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乐学院

学科介绍

基础部

基础部作为专业院校的基础学科,无论是从它的课程设置上、还是课时量分配上,一切应服从于专业教学、以拓展专业教学为出发点,从现代化人才教育意义上讲:基础公同课教学是专业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专业课教学内涵的延伸。基础共同课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它也是培养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基础部由马列、文学、外语、计算机、体育五个教研室组成。是面向全院本科学生、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文化基础、体育健身的综合教学单位。开设有: 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 选修课:《影视艺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文学名作》、《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港台流行小说》、《应用文体写作》、《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女性学》、《泛美学与电子文化》、《西方社会思潮》等。

学科定位为:全面依托艺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夯实文化素养,开拓文化视野,创实求新,办出特色。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要, 学院党委(2000)第3 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I+I”培养目标的实施意见》是全院教学改革、推进学生文化素质全面进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面制定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目标, 即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文化素质的“1+1”工程。所谓“1+1”工程,概括表述为专业技能过硬并优秀为1,同时达到普通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基本文化水平为1。

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实现“1+1”人才工程的人文素质目标,切实把该院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基础部从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整改,紧密依托专业教学特点,力争做到“专业+文化素质”双赢,遵循教育规律,更新教育观念,走适合自己特点的路子,使该院教学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视唱练耳教研室视唱练耳教研室组建于1956年。1993年正式作为院直属教研室,1997年确定为系处级建制。1992年该院的视唱练耳课被省教委确定为“省级重点课程”,2006年又被学院确定为“院级重点学科”。2008年视唱练耳教研室被省教委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视唱练耳教研室从1984年起招收视唱练耳方向本科生,1993年起招收视唱练耳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现有本科生17人,硕士研究生14人。

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作为音乐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视唱练耳教研室承担着全院的视唱练耳课及乐理课教学,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长期的思考和积累,从教育教学、感觉心理等方面探索总结,使得从教材到教法都形成了具有学院特点的体系。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已拥有一支力量雄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梯队。我教研室现共有在职教师12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助教1人。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2人,留学回国人员1人。在视唱练耳课和乐理课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自1953年开始编选学院教材以来,通过几代教师的共同努力,现已正式出版了九部专著和教材。这些成果都已全部应用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院校的专业基础学科,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课程以组织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为中心,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能训练,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内心听觉能力、用听觉分析音乐语言各要素的能力,系统地训练学生准确迅速的视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趣味并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并使之运用到教学和表演实践中去,从而为学生从事音乐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教学是专业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专业课教学内涵的延伸。视唱练耳课教学,将为学生成材提供有力的保证,这门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西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承担着全院所有视唱练耳及乐理课的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要,该院在2000年制定并实施了跨世纪人才培养总体设计目标,即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素质的“1+1”工程,即培养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过硬并优秀为一个“1”,同时使学生达到普通高等院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基本文化水平为另一个“1”。而要使学生专业技能过硬,视唱练耳课和乐理课无疑将在其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发展过程中,视唱练耳教研室老师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甘为“无名英雄”,为音乐人才培养和学院改革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在院领导的重视支持关心下,视唱练耳教研室被确定为院直属系处级教学单位,师资队伍也不断得到加强,形成了以中青年年龄、中高级职称为主体的格局。视唱练耳教研室教师发扬老一代教师的优良传统,教书育人、努力奋进,在教学改革、学术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付出了艰苦努力。

经过五十多年、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在全国视唱练耳(乐理)学会中,该院王光耀教授任学会副会长,郑敏教授、朱玉璋副教授任学会秘书长、朱培元教授任学会理事。学生史小亚1994年曾获得中央电视台“首届全国奥林匹克音乐脑力大赛”铜奖,黄明智、王光耀获辅导教师奖。

视唱练耳教研室

视唱练耳教研室承担着全院从附中初高中到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视唱练耳课及乐理课教学,学生将从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掌握音乐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学会在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形形色色的、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音响之间建立联系,融会贯通,反过来运用这些能力指导自己的音乐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技能,还必须掌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长期的思考和积累,从教育教学、感觉心理等方面探索总结,该院的视唱练耳共同课教学从教材到教法,都形成了具有学院特点的路子。教学内容从自然音体系、变化音、转调,到C谱表、现代音乐,满足了各专业各层次的需要。

