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台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被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台湾南部最大城市高雄市的璀璨夜景

、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世界概况》 等权威机构认定为发达经济体。根据IMF2014年的统计,台湾GDP达5170.19亿美元,居世界第25名,而人均GDP达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统计,2013年台湾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882,居世界第21名,处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台湾经济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现今当局也逐步减少对于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 目前中国大陆是台湾的最大贸易伙伴。 不同于韩国或者日本等邻近经济体,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现今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高科技产业已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过半的形势。

发展历程

国民政府迁台初期采取适度干涉的计划经济制度十大建设工程之一的台湾“中钢”高雄总部

,加上美国的经济援助,得以重建面临困局的台湾经济。农业方面,当局支持小农生产与资本农业双轨并置,一连串土地改革政策增加了农业生产。工业方面,台湾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劳力密集轻工业,另外也扶植以纺织业为主的民营企业。1950年代,发达国家将劳力密集产业外移,当局为吸引外资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带动生产,使台湾成为美、日两国的加工基地,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缔造举世瞩目的“台湾经济奇迹”。1970年代,在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下,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基础。1980年代后,台湾陆续放宽进出口与投资限制,民众得以自由持有及运用外汇。

高科技产业

国民政府迁台后,带来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学术人才与科学技术,并“台湾硅谷”新竹科学园区行政大楼

且作为之后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科技面向可分为朝向花卉产业、以蝴蝶兰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朝向传统产业制造技术、以纺织为代表的制造转型科技,以及因为大力发展半导体、电脑周边、光电科技、通信产业等而在世界经济具知名度的高科技产业。

自1980年起,台湾当局相继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等科学园区,大力鼓励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宏达国际电子研发制造的The new HTC One

产业。现今高科技已经成为台湾重要经济命脉,产业架构亦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宏碁(Acer)、华硕(ASUS)、宏达电(HTC)等著名高科技公司更是将市场规模扩展至全球。

台湾计划未来从专注信息、半导体、通信、面板等产业,转而发展精致农业、生物科技、医疗照护、观光旅游、绿色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92-94]

农业

主词条:台湾农业

台湾只有24%的土地适于耕种,主要为土壤肥沃、台湾面积最大的农业产区嘉南平原的丰收景象

温暖湿润、利于耕作的西部平原及东部狭窄的沿海地带,但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出口高质量的猪肉、蔬菜、糖、甘蔗、茶叶、大米和热带及亚热带水果。台湾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农业生产的首位。主要经济作物是樟脑、蔗糖、茶、菠萝和香蕉,其中台湾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的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95-97]

服务业

台湾服务业主要由餐饮业、旅游业和金融服务业组成。 台北市信义区的一家服务业百货公司

历史

史前时期

主词条:台湾史前时期、澎湖巡检司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大陆的台湾史前文化演进比较

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市左镇区发现了台湾目前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分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台湾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的祖先公元3世纪三国孙吴政权派万余人开发台湾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国时期,吴王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一万余名军士、三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中国大陆居民利用先进的文化知识开发台湾的开始。吴国丹阳太守沈莹的《临海水土志》曾详细记载了当时台湾的生产和生活形态,是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

到了隋代,大陆和台湾的接触增多。隋炀帝曾3次派人前往流求(今台湾),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今福建晋江)管辖,并派兵戌守。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元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元世祖忽必烈派员到台湾“宣抚”,并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福建厦门)。中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也自此16世纪的欧洲地图描绘台湾为三块分开的岛屿

开始。

明朝初期,朝廷仍设澎湖巡检司,直至1384年因为实施海禁政策而予以废除,并把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居住。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复设澎湖巡检司。

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率领船队曾在台湾停留。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日本军阀政府派船进犯台湾,遭到明军重创。17世纪20年代的明朝末叶,大陆居民开始大规模移居台湾,给台湾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其时,福建人颜思齐、郑芝龙为抗拒官府欺压,率领闽粤居民迁居台湾,一面从事农耕、贸易,一面组织武装力量抗御倭寇和荷兰人的侵扰。1628年(明崇祯元年),福建大旱,百姓无以为生,郑芝龙组织灾民数万到台湾,“使垦荒食力”,各地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台湾自此进入了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荷兰、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

主词条:台湾荷西殖民时期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台南市中西区赤崁楼的夜景与赑屃碑

角伸向东方。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朝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修筑热兰遮城(今台南安平古堡)和普罗民遮城(今台南赤嵌楼)作为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但其占领区实际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区,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两港。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大员港市鸟瞰图》描绘荷兰殖民统治的台湾

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武装起义,起义群众曾一度攻克热兰遮城。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九年后,他们配合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了台湾。[34-35]

明郑时期

主词条:郑成功收复台湾、明郑时期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生于1624年。早年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树立于台南安平古堡的郑成功像

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4月,郑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厦门、金门,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领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农历四月二十九日,郑军在台南登陆,在民众的积极支援下,与荷军展开多次激战,最后将荷兰总督和残敌围困在热兰遮城内。郑成功在致荷兰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在围城9个月之后,荷兰总督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农历二月一日不得不签字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收回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36-37]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废除殖民制度,改赤嵌楼为承天府,置2县,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台南孔庙

