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

学校简介

广州大学校门广州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南经济文化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市,是由广东省和广州市参照211工程标准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由大学城和桂花岗2个主体校区组成:大学城校区位于国内一流大学园区--广州大学城的西南端,濒临珠江,三面环水,绿草如茵,环境优美,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好地方;桂花岗校区处于市中心,交通便利,除入驻部分院系之外,也承担着学校部分的社会培训功能,是大学城校本部的延伸。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历史可追溯到民国的私立广州大学(创办于1927年)。其中,原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3年,原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8年,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84年,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广州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于1958年开始招收普通本科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8月,广州大学被教育部确定为新增开展硕士推免生工作高校。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较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5516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2613人。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设有26个学院。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有近20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有150多个可设置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共27个领域(方向)。

广州大学校徽学校大力推进“服务荣校”战略,专门设立服务经济社会工作处,致力于为政府提供高层次服务,承担了许多地方决策咨询,科技开发与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文化普及、城市建设、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充分发挥周福霖院士的团队优势,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抗震技术研发成果在汶川得到推广应用,受到汪洋、黄华华等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21世纪初,学校共承担服务社会项目4500多项,到校经费达65000万元,项目涵盖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内21个地级以上市。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学校师生发扬主人翁精神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服务广州、服务亚运的有关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并受到广州市委市政府表彰。

根据美国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库)2012年11月份公布的最新数据,广州大学的数学、工程学、社会科学总论3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2012年9月公布的年度QS亚洲世界大学排名显示,广州大学综合排名居中国大陆第81位,广东第5位。2012年中国校友会网正式发布的《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广州大学综合声誉排名居全国第32位,广东第4位。

学校地址

主体校区

名称

地址

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名称

地址

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桂花岗东1号

校外二级学院

名称

地址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广州市,花都区,花山,育才路,3号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广州市,白云区,增槎路松北球场直街33号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市,从化市,广从大道13号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州市,增城,朱村街,(南岗大道200号,广汕公路,南岗路段)

办学条件

广州大学风景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各类基础设施完善。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27亩(约合14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

校本部大学城校区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演艺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网络中心和学生公寓。图书馆拥有藏书260万册,数字资源量达26720GB,订购中外文报刊3782种。校园网络系统完善,拥有41381个网络信息点,全面覆盖了教学区、办公区和生活区,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40个,教学、实习仪器设备总值达5.24亿元。

桂花岗校区分南区、北 区、东区(即后山)三个部分。南区主要有行政办公楼、图书馆综合楼、数理楼、生化楼、艺术楼、足球场等教学场所以及学生饭堂、宿舍和南区教师宿舍区。北区主要有文科楼、学术交流中心、医务楼以及北区教工宿舍区。东区主要有教学楼、排练场以及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校区内的单位有: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统计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离退休干部管理处、继续教育学院、桂花岗纺织服装学院、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建筑设计院、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中澳硕士教育中心、广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服务公司、印刷厂、广州市统计与评价研究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桂花分馆(广州大学图书馆桂花分馆)等。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绩:优秀

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东省工程教育中心,1个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11个(二级重点学科,54个)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广东省,市特色专业,21个
“,国培,计划”,实施单位广东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市精品课程,43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广东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
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5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州市重点学科14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海外孔子学院2个
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广东省,体育产业,重点研究基地,1个
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9个学院(部):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大学法学院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州大学,美术学,院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软件学院
广州大学基础学院,桂花岗纺织服装学院广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
广州大学教师培训学院广州大学中加国际教育学院
广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特色专业

专业属性

专业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心理学、教育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工业设计,工程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
校级特色专业新闻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旅游管理