学院一贯重视、支持视唱练耳教研室的工作。该院的视唱练耳教研室组建于1956年。1993年正式作为院直属教研室,1997年确定为系处级建制。

1992年该院的视唱练耳课被陕西省教委确定为“省级重点课程”。

该院的视唱练耳课在各门基础类课程中占据着特殊地位。无论是课程设置(所有专业方向均为必修课)、还是在各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中所占的课时量(总课时288)、学程(开设4学期)、周课时(4 课时/周),都体现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

视唱练耳教研室从1984年起招收视唱练耳专业方向本科生、1993年起招收视唱练耳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7人,硕士研究生14人。

视唱练耳专业方向本科生,学制四年。培养能在高等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科研机构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具体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新动向、新发展,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应系统的掌握作曲技术理论和基本技法,深入系统地掌握视唱练耳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较熟练地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和研究。课程设置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可参看教学计划)其中,第四学年安排4-5周的教学实践环节,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实习,实习结束写出实习报告并由指导教师作出实习鉴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执行情况良好。

知名校友

赵季平:中国著名作曲家,2009年12月16日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七届主席。197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 曲系,现任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屠冶九: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鲁日融:中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二胡演奏家,现任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饶余燕: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刘大冬:音乐教育家,指挥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高士杰:1958年起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曾任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现任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纪溪坪:中国著名作曲家,学者,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吕继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甘肃 天水人,海政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政府津贴。1982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于陶立玲教授,获学士学位。

夏滟洲:博士,教授,现任职于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白陆平: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程天健: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硕士生导师。

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智慧:中国著名作曲家,1975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

徐良:战斗英雄。

党宁:2006年7月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曾参加过的主要比赛与成绩:2006年超级女声长沙唱区七强,百事新星大赛陕西赛区最佳人气奖,蒙牛随变炫舞大赛第三名。代表作品有《世界都亮了》,现所属橙天娱乐。

何璐:因演唱电视剧《金粉世家》的片尾曲“让她降落”走进千家万户, 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

毛妮卓玛:非同凡响全国十强,2012快乐女声成都50强

樊博:新生代歌手,2012天籁之声亚军300万打造基金得主,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

风云学长:

作曲家:赵季平 纪溪坪 张豪夫 程大兆

歌唱家:吕继宏、和慧、杨洋、俞静、白萌、陈勇

指挥家:鲁日融 刘大冬 阎惠昌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安宁;

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季平;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厅级):孙卫国;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平;

党委委员、副院长:白陆平;

党委委员、副院长:安金玉;

党委委员、副院长:韩兰魁;

副院级调研员:史军胜。

院系设置

音乐教育系

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原师范系),始建于1958年,是中国西 北地区开设专业较早、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较强、办学规模较大的学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音乐教育系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发展局面。在近五十年的历史中,音乐教育系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也由原来的西北五省扩大到全国各地,为全国各类高校、中等师范学校、中小学及文化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的教师、文化艺术干部及音乐管理人才,特别为全国各省及本省综合大学艺术系及师范学院,中等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音乐专业师资力量,成为中国音乐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音乐教育系有声乐、键盘、选修课、专业共同课四个教研室。设有混声合唱团、大学生艺术团、女子合唱团等艺术实践团体。现有教师68人(含返/外聘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30名,讲师21名。教师中硕士生导师16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29名。

该系以系委会为核心,组织教学与艺术实践,安排管理工作。党总支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秩序与教师、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

音乐教育系坚持“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方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先后提出了“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专业课分级教学”、“专业必修课及器乐选修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推进了音教系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2004年,音教系“专业技能课教学”获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10月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团体总分并列第一名的好成绩。

音乐教育系依托音乐学院的整体优势,本着“为基础 教育服务”的宗旨,按照音乐师资应具备的能力,培养能在高等院校、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能在新闻机构、文化艺术团体、音乐研究部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音乐研究、音乐组织活动及管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音乐人才。

音乐教育系以本科为主,同时招收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科学内涵上,突出师范型特色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以夯实基础为主;在教学效果上,遵循、贯彻“以培养知识与掌握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系“拓宽专业,夯实基础,增强能力,体现特色,不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一专多能”的培养规格,既巩固音乐教育专业基础,又突出了学生专业个性优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表演、组织能力。

在近50年的发展过程中,音教专业的内涵不断拓展,但始终是围绕师范性及师资技能适应范围的发展需要这个中心。1992年音教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试点单位”;1995年国家教育部艺体司在该院召开的“全国艺术院校本、专科教学计划定稿会”上,第二次宣布该院音乐教育专业为全国高等音乐教育本科教学考试试点单位,承担高等音乐专业“本科教学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任务。音乐教育系还承担了教育部“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音乐专业教材审定”等多项国家、省、院的学科建设任务。

