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

​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广西

性质类别:师范类

通讯地址: 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

邮政编码: 530001

联系电话: 0771-3903928

电子邮箱: zsb@gxtc.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gxtc.edu.cn

招生网址: http://www2.gxtc.edu.cn/zsjyw

就业网址: http://www2.gxtc.edu.cn/zsjyw/

学院简介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这是一片厚重的土地,历经半个世纪的沧桑,谱写一页页辉煌;这是一片骄人的土地,撑起八桂教育的蓝天;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播撒科教兴桂的种子!

广西师范学院是一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3年10月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2003年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于1905年、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的前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

1998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4年获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5年被自治区列为2005-2010年广西博士授予权建设单位。2008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09年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建校56年来,学校凝聚了一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争先的拼搏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一所办学底子非常薄弱的师资培训机构,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实力、以学科区域优势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升本后31年来,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1978-1998年的转型建设期,学校顺利地完成了从师资培训到普通本科师范教育的转型,办学成效日益凸显,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二是1999-2002年的固本提升期,学校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三是2003年至今,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步入发展壮大期,紧紧围绕“更名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

学校设有文学院、政法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16个教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师园学院,设有大学外语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公共体育教学部、公共计算机教学部等4个公共教学机构,36个科学研究机构。现有45个普通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0854人。学校以教师教育为本,适度发展非教师教育;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已形成多种办学层次。学校贯彻“德才并育,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为广西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毕业生。学校在一代代师院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现有明秀、长岗、明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38908.63平方米,建有文科综合楼、理工综合楼、体育综合楼、艺术教学楼、新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等教学设施。图书总量(含电子图书)351.54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765.79万元。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体操房、游泳馆、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宽带校园网络连通所有楼宇,建成高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网络工作平台。

——师资队伍素质优良 学校在队伍建设上立足改善结构,培育团队,造就名师,已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发展态势好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71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8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6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2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2人。资源与环境科学创新团队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教育学教学团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获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

——教学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现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级精品专业1个、自治区级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9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2门、重点课程11门。在全区首次进行的普通本科专业排行评估中,汉语言文学、化学分别排名全区第二、第三。在全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本科专业被评为优秀。学校以项目促进教学改革,2004-2008年,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9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83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

——科学研究势头强劲 学校注重整合科研力量,深入挖掘潜力,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评奖、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广西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2005-2007年,获得纵向、横向科研项目509项,资助经费1562.80万元,2008年,获广西重大课题研究招标课题1项;全校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216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 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5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1项,有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被鉴定为优秀。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4个,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学校的学术氛围日渐浓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好 1978年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5万多名毕业生,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教育战线工作,成为广西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据统计,广西89个市县教育局中,有45个市县教育局的局领导有我校校友,占50.56%;广西97所示范性普通高中,有56所的校领导有我校校友,占57.73%;我校共有260多名校友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有220多名校友被评为特级教师。除教育系统外,在其他行业的毕业生也表现突出,成绩斐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04年以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位于全区高校前列,连续四年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的表彰。学校分别2004年和2008年的在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学科区域优势逐步形成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教师教育优势,服务和引领广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有师范类本科专业19个,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学科,地理科学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教师教育学科被确定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以来,承担了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基础教育研究课题450多项,其中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0项;出版、发表理论成果430多篇(部),其中有114项获奖。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培训项目65项,培训人数41875人。我校紧贴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建设相关学科,形成了资源与环境、民族民间文化、应用化学、信息技术等优势学科,成为广西唯一拥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等硕士点的院校,竭力服务于广西经济与文化建设。1994年以来,先后承担了自治区和6个市、49个县(市、区)、600多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承担了20个城镇的基准地价评估、23个县(市)的征地价格研究以及60多项有关工业、水利、交通等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建校以来,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相关学科优势,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编印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民间故事14部;广西少数民族风俗志与风情录7部,承担20多项文化研究课题,出版20多部专著,在广西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参与起草《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将“那坡彝族跳弓节”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与黑衣壮文化抢救、保护工作,指导尼的亚合唱团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奖;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独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专栏,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提供平台。

