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校风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
学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校徽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徽标识图案主体由蛇杖、橄榄枝叶、阿拉伯数字“1912”、圆形外环以及中、英文字组合而成。标识图案借鉴了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标准蛇杖图形,蛇杖与橄榄枝分别象征生命和希望。彰显出北医学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双环结构代表北医的凝聚力,同时,也与北京大学校徽相呼应。
1、蛇杖符号:作为医学界最为悠久、最为常用的视觉元素、象征着驱除病魔、追求健康,体现了北医学者担负生死、救死扶伤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北医的学科领域和行业特征。
2、枝叶符号:舒展的绿叶象征生命与健康,表达了对生命的美好寄托,表现了北医学者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人文精神;饱满的橄榄枝叶似成熟的稻谷,有北医学术成果丰硕、学生桃李天下的美好寓意。另外通过适当的调整字与图形间的距离使得各元素之间更加严谨,有整体感。标识整体看起来显得饱满、精致、庄重。
3、蛇的形态是借鉴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标准图形,并做了视觉加工、形态简洁大方,彰显出北医追求健康、呵护生命的积极形象。
绿叶通过视觉加工显得圆润舒展,象征生命之树长青;绿叶交叉处巧妙地构成了展翅飞翔的鸟的外形,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望,也表现出北医学子志存高远,体现了北医的办学理念。
校歌
北医之歌
陈炳桓 词曲(1946级北医校友)
庄严美丽的校园
阳光多明亮
北医之歌
辛勤慈霭的园丁
哺育成长
你给我的智慧
力量和理想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歌一代一代新人
后浪推前浪
一代一代新人
后浪推前浪
辛勤慈霭的园丁
哺育成长
你给我的智慧
力量和理想
一代一代新人
后浪推前浪
爱母校
爱我母校
为毕生事业培养栋梁
你永远放光芒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1、北京医科大学历任校(院)长、主任 (1912―2000年)
汤尔和: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 1912.10--1915.12
葛成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校长 1915.12--1916.08
汤尔和: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校长 1916.08--1922.04
周颂声: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校长 1922.04--1923.12
洪式闾: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校长 1924.01--1925.08
张黼卿: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校长 1925.08--1926.01
孙柳溪: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校长 1926.01--1927.08
孙柳溪: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学长 1927.08--1928.11
徐诵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 1928.11--1932.08
吴祥风: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32.08--1937.09
鲍鉴清: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38.03--1945.08
马文昭: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 班主任 1945.09--1946.09
马文昭: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46.09--1947.08
沈寯琪: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47.08--1948.08
胡传揆: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48.08--1952.12
胡传揆:北京医学院 院长 1952.12--1968.08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阎登山: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 主任 1968.09--1973.12 军宣队
薛伟民: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 主任 1975.06--1977.09
胡传揆:北京医学院 名誉院长 1979.11--1986.03
马 旭:北京医学院 院长 1979.11--1983.01
曲绵域:北京医学院 院长 1983.01--1985.05
曲绵域:北京医科大学 校长 1985.05--1991.06
王德炳:北京医科大学 校长 1991.06--2000.03
韩启德:北京大学医学部 主任 2000.04--
2、北京医科大学党组织负责人(1952-2000年)
王 琦: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总支书记 1950.03--1950.09
彭瑞骢: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总支书记 1950.09--1954.04
秦德远:北京医学院 总支书记 1954.04--1955.04
阎 毅: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55.04--1956.07
曲 正: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56.07--1959.03
曲 正: 北京医学院 党委第一书记 1959.03--1959.12
杨 纯: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60.01--1962.06
杨 纯: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62.06--1966.02
马 旭: 北京医学院 代理书记 1964.11--1966.06
阎登山: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71.06--1973.12 军宣队
薛伟民: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75.06--1976.10
薛伟民: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76.10--1977.09
李资平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77.11--1980.11
彭瑞骢: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80.11--1985.05
彭瑞骢: 北京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1985.05-1987.02
彭瑞骢: 北京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1987.02--1993.07
王德炳: 北京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1993.09--1997.12
王德炳: 北京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1997.12--2000.04
林久祥:北京大学医学部 党委书记(兼) 2000.04--2001.12
郭 岩: 北京大学医学部 党委书记 2002.01--2005.04
敖英芳:北京大学医学部 党委书记 2005.06--
现任领导
医学部主任:韩启德
医学部书记: 敖英芳
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柯杨
医学部副书记: 李文胜
医学部副主任: 李鹰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医学部副书记: 顾芸
医学部副主任: 闫敏
医学部纪委书记: 孔凡红
医学部副主任: 方伟岗
医学部副主任: 姜保国
医学部副主任: 王宪
主任助理: 段丽萍
主任助理: 宝海荣
主任助理: 马大龙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866人,11位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17位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2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9人。
两院院士
