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校党委领导 | |||
书记 | 刘克利 | ||
副书记 | 邓频声 | 栾永玉 | 唐亚阳 |
纪委书记 | 邓频声 |
校行政领导 | |||
校长 | 赵跃宇 | ||
副校长 | 张强 | 章兢 | 陈收 |
刘金水 | 曹一家 | 赖明勇 | |
校长助理 | 韩绍昌 | 于德介 | 何益斌 |
历任校长
913-1923 | 宾步程 | 1914-1915 | 符定一 |
1926,2-1926,7 | 李待琛 | 1926,8-1927,6 | 雷铸寰 |
1928,4-1929,7 | 任,凯南 | 1929,7-1930,8 | 胡元 |
1930,8-1931,3 | 杨卓新 | 1931,3-1932,10 | 曹典球 |
1932.10-1935.12 1940.3-1943.8 1945.2-1949.6 | 胡庶华 | 1936,1-1937,7 | 黄士衡 |
1937,7-1940,9 | 皮宗石 | 1949,7-1949,12 | 易鼎新 |
1949,9-1949,12 | 余志宏 | 1949,12-1953,1 | 李达 |
1953,5-1958,6 | 柳士英 | 1953.1-1953.5 1959.7-1968.9 1981.3-1982.6 | 朱凡 |
1978,7-1981,3 | 张健 | 1982,6-1987,12 | 成文山 |
1987,12-1993,7 | 翁祖泽 | 1993,7-1999,5 | 俞汝勤 |
1999,5-2003,4 | 王柯敏 | 2003,4-2005,7 | 谷士文 |
2005,7-2011,9 | 钟志华 | 2011,9-至今 | 赵跃宇 |
名誉校长
周光召(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
师资力量
队伍构成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始终坚持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现有教职工46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0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具博士学位人数比例为63%,具有研究生学位人数比例为89%,具有一年以上出国研修经历的占39%,45岁以下的教师队伍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2%。拥有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6名,“长江学者”21人,“长江学者成就奖”1人,“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1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1人(含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9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7个,湖南省“芙蓉学者”19人,长沙市“313计划”人才11人。
学科设置
学校设有23个院]系,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其中具有博士生招生权的学院达到18个,拥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0个专业学位授权,66个本科招生专业,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国家级科研基地;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国际贸易学、分析化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湖南省重点学科18个(凝聚态物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于2013年1月29日公布。本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于2002年首次开展,至今已完成三轮评估。我校参评学科评估情况如下:
本次学科评估,我校共有27个一级学科参评。其中人文社科类8个,理学4个,工学13个,管理学1个,艺术学1个。本次学科评估,我校排名进入前20位(含第20位)的一级学科16个,其中进入前10位(含第10位)的一级学科4个:土木工程(6)、机械工程(6)、环境科学与工程(8)、建筑学(9)。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
学科名称 | 排名 | 学科名称 | 排名 |
---|---|---|---|
机械工程 | 6 | 统计学 | 20 |
土木工程 | 6 | 中国史 | 2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8 | 法学 | 21 |
建筑学 | 9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21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1 | 软件工程 | 23 |
应用经济学 | 12 | 考古学 | 24 |
工商管理 | 12 | 生物医学工程 | 26 |
化学 | 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6 |
设计学 | 13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7 |
电气工程 | 13 | 数学 | 28 |
城乡规划学 | 15 | 物理学 | 28 |
新闻传播学 | 16 | 体育学 | 35 |
外国语言文学 | 17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1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9 |
办学成果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本科生20600余人,研究生13000余人。
校徽学校发挥基础好、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在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的同时,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60余个部、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余个国家和部、省级科研机构。已形成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机械制造与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及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科技集团力量,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会计学等都是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000年起近十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其中,200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大奖项目6项,为全国高校第一。2006年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国防预研等纵向科研项目20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300余项,科技活动经费总计超过25亿元。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3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湖南大学承担了国家级“长株潭两型社会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大课题研究,开始启动绿色指标、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等系列课题,并在“两型社会”建设标准与战略实现、“两型社会”资源和环境建设管理创新、“两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创新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2009年,教育部依托湖南大学为主任单位,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为副主任单位成立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模式进行管理。2010年,总投资为7.2亿元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落户学校;“一流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的大学科技园,成为湖南省首家跻身国家级行列的高校科技园。湖南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重要贡献。
科研机构
国家级(含国家“111计划”):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大学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学与生命分析化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化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
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
国家级司法鉴定中心
中德环境研究中心
中加能源环境生态中心
车辆与交通安全先进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级示范教学中心
中意工业设计中心