广西师范学院——校园文化形成品牌 学校把塑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十次获得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开创师德建设有效载体,凝聚高师院校文化特色——记广西师范学院“师德论坛”》、《大爱无疆,爱满师院——广西师范学院创建“爱心大学”主题实践活动》两项校园文化成果获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2007年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其中“师德论坛”荣获2007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红水河网站的“精神家园”栏目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精品栏目”称号。2004年以来,我校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自治区先进班集体15个;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9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特等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全国青年普通话演讲大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全国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41人、二等奖68人、三等奖92人,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一等奖3人、二等奖12人;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单项第五名1项,广西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一名2项、第二名8项;全国CCTV电视模特大赛全国总决赛亚军1人。有5个社团被评为全区高等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其中2007年陶行知理论研究会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

——对外交流层次不断提高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的1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签订了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协议,在教师和学生互派、图书资料交换、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路子,与美国、泰国、越南等国家的6所大学联合办学。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的教育事业,在巩固原有的留学生输送点基础上,增加新的合作单位。从短期培训到学历教育,我校留学生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艰苦奋斗,不懈追求,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办学特色日益凸显,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和“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成为广西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2006年度全国优秀组织机构”等荣誉。

回首过去,筚路蓝缕,成绩骄人;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任重道远。广西师范学院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巩固成果上水平,更名大学创品牌”为主旋律,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把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地方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多科性、综合化、教学型,富有区域性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

校训:德才并育 知行合一

校址: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 邮政编码 530001

广西南宁市燕子岭路4号 邮政编码 530023

网址:http://www.gxtc.edu.cn

院系设置

文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953年的广西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科,1978年正式建制为中文系并招收第一届普通本科生,2004年更名为文学与传播学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学院,2008年3月更名为文学院。招收第一届普通本科生至今,文学院走过了30年光辉的历程。30年来,在历代文学院人的辛勤耕耘下,文学院不断发展壮大。[3]

文学院现有语言学、民间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法、写作、文艺理论、比较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8个教研室,有语言研究所、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华文文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有汉语言文学和文化产业管理2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又分为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广西师范学院的优势专业,2003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专业,在2004年广西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排行评估中名列第二,2006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普通本科教育优质专业。《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自治区重点课程;《语文课程教学论》、《文艺理论》为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

1994年我院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民俗学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学位点和中国古代文学学位点被列入广西教育厅“十一·五”博士点建设规划。

截至2008年10月,我院有在编教师5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硕士学位17人,在读博士4人,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曾宪梓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人评为广西优秀教师。他们学有专长,治学严谨,认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读全日制普通本科生903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2人(其中中国学生185人;留学生7人),函授本专科学员近2000人。1978年以来,共为区内外培养输送了上万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和其它战线的建设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自国家公布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以来,文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居广西各高校同类专业前列。

本院设有图书资料室、报刊阅览室和中文电子阅览室,藏书42395册,常年订阅报刊172种,学术查询计算机33台。

乘教育大发展的东风,面对新世纪,文学院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中文品牌;坚持本科教育为本、师范教育为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举,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普通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争取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争取早日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更好更多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在建设发展中,文学院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并积淀为“厚德、絜行、传薪、探赜”的文学院院训,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开发特色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依托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专攻方向为基础,将导师已经完成或在研的科研课题及其学术成果,应用于本科教学,向本科学生开设出覆盖本专业不同学科的选修课,形成了一系列学科交叉、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为本科学生的学习研究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术生态网,在更高层面上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思维方法。如江业国教授开设的《艺术作品的哲学解读》、毛水清教授开设的《佛教与唐代文化》、杨东甫研究员开设的《元明清戏曲研究》、张再林教授、博士开设的《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梁德林教授开设的《古代诗歌意象研究》、卢斯飞教授开设的《新诗研究》、吴隐林教授开设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王光荣研究员开设的《歌谣学》、覃可霖教授开设的《写作思维学》、顾凤威教授开设的《文艺批评方法概论》、何颖教授开设的《文化人类学》、《民俗文化与经济开发》、宾恩海教授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问题与方法》、龙文玲教授、博士开设的《诗经》研究等等,向哲学与艺术、文学与文化、宗教与文化、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美学、写作与语言思维、民俗学与经济学等学科间沟通渗透,拓宽了本科生的知识面,强化了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打造学术品牌,彰显国学文化精微。本院的华文诗歌研究在广西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学者一脉相承的研究团队,具有诗学研究比较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比较明确的学术方向。他们在20世纪80、90年代的众多的史论著述,已经显现了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的学理内涵。当代著名诗人、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韦其麟教授,中国新诗研究著名学者林焕标教授、卢斯飞教授,李白诗歌研究的著名学者毛水清教授等长期耕耘于中国现当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论著,如中国当代诗歌的名作《百鸟衣》及《徐志摩:人和诗》、《论殷夫及其创作》、《闻一多作品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的流变与建构》、《中国现代派诗人钩沉》、《简论九叶诗派》、《从李金发到戴望舒》、《冯至戴望舒诗歌欣赏》、《洛夫、余光中诗歌欣赏》、《徐志摩诗歌评析》、《李白大辞典》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团队的中青年教师延续华文诗歌研究的学术传统,勇于开拓.宾恩海教授的中国现代诗歌的文化特征研究,陈祖君副教授(在读博士)的两岸诗人研究,李志元副教授、博士的中国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陈敢副教授的当代诗歌流派研究也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主攻方向,他们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先后在《诗刊》、《台湾诗学季刊》、《北方论丛》、《思想战线》、《香港文学》、《创世纪》、《当代文坛》、《中国诗人研究》、《中外诗歌比较》、《诗潮》、《葡萄园》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为学界所瞩目;梁德林教授长期从事古代诗歌意象研究,张再林教授、博士长期从事唐宋诗、词的研究,龙文玲教授、博士亦已在《诗经》研究领域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教师已出版《两岸诗人论》、《古代诗歌的意象与主题》、《唐宋士风与词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阐释》、《汉武帝与西汉文学》、《中国当代诗歌话语形态研究》等学术专著。[3]

