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介绍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是南京艺术学院建校以来历史最悠久的主要系科,它的前身是中国新美术运动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奠基人刘海粟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颜文梁教授创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以及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科,1952年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定址无锡。1958年学校迁址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99年提升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刘海粟、张大千、黄宾虹、李超士、陈抱一、吕凤子、姜丹书、丰子恺、关良、潘天寿、傅雷、潘玉良、朱屺瞻、颜文梁、朱士杰、陈之佛、谢海燕、俞剑华、刘汝醴、温肇桐、陈大羽、张文俊、张华清、苏天赐、林树中等著名专家学者都曾在这里任教。
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美术学院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思想,重视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已发展成为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插画、漆画、书法、雕塑和美术学各专业(方向)齐全的综合型美术学科。1981年和1986年先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国内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中唯一的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师资结构、科研创作、教学管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同类型院校、学科或专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南京艺术学院学院美术学学科作为江苏省美术学唯一省级重点学科,教学层次分明,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六届至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师生共获得金奖3枚,银奖10枚,铜奖16枚,优秀奖20枚。2003年和2006年绘画、美术学专业分别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04年“绘画课程群”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群;“油画课程”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一类精品课程;“版画专业工作室建设”项目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版画专业工作室建设成果”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中国画课程”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一类精品课程;“版画”课程被评为二类精品课程;美术学成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2007年“中国画技法”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中国画论课程”获江苏省2007年度优秀研究生课程;美术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绘画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美术学教研体系的优化与应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008年“油画技法”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绘画专业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书法技法课程”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9年美术学院被评为“美术学学科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版画艺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0年“中国美术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音乐学院是我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音乐学院已积累了雄厚的学科基础,形成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于一体的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地方区域特色;国内一流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专业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目前有作曲系、音乐学系、中国乐器系、管弦与打击乐系、艺术教育系、声乐系、钢琴系、基本乐科系;院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工办公室;学工办公室;音乐学研究所;巴赫艺术中心;民族声乐研究中心,涉及4个学科门类,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取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格。音乐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音乐表演(中国乐器演奏)和音乐学为江苏省的品牌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为江苏省特色专业。近年来,音乐学院师生在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了各类音乐专著和编著100多种。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译文、报告等近千余篇。音乐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际级、国家级音乐赛事中获得金银铜奖90余项。其中包括国际梅纽因小提琴比赛一等奖等;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2项、银奖2项,文化部文华奖金奖1项,文华奖作曲创作奖1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2 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8人。
