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湖北

性质类别:综合类

通讯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政编码: 443002

联系电话: 0717-6392282(招生期间)、6392665(日常) 传真:0717-6394425

电子邮箱: zbb@ctg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ctgu.edu.cn

招生网址: http://gate.ctgu.edu.cn/?s=enr

就业网址: http://gate.ctgu.edu.cn/?s=voc

学院简介

学校概况

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 2000年6月29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先后隶属于水利电力部、能源部、电力工业部,1996年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湖北三峡学院是由原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于1996年合并而成。学校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46年,1978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6年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挂靠兄弟高校培养博士研究生,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学校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余个国家(地区)招生,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本科生自主招生资格、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权、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招收留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资格。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定协议,部省共建三峡大学。目前,学校已成为水电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三峡大学于2000年6月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前身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1978年成立(隶属于原水利电力部),1996年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查,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促进了优势特色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了办学实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水电特色的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校园环境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8个,包含功能实验室12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万余台(件),设备总值达3.7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70万册,各类数字资源20000G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十佳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校园网连通全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公寓、学生公寓,网络设施先进、性能稳定,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2008年被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三峡地区节点单位”。2011年被评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201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试点单位之一。

院系设置

学校现有29个学院,6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有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4285人,硕士研究生3010人,留学生926人。

人才师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4人,其中教授351人,副教授8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93人;有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937人;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获批“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42个,获批“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及楚天学者7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湖北名师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有16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19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人才培养

学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确立“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精神,大力推进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实施教改工程、创新创业工程,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组织开展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活动。近5年来,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英语四级通过率稳步上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2012年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就业50强”入围高校。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2年,我校大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4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48项;获得省级各类奖励104项。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湖北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在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成绩斐然。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07人,副教授4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9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42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国务院、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2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3个;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以海外留学归国博士为主体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5个;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及11位院士在内的兼职教授271人。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有较深学术造诣和较高科学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以服务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结合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的先进单位”。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2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0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湖北省等省(部)级重大专项252项,累计项目经费近4亿元;有6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在开挖卸荷岩体力学理论与应用,水库滑坡机理、监测、预测预报及防治,高混凝土坝温控仿真与施工优化,拱坝专项优化,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工结构光纤传感监测新技术,边坡生态恢复,水库移民,水电站运行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优势与特色,居国内领先水平。有61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9项;发明专利60项。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贯彻开放办学方针,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校级合作项目。2010年获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资格。2007年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挂牌成立。我校成为湖北省第一批获得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资格的唯一高校。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政府“扩大开放先进”单位。

学校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宜昌市人民政府、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学校注重加强与行业、地方的多层次、多渠道合作,2011年位列“湖北省高校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前十名”,2012年度获 “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先进高校”,学校技术转移中心获批“湖北省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近5年,学校主办或承办了欧亚高校联盟第五次和第八次年会、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协作会第21次年会、联合国大学文化与环境研究网第一次工作会议、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政治文明建设与发展论坛、第三届中韩水技术研讨会、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全国第九届岩石动力学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环境化学中青年学者研讨会、中国计算力学2008大会暨第七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第三届全国电力人才网络联盟论坛、第四届全国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管理研讨会、三峡物流中心论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三峡高层论坛、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八届海峡两岸生物学启发的理论科学问题研讨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0余次。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广泛开展以“围绕中心、把握方向、促进和谐”为特色的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校风和学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校以培育“爱国、自强、求真、创新”为主旨的“求索”精神为主线,着力营造科学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获得“湖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学校建立健全了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构筑起团结、和谐、创新的育人生态环境。

学校先后被授予 “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全国“校务公开民主办学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人民网“基层党建宣传示范单位” 、“湖北省学习型先进单位”、湖北省延安精神“六进”先进单位、“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绿色文明校园”、“湖北省城市园林式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学校先后走出3名省级“三育人”先进个人、3名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级师德先进个人,评出74名校级师德标兵;涌现出创办爱心超市的“全国自强奉献优秀大学生”侯海燕、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高金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吴春红等一批优秀学子。

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四大战略,努力实现“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

