 生源地:北京
特色专业
生物
学科中的水生生物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华南地区第一个城市湖泊水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管理规划大型研究项目——《惠州西湖水生态系统构建与优化管理规划》项目就在这里开展,全面地推动了我国城市湖泊治理与生态恢复项目的发展。
医学
提起医学,在国内同处一地的中山大学可能比暨南大学的名字响亮,但是在国外,情况就未必如此了,在国外暨南大学医学的名声可是响当当的。学校的6所国家级三甲附属医院里就包括广州华侨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
华文教育
专业以汉语言及中华文化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把传统教育学与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学等学科相通融,从而能够系统地掌握汉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华文教育教学规律及方法,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