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文系

中文系

简史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前身是复旦大学国文部国文部时期中文如同英语是全校各系的必修课程并非专门研究语言文学的科系 1925年秋改部为系后中国语言文学系正式诞生从那时起中国语言文学系和复旦大学一道共同走过了曲折而又漫长的历史

1902年春马相伯先生创立的震旦学院虽然用外文教学但对国文也相当重视1905年 9月震旦改名复旦公学 此时的复旦没有文科作用为政法科商科大学之预备 下设伦理国学法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伦理心理理财 法学簿记学 体操音乐拉丁文等课程 当时校章规定 凡投考者 次中西文俱优为最合格…… 惟中文差者随时屏斥本公学于考取学生时皆取文笔业已通达者 1912年复旦进入私立公学时期李登辉先生任校长规定无论大学预科还是中学部均需修习国文并另设国文部当时教授国文的教师有 蒋兆婴杨昌邵闻泰赵玉森等 1917年复旦公学开办大学本科改名复旦大学复旦进入私立大学时期李登辉先生仍任校长学校扩大后更重视国文教育这在当时的校章与入学规定中可见一斑当时校章规定其国文一科以尊重国学故特设专部教授入学规定试验作文一篇以辞句通顺缀字无讹者为合格此时教授国文的老师有叶楚伦 于定 陆冠春陈望道殷章瑞何宪琦葛豫夫郭祖根刘大白陈传德陆曾沂等1924年夏前国文部主任邵仲辉先生向本大学行政院提议改国文部为中国文学科

1925年秋实行改部为科中国语言文学系正式产生当时设系的三个宗旨为一顺时代之趋向整理研究中国文学二满足青年学生学习文学之需求1929年系科改组文学院成立原文科外国文学系史学系中国文学科的中国文学系社会学科的社会学系组成复旦大学文学院并增设新闻系教育系1933年系大纲规定设系之主要目的为以现代眼光研究历代文学以世界眼光创造本国文学确立施教方针为1养成学生有探讨整理本国文学之能力2能创作本国文艺3能理解世界文艺思潮并规定本系的必修课有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文选诗选修辞学文字学诗歌原理小说原理戏剧原理文学批评文艺思潮艺术论本系学生非习完之不得毕业可见中文系的课程已形成一个理论性基础性较强涉及面亦较广泛的系统 1935年,复旦诞辰30周年中文系对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当此时本系学科已相当完备成绩也已十分可观1937年10月日寇侵略上海本校大部分师生内迁于重庆留在上海的李校长与留沪教师在租界办沪校1938年6月沪校改称复旦大学补习部文科院照常运作1946年10月重庆部与上海补习部合并于上海江湾两部中文系也合并一处教师阵容得到增强 1947年元旦为抗议美国士兵的暴行本校37位教授联名发表正告美国政府的意见指出美国政府已抛弃了抗战时较为正确的政策揭露了美国视中国为半殖民地的事实认为中国学生的抗暴行动按之正义与政治上之需要均甚正确应予声援这些教授中中文系教授有方令孺陈子展吴剑岚章靳以余遂辛马宗融胡文淑等 解放前19251949中文系历任系主任有叶楚伦1925刘大白1926陈望道1927至1948孙良工193 1谢六逸1932至193 7陈子展1938至1948应功九上海补习部郭绍虞1949

旭日和风 茁壮成长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此时复旦大学有文理法商农五院中国文学系是文学院所属五个系之一7月包括陈望道等17人的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8月同济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的有关院系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与复旦大学文学院合并部分师生转入复旦中文系中文系开始分为文学组和典籍组 1951年中文系成立文学史和语文两个教学小组并出版油印刊物中文系刊 1952年9月华东地区院系调整取消文学院中文系成为独立的系科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院校的中文系师生调整来系10月院系调整工作完成奠定了中文系的教学格局同时中文系建立起教学组织分设语言写作实习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四个教学小组1953年5月至6月中文系教务处制定并公布了教务会议条例系工作条例教研组条例等进一步加强系的领导巩固教学组织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为1培养高校语文系助教和中等学校语文老师2培养关于中国语言文学和初级科学研究人才3培养文化部门工作干部1954年6月至7月中文系建立起资料室改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旧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以便在适当时候增设兄弟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左为陈望道先生