音乐学院秉承“闳约深美”、“求实、创新、致美”的校训与校风,注重文化修养,突出艺术实践,追求德艺双馨,活跃于国内外各大舞台,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音乐学院将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展新的增长点,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创作表演,加强发展科研创新。将努力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具有地方区域特色,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艺术院校作为自己的未来定位和目标。
设计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的设计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1920年代创办的工艺图案科,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于1940年代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印刷制版专业与第一个动画专业。上海美专、苏州美专与山东大学艺术学于1952年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1957年设置了本科学制的装饰设计与染织美术专业。南京艺术学院于1981年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工艺美术系,1996年更名为设计系,1999年改建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著名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先生、张道一先生为南艺设计学科建构了教育理念与学科规范,保彬、冯健亲、吴山、奚传绩等教授为学院的专业发展及教学形态的完善与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目前设计学院设有艺术设计(包括平面设计、图像与媒体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与综合设计、实验艺术、现代陶艺、现代漆艺、现代首饰、纺织品设计与纤维艺术等方向),设计学,服装工程与设计(包括服装设计、服装展示等方向)3个2级学科;拥有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及22个研究方向,同时拥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设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及15个研究方向,设有博士后合作流动站。现有在读本科生2100余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设计业绩优异的师资队伍,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0余人次获国家级与省级表彰及多种荣誉称号。现有教师85余人,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0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22人,在国内外30多所知名学府获得不同学历。同时聘请1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
学院在学科建设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分制体制下的艺术设计学科课程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省品牌专业;设计艺术学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现代手工艺实验室被评为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4本)获中国首届政府出版奖,多项专著及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设计价值论"等30多个科研课题获得国家级与省级立项。学院还编辑出版了学术丛刊《设计学论坛》、《设计教育研究》,及期刊《新平面》等。除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在更多领域与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学术优势,主要包括设计研究方法论,中英工艺美术保护政策比较研究,设计文化学研究,设计教育研究,现代手工艺史研究,首饰艺术史研究,设计基础教学研究,汉字艺术设计研究,少数名族原始制陶术田野调查,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研究,公益招贴设计研究,天然染料及手工印染研究,舞台表演服饰设计研究等。重视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选择与学院的普遍现象。
学院多年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课程实验,实行学分制教学体制,即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后三年进入具体专业方向学习,同时有一定的教学时数选修外专业课程。学院十分重视课程结构的重组,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分析,不断进行具有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取得了为中国设计教育界瞩目的成就。设计基础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设计史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色彩》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材,《计算机多媒体艺术导论》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精品教材,还有10余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 ?? ???学院努力跟踪国际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近年来与国外著名设计院校开展了"反对战争,反对暴力"、"水是生命之源"、"旧建筑改造"、"文字的并存"等 "同一课题"的设计教学活动,进行20余项专题工作室教学活动,邀请多位国外设计家举办展览与讲座。多次派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组织教师赴外考察交流。高密度的对外教学交流与外籍教师工作室课程,使课题设计与教学方法保持了与国外先进水平常态面貌的同步发展。
南京艺术学院学院一贯重视设计实践及社会服务,师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大设计竞赛中获奖,如连续在第10届、第11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作为二级教学单位作品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数量为全国之首,如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方案设计、奥运主题公园方案设计等获组委会优秀奖等。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国家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大量设计作品在多项重要项目中中标或获奖,如润扬大桥及苏通大桥桥梁展示馆设计,金陵饭店(湖滨)、紫金山庄、上海金茂大厦等一大批五星级酒店的艺术陈设品,宁波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市地铁、阅江楼的壁画创作与陈设品设计,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届全国运动会视觉形象设计等。