科研机构

序号

机构名称

负责人

所在单位

1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张景中校管
2数学与人工智能国际交流中心杨路校管
3工程材料,研究所张传镁校管
4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周福霖校管
5高等教育研究所刘晖校管
6广州发展研究院余国扬校管
7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何大进校管
8人权研究中心李步云校管
9广州人文历史研究基地何大进校管
10廉政研究中心卢汉桥校院共管
11基因功能与,生物芯片,研究中心田长恩校院共管
12数学研究所曹广福数学学院
13建筑科学研究院周云土木,学院
14防灾减灾研究所周云土木学院
15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周孝清土木学院
16工程力学,研究所孙作玉土木学院
17结构工程,研究所张季超土木学院
18城市文化,研究院刘晓明人文学院
19语言学研究所孙雍长人文学院
20儿童文学研究所斑马人文学院
21古籍整理研究所段晓华人文学院
22新闻传播,研究所程道才新闻学院
23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赵春晨人文学院
24先进制造技术AMT研究院信息学院
25工业工程,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李葆文信息学院
26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舒怀林信息学院
27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姚振坚信息学院
28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彭妙颜信息学院
29现代,凝聚态,物理研究所解文方物理学院
30固体物理与材料研究所郭康贤物理学院
31国土与,城镇规划,研究所宋建阳物理学院
32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研究所刘会平物理学院
33天体物理中心樊军辉物理学院
34环境科学,研究所陈永亨环境学院
35生物工程研究所田长恩生命科学学院
36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雷雨化学学院
37现代化学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于欣伟化学学院
38华南,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吴毅生命科学学院
39路顺道桥,工程检测,中心张俊平土木学院
40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所董黎建筑学院
41岭南建筑研究所汤国华建筑学院
42教育科学研究所张人杰教育学院
43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凌文,辁教育学院
44工商管理研究所王朋经管学院
45房地产研究所陈琳经管学院
46策划研究所林力源经管学院
47公共舆论研究所王首程经管学院
48现代管理研究所张双喜法学院
49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所董世明法学院
50比较文化研究所刘介民外语学院
51艺术研究所汪晓曙美术学院
52工业设计研究所熊应军美术学院
53旅游规划,与策划中心肖星旅游学院
54能源与催化研究所刘自力化学学院

教辅部门

广州大学图书馆

广州大学档案馆

广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广州大学实验中心,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中心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广州大学廉政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跨学科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
广州大学,建筑节能,研究院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广州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广州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地
广州大学岭南艺术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大学广州市人文历史重点研究基地
广州大学岭南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广州大学作物抗逆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广州,大学生创业,研究院

师资力量

广州大学风景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全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380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40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1030人,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780人,教学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为40岁。学校拥有中国 科学院院士7人(含双聘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含双聘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各1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6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全国优秀教师13人,全国模范教师26人,省级教学名师35人,省、市优秀专家32人,珠江学者32人,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28人,省、市“宣传思想战线优秀人才”50人,博、硕士生导师1400多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800多人。2010年,周福霖院士获得首届“南粤创新奖”。

周福霖(1939-)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广东省潮阳县人。1963年湖南大学工民建本科毕业,198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毕业得到硕士学位。曾任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现任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兼任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隔震技术顾问,现任国际减灾学会(ASSISI)常务理事,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福霖院士为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技术体系”作出贡献。1993年设计建成我国首幢采用叠层橡胶支座的隔震住宅楼,与传统抗震房屋相比,地震反应降为1/4—1/6,并节省造价。被联合国工发组织顾问评价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第三个里程碑”。已在国内推广应用建成数百幢隔震房屋,某些隔震房屋成功经受地震考验。曾先后获199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周福霖院士

1997年出版专著“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对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作了系统的论述、先后发表论文百多篇,2001年主编"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规程",使我国地震区的设计方法发生变化,从采用单纯抗震的设计变为可采用抗震与隔震减震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周福霖院士曾主持设计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使房屋安全度提高3-4倍,并使楼层数增加和建筑面积增加,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建成我国首座铁路隔震桥和首座公路隔震桥。先后主持完成几十项大型复杂工程结构的抗震减震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为建立我国隔震、消能和减震控制的理论体系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推向工程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景中(1936- )河南省汝南县人。曾用名井中。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57年肄业,以后曾在北京清河农场等地劳动。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讲师,1981年升为副教授。195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工作,任数理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景中院士

近年来,张景中院士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及省、市、学校的科研项目十多项,总经费为四百多万元。成果《安全、节能、低噪声的木工电磁振动刨床和木材的电磁振动刨削工艺》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新进展》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所主持开发的软件《Z+Z智能教育平台》2000年获香港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其中的“平面几何”、“解析几何” 2000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被编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并向全国发行。所主持开发的“智能教育平台--小学生版”2002年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在教学方面,1996年,张景中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创建了广州大学(原广州师院)“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并任该点硕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1997年“学科教学论(数学)”被广州市教育局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1998创办了软件所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试点班,近年来,培养了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几十人。2002年在广州大学的支持下,创立了广州景中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并任公司董事长。 多年来,张景中院士带领软件所全体教职员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教学、科研及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创出了一条新路。

1995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柏灵(1936.10-)男,福建龙岩人。汉族,中共党员,计算数学专家。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历任助教、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学专家组评委。

