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北京
性质类别:理工类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东路甲2号(中日友好医院东侧)
邮政编码: 100029
联系电话: 010-64288364 64288375
电子邮箱: dyb@bict.edu.cn
学院简介
北京服装学院是全国唯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59年,原隶属于纺织工业部,1998年划转北京市为主管理。北京服装学院
近年来,学校秉承“求是创新、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办学,建立了“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服装教学体系。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7000余人,教职员工800余人,设有5个二级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个系(外语系、造型艺术系)、2个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教学部)、1个教学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及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部。有20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第二学士学位点、4个双学位点。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 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和4个市级科研机构(北京市服装材料研究开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服装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数字与交互媒体实验室)。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之一的民族服饰博物馆。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形成了以本科为主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尤其自2007年教育部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以来,学校以“质量工程”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项工程均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使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目前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点6个——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表演、轻化工程;北京市级精品课程5门——《服装艺术设计》、《中国服装史》、《数码设计基础》、《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画技法》;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6部——《服装艺术设计》和《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术(男装/女装)》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艺工结合教学团队”;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艺工结合教学团队”、“服装设计与营销管理教学团队”、“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团队”;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服装材料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服装服饰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艺工融合应用型现代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服?爱慕服装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北服?新百丽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育部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市级教改立项多项,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此外,我校教师承担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其中,《服装工业制板》等一批特色教材多次印刷,被国内其它院校同类专业广泛选用。
学校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12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连续三年(2004~2006)均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我校主持完成的《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项目,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北京奥组委组织的“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征集活动中,学校“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创意方案”被评为优秀标;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制服(包括工作人员、志愿者、技术官员服装三大类)、奥运火炬接力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服、颁奖礼仪服装之“青花瓷”系列、残奥会入场服装等5类服装均由我校设计完成。我校参与了“神舟七号”航天服设计工作,其中包括舱内睡袋图案设计、航天服的配色设计以及舱内用鞋的研制。2010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由我校原创设计。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2004、2005、2006年度全国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统计排序中,北京服装学院分列第36、38、40位。
学校坚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三年来,非艺术类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方案大赛银奖、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特等奖、北京市英语竞赛特等奖等各类奖项 171 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49篇;艺术类学生获国际国内大赛奖项656项,包括“汉帛杯”国际青年设计师作品大赛金银奖、“大连杯”中国青年时装设计大赛暨中国国际服装创意设计邀请赛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致中华”服装设计大赛金奖、第53届世界小姐季军、戴比尔斯中国钻饰设计一等奖、台湾“时报金犊奖”金奖、德国IF国际设计大赛概念设计大奖、“CCTV模特大赛”男模及女模冠军等等。特别是在2007年国际钻石高阶会议(HRD)钻饰设计大奖赛中,全球有44件作品入围,来自中国的8件入围作品中有6件出自北京服装学院,为此,比利时王储妃玛蒂尔德公主殿下亲临学校,主持该大赛中国地区获奖作品发布仪式。
建校50年来,学校向社会共输送毕业生3万余名,许多已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很高。2005年、2007年、2008年,北京市分别授予我校“功勋学院奖”、“时装之都建设育人贡献奖”和“北京时装之都建设特别贡献奖”。
北京服装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努力建设成为“首都服装业人才培养中心、服装科技研发中心、服饰文化传播中心”,不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纺织服装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院图书馆1959年与北京纺织工学院同时建立。50多年来,曾命名北京纺织工学院图书馆、北京化纤工学院图书馆,1988年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目前,图书馆拥有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藏书86万余册,其中服装、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图书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多媒体资料2万余部,各种数据库50余个。