电力驱动与伺服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
国家保密学院长沙分基地
教育部:
先进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
输变电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安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力推进与伺服传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种装备先进设计技术与仿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视觉控制技术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部输变电研究生创新基地
湖南省:
湖湘文化研究基地
湖南省分子模拟中心
湖南省廉政研究基地
湖南省WTO研究基地
湖南省计算技术研究所
系统科学管理工程研究所
湖南省统战理论研究基
湖南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
湖南省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
湖南省汽车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湖南省检察理论研究基地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
环境生物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桥梁抗风及新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物流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先进材料制备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院暨依法治省领导办基地
湖南大学湖南律师教育学院基地
湖南省结构损伤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检测中心
生物纳米与分子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喷射沉积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先进电力电子与电机技术重点实验室
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数学湖南省重点建设实验室
湖南省电气科学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
基本简介
湖南大学湖南大学(简称湖大)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前临“漫江碧透”的湘江水,后倚“万山红遍”的岳麓山;校园内幽静典雅,景色怡人;岳麓山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湘江水滔滔北去,百舸争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相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来为求学治学佳境。学校总占地面积13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9万平方米,学校藏书590余万册,其中中外文数字资源57720.7GB。
湖南大学前身可溯源至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湖南大学,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这方育人圣土培养了难以胜数的经世致用之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第一位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魏源,第一位办洋务筹建现代工厂的曾国藩,第一位筹建海军并着力保卫与开发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旧民主主义革命领袖蔡锷,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第一位到达南极的中国人张逢铿,银河巨型计算机设计者慈云桂等,都曾是这里的学子。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曾几度寓居岳麓书院,偕同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湖南大学、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直属教育部。
如今的湖南大学是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人文学科独具浓厚文化背景、经济管理学科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又是中央部属高校,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立项重点建设大学,同时也是“卓越研究生生源合作协议”高校成员之一和“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联盟”高校成员之一,列入国家“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名校”。
知名校友
湖南大学总揽:经过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年弦歌的薪火传递,为国家近代当代输送了大批的可用之才,涌现出众多知名校友。“中兴将相”,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举足轻重的近代洋务运动领袖,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各领风骚”,培养出一位位近代民主革命领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土木三强”,执掌着百分之八十中南六省土木建筑中层以上干部席位;“财经黄埔”,涌现了一千多名大小行长,执掌着中国金融产业的三分之一的天下,鼎盛时期,中国农业银行在全国17个省的分行行长全部出自这里,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有两位董事长出自湖南大学,分别是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蒋超良和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校长现象”,在现任全国各大重点高校的一把手中有30余位是湖大骄子。
界别 | 姓名 | 简介 |
政军界 | 蔡锷 | 近代军事家,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四川督军兼省长 |
黄兴 | 大元帅,中华民国陆军,部部长,行政院院长 | |
方鼎英 | 黄埔军校代校长兼教育长 | |
熊希龄 | 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 | |
范源濂 | 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 | |
程潜 | 国民政府陆军上将。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原北伐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军委会参谋总长、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湖南省主席。 | |
毛泽东 |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伟大领袖 | |
谢觉哉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 |
曹典球 | 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湖南大学校长,湘雅医院,董事长 | |
甘泗淇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
周良柱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 | |
慈云桂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计算机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银河”巨型计算机总设计师。 | |
熊清泉 | 原湖南省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 |
周小舟 | 原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原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 | |
令,计划,彭清华 | 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 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区人大主任 | |
周本顺 | 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共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 | |
傅自应 | 原商务部副部长,现任江苏省副省长 | |
高锦屏 |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
吴向东 |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 | |
李慎明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 |
田进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 |
