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

历史沿革

省立安徽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省立安徽大学(1928.4-1939.夏)】80年前,在国民革命的风云中,省立安徽大学于1928年4月在省城安庆创办。它是顺应民国初年安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结晶,是当时安徽境内唯一的高等学府。学校首招预科生,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班,学员140人。8月设文法学院,招收本科生,内设中文、教育、政经、法律四系,学者刘文典首任预科主任兼文法学院院长。1929年文法学院分为文学院、法学院,设理学院,以符合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组织法》中“设有三院方可称为大学”之规定;1934年法学院奉令停办;1935年设农学院。

从1928年至1937年,共培养了六届本科毕业生,计556人,另有预科毕业生和肄业生。学校十分注重教育质量,先后聘任教授150多人,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或主持校政,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有关史料表明,省立安徽大学在当时全国公立大学中名列第13位。学校图书设备逐年添置,到1938年已有图书18万册,理学院仪器设备完善,时有“于京沪一带,仅次于上海同济大学”之誉,创造了现代安徽高等教育的辉煌。1939年夏,日军侵占安庆,学校被迫停办。部分学生西迁,借读于武汉大学,除安庆房舍外,全部图书和仪器设备分别移交给了国立编译馆和设在湖南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教职员也随之流落至西南大后方。至此,具有10年办学历史和相当影响的省立安徽大学宣告停办,这是安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大损失,令人无比惋惜。

国立安徽大学

【国立安徽大学(1946.9-1949.12)】抗战胜利后,1946年元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恢复安徽大学,并改省立为国立,校址仍在安庆,决定由朱光潜等12人组成筹委会,朱光潜任主任委员,陶因为秘书。后朱光潜一再恳辞,乃改命陶因为筹委会主任。

国立安徽大学由教育部直辖,学制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机构为四院十三系: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系、历史系、哲学教育系;法学院设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理学院设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农学院院长为齐坚如教授,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该系成立于1947年3月,系主任分别为沈寿铨教授、吴清泉教授和杨著诚教授),下设有大渡口农场、畜牧场。另设有大学先修班。学校的行政机构主要有教务、总务、训导三处。教务处下设注册组、出版组、仪器组和图书馆。总务处下设文书组、庶务组、出纳组、校医室。训导处下设生活管理组、课外活动组、体育组。

至1948年7月,全校有学生1245人,教职员315人。在安庆的3年中,先后任教的教授有71人,副教授35人,毕业学生729人。教师阵营较强,队伍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体,著名学者汤璪真、胡稼眙、潘重规、方重、束天民、刘乃敬、韦仲殷、张宗元、吴仲常、张文渊、雷瀚、黄叔寅、齐坚如等曾先后在此执教。国立安大师生纯朴,学风优良,学生中的学术团体有40多个。影响较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六·二”学生罢课,1947年工友罢工和1948年的第一届学生自治会竞选。

1949年4月22日,安庆解放。6月,南京军管会派军代表靳树鸿、黎洪模等四人接管国立安大。7月中旬,长江洪水泛滥,校园全部被淹。10月,奉华东局文教部令,国立安徽大学迁来芜湖,与省立安徽学院合并。12月4日,国立安大全体教职员工携带着除校园、办公楼及房舍外的全部图书、仪器、设备、用具(“图书仪器百余箱,家具万余件”),连同教职工家属、家具和八头奶牛,乘南京军管会派的一艘登陆艇整体从安庆迁至芜湖。

安徽大学

校园景色【安徽大学(1949.12-1954.8)】1949年12月,安徽大学校务委员会正式成立,许杰任主任委员。行政机关设有教务处、总务处、主委办公室、政治教育委员会。取消学院体制,实行系科制,专业进行对口融合,共设文艺(内分中文、外语、艺术三组)、史地、教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农艺、园艺、森林、土木工程12个系,另办有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森林专修科及师资速成班。教学与生活区分设在赭山、小官山、凤凰山和狮子山等处。创办了校刊《安大生活》(后改为《人民安大》)。1950年10月,安徽大学印信正式启用。

1952年,中共安徽省委决定,由项南、戈华、方向明、郑英年、张佐文组成中共安徽大学委员会,项南为书记。1952年度第二学期起改行校长制,许杰任校长。

安徽大学先后经历了三次院系调整。第一次在1950年7月,土木系及艺术系调整并入南京大学。第二次在1952年9月,依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及各项规定,先后调入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教教师5人、学生21人;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蚕桑专修科教工28人,学生20人。由原皖北文艺干校、巢县黄麓师专和皖南师范学校合并而成的安徽师范专科学校也并入安徽大学,成为师范专科部。同时,经济系调往复旦大学,园艺系调往浙江大学农学院,法律系调往华东政法学院。调整后的安徽大学分为师、农二院。