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590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1344平方米,阅览座位900余席。目前设有中外文书库、期刊工具书阅览室、多媒体学习中心、电子阅览室、集体视听室、时装信息中心、外版艺术图书阅览室、艺术书刊阅览室、电子文献检索室、北校区分馆。同时开展外借、阅览、咨询、信息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馆际互阅等服务。
民族服饰博物馆简介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 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也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民族服饰博物馆曾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最佳制作奖”,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服装专业博物馆之一,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等一万余件,还藏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极为珍贵的彝、藏、羌族人的生活图片近千幅。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和一个供广大青少年及公众学习、了解民族服饰传统技艺、进行互动交流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我校第二课堂以激发青年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不断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校已基本建立了门类齐全、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体系。
除了传统的已举办十几届的体育艺术节、科技节、12·9文化节等综合性第二课堂活动外,学校还与时俱进,举办“唱响红歌”系列活动、社团风采月、“挑战杯”创业大赛、学术节、话剧节、英语演讲比赛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各二级院系也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品牌”,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春蕾杯”校园歌手大赛;信息工程学院的“玫瑰杯”舞蹈大赛;商学院的“青衿杯”创业方案大赛、女生节;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的服饰风采比赛;艺术设计学院的“学风杯”班级风采展示活动等。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愿望申请成立学生社团,学校为其提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广阔空间。我校现有学生社团63个,涉及政治、经济、艺术、体育、励志、学术、科技等方方面面,其中“云裳剧社”、“破立漫画社”、“绿社”等众多学生社团在首都高校有着较大影响。
第二课堂活动在培育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同时,也为学校争得了众多的荣誉。从1998年到2009年,我校共获得“中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单位”、奥运先锋2007年度北京市共青团“达标创优”竞赛五四红旗团委、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市级以上集体奖励100多项,以及超过800人次的市级以上个人奖励。2008年我校1300多名学生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工作,2009年1000余名学生参加国庆群众游行方阵和广场联欢集体舞表演活动,在备战奥运、国庆活动的过程中,我校师生全力以赴、全心投入、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保证了我校奥运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志愿服务建设的完美呈现,我校荣获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工作优秀组织单位以及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组织单位称号。这些奖励既体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进一步证明了我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素质与拓展功能。
办学特色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形成了以本科为主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按照“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针,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艺术设计3个专业被确定为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增设了适应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广告学、电子信息工程、摄影、绘画、动画等6个专业。
课程改革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学校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育部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北京市级教改项目,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3年来,教师出版教材及各类参考书120部,另有《服装工业制板》等14部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合成纤维生产工艺学》、《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术》等一批特色教材多次印刷,被国内其它院校同类专业广泛选用。
获得荣誉
学校活动照(10张)学校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十五”以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806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项。连续三年(2004~2006)均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我校主持完成的《PA6/PE共混海岛法超细纤维及人造麂皮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项目,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北京奥组委组织的“2008奥运会开闭幕式创意方案”征集活动中,学校“奥运会开闭幕式服装创意方案”被评为优秀标;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制服(包括工作人员、志愿者、技术官员服装三大类)、奥运火炬接力手服装、中国运动员领奖服等5类服装均由我校设计完成。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2004、2005、2006年度全国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励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统计排序中,北京服装学院分列第36、38、40位。
学校坚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各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三年来,非艺术类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方案大赛银奖、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比赛特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北京市大学生数学竞赛特等奖等各类奖项213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49篇;艺术类学生获国际国内大赛奖项592项,包括“汉帛杯”国际青年设计师作品大赛金银奖、“2006‘大连杯’中国青年时装设计大赛暨中国国际服装创意设计邀请赛”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致中华”服装设计大赛金奖、第53届世界小姐季军、戴比尔斯中国钻饰设计一等奖、“2006CCTV时尚中国”首饰设计大赛钻石组金、银、铜奖等重要奖项。特别是在2007年国际钻石高阶会议(HRD)钻饰设计大奖赛中,全球有44件作品入围,来自中国的8件入围作品中有6件出自北京服装学院,为此,比利时王储妃玛蒂尔德公主殿下亲临学校,主持该大赛中国地区获奖作品发布仪式。
国际交流
