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辽宁
性质类别:理工类
通讯地址: 沈阳道义经济开发区正义三路18号
邮政编码: 110136
联系电话: 024-31975264
电子邮箱: zhaosheng@mail.sie.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sie.edu.cn
学院简介
沈阳工程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北工业重镇、辽宁省省会—沈阳市。学院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是一所以工程教育为主体,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应用型的本科院校。
学院校园规划用地77万平方米,现有占地面积60余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5亿元。学院校园设计理念先进、结构布局时尚、功能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环保意识与自然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成为沈阳科教文化长廊中一道靓丽的新景观。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自动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政治法律系、英语系、技术经济系等9个专业教学系和7个教学部(中心),即:基础教学部、社会科学教学部、公共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国际教育部、继续教育部、计算中心等。学院学科和专业设置以工程技术类为主,涵盖工、经、文、管、法等5个学科门类,现有本科专业17个,高职高专专业36个。其中,国家高工专示范专业4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5000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生8742人。学院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于电力行业、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毕业生始终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
学院具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实训设施。实验室与实习场所面积58834平方米,其中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65个;校内实习基地20个,校外实习基地55个;其中6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汽轮机调速系统等6个百万元以上的大型实训设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建设有一流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校园内所有楼宇共布设9000多个信息点,以100兆网联入校园局域网,并通过光纤与互联网相连,实现了网络信息的高速,海量交流。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914人。专任教师4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5%;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千人次”人才4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
学院科研工作实力较强,初步形成了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科研梯队,拥有一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市级工程中心。2000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69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高精度热压氮化硅陶瓷球轴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加拿大BC理工学院、加拿大电子工程大学、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法国IUT技术学院联盟、澳大利亚梅铎大学等15个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缔结校际友好关系。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成果和办学理念的同时,积极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和科研改革寻求实质性的国际合作机会,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领域,开创学院自身的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特色。
学院组建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爱和大力支持实现了高起点开局,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学院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在“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使学院形成“以工程教育为主体,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共同发展;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体,多种形式的非全日制教育和合作教育持续发展;以工为主体,强化特色,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把学院办成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与服务,优质的教育资源,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益显著,国内同类高校一流(示范性)的多科性、开放式应用型学院。
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1952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技工学校创建
1954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技工学校更名为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技工学校
1956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技工学校更名为沈阳电力工人技术学校
1958年沈阳电力工人技术学校更名为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学校
1960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电力学校升格为沈阳电力学院
1960年沈阳电力建设局电力学校并入沈阳电力学院
1961年锦州供电局电力学校并入沈阳电力学院
1962年沈阳电力学院改建为沈阳电力学校
1962年沈阳电力学院(本科班)并入吉林电力学院,现发展为东北电力大学
1982年东北电业管理局沈阳培训中心创建(合署)
1985年沈阳电力学校升格为沈阳电力专科学校
1992年沈阳电力专科学校更名为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1947年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创建
1948年哈尔滨青年干部学校更名为东北青年干部学校
1951年东北青年干部学校更名为东北团校
1954年东北团校更名为辽宁省团校
1966年辽宁省团校停办
1978年辽宁省团校复校
1984年辽宁省团校更名为辽宁青年干部学院
1985年辽宁青年干部学院升格为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1999年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升格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沈阳工程学院
2003年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升格为沈阳工程学院
2011年10月被确定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在“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权。
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47年的哈尔滨青干校,1948年校址由哈尔滨迁到沈阳,并相继易名为东北青干校、东北团校、辽宁省团校。1983年,创办了大专班。198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成立了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1997年经省政府批准,学院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全省首批高职试点院校。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转制为普通高职院校,并更名为辽宁商务职业学院。
学院占地面积 50,67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56,308平方米。现有在校普通专科生 1,717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3人,讲师40人。各专业均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并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学院拥有计算机室、语音室、财会实验室、模拟法庭、物业管理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心理测试训练室和电化教育中心等教学实验设备与设施。每个专业都选择了3--4个技术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心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不但可以提高职业能力,而且还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和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院图书馆藏书8万册,种类齐全。学生宿舍、食堂、浴池等基础设施配套,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尤其是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中,学院始终坚持“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效益”的总目标。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校五十几年来,学院已经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尤其是1983年开办学历教育以来,已经培养了近5,000名本科、专科毕业生和2,5000余名经过培训的各类专门人才。多年来学院坚持“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效益”的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旧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文萃路94号(现为锦绣江南房产所在地)
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原隶属于电力工业部,现为辽宁省政府所领导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是培养电力工业及其相关工业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52年,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为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与沈阳工业大学联合, 两个专业招收本科学生。
学校坐落于历史名城沈阳。学校主校园区、高科技开发区和科技产业区共占地17.7万平方米,校舍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总值4000万元。7000平方米的图书馆设施先进,藏书26万册。学校设有五系四部,开设电厂热能动力、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18个专业。拥有18个常规实验室,15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5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国产第一台6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 200MW汽轮机调速实验台、INFI-90热力过程分散控制系统等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另外还有五个科研所。
学校现开设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级技术人员培训教育和中加高级语言培训教育。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800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2500人。建校4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出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电力生产建设的骨干,涌现出一批全国和省部级劳动模范、国家重点企业领导人。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并已形成学术梯队。近几年学校开展实施123工程,已在专任教师中选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工6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7人,讲师、工程师2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39.6%,双师型教师占60%。
学校在改革和发展中确立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办出特色 "的指导思想,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开展了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现有四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专业教改试点专业,有23门课程被确定为部级优秀课。教务处两次被评为"全国先进教务处"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学校多次受到中央、省、部局的表彰。1996年三月率先被原国家教委正式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1999年辽宁省命名我校为"优秀学风校"。