历任系主任

李雄飞、黄文馥、徐芝兰、马慧灵、陈代霖、白陆平、白 萌。

现任领导

系 主 任:冯力斌教 授;

副 主 任: 刘 琳 副教授;

副 主 任:程 军 教授;

副 主任:李小琪 副教授;

党总支书记: 白 萌 教 授;

副书记:李华;

声乐教研室主任:闫志才副教授 副主任:唐光菊 副教授;

键盘教研室主任:李小琪 副教授 副主任:潘玫玫 副教授;

器乐教研室主任:朱 静 副教授 副主任:马晓平副教授;

理论课教研室主任:王延松副教授。

音乐工程系

学院电脑音乐活动最早开始于1990年,在时任作曲系副主任郝毓华老师的倡导下,学院拨专款购置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电脑音乐制作设备,开始了电子音乐的探索与研究。1992年,作曲系开设“电脑音乐编配”课程,主要面向作曲系大四学生和研究生,从此,电脑音乐制作纳入了学院作曲专业的教学序列。随着电子音乐的迅速发展,2004年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电脑音乐制作”专业学生。2007年,作曲系成立了“电子音乐教研室”,电脑音乐教学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历程。2010年,根据该专业的发展及学科建设的需要,学院成立了音乐工程系。

音乐工程系现有电子音乐制作和录音艺术两个专业方向。电子音乐制作现有本科生38人,录音艺术专业于2011年正式招生。该系建有大型5.1声道录音棚(Euphonix System5系统)、影视音乐创作实验室、电子音乐制作实验室、音乐声学实验室、电子音乐作曲实验室、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实验室等五间专业实验室,小型录音室一间,苹果系统与PC系统教室各一间,均配备有一流的技术设备,软硬件环境均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音乐工程系秉承学院“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充分依托西安音乐学院作为西北地区音乐中心的优势,立足建立多元化现代音乐特征、全面性现代专业环境的发展定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着重在传授相关专业技术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与创造力。

培养目标:

电子音乐制作专业主要为艺术院校、文艺团体、广播电视、音像出版、大众传媒及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培养从事流行音乐制作、影视音乐创编、实验性电子音乐创作的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录音艺术主要为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音像节目制作单位、演出团体、音响工程设备公司等相关文化艺术部门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培养录音艺术创作、录音工程及音响系统工程设计的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计划:

电子音乐制作专业主要通过MIDI技术与音序器软件应用、音频处理软件应用、电声乐器配器法、流行音乐编曲、流行音乐商业写作经典案例分析等课程让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一定的音乐创作技法及歌曲编配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作曲、电子音乐作曲、声音设计与影视配乐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入以电子音乐设备为主要平台的音乐创作领域。以创作为重点,一方面具备为影视、广告等媒体进行音乐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传统创作方式的基础上,扩展思路,充分利用电子音乐手段及其提供的丰富的创作语言,特别倡导创作混合型、多媒介的电子音乐作品。

录音艺术主要通过拾音器技术与设计、混音艺术、母带处理技术、音乐工程设计、现代音乐声学、声音质量主观评价、音像产业管理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音乐制作类课程的修习,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种要求的音乐录音创作、后期制作,同时具备较高的音乐音响创作及鉴赏能力;可基本胜任大型现场演出的策划、工程设计,以及音乐录音教学等工作。

作曲系

作曲系始建1956年,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有附中、本科、研究生的多层次教学结构和以作曲理论各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是该院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的重点学科。

该系设作曲教研室、理论教研室、共同课教研室和《青年作曲家探索小组》。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人,教师中博士2人,硕士13人;在读本科生 124人,研究生10人。作曲系是一个集教学与创作为一体的学术单位,担负了全院作曲基础理论课教学、作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以及长期开展的创作活动,同时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级创作任务。

