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学校荣誉

北京化工大学? ? ?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该校是首批(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9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基地,5个校级教学基地,10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5 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2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5 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 10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 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37 门, 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 5 门 。2009年,该校独立完成的教学成果《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是首批(2007年)获得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之一,已先后获得该计划项目120项。在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该校有12个队获得全国一等奖,27个队获得全国二等奖,127个队获北京市特等和一、二等奖。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校多次名列第一,并荣获该赛事的最高奖——“高教社杯”。

学校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优秀生重点培养模式:经选拔被确认为优秀生的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享受优秀生奖学金。优秀生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优秀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学校特别注重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新生可自愿参加综合性能力测试,成绩优异的新生可成为优秀生;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省级赛区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的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以及高考入学总成绩为该校在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最高分的理工类新生可免试推荐为优秀生候选对象。“4+3”本硕连读和“3+5”本硕博连读模式:经考核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实行连读培养。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

历史沿革

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原化学工业部领导,1958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复文[中发(58)574号]》,同意了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校由此诞生。196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把该校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3150人,校舍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

北京化工大学“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1970年5年间,学校停课,中断招生。1971年-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1971年10月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校名为北京化工学院),这期间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5个系14个专业。

1977年10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纤工学院从该校分出。

1994年2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4月原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年7月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2009年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行列。

校区地址

北京化工大学东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15号 邮政编码:100029

西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98号 邮政编码:100089

北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南环东路15号 邮政编码:102200

教学力量

师资力量

北京化工大学校徽概况

学校有教职工18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39人,正、副教授721人,两院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讲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5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段雪,应用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生,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工业催化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授予)。198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工业催化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由中国科学院授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毕业后在北京化工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经近20年的持续研究,逐渐形成了“插层组装与产品工程”研究方向,凝炼了以“产品性能为导向设计插层结构”和“以产品生产为导向控制组装过程”两类关键科学问题,并开展了应用基础和工程化研究。发展了系列插层结构功能材料,提出了成核晶化分离等系列插层组装方法。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AIChE J.和Chem.Eng.Sci.等国际化工刊物,以及Angew.Chem.Int.Ed.和Adv.Mater.等国际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他引2000余次。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实践,实现了功能性插层材料万吨级工业化。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件和美国专利授权2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励,先后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成员、Structure and Bonding编委、国家安全生产化工专家组专家、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多项学术职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金吉,设备诊断工程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2年12月生,辽宁本溪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化工机械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现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

高金吉院士原任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01 年到北京化工大学,任北化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创建诊断与自愈工程研究中心和北化大-美国 RTD 嵌入系统实验室,组建北化大安全科学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主任。

高金吉院士是著名设备诊断工程专家,在国内工业企业率先开发应用设备诊断技术,攻克法国设计专家未能解决的阻碍国家重点工程辽化试车、生产的重大技术难关;查出导致裂解压缩机频繁停机和重大事故的轴向力设计错误;通过轴承改型设计和整机全速动平衡消除高速压缩机组强振,累计创效益数千万元。研制的机泵群监测网络和诊断系统已产业化,成功应用于加氢裂化等 5 套装置中。开发应用监测诊断和预知维修系统,避免多起重大设备事故,首次在石化行业实施两年一大修。编制出科学实用的 10 类 58 种机械故障识别规则,成功研制出国家经贸委重点企业推广应用项目振动诊断软件包,已被国内 20 家企业采用。创建中石化设备诊断中心, 15 年间协助燕化等 30 个企业诊断排除机组故障 204 台次。获部级一等科技进步奖一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均排名第一;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40 余篇。 高金吉院士兼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安全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 高金吉院士 2003 年在国际设备工程学术界首次提出“装备故障自愈工程”的学术理念,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他被世界工程资产管理 (WCEAM) 大会聘为国际筹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应邀将于 2006 年在澳大利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工程资产管理( WCEAM )学术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谭天伟,1964年0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1986年7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同年为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1987年9月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1990年2月至1992年10月公派到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联合博士研究生;1993年3月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3年5月-1995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后留校工作;1995年9月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9月提升为正教授;1997年3月至1997年8月及1998年1月至1998年4月两次到瑞典 Uppsala 大学访问学者;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11月19日起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工业生物技术,包括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累计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30多篇,其中SCI 90多篇,EI收录100多篇。 谭天伟是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何梁何利创新奖获得者”“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6月7日,任命为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科研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吉化公司共同组建)
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可控化学反应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纳米材料,先进制备技术与,应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所)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
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学研究