在非线性发展方程方面,对力学及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方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Landau-Lifshitz方程、Benjamin-Ono方程等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大初值的整体可解性、解的唯一性、正则性、渐近行为以及爆破现象等,给出了系统而深刻的数学理论。

郭柏灵院士

在无穷维动力系统方面,成功地研究了一批重要的无穷维动力系统,给出了有关整体吸引子、惯性流形和近似惯性流形的存在性和分形维数精细估计等理论,提出了一种证明强紧吸引子的新方法,并利用离散化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展示了吸引子的结构和图象。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240多篇(其中100多篇为scI收录),出版专著7部。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和三等奖(个人)。1994年、1998年两次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曾任数学会理事(1988-1995),现为北京市数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96-),并担任《偏微方程》《计算数学》《数学研究》《北京数学》等杂志的编委、副主编等职。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74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7部。

200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物理学部院士。

学科建设

广州大学风景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7个,省市特色专业2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市精品课程49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0个,涵盖二级学科51个,省重点二级学科3个。市级重点学科1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省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1个,具有国家建筑设计和古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1个,学校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和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省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获授称号

数学攀峰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攀峰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重点学科
天文学优势重点学科
统计学优势重点学科
教育学优势重点学科
心理学优势重点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优势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重点学科
凝聚态物理特色重点学科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特色重点学科
广播电视,艺术学特色重点学科

市重点学科A级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属单位

1应用数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2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3中国古代文学人文学院

市重点学科B级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属单位

1天体物理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2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3凝聚态物理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4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专门史人文学院
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院

校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所属单位

1技术经济及管理经济与管理学院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院
3教育学原理教育学院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院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人文学院
6专门史人文学院
7中国古代文学人文学院
8凝聚态物理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9应用数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10基础数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11天体物理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12机械电子工程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13环境科学环境学院
14植物学生命科学学院
15化学工艺化学学院
16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17市政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18道路与铁道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19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土木工程学院
20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软件,研究所

学科排名

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一级学科排名显示,广州大学共有天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土木工程、统计学、建筑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新闻传播学、生物学、化学等11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十到二十名之间,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2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二十到三十名之间,整体学科全国综合排名和中国矿业大学并列42名。

2012年广州大学部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的排名(教育部学位中心2013年数据)

学科门类

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含并列)

广东省排名(含并列)

理学天文学51
统计学103
数学133
化学183
地理学132
生物学133
生态学546
教育学心理学72
教育学92
体育学349
工学土木工程92
环境科学与工程152
建筑学102
城乡规划学322
机械工程435
化学工程与技术142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113
新闻传播学122
法学法学153
马克思主义理论112
历史学中国史448
管理学工商管理223
公共管理303
艺术学设计学474
美术学262
音乐与,舞蹈学778
戏剧与影视学655

研究生教育

广州大学风景学校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近年来,广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秉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已与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校所协作关系;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军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彰显;积极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社会学术影响力;积极开展对台、港、澳地区的科教文化交流,与多所港澳台地区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学校先后与美、英、德、法、俄、日、韩等46国家200多所高校建立了协作关系。学校已成为广东省与国际及台、港、澳地区科教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广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文化传统

校训

广州大学校训博学笃行,与时俱进

《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校歌

云山珠水,羊城堂皇,广州大学,在此一方。传承五校薪火,崛起谷围岛上,崇德崇实崇真,自信自主自强。啊,百舸争流,我们奋楫直上!莘莘学子,走向五洲大洋。博学笃行,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共创辉煌。

历史沿革

广州大学风景私立广州大学成立于1927年3月3日,由陈炳权、金曾澄等人创办。私立广州大学成立初期,设文学院、法学院和预科。不设校长,采用委员制,由陈炳权任主任委员兼教务主任;王志远任委员兼训导主任;陈友琴任委员兼总务主任;马洪焕、陈嘉霭任委员,主持校务。后改校长制,金曾澄任校长,陈炳权任副校长。

1928年,在天香街增设附属中学

1930年8月,购买东横街旧警署,改建为大学部校舍。

1931年陈炳权改任校长。随后,谭维汉任教务长,黄毅芸任训导长,陈梦周任总务长。

1937年,奉教育部批准附设计政训练班,聘该大学教授黄文衮硕士为班主任,为华南各大学开展“职业教育”之最。抗战期间,广州大学先后迁设于开平、台山、香港、曲江、罗定、连平、兴宁等地,实行战时教育,学生人数仍达5000多人。

