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释

反省心理学起源于对天才和天才教育的研究,自1987年以来,已经在这一领域研究、探索和实践了二十多年,在天才和天才教育方面的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反省心理学在其经典著作《心灵控制术》一书的第七章中对天才的本质及其形成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

天才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天才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人类的先天智力平等吗?

也许你会回答:天才是先天的,人类的先天智力是不平等的。那么我告诉你,你的答案是错误的!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不断改变传统观念的历史。至今,人类的宇宙观、进化观和时空观都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下一个将要发生革命的领域就是“天才观”和“智力观”。21世纪是脑科学和心理学的世纪,人类关于“智力”和“天才”的传统观念将会受到挑战和变革。

人类的常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例如,在哥白尼之前,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就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告诉人们,事实恰恰相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祖先一定是人而不会是某种动物,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则告诉人们,人类的祖先正是动 物—“类人猿”,人是由猿猴演变而来的;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但《相对论》却告诉人们,时空不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相对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会发生“钟慢尺缩效应”。21世纪的今天,反省心理学将要在人类的智力观和天才观领域展开一场革命,反省心理学将告诉人们,扣除少数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和重大生理疾病的人群,对正常人群而言,人的先天智力是平等的,天才完全是后天的,是后天环境的产物。这一观点并不是笔者首先提出来的,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国的哲学家、教育家爱尔维修(1715—1771)就已经提出来了,他在其《论精神》(1758)和《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1772)两部著作中明确提出了“人类先天智力平等”“教育万能论”和“天才教育”等思想、口号。

解开天才的心理密码

反省心理学对天才的定义是:“天才是指拥有极高的一般智力,同时拥有某方面极高的特殊智力的人”或“天才是指拥有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知识铀块)的人”,即“天才=极高的一般智力 + 某方面极高的特殊智力”。

或“天才=中间型心潮 +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知识铀块)”。

“知识铀块”是指占据浅层的绝大多数空间,且内部信息网络化程度很高(信息间联系非常密切)的浅层“主导信息块”(浅层中最大的信息块叫“主导信息块”)。

天才的本质是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因此他的心潮有一种很好的惯性,能长时间徘徊于灵感点附近,拥有很高的一般智商,同时,天才是一种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即某一方面的主导信息块占据浅层的绝大多数空间,且块中信息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他能拥有某方面极高的特殊智力,能在某方面做出杰出成就。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知识铀块)都是在后天中形成的,因此,天才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拥有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知识铀块)的人,通常会在某方面做出杰出成就,至于这种成就是否被社会认可,则“在所不问”。这就是说,这一定义是本质上的定义,动态上的定义,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

天才的传统定义有:

(1)指拥有一定的天赋(天分:不是可以学到的东西),包括: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如体质、嗓音等)。一般认为,智商80~120之间为正常,其中110~120属于较聪明,达到130为超常,超过160为天才。天才就是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

(2)特曼(Lewis M. Terman)认为,天才指的是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成绩突出者。故天才仅仅意味着智力水平高,仅仅是一种潜力,而不是成就。特曼认为:智商在140以上者可谓“潜在天才”(约占全人口的0.4%),有的人的标准还高些。在这个意义上,天才指还没有机会因成就而取得社会声望的人。

(3)高尔顿(Francis Galton)认为:天才应具有由杰出实际成就反映出来的高度创造性,他们的成就应该有长久的价值而且不应是出身造成的(如世袭君主)。“天才”和“天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不同。“天分”仅是对某种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潜能,以及能很快地、很容易地学会某种技能。而“天才”则应有独创性、创造性,能在完全生疏的环境中从事思想和工作,能够独立地为世界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上述对天才的三个定义,第一项突出了天才的先天天赋;第二项突出了天才的后天智商;第三项突出了天才在后天中所取得的成就。这三个定义中笔者最不赞同的就是第一项,因为把天才归功于“先天”是最大的错误,也是对天才的最大误解。假如天才是先天的、遗传的,那么牛顿家族、爱因斯坦家族、爱迪生家族、贝多芬家族、达·芬奇家族中的天才们早已布满全世界了,而且一生下来就是天才,根本不需要后天的努力和学习,可实事上并非如此,上述天才是他们家族中唯一的天才,无论是向上(辈)找还是向下找,都找不出第二个来。

