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量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专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50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

2011年,学校共有17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主要分布在电子、物理、管理等学科。

2011年,学校共有6项科研成果获201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以第一单位主持5项、合作参与1项。其中,由金尚忠教授主持的“基于微结构增光和多维散热的LED灯具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一等奖,由徐时清教授主持的“陶瓷增强环保型摩擦材料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二等奖,由孙坚教授主持的“无损探伤探头现场检定校准系统研究”、张勇教授主持的“浙江省专利有效实施与运用的对策研究”、蒋庆博士主持的“离散制造过程信息智能测控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和池作和教授合作参与的“燃用洁净煤粉高效环保工业锅炉技术研究”分获三等奖。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及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4个。学校与全国上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已成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及重大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基地和浙江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

  • 国家及部级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磁性材料及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省级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流量计量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线检测装备校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生物计量及检验检疫重点实验室、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科学与工程、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管理学科

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灾害监测技术与仪器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海洋食品加工质量控制技术与仪器实验室[23-24]

省部级科技创业平台: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计量学院科技创业园、浙江省磁性材料重点试验基地[25-26]

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流量计量仪表及在线校准技术创新团队、农业生物三药产业创新团队、磁/光电子材料研发及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团队、LED照明新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农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团队

  • 校级

太赫兹研究所

能源工程研究所

流体检测与仿真研究所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研究所

市场营销研究所

财务会计研究所

生物安全与食品科学研究所

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机械电子研究所

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嵌入式仪器技术研究所

安全与环境研究所

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文艺学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

应用数学研究所

应用物理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软件与理论研究所

嵌入式系统研究所

光电发光材料与器件研究所

精密测试与控制研究所

热工自动检测与控制研究所

工业设计研究所

工业与商贸计量技术研究所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止2014年5月,中国计量学院图书馆拥有纸质馆藏文献195万册,电子图书123万种。年订购中文期刊2400余种、报纸150种;外文期刊160余种。馆藏文献涉及理、工、管、法、文、经、医(药)、哲等多个学科门类,在多学科文献收藏的基础上突出计量、标准化、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等质量检验检疫特色,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检定规程的收藏较为齐全。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电子资源,订购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万方学位、会议论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IEL、Elsevier、EI、Springer、EBSCO、LexisNexis等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

  • 学术期刊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是浙江省教育厅主管、中国计量学院主办的学术理论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以刊登有一定创见的科学技术研究论文为主,并适当刊登有价值的学科前沿,最新技术发展的综合评述类文章;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也是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电子与通讯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固体与超导文摘》等著名文摘检索机构收录期刊。

曾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编辑出版量奖”、“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第二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奖,还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等。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具有

副高以上职称教师630余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1.5%。拥有共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以及省特级专家、省“千人计划”、省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和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等各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百余人;6名教授被聘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享院士)(2人):庄松林、张钟华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林建忠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人):林建忠、俞晓平、王月兵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林建忠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徐时清

国家千人计划(1人):王天根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林建忠、俞晓平、李东升、王月兵、黄岳祥、舒康颖

全国优秀教师(1人):李青

全国模范教师(1人):陈乐

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林建忠

浙江省千人计划(3人):孙长庆、金群、朱建明

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李东升、董新永、张军杰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人):林建忠、俞晓平、李青、舒康颖、王月兵

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李青

浙江省功勋教师(1人):李青

浙江省教学名师(6人):宋明顺、李青、陈乐、李东升、金尚忠、陆慧娟

浙江省优秀教师(3人):宋明顺 陈乐 葛洪良

浙江省151人才重点资助人选(5人):林建忠、宋明顺、韩宝瑜、金尚忠、葛洪良

浙江省151第一层次人选(8人):俞晓平、王小华、池作和、李东升、王月兵、徐时清、董新永、李九生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省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9个、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建设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

  • 重点学科

浙江省首批“重中之重”学科(1个):仪器科学与技术

浙江省重点学科(9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数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食品科学、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建设学科(4个):仪器科学与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

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10个):宗教学、国际贸易学、英语语言文学、设计艺术学、凝聚态物理、动物学、材料加工工程、热能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质量工程)

  • 硕士学位授予

序号学院二级学科对应一级学科
1机电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4装备制造与控制
5控制工程(专业学位)工程
6计量测试工程学院精密仪器及机械仪器科学与技术
7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8能源计量与测试技术
9仪器仪表工程工程
10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
11信号与信息处理
12生物医学信息工程
13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4控制工程(专业学位)工程
15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光学工程光学工程
16物理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17电路与系统
18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9光学工程(专业学位)工程
2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21材料学
22材料加工工程
23光学工程(专业学位)工程
24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科学与工程
25系统工程
26控制工程(专业学位)工程
27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28质量科学与标准化工程
29理学院应用数学数学
30材料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31光学工程(专业学位)工程
32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学
33法学院经济法学法学
34人文社科学院中国哲学哲学
35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2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优势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各1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产品质量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省优势专业(5个):工商管理、产品质量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具有计量、质量、标准化特色的机电类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质量管理学》(宋明顺)、《传感器技术》(李东升)、《大学生学习指导》(李丹青)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质量管理学》(宋明顺)、《传感器技术》(李东升)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李东升)

省级教学团队(5个):电路与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团队、《光学原理》课程教学团队、《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12-13]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量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质量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食品质量安全及检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计量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生物测试实验教学中心、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4-16]

  • 教学成果

截止2014年3月,学校在近两届获得国家、省政府教学成果奖15项,获得全球首届唯一的“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校。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截止2014年3月,学生在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奖80余项,其中“挑战杯”全国竞赛一等奖4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9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一等奖5项。学生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排名全国高校百强。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单位”、“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3月,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光学与电子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社科部)、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标准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量新学院、体育军事部、工程训练中心、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部)和1个独立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