1941年,陈炳权兼任财政部曲江区银行监理官,并接受财政部委托广州大学开办税务训练班,聘梁式文教授为主任,为财政部训练大批税务人才,加强财政建设。

1942年,在广西桂林设广州大学桂林计政班,先后聘刘兴序、曹美成、袁功甫为班主任,这又是广州大学跨地区开展“职业教育”之最。

1943年8月,陈炳权赴美国考察战时经济,并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乃由王志远代理校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广州大学复员广州,在东横街原址复课。

1948年,呈奉教育部批准设立经济研究所,招收研究生,毕业成绩及格,报教育部授予硕士学位。这是私立大学之佼佼者。根据《广州大学校刊》有关统计资料:1949年上半年,全校以大学部为主,设立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及附设会议专修科、计政训练班,附属中学及小学,并在香港、澳门、台山设立“广大中学”。又推行生产教育,将沙河白云山麓60多亩校地辟为农场。总计当时教职员工800多人,学生共有1.4万多人。

1945年,陈炳权在美国结束战时经济考察工作后,走遍美国48个州,为广州大学募捐基金,获得美国波士顿、纽约、罗斯福等30多所大学赠给广州大学免费学额数十名,捐赠图书8万多册,仪器一大批。又向美洲华侨募得122328美元,作为兴建校舍之用。兴建崭新建筑物如:华侨堂、文化堂、全美至孝笃亲纪念堂、理工实验场、图书馆等,并进一步增加设备,开拓业务。

1948年8月,陈炳权由美归来,重掌广州大学,先后选派梁国材、劳洁灵等30多人赴美免费留学。

1949年10月,陈炳权与谭维汉赴香港,筹设分校。同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全市欢腾,广州大学立即进行复课和开展庆祝解放活动。同年12月,陈炳权偕同谭维汉等人,携带账册和款项由港返穗。陈抵校以后,先将带回来的数万元港币清发全校教职员工工资,随即公布华侨捐款和广州大学历年收支账目,又派人将广州解放前夕疏散往香港广大中学的10万册图书和教学仪器、乐器等全部物资,满载一个火车车卡悉数运回广州。当时主持香港分校的黄毅芸拒绝交出物资,后经陈一再亲笔函请在港校董协助,终于把上述的图书等物运回广州。

1950年初,陈因病离穗赴港就医,旋侨居美国。 解放后,广州大学董事会进行改组,推举吴奇伟为董事长,陈炳权、许崇清为副董事长,司徒美堂、肖隽英、蚁美厚、卢燡为董事,并推许崇清兼任校长。在人民政府和文教厅的领导下,广州大学积极进行校务和教学改革。

1951年初,广州大学与市内的国民大学、文化大学、珠海大学、岭南大学、广州法学院、南方商业专科学校合并改组为华南联合大学。

广州大学(普通类)是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大学(职业类)、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广州教育学院等九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新广州大学整体迁入大学城。2005年广州芭蕾舞团、广州市歌舞团、广州市艺术学校并入广州大学。至此新广州大学合并方共为十校两团,其中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为本科院校。

原广州师范学院

1958年,为适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急需师资的需要,广东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广州师范学院,隶属广州市委领导。

1961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广州师范学院与广东师范学院合并,归由市委、市人委领导。

1961年9月1日,两校初步完成合并工作,校名仍用广东师范学院,属全日制高等师范学校,省重点高校之一。1962年7月起,停止招生,规模逐渐缩小。1964年7月,根据上级指示,调整停办下马。

1978年12月,教育部下文同意广州师范学院复办,1979年2月,市革委会正式发出通知,广州师院归属广州市文化教办公室,按局级单位管理。

1986年8月,广州师院按广州地区省属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同等规模和待遇,列为厅级单位。

复办后的广州师范学院,有一支学术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吴江霖,教育学家陈一百,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蒲富恪,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张景中以及博士生导师张人杰、单尊、杨路、裴定一,心理学家凌文辁、方俐洛,法学家李步云等一批全国知名学者先后在学校执教。

1998年,全院教员88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230人。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吴江霖教授为带头人的“社会心理学”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以后又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凝聚态物理”、“应用数学”、“专门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

1999年,在校本科生达5000人。

至2000年6月,全院共4个省重点学科,10门省级重点课程,16门市级重点课程。

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广州大学前身-华南建设学院西院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87年1月,国家教委批准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由广州市建委负责投资办学。

199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与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联合办学,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隶属广东省建委;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隶属广州市建委,广州市副市长戴治国兼任学院院长。同年9月,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开始对外招收本科生。