农学院设农学系、林学系、林业专修科、茶叶专修科、蚕桑专修科及中等林业技术班。师范学院设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七系和二年制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等八个专修科及半年或一年制国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七个师训班,并附设有工农速成中学、附师、附中、附小等。到1952年底,教职员工达到499人,其中教师186人,在校大专学生967人。安徽大学自1950至1952年,共毕业学生527人。1953年暑假,学校又对部分系科进行了第三次调整,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三年级学生调入该校化学系,该校数学系、物理系、教育系、历史系三年级学生调往华东师范大学。经过三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由原来文、理、农、工学科专业齐全的大学,变成只有农林和师范类专业的大学。

1954年2月,安大接国家政务院决定和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教育局联合通知:“安徽大学校名取消,其师范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为安徽师范学院、安徽农学院。”同年4月,省府决定:农学院迁往合肥。独立建院后的农学院,宛如破土的新芽,展翅的雄鹰,开启了安徽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篇章。

学校建设

学术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是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 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1门。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9个省部级创新团队,6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岗位科学家,2位国家产业创新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近学校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973”、“863”、“948”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软科学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成果奖励80多项,其中省科技进步(自然)一等奖4项。

省部共建

农业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

2011年,农业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的协议》,安徽农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大学行列。根据共建协议,安徽省人民政府会把安徽农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政策、项目和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安徽农业大学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安徽农业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农业部会在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科研立项、技术推广、科研基地建设、农业教育培训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安徽农业大学的政策、项目和经费的支持力度。

为推进省部共建,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安徽省教育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安徽农业大学会合作建立省部共建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落实省部共建的相关事宜。

国家林业局与安徽省政府共建

2014年3月,国家林业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安徽农业大学签字仪式在国家林业局举行。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树丛出席仪式。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梁卫国与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建龙代表双方在协议上签字。

协议规定,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会共建安徽农业大学纳入省局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加快将安徽农业大学建设为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安徽省人民政府会进一步加大对安徽农业大学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安徽农业大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包括林学学科在内的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国家林业局会在高等林业教育、林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安徽农业大学长期的指导和帮助,扶持安徽农业大学涉林学科发展,巩固和强化学校林学及相关学科的优势与特色;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在服务安徽林业产业升级、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现代林业技术体系建设和林业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鼓励安徽农业大学探索建立新型林业科技服务模式。

高水平大学建设

校园景色发展目标: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2013年,安徽省出台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安徽农业大学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四所“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

为推进高教强省战略,加速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安徽省实施了“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是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中之重,全省遴选了四所高校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在全省十所高校的竞争中,安徽农业大学以最高票数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对于学校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推动学校创新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教学模式,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加速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共培养了6万多名农业科技、教育和管理人才。他们中有2 名中科院院士,9名省(部)级干部,200多名地厅级干部,5000多名县处级干部,6000多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学校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 。瞄准国家和安徽省重大科技需求及重点支持领域,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融入国家科研平台和产业联盟,主动服务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的合作,打造产学研联盟,成立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坚持服务“三农” 的办学方向,积极拓展和延伸“大别山道路”,努力服务安徽崛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学校累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1500多项,培训各类学员200多万人,有100多项成果已发展成为省内主导产业,使10多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等荣誉称号。2008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几十家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200多篇(次)进行了相关报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2011年,安徽农业大学正式被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批准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成为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后安徽省第五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标志着着安徽农业大学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方面从此跻身“国家队”行列。

荣誉称号

校园景色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 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活动中荣获200多项金银铜奖;学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努力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推进和谐,在建设特色鲜明的先进水平农业大学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师资力量

学校现设有18个直属学院,59个基础学科专业实验室,28个科研机构,3个专门科研机构,并有生物技术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信息中心)、档案馆、农业园及实验总场管理中心等教学科研辅助机构,130多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五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作物学,畜牧学,园艺学,林学)。图书总藏量185.11万册。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5872人(含独立学院),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445人;校本部学生人数1980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4人,硕士研究生1597人,本科生17694人,专科生414人。

另经济技术学院学生人数486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660人,其中教授164人,副教授40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00人,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历年来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6 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51人次,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7人,省高校拔尖人才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6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9人。设有 “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院校。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赵良庆

