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区西南部北纬31°12′东经120°26′东以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陕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与黄浦静安毗连东南隔黄浦江与浦东地区相望南以淀浦河西以虹梅路与闵行区为邻北以长乐路淮海西路与静安长宁两区接壤是青浦奉贤松江金山等郊县进入市区的咽喉又是通往浙闽赣皖等省的要道
地质
区境位于太湖碟形洼地东端距上海成陆年代最早的冈身地带较近是冈身与黄浦江之间的低平冲积平原基底岩石由古生代碳酸盐岩类中生代火山岩和侵入岩以及局部凹陷盆地的新生代红色砂砾岩与玄武岩组成其上覆盖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埋深不一地面表层为褐黄色土层由亚粘土粘土构成下层为灰色粉砂层据勘察虹桥路市民村一带距地表10米内为填土层10米以下至50余米处为粘土亚粘土及轻亚枯土层地表下50余米至80米左右处为粉砂亚粘土层区境南部长桥一带距地面25米处发现有暗绿色硬土层龙华等地区为河漫滩相灰色亚砂土或灰色轻亚粘土夹薄层粉砂层所组成天然含水量高易产生流沙潜水埋藏深度一般为0.5米漕河泾地区为0.3~0.5米长桥地区为1.3~2米埋藏较浅的第一承压含水砂层地基承载力约8~14吨/平方米地貌
区境地处上海市地貌区的碟缘高爽地中部江南水网地带为低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地表自然坡度小都在高潮位之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土地沉降肇嘉浜路以北的部分地面海拔高程在2.5~3米之间低洼处在2.5米以下境内曾是水陆运输和货物集散地之一有道路150多条有大小河流100多条
气候
气温
年平均气温15.5℃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3℃左右.夏季8月份平均气温27.5℃左右据记载徐家汇极端最低气温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月19日的零下12.1℃极端最高气温为2013年8月7日的40.8℃徐家汇地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为冬季沾2℃以上为夏季两者之间是春秋季
风向
冬季常受来自蒙古高原西北季风的影响寒冷干燥风速较大夏季多来自太平洋洋面的东南风3月和910月为季风过渡时期多东北风全年西南风最少
降水
降水量夏季多于冬季春季又超过秋季全年无特别干旱季节年平均降水量为1143.1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以12月的38.5毫米为最少民国4年12月曾全月无雨每年6~7月梅雨期雨量集中降水量最多清光绪元年1875年6月降水量多达491.9毫米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冬季降雪时间短暂积雪也不深冰雹的次数和数量都极少
雾霜
境内水汽充沛空气中凝结核多风速小雾日较多据徐家汇气象台测得每年平均雾日约43天最多为民国19年有93个雾日最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有3个雾日在1~5月和10~12月的风小无云夜晚和早晨易出现雾天境内地势平坦易受寒潮影响寒潮来时气温急剧下降产生霜冻危害初春和晚秋农作物平均初霜日为11月20日平均终霜日是4月24日全年平均霜期约125.4天无霜期约240天
灾害性天气
遭受灾害性天气侵袭主要是热带风暴台风龙卷风暴雨冰雹等台风多在78月袭沪69月次之平均每年约有两次民国4年7月28日台风以每秒44米的最大风速将徐家汇观象台风信仪吹折1949年7月24日夜台风暴雨袭沪灾情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区境肇嘉浜以南房屋倒塌损坏665间受灾户达501户2389人死亡85人受伤或致病者40余人1956年的12级台风把徐家汇天主堂1米多高重约400公斤的钢制十字架吹断龙卷风常在夏秋之间出现1962年9月6日晨龙卷风直扑龙华擦过龙华塔向西北疾卷拔起电线杆房屋给庄稼和人畜带来很大损失暴雨主要降于夏秋季1963年9月13日龙华降暴雨246.7毫米1969年8月5日龙华降暴雨204.4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1.2毫米曾出现过15分钟内降雨47毫米的记录致使部分地区积水成灾区境内出现冰雹次数与数量均极少据清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载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夏四月八日大雨雹大者重五十斤自龙华至闸港毙一人伤者无数
旅游特色
黄道婆墓
徐汇旅游的繁荣洋溢着先人的才智和气魄相传3世纪吴赤乌年间在徐汇地域始建龙华寺;元末明初国家著名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从黎族学习并革新种棉织棉技术回到上海地区传播上海遂成为我国的棉纺织工业中心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黄道婆墓记载了这一历史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文明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和他的后人聚集居住的地方被称为徐家汇古老的徐汇人留下了各自时代的建筑和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进取精神和文化气质龙华古寺古塔是徐汇区历史文化和观光旅游的象征古老的龙华寺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佛教丛林保持着宁代伽蓝七堂制显示其完整的规模龙华古塔雄姿依然灯光浑映之下晶莹剔透宛如仙境规模宏大的龙华旅游城应运而生白墙青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建筑物融合廊桥古戏台牌坊曲水垂柳桃花龙壁碑亭洋溢着浓郁民俗风情荟萃宗教文化历史文
化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集食住行游购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城与毗邻的徐家汇商城上海体育城构成了一组上海市区颇具规模的都市旅游景区衡山路街衢则浓缩着近代上海历史昔日显赫的洋房大都名人已去故居犹在一个世纪的喧闹在这里凝固现代都市的脚步变没有尺扰这方宁静衡山路梧桐冠盖如云街头的灯光建筑物的饰灯美丽怡人路边的茶馆酒吧各式风味餐厅以其富有人情味的氛围吸引着中外游客
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徐汇区就先后恢复和创办了龙华庙会迎新春撞龙华晚钟上海桂花节牡丹花卉节等四大旅游节庆活动节庆活动热闹新厅跳跃着都市旅游激越的音符四百多年历史的龙华庙会的古风古俗每年农历三月三在龙华古镇举行成为江南地区的庙会之冠上海桂花节每年中秋前后在遍植桂树的桂林公园康健园举行游园赏桂是最吸引人的节目
社会事业
市容环境