在国际与地区间,与法、意、英、日、韩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许多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生活动、师资培训等,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香港桑麻基金会、意大利卓凡尼·华伦天奴公司、美国PLAYBOY公司、香港渝振集团公司、信达集团、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等国(境)内外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多项奖学、奖教金。
为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学校在社会知名人士和知名企业的资助下,设立了“钱之光奖学金”、“桑麻奖学金”、“金宝奖学金”、“齐鲁石化奖学金”、“奋斗成才奖学金”、“奋进创新奖学金”、“风格与设计奖学金”、“天然奖学金”、“白领奖学金”、“爱慕奖学金”、“忠信奖学金”“上海和氏璧奖学金”等专项奖学金。另外,学院设立了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获奖面约为在校生的50%。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以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勤工俭学、绿色通道等方式为特困生解除后顾之忧。
建校51年来,学校向社会共输送毕业生3万余名,许多已成为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很高。2005年、2007年,北京市分别授予我校“功勋学院奖”和“时装之都建设育人贡献奖”。
北京服装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努力建设成为“首都服装业人才培养中心、服装科技研发中心、服饰文化传播中心”,不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纺织服装强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院系设置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是北京服装学院下设的二级学院,原名为服装系,始建于1987年,2004年更名为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学院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坚持“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适应现代服装产业的、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服装)、北京市特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表演(服装表演)三个本科专业;有设计艺术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和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三个硕士点。学院下设服装艺术设计系、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服装表演和时尚传媒系三个系,设有服装工艺实验室、针织服装实验室、服装材料与工效学实验室、服装人体工学实验室和服装CAD实验室以及多个研究中心、研究所和设计工作室,很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目前在校本科生1400多名、硕士研究生(含在职研究生)200余名。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在读博士6人;教师中有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
服装艺术设计系系主任:谢平副主任:贺阳郭瑞萍
服装艺术设计设有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方向)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教师40余名,在校本科生800余人。主要承担服装设计原理、服装设计元素、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服装效果图、女装结构、男装结构、毕业设计等课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系主任:姜蕾副主任:吴继辉
设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教师16名,在校本科生440余人。主要承担女装纸样、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服装CAD、服装工业制板、服装材料学等课程。
服装表演与时尚传媒系
系主任:肖彬副主任:甄祯
服装表演与时尚传媒设计有表演(服装表演方向)、艺术设计(时尚传媒设计方向),其中表演(服装表演方向)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教师16名,在校本科生200余人。主要承担服装表演、服装表演编导与策划、形体训练、化妆造型、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时尚评论与写作、时装平面媒体策划与推广、时装流行研究与鉴赏等课程。
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中报名条件者均可报考。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健康
(4)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规定。
(5)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请按照考生所在省的相关要求,参加高考报名。
2.下列人员不能报考:
(1)具有高等教育学历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艺术设计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始建于1988年。毕业生作品展我院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设有有艺术设计、摄影、动画三个本科专业,设计艺术学、艺术学2个二级学科。其中艺术设计专业涵盖了装饰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为北京市品牌专业,设计艺术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艺术设计学院在校本科学生有1410人,研究生112人,教职工77人。其中专业教师60人,教授、副教授24人,10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原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我院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成立于1988年的该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目前有着良好社会声誉和较高业务水准的艺术设计学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多年来积极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作品培养从事建筑、室内、景观、展示、小区规划等有关环境艺术设计及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旅游品策划设计方向
培养把握礼品和旅游品消费理念,能够在旅游品设计、装饰产品设计等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策划、营销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纺织品艺术设计方向
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已开设21年,培养了数百名毕业生工作在全国的纺织服装行业中,并在行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本专业的教学上,倡导“创新—动手—市场”的现代设计观念,课程的设置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与企业、市场等相结合,紧紧围绕纺织品在生活中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合理设置,具有很强的实战性。特别是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性的纺织品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得到了社会的较好评价及企业的认同,也是对教学成果的肯定。
珠宝首饰设计方向
相关作品珠宝首饰设计方向前身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于1993年。该专业最早把珠宝首饰设计体系引进高等教育本科课堂,15年的专业建设使该专业具备了较强的师资力量与较高的教学及科研水平。15年来该专业师生荣获多项国际、国内设计大奖,目前在行业内享有较高声誉。该专业为北京服装学院特色专业。
皮革设计方向
皮革工艺室是艺术设计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皮革相关课程的主要实验基地,近年来根据学院实验室开发政策的实施,皮革工艺室已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开放。
皮革工艺室的成立主要为鞋类设计与制作及箱包设计与制作等课程提供教学辅助和工艺支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习相关课程的学生提供实际工艺制作和相关机器操作的实践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结合现代工艺,扎扎实实地学习,不断发挥学生的创作性。