设安抚司于澎湖,总称台湾为东都,1664年郑经改称东宁 。为纪念故土,改称热兰遮城为安平镇。同时实行屯田政策,令数万军眷随军赴各地大力垦荒,在台湾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时年仅39岁。尔后,其子郑经、孙郑克塽前后治理台湾22年。郑氏祖孙三代治理台湾,奖励制糖、制盐,兴办工商业,发展贸易,开办学堂,改进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措施推动了台湾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明郑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

清朝时期

主词条:台湾清治时期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率清军渡海收复台湾的施琅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设置台厦道,台湾与厦门共署,设一府三县,置台湾为一府,称台湾府,府治设在今台南,下辖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左营)、诸罗县(今嘉义),隶属于福建省,道署设于厦门。台湾重新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大陆的联系更加密切,成为国家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727年,台厦道分出台湾道,台湾与厦门分治管辖,道署移至今台南,设一府四县二厅。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民众,台湾居民已超过200万人,较郑氏父1867年的打狗港(今高雄港)哨船头

子治台时增加近10倍,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此时,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侵略矛头直指中国,造成了中国边疆危机四伏,而台湾战略地位显要,成为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列强武力侵犯的重点。由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8台湾省首任巡抚刘铭传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60年起台湾(今安平)、沪尾(今淡水)、鸡笼(今基隆)、打狗(今高雄)相继开港。开港后,洋行林立,茶、糖、樟脑不仅赚取大量外汇,也刺激经济、社会快速变迁。

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在对外政策上确立了“开疆拓土”的侵略总方针,地处日本西南、太平洋上的琉球和台湾成为其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

1874年5月(清同治十三年),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约》,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约》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日本第一次对外侵略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台湾,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了日本霸占台湾的野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首指台湾,使得刘铭传被清政府重新启用派往台湾。刘铭传率部抗台北点亮电灯使台湾成中国最先有电灯的省份

击法军,成功保卫台湾。

中法战争以后,清朝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从福建省分离出来升格设立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并由刘铭传出任台湾省首任巡抚。1887年,台湾建省行政工作完成,下设三府十一县三厅一直隶州,省会设于原彰化县桥仔图(今台中),1894年正式将省会移至台北,至此台北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

刘铭传在台湾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42-43]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主词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台湾民主国、乙未战争、台湾日治时期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朝战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派遣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4月17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外地”(即殖民地)。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18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

台湾人民不愿沦为亡国奴,抗日运动前仆后继、风起云涌。1895年5月25日,为免于被割让,台湾士绅建立台湾民主国自主对抗日本,原台湾巡抚唐景嵩任大总统,清军将领刘永福任大将军,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近5个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6月7日,日军占领台北。6月17日,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正式建立起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至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南。10月23日,台湾全岛沦陷。[44-45]

面对如此不稳的情势,日本设台湾总督为殖民台广西钦州三宣堂内的刘永福雕像

湾最高长官,实行武官总督专制独裁的统治体制,在台北设置台湾总督府,为在台最高统治机关,建立严密的警察制度控制台湾社会,复活保甲制度辅助警察政治。一战后全球“民族自决”思潮高涨,台湾人民渐呈民族觉醒之势,日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实施“内地延长主义”,改派文官总督,企图把台湾人民教化成日本国民。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彻底动员支持战争,推行“皇民化运动”,极力强化皇民思想教育,强制普及日语,“鼓励”养成日式生活、改日本姓氏等,企图从精神层面消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

初期,日本实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形成台、日农工垂直分工的体系,以榨取台湾廉价的粮食与原料,同时推销日本的工业产品,虽使以甘蔗、稻米为中心的商业性农业飞速发展,但利益却多被日本财阀所垄断。日本官僚和资本家对农业生产进行渗透,使农民沦为殖民经济的嘉南大圳是日据时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

生产工具。

1930年代,日本侵略华南、南洋日亟,台湾成为日本南进政策的跳板,故推动以军需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把台湾当作日军的补给地,台湾进入半工半农的社会。1939年,台湾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产值。[47-48]

日本为攫取更多利益及证明其治理殖民地的能力不亚于白人,因而在台湾引进许多近代化设施与制度,包括环境卫生的改善,殖民主义色彩浓厚的国民教育的推展,以及交通、水利、农业、金融等各方面的基础建设。但日本实施差别待遇政策,使得台湾人民在社会、教育等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形势图

诸多方面饱受歧视。

在日本侵占台湾的五十年间,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等组织领导了民族抵抗运动。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抗日行动有莫那·鲁道所领导的雾社事件等。许多台湾人还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应有的权益。

1937年,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不少台湾青年远赴中国大陆参与抗日战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发出《对日宣战布告》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战后时期

主词条:开罗宣言、台湾光复、二·二八事件、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汪辜会谈、台湾9·21大地震、大三通、八八水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

分割的一部分。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后又有苏联参加签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结束了台湾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历史。台湾民众欢天喜地,庆祝回归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