区位优势

三峡大学地处长江之滨 、三峡工程之侧的世界水电之都、西陵峡口的明星城市湖北省宜昌市。这里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有宏伟壮丽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以及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电站。地方水电、旅游建设如火如荼;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和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为开展教学、科研,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校训校徽

校训

求索。“求索”连用成词,始于 三峡大学求索广场爱国诗人屈原,源出《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求索”为校训,言简意赅,既体现传统文化,又展现时代气息;既具有三峡特色,又突出学校风格。“求索”是三峡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核,更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坚定意志以及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传统和科学精神。“求索”校训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它不仅取法于古典名篇,而且充分反映出三峡大学的独特理念,传递出教育目标与办学理念方面的个性化追求。 

校徽

扬帆索源:书海泛舟,索源蓄力,扬帆远航,三峡大学人一定能乘劲风,高扬帆,达到理想的彼岸。校名标志字体:三峡大学(用毛体)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笔迹组合体。这一组合字体,雄浑遒劲,笔力挺拔,既体现艺术性,又具有权威性,展现了三峡大学这一“金字”招牌的神韵。

形象标识

(一)校名标志字体:三峡 三峡大学理科楼大学(用毛体)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笔迹组合体。这一组合体,雄浑遒劲,笔力挺拔,既体现艺术性,又具有权威性。

(二)校标:校标的名称——“扬帆索源”。 三峡大学人一定能乘劲风,高扬帆,达到理想的彼岸。

(三) 学校纪念时间: 1、建校时间为1946年。学校最早创建于1946年9月,宜都红花套镇的“宜都师范学校”。 2、校庆日为每年5月25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于2000年5月25日,发文组建三峡大学。5月25日,是湖北省会城市以外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三峡大学诞生的日子。每年的5月25日,春暖花开,春意正浓,校友可乘着春风出行返校,是举行校庆纪念活动的最佳时期。5月25日的谐音即“我爱我校”。

(四) 目标:创建国际上有 三峡大学经管楼一定影响,全国一流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三峡大学启耀于水电之都,始映着世纪之光,尽占天时、地利、人和。一年多来,三峡大学以其勃勃生机、欣欣向荣之势,谱写出高校合并、改革、发展的绚丽篇章。三峡大学一定能实现“创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全国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

(五) 宣传语: 1、立足宜昌、融入三峡、服务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2、融入三峡,走向世界 宣传语全面阐述了我校立足点、扎根地、辐射范围及远大志向,反映了我校师生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的求索奋进精神。这里的“三峡”即为我校办学突出的水电特色与三峡文化特色,这里的“世界”系指要吸纳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六) 校训:求索 “求索”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求索”为校训,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可展现时代气息;既具有三峡特色,又简明扼要,避免与他校雷同。

(七) 主色调:碧绿、橙黄 碧绿色:象征着我校办学突出水电特色,三峡文化特色。

(八) 规范组合: 1、校标:白底与碧绿色组合。 2、校旗:以毛体“三峡大学”为标志字体。

基础设施

图书馆

中国大学最大的单体图书馆三峡大学图书馆新馆始建于2002年4月,竣工于2003年7月,200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主体7层,总占地面积:7085.0平米,总建筑面积:42605.33平米,花园面积1500平米,阅览座位4000余个。

图书馆馆舍设计理念先进,结构上采用“大开间、三统一”设计方案,使其内部空间结构简洁、明快,功能布局合理,自然通风和采光良好。功能上兼顾读者阅读、研究、自修、文化休闲及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功能不断拓展的需要,同时对图书馆的多样化功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和有序的布局;装备上凸现了“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等办学办馆理念,全中央空调、自动扶梯、先进的安防消防设施为读者提供了舒适、安全、高效的学习研究环境,良好的计算机网络设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管理和服务上注意吸取国内外图书馆先进的办馆思想和方式,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在读者服务工作上实行“藏、阅、自修”一体化。

在开放方式上,取消了不利于馆读者自主自由利用图书馆的各种约束(如不自带书包或图书、就室阅览、使用代书板、阅后自行归架等),实行“全年候、全天后”的开放。现代化的馆舍、良好的空间环境、先进的管理理念、开放文明的服务为学校教育事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了有力保障。[5]