城区市容环境整洁有序全面完成以七路二隧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期等徐家汇夜景
工程为重点的迎世博600天行动各项任务启动宜山路综合整治工程和外环生态绿带防汛墙工程基本完成天钥桥路综合改造虹桥路等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建成新宜山变电站吴中泵站完成龙华港综合整治工程城区市政设施和景观面貌明显改观认真实施市容环境责任区制度健全常态长效管理机制调整优化交通组织妥善应对上海南站持续大客流考验确保重点区域交通顺畅加大城市道路绿化和公共设施的保洁养护力度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及时处置防台防汛及城区运行突发情况城区环境整洁有序美观全年新辟公共绿地30.7公顷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85%交通建设
完成衡山路淮海路武康路高安路等208条道路的整治整治车行道面积18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52万平方米完成198条道路人行道设施整治共计八类设施1283处七类设施246处其它设施542处残留障碍物50处指路牌1034块更换城市道路路名牌1525块完成天钥桥路零陵路天平路康健路汾阳路丰谷路积水点改善工程6项完成交通小改小革8处完成17条道路的架空线入地工程其中电力架空线10.5公里信息架空线24公里疏通下水道547103米清捞窨井24302只清捞茄莉33869只出泥12568.49立方完成5条小市政道路公共弄堂实施整修解决弄堂小路道路市政设施年久失修缺损等
医疗卫生
幽静马路
徐汇区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设在2011年进一步得到夯实至年末区域内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82家医院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1.3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6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0.58万人全区医疗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共完成门急诊2004.5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7.4%出院人数33.85万人次探索家庭医生责任制全年社区医生赴家床诊疗9.8万人次家庭病床6613张社区卫生服务更加贴近居民全面完成政府实事项目两年一次为本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体检项目14063名老人受益乳腺病筛查项目普查31065人受检率98.06%26例艾滋病病人治疗费实施减免2400名困难群众受益区卫生局120万元医疗帮困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完善医疗流程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全程诊疗一次收费服务模式社区基本药品实现零差率市民就医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区公共卫生中心市八医院门急诊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为7万余名儿童接种了麻疹强化免疫疫苗全区按户籍人口计算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106.26/10万
科学技术
徐汇得名于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他曾在此从事科技活动从此徐汇成为上海开埠以来中西科技交流的发源地之一徐汇科技创新氛围浓厚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科技园区生机盎然
徐汇区科技资源丰富区域内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等科研院所 118 所国家级新兴技术开发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也坐落区内徐汇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新兴技术产业加快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三区三园 建设布局即徐家汇科技密集区大学产业园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光启园华泾工业区华东理工大学产业园
徐汇区境内共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徐汇校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 10 余所区内集中了中山医院儿科医院肿瘤医院五官科医院等著名医疗机构每千人病床数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上海图书馆上海大舞台上海体育馆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和组织都坐落在徐汇区
区域内百余所科研院所和高校成千上万的科技人才以及科技发明的累累硕果正在与徐汇区雄厚的综合实力相结合转化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前进的新动力繁华徐家汇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三区三园的建设在科技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上梯次分明重点突出徐家汇科技密集区与上海交大科技园复旦大学枫林科技园中科院上海分院知识创新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建设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与徐汇园共同发展华泾工业园与华东理工大学科技园喷薄欲出科技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徐汇软件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和各类产业化基地都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入驻徐汇软件基地还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软件园并以此为核心带动了徐家汇的软件产业群徐汇区现已成为科技创业者的乐园
民营科技企业迅猛发展区域内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新产品徐汇滨江整体图示