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 20 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拥有 4 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2010 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4.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7 项,获专利授权311项,发表论文2125 篇。

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 “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 20 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在原有密云县、昌平区高科技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学校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建设科技机构,江苏常州设立的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和福建省厦门市设立的厦门工业生物技术转移中心已相继成立,并取得良好成绩。学校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

211重点高校

北京化工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规划工作会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顺义培训中心召开。各项目规划组集中讨论,进一步完善修改“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方案。校领导及与会人员集体听取并审议了“化工与能源”、“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过程控制、装备与安全工程”、“面向资源与环境的化学与生物工程”等4个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方案情况的汇报。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01 化学工程

081702 化学工艺

081703 生物工艺

081704 应用化学

081705 工业催化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080502 材料学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学院设置

★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理学院

★文法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研究院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是北京化工大学会出资设立的科技型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新材料、资源环境、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技术转移工作。同时,研究院与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开发、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合作。研究院设立的宗旨是让北京化工大学的科研工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努力搭建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研发、放大和推广一条龙”,实现“学校、企业和地方的共赢”。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自2008年9月成立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现已发展成为江苏地区重要的科研院所以及北京化工大学在长三角地区的研究基地科研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院现有人员67人,具有高级职称13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科研团队5支,专利29项。研究院现建设光固化材料研究中心、胶接技术研究室等中心及实验室5个、常州市微电子工业化学材料研发与制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3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孵化企业4家;研究院已与常州市及周边6个市(县)及园区签订了校院地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院企合作中心11个。

管理机构

校长办公室、北校区办公室、发展规划处、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国际交流合作处、研究生院、基建处、网络中心、图书馆、出版中心、节能办公室、后勤管理办公室、老干部办公室

合作交流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英、德、法、日、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乌克兰、加拿大、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8所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等10 余家国际公司为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学校已经与 10 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学生互换、出国攻读硕士生等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的机会, 2011 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百余名。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 2011年在校外国来华留学生312人。

签协议单位:

01、韩国忠南大学

02、日本国工学院大学

03、德国巴斯夫公司

北京化工大学04、俄罗斯库班化工大学

05、德国凯泽斯劳滕大学

06、德国汉高公司

07、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

08、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大学材料学院

09、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商学院

10、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工学院

11、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

12、莫斯科国立环境工程大学

13、乌克兰国立化工大学“科技交流协议”

14、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理学院

15、法国伯莱斯·帕斯卡尔大学

16、大阪大学理学科

17、英国萨里大学

18、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

19、美国戴顿大学

20、日本福井大学

21、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

22、台湾中州技术学院

23、日本东京都立大学

24、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25、美国InnoCentive 公司

26、美国RTD Embedded Technologies, Inc.

27、丹麦技术大学

28、法国TPA (TOTAL道达尔教授协会)

29、美国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30、加拿大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31、德国Martin-Luther-University Halle-Wittenberg

32、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

33、法国 University Du Maine (Le Mans)

34、韩国祥明大学(Sangmyung University)

35、英国University of Liverpool

36、美国Kenoah Technology 建立实验室

37、台湾南台科技大学

38、美国加利佛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39、日本丰田工业大学

40、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

41、日本北见工业大学

42、日本早稻田大学

43、俄罗斯碦山技术大学

44、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Nikolaev无机化学研究所

45、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

知名人物

北京化工大学历任领导

历任书纪

马芳庭(1959.3-1971.4;1979.7-1982.6)

周 静(1973.7-1979.7;1982.6-1983.12(代理))

姜法善(1985.1-1993.10)

卢济金(1993.10-1996.8)

冯文林(1996.8-2002.12)

历任校长

李 苏(1958.8-1960.12)

马芳庭(1959.3-1971.4;1979.7-1982.6)

陈鉴远(1982.6-1985.1)

庞瑶琳(1985.1-1993.10)

樊丽秋(1993.10-1997.8)

王子镐(1997.8—2012.6)

现任领导

王 芳:党委书记,负责学校党委全面工作。主管部门:组织部、党委办公室;协调联系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