李光,强 | 武警水电指挥部,主任 | |
蒋作斌 | 湖南省人大委员会副主任 | |
李薇薇 | 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 |
高峰 | 云南省副省长,无党派人士 | |
彭祥松 | 辽宁省副省长,辽宁省政协副主席 | |
洪毅 |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正部级,),原中共甘肃,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 | |
张骥 | 广州市副市长 | |
学术界 | 杨树达 |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
周凤九 | 著名,公路工程,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首任理事长,交通部公路局副局长 | |
周福霖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马克俭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周长霖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柳士英 | 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先驱,原湖南大学校长 | |
刘敦桢 |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 | |
陈耀祖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姚绍福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陈希孺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慈云桂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陈荣悌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陈星旦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李薰 |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 |
姚守拙 | 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 |
俞汝勤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吕振羽 |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代史,学家 | |
刘筠 |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著名鱼类,发育生物学,家 | |
钟志华 |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湖南大学校长,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科协主席 | |
周绪红 | 兰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程技术学部委员 | |
赵跃宇 | 湖南大学校长,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 |
成会明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 | |
周小舟 | 中国科学院原中南分院副院长 | |
陈立东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 | |
胡文平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所博士生导师 | |
胡安荣 | 美国阿波罗探月飞船设计师 | |
陈同祥 | 神舟系列飞船,主任设计师 | |
杨小凯 | 著名经济学家,华人距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人 | |
王柯敏 |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原湖南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 |
彭国甫 | 湖南省科技厅厅长,原,湘潭大学,党委书记 | |
聂建国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工程结构工程与振动实验室主任 | |
吴建宏 |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数学理论家,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 |
赵争鸣 | 清华大学教授,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何人可 |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主席 | |
伍海华 |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湖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青岛啤酒,独立董事 | |
高敏 | 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专家,教育系统,全国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
张逢铿 | 登上南极的第一个中国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南纬77°44′、西经126°38′处定名为“张氏峰”,获得美国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和奖状。 | |
黄学东 | 微软总部产品研发部总经理,微软研究院,语音技术,组项目主持人 | |
李子青 | 微软亚洲研究院,形象计算组,项目负责人 | |
张一沂 | 原湖南大学法语系副主任,荣获法国国家一级,荣誉勋章 | |
李元元 | 吉林大学校长 | |
陈春阳 |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 |
周良柱 | 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 | |
孙逢春 |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 |
王守法 |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 |
樊行健 |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 | |
李达 | 原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 | |
王善平 |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 |
庾建设 | 广州大学,校长 | |
张湘伟 | 广东工业大学,校长 | |
罗胜联 | 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 | |
王耀中 | 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 |
张建仁 |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 | |
王汉青 | 湖南工业大学,校长 | |
张昌凡 | 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 |
谷正气 | 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 |
孙培雷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校长 | |
王麓荪 | 著名中文教育家,曾在湖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思想家王船山,嫡孙,) | |
商界 | 范旭东 | 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
肖钢 | 中国银行董事长,原,中央人民银行,副行长 | |
官庆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党组成员,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中建设计集团董事长 | |
蒋超良 | 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原国家开发银行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行长,原中国交通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原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 | |
许罗德 | 中国银联,总裁 | |
易都佑 | 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理 | |
熊晓鸽 | IDG亚洲区总裁,全球副总裁,创始合作伙伴。IDG资本副董事长。“赢在中国”栏目策划人、北京网尚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 | |
任晓常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 |
李开国 |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副院长) | |
倪正东 | 清科集团,的创始人,CEO兼总裁 | |
向,文波 | 三一重工总裁 | |
赵想章 |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 | |
王伟 | 宇通集团·,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 | |