在长期的发展中,该系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曲家、教师和重要作品,如屠冶九、石夫、 龚建文、饶余燕、 赵季平、纪溪坪、程大兆、张豪夫、张大龙、韩兰魁、陈大明等;饶余燕的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获全国第二届音乐作品比赛二等奖;民族管弦乐音诗《骊山吟》 获全国第二届音乐作品比赛三等奖);赵季平的电影音乐《黄土地》、《红高梁》、《活着》,电视剧音乐《水浒传》等;纪溪坪创作的歌曲《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和《毛主席,我们永远怀念您》在全国红极一时,舞剧《秦俑魂》更是享誉全球,出访演出十几个国家;韩兰魁作曲的《两乐章交响曲》获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创作银奖;钢琴曲《幻想舞曲》获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三等奖;大型舞剧音乐《满江红》获文化部第二届“荷花奖”银奖;交响舞诗《战台风》获第六届全军文艺会演一等奖;交响乐《丝路断想》入选“维也纳2005年新春音乐会”。程大兆的《第二交响乐》获全国第八届音乐比赛二等奖;电影《寡妇村》音乐获金鸡奖最佳音乐排名奖;电视剧《庄稼汉》音乐获全国电视金鹰最佳音乐奖。《第三交响乐》获1996年中央六部委举办的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评奖铜奖。张大龙的管弦乐《我的母亲》获中国管弦乐作品大赛第二名;室内乐《渔阳鼙鼓动地来》入选香港ISCM国际现代音乐节;琵琶三重奏《堡子梦》获第六届中国音乐作品比赛三等奖;电影音乐《寡妇村》获中国电影金鸡奖作曲提名奖。陈大明的《迟开的玫瑰》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作曲奖)、中宣部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入选奖;歌曲《黄河从我身边流过》(作曲)第三届中国广播奖银奖等。该系学生在国内和国际作曲比赛中曾获得一些奖项,99级学生蓝海作词作曲的《大眼睛》获“上海亚洲音乐节”中国赛区原创歌曲一等奖,亚洲赛区原创歌曲二等奖,作曲、歌唱、总评铜奖。马来西亚留学生钟启荣多次获得国际重要作曲比赛奖项。该系毕业生本、同时也是该系外籍教授的张豪夫同时任职于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许多著名作曲家和专家教授来该系讲学,如:丁善德、罗忠镕、陈铭志、杨立青、朱践耳、赵晓生、陈其钢、叶小刚、王西麟、方丹[比利时]、法比安[法国]、付庚辰、陈钢、吴祖强、李吉提、盛宗亮、赵季平、程大兆、张豪夫、彭志敏、朱世瑞、龚耀年等。

作为教学环节,该系经常开展学生新作品演奏展示会,以发现人才、推广作品、检验教学、提高水平。经常有校内外著名作曲家、教授组成的评委会,进行严格评选,创造出一种严谨、求实的学风。

该系教师非常重视科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自己、在国内外交流中发现自己、在创作活动中展示自己。作曲的科研,主要是技术理论和作品研究,同时关注现实创作问题,教学问题,文化价值观问题等。教师发表的论文达数十篇之多。

教学-创作始终是作曲系的重心,出作品、出人才,为陕西现代音乐文化和中国当代创作做出自己贡献,是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的座右铭。

钢琴系

钢琴系是音乐学院骨干系之一,设有钢琴、手风琴、双排键三个专业。钢琴专业在建校的初期就设立,历经50多年发展历程,1953年成立了钢琴学科教研室,编订了学院钢琴学科自开创以来的第一部钢琴教学大纲,有了第一批钢琴专业毕业生并招收了学院第一批附中钢琴学生,标志着学院钢琴学科创建期基本完成,为钢琴学科的教学真正步入正轨奠定了基础。

1956年增设手风琴专业, “文革”前随着师资力量的壮大,教学层次的增多,相继组建成立了大学主课教研组、附中主课教研组以及辅修课教研组。2001年新增设双排键专业,键盘系的专业教学体制逐步趋于完善,学术活动更加频繁、活跃。

在办学过程中,钢琴系始终遵循自己的专业特点,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努力办出专业特色。钢琴、手风琴、双排键专业涵盖附中、本科、研究生各层次。现有教职工 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8人、外籍教授2人、中级职称者 17人,初级职称者5人、行政人员2人,内设钢琴主修课教研室、必修课教研室,室内乐教研室、手风琴、双排键电子琴教研室及办公室,在校本科学生 340人。

钢琴系专业设置历史悠久,专业建设有章可循,充分体现了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学科建设中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学术积淀。钢琴、手风琴、双排键电子琴专业的教学水平已处于全国音乐院校的前列。

系主任:吴迎

副主任:李壮壮(副教授主持工作) 刘佳

教授:陶敏霞(女)

党总支副书记:梁秦(主持工作)

