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址交通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陕西
性质类别:师范类 渭南师范学院
通讯地址: 陕西省渭南市朝阳路西段
邮政编码: 714000
联系电话: 0913-2088712
学校网址:http://www.wntc.net
学校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是以教师教育为主的陕西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在学院所在地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流传着仓颉造字,杜康酿酒的动人传说,诞生过药王孙思邈、史圣司马迁、大诗人白居易等名垂千古的人物,全市有秦、汉、唐等时期的文物古迹300余处,著名的西岳华山就在渭南境内,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敦厚善良、恭谦朴实的民风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院校园占地面积686003平方米,建筑面积486800平方米,各种现代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齐全,馆藏图书丰富。学院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现设中文、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传播、外国语言文学、东方语言文化、数学、物理学、信息与教育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艺术、体育等13个系和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2个二级学院。现有32个本科专业和20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科结构趋向综合化。学院面向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3500余人,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20000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010人,其中专任教师690人,正、副教授221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其中有博士生导师、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三五”人才和省级教学名师。学院长期聘请6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现已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正、副教授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1]近年来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2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40余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10余项,获国家、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7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省人文社科等奖项16项。200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550余篇,其中41篇被SCI等国际著名四大索引收录,20篇被新华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美国教学评论、中国数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或摘录,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44篇;出版专著、教材26部。2005年我院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多项。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犹他州立学院、韩国培材大学、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院等结为“友好学校”,并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成立培材培训中心。 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科设置
专业介绍 | ||||||
专业类型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
历史学类 | 历史学 | 本科 | ||||
工学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网络工程 | 本科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本科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本科 | |||
教育学类 | 教育学 | 本科 | 教育技术学 | 本科 | ||
体育教育 | 本科 | 人文教育 | 本科 | |||
科学教育 | 本科 | |||||
文学类 | 汉语言文学 | 本科 | 美术学 | 本科 | ||
音乐学 | 本科 | 广播电视新闻学 | 本科 | |||
英语 | 本科 | 广告学 | 本科 | |||
新闻学 | 本科 | 日语 | 本科 | |||
朝鲜语 | 本科 | 汉语国际教育 | 本科 | |||
法学类 | 思想政治教育 | 本科 | ||||
理学类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本科 | 心理学 | 本科 | ||
化学 | 本科 | 物理学 | 本科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本科 | 应用化学 | 本科 | |||
生物科学 | 本科 | 地理科学 | 本科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本科 | 材料化学 | 本科 | |||
管理学类 | 市场营销 | 本科 | 公共事业管理 | 本科 | ||
人力资源管理 | 本科 | 财务管理 | 本科 | |||
电子商务 | 本科 |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本科 |
渭南师范学院位于渭水华岳之间。作为关中东部和东北部的人才摇篮,始于1923年建立的赤水职业学校,经历了原渭南师范学院、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渭南教育学院和渭南五七大学,到新世纪的渭南师范学院,沧桑90载。如今,已成为一所师范教育为主的多学科普通高等院校,正朝着“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2]
1923年,赤水职业学校建立。
1960年5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复了陕西省高教局的请求,同意成立“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
历史沿革1960年7月4日,陕西人民委员会批复陕西省高等教育局,同意将“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渭南师范学院”,校址在渭南市王真村以东、铁路以南靠沋惠渠一带。
1962年,渭南师范学院因经济困难停办,改组为渭南中学教师培训机构。
1978年5月19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西安、咸阳、渭南、榆林设立陕西师范大学专修科。经过筹建,1978年5月28日至30日,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第一批557名学生入学报到,校址在渭南市南郊韩马村。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同意在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基础上建立渭南师范专科学校。
1983年10月14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渭南地区行政公署发出了《关于成立“陕西省渭南教育学院”的通知》,在原渭南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渭南教育学院。
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渭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校址交通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陕西
性质类别:师范类
通讯地址: 陕西省渭南市朝阳路西段
邮政编码: 714000
联系电话: 0913-2088712
学校网址:http://www.wntc.net
科研成果
学科涵盖理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9大门类,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学院重视学科建设,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教学团队。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共党史早期革命活动研究中心、陕西省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军民融合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数论研究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渭洛黄交汇区域生态环境实验室、军民两用材料重点实验室、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光量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心、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电气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所、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等国家、省部和校级科研机构。