廖朝华 |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交第二公路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 |
欧阳洁 | 东风公司,副总经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 | |
荣秀丽 | 天宇朗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裁 | |
黄智勇 | 阿科普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 |
田劲 | 美国,晨星,公司亚太区总裁,晨星资讯亚太区总裁 | |
薛向东 | 东华集团,总裁 | |
傅军 | 新华联集团,总裁 | |
马正武 | 中国诚通,控股公司,董事长 | |
李凡聪 | 裕鲁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 |
胡野碧 | 博大国际有限公司(,投资银行,)董事会主席 | |
潘向东 |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
王恒 |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CIO(,首席信息官,) | |
邓树兴 | 深圳市艾贝特,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 |
曾献兵 | 常德卷烟厂,厂长兼党委书记 | |
高凤有 | 现代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原,金杯汽车,贸易公司总经理 | |
王振江 | 富春东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
石乐明 |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 |
张文魁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 |
赵小刚 |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 |
韩德宏 | 深圳市水务集团总经理 | |
陈学荣 | 华欧国际董事长,湘财证券,董事长,总裁 | |
肖伟 | 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副总裁 | |
周跃宏 | 长沙,九芝堂(集团)有限公司公司董事 | |
袁定江 | 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 | |
龚云华 | 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 | |
吴敏文 | 原世纪证券总裁,党委书记,中国最年轻的,券商,CEO,北京盛世景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 |
黄国宣 | 广东交通,实业投资,公司董事长 | |
郭伟华 |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经理 | |
李光辉 | 大连口岸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思博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海大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大连海事大学客座教授 | |
汤世生 | 中国信达信托投资公司副总裁兼宏源信托(现宏源证券)董事长。原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筹备组负责人、副总裁,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 | |
黄勇 |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总裁 | |
陈和生 | 原中国,磨料,磨具,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
王新友 | 上海东江集团总裁,原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理事、上海市湖南商会常务副会长 | |
唐红 | 江苏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生导师 | |
陈保民 | 湖南,武陵源,茶籽,油,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 |
张钧 | 业之峰,装饰集团董事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 | |
韦光 | 深圳市深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
人才培养
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
为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稳步推进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实施了“两班四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李达实验班:学校每年从新生中选拔100名同学进入李达实验班学习。分李达自然科学实验班,李达社会科学实验班、李达人文科学实验班。实验班实行“2+2”的培养模式,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三年级进入宽口径专业教育;实行淘汰制,一年后考核不合格者淘汰至原专业学生班;两年后,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在相应学科门类中选择专业;保送研究生比例为合格学生的50%。
湖南大学本硕连读班:为了适应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缩短优秀人才的培养周期,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激励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该校在土木工程、化学、车辆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四个本科专业实行本-硕连读培养。对于第一志愿报考土木工程、化学、车辆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且高考成绩位于前列的考生,择优选拔100名(每个专业不超过25人)考生实行本-硕连读学制。
大学生创新训练[SIT]计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本科生及早参与科研训练、接触社会实际、锻炼创业才干,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与创新训练(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SIT])计划,已形成国家、省、校级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在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测控技术与仪表四个专业实施。
“访学”计划:即“第二校园经历计划”。与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等高校合作,互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对方优势专业学习一年,实现校际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教育经历。
士英计划: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加强优秀学生本科、硕士阶段的贯通培养,推行“士英计划”。以湖南大学原校长、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家柳士英先生的名字命名。在本科第五学期(五年制第七学期)选拔部分优秀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选拔人数不超过学生所在年级当年实际招生人数的3%),进入导师科研团队,提前科研实践和创新体验。学生原则上在第七学期(五年制为第九学期)直接推荐为校内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本科生
学校每年面向全国招收5000名左右普通本科生,在新生中将推行以下培养教育举措:实行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允许学生提前一年或推迟两年毕业;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在学院或导师指导下选课,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允许优秀学生或确有某方面专长的学生申请转专业;允许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申请修读第二专业和辅修专业;高考直录取100名优秀新生进入本硕连读班;入校新生选拔100名优秀进入李达实验班;150万专项经费直接资助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亿元项目打造大学生创新平台。
“千年学府”继承了“爱国务实”的教育传统,坚持培养"经世致用之才”,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好,历届毕业生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居湖南省高校第一。各层次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强,深受招生单位和导师的欢迎。首届全国10名优秀发明企业家中,有2人是湖南大学的毕业生;1999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基础性研究一等奖及高新技术开发一等奖的获得者中,均有1名湖南大学的毕业生。