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均名列全市前茅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企业不断集聚民营科技企业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新的业态和经济增长点科技在徐汇徐汇区有大量的科技人才通过组建徐汇区工程师协会技术中介协会软件协会等大大激活和推进了学会的工作评选和颁发了两届徐光启科技奖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教育文化
西式高级住宅
徐汇区作为文教先进区拥有以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全日制大专院校12所非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32所徐汇区的基础教育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有幼儿园73所小学62所普通中学52所高级中学7所有南洋模范中学位育中学上海中学等一批市区级重点中学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了徐汇区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众多的文化体育和宗教场所区内文化团体和体育场馆集中汇集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京剧院等文艺团体全球十大图书馆之一的上海图书馆和徐家汇藏书楼蜚声海外八万人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及上海国际网球中心等都坐落于徐汇区全区人均拥有体育场地超过市平均水平25.5%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龙华寺龙华塔素有"远东第一大教堂"之称的天主教徐家汇大堂和衡山路国际礼拜堂以及新乐路上的东正教圣母大堂等一批宗教场所奠定了徐汇区作为上海宗教事务活动中心的地位体育
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国民体育强调体育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境内广大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热情高涨
50年代初即兴建球场30多处成立球队100余个学校体育更是全面展开运动水平提高甚快
1957年区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设施市区两级并建市属风雨操场划船俱乐部跳水池相继落户徐汇区属网球场运动场射击场游泳池也先后建成开放并接管了绿灯等3个网球场
1956年起就组织市区两级少年网球训练开展国际网球运动交往和承办国际全国比赛徐汇网球名闻网坛
60年代初受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适当收缩群众体育的规模常熟游泳池运动场创办体文结合的音乐茶座体育大世界等新颖别致的活动既增收节支又丰富了市民体育生活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群众体育又趋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场馆被迫停止开放和训练体育事业遭受严重损害文化大革命后群众体育再度兴起
1979年后体育向社会化发展先后创建单项和综合性协会17个同时在区属场馆中试行半企业化198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经费自给业余训练向厂队挂钩厂校联办的社会化方向发展并注重科学选才科学育才市区先后建立了体育科研所和科研组培养输送李月明夏嘉平李斐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80年代全区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充实还新建了徐汇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训练基地和徐汇游泳馆市属上海游泳馆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等一批现代化体育设施和专业院所也建造或移址境内形成了大型先进体育设施集中举办国际和全国重大比赛频繁体育训练和体育科研配套的体育中心区域
经济发展
商业
上海解放初市人民政府继没收和接管官僚资本贸易企业和贸易机构后建立了国营粮食日用品油脂等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总社境内相应设立了国营零售商店20多家工人消费合作社供应门店40多家当时市场物资紧缺特别是粮棉煤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不足价格急剧上涨为确保供给稳定物价全国实行了物资统一调度制度1953年12月28日起境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私营米店全部改为国营粮食公司代销店1954年3月和9月又先后实行食油和棉布食糖定量供应从此粮油糖布的批发市场均由国营商业全部占领在此同时对境内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以国营商业逐步替代私营批发商业并与私营零售商店建立了批购经销代销等业务关系
1956年全区私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市各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31个行业区店对合营商店派驻了公方代表个体小商店和摊贩除少数转入国营或合营商业外也分别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撤并过多经营过于集中的做法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市不得不对严重匮乏的主副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实行凭票凭证计划供应1962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恢复部分城乡集市贸易调整零售商业网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等措施市场供应逐渐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人员思想被搞乱服务质量下降经营管理混乱行业特色消失加上供应网点收缩集贸市场全部取缔市场供应再度紧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经过放权让利拓宽国营商业购销渠道扶持企事业单位经商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摊贩开放各类集贸市场等一系列改革区内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990年全区零售服务门店由1978年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6万人网点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22.35万平方米增加到31.17万平方米区属商业企业(含服务业)销售总额由1978年的4亿元左右上升到17.59亿元(含区属部分工厂企事业单位自营商业)列为上海市商业中心之一的徐家汇商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12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80.