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
生物无机化学及无机药物化学家:王夔
生理学家:韩济生
免疫学家:陈慰峰
有机药物化学家:张礼和
血液病学家:陆道培
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
精神病学家:沈渔邨
泌尿学家:郭应禄
病原生物学家:庄辉
老年基础医学家:童坦君
长江学者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高晓明,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免疫调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
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王宪, 女,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神经-免疫调节与心血管病的研究;
药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 叶新山, 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糖化学与药物化学的研究;
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刘国庆, 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病与脂代谢的研究;
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吴励, 女,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树突细胞与T淋巴细胞的研究;
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 李凌松, 男,特聘教授, 要从事干细胞的研究;
第三医院肾内科: 汪涛, 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内科肾脏病与腹膜透析的研究;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肖瑞平,女,特聘教授,要从事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唐金陵,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循证医学的研究;
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尚永丰,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和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
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 王克威, 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离子通道结构与神经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管又飞,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肾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的研究;
口腔医院: 王存玉, 男,讲座教授,主要从事肿瘤生长和转移机制的研究;
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张毓, 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淋巴细胞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
口腔医院: 施文元, 男,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口腔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研究;
第一医院儿科: 杜军保, 男,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儿童心肺血管疾病与气体信号分子的研究;
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徐清波, 男,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杰出人才
1、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才
2007年,孔炜、韩文玲、姜勇、朱文丽、陈旻、陈红松、张志谦;
2006年, 陈亚红、郭军、韩芳、洪楠、杨勇;
2005年,傅开元、韩鸿宾、黄海、 解云涛、陆林、毛泽斌、齐永芬;
2004年, 樊东升、黄晓军、王月丹、徐国恒、杨晓达、张宏、赵振东;
2003年,万有、尹长城;
2001年,李勇;
2000年,栗占国、李凌松、张强;
1998年,果德安、李若瑜、李晓玫;
1995年,方伟岗;
1993年,蔡少青。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2、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2007年,黄晓军、刘忠军;
2005年,尚永丰、果德安;
2004年,王宪。
3、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8年,张宏、乔杰;
2007年,黄晓军、赵明辉、管又飞、陆林;
2006年,姜保国、李铁军;
2005年,屠鹏飞、叶新山、张毓;
2004年,蔡少青、杜军保、朱卫国;
2002年,车庆明、尚永丰;
2000年,栗占国;
1999年,果德安;
1997年,高晓明;
1996年,吕有勇;
1995年,寿成超;
1994年,王宪。
4、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8年,第四届 王宪
5、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4年,第八届赵明辉;
2006年,第九届尚永丰。
6、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
2008年,王宪;
2006年,尚永丰。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6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医学网络教育学院,8家附属医院和13家教学医院,承担临床医学的教学、实习任务和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基础医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药理学系
免疫学系
病理学系
病原生物学系
生物物理学系
神经生物学系
细胞生物学系
医学遗传学系
医学信息学系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心血管所
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药学院
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学生物学系
药物化学系
天然药物学系
药剂学系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
教学实验中心
应用药物研究所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妇女与儿童青少年卫生学系
毒理学系 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学系
中心实验室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营养与保健品评价中心
预防医学培训部
护理学院
内外科护理学教研室
妇儿科护理学教研室 护
理学基础教研室
护理学人文教研室
公共教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
哲学与社会科学系
医学人文学系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用理学系
体育学系
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北京大学性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大医学部在职教育培训中心
北京大学医学部远程医疗中心
学科建设