南艺设计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与荣誉感,在"闳约深美"理念的感召下与长期的实践中,以对学理的追寻与实验的精神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活动,以反思的态度与批判的意识进行理论研究,以艺术的态度对待设计,以求异的精神展开创意,以诗化的手法处理形式。彰显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渲染出炽烈的艺术氛围。设计教学体现了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科学的深入认识,将艺术素质与设计实务,创意思维与技能训练,概念课程与社会项目等关系进行有机的融合。认为学院中的"专业"不等于社会上的"行业",教学中的教学项目也不必与市场上的商品简单对应;强调以学校的优势—基础教学与理论研究,带动专业教学与设计实践的提升。认为知识创新、前瞻未来始终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使命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将学习方法的掌握与综合能力的获得放在重要的位置,将实验态度与创新精神的生成视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认为应更多传授学理的根本之道,以培养设计师的艺术气质,学习学院之外及毕业后很难学到的东西,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质。? ?? ???设计学院主动利用综合性艺术学院多学科的优势,积极吸收与融合文学、影视、音乐、舞蹈、传媒的表达方法与形式语言,以生成具有边缘色彩与综合形态的样式及成果。主张努力学习与借鉴建筑学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从其高度逻辑性的治学方式中获得启示,从对建构文化、参数化设计方法、影像建筑学、概念设计的研究中得到智性的开发。从基础教学课题设计方法中获得直接的技术游戏的启示。主张将积极向上的当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睿智与求异心理及创意思维、设计方法联系起来,使设计、教学、研究具有更为宽广的当代视域与全球文化背景。? ?? ???设计教学将进一步积极开展主题性设计教学,以特定的文化性主题作为切入点,以方法推导、线索演绎实现创意、基础、材料、媒介与理论的整合,对设计及表现进行跨专业的交叉与融汇,最终产生新的样式与形态。积极开展实验性设计教学,强调学院色彩的概念设计,并进行前卫性、未来性及"反"的设计,突出意义、文脉、象征、符号、隐喻等手法的运用,体验创意的无限性与形式的游戏性。? ?? ???设计教学及实践提倡适当模糊设计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界限,缩小现代手工艺与艺术设计之间的距离,打破包括动态与静态,平面与立体、空间之间的隔阂,并融合数码媒体与多种材质、媒介、技法的表现效果,强调理论探讨、文本写作、设计过程、策划创意的交叉与融汇。
电影电视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学生剧社,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即为该剧社的主要成员之一。1969年,原江苏省戏曲学校的话剧表演、舞台美术与编导三个专业并入南京艺术学院,改建为戏剧系,并于1973年招收话剧表演和舞台美术专业学生,后暂停招生。1998年,南京艺术学院戏剧系恢复办学,更名为电影电视艺术系,正式招收表演专业学生。2006年1月成立电影电视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学院现设有导演与表演系、播音与主持艺术系、影视文学与管理系,下设5个本科专业或方向,即表演专业、导演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影视策划与制片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影视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理念,熟悉相关文艺法律、法规与市场运作,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熟练掌握戏剧影视表演、导演、编剧、播音主持、影视制片与策划等具有艺术和技术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另有1个影视艺术研究中心,1个影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非编室,1个演播室,1个普通话测试站等。
自建院以来,学院合理配置并优化重组各种教研资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院发展。自2005年始,学院先后获准设立了电影学硕士点、电影学博士点和电影学博士后流动站。钱态教授主持建设的表演专业,被遴选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沈义贞教授主持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被确立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影学被评为南京艺术学院校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教师3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5人,客座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青年教师中4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近90%。学院已逐渐形成了一支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梯队合理、学科人才齐全的教师队伍。
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八一电影制片、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话剧中心、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江苏省话剧院、前线话剧团、南京市话剧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南京大学、安徽大学等众多艺术单位以及高校,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传媒学院
传媒学院成立于2005年,作为南京艺术学院学科规划与调整的重要步骤,传媒学院从建立之初就立足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前沿,把握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点,确立了以数字技术和新媒体为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开门办学、实践为用的指导思想,提倡跨专业联合创作,发挥综合艺术优势的发展战略。旨在培养具备传媒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先进传媒理念,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与市场运作,具有较强策划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数字影视艺术、数字互动艺术、数字图像、数字音视频,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网络媒体、虚拟空间、游戏、广告策划与设计等具有艺术和技术综合创作能力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传媒学院现拥有数字媒体艺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字媒体艺术博士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以及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广告学六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1600人左右。