音乐学系

音乐学系正式组建于199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间音乐教研组”、60年代的“共同课教研室”和1980年代成立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设有中国音乐教研室、西方音乐教研室、综合理论教研室。正式在编人员共14人,主讲教师11人,行政干部3人。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4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2人具有学士学位。此外,音乐学系外聘、返聘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

音乐学系是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单位。有山东临沂、陕南紫阳、陕北榆林、关中华县、周至等5个“音乐学教学实习基地”。该系开设了音乐学专业各方向的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担负全院音乐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音乐学教学科研基地。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是最早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硕士研究生教学领域涉及西方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史、民族音乐学、音乐编辑学等方向。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中,许多老前辈为音乐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有冯亚兰、高士杰、李仲唐、蒋咏荷、马慧玲、李武华、李雄飞、张希乾、雷家铣、翟咏等老一辈专家的艰苦创业。特别是在音乐学系成立之后,一批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如罗艺峰教授、方建军教授、程天健教授、夏滟洲教授、陈惠雯副教授等教师的积极工作,使我系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卓有影响的音乐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和国内的音乐学学者和后备人才。

该系教师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叶明春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国家级教材二等奖(罗艺峰与王耀华合著《音乐鉴赏》);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罗艺峰《音乐美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罗艺峰《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二等奖(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等;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有冯亚兰主持的《丝绸之路各族音乐研究》、罗艺峰主持的《华南与马来西亚民族音乐比较研究》,省级重点项目有罗艺峰主持的《丝绸之路各族乐器研究》,夏滟洲主持的《先秦音乐思想研究》等。横向科研项目有罗艺峰获得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夏滟洲参与承担的国家人文社科年度课题《音乐学新论》(200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音乐学学科规训》(2005)等。该系优势科研课题暨特色课程《西安古乐研究》,是陕西省和学院长期支持的重要科研课题,多次荣获陕西省和院级科研成果奖。20余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乐资科,译谱数百首(套),录制出版古乐传统乐曲多首,撰写论文40余篇,出版有《长安古乐谱》(1991)、《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2000)等专著。

2008年,由罗艺峰教授主持的《音乐美学课》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同年,由夏滟洲教授主持的《西北各民族传统乐种生态分析实验室建设》获“中央与陕西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支持立项。作为西安音乐学院重点学科建设丛书,音乐学系硕士学位论文集,于2009年9月结集出版。书中展示了音乐学系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涉及到民族音乐学研究、西方音乐史研究、音乐美学研究、音乐编辑学研究等不同领域。主要是:冯亚兰辑译的《长安白道峪兴安禅寺教衍和尚藏抄谱选辑》;高士杰主编的《“神”的光芒“人”的情感——西方音乐史研究文集》;罗艺峰主编的《1994-2004:谐和的同唱——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士论文选》;李宝杰主编的《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程天健主编的《行乐舞鼓——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陈慧雯主编的《歌者远行——民族音乐学研究文集》。

在西安音乐学院发展规划中,音乐学学科被列为学院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声乐系

声乐专业在学院组建初期就设立了,历经8年艰辛努力发展,于1956年正式成立声乐系,属音乐学院设立最早的系之一。声乐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立足自身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声乐专业队伍的整体优势,不断探索声乐教学规律,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击成绩。形成了“在办学结构上,以本科为主,同时招收声乐硕士研究生;在学科内涵上、突出以表演型特色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分阶段安排,在夯实的基础的前提下,走上舞台,不断提高艺术造诣;在教学效果上,以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六十年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

声乐系在抓好教学改革的同时,特别重视教师队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采取激励的办法和有效措施,使专业教师队伍素质逐年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有8名专业教师先后到过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欧洲一些著名歌剧院演出;青年教师和慧2000年荣获“多明戈”歌剧比赛第二名,2002年荣获意大利第四十二届“威尔第”歌剧大赛第一名;青年教师蔡占科2002年荣获葡萄牙第二届“托马斯?阿尔凯德”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青年教师鲜于越歌2004年荣获德国“罗西尼在威尔特巴特”国际歌剧音乐节大赛最高奖——公众奖和评论奖;青年教师陈放2002年荣获日本音乐审议会举办的声乐大赛第一名;青年教师杜蕾2005年荣获意大利“佩罗?乌日巴尼亚”第一届国际声乐比赛艺术歌曲荣获二等奖和歌剧比赛二等奖;2009年荣获意大利锡耶那第五届“Giulio Neri”国际声乐比赛二等奖;青年教师杨阳第二届地中海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

