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北京

性质类别:政法类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邮政编码: 100048

联系电话: 010-68416757 68411395 88561646

电子邮箱: ciir_zsb@163.com

学校网址:http://www.ciir.edu.cn

学院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4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由中国--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担任第一任校长。1954年,学校从天津迁到北京,为我国工会和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培养了建国后最早一批劳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独立设置的--高等院校,为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培养了大批中高级管理干部和工会工作专门人才。2003年,为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关系发展以及我国工会工作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转制升格为普通高等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现有北京及河北涿州两个校区。

学校文化

学校校训

刚健创新 和而不同

刚健创新,源于《周易》。“君子积刚以固其德,而不懈于动”。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致人于刚健善美,出人于精神荒寒。在知识求索的进程中,培育宏扬君子的品德,刚健笃实,自强不息,革故鼎新,进取有为,养成以社稷民生为己任的浩然正气。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和是“一”,和而不同是“一”中包含多元,既不失准则又包容并存。劳动关系三方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应倡导坚持原则而又善于协调,正视差异而能和睦相处,尊重多元而求公平正义。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学院活动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学校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协会、空山新雨文学社、翔大学生公寓远社、追求学会、环保志愿者协会等近五十多个学生社团组织,其中马克思主义协会为全院最大的学生协会之一,“水星计划”为其特色活动。学院组建有合唱团、乐队、舞蹈队、健美操队等多个学生艺术团体以及棒球队、排球社、足球队等多个学生体育组织,定期举办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同时,在学生心理辅导、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成立了勤工助学协会、学生就业协会、心理协会等,配备了专门人员,制订相关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师资力量

建校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589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531人,专科生1359人。目前学校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继续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践行“刚健创新、和而不同”的校训,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工会工作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普通高等院校。

为适应普通本科教学的需要,学院通过实施“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适合学院发展规模的师资队伍。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79%。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具备了较为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7人,其中教授(含正高)28人,副教授(含副高)86人,其中,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3人。根据教学的需要,学校还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著名学者、专家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是建于1946年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1949年初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改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李立三同志担任第一任校长。学院建校以后,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彭真、薄一波等领导同志曾多次接见学员代表并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1954年经党中央批准,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刘少奇同志亲自审定学校校址,并在全国首创劳动经济专业,为工会系统和政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培养了最早一批劳动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当时全总干校与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并称为全国三大干部学校。“文革”期间,学校停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全面恢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倪志福同志兼任复校后的第一任校长。

从1978年复校至1982年的五年多的时间里,干校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3期,培训学员5580人,为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工运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会工作专门人才。

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全总干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开始面向工会行业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陈云同志亲自为学院题写校名。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至1991年,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成人高等院校。1992年,学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成人高等教育劳动模范本科班学生, 1997年,学院开办函授教育,1999年开始招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2000年起受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和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的委托并经国家教育部特批,为香港工会联合会和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及其他社团组织招收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成人专科学生。

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中国工运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一所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成人高考院校,并成为全国工会干部教育的最高学府和中国工运理论的研究基础。

1991年在北京市组织的成人高校综合评估中,学院荣获北京市第一名,并被评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

1997年学院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先进学校”称呼,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北京市成人高校示范校”称号。

2003年5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工运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院的自身发展,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改转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9年,11月20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日召开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讲话中强调,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推动创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更好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作出新贡献。

2012年7月9日,中国共产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王玉普,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陈豪,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张鸣起,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段敦厚和全总机关党委及组织部领导中国共产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出席大会。149名来自教学、教辅、党群、行政、后勤、离退休人员和学生党支部的正式党员出席了开幕式。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德齐主持。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王玉普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过去七年学院所取得的成绩,详细阐明了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对学院领导班子、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提出了殷切希望。学院党委书记颜辉代表学院党委做了《统一认识,落实纲要,为将学院建设成为工会和劳动关系领域的一流院校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他回顾了过去七年来的学院工作,提出了目前学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

现任领导

屈增国 党委书记

李德齐党委副书记、院长

刘丽红 副院长

张晓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研究员

沈琴琴副院长 博士、教授

刘玉芳副院长 博士、教授

李华东副院长 副研究员

科研成果

在重点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还重视科研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学院把科研工作作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研工作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通过健全科研规章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学术研究所,为学院教师的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自2003年学院转制以来,累计获得了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23部,学院教师主编和参编的教材和辅助教材50部,其中《中国劳动关系学》和《企业文化学概论》两部教材已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319篇,其中被SSCI和CSSCI)收录的论文达到17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为中国政治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学院科学研究中心下设有劳动关系研究所、企业发展研究所、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劳工研究所、劳动力市场研究所等10个研究所。学院的工会理论研究、工人运动史、劳动关系理论、劳动法学、劳动经济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在国内居于前列。

对外交流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越南、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与交流活动,并与国际劳工组织、艾伯特基金会、英国英中协会等组织开展了长期的项目合作,与日本爱知大学、越南工会大学、俄罗斯劳动与社会关系学院、新加坡劳工学院、韩国劳动教育学院等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学院还聘请在工会及劳动研究领域的外籍专家来校授课,每年派出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与国外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扩大了学院办学的国际视野。

根据学校规划,2012年前,将与二至三所海外相关高校联合开展互认学分的交换生培养计划,在二至三个专业率先实现2﹢2或3﹢1形式的对外联合办学形式;2012年后开始接收一定数量的海外留学生。

院系设置

学院紧紧围绕精品化、特色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坚持以专业化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设有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法学系、经济管理系、劳动关系系、文化传播学院、安全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外语教学部、电教中心和干部培训部等十余个院系部。