传媒学院以国家级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数字音频实验室、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心等资源为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平台,利用传媒优势形成原创创作模式。力图打造成为江苏省传媒教育与产业基地,在文化创意产业兴盛的现在,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江苏省文化强省的建设作出贡献。
流行音乐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成立于1995年,是一所顺应时代发展,以培养具有自我塑造、自主创业的应用型高级音乐人才的国有公办二级学院。
学院现设流行音乐创作系、流行音乐演唱系、流行音乐演奏系、乐器修造系、音乐传播系、基础教学部六个系科。其中流行音乐和乐器修造为学院及江苏省的特色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音乐编导与策划专业是新兴专业,良好的声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加强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学院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有流行音乐与音乐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数名。
现有教师(含聘用教师)7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20名(含一级演员),客座教授10余名。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00余名,硕士研究生数名。
学院十分重视借鉴国内外高等艺术教育的经验,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和艺术展演。近年来还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加强合作,双方互派师生学习交流,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可喜成绩;同时也接待了众多的海内外艺术界和教育界的名人大师来校讲学和交流,促进了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了院校的知名度。
南京艺术学院师生连续多年在国内外赛事上获得众多奖项,如:爱乐合唱团在美国、波兰合唱节获得大奖;流行演奏同学获得了亚洲青少年器乐演奏金奖;流行音乐演唱获得了国内音乐界重要奖项“金钟奖”银奖,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取得良好成绩,同时在长三角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金奖、优秀奖、江苏省音舞节获一、二、三等奖。
舞蹈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前身是南京艺术学院中专部于1970年成立的舞蹈科,2000年1月恢复学科建制,并于当年开始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2004年3月成立舞蹈系并独立建制,又经过三年不懈的孕育发展,于2007年6月8日,更名为舞蹈学院。舞蹈学院的成立不仅填补了江苏省高等教育舞蹈学科的空白,而且使江苏省舞蹈本科学历层次教育更系统、全面化。为了培养出“文舞”俱全、“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舞蹈学院一方面强化基本功训练,积极利用综合性艺术院校的资源,努力建立一套科学而严谨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积极从全国各地引进专业教学人才,目前舞蹈学院正式在编的专业课教师有7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舞蹈编导、舞蹈学等不同的专业,均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目前舞蹈学院已有多位教师获得高等学校高级、中级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舞台实践经验。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曾长期从事舞蹈表演、舞蹈教育:党总支书记、院长——刘同春,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在核心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并曾荣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南艺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朱清渊教授是学院引进的舞蹈专业的高级人才,曾任北京舞蹈学院研究所所长、舞蹈学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副院长、音乐剧教研室主任袁晓虹老师为国家一级演员,曾主演过十多部大型歌剧,多次荣获全国歌剧汇演优秀演员奖,并荣获国家“文华奖”。
舞蹈学院现设有舞蹈表演、昆舞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学、舞台音乐剧六个本科专业,舞蹈编导、舞蹈身体语言研究两个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编舞技法、中国古典舞身韵、昆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中外舞蹈史、舞蹈教学法、舞蹈艺术概论、舞蹈作品评论、音乐剧概论、舞蹈人体解剖学、乐理、声乐、合唱等。学院所有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校师生近500人,是江苏省办学规模最大、学科设置最丰富、发展最快,潜力最大、集教学、表演、科研为一体的高等舞蹈教育基地。