主持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组织部(党校)、宣传部;联系农学院。

党委副书记、校长宛晓春

主持校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处、财务处;联系园艺学院。

党委副书记王华丽

负责学生和群团工作。分管学生处(学工部)、招生就业处、教育工会、团委、校友会;联系机关第三党总支、林学与园林学院、理学院。

校园景色副校长程备久

负责教学和外事工作。分管教务处(教学督导室、教材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农业园及试验总场管理中心(辐照中心)、图书馆(现代教育信息中心)、档案馆;联系机关第二党总支、资源与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熊 健

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国有资产及校办产业管理处、武装部、保卫处(居委会)、实业公司;协管学生工作;联系植物保护学院、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

副校长夏 涛

负责科技工作。分管科技处(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办公室、学报编辑部)、生物技术中心;协管人事工作;联系动物科技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恩年

负责总务后勤工作。分管总务管理处(基建办)、后勤集团、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附属中(小)学;联系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政教学部)。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裴树东

主管检纪监察工作。分管纪委、监察室、审计处、统战部、离退休工作处;联系机关第一党总支、外国语学院、体育部。

副校长马传喜

负责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工作。分管发展规划处、研究生处(研究生学院)、经济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协管科研工作;联系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历届英才

陈彬藩,茶学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湖南大学名誉教授。曾任福建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副经理、福建省驻日本国全权代表,香港华闽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福建省副省长兼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副总经理兼香港集团副董事长,浙江省政府特别顾问及富春公司董事长,湖南省副省长。

校园景色彭镇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朱军,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统计学和遗传学博士、统计学博士后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方精云,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

冯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泽慧,国家主席江泽民妹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

吕永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方兆祥,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张学平,十届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宋礼华,安徽省科协副主席

张守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教学理念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200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4年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活动中荣获100多项金银铜奖;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示范高校创建单位”和“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是安徽唯一一所本科农业院校,前身是省立安徽大学。

通过启动“安徽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实施“小麦高产攻关工程”和“合肥国家高科技农业园二次创业工程”,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服务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学校先后与宣城、淮北、巢湖、阜阳以及绩溪、肥东、长丰、霍邱等市县开展科技合作和新农村建设“对接”活动,积极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培训学员200多万人,有100多项成果已发展成为省内的主导产业,使10多万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

面对新发展、新机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学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改造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断加快建设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步伐。

名师风采

夏涛

夏涛1962年生,汉族,安徽滁州人,民革党员。1983年8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茶学和天然产物开发的教学研究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安徽省委主委,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导。

安徽省学科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茶叶加工分中心主任,茶学国家教学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和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主要学术骨干。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等职。

李增智

李增智教授,1945年1月15日生,安徽颍上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1981年2月至1983年4月留学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康乃尔大学,1991年11月至1992年7月接受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在英国洛桑试验站从事合作研究。自1997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先后兼任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七届副主席,安徽省政府技术顾问,中国菌物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虫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无脊椎动物病理学会微生物防治分会秘书长兼司库;浙江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刊物《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菌物系统》《中国生物防治》和《昆虫天敌》编委、英国刊物BIOCONTRO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韩国刊物MYCOBIOLOGY编委。

马传喜

马传喜男,1962年4月生,1991年获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被聘为副教授,1995年被评选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7年被聘为教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首席专家,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组副组长,九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安徽省粮食专业协会面粉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以及低多酚氧化酶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研究,发表了一批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先后承担包括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20多项科技项目。课题组育成的“安农91168”等优质资源材料,被育种单位广泛用作亲本。1999年,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皖麦33” 获得农业部、科技部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主持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承担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 33综合增产技术”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4年获安徽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曾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标兵、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

蒋立科

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42年10月生,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系。长期从事生物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档案局“天然抗霉驱虫剂研究”和国家经贸委“十五”创新项目“百蕊草素生物合成”, 2004年作为总顾问指导并承担农业部立项总投资810万元的“抗黄曲霉天然香精复合油及其制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3项发明专利,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独立或以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论著或主编教材8部。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吴坚

吴坚男,1956年11月生,汉族,安徽宣城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硕士,教授,原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院长,现任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院长。1975~1978年就读于安徽劳动大学数学系,1984~198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应用概率统计助教进修班修完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1994~1997年,攻读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农业技术经济方向硕士学位。

