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结构合理、科研能力较强、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涌现出一批刑事侦查和刑事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专家、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此外,还聘请了众多学识造诣精深、具有丰富公安实战经验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学院有专任教师333人,其中教授89人,副教授108人;具有博士学位58人,硕士学位194人。学院拥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部级津贴12人;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6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7人,公安部特聘刑侦专家1人,公安系统优秀教师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4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沈阳市优秀教师9人,沈阳市劳动模范3人。 (至2014年数据)
院系设置
学院设有刑事犯罪侦查系、公安情报学系、禁毒学系、经济犯罪侦查系、计算机犯罪侦查系、痕迹检验技术系、文件检验技术系、声像资料检验技术系、法化学系、法医学系、治安学系、公安基础教研部、法律教研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基础教研部、警察技能战术训练部、警犬技术系。有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治安学、禁毒学、公安情报学、信息安全、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和相应的定向二学位专业。另有刑事侦查、预审、技术侦察、涉外警务、计算机犯罪侦查、痕迹检验、文件检验、交通事故处理、公安图像技术、法化学等10个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
研究生专业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专业名称 学制 学位 研究方向
刑法学三年 法学硕士学位中国刑法
犯罪学
犯罪心理学
诉讼法学 三年 法学硕士学位刑事诉讼法学
行政诉讼法学
侦查学
绿洲犯罪侦查
计算机犯罪侦查
物证技术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三年 工学硕士学位 公安图像处理及图像内容识别
视听资料检验
计算机物证检验技术
法医学 三年 医学硕士学位 法医病理学
法医物证学
分析化学 三年 理学硕士学位 刑事物证分析
刑事毒物分析
军事教育训练学 三年 军事硕士学位 警务体能及警务实战技能训练
警务战术与指挥训练
法律硕士三年 法学硕士学位
本科生专业
专业名称 学制 学位 研究方向
侦查学 四年 法学学士学位刑事侦查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预审
涉外警务
行动技术
犯罪情报
治安管理
禁毒学 四年 法学学士学位
经济犯罪侦查四年 法学学士学位
信息安全 四年理学学士学位计算机犯罪侦查
刑事科学技术 四年工学学士学位痕迹检验
警犬技术 四年 法学学士学位
文件检验
公安图像技术
法化学
交通事故处理
公安视听技术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法医学 四年 医学学士学位
第二学士学位
专业名称 学制 学位
侦查学 二年 法学学士学位
刑事科学技术 二年 工学学士学位
法医学 二年 法学学士学位
在职警察培训
办学形式 层次 专业 学制 学位
脱产学历班 专业证书班 侦查学 一年
痕迹检验
文件检验
公安图像技术
法医学
函授学历班 高起本 侦查学 五年 法学学士学位
专升本 侦查学 三年 法学学士学位
刑事科学技术
岗培班 各类岗位培训 三个月
办学成果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截止目前,学院共有国家级精品课3门,省(部)级精品课19门,辽宁省教学名师3名,辽宁省专业带头人2名,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20多种教材被评为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材,还有13种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36项。 学院出版发行《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两种学术刊物。有“东北亚毒品问题研究中心”、“刑事情报研究培训中心”、“中国民俗语言与隐语行话研究所”,与公安部刑侦局联合组建了“刑事犯罪对策研究中心”,并建立了侦查、刑事科学技术等各种技术研究室11个,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公安部及辽宁省科技进步奖30项。近三年,学院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2008年学院协助地方公安机关办案1747起,出具鉴定书1683份。
60多年来,中国刑警学院已有10余万名毕业生走向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公安司法战线的各类人才。学院形成了“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被誉为“东方福尔摩斯摇篮。新的世纪,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刑事警察院校。
就业情况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直属于公安部,是培养侦查和刑事科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公安高等院校。学生入校后,统一着人民警察服装,实行警务化管理。完成学业,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合格后,根据全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国家安全、海关等部门的人才需求实际(原则上先满足生源省需求)进行全国调剂。按照国家、各省(市)及学院有关政策,组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以双向选择方式签订就业协议,办理相关手续。建院以来,该院毕业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就业率为100%。
学校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姓名 任职时间
院长: 王世全武创辰 1956.09----1966.06.