舞蹈学院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学院有多间练功房、琴房和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文化课教室,拥有藏书量丰富、影音资料齐全的舞蹈资料室。在艺术实践方面,学院利用南艺小剧场和音乐厅的硬件优势,每学期为学生提供数次舞台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舞蹈学院拥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目前舞蹈学院正式在编的专业教师有75%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间舞、舞蹈编导、舞蹈学等不同专业,均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多位教师获得高级、中级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和舞台实践经验。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聘请北京舞蹈学院多位古典舞、编导及舞蹈理论教学研究专家任客座教授和兼职硕士生导师。? ?? ???为了培养出“文舞”双全、“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舞蹈学院秉承南艺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南艺这一百年老校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综合艺术优势为支撑,注重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的互动联系,一方面积极利用综合性艺术院校的资源实现“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积极从全国各地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搭建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学院采用先进的学分制培养模式,采用开放式的选课系统,更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高校培养目标,在强化舞蹈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包括美术、音乐、舞台设计、表演、人文等共计60个专业近80种课程,实现舞蹈基本功和艺术素养培养并重的教育体系,具有全国高等舞蹈教育中独特的优势。? ?? ???舞蹈学院关注国际学术发展与前沿动态,大力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跨文化学术交流的意识和从事学术交流的能力。学院每年均有对外交流和培养活动,推荐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舞蹈学习和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和团体到舞蹈学院进行授课、讲座和学术互动。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是伴随国内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在全校实施学科拓展战略的背景下,依托文化基础教学部而成立的教学单位,主要负责发展新兴实用类“大艺术”专业和承担全校公共课教学。2006年艺术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专业方向分为音乐、美术2个类别;2007增加招收文博方向,2009年并入美术专业方向;2008年文物修复专业从尚美学院划转到人文学院;2009年文化遗产专业开始招生,专业方向分为音乐、美术、工艺等3个类别。现各个专业均已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且面向全国招收文化遗产保护方向、艺术考古方向、中国艺术文献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设有艺术管理系、文物修复系、文化遗产系和文学教学部、外语教学部、公共体育部等教学组织;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博士7人,硕士40余人,3人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奖励;外聘兼职教授20人。
人文学院成立以来,秉承“闳约深美,人文日新”的办学理念,坚持“公共课和专业课同步规划,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时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校内外学术资源,全面探索办学有效机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形成办学优势、积累办学特色、扩大办学影响。
科研工作:坚持艺术专业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开展学位点建设。搭建学术平台,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当代艺术伦理和法律研究中心、中国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中国艺术家评传研究中心等学术组织,孵化人才,积累成果。按照“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丰富教学”的要求,发挥教授带头作用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教师全面参与江苏建设文化强省的项目工程,使学院成为艺术管理、文物修复、文化遗产等领域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力量。
教学工作:坚持按专业大类招生、按专业方向培养的原则,全面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完善基础性和开放性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教学内涵建设,春季学期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公开课活动,秋季学期举办骨干教师教学观摩课活动,引导教师在人才培养转型、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努力形成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钻研教法,探索教改的良好风气。
学生工作:以“人文社团:倾心实践的好阵地;人文讲坛:热心科研的好渠道;人文刊物:静心读书的好载体;人文宿舍:开心生活的好场所”为特色,积极借鉴人才培养新理念,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机制,整合分团委、学生会、社团、班委会和团支部活动内容,全面实施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加强扎实有效的学风班风建设,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公平的人才成长环境,全面培养“专业素质高、就业本领强、创业意识浓”的新型艺术人才。
成人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属南艺二级院建制,其教学、行政、学生学籍管理均由南京艺术学院统辖。招生计划由江苏省教育厅统一下达,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毕业后发给由江苏省教育厅验印、南京艺术学院签章、国家认定的毕业文凭,享受国民教育系列的同等待遇。本科毕业通过学位考核合格的学生,授予南京艺术学院学士学位。
南京艺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开设的学科门类齐全,教学体系完整,教学设备先进,在充分依靠南艺现有师资的同时,还具有一批德才兼备、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在学制上分为全日制本科、专科和夜大三大类,共计30多个专业方向。
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成教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设有多个艺术教育研究机构及实训部、实习基地,还成立了青年实验歌舞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实践舞台。