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9.76亿元下降2.1%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470.55亿元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0亿元增长10.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61亿元增长11.5%徐家汇商圈继续推进业态调整和品牌升级商圈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6亿元增长0.3%港汇广场仍是商圈销售的亮点全年实现销售额34.85亿元增长10.3%其品牌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徐家汇商圈销售明显增长
工业
解放后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帮助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组形式实现合作化60年代前后调整工业门类结构进行经济改组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发展电子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与此同时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区属工业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
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逐步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奖金制度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1990年末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职工24万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38亿元比解放初2.6亿元增长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电子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
财政
解放前财政由国民党市政府统一管理区无专门机构税收由市直接税局常熟区办事处市货物税局第六管理区市财政局马当区复兴西路分征所沪西区徐漕分征所分别征收
解放初区内税收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的市税务局和财政局分别征管1950年3月市货物税局建立徐家汇区稽征处同年5月成立徐家汇区工商业税普查分会负责普查新开和漏报的纳税单位6月市税务局建立地方税徐汇区稽征所负责区地方税征收8月成立市税务局常熟区徐汇区分局1952年9月常熟区和徐汇区政府分别建立财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为徐汇区人民委员会财政科市税务局徐汇区分局(简称区税务分局)1959年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合并1962年10月财政与税务机构分设恢复区财政科1970年1月再度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与区财政税务部门合并1972年成立徐汇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2月财政与银行机构分设1978年11月起恢复区税务分局建制对外挂区财政局和区税务分局两块牌子内部为一套领导班子1950年8月~1990年底区财政累计收入56.06亿元支出8.78亿元区财政累计收入中税收占57.65%
2012年徐汇区经济总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6.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8%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见图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1.40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835.19亿元增长9.3%占全区GDP的比重为83.0%
同年既2012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7.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09.08亿元增长9.0%全年完成税收收入286.00亿元增长9.3%现代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工业四大行业税收占税收总量的比重达到91.3%其中现代服务业完成税收110.47亿元增长9.3%商业完成税收56.61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完成税收54.18亿元增长4.6%工业完成税收39.80亿元增长36.0%全年区级财政支出125.40亿元增长5.1%
金融
境内金融业解放前夕有8家银行机构23家当铺解放后对私营金融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银行区办事处典当业成立公私合营区小额质押贷款处1966年机构撤销并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1990年底境内共有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徐汇区办事处中国银行上海市淮海支行等4家银行机构3家城市信用社1家保险公司区办事处
政治