上述对天才的第二项定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仅指出了天才较高的一般智商,而没有提及较高的特殊智商(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所测得的仅是一般智商,而不包含特殊智商),天才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一般智商和较高的特殊智商这两个条件。因此,这一定义是不完善的。

上述对天才的第三项定义也有不合理之处,那就是没有说明“如果天才的贡献和成就没有得到世人的承认和接受,那么他还是天才吗?”这一关键问题,所以,这一定义仍然没有把握住天才的本质特征—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即很高的一般智商和特殊智商。

天才的心理特征

反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天才的本质的、内在的特征就是“中间型心潮”和“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知识铀块)。天才的外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有很高的思维耐力,即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长盛不衰,有很强的持续性

这是一般智力高超的必然表现,也是“中间型心潮惯性”的必然表现。天才的心潮有良好的惯性,能长时间徘徊于灵感点附近,而心潮徘徊于灵感点附近时,人的一般智力最高,所以说天才的思维很有耐力。据说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一次站在海边思考了一整天,傍晚时,身后的仆人对他说:“主人,你已经站在这里思考一天了,我们还没吃饭呢?”阿基米德说:“是吗?”这时才感觉到自己真是有点饿了。而英国科学家牛顿据说有个习惯,每天早上醒来后就会坐在床边沉思科研中的问题,这样的思考通常会持续数个小时,一直到中午就餐。所以,牛顿有句名言,“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而达芬奇独特的睡眠习惯也说明了他的思维是多么有耐力:每隔4小时打盹15分钟,这样他每天仅睡眠90分钟,其他时间都在高效地思考、学习。

常人的思维耐力要比天才弱小得多,表现在常人最怕阅读理论性、抽象性强的书籍,最怕从事高难度的创造性思维,因为这样的智力活动对他们来说很吃力,他们即使强打起精神,勉强去从事这样的智力活动,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因为一会儿就变得昏昏欲睡了,这与他们的心潮惯性有关,因为他们的心潮习惯于在高、低两个极端水平水平徘徊,而不是在中间附水平的“灵感点”附近徘徊。

潜意识的功能是存储信息和供应信息,其信息供应量与心潮(潮位)的高低成正比,如果心潮太高,信息供应量太大,人就会表现出强烈的躁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智商并不高,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意识中的信息瞬息万变,一个思维刚刚开始,就会被下一个毫不相干的内闯流信息打断,第二个思维刚开始,又会被第三个内闯流信息打断,所以,这时候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瞬间会出现无数个念头,人的大脑如一团乱麻,任何智力任务都难以完成,人在受到惊吓时高度紧张的那一刻,或在刚上考场时高度紧张的那几分钟,就是这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最简单的智力任务都难以完成。相反地,如果心潮水平太低,信息的供应量太小也不行,因为这种情况下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从事难度较大的智力活动时会感到很吃力,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只有当心潮徘徊于灵感点附近时,人的一般智商才最高,天才的心潮能长时间徘徊灵感点附近,所以他们的思维很有耐力,他们的智商很高,当然这种心潮惯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和人的行为习惯一样,是在后天中形成的,是可以人为地培养、形成的。