谭天伟: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主管部门:校长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规划处;协调联系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 贵:副校长,负责学校安全保卫、西校区、继续教育工作。主管部门:保卫处、西校区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联系学院:理学院。

陈冬生:副校长,负责学校北校区、国际交流、产业工作。主管部门:北校区管委会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北化大投资有限公司;联系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任新钢: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负责学校学生、国有资产工作。主管部门:学生工作办公室、国有资产管理处;联系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王同奇:副党委书记,负责学校宣传、统战、工会工作。 主管部门:宣传部、统战部、工会、人文与社会科学处;联系学院:文法学院。

陈标华:副校长,负责学校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主管部门: 研究生院、教务处、图书馆;联系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李显扬:副校长,负责学校基建、后勤工作,协助校长分管人事工作。 主管部门:基建处、后勤集团;联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昌峰: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负责学校纪监审、离退休,协助书记分管组织工作。 主管部门:纪监审联合办公室、离退休人员工作处、保密办公室、稳定办;联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王 峰:副校长,负责科技、信息化建设工作。主管部门:科技处、高新技术研究院、信息中心、科技园;联系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政界人物

贺国强: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61-1966年在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无机物工学专业学习 )

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948年出生 197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自动化专业,198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李学勇: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1978.03——1982.02在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高分子化工专业学习)

谢钟毓:1968年12月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热工仪表及化工自动化专业,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李永金:大连市原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1963.09——1968.12 北京化工学院无机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学习)

马志鹏: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化工机械专业毕业,现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中共十六大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委,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科技界人物

高金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当选),设备诊断工程专家。1966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机系。

段雪: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应用化学家。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1984年和198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工业催化专业,获硕士、博士学位。

张建春:现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总工程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198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获学士学位。

朱宝泉: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药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张立群: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高正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研究室主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刊物编委,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5年毕业于江苏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周长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战略管理学系系主任,兼任北京大学国际经营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0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机械系 ,获学士学位。

蓝伯雄:1982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1985年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贺高红: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98年11月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1993年9月,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7月,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企业界人物

俸培宗:化学工业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196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无机系。

马正武:中国诚通集团董事长。1985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曾任中国物资开发投资总公司总经理。

胡兢克:现任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党委书记、高级执行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柳永茂:1969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任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郝长江:1982年北京化工学院毕业,中国化工报社社长。

费振勇:北京京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91年北京化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应用数学专业毕业。

李建新:中石化仪征化纤副总经理。

黄祖平:奥运中国马术第一人 ,81级化工机械专业毕业。

学校排名

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北京化工大学学科排名情况见下表:

序号学科名称排名
1化学工程与技术5
2化学12
3材料科学与工程16
4控制科学与工程33
5物理学47
6公共管理55
7数学57
8管理科学与工程58
9马克思主义原理69
10法学72

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 ? ?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 1958 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211 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1958年7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文件[中发(58)574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办学宗旨是“培养尖端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学校由此诞生。1960年成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由 3 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15号,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南环东路15号,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体占地面积 1052 亩,建筑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 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已为国家输送了 10 万余名各类人才。

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12个学院。学校的学科专业已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涉及21个一级学科。学校现有 5 个博士后流动站,5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9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 个本科专业;1 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5 个二级学科),2 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 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 3 个二级重点学科)、2 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7 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个校级跨学科研究中心,22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基地,25 个校级研究所;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217.3万册,电子图书藏量8692GB,并引进40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已成为以化学、化工、材料为特色的综合性馆藏文献库。

学校聚集一大批致力于教书育人、科教兴国、探索真理的名师、学者。有教职工 1791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65 人,正、副教授 615 人,两院院士(含双聘) 9 人,国家 “千人计划” 引进的专家 2 人,全国杰出专业的技术人才 1 人,教育部的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 8 人、讲座教授 1 人, “973” 首席科学家 3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 人,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 47 人。国家人事部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的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级的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的教学名师1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5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41人,北京市的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50人;正、副教授617人。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不断涌现,现有的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的优秀教学团队10个,教育部 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的群体1个,国家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65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该校是首批(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级定点实习基地,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9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基地,5个校级教学基地,10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5 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2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5 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 10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5 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37 门, 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 5 门 。2009年,该校独立完成的教学成果《产学研相互促进建设大化工创新人才体系》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是首批(2007年)获得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之一,已先后获得该计划项目160项。在全国、北京市大学生学科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首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世界华人平面设计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仿真挑战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大赛等竞赛中,该校有39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47人获得全国二等奖,243人获得北京市特等和一、二等奖。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校多次名列第一,并首获该赛事的最高奖——“高教社杯”。