学校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对内深化改革,强化竞争、制约、激励机制;对外实施厂校合作,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等各科技项目79项,获省、市等各级成果奖19项,科技成果转化率100%。学校还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学校、电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及定期互访等活动。
学校旧址:沈阳市皇姑区134号(现为鉴赏欧洲房产所在地)
办学规模
沈阳工程学院学校现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截至2012年7月,普通全日制在校生977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205人。自学校组建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近几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73%以上,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现设有研究生部、电气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自动控制工程系、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政治法律系、英语系、技术经济系和国际教育学院等11个专业教学系(部、院);设有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公共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6个教学部(院)。学科专业涵盖工、经、文、管、法5个门类。开设42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现有1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辽宁省本科示范专业,2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1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具备了独立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格。2012年首次招收研究生29人。学校现有2个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辽宁省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学院具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和实训设施。实验室与实习场所面积58834平方米,其中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65个;校内实习基地20个,校外实习基地55个;其中600MW火电机组仿真机、汽轮机调速系统等6个百万元以上的大型实训设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建设有一流的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校园内所有楼宇共布设9000多个信息点,以100兆网联入校园局域网,并通过光纤与互联网相连,实现了网络信息的高速,海量交流。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0余万册。
学校积极探索工程环境建设模式,从社会大教育资源角度优化配置校内外实验实习资源,初步构建了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良好工程实践环境。现有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场所72个,校外实习基地85个,构建了电气工程、能源动力工程等八大实践教学基地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076元。其中,微电网技术、核电站控制与运行仿真、600MW火电机组运行仿真等10套百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装置具有行业先进技术水平。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文献126.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6.8万册,电子期刊19.2万册)。校园网以千兆为主干,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校园网铺设光缆总长20.62公里,信息点10000多个,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图书馆和学生生活区。
学校初步构建了国家、省、市三级科研平台体系,现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工程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6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沈阳市工程中心,3个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如今,学校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项,省市级科技项目459项,横向项目116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发表研究论文2056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8篇。2007年学校成立了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科研成果产业化,控股、参股4家企业,经营性资产股份原值近4700万元。部分专业初步形成了校内“产学研”小循环体系。
学校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加拿大BC理工学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瑞典达拉纳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西俄勒冈大学等19个国外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缔结友好合作关系。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与加拿大红河学院合作成立的红河国际学院,是我省首个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10年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合作举办的校际本科“2+2”学生交流项目正式启动。合作办学工作发展迅速。
学校秉承“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定位于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依托行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多科性、开放式、应用型本科院校。
师资力量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双师”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当前在职教职工957人(含人事代理93人),其中专任教师475人,正高级职称教师6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71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66人,硕士学位专任教师338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6人。现有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7个,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7人,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4人,沈阳市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5人。
主要荣誉
学院科研工作实力较强,初步形成了以博士、硕士为骨干的科研梯队,拥有一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市级工程中心。2000年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69项,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国家级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高精度热压氮化硅陶瓷球轴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点院系
沈阳工程学院是省内唯一一所从电力行业办学转制的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和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经过50多年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能力和实验室水平在省内同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教师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合理,骨干教师年龄均在30岁和55岁之间,教师的实践丰富、实践能力强。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助教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享受辽宁省政府专家津贴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2人,辽宁省本科专业带头人1人,已经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队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省级本科教学团队,所属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于2007年被评为省重点培育学科。
如今,电气工程系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本专业以“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为理念,积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跟踪新技术发展,修正培养方案,把电力系统新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构造工程环境,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产学研相结合,建成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学生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业率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专业骨干
刘莉,博士,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辽宁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头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负责人,教育部第6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人,辽宁省示范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人,辽宁省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人,沈阳市电网节能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荣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主持参与了纵向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的“中压配电网优化调度算法”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奖获省级科技成果6项。主持完成的“基于项目导向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三等奖。近几年在IEEE/PEST&D 等国内外重要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EI、ISTP收录二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面向电力行业及电力装备制造业,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工程设计与建设、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管理、制造与检修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 ||||
专业类型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工学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本科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电子信息工程 | 本科 | |
通信工程 | 本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 本科 | |
自动化 | 本科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本科 | |
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本科 | |
核工程与核技术 | 本科 | 软件工程 | 本科 | |
王牌工科类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 本科 | ||
文学类 | 英语 | 本科 | ||
法学类 | 法学 | 本科 | 社会工作 | 本科 |
理学类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 应用化学 | 本科 |
管理学类 | 工业工程 | 本科 | 物流管理 | 本科 |
财务管理 | 本科 | 工程管理 | 本科 | |
物业管理 | 本科 | |||
经济学类 | 保险 | 本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