祖国。

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中国的一省,省会定于台北,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军的投降,并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所属的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置于中国主权之下。[53-54]

台湾光复后,接管台湾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施政失当,官员贪污腐败,军警横行,加上当时粮食恐慌、物价飞涨、失业严重,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强烈不满。因一件私烟查缉血案而引爆冲突,1947年2月28日,台湾爆发了反对国民党政权、要求民主自治的运动。国民政府以“企图颠覆政府,夺取政权,背叛国家”的罪名,进行了血腥的残酷镇压,计有数千人被杀、被捕,失踪、逃亡的不计其数。

由于台湾省行政长官权力过大、独断专横,普遍引发台湾人二二八事件聚集在专卖局台北分局门口的群众

民反感,国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后调整台湾地方政治制度,废除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56-57]

1949年,国民政府内战失利,蒋介石(蒋中正)率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退踞台湾,并于1949年5月19日颁布了《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简称《台湾省戒严令》),宣布台湾处于战时动员状况,封闭全省,限制出入境,实行军事管制,封锁大陆消息,严禁一切违禁的言论、出版和罢工、游行等活动。12月7日,国民党宣布“政府”迁至台北。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至此,台湾再次陷入与中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国民党迁台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党务改造运动,建北京无名英雄广场纪念牺牲于台湾的地下党员

立起了蒋氏父子对国民党的对控制权,经济上进行了财政整顿,改革币制,稳定物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

国民党力图在戒严体制下巩固与强化专制统治。1960年,蒋介石(蒋中正)通过“国民大会”修订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获得连任而成为“终身总统”。同时,国民党的最高权力开始向蒋经国过渡。在白色恐怖统治下,蒋氏父子对党政军各界实行严格的控制,对于各种反对势力则采取严厉打击的高压政策。[60-61]

由于得到美日等外国资本的支1980年台湾经济起飞期银行的繁荣景象

持,当局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上美国提供的数十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和运用从大陆运去的黄金、美钞等外汇以及从大陆赴台的人才,台湾经济在1960年代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1960、70年代,台湾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逐渐起飞,工业占经济中的比重逐渐超过农业,长期保持年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在亚洲经济增长率仅次于日本。

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大陆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的台北市首要的中央商务区信义计划区夜景

真正停火。

1979年,台湾与香港、韩国、新加坡一同被经合组织(OECD)列入新兴工业化社会,被世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台湾经济奇迹”威名远扬。1980年代,台湾工业基础完备,国民教育普及,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股市指数曾高达万点,电子产业蓬勃发展,个人电脑主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1987年,蒋经国发布“总统令”,宣布解除长达38年的戒严,逐步开放党禁及报禁,开放各级权力机构的全民普选,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开放1993年4月汪辜会谈前汪道涵与辜振甫握手

台湾与大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1990年,台湾成立了处理两岸民间交流事务的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1999年9月21日南投县集集镇发生里氏7.3级地震,为20世纪末期台湾最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时隔60年的历史性握手

大地震。

2000年,在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中,执政50余年的中国国民党败选,民主进步党执政,陈水扁当选。2001年,福建沿海实现与金门、马祖地区直接往来(“小三通”)。 2002年以“台湾、澎湖、金门及马祖个别关税领域”名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 2008年,在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中,国民党再度执政,马英九当选,同年海峡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大三通”)。2009年8月,莫拉克台风侵袭台湾造成严重水灾,使中南部与东部蒙受巨大损失。

2012年马英九获得连任。

从阳明山远眺台湾政经中心台北市的繁华夜景

政治

台湾问题

主词条:台湾问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并于1954年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公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造成了台湾同中国大陆分离的状况。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声明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但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并于4月10日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厦门海岸“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巨幅标语

面扶植台湾。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解决“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运用。

政治体制

主词条:台湾政治体制、台湾地区选举

国民政府迁台后,沿用了大陆时期的政治体制,政权台湾的最高权力中心台北“总统府”

机构由“国民大会”、“总统府”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组成,政治制度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相互制衡形式。

台湾地区领导人于1996年实施公民直选,任期4年,连选可连任1次,制度上属“半总统制”。

台湾地区历任领导人列表

任次

姓名

任期

间接选举

1

蒋中正

1950年—1954年

2

蒋中正

1954年—1960年

3

蒋中正

1960年—1966年

4

蒋中正

1966年—1972年

5

蒋中正

1972年—1975年

(继任)

严家淦

1975年—1978年

6

蒋经国

1978年—1984年

7

蒋经国

1984年—1988年

(继任)

李登辉

1988年—1990年

8

李登辉

1990年—1996年

直接选举

9

李登辉

1996年—2000年

10

陈水扁

2000年—2004年

11

陈水扁

2004年—2008年

12

马英九

2008年—2012年

13

马英九

2012年—2016年

注释:

⑴蒋中正字介石。目前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官方、教科书及媒体多以其字称其为“蒋介石”,“蒋介石”成为通称。