1995年4月,经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与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合并组建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建设学院西院继续独立办学,挂靠广东工业大学招生。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以本科教育为主,构建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为主干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至1999年学院共有9个本科专业,7门国家建设部优秀课程、 4门省级重点课程,9门市级重点课程。至今1999年,全院专职教师200余名,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96人。

华建西产生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由周福霖教授(今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的联合国合作项目“多层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由叶国锋教授主持的“复合式振碾砼路面研究”、由张传镁教授主持研制的MOC建材系列产品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原广州大学

1983年4月,广东成立广州职业大学,学校属短期、职业性大学专科,学制文科2年、工科3年,不包分配。是年10月,定名为“广州大学”,广州市市长叶选平兼任校长。1987年6月,广州大学定为副厅级建制。

1993年1月,广州市教育委员会发文(穗高教【1993】1号文《关于广州大学与私立广州大学衔接问题的批复》),同意“广州大学可与原私立广州大学的关系衔接,以利于加强海内外校友的联系,并为广州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1996年11月,在广州市政府的牵引下,广州大学与原私立广州大学隆重举行衔接大会。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邬梦兆出席大会并代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向新老广大顺利衔接表示祝贺。

至1998年学校共开设30多个专业,全校专职教师313人,其中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达107人,另外还有10多名外籍教师。学校有中文、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外语、建筑工程、电子工程、轻化、艺术设计等9个系,并有模糊系统与和识工程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所等10个应用型研究机构和1个维修工程技术学部。

原广州教育学院

1953年,广州市教师业余进修学院创办,是年定名为广州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为主的高等院校。1994年,学院开始实施“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培养与培训协调发展”的七年计划。同年9月,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至2000年6月,学院已有关10个本科系,26个普高专业,6个省级重点课程,5个市级重点课程,教职工达462个,其中教授、副教授80人。

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1985年,为适应广州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决定依托广州教育学院创办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办学,融培养与培训与一体。

原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

(现为广州大学服装纺织学院前身,专科办学)

1975年,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的前身广州纺织机械厂职工大学创建。

1985年由广州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正式接管,并由国家教委批准校名为广州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1年,为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经国家教委及广州市政府批准再次更名为广州市联合职工大学纺织学院(以下简称纺院)。同年广州市批准纺院为"广州市纺织服装继续工程教育基地"。

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即华南建设学院前身)

前身为广州市建设局“七.二一”工人大学。1984年3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广州市建设局职工大学与市规划中专、市园林中专合并,改为广州市城建职工大学,由广州市建委主办,广州市委副书记石安海(时任广州市副市长)兼任校长,开始面向全省招生。

1986年5月,广州市政府决定在城建职大的基础上筹建广州城市建设学院。

1991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与广东省建设工程专科学校联合成立华南建设学院,原广州城市建设学院(筹)部分称为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原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

(现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前身,专科办学)

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是一所由广州市建筑总公司主办的成人高等学校,创办于1960年,原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业余工程学院,196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1966年停办。

1973年,复办改名"七.二一工人大学"。

1980年,更名为广州市建筑工程局职工大学。

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州市建筑总公司职工大学。该校同时又是国家建设部、省、市建委建筑企业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学校、广州市建筑施工专业继续教育基地。

原广州市艺术学校

(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艺术学校建于1973年,是广州市唯一一所综合性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副高级以上教师10名,讲师13名。学校开设的专业有:舞蹈表演、国际舞、声乐、美术设计、杂技与魔术表演、群众文化艺术、戏曲表演、曲艺与相声表演、影视技术专业等,在肇庆设有分教点。

原广州芭蕾舞团

(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芭蕾舞团于1994年1月正式成立,是广州市政府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团实行团长责任制下的全员聘任制。

原广州歌舞团

(现归于广州大学校本部)

广州歌舞团成立于1965年,已制成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现为广州大学歌舞团。

原各校区

广州大学没有搬迁至大学城之前的四个校区:

名称

地址

广州大学,龙洞,校区广州市,渔沙坦,西坑大街
广州大学广园校区(校本部)广州市广园中路248号
广州大学麓湖校区(校本部)广州市麓景西路41号
广州大学,起义路,校区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144号

广州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但是至今都没有医学院,这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巨大瓶颈,广州市政府曾一度建议广州大学合并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因为对于广州大学来说,合并将有利于建设综合性大学;而对于广州医科大学来说,合并将使其基础学科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办学的层次。遗憾的是,合并一直遭到钟南山反对。但是无论情况多么严峻,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市政府官方明确表示:学校和政府对合并的努力永不放弃。