学校拥有2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81-2006年的25年间,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项目及“863”、“973”等相关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医学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99项,总经费达3.827亿元人民币;发表的SCI收录论文1347篇,连续数年在全国医学学科领域排名第一。在国际顶尖级杂志如《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杂志、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ew Engl. J.Med 、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或综述,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及药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多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北医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互派人才进修与交流、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境外知名学者作各类学术报告、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已与海外75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如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大学)、Emory University (爱默里大学)、世界卫生组织 (WH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建立了5个中外合作中心和58个学生交流活动项目,设立了22项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与中华医学基金会、WHO、NIH、CDC、世界银行、霍普金斯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保持的良好工作关系,获得科研与人才培训基金。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北医的人才培养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
教学建设
北京大学医学部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校后,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着“实事求是”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采取以条块结合,逐步融合为方针的管理体制,利用合校后的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并不断探索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医学学科与理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建设更是得到有力加强,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预防和治疗的结合,促进了生物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人体干细胞工程研究与应用、人类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研究和循证医学等若干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医学部完善和建立了一批科研和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需要,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也得到了发展,为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北京大学医学部正在飞速发展,这所由中国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的校风,以更坚实有力的步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再创辉煌,实现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上述文字中的数字统计截止到2007年7月)
知名校友
北医校友活跃在医疗战线,或奋斗在科研岗位等,践行北医人厚道仁心的本能。该校校友钟南山为证明缺氧时的肺功能,自我吸入一氧化碳,获得了无价的科学数据;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使发展中国家成千上万的病患受益,而发现者屠呦呦的名字在半个世纪之后的2011年获得拉克斯奖才被世人知晓……还有在新疆扎根一辈子的人,如王宝光,响应号召在新疆工作40年,是新疆解放后卫生事业的决策者和开拓者;斑马丹增是解放后培养的第一个藏族大学生,他在3700米高寒牧区连续工作15年。北医还培养出姜泗长、胡亚美等一批院士。
除非专门注明,所有北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均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所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均属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5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1. 陈慰峰(1995):免疫学家。1958年毕业于北医在北医任教。
2. 张礼和(1995化学):有机药物化学家。1958年毕业于北医药学系,1967年研究生毕业。在北医任教。
3. 童坦君(2005):老年基础医学家。1959年毕业于北医,1964年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在北医任教。
4. 蒋丽金(1980化学):化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5. 钟惠澜(1955):医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6. 林巧稚(1955):医学家。1946-1948年在北医任教。
7. 诸福棠(1955):医学家。1946-1951年在北医任教。
8. 冯兰洲(1957):昆虫学家。1946-1952年在北医任教。
9. 马文昭(1955):组织学专家。1946-1965年在北医任教。
10. 刘思职(1957):生物化学家。1946-1983年在北医任教。
11. 吴阶平(1980):医学家。1946年在北医任教。(两院院士)
12. 蒋明谦(1980化学):化学家1950-1956年在北医任教。
13. 王 序(1980化学):化学家。1950-1984年在北医任教。
14. 王志均(1980):生理学家。1950-2000年在北医任教。
15. 韩济生(1993):神经生理学家。1953年在北医任教。
16. 王 夔(1991化学):化学家。1953年在北医任教。
17. 韩启德(1997):病理生理学家。1982年在北医任教。
中国工程院院士
18. 姜泗长(1995):耳鼻咽喉科专家。1938年毕业于北医。
19. 胡亚美(1994):儿童血液病专家。1947年毕业于北医。
20. 王忠诚(1994):神经外科专家。1949年毕业于北医。
21. 王澍寰(1997):手外科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医。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22. 沈渔邨(1999):精神病学家。1951年毕业于北医。1955年在北医任教。
23. 安静娴(1997):医药工程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北医。
24. 李连达(2003):中药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5. 于德泉(1999):天然药物化学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6. 郭应禄(1999):泌尿外科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1963年研究生毕业。在北医任教。
27. 陈君石(2005):营养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医。
28. 钟南山(1996):呼吸疾病专家。1960年毕业于北医,1960-1970年在北医任教。
29. 程书钧(1999):肿瘤病因专家。1962年毕业于北医。
30. 高润霖(1999):心血管内科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北医。
31. 刘昌孝(2003):药学专家。1965年毕业于北医。
32. 巴德年(1994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肿瘤免疫学专家。1967年毕业于北医。
33. 翁心植(1997):内科学专家。1946-1949年在北医任教。
34. 张金哲(1997):小儿外科专家。1946-1956年在北医任教。
35. 吴阶平(1995):泌尿外科学家。1946年在北医任教。(两院院士)
36. 李载平(1995):分子生物学家。1947-1949年在北医任教。
37. 楼之岑(1994):生药学家。1951-1995年在北医任教。
38.?陆道培(1996):血液病专家。1958年在北医任教。
39. 庄 辉(2003):流行病学家。1963年在北医任教。
人才培养