新媒体与动画专业方向
相关作品新媒体与动画专业始建立于1999年,2000年秋季正式招生。2006年经同设计学院领导的共同协商和探讨后,我们将专业名称改为新媒体与动画。
我们致力于将新媒体与动画专业发展成为最具开放性、前瞻性的媒体创新应用型教学科研机构。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仅实践动画与媒体创意制作的完整过程,更着重独立思考设计决策的价值、实践并承担设计决策的结果。通过与服装产业、信息产业的结合,积极拓展动画的应用领域;通过真实课题项目推进创意创新力量的跨学科协作、临时性合作,致力于搭建创新应用的地区知识结构性资源整合平台。
摄影专业
相关作品以培养广告摄影、时装摄影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多媒体设计等相关专业的能力,适合今后社会艺术和商业、经营与策划等多元化需要的优秀摄影师。以国际化为长远发展方向,为中国广告与时装摄影走向世界的时代需要培养新型人才。
传媒与公关设计方向
培养具备传媒策划与公共关系管理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艺术创意设计和媒体推广策划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从事媒体创作设计、受众调查分析、项目策划运作、市场拓展推广等文化传播与策划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通过传媒设计与公共关系管理的系统性训练,熟悉专业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发展趁势和最新动态,对媒体设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具备丰富的的传媒策划和公关的理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把良好的艺术修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传媒策划与市场推广等方面表现出灵活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日常专业学习过程中加强理论的实际运用,突出市场调研、公司实习、社会实践以及与成功传媒策划企业的合作,注重毕业设计和论文的理论应用与实用价值。就业去向:文化发展、会展咨询、广告策划、影视传播、平面设计、网络公司、电视营销、媒体策划营销等单位和部门从事传媒艺术策划与公关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9年,是北京服装学院成立最早、师资力量最强的二级学院。现有应用化学(服装安全与评价、纺织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装材料与工程)和轻化工程(服装色彩与功能)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轻化工程专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并拥有材料学、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和化学工程三个硕士点,其中材料学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二级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中重要的二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突出服装材料的设计与加工、纺织品的染色与功能整理、纺织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以及服装材料的检测与评价的办学特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胜任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工艺设计、产品分析与检测、生产经营与管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几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已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实验设备先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在校生约700人,教职工58名(专职教师44名,教辅和管理人员14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45%、具有硕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90%、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全国优秀教师3名,市级优秀教师9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拥有北京市服装材料研发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服装材料与工程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服装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和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授权的“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超细纤维合成材料研发和检测中心”,为高科技纺织服装材料的研发与评价提供了技术保障。
商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是一所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为一体的综合型二级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市场营销(服装营销管理方向)、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方向)、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与管理方向)、广告学(品牌策划与传播方向)等6个本科专业;设有管理学博士国际合作项目和服装营销管理、国际服装商务等2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市场营销等双学位专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培养渐成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在校学生1844人,其中本科生1471,硕士研究生39人,双学位334人。学院拥有一批以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25人,占45.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92.7%,研究生导师14人,近1/3的教师有国外学习经历。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拥有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近20个校外实习基地、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校重点建设专业和数门精品课程。
研究机构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服饰文化与服装产业研究基地、服装营销研究所、服装品牌推广中心、经理人培训中心和广告制作工作室。
实验室有现有ERP、广告制作、金融模拟、信息系统、ERP沙盘模拟、网络基础、服装品牌监测、服装消费心理研究、录音棚等实验室。
商学院图书资料室有中、外文藏书近万册,期刊杂志100余种。
商学院严谨、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掌握专业技能、具备领先视野、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95%左右。近百名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数学、英语、数学建模竞赛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曾在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特等奖。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79年,现设有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学院设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硕士点,招收信号与信号处理、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本院现有教职工29名,专任教师27名,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9人。近年来,本院加大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注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奖励。
外语系