2.有极强的专注力和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这是特殊智力高超的表现,也是极端型浅层信息结构的必然表现。由于天才的浅层是一个占据了浅层绝大多数空间的知识铀块,因此,他思考时所需要的知识大多都位于浅层中,浅层信息调入意识的速度快于深层,所以天才思考的速度很快,瞬间就可完成一个灵感思维或直觉思维。人的意识是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而天才在思考时,他的内吸流和内闯流非常频繁地进入意识,而且信息的流量也很大,这就使得外界的信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意识,所以,天才思考时,往往会对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表现出很强的专注力和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这一切都是由于其独特的浅层信息结构—知识铀块造成的;而常人,由于其浅层是中间型的信息结构,浅层中布满各种各样的信息块,因而其思维的连续性很差,必然表现出很低的专注力和抗干扰能力。通过下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天才们的专注力和抗干扰力有多强。一次,爱迪生因长时间在实验室思考一个问题,但始终找不到答案,感觉累了就回家吃饭,但在夹起一口菜往嘴里送的时候,突然又陷入了沉思,于是奇怪的一幕出现了—爱迪生睁大双眼思考着,拿着叉子的手停在了半空。妻子很了解他,故意用手在他眼前晃了晃,爱迪生没有任何反应,根本没有觉察到妻子的动作。“勾股定理”的发现者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一次出席朋友的生日宴会,宴会上非常喧闹,突然他低头发现了脚下独特的地板砖,砖的形状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忘记了自己在出席宴会,不由自主地蹲下身来,开始对地板砖做数学方面的研究,并最终发现了“勾股定理”。

上述强大的耐力和抗干扰力两个特征是天才们最根本、最主要的心理特征。除此以外,天才们还有以下心理特征:孤独、内向、偏执、自闭、不善于(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等。这些都是由其独特的浅层信息结构造成的,因为浅层结构影响人的感知力、观察力、专注力、自制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表达力、实践力等各项智力,其中符合自己兴趣方面的特殊智力就强;反之,不符自己兴趣合方面的特殊智力就弱(政治、外交、公关等领域里的天才除外),与人打交道都不是他们的兴趣(不符合浅层主导信息块),所以才会表现出上述孤独、内向等心理特征。

揭秘天才奇特的精神体验

天才的精神境界是什么样的?

天才在进行研究或创作时的心境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心境,这种心境包括安逸、镇静、轻松、无为、愉快、甜蜜等,有点类似于《庄子》中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其幸福程度决不亚于处于热恋中的情人,或是刚取得一场重大战役的胜利时的将军,或刚赚到十亿财富后的商人之喜悦;这种美好的心境足以使人忘掉一切烦恼,足以扶平一切心理的创伤;这是一种超级幸福的、无为的境界,然而却能做到“无不为”。牛顿曾把他的科学发现形容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无意中发现一只只美丽的贝壳”,牛顿正是在这种“无为”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宇航时代”和“卫星时代”;爱因斯坦正是在这种“无为”中发现了《相对论》,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原子能时代”和“激光时代”。用幸福和伟大来形容这种境界是最恰当不过了,在享受“精神幸福”的同时,在“无为”的状态下做出了惊人的、伟大的发现,灵感和发现都是如泉水般自然涌出,意外得来,毫不费力,真应了《老子》中所说的“不招而自来”“禅然而善谋”“无为而无不为”的奇妙境界。天才在研究和创作时是如此之幸福和甜蜜,难怪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如牛顿、卡文迪许、康德、笛卡儿等都终生不娶,也难怪他们总是避开人群,寻找孤独、安静的环境,原来他们在孤独中能享受到天堂般的幸福。相信罪犯如能尝到这种幸福,他将不再犯罪;赌徒如能尝到这种幸福他将不再赌博;贪官如能尝到这种幸福,他将不再贪污;热恋中的情人如能尝到这种幸福,他们将停止恋爱……所有这些人都将转而去做一个天才,去与科学、艺术相恋,因为那才是世界上最丰满的、最持久的幸福!