研究生
湖南大学早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湖南大学原工科研究所矿业部就开始招收研究生。自一九七八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共招收数以万计的研究生,并致力于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一贯坚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始终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2000年11月,湖南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成为全国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56所研究生院之一。经过长年的发展和“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建设和近几年加大学科建设的自我投入,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12年在籍研究生近12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3000人,硕士研究生近9000余人,在校研究生除积极参加所在学科、专业的科研课题研究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组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竞赛,并多次获奖,已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留学生
湖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1998年,[2009年与]外国语学院合并成立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学院教学软硬件条件达到一流水平,并蝉联“全国十佳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称号。留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38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涵盖所有专业大类,学历层次包括博士、硕士、本科和进修生。学院拥有包括一批资深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内的任课老师百余人,含外籍教师15人,其中85%以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开设各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18个。2011年3月,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中南地区设立的首个“国字号”出国留学培训基地落户湖大,进一步有力促进了学校留学事业发展。
院系设置
学院 | 专业名称 | ||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含,中外合作办学,) |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 工程管理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 | 建筑学 | 景观学 |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 |
城市规划 | |||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工程力学 | 工程结构分析 |
热能与动力工程 | 车辆工程 | 工业工程 | |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 工业设计,(艺术学位) | 工业设计 |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含中外合作办学) | 电子商务 | 市场营销 |
会计学(含中外合作办学) | 财务管理,(金融工程) | 财务管理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工程) | |||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含中外合作办学) | 自动化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湖南大学信息科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数字媒体技术 | 软件工程 |
通信工程 | 信息安全 | 物联网工程 | |
智能科学与技术 | |||
湖南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 信息安全(保密管理) | ||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含理科基地)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应用化学 |
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应用物理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
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 | 英语 | 日语 | |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 | 金融学 | 保险学 | 统计学 |
金融学(金融工程) | |||
湖南大学法学院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行政管理 | 法学 |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财政学 |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 广播电视编导,(,媒体创意,) | 新闻学 | 广告学 |
广播电视编导(编导)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表演 | |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 历史学 | ||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 | 生物技术 | 生物医学工程 |
校园文化
校歌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
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
楚材蔚起奋志安壤,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湖南大学校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省立湖南大学时期。为湖南大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胡庶华先生(从1932年至1949年三任湖大校长)作词,由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音乐家、将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第一人萧有梅先生作曲。作为学堂音乐的产物,歌曲本身运用文言文作词,配以大气磅礴的旋律,气势浑宏;倡导继承传统、兼顾欧美之长,表达了一代有识之士的强国主张和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校训
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德传》。1917年岳麓书院改制时期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时,校长宾步程先生提出;其撰写“实事求是”匾至今仍悬挂在岳麓书院讲堂。作为校训,充分体现学校教育传统和治学理念;也是千百年来,岳麓书院奉行的“务实”“经世致用”精神的集中体现。毛泽东曾数度寄居于岳麓书院,当时书院内的“实事求是”匾对其产生了影响,“实事求是”后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敢为人先”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岳麓书院又是湖湘文化的摇篮;将其列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对优秀传统的承扬。湖南大学的所在地长沙市,曾经评选过“长沙精神”,最终“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入选。
校风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博学 即“博于问学”:要求师生在治学上广播、深远;也是岳麓书院“博学之,审问之”的教学特色。
睿思 即“明于睿思”:要求师生达到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开放性;也是岳麓书院教学传统中中思 考的特色和要求。
勤勉 即“学而不厌”:提倡学生有勤奋刻苦的奋发精神,要求教师潜心学术,乐于奉献;也是岳麓书院学规的主要要求。致知 即“格物致知”:要求师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达到“明德”“明理”的目的;也是岳麓书院“务实行”“重实践”的治学传统和湖湘文化“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特色。
校徽
以创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上门为中心,