在国内声乐大赛中,教师安金玉荣获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和慧荣获第九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银奖;陈勇荣获第十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教师鲜于越歌2000年参加首届“大学生艺术歌曲大奖赛”荣获一等奖,2003年参加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大赛荣获金奖;现职中、青年教师先后有19人荣获过省、部级以上声乐专业比赛大奖。

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声乐系主任王真教授,先后多次参加省和全国的大型重要演出,2000年赴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学者访问学习一年,2002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音乐教育最高奖“区永熙教育奖”,2002年4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温家宝等同志的亲切接见。2006年担任CCTV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评委。

声乐系担任和完成科研项目3项,荣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1人,荣获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荣获陕西省十佳杰出青年1人,荣获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3人,3人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多人荣获学院先进个人表彰、优秀教学成果奖。

民乐系

民族器乐系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学科,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底蕴,教学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创作作品、获奖面等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特别是以地域文化形成的秦派二胡和秦筝陕西流派更是西安音乐学院的特色之一。1987年被批准为国务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陕西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学院评为重点专业学科系,2009年按照学院“错位发展、凝聚特色、谋求经典”的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民乐系被明确定位为特色学科。

民族器乐系下设“弓弦乐”、“弹拨乐”、“吹打乐”、 “理论与创作”四个教研室,开设有14个专业主课,(二胡、板胡、古琴、古筝、琵琶、扬琴、柳琴、阮、三弦、竹笛、唢呐、管子、笙、打击乐),开设有《民乐合奏课》、《古筝合奏课》、《民族器乐作品分析》、《民族管弦乐写法》等专业基础课程,附设有《民族管弦乐团》、《秦筝艺术团》、《西安鼓乐艺术团》、《大学生艺术团》等四个艺术实践团体,2010年又成立了秦派二胡和秦派古筝研究室。专业教学分为研究生、本科生、附属高中、附属初中四个教学层次。

教学、创作、科研、表演的结合,是民乐系的基本办学理念。多年来,一批民族音乐家立足于西北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古长安的文化传统,开拓进取,努力奋斗,以“长安乐派”为旗帜,凝聚了自己的音乐风格,提炼了独特的演奏技术,创编了各类教材百余种,多首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在严格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民乐表演人才,数以千计的毕业生分布于全国及世界各地,在各类赛事中夺冠获奖。该系培养的专业表演人才活跃于艺术舞台或执鞭于课堂,有的在东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发展,影响力大,为该院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作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基地的民族器乐系,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目标,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民族音乐人才为发展方向,坚持教学、创作、艺术实践的宗旨与理念,尊师爱教,敬业修德,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注重人才培养,以创办一流音乐学院为己任,以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管弦系

管弦系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弦乐教研室,后于1956年成立了钢琴-管弦系,1980年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后,真正意义上的管弦系诞生。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管弦系有50名教师,18个专业方向,设有木管、铜管、小提琴、大提琴、室内乐五个教研室,两个教学实践基地《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西安音乐学院交响管乐团》。有450多名在校学生。

管弦系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9人,讲师12人,助教15人,并聘请国内外著名演奏家、教育家、指挥家为我系客座教授。开设专业方向有:长笛、单簧管、低音单簧管、双簧管、大管、萨克斯、圆号、小号、长号、次中音号、大号、打击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古典吉他等。

在几代人的努力下,该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曾有五十余人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圆号等专业的国内外比赛中获奖。交响乐团常年活跃于西北地区,足迹踏遍新疆、甘肃、宁夏、青海,1998年应邀赴珠海举办新年音乐会,2004年远赴山东济南、青岛演出获巨大成功。自1978年建团以来共举办交响音乐会320余场,曾两度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承接了陕西省西安市多项大型活动的演出。交响管乐团于2002年应邀赴厦门参加全国艺术院校大学生音乐节,并举办专场音乐会,获广泛赞誉。2005年、2006年交响乐团响应李岚清同志“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号召,在著名指挥家姜金一、张列带领下,在十多所高校举办了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音乐会。

几十年来管弦系的毕业生分布于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香港交响乐团等各级职业交响乐团。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骨干,部分毕业生供职于国外演奏团体及学校,获得很高评价。

历任系领导:

刘大冬、马绍宽、杨宏业。

现任系领导:

管弦系主任:赵保平教授;

副主任:迟铮教授;

