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广东 广州美术学院
性质类别:艺术类
通讯地址: 大学城校区
地址: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168号
邮政编码: 510006
联系电话: 020―84017740
电子邮箱: zsb@gzarts.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gzarts.edu.cn/2012/
学院简介
广州美术学院是广东省所属的一所美术与设计系科设置齐全的高等美术学[1][2]府,始建于1953年秋,其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华南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专的美术专业调整合并而成,原址在湖北武昌,1958年迁至广州,同年8月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1969年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2月恢复广州美术学院原有建制,并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1982年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6年招收继续教育学生。1987年开始招收外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学生。 广州美术学院始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力和应变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美术人才、设计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学院现已建成美术与设计两大学科体系。本科教育有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动画、摄影、服装设计与工程、工业设计、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等9个专业,24个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有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和艺术学三个硕士点,50多个研究方向。我院美术学、设计艺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绘画、艺术设计为广东省名牌专业;水彩、中国古典绘画临摹、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构成学为省级重点课程;水彩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下设造型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美术教育系。造型艺术学院设有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美术史系等5个系;设计学院下设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装潢艺术设计系、数码艺术设计系、服装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设计艺术学系、染织艺术设计教研室、家具艺术设计教研室、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等10个系(室)。学院还设有美术研究所,所属美术研究室共8个:岭南画派研究室、设计学研究室、美术教育研究室、美术学研究室、关山月研究室、黎雄才研究室、胡一川研究室、书法篆刻研究室;设有《美术学报》编辑部;设有产、学、研结合的“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公司”。
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16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123人,讲师126人。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生、继续教育学生以及非学历教育的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培训生等。学院现有学生 7200人,其中在校硕士生357人,普通本科生4608人,继续教育学院2235人。 学院现已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大学城校区是主校区,占地面积414亩,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室21间,为本科教育基地。充足的实验室及技术先进的配套设施,不仅满足了实验教学的需要,而且为开展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昌岗校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7.29万平方米,为研究生培养及继续教育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教育和学术交流。迄今为止,我校已与英国、意大利、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泰国、韩国、日本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艺术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交流和学习,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交流或从事学术研究,聘请来自以上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专家来我校执教、讲学和开展项目合作。
经过58年的发展,我校形成了“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需求,以产学研相结合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主动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艺术类大学”的目标前进。[1]
1953年秋,文化部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宏观布局,整合中南文艺学院(湖北)、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广东)和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广西)三地三校的美术系(科),创立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初始建制——"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址武昌)。国务院任命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党组书记的胡一川为校长,杨秋人、阳太阳、关山月为副校长。[2]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址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1978年,我院国、油、版、雕、工艺等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首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之一。2004年开始举办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华南地区唯一的艺术硕士(MFA)专业硕士学位培养试点单位。
1986年,我院获准招收继续教育学生;1987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学生。2004年,我院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基地"。