天才的精神境界与常人是迥然不同的

除了上述思维的耐力和专注力的不同外,还有以下几点常见的不同之处:

1.天才对外界的感觉与常人也是迥然不同的。天才在专心思考的时候会进入一种恍惚的精神境界,外界的风景对他们来说仿佛是“镜中花”和“水中月”,白天的风景如同夜晚月光下的风景,是朦胧不清的,这一点常人很少能体会到。常人在看一本武侠小说入迷的时候偶尔会有这种体会,但天才经常会有这种体会,因为他们的思考是很专注、很深刻的,内吸流和内闯流很频繁、很强大(流量很大),因此,外界的信息没有机会进入意识的中央,所以对外界的感觉是恍惚的。《老子》中有“道之为物,唯恍唯惚”,大概就是指天才在专心思考时对“道”的感觉。所以,天才们在专心思考时是会迷路的,即使在自己最熟悉的城市和街道里,他们也会迷失方向。据说爱因斯坦一次在自己居住多年的美国小镇“普林斯顿”散步思考时,就因迷路而无法回家。

2.天才的梦境与常人也有很大的不同。常人的梦大多是形象的内容,而天才的梦中经常会出现文字、符号和逻辑推理的内容。如,英国现代哲学家罗素就说过,“当我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在梦中大声朗读自己的文章”;至于数学家在梦中出现数学符号,化学家在梦中出现化学符号更是常见的情形。总之,常人的梦,形象内容居多;天才的梦,抽象、文字内容居多。

3.天才有超常的创造力,要得到灵感是很容易的事,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堆干柴,遇到外界的一点火星(启示),随时都会燃起灵感之火。所以很多天才都有一个习惯,每次出门必带上纸和笔,以便随时记录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灵感,这是因为,天才的浅层有知识铀块,即某一方面的主导信息块,它占据了浅层的绝大多数空间,且块中信息间的纵横联系非常密切,人的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都是一种纵横联想,所以一旦修炼出浅层知识铀块,就会有很强的灵感和直觉思维能力。其实,人脑潜能的开发很类似于原子能的开发,大家知道,原子弹的爆炸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足够大的、达到临界点的铀块;二是受到慢中子的轰击,达到临界点的铀块,一旦遇到慢中子的轰击就会引爆核能。天才浅层中的知识铀块相当于达到临界点的铀块,外界新输入大脑的信息相当于慢中子,所以,一旦修炼出浅层知识铀块,就能像开发原子能那样大大地开发出人脑的潜能。

4.天才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是很单调、很枯燥的,而事实上他们的感觉是很甜蜜、很幸福的。天才们大多数时间待在自己的书房中或实验室里,偶尔外出到城市街道或公园里散一下步。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孤独中度过的,表面上看,这种生活是很单调、重复,很机械、刻板的;事实上,天才们是很幸福的,因为正是由于单调、重复、机械、刻板,他们才得以避开信息污染,从而在浅层修炼出知识铀块。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是很大的,他们学习的效率要比常人高很多倍,他们捕捉灵感和直觉的能力也要比常人高很多倍,因此,他们经常做出杰出的发现,能轻易地解决常人认为很棘手的问题,所以他们很有成就感和优越感,每当他们的智力活动有了重要的成果、发现或收获时,那种幸福、甜蜜和高兴是无法形容的,是常人所难以体会的。可以说,那种幸福感绝不亚于常人在热恋时的幸福感。据说,普希金在完成一部作品后,会拍着桌子大喊大叫“看吧,那是普希金给你们写的”;“原子弹之父”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在他所领导的小组发现“慢中子效应”后,所有小组成员都像喝醉了一般,陶醉在无限的幸福之中。所以,天才们当中有很多如牛顿、卡文迪许、康德、叔本华等都是终身不娶,对他们来说,研究对象就是自己的“妻子”,研究成果就是自己的“孩子”。天才们的这种孤独和单调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能够避开因与他人相处、交往而产生的人际摩擦,这种人际摩擦会造成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天才们的思考和研究,这也许是有些天才们不愿结婚的一个重要原因。