党支部书记:常浩。

舞蹈系

舞蹈系始建于2000年,是西北地区唯一所以舞蹈编导为主干特色教学的高等教育舞蹈学科,是普及和提升西北地区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推动舞蹈文化科学研究和舞蹈作品创作的前沿基地,先后有美国、英国、台湾等多家艺术机构和艺术团体与舞蹈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交流实践活动。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从德国、法国及北京舞蹈学院引进的优秀专业教师13名,涵盖舞蹈编导、芭蕾、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舞蹈理论等多个学科方向 ,已形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成立之初,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与中国知名舞蹈高等教育学府——北京舞蹈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每学期由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派遣两名优秀的专业教师来我系任教。几年来我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在实践与磨砺间逐步趋于成熟。依据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舞蹈系现已形成围绕舞蹈编导为核心,分设舞蹈学、舞蹈 表演等三个专业方向,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系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日趋合理,现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

本着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思路,舞蹈系坚持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同时以多样化高水准的艺术实践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建系至今已成功的举办了数十场舞蹈专场晚会,并多次举办原创舞剧及舞蹈作品专场演出,其中《西游今记》、《在路上》、《阴阳扇》、《舞心飞翔》、《男人的赋格》等原创舞剧、作品在社会及各大媒体反响极好,也受到各界专家的一致好评。作为学以致用的教学辅助手段,我系多年来承担大量省级、国家级的大型文化演出,清明黄帝陵祭祖乐舞祭祀、国家电影节颁奖盛典、法门寺开园盛典《法门》、“人文武当”国际摄影展颁奖典礼等,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在实践中,学生们将其所学融会贯通,极大的激发出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创作实践、教学研讨和教材整理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是舞蹈系办学成果的又一大亮点。我系已顺利完成省级教改科研课题一项,正在着手进行的省级教改科研课题一项,将于2012年结题。同时,凭借着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系多次在省部级、国家级舞蹈大赛获得金、银、铜奖近百项。

校园简介

西安音乐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南郊。学院隶属陕西省教育厅,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全国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

学院创建于1949年。其前身为贺龙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1956年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1960年升格为“西安音乐学院”,1980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

学院现有艺术学理论和音乐学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本科专业,设有音乐学、作曲、声乐、管弦、民乐、音乐教育、钢琴、舞蹈、电子音乐工程9个系和视唱练耳教研室、基础部、附中、艺术学理论研究室等教学部门,附设的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有由学院师生组成的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和合唱团等艺术实践团体。现有在校本科生3600人、研究生350人、附中学生400人。学院业余音乐培训中心注册学生4000名,每年为社会业余音乐考级2万人。

建校60余年来,学院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积累了相当的教学、科研成果。现有专任教师38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8人、副高级职称9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达50%,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基地3个。学院还开设了“乐府讲坛”、“博雅论坛”两个开放性学术交流平台,建有两个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西北民族音乐文化展馆和西安鼓乐学术馆。

学院注重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现有在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威尔第国际声乐比赛金奖、CCTV电视歌手大奖赛美声唱法金奖与合唱银奖、梅花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音乐作品50余套。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

多年来,学院着力加强音乐文化交流,与欧洲、美洲、亚洲十多所著名的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承担培养外国留学生工作。

学报《交响》创刊于1982年,是面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音乐学术季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学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管理先进单位”、“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级文明校园”。

附属音乐学校

西安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隶属于西安音乐学院(简称附中),是学院各层次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环节,学校设置初中六年制、高中三年制两种学制。

附中于1953年建校,迄今已有57年的办学历史,共招生50多届,2010年在校学生352人。附中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人才的摇篮,为学院大学部及全国其它高等音乐院校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许多优秀毕业生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如作曲家赵季平,音乐学家乔建中,指挥家阎惠昌 ,音乐教育家韩万斋,以及工作在国内外著名乐团和高等院校的一大批民乐、管弦乐、钢琴、演唱等方面的优秀音乐表演人才。

附中全体教职工开拓创新,勤奋努力,使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进步。2005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创佳评差"工作最佳单位。

附中设有文化课教研室、学生工作室、教务工作室及综合办公室等部门。现有教职工24人,其中,文化课教师15人,教师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5人。全部教师均具有国家规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有4人。学校学生的音乐专业课、音乐基础理论课由大学部教师担任,是中学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条龙的基础性环节。文化课教学则是附中的一项基本职能,现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完全符合音乐专业中学生参加大学招生国家高考的需要。 文化课教研室下设四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外语教研组及政、史、地教研组。为确保教学质量,针对中学教育特点,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提出了《“三单"考核制度》,实行单日、单人、单表的规范化、表格化管理。《试题、作业及教案检查制度》,对任课教师的试题、作业、教案进行检查和评比。《听课制度》,规定校务委员每月每人听课一次,班主任每月在本班听课两次,一学年累计听课200人次以上,并备有听课登记表。《教学量化考核制度》,成立专门的教学量化考核小组,以学期为时间单位,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中学生正在心理-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和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附中专门设有“知心姐姐”心理辅导室,用爱心为成长中的孩子筑起一座充满欢乐的“学生之家"。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是您的孩子成为音乐家的首选学习圣地!