2004年9月,我院本科教育全部迁入广州大学城,从而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院先后有"中国画"和"工业设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雕塑"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水彩画"、"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构成学"和"古典国画临摹"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美术教育系被确定为国家教委(现教育部)试点单位。学科目录调整之后的2003年,美术学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学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水彩画"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2.学术渊源与传承
就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言之,在粤从事过美术教育的艺术家都历史地成为了我院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资源:高剑父、李铁夫、冯钢百、方人定、丁衍庸、倪贻德、李金发、陈之佛、马采、关良、庞薰琹、胡根天、李桦、赖少其、邓白、黄少强、黄君璧、赵浩公、卢振寰、王益论、赵蕴修、黄笃维等。
我院创建之初,是以广东、湖北和广西三地的美术教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的一批优秀毕业生为师资主体。骨干教师中既有接受过鲁迅先生教诲的"一八艺社"成员胡一川等,又有20世纪三十年代倡导现代主义美术的"决澜社"成员杨秋人和阳太阳,以及强调"折衷中西、融会古今"的岭南画派传人关山月、黎雄才等。群贤荟萃的师资主体,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气氛,使整个学院呈现出艰苦朴素、勤奋学习、严谨治学、结合实际、蒸蒸日上的气象。
1953年,具有延安"鲁艺"革命传统精神的胡一川院长,强调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实践路线,因而形成这一时期我院的办学特色;其成就集中体现在建国初期我院创作的一大批有影响的美术作品,以及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进京作品展"之中。1983年,学院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设计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学科发展道路,进而奠定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院在全国美术院校现代设计教育中先行者的位置。1985年,学院全力推动美术教育专业在我院的发展,主张美术教育"多能"加"一专"的培养模式,从而获得了我院在艺术院校办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部试点"资格。1992年,学院明确了我院"美术、设计、教育、史论"四大模块的学科专业新格局,和"以教学、科研和创作为中心,以校园建设和校产开发为两翼"的办学方略。2000年,学院适逢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时期,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并探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2004年,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提出重点建设美术传统学科,突出发展设计特色学科,深化美术教育探索,开拓新兴交叉学科,走"外延拓展"与"内涵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些办学方针和思想的提出,无不历史地诠释了不同历史时代对美术与设计教育的社会要求,同时也清晰地说明广州美术学院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文脉。
3.人杰地灵、名家辈出
建校52年来,我院名师荟萃。其中有学院创始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胡一川,著名版画家黄新波,美术教育家杨秋人、阳太阳,中国画大师关山月、黎雄才,水彩画大师王肇民,雕塑大师潘鹤,美术史论家迟轲、陈少丰。还有名师郭绍纲、姜今、徐坚白、杨之光、陈晓南、张信让、高永坚、谭畅、金景山、蔡克振、胡钜湛、郑爽、梁明诚、尹定邦、黎明、赵健等。
我院52年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美术与设计精英:林墉、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王玉珏、陈建中、涂志伟、司徒绵、黄中羊、王序、韩子定、王粤飞、余希洋、王习之、刘洋等。如今,作为全国八所专业美术院校之一,寓美术、设计、美术教育和美术史论于一体、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由众多名家组成教学实体的广州美术学院,已经成为华南地区美术与设计教育的重镇;她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
本科教育
绘画
雕塑
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
美术学
艺术设计学
摄影
动画
等9个专业
22个专业方向:
中国画
壁画
油画
版画
书籍装帧艺术
插画
装动画(影视艺术)
装饰艺术设计
服装艺术设计
染织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建筑学(建筑设计)
装潢艺术设计
工业设计
家具艺术设计
新媒介艺术设计
数码娱乐衍生设计
陶瓷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水彩
美术学
美术教育
综合美术
摄影与数码艺术
影视美术造型
研究生简介
广州美术学院-ms211研究生教育设有美术学和设计艺术学两个硕士点,40多个研究方向。经广东省教育厅审定批准,美术学、艺术设计学为省级重点学科,水彩、中国古典绘画临摹、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构成学为省级重点课程。
2003年,水彩画课程被评为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
研究机构
学院于1986年成立美术研究所,所属美术研究室共8个:
岭南画派研究室
设计学研究室
美术教育研究室
美术学研究室
关山月研究室
黎雄才研究室
胡一川研究室
书法篆刻研究室
1979年成立《美术学报》编辑部
1984年创办产、学、研三结合的“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公司"
1998年成立设计分院(2004年更名为设计学院)
1999年成立美术大专、本科层次的自学考试辅导中心
2002年成立继续教育分院(2004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中有著名美术家、设计家、美术史论家及美术教广州美术学院-ms211育家胡一川、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陈金章、潘鹤、迟轲、郭绍纲、杨之光、尹国良、尹定邦、蔡克振等教授70多名,副教授130多名,讲师160多名。历任院长胡一川、高永坚、郭绍纲、梁明诚、张治安,现任院长黎明。教师队伍中,聚集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艺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国各美术与设计专业学会理事等一批优秀人才。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7761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127人,全日制研究生462人,在职攻读艺术硕士学位研究生60人,成人高等教育生1960人。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昌岗东路和广州大学城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6.25万平方米,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昌广州美术学院-ms211岗东路校区主要用于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及同等学力研究生班和继续教育及附属中等教育事业。大学城校区以本科教育为主。