工业设计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1993年。2008年9月,工业设计专业从设计学院分离,独立建立工业设计学院,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江苏省工业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目前设有3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工业专业产品设计方向、工业专业信息交流设计方向和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同时招收工业设计、产品信息设计、展示设计三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拥有设计艺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研究站,招收工业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博士生。
工业设计学院重视创新设计研究和开发设计研究,设有“现代设计研究中
工业设计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心”、“4D虚拟模型实验室”,目前正在开展“中国传统造物智慧启迪创新设计研究”、“生态设计应用研究”、“未来清洁方式设计研究”、“乘用车设计研究”、“自由设计研究”等项目,并长期接受韩国三星电子、苏州TEK、广东步步高等企业委托的设计研究项目。教师出版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教师和学生的设计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设计竞赛中获得奖项。学院的自办刊物《绿设计》、《激活》成为学院思想与成果研究与展示的平台。
工业设计学院将“生态教育”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理念,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具有合格工作能力和生态成长能力的设计师。工业设计学院全体师生将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学院之一,为国家和学校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并校前 | ||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学,院) | ||
张聿光 | 校长 | 1912.11-1915 |
刘海粟 | 校长 | 1915-1952 |
蔡元培 | 校董会主席 | 1919-1940 |
徐朗西 | 代理校长 | 1928-1929 |
刘穗九 | 代理校长 | 1929-1930 |
王远勃 | 代理校长 | 1930 |
王济远 | 副校长 | 1932 |
谢海燕 | 代理校长 | 1939 |
副校长 | 1946-1952 | |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 ||
颜文梁 | 校长 | 1922-1952 |
吴子琛 | 校董会主席 | 1927 |
胡粹中 | 代理校长 | 1928-1931 |
黄觉寺 | 副校长 | 1946-1952 |
山东大学艺术系(济南华东大学) | ||
于寄愚 | 主任 | 1950-1951 |
姜立田 | 党支部书记 | 1950-1951 |
臧云远 | 主任 | 1951-1952 |
王秉舟 | 党支部书记 | 1951—1952 |
并校后 | ||
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 ||
刘海粟 | 校长 | 1952,11-1957,11 |
臧云远 | 副校长 | 1952.11-1957 |
临时党组书记 | 1953,2-1955,5 | |
纵翰民 | 校长 | 1957,12-1959,4 |
刘 平 | 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 1958,5-1958,8 |
南京艺术专科学校 | ||
纵翰民 | 校长 | 1959,4-1959,12 |
陈之佛 | 副校长 | 1958,5-1959,12 |
杜铿之 | 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 1958,8-1959,3 |
盛天任 | 党委书记兼副校长 | 1959,3-1959,12 |
南京艺术学院 | ||
盛天任 |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 1959,12-1964,3 |
纵翰民 | 院长 | 1959.12 |
龚惠山 | 党委副书记 | 1960.12 |
杨俊亭 | 党委副书记 | 1963,12-1964,5 |
崇爱华 |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 1968,10-1969,12 |
刘承龙 |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 1968,10-1969,12 |
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 | ||
杨 明 | 革命委员会主任 | 1969,12-1971,12 |
刘承龙 |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 1969,12-1972,11 |
崇爱华 |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 1969,12-1972,11 |
虞太永 |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 1970,9-1972,11 |
路 艺 | 革命委员会主任 | 1971,12-1972,11 |
南京艺术学院 | ||
纵翰民 | 院长 | 1959,12-1978,1 |
冯嘉友 | 革命委员会主任 | 1976,9-1979,6 |
孙 瑜 |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 1976,9-1979,6 |
龚惠山 | 党委副书记 | 1960.12-1979 |
刘海粟 | 院长 | 1979,6-1983,3 |
郭铁松 | 党委书记 | 1979,6-1981,2 |
凡 一 | 党委副书记 | 1979,6-1981,2 |
副院长(兼) | 1979,7-1981,2 | |
凌竞亚 | 副院长 | 1979,6-1983,9 |
谢海燕 | 副院长 | 1979,6-1983,9 |
臧云远 | 副院长 | 1979,6-1983,9 |
黄友葵 | 副院长 | 1979,6-1983,9 |
孙 瑜 | 副院长 | 1979,6-1983,9 |
朱华,成 | 党委副书记 | 1979,9-1983,9 |
田树凡 | 党委书记,副院长 | 1981,2-1983,9 |
冯秀峰 |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 1981.2-1983 |
马和顺 | 代理党委书记 | 1983,9-1984,6 |
党委书记 | 1984,7-1987,12 | |
保 彬 | 代理院长 | 1983,9-1983,11 |
院长 | 1983,11-1989,1 | |
陈鹏,年 | 副院长 | 1983,9-1984,7 |
党委副书记 | 1984,7-1990,2 | |
纪委书记 | 1984,7-1988,1 | |
副院长 | 1988,1-1995,12 | |
郁宏达 | 副院长 | 1983,9-1989,1 |
金士钦 | 党委副书记 | 1983,9-1984,7 |
沈行工 | 副院长 | 1984,7-1989,1 |
副院长(主持工作) | 1989,1-1990,2 | |
陈国林 | 副院长 | 1987,7-1992,9 |
潘忠哲 |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 1988,1-1988,12 |
党委书记 | 1989,1-1993,12 | |
王其惠 | 纪委书记 | 1988,1-1993,12 |
冯健亲 | 副院长 | 1989,8-1990,2 |