图书馆下设办公室、文献资源部、用户服务部、信息技术部、信息服务部、书刊阅览部等六个部室。现有正式职工83人。其中教授1人,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18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40人。

学校组建以来,伴随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事业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三峡大学腾飞苑一是文献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保持了年均增长100万元的增幅,截止2006年底,图书馆馆藏总量由125万余册(件)发展到200万余册(件)。文献类型不断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累计超过60种,其中大型外文网络数据库从建校初期的“无”发展到的10余个,大大地改善了馆藏结构,有效地支撑了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专业建设;

二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图书馆信息存储总容量达到12.3TB,完成装备的信息点600多个,信息传输至桌面速率全部达到了百兆,图书馆管理和业务工作实现计算机化,数字资源的比重30%以上,“三化”建设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图书馆专项工作评估;

三是图书馆服务不断深化。课题查新、代检代查、定题跟踪、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信息报道、信息定制、决策咨询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展,服务方式愈趋灵活多样,如设置还书箱,开展预约借书,送书上门,用户教育培训,咨询导读,文献复印、打印、扫描、光盘刻录、磁带转录等活动;

四是学术氛围日益浓厚,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省级和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多个。科研成果数量稳定增长,几年来已公开出版教材一部,自主开发教材管理软件一套,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篇以上,业务学习蔚然成风。

五是开门办馆初显成效。为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水平,图书馆申请加入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并与中国科技情报中心、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等签订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协议,在集团采购、情报服务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协作;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图书馆积极尝试免费为部分社会读者办理借阅证,受到了用户普遍欢迎;

六是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几年来,图书馆党总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围绕中心、坚定信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思路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狠抓图书馆领导班子政治、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图书馆决策活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图书馆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在图书馆党总支的组织领导下,图书馆在学校举办的文艺、体育、学习竞赛活动多次获奖,图书馆党总支、图书馆先后获得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工会集体、学校高教研究工作先进单位、校园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宜昌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三峡大学图书馆正朝着“管理科学、业务规范、功能完备、环境一流、服务优良的研究型、开放式、信息化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办馆目标顺利前进。

学校地址

地址:中国·湖北·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编:443000

公交:乘17路 23路16路可进入三峡大学,乘 4路10路34路100路101路可直达三峡大学

校园刊物

【校级刊物】

01、《三峡大学报》(校党委宣传部主管,下设三峡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02、《三峡青年》(校团委主管,下设《三峡青年》报社)

03、《求索青年》(校团委、文学院团委主管,下设《求索青年》编辑部)

04、《心语》(校学生工作处主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指导,下设三峡大学心理委员联合会,《心语》编辑部)

【院级刊物】

01、《管理纵横》经济与管理学院

02、《机械之声》机械与材料学院

03、《电气学人》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04、《求索》法学院

05、《理学星光》理学院

06、《三峡医学生》医学院

07、《建筑人生》土木与建筑学院

08、《艺海》艺术学院

09、《科苑报》科技学院

10、《水环风华》水利与环境学院[2]

杰出校友

杨启贵----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长委院)总工程师、院党委委员,院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德富----湖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

樊启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丁焰章----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郑征宇----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局长,现为国务院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副局长。

王宗敏----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局长;现任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总经济师、工会主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租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厉建平----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

陈云华----中国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李长春----国务院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汪金元----国电贵州分公司总经理。

何永贵----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华东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丁建敏----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天津院)副总经理。

蔡其武----曾任上市公司美的电器的董事、副总裁,香港上市公司威灵控股(原华凌集团)董事局主席。

祝立群----国电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刘 光----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姜明廷----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副局长。

张东生----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副局长。

刘 俊----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副局长、党委书记;现任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贵州北盘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 役----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

冉懋鸽----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

何福元----湖北水电建设总公司总工程师。

郭玉吉----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

汤寿山----湖北省电力信通中心主任。

文成国----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赵金河----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局长。

汤 涛----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993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