教学科研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一大批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一大批高层次教学科研奖项。
校歌
迎着西岳朝阳,沐浴着渭水霞光,
我们拥抱青春,放飞绚丽的梦想,
我们拥抱青春,放飞绚丽的梦想。
仓颉造字,子长编史,中华文明留绝唱。
励志笃学,求实敬业,厚积薄发续华章。
用知识滋润生命,用科学升华理想。
肩负起教育未来,身系着全族希望,希望;
团结拼搏共创辉煌,辉煌。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渭南师院党委书记:张金安
张金安,男,汉族,1957年3月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双学位,副研究员。现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渭南市委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渭南市第三届政协委员。
张金安书记1975年11月参加工作。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西安工程大学(原西北纺织工学院)上大学;198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至2005年3月在西安工程大学工作,其间于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获第二学士学位。工作期间,曾先后任机电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团委书记、学生处处长、人事处处长、组织部部长等职;1997年6月任西安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2001年兼任院纪委书记;2005年3月任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张金安同志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校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工作能力,并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和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政管理方面发表论文多篇。
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丁德科
丁德科院长,1962年生,汉族,陕西省铜川市人,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曾在中共铜川市委办公室、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政协办公厅、西安财经学院工作,现任渭南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任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主要研究的方向:国家安全经济思想,先秦儒道国家学说。
主要的著作与成就:著有《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和《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导论》、《装备经济学》(与果增明合著)、《翔式道路——西部技术产业军地融合发展路径》、《西部军地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研究》等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多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奖等。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价格协会高校价格理论与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历届领导
党委书记:
原渭南师范学院时期:
无正院长,仅有副书记陈士斌(1962.3-1963.7)、崔化民(1962.3-1963.7)
陕西师大渭南专修科时期:
潘自修(1978.8-1979.2)
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韩智海(1984.7-1987.9)
梁启杰(1987.9-1992.7)
杨昌青(1992.7-1999.10)
张海军(1999.10-2000.11)
渭南教育学院时期:
李智民(1984.5-1989.1)
吴可应(1991.7-1994.7)
现渭南师范学院时期:
张海军(2000.11-2005.2)
张金安(2005.2-)
正院(校)长:
原渭南师范学院时期:
无正院长,仅有副院长陈士斌(1960.7-1963.7)
渭南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凌志耕(1979.7-1984.7)
蒋海盈(1984.7-1992.7)
杨昌青(1992.7-1999.10)
渭南教育学院时期:
李智民(1984.5-1989.1)
吴可应(1991.7-1994.7)
现渭南师范学院时期:
庞德谦(2000.11-2010.12)
丁德科(2011.1-)
师资力量
学院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多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院特聘德高望重的省部级领导、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院长顾问。
现有教职工1255人,专任教师902人,正、副教授占35%,主干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52.7%和23.1%。涌现出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渭华学者”和教学学术骨干,其中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和省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省级“三五”人才和省级教学名师等。“渭华学者”是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教学学术骨干是学院教学学术的主力军。
科研成果
学科涵盖理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9大门类,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学院重视学科建设,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教学团队。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共党史早期革命活动研究中心、陕西省军民融合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军民融合与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数论研究中心、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渭洛黄交汇区域生态环境实验室、军民两用材料重点实验室、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光量子信息工程(技术)中心、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电气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中小企业管理研究所、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等国家、省部和校级科研机构。
教学科研人员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及地方一大批科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和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教学成果奖等一大批高层次教学科研奖项。
老校徽
渭南师范学院“校徽”呈圆形,上方文字为渭南师范学院的中文全称,下方文字为渭南师范学院的英文全称。中间为“S”形图案,“S”是师范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同时也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S”图案上半部分中的山峰图案是华山的写意图形。“S”形下方中的图案是两个字母“W”的重叠。“W”是渭南师范学院所在地渭南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字母,“W”也是“水”的英文拼写的第一个字母,同时也是水的写意,象征着渭南师范学院地处黄河与渭河交汇之处,源远流长,兴旺发达。设计者为《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党大恩编审,设计时间为2000年5月。[10]整个图案表达着这样的理念:渭南师范学院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学院所在地渭南市被称为“秦东第一市”,这里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地理位置联接南北,融贯东西,是陕西省和中国西部地区进入东南沿海的“东大门”;渭南师范学院地处人杰地灵的司马故里,东依华山,北临渭水,远望黄河,可谓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丰厚;渭南师范学院全体师生将秉承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齐心协力,奋力拼博,为把我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新校徽
底部为学校名称,两边有橄榄叶环绕,与顶部的红星相交。中间为一本书,代表师范学院,上面写着“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的校训,书下面的“1923”为建校时间。整个校徽以红绿两色搭配,体现出了师范学子的青春活力,也体现了渭南师范的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的目标和革命情怀。
校歌
迎着西岳朝阳,沐浴着渭水霞光,渭南师范学院
我们拥抱青春,放飞绚丽的梦想,
我们拥抱青春,放飞绚丽的梦想。
仓颉造字,子长编史,中华文明留绝唱。
励志笃学,求实敬业,厚积薄发续华章。
用知识滋润生命,用科学升华理想。
肩负起教育未来,身系着全族希望,希望;
团结拼搏共创辉煌,辉煌。
校训
2011年之前的早期校训为:励志笃学,求实敬业。