⑵1975年,蒋中正去世,由副领导人严家淦继任。

⑶1988年,蒋经国去世,由副领导人李登辉继任。

交通

铁路

主词条:台湾铁路、台湾高速铁路、台北都会区交通、台北捷运、高雄捷运

台湾岛铺设了广泛的铁路网络,台湾高铁700T型电力动车组

全部铁路运输系统长度约有1066.6千米。

台北捷运于1996年开始营运,高雄捷运于2008年开通。在台北都会区、高雄都会区,捷运是主要的铁路运输工具,而目前台中捷运和桃园捷运仍继续建设中。

2007年,全长345千米的台湾高速铁路系统运营。高速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各个都会区间的车程,使得台北市至高雄市往返所需的最短时间降至90分钟,形成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123-124]

公路

台湾的公路分成“国道”、省道、市道、县道、区道和乡道。中山高速公路高雄交流道中正路出口南向车道

岛内的公路与桥梁总长度约有4.7万千米,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最长的两条连接北部至南部的道路系统分别是1978年全线通车、全长373千米的中山高速公路,以及1997年全线通车、全长432千米的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在东部发达地区则通过快速道路连接,台北市至宜兰县建设了包含贯穿雪山山脉的雪山隧道之蒋渭水高速公路。 而从北京市直通台北市,全长约2030千米的京台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126-128]

航空

台湾有台北桃园国际机场、高雄国际机场2台北市的主机场台北桃园国际机场第一航厦

个主要国际机场及台北松山机场、台中清泉岗机场2个次要国际机场,多数大城市与多数离岛地区亦设有机场。岛内的各大都市间以及各离岛之间皆有常态班机往来,形成便利的航空网。最主要的航空公司是“中华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及长荣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海运

台湾四面环海,海上交通发达,对外贸易仰赖海上运输,主台湾首要的海运枢纽高雄港海景

要的国际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莲港与苏澳港,另外还有1990年代开辟的台北港和历史悠久的台南安平港。其中高雄港是台湾最大的海港,负责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与75%以上的货柜装卸。[131-132]

区划

台湾各地风景名胜漫画示意图

主词条:台湾省行政区划、“中华民国行政区划”、“行政院院辖市”

台湾地区现行的行政区划为2个省(台湾省、“福建省” )、6个“直辖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其中台湾省下辖11个县、3个市,“福建省”下辖2个县。

“直辖市”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简称下辖行政区市政府所在地面积(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万)改制日期

台北市

Taipei City

12区

信义区

271.7997

270.0091

1967年7月1日

新北市

New Taipei City

新北

29区

板桥区

2052.5667

396.3970

2010年12月25日

桃园市

Taoyuan City

13区桃园区1220.9540205.6273

2014年12月25日

台中市

Taichung City

29区

西屯区

2214.8968

271.6497

2010年12月25日

台南市

Tainan City

37区

安平区

新营区

2191.6531

188.3844

2010年12月25日

高雄市

Kaohsiung City

38区

苓雅区

凤山区

2946.2671277.8155

1979年7月1日

2010年12月25日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简称下辖区划政府所在地面积(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万)

基隆市

Keelung City

7区

中正区

132.7589

37.3340

新竹市

Hsinchu City

竹市

3区

北区

104.1526

43.1601

嘉义市

Chiayi City

嘉市

2区

东区

60.0256

27.0858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简称下辖区划政府所在地面积(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万)
新竹县

Hsinchu County

竹县

1市3镇9乡

竹北市

1427.5369

53.6954

苗栗县

Miaoli County

1市6镇11乡

苗栗市

1820.3149

56.7202

彰化县

Changhua County

1市7镇18乡

彰化市

1074.3960

129.2226

南投县

Nantou County

1市4镇8乡

南投市

4106.4360

51.4836

云林县

Yunlin County

1市5镇14乡

斗六市

1290.8326

70.6174

嘉义县

Chiayi County

嘉县

2市2镇14乡

太保市

1820.3149

52.5579

屏东县

Pingtung County

1市3镇29乡

屏东市

2775.6003

84.8804

宜兰县

Yilan County

1市3镇8乡

宜兰市

2143.6251

45.8880

花莲县

Hualien County

1市2镇10乡

花莲市

4628.5714

33.3484

台东县

Taitung County

1市2镇13乡

台东市

3515.2526

22.4719

澎湖县

Penghu County

1市5乡

马公市

126.8641

10.1636

金门县

KinmenCounty

3镇3乡

金城镇

151.6560

12.6964

连江县

LienchiangCounty

4乡

南竿乡

28.8000

1.2528

注释: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

⑴东沙群岛的岛礁和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中洲礁隶属于高雄市旗津区中兴里。

⑵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是台湾的附属岛屿,隶属于宜兰县头城镇大溪里管辖。

⑶斜体标注中英文名称的“金门县”、“连江县”由台湾当局“福建省”管辖。

⑷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的“福建省”连江县范围仅限于马祖列岛,故常以“马祖”称之,简称“马”。