昌岗东路校区校园总面积约102832平方米,院内绿树成荫,翠竹环绕。绿地上常年展示着师生们创作的雕塑作品,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在学院新落成的16层教学大楼内,拥有符合各系专业特色的教室和设备完善的工作室、制作间。学校图书馆藏有大量珍贵的艺术类图书、期刊及仿真印刷品、拓片和线装珍本。现全校藏书量40余万册,电子图书15.7万册,数据库15个。学校拥有展线总长约2000米的3座美术馆和1个面积1050平方米的雕塑展场。学校馆藏有唐代以来各个朝代的艺术珍品和现当代佳作共1万余件。
校园建设
大学城校区总占地面积275724平方米,建筑面积257731平方米,主要发展本科教育,规划容纳学生5000人,每年招收本科学生1300人。大学城校区现有学生约4000人,其中一年级1340人,分别进入美术学基础部、艺术设计学基础部和美术教育基础部学习。2005年2月,该院主体搬入大学城校区,行政办公和一、二、三、四年级本科教学均在大学城校区进行。
美术学科
中国画系
油画系
版画系
雕塑系
美术史系
美术教育系
院系设置
概述
学校现有中国画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视觉与动漫设计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本科教育设有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建筑学、摄影、动画、服装设计与工程、博物馆学等11个专业,38个专业方向。研究生教育有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个专业学位点(艺术硕士)。学校的“美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设计艺术学”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艺术设计”、“绘画”、“工业设计”、“雕塑”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美术学”等5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水彩画、雕塑创作、创作(油画)、设计基础——创意表达、广告创意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是“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历届会长单位、“广东省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广东省学校艺术教育活动(美术)培训基地、广东省美术与设计教育培训中心、第16届亚运会整体视觉设计研究中心和广东省创意产业研发中心。
造型艺术学院
造型艺术学院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基础学院,历史可追溯至一九五三年秋广州美术学院的创办。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该校由华南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的美术系、科调整合并而成,原校址在湖北武昌,并开始招收本科生。
一九五八年迁校至广州。
一九六九年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州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ms211一九七八年二月恢复广州美术学院原有建制,并向全国招收研究生。
一九八二年具备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收批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一九八六年招收继续教育学生。
一九八七年开始招收外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学生。
2005年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将原直属学院的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美术史系和美术学基础部合并为造型艺术学院,以此为基础,实现院内课程共有和资源共享,实现了组群优势。
造型艺术学院下设中国画系、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美术史系和美术学基础部。学院本科教育共设有绘画、雕塑、美术学3个专业,7个专业方向:即中国画、壁画、油画、版画、书籍装桢艺术、雕塑、美术学。2004年学院新增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设有美术学1个硕士点,20多个研究方向。经广东省教育厅审定批准,美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画绘画临摹、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水彩画为省级重点课程。
学院现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其中有著名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及美术教育家潘鹤、迟柯、郭绍纲、杨之光等教授58人,副教授31名,讲师36名。现任院长黎明。
学院招收招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生、继续教育学院以及非学历教育的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培训生等。
设计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源自中南美专的“图案组”。
1958年成立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开始培养本科生。
1989年,将原工艺美术系整合后扩展为工艺美术系和设计系。
1996年由两系发展为五个系,并在此基础上于 1997 年成立设计分院。
2004年正名为设计学院。
自1978年起,原工艺美术系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设计学科已有27年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历史 。
在学科建设方面,从1993年起,“设计学科”就已被列入广东省级重点学科,是广东省各院校中在设计学科领域的唯一重点学科。
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科 在高永坚、谭畅、陈雨田、李立基和尹定邦、王受之等两代前辈设计教育家带领下,把握广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脉搏,从现代设计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学科自身的广州美术学院-ms211发展规律出发,从 更新教育观念出发, 改革创新。从“三大构成”课程的引进,到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从对工艺美术学科的改造,到 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在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成功实践,设计学科 从 在国内众多的艺术设计院校中发挥了“改革先锋队”的作用。我国高等设计教育所发生的若干重大变革,都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动态联系在一起:
1.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标志—“三大构成”课程发祥地之一;
2. 我国现代工业设计理论发祥地之一;
3.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功模式发祥地之一。