学术研究

实验室

省部(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实验室名称所属单位
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抗震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所属单位
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抗震工程研究中心
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环境学院
省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所属单位
地震工程与应用抗震工程研究中心
信息安全技术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土木,学院
放射性,核素,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化学化工,学院
心理学,实验室教育学院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所属单位
天文观测,与技术物理学院
数学与交叉科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市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所属单位
市政公用工程土木学院
环境污染控制,与同位素应用技术环境学院
建筑节能土木学院
氢能,与绿色催化化学学院
植物抗逆基因功能研究生命学院
结构安全与健康监测广州大学-,淡江大学,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中心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教育学院
校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所属单位
地震工程与振动实验室抗震工程研究中心
基因功能和,生物芯片,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
信息安全,实验室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固体物理与材料实验室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CAD/CAM实验室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
校级培育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所属单位
数学教育,软件计算机学院
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土木学院
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机械学院
微波提取及应用技术工业化化学学院

研究基地

级别

基地(中心)名称

学科门类

批准单位

国家级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法学教育部
省级广州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广东省教育厅
人权研究中心法学广东省教育厅
俗文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高校隔震减震控制与抗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省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土木工程广东省科技厅
结构安全与健康监测研究中心土木工程广东省科技厅
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综合研究广东省体育局
市级广州市人文历史基地中国历史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地心理学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市廉政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综合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市“,十三行,”重点研究基地综合研究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市岭南艺术重点研究基地艺术学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市穗台科技交流合作服务中心综合研究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科研成果

广州大学风景21世纪初,学校科研实力大幅提升,获得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其中承担“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50余项,省部级课题1200余项,合计获得外来研究经费10.3亿元。同时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泛函微分方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团队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发展团队计划”。

科技部公布国家“973计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评审结果,由广州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重大项目“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获得本年度国家“973计划”立项,资助经费达3400万元。该项目获准2011年正式启动。广州大学从2006年前开始筹划和组织该项目申报工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的指导下,联合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等11家科研单位,成立了项目课题组;选取广东省的近海工程项目作为立项背景,并确立广州大学为牵头单位。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项目将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我国陆地地震,近海域板内地震和板缘地震环境下的近海工程场地强地震动工程的破坏性、作用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复杂近海工程场地的地震效应,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抗震性能、失效模式与减震控制等等。希望通过上述课题的研究,在现有陆地桥梁和隧道抗震理论与方法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近海域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海流、 波浪、海蚀和气候环境等特点,凝练出提升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全寿命抗震安全关键技术的核心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其中的科学现象与规律,如:近海域板内地震、板缘地震的地震动特性与衰减规律,地震、波浪和海流共同作用下海水-海洋工程地质体-结构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理与规律等,为工程的全寿命抗震设计、安全评价和减震控制提供系统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本项目还拟建立一个功能强大,可以完成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过程模拟、地震破坏机理分析、减灾技术可靠性数值检验的数值模拟平台。该平台将集成与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安全相关的基础数据,可以方便和直接被平台的各种数值模拟功能所调用。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理论方法、安全技术等基础研究与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安全实际应用层面的连接。

本项研究对发展我国防灾减灾科学和技术尤其是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的抗震减灾关键科学与技术,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隔震结构

广州大学风景广州大学承担隔震结构设计的建筑经受强震考验。

在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中,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因在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隔震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隔震建筑隔震性的广泛关注。经历强震后,建筑窗户的玻璃没有任何毁坏,建筑内部梁柱和墙构件都没有出现任何裂纹, 该隔震建筑实现了比罕遇地震作用更高的设防目标的要求,确保建筑在强震后能继续正常使用,成为地震后地震区抢救伤员的主要医院之一。

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为澳门特区政府援建项目,由广州大学周云教授和吴从晓博士进行隔震结构分析与设计。

周云教授介绍,该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烈度7度,通过分析与设计采用83个直径为500和600的橡胶隔震支座。橡胶隔震技术就是在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设置一层水平较柔的橡胶隔震支座,以隔离或耗散地震输入的能量,从而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变形集中在隔震层,上部结构的层间基本不变形,因此,建筑结构基本不会产生破坏。隔震结构如同海洋中的巨轮,在风浪的作用,轮船的变形主要发生在其水面接处部位,从而确保轮船在风浪作用下不会覆倒。