1949年6月3日分别成立常熟徐家汇区接管委员会民政股1950年6月成立常熟徐汇两区人民政府民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后成立徐汇区人民委员会民政科区民政工作贯彻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导居民委员会工作开展拥军优属灾难救济社会福利社会行政管理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政机构被撤销1977年10月区民政科重新恢复1978年5月改为区民政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政工作作为政权建设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和服务范围日益深化和扩大充实和发展了新的工作内容1985年起发展了社会福利生产事业加强了对居民委员会工作的指导1990年增设了社会团体登记和老年人妇女儿童保护等机构同年底全区民政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有47801人
人口民族
人口
港汇广场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人口工作从1953年起先后进行了4次人口普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地域调整和人口的迁移流动等因素境内人口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至1990年底总的趋向是人口绝对数持续增长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逐渐逞下降趋势人口总量50年代有30~42万人60年代上升为45万人左右70年代前期人口下降至41~42万人后期回升到46万人左右80年代增长到50~70万人1990年全区人口达77.66万人比1949年增长171.6%年均增长率为4.18%人口密度按土地面积计算每平方公里1990年为1.73万人比1949年减少65.42%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1954年分别高达49.49‰和43.83‰1956年起推广节制生育出生率逐步下降1990年出生率下降到9.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01‰计划生育率达到99.7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期望寿命值与人口素质都在提高人均期望寿命50年代为50岁1990年为76.81岁人口老龄化也随之加快60岁以上老人比重1964年占总人口的5.49%1990年上升到14.44%文化程度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达到高中的占28.7%比1950年上升21.8%大专以上的占18%比1950年上升12%区内每万人拥有大学本科生和大专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9%和97%民族
区内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但境内无清真寺也无教会组织老年穆斯林约40人经常去沪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民国时期区境内已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1953年常熟徐汇两区合计有少数民族12个1208人解放后少数民族生活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增至34个5613人少数民族同胞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徐汇区辖12个街道1个镇3上海市中心扩大图
04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湖南路街道天平路街道枫林路街道徐家汇街道斜土路街道长桥街道漕河泾街道康健新村街道虹梅路街道田林街道凌云路街道龙华街道华泾镇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 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肇嘉浜和李氵从泾两水汇合处附近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并与意大利人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嗣后徐氏家族世代汇居于此遂称为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
区境在唐五代宋时属华亭县元明清时属上海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海县分属上海城法华乡漕河泾乡民国 3年 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今肇嘉浜路以北华山路以东陕西南路以西长乐路以南地域划入法租界范围其余地区分属北洋政府管辖的法华乡漕河泾乡和法租界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区境分属沪南区法华区漕河泾乡和法租界抗日战争期间华界先后属日伪上海市大道政府督办上海市政公署和上海特别市政府管辖分属南市区沪西区另有法租界民国 33年1944年属上海特别市管辖分属第四区第七区第八区原法租界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属上海市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民国 36年1947年取消区的序号直称常熟区徐汇区龙华区
1949年5月24日区境解放1950年 6月成立常熟区人民政府和徐汇区人民政府1956年 3月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为徐汇区1964年 5月闵行区划归徐汇区1982年 4月原闵行区建制恢复从徐汇区划出1984年 9月上海县龙华镇和漕河泾镇划属徐汇区1990年末辖有天平永嘉湖南新乐枫林徐镇斜土漕北宛南田林长桥虹梅 12个街道和龙华镇漕河泾镇1991年对原湖南新乐宛南漕北4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4个街道办事处建立新的漕溪北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办事处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划归徐汇区1994年3月对原徐镇天平永嘉枫林漕北5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 5个街道办事处建立徐家汇街道和新的天平路街道枫林路街道办事处1998年5月龙华乡撤乡建镇易名为华泾镇2001年2月龙华镇和漕河泾镇撤镇建街道2004年配合铁路上海南站建设和管理完成漕河泾龙华长桥康健新村凌云路5个街道行政区域调整工作
截至2013年12月徐汇区辖有湖南路天平路斜土路枫林路徐家汇田林虹梅路康健新村长桥凌云路漕河泾龙华12个街道和华泾镇有居民委员会304个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007亿元增长7.8%2012年末户籍人口91.69万人2012年末常住人口111万人
著名人物
黄道婆阮玲玉宋庆龄马相伯姚明杜淳左溢胡歌金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