正是由于广美设计学科对我国设计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和国内同类高校中的学术地位,1995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次设计教育高峰论坛“跨世纪的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以现场会的形式召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广州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分散到整合的良性发展。今天,设计学院已有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装潢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服装设计系、数码艺术设计系、 设计艺术学系、装饰艺术设计系等7个系、染织艺术设计、家具设计2个专业、16个专业方向以及统一的设计基础教学平台—“设计基础部”。
设计学院的这些系、专业与专业方向几乎涵盖了目前国内已有的艺术设计专业,是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较大、专业研究方向较完整、研究水平较高、产学研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综合性、高层次的设计学院。近两年来,设计学院积极扶植有竞争力的新兴专业,根据广东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办了“建筑学”、“数码艺术设计”、“服装工程”、“家具设计”等专业。这些新专业,从“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特色专业扩展而来,有着良好的学科基础。
设计学院现有省级重点课程一门(构成学),同时还设立了 5 门学科内重点课程。每门重点课程均要求达到“一名好带头人,一部好教材,一部好大纲,一个好梯队”的标准。这些重点课程的成果形式包括:教材(纸面教材和电子教材)、大纲、教学团组、示范作品、课程规范与学分、国内外校际对口常设交流活动等。
学院对重点课程的建设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扶持。在重点学科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由 尹定邦 教授主编了《设计学丛书》,共出版理论专著 9 本,译著 4 本,教材 14 本,作品集 3 本。《设计学丛书》的全面完成,填补了国内在设计学理论体系中的学术空白,是本学科在高等设计教育的学术层次与教学特色的进一步全面领先。目前,设计学院正在组织《设计教育丛书》的出版工作,将出版一系列反映设计学院设计学科教育成果的教材、专著,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引进版经典教材系列 30 本,设计基础教学实录丛书 5 本,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解读 8 本,课题教学实录丛书 10 本,青年教师争鸣丛书 10 本。
设计学院非常重视与国内外设计界的交流与合作,聘请许多国内外著名的设计家作为本专业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来校讲学,组织不同规模和不同内容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协作项目,使设计学院始终处于广泛的国内外交流的良性学术气氛中。
自 2002 年以来,应邀到设计学院进行短期讲学、举办展览、出版专著的名誉教授 和客座 教授就有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2002)、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盛岗重夫(2002)、英国著名帽饰设计师戴.里斯(2003)、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之父亚历山德罗·门迪尼( 2004)、澳大利亚著名设计师里查德·亨德森(2004)、德国著名设计师乔治·提奥多莱斯库(2005)、德国著名设计师亚克斯.泰勒莫(2005)等,对设计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带来了重要影响。
继续教育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始于1979年,由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管理,招收进修生。
1984年开始招收成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由广州美术学院教务处负责,教学由各系组织实施。广州美术学院-ms2111985年创办广州美术学院夜大学,每年招生近100人。
1993年成立成教科,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1994年成立成教部,由原来的教务处管理,各系教学,转变为归成教部,从招生到教学全过程统一管理,年招生从几十人扩大到400多人。
2002年成立继续教育分院
2005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
学院从1999年起在江门、汕头、高州等地成立分教点,实行联合办学,经近年调整,现有汕头、江门、深圳、佛山、东莞等五个校外教学点,年招生1000人左右,在校生2000—3000人。经历二十年的发展,现已建成造型艺术和艺术设计两个学科,设立环境艺术、装潢艺术设计、印刷艺术、绘画、油画、综合美术、美术教育等各具特色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设置或调整招生专业及其方向,确定招生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计划、教学运作、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基本建设管理,保证教学健康有序进行;确实加强建立以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院十分重视教与学,师生互动,重在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根据成教特点,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方式,注重研讨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注重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校外考察写生和下乡活动,抓好毕业设计及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术教育系
美术教育系创建于1981年,原称美术师范系,它是我国高等美术学院中,在新时期首批创办的美术教育专业之一。首任系主任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郭绍纲先生,此后相继担任过该系系主任的有胡矩湛、于秉正、吴正斌教授,现任系主任张弘。我国当代水彩画大师王肇民,著名工艺美术家、国画家姜今等一批名师名家都为我系的创办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美术教育系自创建之日起,一直在改革中求发展,使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师范生收费标准很低,而政府的投入又严重不足,不少美院的教育系相继停办,而广美教育系则通过适度招收非师范专业学生,以非师范专业养师范专业的办法,保持着它的生命活力,进而摸索出了一条以美术教育专业为龙头,专业发展多元共生的办学之路。
美术教育系现设有:美术教育、水彩画、展示设计、综合美术、摄影与数码艺术等五个本科专业方向。包括研究生,全系在校学生分别为:本科生1000余人,各类研究生80余人。
美术教育系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在编专职教师45人(另有外聘教师20余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9名;58%的在编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两名具有博士学位。我系教师学缘关系丰富,既有毕业于中国大陆多所美术学院及综合性大学的教师,也有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教师。不同的学习背景和专业素养,带来了师资队伍多元的知识结构,通过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形成充满生机的文化氛围。