本专科生教育北京大学医学部(简称北医)自1912年建校以来,以其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排头兵,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本科教育以长学制为主,强调在优化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有较强的人文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较大潜能的医学专业人才。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本专科教育的发展几乎同步于大学的发展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教育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前身为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是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后,在全国高等院校中首先组建的研究生院之一。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1月25日正式成立。医学部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岗博士研究生导师29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89人。研究生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搭建创新平台,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以临床能力训练为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先后有11篇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自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以来,医学部共毕业研究生5628人。
留学生教育
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院校之一,从1953年起,已有世界上五大洲73个国家的不同层次外国学生来校学习。海外留学生教育分为三个层次: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和进修学习,具有比较完善的对外医学教育体系。接受留学生渠道为两个:各国政府派遣来华的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公费学生和慕名到北医求学的自费留学生。
海外培训
为扩大国际医学界教育交流与合作,开拓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医学部成立建立了医学教育海外培训中心,引进国内外教育人力资源和补充产业教育不足,促进医学教育改革,收集国内外医学科技信息,培养国际型医学专业人才并为医学专业领域人员提供更为广阔的赴国外留学、发展及交流的机会。
成人学历教育(夜大学)
在医学部的领导和支持下, 医学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医学部的医药卫生资源,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办学层次,近十年来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由50年代的百余人发展到在校生4000余人,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自1983年以来,夜大学培养了近万名具有专科和专升本科层次的各类医药卫生人才,他们中很多已成为医药卫生系统的骨干力量,受到所在单位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继续教育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面向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已形成了较大规模,同时开展学校内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包括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科带头人培训、高级研讨班、国内访问学者等高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开展了以临床能力培训为重点,全面素质教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确立了总培训目标、模式和工作方针,建立了一套保证培训质量的监控体系,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所有非附属临床学院或教学医院的住院医师均纳入医学部规范化培训。2003年以来,医学部17个学科44个基地成为卫生部的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远程教育
2001年9月16日,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正式开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学院依托北京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具有医学学科门类齐全,相关教育层次完整,教学经验丰富的基础。网络教育有专科、专升本科两个层次,设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学等专业,在全国近十几个省市设有站点。学院充分利用现代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手段独立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学远程教育。
交流合作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处是医学部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和服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和保持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基金会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开拓海外医学教育; 接待世界各国来访的教授、专家、学者和外籍教员;管理医学部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举办国际会议、涉外讲座和研讨班; 办理医学部人员因公短期出国(出境)及国(境)外人员来华的聘请手续; 招收外国及台港澳学生并处理有关留学生的涉外事务等。国际合作处下设综合办公室、留学生办公室和医学教育海外培训中心,附属设施有留学生公寓和留学生餐厅(碧香阁)。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IC) oversees the planning of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s (PUHS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y attending a broad range of responsibilities. OIC executes the Peking University s policies regarding external affairs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The office is responsible for exploiting the market of medical education abroad,hand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quests,keeping contact information and relations with foreign universities,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foundations. The office also oversees foreign visits to PKUHSC,it invites foreign experts to PUHSC,participates in student recruitment,receives foreign students,scholars and visiting professors to PUHSC. In addition,OIC assists the travel of many doctors,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going abroad on official university business by handling passport and visa arrangement. OIC has established many sub offices to handle these broad responsibilities: 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IC) has three divisions:Divison of General Affairs,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faire,Divison of 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Medical Education. The Foreign Students Office and Foreign Students Dining-Room(Bi Xiang Ge)are also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OIC.