外语系成立于2002年,现有一个本科专业:英语专业(外贸方向)和一个硕士研究生方向:中外服饰文化研究,现有在校本科生270名,硕士研究生19名。现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职教师42人,毕业于国内外 26所高校。教师中有正副教授15人,硕士、博士学历者39人,硕士生导师4人。除负责本系英语专业的教学、科研任务外,外语系教师还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成教生的公共外语教学任务。教师中既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又有校级优秀教师、桑麻奖教金、白领教育奖获得者,并在学院每两年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外语系连续三年获得了第一名。
近几年,承担省部级教改、科研项目10项,校级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服装英语》、《会展英语》等特色教材、译著20余部。
已建成9个语言实验室、1个同声传译训练室、1个外文资料室和一个地面卫星接收站。资料室具有大量的外文图书、辞典、杂志、教学录像带、磁带、光盘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地面卫星接收站每天为学生播送BBC、CNN等外文节目。
造型艺术系
绘画(油画)、绘画(中国画)、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装饰雕塑设计)专业
编辑本段学校设施
图书馆
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1959年与北京纺织工学院同时建立。50年来,曾命名过北京纺织工学院图书馆、北京化纤工学院图书馆,1988年更名为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目前,图书馆拥有不同学科、不同语言的藏书84万余册,其中服装、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图书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电子期刊1万余种,多媒体资料2万部,各种数据库50余个。图书馆馆舍面积7267平方米,阅览室面积1344平方米,阅览座位900余席。目前设有中外文书库、期刊工具书阅览室、多媒体学习中心、电子阅览室、集体视听室、时装信息中心、外版艺术图书阅览室、艺术书刊阅览室、电子文献检索室、北校区分馆。开展外借、阅览、咨询、信息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馆际互阅等服务。 馆内分设采编部、文献借阅部、综合业务部、北校区分馆、信息部和技术部,布局如下: 一层—中外文书库、电子文献检索室、采编部和自习室; 二层—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学习中心、期刊工具书阅览室、技术部、馆长室和综合业务部; 三层—集体视听室; 四层—时装信息中心、外版艺术图书阅览室、艺术书刊阅览室、信息部、学科服务中心。
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展厅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90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具有现代化展示手段的、积极为社会服务的高水平特色博物馆,也是一个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荣获“全国博物十大陈列精品——最佳制作奖”。民族服饰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服装专业博物馆之一,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博物馆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秉承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指导思想,博物馆立足于服装学院的教学需要,将传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教学相结合,以教学为根本,以为教学服务为前提,力求为本院学生创造高层次的文化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民族文化的根源,为在北京服装学院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提供了条件。现设有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心和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良好平台。2008年,博物馆被北京市政府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称号。现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前景广阔的教学基地、科研基地、育人基地和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成教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成立数十载,两院合署办公。学院秉承学校鲜明的本校特色,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学资源,立足各个行业,面向社会开展高起专、高起本、专升本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
学院一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理念,坚持把质量作为发展的根本,积极进行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借鉴现代远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模式,实现成人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积极调动一切优质资源,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致力于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保证质量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规范管理,稳步发展,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积极、扎实、稳妥地开展成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
留学预科网
北京服装学院HND留学国际本科中心:是大中华区首家获得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批准的HND“艺术特色教学中心”。旨在为具备专业功底并需不断拓展国际视野的学生,提供北京服装学院极为严 谨和专业的教育和培养,并通过其不断努力实现设计梦想!
国际本科
高中起点HND3+1国际本科
参加“3+1”本科项目学习的同学,在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攻读3年,根据所选专业在国外相应大学攻读1年,成绩合格获得国外大学的学士学位。
开设专业:时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公共艺术设计
国际本硕连读
高中起点2+3国际本硕连读参加 “2+3”本硕连读项目学习的同学,在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攻读2年,将直接升入英国合作大学完成后三年的学业,成绩合格获得该大学的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开设专业:珠宝设计
高中起点3+2国际本硕连读参加 “ 3+2”本硕连读项目学习的同学,在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攻读3年,根据所选专业在国外相应大学攻读2年,成绩合格获得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开设专业:时尚管理、时装设计、互动媒体设计、珠宝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美术等
专科起点1+2本硕连读参加 “1+2”本硕连读项目学习的同学,在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攻读1年,根据所选专业在国外相应大学攻读2年,成绩合格获得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开设专业:时尚管理、时装设计、互动媒体设计、珠宝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美术等
艺术硕士预科
本科起点1+1英法美艺术硕士预科
参加 “ 1+1”硕士预科项目学习的同学,在北京服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攻读1年,根据所选专业在国外相应大学攻读1
年,成绩合格获得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
开设专业: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美术等
国际证书课程
与英国最大的颁证机构EDEXCEL(英国爱得思)合作,提供零售领域上百个课程单元。课程内容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体会到最前沿的知识,还能锻炼最实际的技能。因此,获得国际证书的毕业生求职就业途径通畅,全球110多个国家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