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校友
马永生1984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1987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部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总地质师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地大武汉毕业生中第一名当选院士的校友温家宝校友来校考察演讲
高山男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6月生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石屏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85年1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同时留校任教1989年获本校博士学位1993年8月至1995年6月获洪堡奖学金资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从事研究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1999年3月被聘为长江学者计划西北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gram 科学顾问组Science Advisory Group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孙金龙1962年生1982届本科探矿工程系毕业生历任中国地质工程公司总经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现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湖南省委副书记副部级
方晓宇1976届毕业生原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务副省长2010年5月13日2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冀文林1989年毕业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物探系勘查地球物理专业大学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助理经济师现任海南省副省长
李致新国家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1985届毕业生1988年参加中日尼双跨珠穆朗玛峰并获成功李致新是唯一登顶的汉族队员也是中国地质大学第二位登上世界高峰的运动员是中国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两位登山家之一
王勇峰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队队长1984届毕业生1993年参加海峡两岸珠峰队登顶成功他和李致新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两为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
佟璐1985届毕业生1990年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汉族女性
次洛1999届毕业生1998年5月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在校大学生
高崚羽毛球运动员2004届毕业生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女双铜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女双银牌
袁复栋2005级大学生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队员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并成功登顶珠峰被选为200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高山1989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地球化学家2009年11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康学增中国地质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振华重工总裁
曾玉康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毕业于湖北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郭清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副教授2010年被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授予埃贝尔蒙奖以表彰其在高温水热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学者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下设18个学院课部在60个本科专业招生
序号 | 学院课部 | 本科专业 | 备注 |
---|---|---|---|
01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 地质学 | 国家理科基地兼有二学位2010年批准 |
地球化学 | |||
暂缓招生 |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
02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 部工科基地兼有二学位2010年批准 | |
土地资源管理 | |||
煤及煤层气工程 | 2005年批准 | ||
0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 ||
材料化学 | |||
工科引导目录 | |||
04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 ||
环境工程 | |||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 2006年批准 | ||
05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 ||
暂不招生 | |||
安全工程 | |||
地质工程 | 2010.1批准 | ||
06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与空间信息学院 | ||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 目录外专业 | ||
0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 | ||
自动化 | |||
通信工程 | |||
工业设计 | |||
0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 兼有二学位 | |
市场营销 | |||
会计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2004年批 | |||
工程管理 | 2004年批 | ||
经济学 | 兼有二学位2005年批准 | ||
统计学 | 2004年批 | ||
09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
10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 地理信息系统 | |
目录外专业 | |||
2005年批准 | |||
信息工程 | 2008年批准 | ||
11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理学院 | ||
物理学 | |||
12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 | 社会体育 | 2005年招生 |
1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目录外专业 |
宝石设计方向 | |||
14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 广播电视新闻学 | |
艺术设计 | |||
音乐学 | |||
15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 兼有二学位 2005年批准 | |
法学 | |||
公共事业管理 | |||
16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学院 | 2004年批准 | |
1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2004年批准 | |||
信息安全 | 2005年批准 | ||
18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四光学院 | 创人才培养 | 2012年设立 |