党政办公室

西安音乐学院党政(外事)办公室作为院党委和院行政的合署办事机构,是院党务、政务工作的综合性管理服务部门,发挥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枢纽作用。

主要职能是: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参与党务、政务、管理事务、做好服务,综合协调学院党务、政务、事务工作,督促检查学院重要工作的落实等,为院领导工作提供参谋和服务。

具体负责:基层党建、业余党校、党政文秘、公文处理、稳定安全、机要保密、人防武装、610办、扶贫办、信访接待、综合档案、基本数据综合统计、会议管理、印鉴管理、公务接待及院际合作与交流、艺术实践、外事工作、对台工作、校友联络、院级大型活动组织以及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等。

党政(外事)办公室全体人员以规范、高效、热情、奉献为服务宗旨,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的为院领导、各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为建设一流的音乐学院做出积极的贡献。

主 任:夏滟洲

副主任:李 华、骆玉柏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专任教师271人中,教授32 人,副教授95 人,其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8 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4 人,陕西省10大杰出青年1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达110人,已形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未来发展

该院不少师生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音乐大赛的演奏、演唱、创作大奖 ,特别是声乐系青年教师和慧,2000年9月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荣获银奖,2002年4月在意大利"第42届威尔弟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2000年10月,声乐系青年教师蔡占科喜获在葡萄牙举行的第二届“托马斯·阿尔凯德”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2002年8月,声乐系青年教师陈勇又获第十届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一名。

而今,西安音乐学院以前所未有的精神风貌和卓而不群的办学理念,步入了历史性的发展时期。2001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两次来该院视察和观看演出之后,对该院的办学综合实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首长的殷切希望使该院广大师生倍受鼓舞,至今难以忘怀。

展望未来,学校更是任重道远。学校将以百倍的努力珍惜开发大西北的历史机遇,以市场为背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为动力,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该院办学综合实力,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再创明日的辉煌。

学院徽标

创意释义:本标志由“乐”字为设计主体,构形似“金钟”,表现出音乐在人类文明中的源远流长;英文“music”变异分散,组合融入“乐”字其中,体现出民族风与国际化的接轨;标志中心“art”的首写字母“a”是英文第一字母,体现出学院立足传统,迎接挑战,创建一流音乐院校的雄心与魄力;千年古都的城墙纹饰远接周秦汉唐文化传承,近汇三秦热土地域精粹,诠释了学院“立幽幽秦中之根,沐绵绵八水之源,承雄雄长安之乐,颂欣欣天地人和”的人文积淀。体现出西音人扎根黄土地,放歌新时代,开拓创新,博采众长,在艺术上坚持传统与时代的交融、民族与世界的互动,可谓传音之源远,达院之任重。

本标志设计精美简洁、图案庄重圆满、色调和谐,形神统一、创意独特。深刻蕴涵着回眸历史、放眼未来、开拓创新、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理念。突出了西安音乐学院的历史特点和办学内涵。音乐工程系

招生信息

依据学院招生考试相关规定,结合学院招生计划总数及各专业特点,经研究,现把2013西安音乐学院招生考试各专业合格分数线公布如下:

专业

代码

专业方向

专业分数线

陕西省,  考生非陕西省,  考生
130202  音乐学60分60分
130202  音乐学(,音乐教育,)77分77分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作曲)60分60分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指挥)60分60分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视唱练耳,)60分60分
130203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电子音乐,作曲)60分60分
  130201  音乐,  表演声乐,  (美声,民族,  陕北民歌演唱)72分75分
声乐(流行)75分75分
钢琴70分75分
,手风琴,  电子,管风琴60分60分
管弦70分70分
民乐72分75分
130206  ,舞蹈编导60分65分
130308  录音艺术60分60分
130509  艺术与科技(,电子音乐制作,)60分60分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60分60分
  ,基本乐科,合格分数线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