学校简介
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位于学府林立的首都北京海淀区学院路,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医有9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英语(生物医学英语方向)、医学检验学、医学实验学,1个专科专业:护理学。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本专科专业9个。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4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医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学校共有在各类在校学生11000多人,其中博士生1145人,硕士生1562人,本专科生3652人。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医校目的,自主观言,在促进社会文化,减少人民痛苦。自客观言,西来宗教,都籍医学为前驱,各国的医学集会以及印刷物中,没有中国人的地位,实在是一件最惭愧不过的事。所以这所学校,不仅给
诸位同学一种谋取职业的本领,使你们能挣钱,实在是希望诸位负起促进文明,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的责任……”这是1913年1月,在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校长汤尔和对从京沪两地招考的第一届72名新生的致辞。
临床医院
附属医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北大医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人民医院)
第三临床医学院(北医三院)
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
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
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
首钢医院
深圳医院
教学医院
第四临床医学院(北京积水潭医院)
第五临床医学院(卫生部北京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第九临床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北京航天中心医院)
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北京地坛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地坛医院)
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北京民用航空总医院)
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北京大学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教学医院(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北京大学北京仁和医院教学医院(北京仁和医院)
北京大学解放军306医院教学医院(解放军306医院)
北京大学解放军302医院教学医院(解放军302医院)
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教学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1903年,清朝政府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04年,医学实业馆改称医学馆,迁入北京和平门外八角琉璃井由兴胜寺庙宇改建的馆舍,1907年停办。1910年,此馆舍被施医总局(当时的卫生部门)买去,为日后创立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提供了条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下,西医在中国的地位,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批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医学教育家立志通过发展医学事业,增强人民的体质,以洗刷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耻辱。
北京大学医学部1912年9月,中华民国教育部电召从日本留学归来正在筹建浙江省立医学专门学校的杭州人汤尔和到京,筹划创立医学校事宜。教育部以价银10,000两购买了已经停办的医学馆馆舍,划拨给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使用,10月1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命组织学教授汤尔和先生为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校长,并于10月26日颁发校章。至此,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学校正式诞生。当时教职工9人,首批学生72人。汤尔和在开学典礼上以“促进社会文化,促进文明,减少人们痛苦,用学术来和列强竞争”,定位学校之办学目的。汤尔和在建校后当年,根据医学教育的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的《解剖条例》,多次呈文教育部请求公布,于1913年11月获准公布,这是中国第一个解剖法令,是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对中国医学教育的一大贡献,使中国的医学发展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1915年2月,学校诊察所正式开业。
1923年9月,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奉命改建为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并首次将医学生学制设为六年制。
1927年北京医科大学校与北京所有国立高等学校被改组,合并成立国立京师大学校,成为京师大学校的一个科,更名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同年,学校附设的诊察所扩充为学校附属医院。
1928年11月,京师大学校改组为国立北平大学,医科改为医学院,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1929年,根据北平大学的《组织规程》,规定医学院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宗旨。
1931年,建立我国医学校中第一个法医教研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部分医学院师生一同西迁。留在北京的医学院院务完全停顿,1938年1月,当时的教育部将原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合并办起“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为下设的六个学院之一。5月复课,并接收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师生继续学院的教学。
1945年12月北京各公立大学被统一编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北平大学医学院被编为“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1946年7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连同附属医院一同并入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先后为解剖学教授马文昭先生、生理学教授沈钧淇先生和皮肤科学教授胡传揆先生。胡传揆教授同时任医学院附属医院(亦称北大医院)院长。从此,学校作为北京大学的一部分,开始了新的历程。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建院并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院长为胡传揆教授。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部转中央卫生部拨付。北医校址迁日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由此,医学院开始了较大的发展。
1959年北医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84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重点建设10所大学,北京医学院是唯一所医科学校,院长为医学教育专家马旭研究员。
1985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专家曲绵域教授任校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确立了教育发展改革纲要,明确提出“211工程”,即重点建设若干所大学,使之接近或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1996年8月28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通过了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项目的论证,再次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从1991年至2000年4月,校长为血液病学专家王德炳教授。
2000年4月3日,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专家韩启德教授出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并兼任医学部的主任。2003年,肿瘤分子生物学专家柯杨教授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经过一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北医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献身的服务精神”的校风。北医--这所由中国政府创立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正大鹏展翅,实现着她自己的最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
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拥有的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中位居首位,以下是其重点学科分布:
基础医学
免疫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临床医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血液病)
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活动外科学(骨外,泌尿外)
儿科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皮肤病与性病学
妇产科学
眼科学
肿瘤学
运动医学
口腔医学
口腔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药理学
医学门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前五名
# | 学校 | 合计 |
1 | 北京大学 | 16 |
2 | 复旦大学 | 13 |
3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12 |
4 | 第四军医大学 | 8 |
5 | 第二军医大学 | 7 |
相关新闻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新设特藏与馆史室
2013年11月,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新设特藏与馆史室。
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自2011年初开始筹备设立特藏室,专门收藏古籍、特藏文献。北医图书馆建馆于1922年,历经风雨,已建馆91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同时考虑增设馆史室。由于空间所限,且馆史室和特藏室均应按需开放,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将此二室合一,即设立特藏与馆史室,内库为特藏室,外室设立馆史室,摆放仿古实木阅览桌椅、馆史藏品等,并增设照片墙,用于悬挂历任馆长照片等。
此外,馆史室还陈列北京大学医学部百年校庆的国内外礼品、国内外图书馆赠予本馆的纪念品、图书馆的荣誉证书等珍贵实物和文献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