5.天才们在他们的象牙塔里待的时间长了,有时也会感觉烦躁,也很想到外面常人的世界去看看。他们一旦走出办公室或家门,通常都会有灵感频繁出现,这就是他们每出门必带纸和笔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说贝多芬一次因在家待时间长了,感到有些烦躁,就出门来到街边的一家饭馆散心,他刚坐下,头脑中就来了灵感,他随即拿出一张纸写下了一首美妙的乐曲,当服务员端上饭菜时,他已写完整个曲子,高兴得没吃饭就付费而去。很多天才都有用外出散步的方法捕捉灵感的习惯,而且这一招非常灵验。如瓦特就是在格拉斯哥大学散步时捕捉到灵感,从而解决了蒸汽机发明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天才之所以会在外出活动时更容易捕捉到灵感,是有其心理学上的道理的。因为外出时,身体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心潮,同时,外界环境中新鲜信息的刺激也有助于提高心潮,而心潮的提高,就意味着无意识中信息供应量的加大,从而导致灵感思维的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无意识信息供应不足是我们思维困难和得不到灵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理,信息供应得充足也是我们得到灵感和能够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6.天才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有超常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据说,德国近代音乐天才门德尔松,一次听完贝多芬某首乐曲的首次公演,回到家后立即就把它用钢琴凑了出来。天才们在符合自己的兴趣的方面,即符合自己浅层知识铀块的方面,确实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不过,这种本领也仅限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在其他方面并不据有这种超人的本领,那种认为天才们无论对什么东西都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理解力、观察力、创造力等各项智力都是相对的,其高低取决于浅层信息结构之状况,在符合浅层主导信息块方面有很高的理解、记忆等智力;反之,在不符合浅层主导信息块方面只有很低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在其不熟悉的方面不可能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

7.多数天才(政治、外交、公关等与人打交道的领域里的天才除外)都喜欢孤独和宁静,而不喜欢与人打交道。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在孤独和宁静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避开信息污染,从而保持纯洁的浅层信息结构,而这是他们高效地从事研究、思维和创作的前提,所以天才们总是尽量避免与无关的人接触和交流,以免分心;第二,他们单纯的浅层信息结构也决定了自己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因为浅层信息结构决定一个人的感知力、观察力、理解力等特殊智力),他们这方面的智商太低了,在与别人交往会觉得很尴尬、很困难,这相当于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相较量,其结果当然是不愉快的;第三,天才们在孤独和宁静中能尝到快乐和幸福,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思维效率和创造力最高、最强,他们轻而易举地就能做出非凡的成就,因而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而常人之所以害怕孤独和宁静,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只会体会到无聊、寂寞和痛苦。

医学分析

据《自然医学》杂志报道:加拿大医学工作者在对“威廉斯氏综合症”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天才极有可能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多伦多儿童医院资深研究员谢勒说:人的基因谱好像一本4万字的图书,基因排列失常就如同图书中一个约20字的句子被颠倒印刷了,而得了这种先天病的患者自出生起体内的7号染色体就少了20个基因。这些人虽然有某些方面的障碍及易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同时这也可能就是在智力突破迅速提升的直接诱因,并因此而产生了天才的艺术家、数学家和科学家。  而另一项研究也同时表明:身体中15号染色体异常的人,较容易患上恐慌、焦虑失调等精神方面的疾病。然而同样由于这个基因异常的作用,也可能就会成为在智力上“大跃进”的巨大动力从而产生出天才。研究人员还对120名患有精神抑郁的病人,及一些自杀身亡者进行检验发现,自杀者及有自杀倾向的人与这个基因突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基本释义