副院长(主持工作) | 1990,2-1991,12 | |
院长 | 1991,12-2008,6 | |
王靖国 | 党委副书记 | 1990,2-1991,12 |
副院长 | 1991,12-1997,10 | |
副院级调研员 | 1997,10-2003,5 | |
张 永 | 党委副书记 | 1991,12-1993,12 |
党委书记 | 1993,12-1999,7 | |
正院级调研员 | 1999,7-2001,9 | |
潘志国 | 副院长 | 1992,7-1999,7 |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 1999,7-2004,1 | |
郭殿崇 |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 1993,12-1999,7 |
副院级调研员 | 1997,10-2001,9 | |
文晓明 | 党委副书记 | 1997,10-1999,6 |
常务副院长 | 1998,5-2007,7 | |
党委书记 | 1999,7-2007,7 | |
阮荣春 | 副院长 | 1997,10-2004,12 |
邹建平 | 副院长 | 1997,10-2008,6 |
院长 | 2008,6- | |
黄晓白 | 副书记 | 2002,12- |
纪委书记 | 2004,12- | |
崔 雄 | 副院长 | 2004,1- |
陈世宁 | 副书记 | 2004,12-2008,12 |
副院长 | 2004,12- | |
刘伟冬 | 副院长 | 2004,12- |
米如群 | 党委书记 | 2007,7- |
邱丽华 | 副院长 | 2008,6- |
副书记 | 2008,12- | |
何晓佑 | 副院长 | 2008,6- |
周京新 | 副院长 | 2008,6-2010,8 |
张策华 | 副院长 | 2011,5- |
现任领导
学校领导表 | |
姓,名 | 职,务 |
米如群 | 党委书记 |
邹建平 | 院长 |
黄晓白 | 副书记,纪委书记 |
邱丽华 | 副书记,副院长 |
崔雄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陈世宁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刘伟冬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何晓佑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张策华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谢建明 | 党委常委,副院长 |
历史沿革
南京艺术学院是中国最早创立的艺术院校之一,其前身可上溯到1912年由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院。上海美术院为中国近现代第一所美术专门学校,正式创建于1912年11月23日,校址设在上海乍浦路7号,后几经迁徙,最后落成于上海旧法租界菜市路,1915年更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校初设绘画科,再改为西洋画科。1919年增办为六科: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雕塑科、高等师范科和初等师范科。同年,成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董事会,由蔡元培、赵鞠椒、王震、沈恩孚、黄炎培等社会名流组成,至此完成了具有规模的艺术院校建制。
1922年9月,颜文梁创办苏州美术学校,1932年10月定名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0年5月,山东解放区的6个文工团(队)与华东大学文艺系经整编而成华东大学艺术系,12月8日并入山东大学艺术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调整,根据中央文化部决定,合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山东大学艺术系为华东艺术专 科学校,合并工作于同年12月8日完成,校址设于无锡社桥。从此,12月8日便被确定为我校校庆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设有美术、音乐两大系和一个创作研究室,系下设科,揽括了艺术学科所有专业,学制三年,学校建制逐步趋于完备。
1958年1月,华东艺专迁校南京,址于丁家桥。同年6月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6月10日再被江苏省政府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制改为四年,从而最终完成了学院的建制。
1967年5月学院迁址南京市黄瓜园1号。文革期间,学校也因时局的变化,于1969年11月23日与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音乐系以及江苏戏曲学校合并为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1972年11月恢复校名南京艺术学院,址于北京西路77号,招收 大学普通班学生。
1977年9月,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同时定址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2011年获得艺术学学科门类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4年2月,南京艺术学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文化部与江苏省政府省部共建大学(文科技函〔2014〕102号、苏政函〔2014〕5号)。
学校简介
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坐落于秦淮河畔、石头城下,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也是中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的高等艺术学府,其前身是1912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先生约同画友创办的上海美术图画院,1959年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学制改为四年,设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影视学院、舞蹈学院、传媒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尚美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14个二级学院,另设有艺术学研究所、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附属中专等。
文化传统
学院校徽
标志设计以南京艺术学院的名称为主要创作元素,选取汉字“南”和“艺”进行同构,组合后能够清晰识别“南”、“艺”二字。整体标志构成将“南”字作为稳固的外框,形似甲骨文的“艺”字包含于内,使用直线与弧线相结合的设计,平稳坚固的直线象征南京艺术学院严谨的治学风范和百年院校的长久不衰,圆润活跃的弧线象征如今的南京艺术学院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和活泼宽松的学术氛围。“艺”字的“艹”形似城墙的造型,具有南京的地域特色,带有古城南京的印记,用中国红的色彩和类似印章的表现形式也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韵味。在标志正中,将建校年代“1912”与文字笔画协调同构,不仅使标志的内涵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南京艺术学院百年老校的历史积淀。
办学特色