武创辰 1972.12----1984.05.
刘恒选 1984.10----1991.06.
张文清1991.06----1996.06.
周 山 1996.06----1998.09.
王彦吉 1998.09----2002.05.
王世全2003.05----至今
历任院校长
姓名 任职时间
汪金祥(兼) 1949.01----1949.12
马波生?1949.01----1950.06
叶 田 1950.06----1954.08
武创辰 1954.08----1956.09
武创辰 1972.12----1983.06
王献庆(代理) 1983.06----1984.11
翟建安 1984.07----1988.10
张文清 1988.10----1992.10
张世勤 1992.10----1996.06
王彦吉 1996.06----2002.05
王世全 2002.05----至今
学校简介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也称为中国刑警学院或刑警学院,简称中刑或者警院。学院坐落在历史名城沈阳皇姑区塔湾街83号,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校邮编为110035。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的本科高等院校。始建于1948年5月,前身是东北公安干部学校,后改为中央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198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扩建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公安本科院校,并于1982年秋季招收本科生。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的名称仍然保留,继续承担培训任务。60多年来,学院为全国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技术人才,被誉为“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东方福尔摩斯的摇篮”。如今,警院学子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中有的成为公安机关各级领导,有的成为侦查和刑事科学技术专家、骨干,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曾接见过该院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为该院题写校名;2006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公安部长周永 康同志视察学院并发表了重要讲话;2007年11月12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视察学院;2008年9月27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亲临学院参加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并作重要讲话。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公安工作、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教学、科研、办案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秉承了“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形成了“为打击犯罪熔铸利剑、系国家安危塑造警魂”的办学特色。学院正在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国际一流的刑事警察院校而不懈努力。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11年学院有各类在校生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26人,普招本科生3825人,二学位学生221人,体改生1503人,在职警察培训4000人次,另有函授生4049人。
1998年学院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设有诉讼法学、刑法学、分析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医学、军事教育训练学、法律硕士、警务硕士等8个硕士学位专业。
普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设有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和法医学等3个专业,学制2年。
2008年至今,学院参照本科专业设置招收培养“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第二学士学位”(简称“体改二学位”)学生,学制2年,目前有在校生1503人。
学院开展在职民警培训已有60多年的历史,如今仍保留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的校名,并开展在职警察培训,其中,由国家下达计划的有函授本专科、在职民警大专班和专升本学历教育;由公安部下达计划的有刑警总队长(政委)班,市(县)公安局长(政委)班,刑事技术骨干人才培训班。此外,学院还举办各类专业证书班、以及各省市公安机关委托举办的各种岗位培训班。学院在全国设立23个函授站,开展侦查学和警犬技术的本科函授教育。从2007年起,受商务部和公安部的委托,学院开始承办发展中国家警察培训工作,先后有38个国家的144名警察官员来该院接受刑侦技术的培训。
学术研究
科研概况
在公安部的关怀支持下,经过新老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中国刑警学院走出了一条结合教学服务于实践的路子,创造了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学院把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物理检测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麻醉抢劫案中新毒物检测技术研究》、《痕迹显现剂》,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毒品及易制毒品快速检验技术研究》,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书写文件相对形成时间的综合检测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电子设备中物证采集与检验关键技术研究》、《禁毒效果评估技术研究》以及《爆炸现场分析支持系统研究》、《爆炸装置及爆炸遗留物分析技术研究》等9项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及公安部重点研究项目《字迹色痕形成时间鉴定的研究》、《重点人口视听资料信息管理系统研制及检验鉴定方法的研究》等12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其中,《脑皮质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研究》、《国产圆珠笔油墨字迹书写时间鉴别》等31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的科技奖励。张晓东教授主持研究的《脑皮质损伤时间推断的法医病理学研究》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强化科研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科研管理体系,学院制定了《中国刑警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刑警学院科研成果推广及科研外协管理条例》、《中国刑警学院科研工作考核试行办法》、《中国刑警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关于科研工作量酬金的规定》等一整套科研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使科研管理工作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全院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使学院教师搞科研蔚然成风。