台湾地区的电子地图/div>

社会

教育制度

台湾教育制度主要是混合中国与美国教育体系特国立台湾大学是台湾最高学府

点而成。1968年台湾开始实施九年制国民教育,对台湾社会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现今台湾的教育体系包括6年的小学教育、3年的国民中学(国中)教育、3年的高中职教育以及4年的高等教育,著名的大学包括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成功大学、国立政治大学等。[108-111] 学生在经过4年的大学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还能选择继续进修以获取硕士、博士学位。台湾长年向海外招收华裔大学学生,近年积极开放国际学生与中国大陆学生前往大学就读,并将重点放在课程英语化以迎国际化需求。[112-113]

新闻媒体

主词条:台湾媒体史、台湾电视台、台湾电视剧

台湾的媒体产业发轫于日据时期,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990年启用至今的台湾电视公司大楼

1896年的《台湾日日新报》(第一份中文报纸则是创刊于1923年的《台湾民报》),第一家广播电台是创立于1931年的台湾放送协会。当时主要媒体均与官方有相当程度的关系。战后台湾的主要报纸与电台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实施戒严后出版品与电子媒体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成立,为台湾第一家电视台,不久1968年“中国电视公司”(简称“中视”)和1971年“中华电视公司”(简称“华视”)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当局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当局宣导的工具。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中国时报”大楼

第一部电视剧。

解严后,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1993年,台湾开放成立有线电视台和卫星频道,1998年又开放了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台民视。此后电视频道数量急速增长,各类频道现已超过100个,包括TVBS、东森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三立电视台等,而当局对“国家”、政党与财团所拥有的电视台股份给予立法限制。

台湾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宣传海报

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国广播公司”等之外,台湾飞碟电台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

现今台湾的大众传播文化包含无线网络、有线网络、互联网媒体等以数字科技为基础发展而成。一些台湾电视节目,如开播于2004年的谈话性综艺节目《康熙来了》 等在华人世界广受欢迎。许多电视公司也纷纷投入拍摄电视连续剧,由于其迎合台湾观众的喜好而被独立划分为台湾电视剧类型,如《命中注定我爱你》、《我可能不会爱你》等较受欢迎的作品还成功推广至亚洲其他地区。[115-116]

节庆假日

主词条:台湾地区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

台湾纪念日及节日依据《台湾地区纪念日及节日实施办法》实施。此外,台湾弹性实行“周休二日”,即每周六、日放假。

台湾法定假日与节日

日期

节日

1月1日

元旦

农历大年三十

农历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2月28日

和平纪念日(纪念1947年“二·二八事件”)

3月8日

妇女节

3月12日

国父逝世纪念日(植树节)

3月29日

革命先烈纪念日(青年节)

4月4日

儿童节

清明

民族扫墓节

5月1日

劳动节

农历四月初八

佛陀诞辰纪念日(浴佛节)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7月15日

解严纪念日(纪念1987年台湾解严)

9月3日

军人节(纪念1945年抗战胜利)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9月28日

孔子诞辰纪念日(教师节)

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纪念1911年武昌起义)

10月25日

台湾光复节(纪念1945年台湾光复)

11月12日

国父诞辰纪念日(中华文化复兴节)

对外交往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

现今的国际社会公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目前台湾仍有22个“邦交国”,多为面积、人口和国际影响比较小的第三世界国家。

台湾“邦交国”
地区国家数量国家
拉丁美洲12国伯利兹、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
大洋洲6国基里巴斯、瑙鲁、帕劳、马绍尔群岛、所罗门群岛、图瓦卢
非洲3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斯威士兰、布基纳法索
欧洲1国梵蒂冈

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参加北京奥运

台湾无权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对于允许地区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政府基于一个中国原则,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作出了安排。

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分别参加了亚洲开发银行(ADB,英文为Taipei,China)、亚太经合组织(APEC,英文为Chinese Taipei)等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台湾于2002年以“台湾、澎湖、金门及马祖个别关税领域”(简称“中华台北”)的名义参加。

上述做法属于特殊安排,不能构成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国际活动效仿的“模式”。[119-120]

名称

主词条:台湾名称的演变、福尔摩沙

“台湾”一名源于台湾西南部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最“台湾”名称现今使用的两种繁体汉字书写

早与大陆渔民接触的“台窝湾”支族,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时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秦朝称台湾为“瀛州”,三国时期称为“夷洲”,隋朝至元朝称为“流求”。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现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故又称“宝岛”。

外国人对台湾有不同的称呼。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岛”(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洲国家对台湾的主要称呼。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大惠国”、“高砂国”、“高山国”等。

注释:

图上方为“台湾”名称的繁体汉字正式书写,在正式场合中使用,如教科书、政府公文等,下方的书写现今多用于民间和媒体。

地理

主词条:台湾地理

地形结构

主词条:台湾地貌

台湾是一个岛屿省份,岛屿众多,海岸线长。台湾岛海岸线长达1通过卫星拍摄的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照片

566千米,依照所在地理位置有所差异,可分成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北部岩岸、海岸线平直单调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以及山地和海洋相邻的东部断层海岸。