师资概况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教职员工31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博士生导师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10人含青年项目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优青科学基金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31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教授33人学校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8人2008年该校成秋明教授继赵鹏大院士之后成为荣获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矿产普查及勘探数学地质学家 赵鹏大1993 | 地质古生物学家 | 地球化学学家 | 地球化学学家 | 地球化学学家 高山2011 |
矿床学家 | 地球化学学家 | 构造地质学家 | 岩石学家 | 沉积学家 王成善2013 |
地史古生物学教学团队 | 龚一鸣 |
矿产能源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 | 王华 |
工程地质学教学团队 | 唐辉明 |
地球化学教学团队 | 张宏飞 |
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 | 马昌前 |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 | 王焰新 |
学科建设
校景
学校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纳米材料生物能源环保等新兴交叉学科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艺术硕士MFA法律硕士J.M资产评估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和工程管理硕士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9个专业工程领域2005年新增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文科博士点申报方面取得了突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排名第三海洋学科排名第五另有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二十名
级别 | 一级学科 |
---|---|
国家重点学科 | 地质学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
湖北省重点学科 | 应用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
地理学 | |
海洋科学 | |
地球物理学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土木工程 | |
水利工程 |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
公共管理 | |
设计学 |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
序号 | 学科门类代码名称 | 学科代码名称 | 自设学科代码名称 | 授权级别 | ||
1 | 02 经济学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一级学科 | ||
2 | 03 法学 | 030505 | 思想政治教育 | 二级学科 | ||
3 | 07 理学 | 0707 | 海洋科学 | 一级学科 | ||
0708 | 地球物理学 | 一级学科 | ||||
0709 | 地质学 | 0709Z1 | 宝石学 | 一级学科 | ||
0709Z2 | 地球生物学 | |||||
0709Z3 | 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 |||||
0709Z4 | 水文地质学 | |||||
4 | 08 工学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14 | 土木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15 | 水利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0818Z1 | 资源产业经济 | 一级学科 | ||
0818Z2 | 资源与环境遥感 | |||||
0818Z3 | 地学信息工程 | |||||
0818Z4 | 地质装备工程 | |||||
082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0830Z1 | 资源与环境化学 | 一级学科 | ||
0830Z2 | 环境生物与生态技术 |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5 | 12 管理学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120405 | 土地资源管理 | 二级学科 |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 ||||||
序号 | 学科门类代码名称 | 学科代码名称 | 自设学科代码名称 | 授权级别 | ||
1 | 01 哲学 | 010108 | 科学技术哲学 | 二级学科 | ||
2 | 02 经济学 | 0201 | 理论经济学 | 一级学科 | ||
0202 | 应用经济学 | 一级学科 | ||||
3 | 03 法学 | 0301 | 法学 | 一级学科 | ||
030203 |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二级学科 |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一级学科 | ||||
4 | 04 教育学 | 0401 | 教育学 | 一级学科 | ||
040203 | 应用心理学 | 二级学科 | ||||
040303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二级学科 | ||||
5 | 05 文学 | 0502 | 外国语言文学 | 一级学科 | ||
0503 | 新闻传播学 | 一级学科 | ||||
6 | 07 理学 | 0701 | 数学 | 一级学科 | ||
0702 | 物理学 | 一级学科 | ||||
0703 | 化学 | 一级学科 | ||||
0705 | 地理学 | 一级学科 | ||||
070602 |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 二级学科 | ||||
0707 | 海洋科学 | 一级学科 | ||||
0708 | 地球物理学 | 一级学科 | ||||
0709 | 地质学 | 0709Z1 | 宝石学 | 一级学科 | ||
0709Z2 | 地球生物学 | |||||
0709Z3 | 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 |||||
0709Z4 | 水文地质学 | |||||
0710 | 生物学 | 一级学科 | ||||
0712 | 科学技术史 | 一级学科 | ||||
0713 | 生态学 | 一级学科 | ||||
0714 | 统计学 | 一级学科 | ||||
7 | 08 工学 | 0802 | 机械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04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 ||||
080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11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1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0812Z1 | 信息安全 | 一级学科 | ||
0814 | 土木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15 | 水利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 | ||||
0817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一级学科 |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0818Z1 | 资源产业经济 | 一级学科 | ||
0818Z2 | 资源与环境遥感 | |||||
0818Z3 | 地学信息工程 | |||||
0818Z4 | 地质装备工程 | |||||
0820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30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0830Z1 | 资源与环境化学 | 一级学科 | ||
0830Z2 | 资源生物与生态技术 | |||||
0835 | 软件工程 | 一级学科 |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8 | 09 农学 | 0903 | 农业资源与环境 | 一级学科 | ||