身陷浩劫 痴心不改

1955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胡风的批判复旦中文系与外文系联合座谈批判胡风思想许多教授被迫撰文批判胡风的时候与胡风关系密切的贾植芳教授却挺身而出对这种批判表示不能接受5月15日贾教授被停职检查交代问题随即送公安局关押 1957年招收副博士研究生4人 1958年设立文学研究室并将陈望道校长于1956年创设的语法逻辑研究室改名为语言研究室同时挂靠在中文系分设语言和文学两个专业1959年举办语文夜大学将语言文学两个专业重新改为专门化取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专门化确定培养目标为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能胜任教学和语文研究的工作者1960年3月底开始新的一轮大跃进在全校文科师生学习中文系三年级的过程中提出搞文学革命在此号召下中文外文新闻的部分师生开始批判蒋孔阳先生的所谓修正主义美学观开设干部专修班1964年由于备战需要中文系根据学校安排在青浦县三湾队征地造屋准备一旦作战即行搬迁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及部分教师于1964年至 1966年在该处一边劳动一边上课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小组替代学校掌管行政工作党组织停止领导中文系学生教师分别成立战斗组兴起停课闹革命和全国性的革命大串联在一片造反声中许多教授学者及少数学生被打成牛鬼蛇神备受折磨丧失人身自由停止招生毕业生暂缓分配1967年军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中文系1968年8月18日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中文系开始了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并成立革命委员会正式替代原有行政单位并彻底改变原来的教研组织1969年9月五·七文科试点班开学1971年中文系恢复招生设文学评论专业学制为三年原来被停止活动的语言教研室恢复建制开展科研活动1972年中文系增设文艺创作专业1976年中文系增设汉语专业开始拨乱反正文革中被取消的文学研究室恢复建制系资料室也开始正常工作由学校创设的鲁迅研究室下放挂靠在中文系 春去春回 再创辉煌

1981年增设一个外国留学生教学研究和图书资料室6月中国文学语言研究所成立1983年中文系本科中国文学专业和汉语学专业开始招收秘书干部班学制二年

1988年新闻系书刊编辑专业转入中文系并增设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专修学科 1989年增设比较文学教研室1990年中国文学和汉语言学两个专业同时招收秘书专业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生1993年台港文学研究所挂靠在中文系这以后中文系继续保持全方位高速发展不断繁荣壮大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草创于困境之中经历了战争炮火政治风暴的重重考验终于发展成今天人才辈出师资雄厚成果显赫的大系相信在未知的岁月中中文系定能长青不衰为中国语言文学事业撑出一片绿荫

简介

中文系于 1925年秋在国文部的基础上扩充建立归属文学院当时设系的宗旨有三一顺时代之趋向整理研究中国文学二应青年学生学习文学之要求三使全校学生除学习一般应用课程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精修博选的机会以改进学校国文教学状况

至30年代初中文系已发展完备颇具规模课程亦逐渐丰富完善并趋向系统化授课名师如云其中有刘大白陈望道谢六逸夏丏尊应照伦傅乐华郑振铎田汉赵景深曹聚仁洪深梁实秋冯沅君和叶绍等1937年 10月复旦内迁至重庆部分留沪教师在租界办复旦大学补习部也设中文科1946年 10月学校复员回沪补习部中文科回归中文系1949年8月同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暨南大学文法商学院奉命停办并入复旦并划归中文系中文系由此分设文学组和典籍组至1951年又改为文学史和语文两个教学小组1952年9月全国院系调整中文系从文学院中独立出来同时因沪江圣约翰东吴大同震旦 诸大学及上海学院等校的中文系师生和设备调整来系据此中文系组成新的教学组织格局即分设若干考古组具体实施教学任务1954年中文系建立起资料室1958年又设立文学研究室并将由陈望道校长于1956年创设的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改名为语言研究室同时挂靠在中文系文革初期中文系曾一度停止招生至 1971年始有恢复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文系开始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 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中文系的教学秩序随之进一步得到恢复调整和稳定 1981年又增设了外国留学生教学研究室同年6月文学语言两研究室合并扩充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成为与中文系平等的机构行政上由中文系办公室统一管理中文系的教学组织调整为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文艺理论写作汉语和比较文学等六个教研室另设语音实验室近代文学研究室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室 1989年新成立的台港文学研究所也挂靠在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则设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现当代文学语法修辞学吴方言理论语言学和美学6个研究室