天才一词“genius”源自于拉丁语,原意是指守护神。随后衍生出创造能力、天赋、才华等意思。 天才,顾名思义,是指有天生的才能的人的意思。世上并无天生就会有社会长期发展出的知识、技术的人,但是却有人天生就有某方面或多方面胜过大多数人的学习能力及创新发展能力。 天才不一定是指天生全能之才,有些以语文、数理、领导、艺术、音乐、创造、...能力资优等等来分,但是这样划分通常与后天学习及恰符合其才能所需之综合功能的组合模式有所影响。目前智力测验和专才资优测验都会测到许多后天所学,而后天所学是可以靠努力补偿的,而且会受文化、成长背景、过去经验回忆影响。另外,天才要完全发挥其胜过大多数人的认知功能,也要有努力动机、意志力、毅力方面的脑功能发达才行,甚至加上比常人有效率的睡眠生理机制。有长寿基因的人,也比常人易有较高效能、效率且比常人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心理结构机能、人际关系、认知功能、人格和个性、体能、健康状态、体型与外貌(多数人不排斥的外貌)...等。有不少的天才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所以也不一定会成为世界上众所皆知的名人、伟人。大多数的天才(全面型、非部份缺陷型)勤俭、谨慎、幽默、博爱、富有创造力及推理判断力,健康、学业、事业、人际情感、休闲方面都会有不错的情况。

相关电影

<闪亮的风采> 澳大利亚1997 自闭的钢琴天才

<雨人> 美国 1988 自闭的心算天才

<美丽心灵> 美国 2001 精神分裂的数学天才

<心灵捕手> 美国 1997 叛逆天才的故事

<想飞的钢琴少年> 瑞士 2007 天才神童的成长故事

<莫扎特> 美国 1984 古典音乐天才遭受嫉妒的故事

<子弹横飞百老汇> 美国 1994 黑社会的天才导演

<海上钢琴师> 意大利1997 自学成才的钢琴天才传奇故事

<吴清源> 中国 2008 围棋天才的故事

<决胜21点> 美国 2008 数学高才生赌场赢钱的故事

详细解读

1. 天赋的才能;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灵感。

天造之才

《三国志·蜀志·周群传》:“时州后部司马 蜀郡 张裕 亦晓占候,而天才过 羣 。”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白》:“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三:“张南华詹事,今之谪仙也。天才敏捷,诗具宿慧,兴到成篇,脱口而出,妥帖停匀。”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位天才的军事家象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

2. 指具有天赋的才能的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必有天才,拔羣出类,为将则闇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悬得管仲子产 之教。”《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鲁迅《花边文学·奇怪》:“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3. 天然的资质。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

天才被心理学上称有超常智力的人物。天才一词有两种相近但略有不同的含义︰

1.特曼(Lewis M. Terman)认为,天才指的是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中成绩突出者。故天才仅仅意味着智力水平高,仅仅是一种潜力,而不是成就。特曼认为︰智商在140以上者可谓“潜在天才”;有的人的标准还高些。在这个意义上,天才指还没有机会因成就而取得社会声望的儿童。

2.出自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见解,较第一种更为流行,他认为︰天才应具有由杰出实际成就反映出来的高度创造性,他们的成就应该有长久的价值而且不应是出身造成的(如世袭君主)。“天才”和“天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不同。“天分”仅是对某种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潜能,以及能很快、很容易地学会某种技能。而“天才”则应有独创性、创造性,能在完全生疏的环境中从事思想和工作,能够独立地为世界作出前所未有的贡献。

尽管天才人物常常只在某一特殊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但他们早年的一般智力水平也很高。很可能是,天才概念中的两种含义实际上反映了同一质量的两个方面。对于天才的性质及来源,各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天才人物属于另一心理生物学种属,在智力和情绪活动过程中,他们与一般人的差别,可与人和类人猿之间的区别相比。但也有人认为天才和神经症、精神病密切相关大家最常引证的代表人物可能便是意大利犯罪学家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虽然现代精神分析学理论也认为︰天才的发生是由于自己和环境之间激烈冲突的结果,在这一点上与神经症和精神病相似,但天才解决上述冲突的方式不同,其症状及后果是对社会有益的,并受到社会尊重。研究表明,天才人物较常人更不易发生精神病、体质虚弱和畸形等情况。