工会学院

工会学院前身是工会学系,创建于1984年,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最早成立的系,也是学院开展特色学历教育、干部培训、工会理论和工会工作研究的主系。建系近30年来,为工会及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毕业生。学院教学楼

1992年,工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成人劳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本科生。2003年5月,随着中国工运学院改建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改建为“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同年9月,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第一届普通本科生。2004年底,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劳动关系和工会学系”改为工会学系。2009年3月,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企事业行政文化建设方向)本科专业并入工会学系。2011年6月,工会学系更名为工会学院。

公共管理系

公共管理系成立于2003年,而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9年。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要,1989年中国工运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设立了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承担管理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

1999年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劳动经济专业调整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系并入工会学系,在此期间,劳动经济专业为工会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了学院的正规化和长远发展,成立了公共管理系,下设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政策方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普通本科学生。

法学系

法学系组建于1986年,由我国著名法学家、新中国劳动法学科的奠基人关怀教授亲自主持创办并担任第一届系主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劳动法方向)普通本科生。2008年法学系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先后被确立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我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丰硕。《劳动法》课程为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系主任姜颖教授为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多年来,我系教师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直接参与了多项劳动法律的立法和修订工作;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专业人才。

经济管理系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前身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企业管理教研室。1984年,经全国总工会决定并经国家教委批准,全总干校改制为中国工运学院,企业管理教研室改建为劳动经济系,主要面向全国工会系统招生,在工会干部中培养既熟悉工会业务又掌握劳动经济知识的骨干和专业人才。

1989年,劳动经济系开始招收劳动经济专业两年制大专生。1994年,开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并与其他院校、地方合作办学。1996年劳动经济系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本科教育专业目录,同时,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和工会干部教育工作新任务的要求,劳动经济系与外经贸系合并,改名为经济管理系,共设工商管理、财务会计、经济贸易、经济学四个专业。

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截止到2003年,我系共培养毕业生1173人,现各专业在校生近三百人。经济管理系立足于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和财务会计人才。全系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将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学科建设和教学中去,为我国经济管理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合格人才。

劳动关系系

劳动关系系建于2005年1月,前身是工会学系。劳动关系系是学院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劳动关系研究的基干系,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系。目前,劳动关系系设有两个普通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关系专业,在校本科生近600人。

劳动关系系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系师资力量雄厚并充满朝气,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在该系任教。全系现有教职员工25人,其中教师20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8人,助教3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1人。

劳动关系系下设两个教研室,即劳动关系教研室和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两个研究所,即劳动关系研究所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学系承担着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和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其中,劳动关系教研室一直是学院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的主力,在劳动问题、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工会问题研究方面以及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安全工程系

安全工程系前身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保护管理系,其专业建设和发展则要追溯到1984年,是全国较早设置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目前安全工程系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1个,发展成为3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即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和公共安全管理方向,年招生量130余人。伴随着学院的快速发展,安全工程专业已发展成为学院21世纪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

1984年,学院就创办了劳动保护管理系,开设了劳动保护专业,并于1985年招收了劳动保护专业第一届大专班学员。二十年多来,培养了几百名毕业生,成为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监察、企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骨干力量。

2002年,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劳动保护专业更名为劳动安全卫生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懂法律、会管理、有技能的劳动安全卫生的专业人才。劳动安全卫生(高职专业)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先后招收2002、2003、2004 级三届高职学生100余名,三届劳动安全卫生专业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国内职业安全卫生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06年,安全工程系不断总结办学经验,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和改进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6年 9月成立了安全科学与管理研究所,孟燕华主任担任所长。先后承担多项全国总工会重点课题、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及校级各类课题,在工会劳动保护、职业安全卫生和公共安全管理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同时针对我国对公共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和对公共安全人才的大量需求,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方向,并于 2006年12月通过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的论证,2007年9月招收了首届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的本科生,这一专业方向在全国安全工程专业院校中是独一无二的,安全工程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在校生363人。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立于1982年的学院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学系成立公关文秘专业,开始招收公关文秘专科学生。1998年,该专业并入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00年,专业调整进学院英桥职业教育学院,同时专业与所合一,成立“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所”。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专科专业,与文秘专业同时招生。2004年底,学校为适应开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而设置文化传播系。本系的创建,为学校提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培养文艺、新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新闻学本科两个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09年,文化传播系升为文化传播学院,并经教育部批准增设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艺术类本科专业。09年3月,文化传播学院院长李双兼任中国职工音像出版和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负责人,从而使学院拥有了全高清设备的350平米演播厅以及诸多先进的电视制作后期设备,以之作为实验教学基地,为本院学生教学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09年四月,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审。迄止今年,本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文化艺术管理四个本科专业。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三位一体”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

高职学院总体规划在校生不超过2000人,建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主持与播音、人物形象设计等八个专业,其中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专业是我院与中山市休闲服装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的共建专业,依托企业在服装设计工程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就业资源,结合学校在理论教学和管理上的优势,共同培养服装设计和服装表演方面的优秀人才。主持与播音专业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是我院与北京薛飞传媒艺术工作室的共建专业,旨在培养主持与播音行业和人物形象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

收费标准

1.根据国家规定,2012年我院学费标准为:

本科:安全工程专业每人4600元/年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每人8000元/年

其他专业每人4200元/年

高职(专科):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每人10000元/年

主持与播音专业每人12000元/年

其他专业每人6000元/年

2.住宿费标准:根据住宿条件,按照国家标准收取住宿费用。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2603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