以葱郁翠流的岳麓山为背景,象征着湖南大学这所“千年学府”,千余年来始终兴学不衰,弦歌相续。中心圆的上方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湖南大学”校名手迹,下方为湖南大学的英文字母。正下方的飘带上两组数字“976”、“1926”,分别为岳麓书院诞生时间和湖南大学正式定名时间。两侧共计十四瓣枫叶,代表当时(即1986年)湖南大学设立的14个系。
文化传统
湖南大学学校在教学上保持和发扬“重基础、重质量、严管理”的传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具有“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特色。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理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1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国家优秀博士论文4篇。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480余项。通过稳定本科招生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6万多名高级人才,其中有15名校友当选为院士。近五年学生参加挑战杯、力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TCL杯竞赛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共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900项次、1200余人次。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ACM/ICPC亚洲区区域赛金牌等。
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湖南大学,深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怀。刘少奇、华国锋、胡 耀邦、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领导同志都曾来视察工作,留下了“湘楚人才的摇篮”、“惟楚有才,今斯更盛”、“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等赞誉。他们指出: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一脉相承,有光荣的历史,又有大的发展,应该很好地加以重视,继承和发扬过去的优良传统,把湖南大学办好。为担负起发展千年学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湖南大学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弘扬岳麓书院的优秀文化传统,坚持改革创新、重点突进、强化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致力于将学校建成在国际知名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一流大学。
学校刊物
种类 | 名称 | 简介 |
学术期刊 | 《湖南大学学报(自科版)》 | 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类核心期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EI Compendex 数据库源刊,湖南省 “十佳科技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教育部首批16家“名栏”建设刊物之一,第三届“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人文社科类二等奖。 | |
《财经理论与实践》 | 以研究财经理论与实务问题为主旨的经济类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 |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湖南省 “一级科技期刊”。该刊重点刊登以计算方法论、工业控制及自动化、计算机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和科技成果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论文。 | |
校报杂志 | 《湖南大学报》 | 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由中共湖南大学委员会主办。1930年创刊,随着学校的建制调整而几度停刊、复刊,数易其名。 |
《湖大青年》 | 是共青团湖南大学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85年。湖大青年出版的校园宣传品发行范围遍及整个湖南大学,与校内多家媒体联系密切,并与全国主要高校建立了联络机制。2009年6月《湖大青年》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者当选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执行主席单位。 |
历史沿革
北宋至晚清
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建立岳麓书院。
公元1008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匾额。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访院,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史称“朱张会讲”。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极大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
公元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
湖南省请示国务院恢复湖南大学文件公元1246年,宋理宗御赐“岳麓书院”额。
公元1275年,元兵攻破潭州,岳麓书院被烧毁。
公元1286年,学政刘必大重建书院。
公元1314年,郡别驾刘安仁再次主持大修。
公元1368年,时值元末战乱,岳麓书院又毁于战火。
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重视地方官学的复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至此全国书院颓废。
公元1432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再次修复。
公元1469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
公元1494年,长沙府通判陈钢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重新办学。
公元1507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又称王阳明)来岳麓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昭示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公元1643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队进攻长沙,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公元1652年,清顺治帝曾调令:“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然已实行了数百年的书院制度,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修复书院的呼声日趋强烈。湖南巡抚彭禹峰聘请长沙府攸县县学生刘自主持岳麓教事,并未受到处罚。
公元1668年,湖南巡抚周召南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
公元1674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长沙,岳麓书院即兴即毁。
公元1684年,湖南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书院。
公元1687年,清康熙帝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
公元1733年,清雍正帝诏令岳麓为省城书院,进一步推动书院的发展。
公元1743年,清乾隆帝赐御书“道南正脉”,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
公元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书院教学改革之风。
公元1852年,太平天国军进攻长沙,岳麓书院受到战火毁坏,史称“书院毁半”,随后院长丁善庆又逐次修复。
公元1868年,湖南巡抚刘昆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建。
湖南大学清末,岳麓书院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参与创办时务学堂。
公元1897年,长沙时务学堂创立,1899年改为求实书院,1902年改为湖南省城大学堂。
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成立湖南高等学堂。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改元。教育部颁布《壬子学制》,湖南高等学堂奉令停办,工科学生按志愿送到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后更名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命迁入。