9 | 12 管理学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 | ||
1202 | 工商管理 | 一级学科 | ||||
1204 | 公共管理 | 一级学科 | ||||
10 | 13 艺术学 | 1305 | 设计学 | 一级学科 |
地质学 | 地球物理学 | 土木工程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水利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海洋科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学校已建成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52门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04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学校与中国科学院9家科研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组建了科教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设立了李四光学院和地球科学菁英班致力于培养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远程继续教育学院连续多年在教育总评榜中被评为十佳网络教育学院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 古生物学 | 地史学 |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
工程地质学基础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 结晶学及矿物学 | 岩石学 |
构造地质学 | 岩土钻掘工程学 | 管理学 | 变质地质学 |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
序号 | 课程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所在学院 | 批准年份 |
1 | 地球化学 | 张宏飞 | 地学院 | 2003 |
2 | 工程地质学基础 | 唐辉明 | 工程学院 | 2003 |
3 | 机械制图 | 王巍 | 机电学院 | 2003 |
4 | 赵晶 | 数理学院 | 2003 | |
5 | 宝石学 | 袁心强 | 珠宝学院 | 2004 |
6 | 岩土钻掘工程学 | 蒋国盛 | 工程学院 | 2004 |
7 | 古生物学 | 童金南 | 地学院 | 2004 |
8 | 地理信息系统 | 吴信才 | 信工学院 | 2004 |
9 | 地球科学导论 | 黄定华 | 地学院 | 2004 |
10 | 地史学 | 龚一鸣 | 地学院 | 2005 |
11 | 矿床学 | 吕新彪 | 资源学院 | 2006 |
12 | 管理学 | 余敬 | 经管学院 | 2006 |
13 | 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 | 曹新志 | 资源学院 | 2006 |
14 | 资源信息系统 | 吴冲龙 | 资源学院 | 2006 |
15 |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 袁晏明 | 地学院 | 2006 |
16 | 岩石学 | 马昌前 | 地学院 | 2006 |
17 | 结晶学及矿物学 | 赵珊茸 | 地学院 | 2006 |
18 | 分析化学 | 赵中一 | 材化学院 | 2006 |
19 | 大学物理 | 罗中杰 | 数理学院 | 2006 |
20 | 机械设计基础 | 孙立鹏 | 机电学院 | 2006 |
21 | C语言程序设计 | 戴光明 | 计算机学院 | 2006 |
22 | 户外运动 | 杨汉 | 体育课部 | 2007 |
23 |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 徐思煌 | 资源学院 | 2007 |
24 | 构造地质学 | 曾佐勋 | 地学院 | 2007 |
25 | 水文地质学基础 | 梁杏 | 环境学院 | 2007 |
26 | 大学化学 | 金继红 | 材化学院 | 2007 |
27 |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 | 张玉芬 | 地空学院 | 2007 |
28 | VISUALC++t程序设计 | 朱莉 | 计算机学院 | 2007 |
29 | 地下水动力学 | 靳孟贵 | 环境学院 | 2007 |
30 |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 李长安 | 地学院 | 2008 |
31 | 岩体力学 | 刘佑荣 | 工程学院 | 2008 |
32 | 勘查地球化学 | 鲍征宇 | 地学院 | 2008 |
33 | 电路与电子技术(非电类) | 叶敦范 | 机电学院 | 2008 |
34 | 钻井液与岩土工程浆液 | 乌效鸣 | 工程学院 | 2008 |
35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 饶建华 | 机电学院 | 2008 |
36 | 数学建模 | 彭放 | 数理学院 | 2008 |
37 | 普通地质学 | 黄定华 | 地学院 | 2009 |
38 | 线性代数 | 李宏伟 | 数理学院 | 2009 |
39 | 油气储层地质学 | 姚光庆 | 资源学院 | 2009 |
40 | 财务管理 | 查道林 | 经管学院 | 2009 |
41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 | 王焰新 | 环境学院 | 2009 |
42 | 何明中 | 材化学院 | 2009 | |
43 | 土地管理学 | 李江风 | 资源学院 | 2010 |
44 | 市场营销学 | 严良 | 经管学院 | 2010 |
45 | 材料晶体化学 | 何涌 | 材化学院 | 2010 |
46 | 胡志红 | 外语学院 | 2010 | |
47 | 大学体育-特色课程 | 董范 | 体育课部 | 2010 |
48 | 首饰概论 | 张荣红 | 珠宝学院 | 2010 |
49 | 地质学基础 | 杨坤光 | 地学院 | 2011 |
50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陈建平 | 工程学院 | 2011 |
51 | 测量学 | 吴北平 | 信工学院 | 2011 |
52 | 基础工程学 | 黄生根 | 工程学院 | 2011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单位 | 立项部门 | 立项时间 |
基于自然景观资源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余瑞祥 | 艺媒学院 | 教育部 | 2009 |
工商管理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 严良 | 经管学院 | 教育部 | 2007 |
项目名称 | 单位 | 立项部门 | 立项时间 | |
第一批特色专业 | 地质学 | 地学院 | 教育部 | 2007 |
煤及煤层气工程 | 资源学院 | 教育部 | 2007 | |
安全工程 | 工程学院 | 教育部 | 2007 | |
第二批特色专业 | 资源勘查工程 | 资源学院 | 教育部 | 2007 |
第三批特色专业 | 地球物理学 | 地空学院 | 教育部 | 2008 |
勘查技术与工程 | 工程学院 | 教育部 | 2008 | |
第四批特色专业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 珠宝学院 | 教育部 | 2009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环境学院 | 教育部 | 2009 | |
第六批特色专业 | 地球化学 | 地学院 | 教育部 | 2010 |
环境工程 | 环境学院 | 教育部 | 2010 |
固体矿产勘查实验教学中心 | 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心 |
对外交流
截至2014年学校已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成立了由该校牵头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香港大学等十所世界知名大学组成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在地学领域开展资源共享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超过500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超过300人次学校3个项目被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工程合作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4个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实验室名称 | 类 别 | 负责人 | 成立时间 |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国土资源部重点研究实验室 | 国土资源部重点 | 胡光道 | 1994 |
国家遥感中心地壳运动与深空探测部 | 科技部 | 王焰新 | 2005 |