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公安人才,而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措施。学院制定了《中国刑警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和《中国刑警学院大学生科技活动小组管理办法》。学院已审批了25项大学生科研立项,组建了13个大学生科技活动小组。学院采取措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教师为学生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吸收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科研立项,提倡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在研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06年度和2007年度公安部公安院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奖评审中,学院有93名大学生获得奖励。
学院在科研工作中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每年学院审批的院级科研项目近20项。随着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使用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院除了资助学院级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和科研工作量酬金等项目外,还设立了博士学历教师科研启动资金和教学研究项目资助经费。同时学院加大向外争取科研经费的力度,除公安部外,还积极与省、市科技管理部门及其他地方公安机关和企业联合,使科研立项、投资、鉴定、报奖工作多方位、多层次展开。学院积极贯彻科技强警战略方针,在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狠抓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警力。学院有16项科研成果被列为公安部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根据公安院校的实际,学院将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和学科建设上,并将科研新成果及时加进教学内容,编入教材,使学生在校期间尽早掌握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学院科技成果推广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将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办案工作。学院一直把办理各种刑事鉴定检验案件作为加强学院教学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为公安实战服务的重要途径,近三年平均每年办理各种案件1000多起。这些案件大都是当地公检法机关无法解决的重特大疑难案件或影响较大、争议较大的案件,学院及时地为地方公检法机关解决了技术难题,使这些案件得以侦破。在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办案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又能从事刑事技术术鉴定和侦查破案的专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精湛的破案技术,使学院在成为“人民卫士的摇篮”的同时,也赢得了全国公检法单位的赞誉和认可。
学术交流
为适应公安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学院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丹麦、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高等学校和警察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都举办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学院从2004年起与英国奥斯特大学联合开展2+1+1留学项目,培养双学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2008年又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开展了双学士的留学项目。学院在国际警察教育和训练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
校容校貌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院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辽宁省花园式单位。学院建有模拟犯罪现场教学中心、查缉战术训练场、刑事科学技术实验室和法医学、法化学实验室,配备了各种功能齐全的理化检测仪器与设备。此外,还建有计算机广场、语音室、图书馆、泅渡馆、田径体育场、室内射击场及篮、排、羽毛球综合训练馆等,并在全国建立了30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历史沿革
学校始建于1948年5月,前身是东北公安干部学校,后改为中央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公安部人民警察干部学校,1981年11月扩建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学院为全国政法机关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技术人才,学院被誉为“东方福尔摩斯的摇篮”
文化传统
办学模式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办学模式,取得丰硕的“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截止2011年底,学院共有国家级精品课5门,省(部)级精品课25门,省级示范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优秀教材1种,辽宁省专业带头人4名,国家级规划教材18种,省(部)级精品(优秀)教材24种等成果。