1978年以来,一直在安徽农业大学从事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和《应用随机过程》等。主持和参与教育部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院校本科数学系列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和全国高等学校教研中心教改项目《21世纪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的创新与实践》,主持和参与省级教研项目2项。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应用概率统计》和农业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数学》(工科类)和《概率论》等共4部,主编华东地区高等农林院校协作教材《线性代数》,副主编全国农林院校研究生教材《多元统计分析》。是安徽省数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数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教育部高等农林院校理科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数学课程指导组成员。

在科学研究方面,长期探索数学在农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方向是应用概率统计。先后发表科研论文《群落有序样本的一种聚类分析方法》、《植物病害流行的生存模型及其参数估计》和《Kronecker引理的推广与随机变量部分和的a.s.稳定性》等20余篇。参加安徽省“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主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

获奖有: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3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1项,获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安徽农业大学“优秀党员”称号。

胡承霖

胡承霖胡承霖, 1929年12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52年5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留校,1978年调到安徽农业大学继续从事小麦栽培学教学与科研工作。1985年受聘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他主持的项目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省星火奖、省农村科技进步奖等。他主编的《安徽小麦》、《安徽麦作学》等专著,是指导安徽省小麦生产的权威著作。

胡承霖教授是安徽农业大学“走大别山道路服务‘三农’事业”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充分展现了农大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他心系“三农”、造福农民的优秀品格;扎根田头、创新攻关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终身奋斗的崇高境界。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汪青松将胡承霖教授的精神概括为三点:一是长期坚持田间地头,服务三农的奉献精神;二是率领团队,刻苦攻关的科学精神;三是坚持走大别山道路的创业精神。胡承霖教授是社会服务、服务三农、科教兴农及产学研结合的典型、典范。农大给胡承霖教授颁发了“社会服务特别贡献奖”。学校上下正掀起一股学习胡承霖教授的热潮。

宛晓春

宛晓春男,1960年生,1982年1月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业系,1985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于无锡轻工业学院(今江南大学)获食品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7月至1996年2月在英国Reading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校长。

程备久

程备久男,1982年初获安徽农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安徽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1993 年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01—2000.03在澳大利亚阿德雷得大学国家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1994年起先后任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工程系副主任、主任, 2000—2004任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 2004.06起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安徽省八届政协委员,九届政协常委。

学院设置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校园景色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体育部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独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研究生学院

学校简介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是农业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是省部共建的高等学府,也是安徽省属五个重点大学之一。学校现为国家小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大学(中西部100所,安徽省6所之一),是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并且经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

学校源于1928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54年独立为安徽农学院,199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80多年的栉风沐雨,安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以生命学科为特色,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是国家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具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具有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具有副教授自审权,下设18个直属学院和一个本科独立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2011年,学校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安徽海智农业基地”和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农业部“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2013年学校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第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立项建设高校。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报告,在中国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实力排名中,安徽农业大学位列中国区科研机构排名第66位,安徽省高校中位居第3位(仅次于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位于“三国故地、包拯家乡”安徽省会合肥市市区,并且坐落在合肥市一环以内的市中心城区,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是安徽省花园式学校,也是治学成才的理想园地。学校占地面积3026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245万册。安徽农业大学的本科专业共76个,已在安徽省整体进入一本批次招生,并在山西、西藏等省份部分专业进入一本批次招生。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茶学

省级重点学科

安徽农业大学0905畜牧学A一级学科
2安徽农业大学090501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B*
3安徽农业大学082902木材科学与技术B*
4安徽农业大学090703森林保护学B*
5安徽农业大学071011生物物理学B*
6安徽农业大学090401/,090402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B*
7安徽农业大学090102作物遗传育种B*
8安徽农业大学071007遗传学B
9安徽农业大学082801农业机械化工程B
10安徽农业大学08320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B
11安徽农业大学09010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B
12安徽农业大学090201果树学B
13安徽农业大学090403农药学B
14安徽农业大学090602预防兽医学B
15安徽农业大学090702森林培育学B
16安徽农业大学120301农业经济管理B

注:备注栏带*的表示原为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因通过验收直接被认定为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者;带△的表示原为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因验收未通过、本次重新申报而被选为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者。

协同创新中心

经形式审查、外省同行专家初审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会议评审,2013年安徽省高校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大项目”已经产生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共20个,其中部属高校5个,省属高校15个。安徽农业大学现有“大别山区农林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安徽省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地理位置

安徽农业大学地理位置如下,位于长江西路130号,校园环境宜人,树木茂盛,可谓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3559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