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唐辉明 | 2006 |
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侯书恩 | 2007 |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重点 | 姚书振 | 2007 |
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 | 唐辉明 | 2008 |
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中心 | 国土资源部 | 杨力行 | 2012 |
实验室名称 | 类 别 |
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 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
湖北省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 |
湖北省地球物质与区域资源和环境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 |
湖北省废物地质处理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 |
湖北省湖泊湿地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 湖北省重点 |
湖北省黄姜皂素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中心 |
湖北省光谱与成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工程中心 |
湖北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工程中心 | 湖北省工程中心 |
油气资源勘查研究中心 | 中匈联合环境科学与健康实验室 |
贵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 | 中美联合非开挖研究中心 |
中国地质大学珠宝检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土资源部武汉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 |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3年学校主持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研究生院
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科研项目4225项其中主持973计划2项863计划项目专题课题1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国家软科学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领域39项国家杰出科学基金1项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5项
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0余项各类专利336项学校师生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发表文章1篇在地质学国际权威期刊GEOLOGY发表文章4篇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纸质图书资料15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67个多媒体资源近60000小时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地球科学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
学术期刊
地球科学一一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EICA(Pж)CBST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美德的地球科学光盘数据库以及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湖北省优秀期刊
地质科技情报CAGeoRefPЖ收录已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是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工程地球物理类专业学术期刊
安全与环境工程本刊被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入网中国期刊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
宝石和宝石学被美国化学文摘CA等收录入编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历年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
-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录取批次 2013 669 602 535 一批 2012 586 527 468 一批 2011 595 518 441 一批 2010 582 529 496 一批 2009 577 527 501 一批 2008 575 525 502 一批
文化标识
校徽
外圆圈内上方是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中间圆形为放大镜内置地质锤和指南针显示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及久远的办学历史指明学校向综合性稳步发展的方向放大镜外围为地球经纬线不仅代表着中国地质大学与地球的亲密关系同时蕴含着地大人对实现开放型现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校名
2012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学校题写了校名温家宝总理为母校题写校名表达了对母校的赤子情怀和深情祝福寄托了对发展地质教育培育地质英才的殷切期望
校训
校训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是著名校友温家宝总理于1994年10月19日视察母校时为地大所题
艰苦朴素就是要求师生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就是求大学之真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之实
温家宝题词校歌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是电影年轻一代的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 从北京地质学院时期起新生们入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师生人人会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
歌词如下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校歌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 郝翔 |
校 长 | 王焰新 |
党委副书记 | 朱勤文 |
党委副书记 | 傅安洲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成金华 |
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 唐辉明 |
副校长 | 赖旭龙 |
副校长 | 郝芳 |
副校长 | 王华 |
副校长 | 万清祥 |
时期 | 院校长 | 上任时间 | 卸任时间 |
北京地质学院 | 刘型 | 1952年 | 1958年 |
高元贵 | 1958年 | 1976年 1972年起高元贵担任湖北地质学院革委会主任 | |
湖北地质学院 | 王焕 | 1976年 | 1980年 |
武汉地质学院 | 王鸿祯 | 1980年 | 1983年 |
赵鹏大 | 1983年 | 1988年 | |
赵鹏大 | 1994年 | 2005年 |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赵鹏大 | 1988年 | 1996年 |
殷鸿福 | 1996年 | 1997年 | |
赵鹏大 | 1997年 | 2003年兼研究生院院长 | |
张锦高 | 2003年 | 2010年 | |
王焰新 | 2011年 |
重点专业
-
国家品牌10个
-
地质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石油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环境工程 地球化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 安全工程 地球物理学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省部重点1个
-
工商管理
本科专业
-
工学25个
-