一般说,可称为“天才儿童”和“潜在天才”的儿童,不仅智力水平高,而且在身体素质、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亦优于一般儿童。高尔顿认为︰天才人物有突出的智力、热情和工作能力。他还用明确的统计结果表明︰凡有杰出贡献的天才人物,常出于相同家族(《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1869〕)。自高尔顿之后,科学家们常争执,个人成就间的差异有多大成分是由遗传造成,而不是教育和机遇的结果。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天才与遗传和环境两者有关。天赋潜力能否开花结果,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机会和训练。

天才的两个要素

1.感觉敏锐,富有激情。这是天才之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要素;

2.自然成长,并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大量知识。这是成就天才的后天要素。天才不是被教育出来的,天才是在自由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

18世纪的欧洲流行着一种叫“天才学”的有趣而又奇怪的理论。根据这门理论的说法,被称为天才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六个项目:

一、在数个没有特定的范畴内有杰出的才能。

二、有着因这些才能所产生出来的足以立纪念碑的功绩。

三、对他人的怀古有着魔术般的支配力。

四、表现出他人眼中奇迹般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五、通常多早熟,在其家族中过去不曾有像他一样杰出的人物。

六、多数在其近亲中有人在精神或社会方面有缺陷。此外,这种人大多对其近亲有着憎恶感。

天才不是知识分子,天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

所有的天才都是自己培养自己的。

偶然重大发现发明者是否算天才还有争议。特别是日常生活表现迟钝的偶然重大发现者。

天才一出生就应该比别人的智商高,或等于一个18岁正常人的智商,但如果不再发掘,不再探索,那他的智商就会停留在一岁里(等于正常人的18岁)从小的时候,他可能会很聪明,但却没有得到提升,停留在原本里,如果到了18岁的时候,他就如一个正常人了。但别人却在提升,其实他就根本没有退后,只是停留,18岁学小学的东西很简单,但到了18岁,不就是正常了吗?越是聪明的人就越难提升,因为一张纸上已经画满里东西,想再画就很难,但正常人就像一张白纸,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就比天才越好提升,所以,那么多的所谓的神童长大都没有得到变化,成为了正常人,就是因为这样。

多种能力高度发展并完备地结合。它表现在能独立地、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完成某种活动上。单一的能力,即使达到高度发展水平,也不能称为天才。比如有非凡的记忆力,但没有高度的理解力、概括力以及其他能力与之相结合,是不可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项活动的,因此只有高度发展的记忆能力不能称作天才。其他能力的单一发展,也是如此。如果缺乏某一种能力,可以由结合成天才的其他高度发展起来的能力加以补偿。

由于各种活动对于各种能力及其结合的要求不同,因此表现于不同活动中的天才,其结构是不相同的。作曲与飞机设计,对于各种能力及其结合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作曲天才与飞机设计天才的结构就不相同。但是,无论哪种天才都一定包含有高度发展的一般能力(如精密、敏锐、系统的观察力;迅速、牢固、准确的记忆力;敏捷、深刻、独创的思维力等),同时又一定包含有为某种活动所特别需要的特殊能力(如数学天才中包含有高度发展起来的对数学材料迅速概括的能力、运算过程中思维活动迅速“简化”的能力、正运算灵活地过渡到反运算的能力等)。所以天才是由高度发展的一般能力与某种高度发展的特殊能力所构成。

天才不是天赋的才能,人的天赋只是一些生理上、解剖上的特点,称之为素质。良好的素质是天才发展的自然前提。但是仅有良好的素质,如果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教育、劳动、家庭和社会环境),任何天才都是不会出现的,而且社会生活条件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天才以及天才人物,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如果社会需要,而又条件具备,天才以及天才人物才有可能出现。不同时代的需要,会激发不同天才的发展。如战争时期,军事家的天才会得到发展;和平建设时期科学家、艺术家、设计师等的天才会得到发展。