台湾岛是由其西部和北部的扬子克拉通、东北部的冲绳板块以及东部和南部的菲律宾移动板块撞击形成的复杂结构,是受到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碰撞影响形成的一系列地体隆起岛弧之一。因为地壳变动与造山运动发达造成台湾复杂多样的地形,绝大部分地质构造是由欧亚大陆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发展成为隐没带。不过东部和南部地区则受到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包括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与之平行的海岸山脉。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得台湾有着许多地体断层而容易引发地震。

台湾岛上可以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等五大台湾最高峰玉山(3952米)是台湾的象征之一

地形,有超过一半的面积是以坐落在东部的山区地形为主,可耕地则占24%。而山脉走向大致与地质构造分布一致,台湾北半部主要为东北至西南走向、南半部则是北北西至南南东走向,主要山脉由东到西分别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加里山山脉和阿里山山脉。台湾最高点是海拔高度3952米的玉山,同时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最高峰,超过3000米的山峰也有200多座,这让台湾成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在西部冲上断层山地以西则是起伏较为平坦的山麓丘陵与台地,其中丘陵大部分为红土台地受到河川侵蚀切割形成,主要的丘陵包括有竹东丘陵、竹南丘陵和苗栗丘陵,台地多数为头嵙山层砾石层以及晚更新世红土堆积层而夜景卫星图中人口稠密的西部平原灯光璀璨

成,重要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而受到地壳变动频繁、河流作用与差异侵蚀影响,使得台湾一些山区丘陵会因为构造作用形成盆地。由于盆地相较于周围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往往会发展成聚落,例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群和泰源盆地等。西部地区则因为河川下游堆积作用盛行和地盘隆起的离水作用,使得中下游与沿海地区形成许多平坦的冲积平原其中平原地形又以嘉南平原为主,其他还有位于西部的彰化平原、屏东平原、新竹平原与清水平原,以及位于东部的兰阳平原和花东纵谷平原等。台湾绝大多数花东纵谷的田园风光,背景为海岸山脉

人口都居住于此,并且以从事农业为主。台湾周围还包括有兰屿、绿岛、龟山岛、基隆屿、棉花屿、彭佳屿和花瓶屿这类火山岛,以及分布于南部海域的琉球屿、七星岩、东沙岛、太平岛和中洲礁这类珊瑚礁岛。而由于位居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影响也有数座死火山、休火山以及相应火山地形出现,不过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外目前并无明显活跃的火山活动。位处断层地带也使得台湾有大量温泉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光。[69-70]

气候生态

北回归线通过台湾中南部嘉义县及花莲县,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台湾岛气温、降水和台湾山脉南段植被分布图

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嘉义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台北都会区是盆地地形,以致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又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因此夏季最高气温经常可达35℃及以上,7月的平均气温可接近30℃。台湾为海岛地形,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北方的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到海洋调和,所以即使在冬季,气温相对于同纬度的华南地区稍显温暖。冬季时,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偶尔出现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8℃左右。位处山区的合欢山、玉山、雪山等海拔超2001年台风纳莉过境后台北市的没顶车辆

过1500米以上的高山由于地势高,故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台湾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平均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折合水量达900亿立方米,是中国降雨量最丰沛的地区之一。随着季节、位置、海拔标高的不同,台湾各地区降雨量也随之变化。东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其中中国的“雨极”火烧寮就在台湾的东北部,1912年创下高达8409毫米的降雨量纪录,而基隆因降雨量丰沛而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台湾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压所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6月至9月是台风季晨间的台湾最大天然湖泊日月潭

,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丰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台湾大、小河川密布。由于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分布位置偏东,使台湾特有的樱鲑亚种樱花钩吻鲑

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台湾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面积约8平方千米的日月潭,其余大多以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居多。

台湾岛上还栖息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约有11%的动物和27%的植物为地区特有种,如在山区水域栖息的樱花钩吻鲑等。在岛屿上有超过3000种开花植物以及640多种真蕨生长着,同时也有3000多种鱼类以及超过500多种鸟类生活在岛屿上。[72-74]

人口

族群分布

主词条:台湾人、外省人、台湾原住民、高山族

台湾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汉族约占总人口98%。另外还有大约中国大陆福建、广东省汉族移民来台路线图

2%则是隶属于南岛语系的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

台湾本省人指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在台湾生活的族群。本省汉族民众可分成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区迁移、占总人口数70%的闽南民系,以及从广东省周边地区迁移、占人口总数13.5%的客家族群。

台湾最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自古世居于台湾岛上,原先广泛分布在台湾山区,沿着冲积平原聚集成部落,当代多居住在山地与东海岸纵谷,文化特色至今尚清晰可辨。“高山族”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在台湾本地被称作“原住民族”,这之中又可分成16个主要族群类。其中泰雅人(Tayal)、赛夏人(SaiSiat)、布农人(Bunun)、邹人(Cou)、鲁凯人(Rukai)、排湾人(Payuan)、卑南人(表演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舞蹈的演员