安全工程 环境工程 石油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质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测绘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土木工程 信息安全 网络工程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材料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业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理学11个
-
统计学 生物科学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质学 地球物理学 海洋科学 地理科学类 应用化学 物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文学1个
-
英语 法学2个
-
思想政治教育 法学 管理学10个
-
旅游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财务管理 会计学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 工程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学2个
-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艺术学2个
-
产品设计 音乐学
-
设施环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占地1700余亩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div>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1982年在武汉重建2001年中国地质大学获邵逸夫基金资助建设新博物馆大楼新馆总投资5000余万元于2003年落成2005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新建后的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是目前中南五省最大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也是目前中国内地高校规模最大的博物馆2006年11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为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达3万余件其中珍贵罕见的馆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体长105米体高61米的恐龙化石珍品黑龙江满洲龙化石长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的鱼龙化石之王梁氏关岭鱼龙化石面积达15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等
逸夫博物馆
地大隧道连接校园西区与北区呈为直线型全长333米净空高45米洞宽6米该隧道投资600多万元于2003年6月动工并与当年完工校区内建隧道的高校地大还属第一个此工程极大地方便了师生来往南北校区因为西区北区之间往来不用再绕行南望山地大隧道是地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条实用型通道夏天的隧道由于没有阳光直射里头特别阴凉
地大隧道
历史沿革
建校
中国地质大学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中国地质大学历史沿革
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采矿系地质组以及西北大学地质系本科3个班的学生46名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而成立北京地质学院是当时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教授等各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李四光同志在讲话中说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空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质部向你们祝贺
学校决定其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 学校行政及其他主要行政负责人是 教务长尹赞勋(兼) 副教务长张席禔李广信学校总务长陈子谷副总务长杨遵仪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据1952年11月15日统计北京地质学院有教授副教授29人讲师15人助教94人职员116人工友175人教职工总计429人在校学生1527人其中新生1188人毕业生31人
北京地质学院
1958年10月20日地质部批复同意北京地质勘探学院改名为"北京地质学院"
建院初期学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地质调查所汇聚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讲师以上的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许多人长期在上述名牌大学任教其中有16人在20世纪2040年代赴欧美深造这些学者在欧美学习到了先进的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到北京地质学院后又向来华的苏联专家学习到了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兼容并蓄结合北大清华北洋等院校地质系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校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使其能在50年代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并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决定北京地质学院新增加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陷入全面瘫痪状态1968年8月25日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接管了学校的全部工作进行大批判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等所谓的斗批改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从1969年11月15日起千余名教职工被送往江西省峡江县仁和公社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地矿农林院校为主北京地质学院为受害学校之一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
湖北地质学院
1970年9月18日国家地质总局在关于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江陵基本建设的批复中同意将拟迁往湖南石门县建校计划改为迁往湖北江陵县征地面积为江陵县城东门内约435亩地建校规模按5个系13个专业学生武汉演讲" style="float: right;" picsrc="9d82d158ccbf6c817b66b43cbe3eb13532fa4095" data-layout="right" width="530" height="322" data-imgref="4" url="http://d.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58a0d13d8f1001e94a3c130d880f7b06/9d82d158ccbf6c817b66b43cbe3eb13532fa4095.jpg" compressw="220" compressh="133" useredit="1" />2000人教职工1700人进行规划总建筑面积为86 220平方米总投资初步估计约811?4万元两年建成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此间学校形成了四点办学的格局江陵校本部教职工549人丹江五七地质队教职工231人江西五七干校教职工561人北京留守处及机工厂教职工347人
1970年春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共220名其中综合找矿专业111名金属物探专业39名石油地质专业26名工程地质专业44名分别在丹江五七地质队校办队和江陵校部借石油研究大队部分房舍进行教学
1972年8月9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成立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分院的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地质学校的教学点改为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分院9月2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江陵城东门内建校征用土地435亩国家计委地质局决定武汉地质学校暂不招生现有校舍除保证地校教职工必要的生活用房外要尽量借给地院使用 1972年学校招收地质力学和英语两个专业新生58人1973年招生274人1974年招生99人1975年招生479人1976年招生489人从19711976年招收的六届工农兵学员共计1619人 1972年底军工宣队全部撤离学校高元贵被任命为学校革委会主任教职工从湖北江陵丹江沙洋3点撤回北京学校在保证武汉教学改革的同时在北京很快就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科技情报工作