学术交流

广州大学风景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学校先后与22个国家或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 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2002年,中法两国教育部和广州市政府积极扶持,在广州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12月,学校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创新两岸高校科研合作新模式;同年,学校还专门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2009年4月学校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2012年6月,学校与美国卫斯理学院签署举办孔子学院合作协议,积极推广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2011年与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合作成立广州大学-美华学社跨学科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对外科研合作新平台,与加拿大枫华国际教育投资集团合作举办中加国际教育学院。2012年12月,与美国卫斯理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与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意向书。2009年~2012年间,有200多名外籍专家来广州大学讲学或授课,学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选派350名教师或行政管理干部出国学习和深造,近600人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与考察,执行各类国际合作项目50余项,培养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800余人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荷兰、意大利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广州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法旅游学院;2008年广州大学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合作建立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这是全国地方高校在海外举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学校为每个学院的学生均提供至少一个学期以上的海外留学机会,包括面向一、二年级本科生的“1+2+1”、“2+2”等中外双学士学位项目;面向三、四年级本科生和一、二年级研究生的本硕连读海外硕士学位项目等。

2012年专门设立“国际班“项目,这是广州大学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二十余所知名大学开展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学生海外学习项目的建设力度,力争使20%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赴海外学习,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008年12月,与台湾淡江大学联合建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

2009年4月,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建立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孔子学院

2010年10月,与意大利凯蒂大学将进行全方位合作

2010年10月,与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CNAM)签署合作协议

2010年11月,与屏东教育大学达成联合成立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的意向

2011年3月,与高雄师范大学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协议

2011年3月,生命科学学院与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签署交流协议

2011年3月,新闻学院创新实验班22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一学期

2011年4月,与加拿大约克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和新布伦瑞克大学等三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2011年4月,举办非线性经济动力学与金融市场模型国际会议

2011年5月,举办国际高等教育论坛

附属学校

学校名称简介
广州大学附属小学为尽快将大学城配套小学打造为特色鲜明,在省、市具有影响力的学校,并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创设教育教学实验基地,开展基础教育实验改革的探索。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小谷围街道办事处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合作举办广州大学附属小学。学校位于番禺区大学城中一路,环境优美、设施完备。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一所首批具有实验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是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干部子弟学校”(俗称“八一中学”),后曾在70年代更名为“广州市第53中学”。1981年,该中学与广州师范学院合作,成为其附属中学,故更名为“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广师附中”,“广附”);2001年,广州师范学院合并至广州大学,“广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更名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广大附中“,“广附”)。2010年,广附迎来了50年校庆,全国政协叶选平副主席、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将军为学校亲笔题词。
广州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简称广大附校,创建于1998年,她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广州市白云山麓,是一所集小学、初中和高中为一体的全日制现代化寄宿学校,

学校按照省一级学校标准配备了教学楼、科学馆、体育馆、游泳池、多媒体教室等各种教育教学设备或设施。

2008年1月,正式被批准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5年以来,学校还获得了“广东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羽毛球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广州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是全日制中专学校、隶属于广州大学管理的公办学校。是广东省重点中专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成立于1973年,原名广州市艺术学校,是广州市唯一一所公立的综合类艺术学校。2002年4月学校与广州芭蕾舞团实行资源整合,为了探索有利于艺术教育和表演艺术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2005年划归广州大学管理。现设有芭蕾舞、中国舞、国标舞、美术、音乐舞蹈、影视表演、影视制作等专业。

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

是经省发改委批准建设的一所高级中学,是河源市政府重点项目之一,位于东环路东江教育园区,建设用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元。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

广州大学附属中山汇翠学校学校位于中山市坦洲镇,是一所全日制的中小学学校。学校教育管理定位明确,办学独具特色,现已成为周边地区(中山、珠海)的教育品牌。

实习基地

基地名称(部分)

对口学院

朝天小学教育学院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教育学院
广州市第二中学法学院
广东广雅中学人文学院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机电工程学院
越秀区,人民政府,流花,街道办事处法学院
白云区,人民法院法学院
文化,假日酒店旅游学院
海珠区,同福,中路小学土木工程学院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土木工程学院
台山,市自来水厂土木工程学院
广州市第三十五中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外国语学院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中央酒店外国语学院
广州市城镇建设开发总公司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之旅,国际旅行社中法旅游学院
中国大酒店中法旅游学院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广州教育学院