2011年3月后,更改为:经世致用,和而不同。[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实施,为我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学校“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抢抓历史机遇,优化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结构,凸显应用特色,实现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在今后的十年内,努力实现学校从以教学文化为主导向以学术文化为主导的方向转型,从以教学型院校向以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变相应的就会有一个学校主导文化的转型,而引导这个转型和发展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出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新校训、学校精神和校风的最新概括。[12] “经世致用”,指学问须有益于国事。它既涵盖了“利天下而为之”、“兼善天下”的含义,又涵盖了“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含义。“经世致用”,是一种把国家、民族、个人融合为一体的高尚情操,强调做人应当具有坚定的信念,博大的胸怀,求实的精神,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做到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在我校建设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需要以“经世致用”中的高尚情操、崇高境界、博大胸怀、求实精神来引导、激励、规范全校师生,为社会培养和造就素质高、能力强、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努力工作。
“和而不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追求在文化学术上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和而不同”不仅体现了不同学派既相互论辩,又相互吸收和融合,达至文化会通的人文精神,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创造性的科学精神。“和而不同”是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的必要条件。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楼”、“大师”,也在于“大气”,这种大气,就是“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在我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整合为手段,以学术兴校为战略的背景下,需要引导广大师生弘扬“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虚怀若谷,吸收他人之智慧和洞见,创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学校的学术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12]
学校精神
天天奋斗,天天快乐
“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习仲勋同志激励自己一生的名言,也是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奋斗历程和思想境界的真实写照。[12]
“奋斗”既包含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包含着为达成目而不懈努力的坚定信念。“人生的快乐在于奋斗的过程”,“天天奋斗,天天快乐”就是要用天天的奋斗过程来体验天天的快乐心情。“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表达了学校五十余年“艰苦创业,励志图强”的奋斗历程,表达了师院人五十余年积淀下来的“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文化传统和“开拓、创造、吃苦、耐劳”的精神追求。“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用通俗而朗朗上口的语言,教育、感染、引导全校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十二五”规划蓝图,树立奋斗的信念,胸怀图强的大志,弘扬进取的精神,提升快乐的境界,实现美好的未来。
校风
励志、笃学、求实、敬业渭南师范学院
2011年新确定的校风沿袭了原校训的表述。
“励志”反映了学校注重对师生精神世界和生活的教育和关注。用“励志”教导广大师生员工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集中心思于党的教育事业;用远大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激发莘莘学子的学习动力,发展他们的智能。“笃学”反映了几代师院学人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学习的要求。用“笃学”教育师生要有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要有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要有乐于实践、善于创新的执着精神。“求实”是学风、校风、领导作风的根本要求。对于办学,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准绳,寻求科学发展之路;对于教育者,就是要脚踏实地做学问,一心一意育人才;对于求学者,就是要不仅学好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实践,在各类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敬业”是为了更精心地“传道”,更有效地“授业”,是师范特色的充分体现。学校用“敬业”教育广大师生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熔铸师魂,苦练师能,大树师德,涵养师风。
学校相关
对外合作
学院与韩国培材大学、加耶大学、日本京畿大学、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院、美国犹他州立学院、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并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成立培材培训中心,先后派遣数批学生赴国外留学。学院在2012年与白俄罗斯师范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俄罗斯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等十余所俄罗斯语国家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书,并于2012年5月成立了中白文化交流中心。
荣誉称号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学院教学与科研团队在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得到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公认和好评。学院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等称号,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单位。
50年校庆
沧桑砥砺半世纪,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五十载,桃李芬芳。2010年5月9日,渭南师范学院校园内花团锦簇、彩旗飘扬、高朋满座,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发展,上午10时,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庆典大会在学校厚德楼前广场隆重举行,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渭南师范学院校友和在校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2万余人参加了庆典大会,共同庆祝学校建校五十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等单位发来贺信,热烈祝贺学校建校50周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及友好单位也先后发来贺信贺电,祝贺学校建校50周年。校友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校友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韩新民等也发来贺信,祝贺母校50周年华诞。
出席庆典大会的有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陕西省人大副主任刘维隆,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副司长贾德永,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渭南市委书记梁凤民,渭南市市长徐新荣,陕西省政府副巡视员徐春华,陕西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石炎玲,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军锋,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雄强,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方光华,陕西省人民政府总督学曹普选,陕西省教育工会常务副主席张敏,渭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乔晓陆,渭南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郝宗友,渭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雷超武,陕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杨三省,渭南市委原市委书记王志伟等领导,以及兄弟院校校长、书记,学院历届老领导、历届校友等。
庆典大会上,渭南市市委书记梁凤民代表渭南市向学院捐赠50万元,支持学院的建设。
庆典大会历时一个半小时,自始至终充满着喜庆而热烈的气氛。
收费标准
学费、住宿费标准严格按照陕西省物价局有关文件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