1915年,民国四年十二月《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志·建制第二》载:“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即故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编撰的《形势第一》对校址岳麓山的地势,《建制第二》对校产岳麓书院的所有建筑以及作为前身的岳麓书院的历史沿革,《揭示第四》对岳麓书院全部重要揭示,包括讲堂揭示,斋舍揭示,膳堂揭示,均详细述载和书录,作为校史和学校教育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并称:“一切仍之”。
1917年5月,杨昌济、杨树达等向湖南省政府呈文,倡议筹办湖南大学。同年,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奉令停办,并入武昌国立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迁入,接收了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的全部校产和一部分教师。
1926年,湖南工业、商业、法政三个专门学校合并,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
1937年,省立湖南大学以办学成绩全国之冠被国民政府确立为国立湖南大学。
1938年,侵华日军逼近湖南,国立湖南大学开始筹划西迁事宜。湖南省教育厅曾建议湖南大学西迁溆浦。但考虑到辰溪有火电厂,能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学校决定迁往辰溪。
1938年4月10日14时,日军飞机轰炸长沙湖南大学,当时华中、华南地区最大的湖南大学图书馆被炸毁,中外名籍荡然无存。所幸中央博物院南迁于此的珍贵文物于一周前迁运。科学馆亦被炸,该馆的仪器药品设备全部被震毁。第一、第五学生宿舍等中弹倒塌,第一院、第二院、工厂及学生二舍、四舍等处被震毁。暂居于岳麓书院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西迁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亦损失严重。国立湖南大学以英、德、法、日四种文字向中外文化界发表宣言,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取得国际间广泛的同情与支援。
9月,湖南大学选址在湘西辰溪县城对河的龙头脑,开始建造校舍。10月中旬起,湖南大学师生分批到达辰溪,在龙头垴正式开课。
1939年4月11日至1941年10月29日,日军22次轰炸辰溪龙头脑等地,湖南大学辰溪分校损失严重,艰难办学。
1941年4月18日至5月7日,日机再次轰炸长沙岳麓山湖南大学本部,具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中弹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彻底炸毁。
沧桑岁月,穿越硝烟,风雪兼程,千锤百炼,成为扬名中外的著名学府。
1945年9月,抗日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告终。9月15日,第四受降区受降仪式在长沙湖南大学操场上举行。10时正,在湖南大学科学馆(现为校行政楼)举行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暨长衡地区受降长官王耀武将军和美军代表金武德接受日军第20军团司令官坂西一郎中将投降的受降仪式。
1945年10月,湖南大学迁回长沙岳麓山。
1946年,国立商学院并入。
新中国成立时期
1949年9月,国立湖南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任命李达为湖南大学校长。同年,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等校并入,组成文艺、社会科学、教育、财经、自然科学、工程、农业等7个学院、25个系,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湖南省最高学府。
1950年8月20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奉命撤销,改为工科专门学校,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在原址成立。但之前一些调整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了。湖南大学的各专业系科去向如下:
1950年4月,教育学院音乐系和音乐专修科师生调往武汉中原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院系调整后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工程学院水利系师生调往武汉大学。
1951年3月,农业学院调出与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组成湖南农学院(即湖南农业大学)。
1952年10月,工程学院矿冶系和矿冶研究所师生调往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即中南大学)。同年11月,工程学院化工系师生调往广州成立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
1953年10月前,从湖南大学调出去的各院系师生陆续离校的是: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生物,文学院的中文(部分),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等6系325名学生和13位教师,于10月2日出发,前往武汉大学。
1953年10月3日,财经学院的会计、统计、企业管理、财政金融、合作等系师生527名以及社会科学院经济系师生部分去中南财经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部分去武汉大学。文教学院的中文系、外文系(小部分)、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院的历史(部分),自然科学院的数学(部分)、物理(部分)、化学(部分)等系,师范专修科的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师生调出成立湖南师范学院(即湖南师范大学)。文教学院外文系大部分师生、历史系一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院的经济地理系大部分师生去中山大学,一部分师生去河南大学。 社会科学院的政治、法律两系师生调往武昌成立中南政法学院(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程学院的电机、机械两系师生及有关实验设备全部调往武昌成立华中工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
工程学院的土木结构组、电机系的电机组共7位教师和135名学生调往成立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
自然科学院矿化专修科师生调中南矿冶学院。师范专修科的地理师生调往成立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华南工学院(铁道系与土木系)、南昌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四川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武汉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河南大学(数理和土木系)、云南大学(铁道系与土木系)并入。
这次调整中,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湖南大学被“肢解”,只有土木建筑学科得到加强。对于一直倡导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湖南省和湖南大学而言,受到“重创”,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湖南大学赢得了
湖南大学
土木建筑学科的春天,一举奠定该学科日后在全国的顶尖地位。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并称为中国土木学科中的“三驾马车”。
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增设机械、电机、化工三系,更名为湖南工学院。
1959年,国务院批准湖南工学院恢复为湖南大学,增设文、理科,设十二个系,重新确定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发展模式。1960年,湖南大学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铁道运输三个系和部分公共课教研室分离出去,另辟校址成立长沙铁道学院(即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1962年,湖南大学中文系、生物系并入湖南师范学院(即湖南师范大学)。
1963年,上海机械学院(汽车专业)、湘潭电机学院(电机等5专业)、南京汽车制造学校(汽车专业)并入。
1964年,湖南大学再度被调整为工科大学,但保留了大量理科的教学、科研师资力量,为后来重建理科院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8年以后,在保持工科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加强了理科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文科,加快向综合性大学恢复。
200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直属于教育部的原湖南大学与直属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被誉为“财经黄埔”的原湖南财经学院合并成立新的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文科力量尤其是经济学科得到极大的增强。
学校地址
邮 编:410082
南校区地址:湖南·长沙·岳麓山
北校区地址:湖南·长沙·岳麓区·财院路
书院漫游
学府先贤