关于天才的理论主要有遗传决定论和后天获得论。遗传决定论认为,天才完全依赖于遗传。19世纪英国学者F·高尔顿在他的著作《遗传的天才:它的规律与后果》中,提出天才是按父系或者母系遗传下来的。他用谱系调查法、调查了几百名著名人物的血缘关系,发现名人的亲属有不少人也是名人。这种理论完全忽视了社会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其实他的研究材料并不能否定著名人物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后代成长的有利作用。后天获得论认为,能力完全取决环境和教育,天才完全是后天获得的。18世纪的C·A·爱尔维修说过,通过教育可以形成天才。持这种理论的人,通过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被分开抚养的双生子,虽然在遗传上是相同的,但由于养育的环境不同,智力的发展有显著差别。这种理论完全否定关于素质的作用,其实对于一个遗传上有严重缺陷的人,是很难培养成天才人物的。

上述两种理论都有极大的片面性。20世纪20~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对天才的形成都是重要的。因而主张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有强调环境和教育更为重要的趋势,认为良好的遗传素质仅仅为天才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还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还应该指出,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发生的。古今中外不论哪个领域的天才人物,无不是经过长期的百折不挠的勤奋努力而对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

十大天才

根据门萨智商测试,世上50%人的智商得分在90至110之间,2.5%的人有智力缺陷(IQ得分在70以下),2.5%的人在智力上非常优秀(IQ得分在130以上)只有0.5%的人是接近天才或天才(IQ得分超过140),然而将IQ得分作为判断一个人智商水平的标准,是很主观的并且一直成为辩论的主题,因为有的人认为成就更加能够判断人的智力水平。最近“超级学者”网站根据IQ得分评出了当今在世的智商最高10大天才:

陶哲轩,今年37岁,华裔澳洲人,IQ得分为230。 2岁就能进行简单的算术。24岁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最年轻的全职正教授。2006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克里斯托弗·希拉塔(Christopher Hirata)克里斯托弗·希拉塔,今年30岁,美国人,IQ得分为225。 14岁进入美国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Caltech),16岁就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从事火星移民研究。目前,克里斯托弗·希拉塔为加利福利亚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助理教授。

金雄鎔(Kim Ung-yong)金雄鎔,今年50岁,韩国人,IQ得分为210。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公认列为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他2岁时会说四种语言,4岁时时进入韩国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物理系特别班学习。截至2007年,他担任过国立中北大学兼职教授。目前是土木工程师。

里克·罗斯纳(Rick Rosner)里克·罗斯纳,美国的电视剧作家,今年52岁,IQ得分为192。罗斯纳曾是电视节目Jimmy Kimmel的编剧。做过脱衣舞男、裸模、溜冰服务员和保镖等。

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 加里·卡斯帕罗夫,今年49岁,IQ得分为190。他是一名俄罗斯(前苏联)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曾经的国际象象棋冠军。1985年,22岁的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冠军。

詹姆士·伍兹(James Woods)詹姆士·伍兹今年65岁,IQ得分为180,好莱坞实力派男星。上中学时就开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修学线性代数。获得麻省理工大学奖学金,并中途辍学从事演艺工作。

安德鲁.怀尔斯爵士(Sir Andrew Wiles) 安德鲁·怀尔斯爵士今年59岁,英国数学家,其IQ得分为170。曾证明了困惑数学家358年之久的最难数学问题”——“费玛最后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1998年,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授予安德鲁·怀尔斯特别奖。

朱迪特·波尔加(JuditPolgar)朱迪特·波尔加今年36岁,匈牙利人,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其IQ得分为170。其父亲试图证明,小孩如果从小就接受特别培训将会取得杰出成就。在父亲的实验教育下,她在15岁就成为最年轻的国际象棋大师,比棋王波比·菲舍尔的记录还早一个月。

保罗·艾伦(Paul Allen)保罗·艾伦今年59岁,美国企业家,其IQ得分为170。是微软的合作成立者。现任Vulcan公司的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史蒂芬·霍金今年70岁,其IQ得分为160。在探索宇宙和理论物理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就。被称作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991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