办学方针
学院坚持政治建校和从严治校的方针,实行警务化管理,学生入学进行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在校期间除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外,还要掌握射击、驾驶、查缉、擒拿格斗等警体实战技能,教学训练紧贴公安实战,坚持把学生培养成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人民卫士。
校友文化
学院组建了数十个学生社团和兴趣俱乐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其中大学生警乐团、舞蹈团、合唱团、话剧团、书画社等多次在辽宁省乃至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奖。
期刊杂志
学院出版发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两种学术刊物。其中,《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报》是全国公安系统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刑事警察》杂志已成为宣传公安工作方针政策、开展专项斗争、打击犯罪的社科类核心刊物,是广大民警喜闻乐见的期刊。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刑警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经公安部批准,1983年7月创刊。1993年1月由国家科委批准(〔93〕国科发信字015号),属自然科学版,季刊,16开本,64页。现任主编:金玉学;副主编:于捷年、赵康。在公、检、法、保卫系统内部发行。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是以反映和介绍侦查、刑事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推广交流刑事侦查、刑事技术科研信息为特色的学术理论刊物。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竭诚为公安现实斗争服务、为公安教育和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其庄重、严肃的学术面貌受到出版管理部门及同行的赞誉。《中国刑警学院学报》现设置的栏目具有鲜明的中国刑警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符合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刊登的文章学术水平高,以能及时反映刑事侦查、刑事技术领域的研究动态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创刊二十年多来,共编印了近百期,发表学术论文三千余篇,发行近二十五万册。对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院徽
中国刑警学院院徽中国刑警学院院徽主体为圆形,圆边处标有中英文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字样,圆内由国际刑警标志和书本组合而成。
国际刑警标志经中国刑事警察杂志几年的推介,已被全国刑警和公安机关所认同并普遍使用。例如,上海、北京等市公安局、黑龙江、山东、山西等绝大多数省公安机关刑侦部门将此图案确定为本地区刑警徽章,或以各种形式使用本徽章。客观地说,该徽章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刑警的共同标志,全国各地的刑警普遍习惯地将这个徽记称为“刑警标志”。
中国刑警学院作为中国刑侦系统的一部分,应与全国刑侦部门保持标志主体特征的一致性。
该“刑警标志”具有公认的关于“执法”、“警察”等概念的国际性审美特质和警察职业性特点。将其作为中国刑警学院校徽的主要构成因素,更有利于国际警察部门、院校以及警察个人之间交往的认同。
中国刑警学院院徽中的书本,寓意汲取知识、教书育人、培养人才;1949为学院建校时间。
该徽章采用各国警察以及刑警通用的深蓝色为基本色调,以象征公正严明的天蓝色为背景色,既有时代感,又给人以大气、沉稳、庄重的印象。
院旗
中国刑警学院院旗院旗以红色为背景,上面附有院徽标志和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字样。
院训
忠诚、求是、团结、奋进
院歌
《盾牌的光荣》
童年的偶像,是除暴安良的好汉。
少年的迷恋,是英雄虎胆的神探。
今天长大了,我选择了橄榄绿,
当一名共和国的刑事警官。
知识的光芒燃亮我们的智慧,
实践的风雨培育我们的勇敢。
为了破获狡猾与凶残,我们磨砺刀锋千锤百炼。
中国刑警学院院歌啊!警院——人民卫士的摇篮。
我们是吉祥之星,照耀天下长治久安。
童年的偶像,是除暴安良的好汉。
少年的迷恋,是英雄虎胆的神探。
今天长大了,我选择了橄榄绿,
当一名共和国的刑事警官。
盾牌的光荣闪烁我们的忠诚,
国徽的嘱托担在我们的双肩。征途何惧危难与艰险,我们抛洒血汗无悔无怨。
啊!警院——人民卫士的摇篮。
我们是吉祥之星,照耀天下长治久安。
相关新闻
中国刑警学院在东莞松山湖设科研孵化中心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科研孵化中心在松山湖揭牌2014年1月14日,中国刑警学院科研孵化中心揭牌仪式在松山湖举行。该中心由中国刑警学院与广东东穗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作为科技强警的重要平台,该中心将通过“政、产、学、研”多方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
中国刑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世全,东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严小康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该中心正式揭牌启动后,就召开了电子数据科研孵化交流会。来自东莞、中山等地公安和检察机关的办案能手,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网络犯罪侦查系的专家一道,共同研讨刑侦、办案的最新电子数据科研成果。
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网络犯罪侦查系主任秦玉海介绍,由该系主导研发的文件恢复技术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数据库恢复技术、视频碎片恢复技术、光盘取证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与会的办案部门和国内专家表示,这些科研技术如能通过孵化中心成功转化,将极大地提升刑事侦查技术水平。
分管刑侦的东莞市公安局副局长李灼华也高度肯定了孵化中心的实战应用前景。他说,通过技术转化和实战应用,公安部门借助该中心的成果,能够提高侦查办案效率,提高打击犯罪的精确度。他希望东莞警方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到该中心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提高刑侦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