、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的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在中外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学习、国际科研合作、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承担了“欧盟-亚洲联结”项目、“面向企业和市场标准化”课题等多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胡建成

校长:林建忠

党委副书记:林建忠、徐涌金、陶伟华

委员:冯时林 、俞晓平、 宋明顺 、王小华、陈希武 、范庆瑜

纪委书记:王小华

副校长:蒋家新、冯时林、俞晓平、宋明顺

参考资料:中国计量学院2014年信息

  • 本科专业

    文学3个

    广告学 英语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

    工学22个

    生物工程 安全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环境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通信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 功能材料 材料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业设计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

    法学1个

    法学类

    理学5个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 应用物理学">应用物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农学1个

    动植物检疫

    管理学8个

    标准化工程 工业工程 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学 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学1个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

    艺术学3个

    产品设计 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医药卫生大类1个

    药学

    经济学、管理学1个

    金融工程">金融工程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 高考派
  • 历史沿革

    筹建时期

    1978年9月10日,原国家计量总局的上级部门国家科委抓住时机,向国务院提出筹办计量专业方面的学校,同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在杭州新建一所中等计量专业学校,目标是为全国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好实际操作技能的计量技术人员。

    1979年9月1日,杭州计量学校筹建处启用印章,开始了筹建工作,办公地点设在曙光路黄龙洞口的浙江省计量局内。学校的人事工作暂时由浙江省科委代管,其他业务工作由省标准计量局代管。

    1980年7月2日,杭州计量学校的校址定点在西湖区古荡公社境内的和尚圩(教工路以西,天目山路以北)。杭州计量学校为中等专业学校,属地师级单位,教职工300人,在校生规模1200人,设置5个专业,从全国招收毕业生,学制三年。

    杭州计量测试专科学校时期

    1982年初,原国家计量总局向国家计委、教育部提出筹建计量测试学院,培养高级计量科技人才的报告。1983年5月18日,教育部发文通知国家经委(当时国家计量局为国家经委下属的二级局) ,国务院已批准在杭州筹办计量测试专科学校(属高等专科学校),设置几何量计量与测试等五个专业,学校规模750人,学校由国家经委与浙江省双重领导,以国家经委为主。

    1983年12月,国家计量局两次请示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要求在1984年秋季正式招生,并将原申报的"计量测试专科学校"校名改为"计量专科学校"。1984年2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国家计量局的请示。1984年8月,计量专科学校招收首批大专学生计257人。1985年8月,招收首批函授专科学生136人。

    中国计量学院时期

    1985年3月,原国家计量总局根据计量科技队伍知识老化、高级计量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向国家教委提出建立本科学院。经过严格的专业评审论证,1985年10月18日,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中国计量学院。中国计量学院以计量专科学校为基础建立,继续实行国家计量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局为主的领导体制;学校规模为3000人;在发展规模中,专科生要保持一定比例。

    1986年8月,招收首批本科生200名;1988年学院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联合招收研究生5名1989年10月,首次招收法国留学生2名。另外,学院还承担起计量系统各类中短期培训班的任务,逐步成为全国计量系统在职干部参加继续教育、扩充知识的基地。

    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我院管理体制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管理调整为中央与浙江省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为了适应国家和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到2005年建成万人大学的目标。

    2000年,学院取得浙江省政府的重点扶持,首批进入了下沙高教园区。省政府同意我校新校区工程征地1180亩,投资5.35亿元,规划建设校舍面积21万平方米。新校区的建设,为学院建设万人大学提供了的发展空间和教育资源

    2003年8月学校整体搬迁至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办学。

    2003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新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经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审批,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三个学科新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文化传统

    • 校训

    精思国计,细量民生

    “精”与“细”是计量科学和事业的追求目标。“思”与“量”,前者体现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行为共性, 后者体现与学校专业相关的行为特色。

    “精思”与“细量”,是将具体的行为与计量的目标有机结合,提升了行为的标准;“国计”与“民生”,泛指与国家、民众相关之事,通过将行为对象向社会的迁移,升华了行为的立意。

    “精思国计”为“知”,体现了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境界;“细量民生”为“行”,体现学校师生员工的务实精神。

    “精思国计,细量民生”契合学校“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蕴含着高标准的行为方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使命感,而这正是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

    • 校歌

    西子湖,钱塘江,这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启明晨读,梦溪暮谈;格致天问,望舒畅想。

    殷殷耕耘意,拳拳学子心;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这是我们青春的校园,她的母亲是中国。

    这是我们青春的校园,她的名字叫计量。

    日月湖,嘉量堂,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

    立人立业,志在环宇;明德至诚,行健自强。

    精思国家计,细量民生事;今日雏鹰,明朝翱翔。

    这是我们永远的校园,她的母亲是中国。

    这是我们永远的校园,她的名字叫计量。

    • 校标

    校标

    历年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2013 560 507 454 二批
    2012 475 449 434 二批
    2011 481 453 437 二批
    2010 503 464 442 二批
    2009 494 476 460 二批
    2008 500 471 455 二批
    2007 552 501 450 二批
    2006 531 499 467 二批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2013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专业名称 平均分 最高分 录取批次
    自动化 490 494 第二批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497 500 第二批
    安全工程 497 499 第二批
    材料科学与工程 498 498 第二批
    市场营销 500 500 第二批
    生物医学工程 501 501 第二批
    电子信息工程 502 502 第二批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502 513 第二批
    工业设计 504 514 第二批
    能源与动力工程 504 507 第二批
    质量管理工程 507 509 第二批
    测控技术与仪器 521 549 第二批
    食品质量与安全 523 560 第二批
    工业工程 527 539 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