武汉地质学院
1975年学校由湖北江陵迁至湖北省府武汉市并将原武汉地质学校并入学校进入恢复重建时期 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回迁无望的形势下老院长高元贵带领新校址考察小组先后奔赴湖北省黄石大冶武昌孝感蒲圻咸宁花园广水襄樊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择优选址武汉市在国家地质总局和湖北省革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方案获准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
1974年12月18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5年4月20日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城市建设委员会批复武汉地质学院建校地址界定在武昌喻家山和南望山的南麓华中工学院以西武汉邮电科学院以东181厂以北地段学校开始第二次创业
1975年8月8日国家计委教育部电告湖北省革委会
武汉地质学院为地质方面的骨干院校该院全体教职工必须暑假全部迁汉并安排秋季对几个急需专业招进一部分新生安排好全部教职工和新招学生用房
8月中旬在郑州黄河大桥修复通车后铁道部为学院安排第一辆专列将第一批教职工直送武汉分别寄居在原武汉地校省委党校华中农学院武汉教师进修学院华中工学院地跨武汉三镇实行乌兰牧骑式的多点办学
在办学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学校边建设边招生1975年招收工农兵学员479人恢复了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矿产地质及勘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金属及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找矿地质力学探矿工程6个系7个专业1976年学校又新增应用化学系设化学分析专业招收工农兵学员489人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开始在科学技术与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恢复了高等学校新生入学考试制度学校当年招生428名1978年除恢复文革前的原有专业外又增设了地震地质班和坑探工程班当年招收新生887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先后为整风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的同志彻底平了反对文革中受冲击的干部教师落实了政策同时对所谓批清运动中受到错误伤害的一大批师生员工予以纠正赔礼道歉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建设和发展速度大大加快1976年2月29日第一栋教职工集体宿舍楼破土动工1978年6月抢建教学楼和第一栋学生宿舍楼当年9月竣工基本上解决了生活和教学用房急需到1980年基本完成了建校第一期计划工程
1986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11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为第二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武汉地质学院跻身于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列学校有权自己审核地质学和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权等
学校南迁后留京的教职工在原来留守处的基础上经治理整顿于1978年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5年9月9日地质矿产部决定将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合并成立了北京地质教育中心翟裕生教授任主任
中国地质大学
1987年11月4日国家教委下发地矿部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地质大学的批复东区大门
1987年11月7日在建校35周年的同时在武汉和北京学区同时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地质大学挂牌揭幕仪式
1988年4月9日地质矿产部就中国地质大学领导班子及4个实体做出决定同时明确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两个管理干部学院实行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实行任期制任期四年
1988年5月29日朱训校长主持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决定大学办公室1988年6月1日开始办公同时启用中国地质大学印章在京汉两地办公至此形成一所大学两地办学四个实体总部在武汉的特殊结构的联合办学新格局各实体人财物独立或相对独立可对外独立开展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而中国地质大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权益功能名誉这既涵盖各实体的权益功能名誉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的还作了新的调整中国地质大学发展成一所理工文管齐全普通成人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个层次配套的以地质类学科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88年7月2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岩石学 矿物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探矿工程5个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7年12月6日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正式跨入 211工程行列
2005年3月教育部人事司通知根据教育部党组会议纪要2004第28号关于中国地质大学不再保留总校领导班子的决定中国地质大学总校领导班子成员的职务自然免除原级别待遇不变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 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仍然以一个中国地质大学进行整体建设
2006年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签署文件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地质大学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正式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一部分
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又成功申报了第二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将学校的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特色专业
-
地球物理学
- 地球物理学 (geophysics) 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 地球物理学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ionospheric dynamo〕、极光放电〔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层顶电流系统〔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
土木工程
- 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各专业录取分数线
理科 理科 文科
2013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北京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黑龙江 吉林 辽宁 河北 河南 山东 江苏 山西 陕西 甘肃 四川 青海 湖南 湖北 江西 安徽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贵州 云南 海南 内蒙古 新疆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