巍巍学府,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书院历经宋元明清数代,一直是儒家教育的圣地和文化学术的中心。作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一直秉承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重践履、务实行的优良学风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爱国精神。宽广的胸怀不断吸纳朱熹、张栻、王阳明、王文清、周敦颐、王先谦、梁启超等一大批文化大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也催生了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唐才常、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陈天华、毛泽东等一大批既能创造思想又能推动历史进程的人。
湖南大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湖湘地域的人文传统、学术思想、人才培养、文化特色以及精神象征的最鲜明、最集中的代表和写照。 湖湘文化中最有成就、最有特色之处就是在一千多年湖湘文化史上所涌现出的一代代知识群体,包括宋代理学派、明代心学派、明清实学派、清代汉学派等,由于他们在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勇于承担知识创新、社会道义的责任,充分发挥了知识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故而成就了一代代卓有历史贡献的人才。
岳麓书院大门上有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近代以来,湖湘地区首先涌现了以陶澍、魏源、贺长龄、贺熙龄等人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尤其是魏源的改革开放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这个知识群体里的这几个代表人物均是岳麓书院的学生,深受岳麓书院“坚定其德性,明习于时务”的思想影响。
近代湖湘的第二个知识群体是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刘蓉、曾国荃、刘长佑的湘军集团和洋务运动的首领,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政治人物。而这个集团的上述代表人物,又无一例外地是岳麓书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深受岳麓书院“有体有用之学”、“义理经济之学”的影响。
近代湖湘的第三个知识群体是谭嗣同、唐才常、沈荩、熊希龄为代表的维新变法人才集团,以及黄兴、蔡锷、陈天华、程潜等人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人才集团,这个知识群体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而这批人物大多又与岳麓书院以及改制后的学堂有着密切的学脉关系。
近代湖湘的第四个知识群体是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等早期共产主义者,他们以自己的思想与实践为人民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们也同样深受岳麓书院的文化教育的影响。这个知识群体的精神导师就是岳麓书院的学生杨昌济,青年毛泽东曾寓居岳麓书院多次,深受“实事求是”校训影响,蔡和森、邓中夏还是书院改制后的高等师范的学生,李达后来担任了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大学首任校长。
书院现状
“千年学府,弦歌不绝”。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仍然在进行高等教育。书院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研究特色和研究成就突出的科研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9人。书院现有历史学、哲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硕士授予专业9个。其中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专门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涵盖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中国哲学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中国书院博物馆。其专门史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9年开始,岳麓书院面向全国招收历史学本科生,使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
如今的岳麓书院宋明理学、中国书院史、湖湘文化史、中国礼制史的研究水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致力于建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中国书院研究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校容校貌
建筑文化
湖南大学校园依山而建,经历了一个由岳麓山向东慢慢扩展到湘江边的过程。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后,在其原址上成立的各个学校大多仍以原来的书院建筑为校舍。岳麓书院的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构,以黑白色调为主,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创立,开始在书院周围兴建新的教学设施。
明清建筑群
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现存主要建筑是明清遗构。上世纪以来,经过几次大修,一些毁于战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岳麓书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并先后恢复重建设了延宾馆、文昌阁、崇圣祠、明伦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张轼、王船山、罗典等的六大专祠建筑原貌,清代书院中的园林和书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复。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书院建筑群。
近代建筑群
岳麓书院学规石刻湖南大学建立之初,以岳麓书院为一院,同时开始在书院周围兴建新的教学建筑,包括二院、科学馆、图书馆、工程馆、大礼堂、办公楼、静一斋、学生一、二、三、四舍等,均为中国近代建筑大师蔡泽奉、柳士英、刘敦桢等设计,其中尤以柳士英的作品为最多。这些建筑外形古朴典雅,有明显的文人建筑气质,强调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尤其是圆形、曲线在这些建筑中的运用,体现了“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设计思想,以致人们称之为“柳氏圆圈”。在长沙市公布的第一批35处近现代保护建筑中,湖南大学就有5处,包括老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工程馆、二院(现物理实验楼);在第二批21处近现代保护建筑中,有七舍、原一舍(现九舍)、胜利斋三处。
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
学科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迄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湖南大学的土木学科全国闻名,尤其在交通土木建筑方面,与清华、同济、西南交大等学校分庭抗礼,雄踞一方。其下属学科“结构工程”曾在200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桥梁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也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由学科带头人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肖岩教授发起的“中美结构工程合作研讨会”,得到了中美两国的共同资助,使学院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化学化工
化学化工也是湖南大学十分具有优势的学科,在2002年教育部学科排名中,湖南大学的化学学科排名14位,2003年,化学学院的化工科排名第11位,其中“分析化学”还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实力十分雄厚,已形成了理工结合,化学生物、材料学科交叉,化学化工理工融合,传统学科与前沿学科交互渗透的良好局面。现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技术4个本科专业,而且化学专业还是国家第三批特色专业。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是国家级特色学科,车辆工程学科还是国家立项的“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湖南省重点学科。该专业在汽车设计与制造工程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汽车碰撞仿真及安全性设计技术、汽车车身现代设计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学生培养方式方面,学校还根据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机械自动控制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