美术教育系现有12000m2专用教学行政用房,拥有设备先进的木雕、漆画和摄影等三个实验室,现有专业课室共47间,其中多媒体教室19间,座位600个,平均百名学生拥有80个多媒体教室座位。除全校共享的图书馆、体育场馆和校园网外,根据教育系的专业特点,我们还增设了自己的图书资料室,共有藏书4000册,各类期刊68种。
此外,美术教育系还在校外建设了3个教育实习基地,共享学院17个写生实习基地。
社会科学教学部
社会科学教学部(简称社科部)是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管部门,是直属院党委领导下的二级教学机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许怀升同志分管,教学业务归教务处管理。社科部承担我院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哲学史、中国管理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毕业生就业指导、心理学、健康与心理卫生、军事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及管理工作。
社科部设有两个教研室:马列教研室和德育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7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7名;聘请客座教授2人。德育教研室教师以兼职为主,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团委等党务部门的负责人和大部分政治辅导员均参加德育课教学。
社科部专职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看,6名教师中有硕士4人,占教师总数的66、7%。从职称结构看,副教授1人,占教师总数的16、7%;讲师3名,占50%;助教2名,占33、3%。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3人,占50%;36-45岁3人,占50%,教师平均年龄约为 36岁。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授课。
德育教研室兼职教师中,有副教授职称4人,讲师职称8人,副处级以上干部10人(含党委书记、副书记),学生支部书记、辅导员14人。
目前,社科部在全院本科生中开设的必修课有11门,选修课3门。
附属学校
简介
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以下简称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创办于1954年,是新中国创办较早的八大美术学院附属中专学校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主管单位为广东省教育厅和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是经国家批准在全国和海外招生的省属美术中专学校,学制三年,美术绘画专业为广东省美术中专学校重点示范专业;经省招生委员会批准,实行单独提前组织招生考试,招收具有美术绘画基础的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的青年,年龄不超过18周岁, 三月报名,同时举办升中美术培训班,四月考试,考试地点设在校本部,专业美术科考素描、色彩、速写,文化科考语文、数学、英语、文科小综合;学费以当年广东省物价局批文为准;报考附中的优秀生享受奖学金的优惠。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主要为高等艺术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后备生,每年为全国八大美术院校输送了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办学以来,培养了一批知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一大批美术设计师和美术工作者。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坐落于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有独立的教学楼、学生宿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同时与广州美术学院共享教学资源,办学特色鲜明、设施配套、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郁。
发展
随着广州美术学院本科进驻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办学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优势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和普遍赞誉,是广大爱好美术的青少年学习成才的理想园地。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 ||||||
专业类型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专业名称 | 专业层次 | ||
历史学类 | 博物馆学 | 本科 | ||||
工学类 | 建筑学 | 本科 | 服装设计与工程 | 本科 | ||
文学类 | 绘画 | 本科 | 动画 | 本科 | ||
摄影 | 本科 | 艺术设计 | 本科 | |||
美术学 | 本科 | 雕塑 | 本科 |
收费标准
2009级新生收费标准如有调整,按广东省物价局下达的新文件执行。
(1)、学费:美术学(美术史)专业学费暂定为每学年8000元,其他各专业学费暂定为每学年10000元,均不含住宿费。
(2)、住宿费:按广东省物价局核准的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住宿费标准,普通学生公寓四人间每生每学年1500元;留学生公寓双人间每生每学年9000元,单人间每生每学年15000元。
*美术学院学习费用相对较高。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履行“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的义务。未经学院批准,学生不得拖欠学费、住宿费,请考生报考时慎重考虑。
成人高考招生
报考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中等学校在校生以外的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
3、报考高起专的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升本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以上证书的人员。
4、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
(1)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 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
(2)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
(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4)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
5、身体健康,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的残疾人。
考试科目
? ? ? 高中起点专科统考: 语文、数学、外语。
专升本统考:
理工、经济、管理类 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
文史、外语类 政治、外语、大学语文。
法学类 政治、外语、民法。
医学类 政治、外语、医学综合。
艺术类 政治、外语、艺术概论。
教育学类 政治、外语、教育理论。
注:艺术设计专业本校加考专业课。
加考科目:素描、色彩 内容:静物写生;
加考日期:具体时间可登录广州成考网查询
画具和材料:扫描{1.铅笔; 2.炭笔; 3.炭精棒(条); 4.自带画夹(或画板);5.画纸:8开素描纸(由考场提供)}。色彩{1.水彩颜色;2.水粉颜色;3.自带画夹(或画板);4.画纸:8开水彩纸(由考场提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