Pinuyumayan)、阿美人(Pangcah)、太鲁阁人(Truku)、撒奇莱雅人(Sakizaya)、邵人(Thao)、赛德克人(Seediq)、噶玛兰人(Kebalan,实际归属于平埔族)、拉阿鲁哇人(Hla'alua)和卡那卡那富人(Kanakanavu)居住在台湾岛东半部地区,而达悟人(Tao)则居住在附属岛屿兰屿上。[101-102]

而有14%的人口则是在1945年以后才陆续从中国大陆各个省份、随着国民政府迁台移民至台湾地区的“外省人”。另外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以及国际化发展,台湾目前有数万名大陆配偶、10万名外籍配偶以及30万名外籍劳工,被称作“台湾新住民”。

语言文字

主词条:现代标准汉语、台湾国语、繁体中文、台湾话、客家语、台湾南岛语群

台湾当局推行的“国语”以国民政府制定的“新国音”为准,和中国大陆后台北诚品书店信义旗舰店二楼的新书展示区

来确定的更偏重北京方言的普通话发音稍有不同,二战后又受到台湾本地语言的影响,加之词汇差异,以致和中国大陆的“普通话”有一定差异,被称作“台湾国语”。

现代标准汉语和繁体中文是台湾当局“法律公文”、学校教学、主要媒体通用的语言文字,另外次要常见的语言为闽南族群使用的闽南语(在台湾又称“台湾话”)、客家族群使用的客家语和高山族(台湾原住民族)使用的台湾南岛语群。由于台湾社会非常注重英语教育,且因日本曾在二战前统治台湾的影响使年长者普遍可使用日语,因此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

台湾汉字拼音采用汉语注音符号,外文音译早期普遍采用威妥玛拼音,2台北捷运车站站牌的英译名称采用汉语拼音

009年将译音标准改为汉语拼音,现今台湾县级以下行政区划英文译名均采用汉语拼音。

由于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台湾和大陆在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表达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台湾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继承了许多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初期用法,中华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一些词汇也吸收了台湾本土语言和外国语言的成分,例如夯(热烘烘、流行,来自闽南语)、赞(好极了,来自闽南语)与欧吉桑(男性长辈,日语おじさん)、巴士(公共汽车,英语bus)等,还有一些则是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台湾的原子笔等同于大陆的圆珠笔等。[104-106]

宗教信仰

主词条:台湾佛教、台湾道教、儒家思想

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台北市万华区的艋舺龙山寺是旅游宗教胜地

长期发展,而西方国家中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

现今台湾有将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超过五成的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佛教、道教两教相互影响融合,在台湾已不易区分。

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被华人视为是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

资源

矿产

台湾矿产资源种类较为单一,储量不丰。台湾岛发现的矿新北市瑞芳区九份老街早期因盛产金矿兴盛

产资源约有110余种,具实际开发价值的不过20多种,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石油,金、银、铜、铁等。2004年,台湾已探明石油储量290万桶,已探明天然气储量382.3亿立方米。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其中部分有价值的矿藏经长期开采,储量大幅减少,有的已经枯竭。

森林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面积广阔的山地孕育了台湾岛丰富的森林资源。台台中市大雪山“国家”森林游乐区自然风光

湾山脉海拔较高,从山下至山上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使得台湾森林树种十分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森林面积约占全岛面积的52%,多分布在东部山地。 在森林资源面积中,热带林占56%,亚热带林占31%,温带林占11%,寒带林占2%左右。阔叶林、竹林分布最广,共占森林面积的69%,阔叶、针叶混和林约占9%。太平山、八仙山和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多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脑和樟油产量更是占世界总量的70%,居世界首位。

渔业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千米,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屏东县垦丁“国家”公园南湾海滩海景

业资源丰富。 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有经济价值的捕捞鱼类有20多种,占重要地位的有鲔鱼(金枪鱼)、鲻鱼、鲣鱼等。海藻类主要有石花菜、海苔与鸡冠菜等。

文化

主词条:台湾文化

民俗

从明清开始台湾即有许多闽粤移民,因此台湾民俗与中国大陆2006年1月23日台北101庆祝农历新年的灯光秀

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日,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民间也有与中国大陆相同或类似特色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

外来影响

日本文化对于台湾有着深入的影响。“台北总统府”等日据时台北市北投普济寺的日本建筑风格

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筑具有日本风格,高雄、清水、松山等地名都是移植自日本本土的地名,生活中所出现的日语常转化为台湾话来使用,例如便当(饭盒)、瓦斯(煤气)等。国民政府在迁台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强力推行国语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强化台湾本省人对中国的认同。解严后日本流行文化在台湾重新活跃。

欧美文化对台湾亦影响颇大。早期西方传教士通过闽南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使其在地方文化中默默扎根。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的教改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

饮食

主词条:台湾菜、台湾小吃

台湾餐饮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风格,菜肴大多与中国菜相关并且台北市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士林夜市

混合南方各大菜系风格,而日本料理以及闽南人和客家人菜肴也影响台湾的饮食文化。耕地稀少造成台湾的粮食作物并不单一,民众经常食用稻米、番薯、芋头等作物为主食。台湾海产资源丰富,民众也因而经常食用鱼类、贝类、甲壳类等海洋生物。