多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机制,形成了国有公办、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和从中专到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秉承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弘扬不息变动的创新精神,培养德艺兼备的艺术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2003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
科研成果
《音乐与表演》 、《美术与设计》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其中《美术与设计》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近10年来,学院师生在全国美展、音乐创作、表演类比赛、舞蹈“桃李杯”等赛事中屡获“金钟奖”、“文华奖”等大奖;科研创作硕果累累。全院师生在国内外获奖590项,其中,国际大奖20项,国家(部)级大奖185项,省级奖385项,出版发表各类著作 350多部,论文2300余篇,国家级和省级科研立项49项。
知名校友
南京艺术学院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在这所历史悠久的艺术殿堂中,曾经涌现过一大批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和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刘海粟、颜文梁、臧云远、陈之佛、谢海燕、俞剑华、刘汝醴、温肇桐、陈大羽、张文俊、黄友葵、苏天赐……他们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崛起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也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南京艺术学院汲六朝古都的文化滋养,得江苏经济大省的实力,团结奋进,不断进取,已经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多样、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
学校地址
地址:虎踞北路15号
公交线路:132路 149路 21路 24路 66路 11路 42路 56路 65路 302路 818路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学院有教职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659人,教授、副教授共304人,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135人,聘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90余人。
院系设置
南京艺术学院截至2013年,学院设有文化产业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舞蹈学院、传媒学院、影视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人文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尚美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留学生院14个二级学院,另设有艺术学研究所、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附属中专等。按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学院设有本科专业28个,包括美术学、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动画、摄影,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舞蹈编导、舞蹈学,表演、戏剧影视文学,艺术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以及专业方向50个,专升本专业8个,各类专修科(含成教)专业24个。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美术学、音乐学、艺术学、设计艺术学4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艺术硕士授予单位。音乐表演、艺术设计、绘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美术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美术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学院艺术研究院设有美术考古研究中心、音乐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所、艺术学研究所,另有实验乐团、青年舞蹈团等演出机构。2011年获得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的 全部五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画技法》、《油画技法》、《设计基础》、《中国美术史》为国家精品课程,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绘画专业、音乐学专业、表演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学学科为全国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数字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3年新增加专业:书法学,中国画,公共艺术,工艺美术。
相关新闻
第二届青年教师技能展演声乐、器乐专场精彩上演
10月24日,南京艺术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技能展演声乐、器乐专场在南艺音乐厅精彩上演。
南京艺术学院声乐、器乐专场展演汇集了音乐学院、高职院、附中众多相关专业共19位青年教师参与,其中高职院所有音乐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全部积极参演,音乐学院及附中逾一半的青年教师因备战金钟奖或其他原因未能展演。展演内容包括民歌、美声、钢琴、二胡、古筝、圆号、长笛、打击乐、小提琴等多种类型。演出现场青年教师们向学生们展示了艺术实践的魅力与技巧,娴熟的演奏技巧和稳重的台风赢得了在场观摩学生的阵阵掌声。除相关专业的部分学生到场观摩外,设计学院部分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也参与了观摩,真正实现了跨专业的艺术资源共享。
青年教师技能展演作为学校为打造合理的教师人才梯队,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考核的重要形式与手段,并将被长期坚持下去。学校鼓励并要求广大青年教师及各学院应积极组织参与此项活动,通过公开的展演比拼,给予学生直观的、高质量的观摩体验,同时教学技能、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都会获得一定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青年优秀人才的成长,同时也为不同专业青年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沟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