中文系的学制解放初为4年制本科设中国语言文学专业1955年起本科改为5年制1958年起分设语言和文学两个专业文革期间学制3年设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两个专业 1988年学校将新闻系书刊编辑专业转入中文系并增设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专修科 1990年本科设中国文学和汉语言学两个专业同时招收秘书学专业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生中文系在文革前已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国家实行研究生学位制以来中文系又正式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本系共有硕士点12个民俗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电影学博士点11个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影视文学中文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也于 1995年正式建立复旦大学中文系自成立以来经历了曲折前进不断发展的不寻常历程已形成专业门类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系科因此被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本科学科点

中文系含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在编的教职工共92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 27人副教授31人副研究员6人长期以来中文系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绩仅以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十几年为例本系教师共获得国家和上海市教学和教材奖16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3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千篇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90多项

实验室

中国语言文学系语音实验室简介

语音实验室建立于1997年3月属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为学校的重点实验室之一备有各种语音实验和教学的仪器设备包括KAY公司的 CSL4300B电腭仪喉头仪MS3700及多台多媒体电脑可进行各项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如声学语音学生理语音学计算语言学言语矫治声仪鉴定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语料库的建设等具体研究项目有吴语声调变调实验录现代汉语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方言词汇接近率的计量研究听力障碍儿童语音矫治研究失读症患者语音康复研究声纹鉴定等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中文系于1925年秋在国文部的基础上扩充建立归属文学院30年代初中文系已发展完备颇具规模课程亦逐渐丰富完善并趋向系统化授课名师如云其中有刘大白陈望道谢六逸夏丏尊应照伦傅乐华郑振铎田汉赵景深曹聚仁洪深梁实秋冯沅君和叶绍均等1937年10月复旦内迁至重庆部分留沪教师在租界办复旦大学补习部也设中文科到1952年09月全国院系调整中文系从文学院中独立出来同时因沪江圣约翰东吴大同震旦请大学及上海学院等校的中文系师生和设备调整来系据此中文系组成新的教学组织格局1954年中文系建立起资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中文系开始拨乱反正恢复正常教学秩序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恢复中文系的教学秩序随之进一步得到恢复调整和稳定1981年又增设了外国留学生教学研究室1989年新成立的台港文学研究所也挂靠在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则设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现当代文学语法修辞学吴方言理论语言学和美学六个研究室复旦大学中文系

中文系的学制解放初为4年制本科设中国语言文学专业1955年起本科改为5年制1958年起分设语言和文学两个专业文革期间学制3年设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两个专业 1988年学校将新闻系书刊编辑专业转入中文系并增设秘书学和文化事业管理两个专修科1990年本科设中国文学和汉语言学两个专业同时招收秘书学专业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专科生中文系在文革前已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后国家实行研究生学位制以来中文系又正式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本系共有硕士点 9个文艺学 中国古代文学 电影学 民俗学 汉语文字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博士点 7个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文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也于1995年正式建立

中文系含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在编的教职工共80人其中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 18人副教授36人

该系对本科生的培养注重"通才"教育要求学生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对本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实际应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该系毕业生除了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以外主要到各大报刊杂志社各广播电台电视台各大出版社旅游部门各级党政机关大型企业公司的管理机关和宣传部门工作由于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和素质良好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该系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该专业培养在中国文学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和理论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中与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文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美学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通史世界历史中国哲学等

汉语言专业

该专业培养在汉语和对外汉语方面从事科研教学和理论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中与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对文史哲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

主要专业课程文学概论写作中国语言文学史汉语史文字史训诂学音韵学中国通史世界历史中国哲学等

语文所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前身为分别由陈望道郭绍虞两位先生领导的语言研究室和文学研究室一九八一年经高教部批准在这两个研究室的基础上从中文系抽调部分教师正式扩建成立了研究所下设吴语方言语法修辞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四个研究室以后又增设了理论语言学美学两个研究室有自己独立的资料室所内设有修辞学习编辑部现有研究人员二十余人

十多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和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大部分为集体科研项目也有不少个人科研项目以集体项目为例有国家重点项目如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方言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有上海市重点项目如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有与国外大学合作的项目如汉语方言大词典同时编辑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集均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除科研工作外研究所也承担了一定的教学工作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招收了研究生并坚持为本科学生开设一些基础课和选修课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对兄弟单位发挥了互相支援的作用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478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