台湾主要料理的作法上讲究烹调技术和食材配料等,在餐会筵席上常见的菜色有佛跳墙、东坡肉和万峦猪脚等。在饮食文化中还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风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台湾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见的小吃包括有蚵仔煎、香鸡排、臭豆腐、咸酥鸡、生煎馒头、米血糕、蚵仔面线、卤肉饭、肉粽、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泡沫红茶、珍珠奶茶。

文学

主词条:台湾文学

日据时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和指导2011年第十九届台北国际书展

下产生和发展起了台湾新文学运动。1950、60年代,风行“怀乡文学”,代表作家有林海音(代表作《城南旧事》) 等。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代表作家有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王文兴(代表作《家变》)。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21世纪初,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蔚然成风。

美术

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据时期学院出身台北捷运南港站内绘本作家几米的大型壁画

的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

戏剧

主词条:台湾戏剧

台湾的戏剧大多数源于中国大陆。歌仔戏是台湾最主要的地方戏曲,歌仔戏为发源于台湾的传统戏曲

也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诞生于台湾的剧种。

二战之后,早期在当局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京剧与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音乐

主词条:台湾流行音乐

台湾唱片和流行歌曲的出版开始于日据时期。战后台湾重要的音乐表演场地“国家音乐厅”

初期,闽南语歌曲一度流行。民间,香港的国语流行歌曲和欧美音乐传唱一时。1970年代,风格清新的台湾校园民谣风行。同时,闽南语流行乐坛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盛行。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靡亚洲,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和金钟奖歌王费玉清。

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民歌时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引起知识分子的周杰伦台北演唱会与虚拟邓丽君跨时空对唱

共鸣。1990年代以来,闽南语歌曲风格渐趋多元活泼。由于台湾解严与社会风气渐开,造就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使得日本和港澳、新马、中国大陆等其他华人地区的歌手逐渐来台发展,台湾成为世界华语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地,成功让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地区广受欢迎,并出现周杰伦、蔡依林等代表歌手。

当今台湾乐坛呈现多元风貌,包括有中国大陆的传统乐曲、南岛语系的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和各式流行音乐等。

电影

主词条: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的创作始于日据时期第50届台湾金马奖颁奖礼历届影帝影后的合影

,此时的台湾电影深受日本电影影响。战后台湾电影界在当局的扶持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台湾第一部国语影片是1949年的《阿里山风云》,主题曲《高山青》传颂海峡半世纪。同时,闽南语电影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1962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创立,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华人电影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宣传海报

为流行。

1980年代,《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后,以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为代表作,以“小成本、新导演”为特色的“后新浪潮电影”兴起,这一时期代表导演还有李安、蔡明亮、杨德昌。同时,由于“后新浪潮电影”表现手法大众多难理解,加以外国电影配额废除后以美国电影为主的外国影片大举进入,台湾本土电影的环境与市场一度萎缩低迷。

2008年,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海角七号》以国际化商业路线揉合本土特色内容,在票房上大获成功并获得不少奖项后,叫好又叫座的台湾本土电影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赛德克·巴莱》等,重新掀起一股“国片热潮”。

体育

主词条:台湾棒球史、中华台北

棒球在台湾颇为盛行,是受社会大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华台北会旗

,日据时期由日本引进台湾。1973年台湾成立棒球协会,1989年组建中华职业棒球大联盟,2003年与台湾职棒大联盟合并。篮球也是台湾主力推广的运动项目之一。而在朱木炎和陈诗欣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两枚跆拳道项目金牌后,台湾近几年也开始推广跆拳道。台湾经常获得竞赛佳绩的体育项目还有合球、高尔夫球、台球、羽毛球、举重、拔河、马拉松等。

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中华台北”(英文Chinese Taipei)的名称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负责筹组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及台北小巨蛋是台北市的一座多功能体育馆

活动。

台湾曾数度举办国际体育活动,包括每年一度的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等,以及在2009年7月于高雄市举办的世界运动会、2009年9月于台北市举办的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和预定在2017年于台北市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49-154]

旅游

主词条:台湾自由行

台湾重要旅游景点包括各个“国家公园”、“国家级”风景阿里山“国家”公园的日出风光

特定区和观光游憩区,包括“阿里山国家风景区”、“日月潭国家风景区”、“太鲁阁国家公园”、“玉山国家公园”、“垦丁国家公园”、“阳明山国家公园”等。台湾的休闲农场与温泉景点也吸引不少游客。位于城市的重要景点有在2004年至2010年期间为世界上最高建筑的台北101, 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各类纪念公园和各处夜市等。

台湾境内有许多可供游客参观与学习的博物馆,著台北故宫博物院入口全景

名的博物馆有收藏69.6万余册中国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和瓷器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也广泛被认为是世界上收藏中国艺术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自1933年开始,国民政府便将原先收藏在北京故宫的艺术品运出,多次转移收藏地后最终一部分对象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运至台湾。而在中正纪念堂则有“国家戏剧院”和“国家音乐厅”提供文艺表演,国父纪念馆也会举办多项文化活动、音乐会以及演讲会等。[157-158]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894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