姓名

职位

任职时间

邓景孟党支部书记9—1958,8
陈联新党支部书记2—1961,8
陈,超党支部书记8—1965,8
张海鳌党支部书记2—1978,8
沈吾华党支部书记5—1978,10
孔庆余党委书记10—1981,4
沈吾华党委书记4—1983,8
虞肯堂党委书记8—1991,1
叶绍方党委书记1—1995,11
许慈荣党委书记11—2000,7
陈联新副院长4—1968,4
陈,超副院长8—1966,2
邓景孟副院长9—1983,9
马冰山院长9—1954,4
梁,煦院长4—1956,10
张其光院长9—1962,2
张海鳌院长2—1968,4
郑,淳院长1—1983,6
李龙启院长1—1994,2
许慈荣院长5—2000,7

广州师范学院

姓名

职位

任职时间

赵武成党委书记10—1959,11
何,明党委书记11—1961,8
龙世雄党委书记8—1964,5
董景新党委副书记4—1984,2
孔庆余党委副书记2—1984,9
钟杜非党委书记9—1987,7
蒋超文党委书记8—1993,7
陈运森党委书记7—2000,7
赵武成院长2—1959,11
龙世雄院长9—1964,5
陈一百院长7—1984,2
蔡,贵院长2—1987,7
李燮均院长7—1993,8
张国杨院长8—2000,7
原广州大学

姓名

职位

任职时间

范,朴党委书记10—1986,5
杨作新党委书记3—2000,7
叶选平校长9—1985,1
吴紫彦校长1—1986,3
张士勋校长3—2000,7

华南建设学院(西院)

姓名

职位

任职时间

刘盛志党委书记9—1996,9
许育民常务副院长9—2000,7
许育民党委书记9—2000,7
戴治国院长9—2000,7

广州大学

姓名

职位

职位时间

陈万鹏党委书记7—2007,7
林维明校长7—2003,12
朱碧玉纪委书记7—2004,3
许慈荣副校长7—2003,12
焦兆平副校长7—2001,6
李训贵副校长2—2005,7
余国扬副校长7—2006,2
舒,扬副校长7—2005,11

现任领导

广州大学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易佐永

校长庾建设
党委副书记赖卫华
副校长董皞
副校长禹奇才
副校长陈永亨
副校长屈哨兵
副校长徐俊忠
副校长陈爽
纪委书记陈少梅

相关信息

广州大学党政部门

党委办公室

纪委办(监察处)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办公室教务处
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处人事处
财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后勤产业处保卫处,(,武装部,)
基建处审计处后勤服务与产业集团离退休工作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招生就业工作处学科发展规划处桂花岗,校区管理办公室
法律顾问室机关党委工,会团,委

相关新闻

“斟情拾意,社爱联心”——社联十周年庆典晚会上演

2013年11月4日,广州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迎来了十岁生日。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举行十周年庆典晚会,为社联送上生日祝福。校团委相关负责人与社联新老成员、社团代表及其他高校社联代表一起观看了演出。

晚会主题为“斟情拾意,社爱联心”,分“生如夏花”、“岁月如歌”和“我心永恒” 3个篇章。表演者们为观众献上一场温情与爱、青春与热血、怀念与展望相交融的晚会,武术协会、双截棍协会及广大交响乐团等优秀学生社团献上精彩表演。在这场社联人的“家庭聚会”上,社联为十周年庆典晚会倾力打造的五个视频成为当晚亮点。校团委领导与老师纷纷在视频中表达了对社联工作的肯定和期望,在海外求学的社联人也通过视频送上了对社联成立十周年的祝福。此外,以首届社联理事长李翠玉为原型的故事《羁绊》,回顾了社联十年来经历的风雨和取得的成就的《历拾社联》等视频,掀起了晚会的一个个高潮。晚会最后,管乐团为社联奏响《生日快乐歌》,送上了最温馨的祝福。

广州大学社联成立于2003年11月4日,在校领导及老师的关心指导和社联的组织下,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共有学生社团86个,每年开展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广州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但是至今都没有医学院,这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巨大瓶颈,广州市政府曾一度建议广州大学合并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因为对于广州大学来说,合并将有利于建设综合性大学;而对于广州医科大学来说,合并将使其基础学科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办学的层次。遗憾的是,合并一直遭到钟南山反对。但是无论情况多么严峻,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市政府官方明确表示:学校和政府对合并的努力永不放弃。

广州大学是综合性大学,但是至今都没有医学院,这成为了学校发展的巨大瓶颈,广州市政府曾一度建议广州大学合并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因为对于广州大学来说,合并将有利于建设综合性大学;而对于广州医科大学来说,合并将使其基础学科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办学的层次。遗憾的是,合并一直遭到钟南山反对。但是无论情况多么严峻,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市政府官方明确表示:学校和政府对合并的努力永不放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