学校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优秀生重点培养模式:经选拔被确认为优秀生的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享受优秀生奖学金。优秀生导师制:在导师指导下,优秀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学校特别注重从入学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入学新生可自愿参加综合性能力测试,成绩优异的新生可成为优秀生;高中阶段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省级赛区二等奖以上(含二等奖)的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以及高考入学总成绩为该校在当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最高分的理工类新生可免试推荐为优秀生候选对象。“4+3”本硕连读和“3+5”本硕博连读模式:经考核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免试推荐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实行连读培养。主辅修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培养社会亟需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列为全校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11 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 97.74 % ;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 97.08 %。

北京化工大学学校积极开拓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校际合作。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签订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即本科前三年在该校学习,后2年在拉夫堡大学学习,完成学业后授予该校的工学学士学位和拉夫堡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与此相仿,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签订“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签订了“3+1”双学士学位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签订了“2+2”双学位本科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签订“2+2”双学士学位本科联合培养协议;与英国利物浦大学、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法国图卢兹第一大学、法国图尔大学等签订了工科类或经济管理类硕士培养协议,即该校的应届毕业本科生经双方确认,符合条件者可直接到对方学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学校还与英国、芬兰、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八所大学签订了本科生交换项目协议,即经双方确认的符合条件的学生,可派往对方进行一学期或一年的学习,两校互认学分,互免学费。学校还与剑桥大学联合举办北化-剑桥海外暑期学校等短期海外学习项目,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海外实习计划,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带薪实习,为学生在国际知名企业的实习和就业提供机会。

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的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的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2001 年以来,学校已有20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 拥有 4 个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0 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4.5亿元,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1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7 项,获专利授权 154 项,发表论文1753篇。

学校十分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积极的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英、德、法、日、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芬兰、乌克兰、加拿大、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68所著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实质性合作。杜邦公司、陶氏公司、巴斯夫公司、拜尔公司、罗纳普朗克公司10 余家国际的公司为在校学生提供奖学金。学校已经与 10 多所国外的院校开展了学生互换、出国攻读硕士生等项目,为在校学生提供了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机会, 2011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百余名。学校招收的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2011年在校外国来华的留学生312人。

全日制本科生 13591人,全日制研究生 5272人(其中博士 651 人),高职生 1148 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 5000 余人 ,留学生 221 名;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五十多年,为国家培养十多万名毕业生,报国人才遍布华夏大地。在这些人才之中,有的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了省、部委领导人;有的担当国家大型企业的管理者;更有大部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栋梁和骨干。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更多的辉煌靠我们来创造。在 21 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 “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 的校训和 “ 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 ” 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目标: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使北京化工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化工、石油化工和其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处于国内高校先进行列,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特色专业

化学工程

学院也许好多人不太知晓,但是那句广告词——“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大宝”就是由化工学院的科研人员开发研制的。据说现在还有几种高端的化妆品正在酝酿中,没准不久就会有新的广告带着化工学院的骄傲飞遍大江南北呢。学院现设化学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色专业,它是研究化工等过程工业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运用其解决生产、研发、设计和管理等实际课题的工程技术学。要想学好这门专业必须得下一番苦工夫来夯实基础,高等数学、化学、物理、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等专业课都是一些需要花大力气搞懂的“硬知识”。

环境工程

专业旨在培养城市、区域和工业企业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及其他污染的治理、控制与技术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门专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学习这个专业要有十分强的动手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思维,因为老师会经常带着学生到各地去实地考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出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院包括聚合物科学系、聚合物工程系、功能材料系、碳及复合材料系、金属表面工程系、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分析与测试中心等单位。材料学科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传统强项,也是北京化工大学的国家级特色学科;碳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防护学科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好哪一个都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就看个人兴趣了,所以在材料学院学习对专业的兴趣非常重要,要在学习中培养兴趣或者在兴趣中促进学习。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911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