(三)立足民族地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本院的民俗学学科2007年8月被评为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早期有王弋丁、韦其麟、过伟、胡仲实、姚正康等专家教授耕耘,历经3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南方习俗与现代化研究、民俗学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等三个比较稳定且颇具影响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对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具有推动作用。该学科汇聚有校内外的一批专家学者,进入新世纪以来,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84篇,曾获广西“铜鼓奖”4项,省部级奖5项。

广西师范学院院长于瑮教授是该学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广西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专家,她对中越边境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独到的探索,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黄桂秋研究员是该学科广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广西壮族文化研究专家,他的“壮族麽文化研究”及其成果,填补了壮族宗教专题研究的空白。王光荣研究员是广西彝族文化研究专家,申报成功了广西第一个国家级试点保护项目,组织评选了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试点项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何颖教授是会展文化研究专家,一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工作,他借助博览会的平台,开辟了“博览会文化研究”领域,为博览会的举办和理论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此外,该学科成员还参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等政府文件的起草工作。

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是广西师范学院一个规模较大的以教师教育为主体,适当发展非教师教育,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的多科性、综合化的二级学院。

政法学院的前身是政治教育系。政治教育系成立于1978年,1979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87年政治教育系的马列主义教研室从政治教育系分离,成立直属于学校党委领导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91年马列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与艺术教研室合并成立社科部。1995年,政治教育系改名为政治经济系。2004年6月成立法商学院。2008年1月成立政法学院。

学院下设思想政治教育系、法律系、社会工作系、历史系等四个系。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宗教学、政治学理论等五个硕士学位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历史学等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拥有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个及自治区精品课程3门。拥有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等三个省、厅级研究基地,有青少年德育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等三个校级研究所。我院主要承担本科、硕士专业教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目前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5人,讲师28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8人,硕士27人,律师10人。兼职教授7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800人,硕士研究生96名。先后获得了“广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高校优秀学生党支部”、“广西五四红旗团总(支)部”、“广西大中专青年志愿者暑假‘三下乡’优秀服务团队”等荣誉称号。[4]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1991年12月3日,经学院党委批准在广西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德育教研室和艺术教研室基础上组建社科部,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正处级二级教学单位建制。2009年1月社科部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1年1月学校党委、行政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设,决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5]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具有硕士学位15人,博士学位3人,在读博士4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六个教研室。拥有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基地、广西高校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等三个省级研究基地。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两个硕士点。承担全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研究生公共政治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05方案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目标,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课程内在发展特点,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集成思想教学资源,融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网络化教学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成效突出,在2007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检查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教学工作单位。已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4项,广西高校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5]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抓教学改革的同时,非常重视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依托三个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2005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大学教学》、《思想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西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探讨》等学术论文150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15篇;出版《虚拟社会与人的发展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等学术著作10部;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项目5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级课题25项,厅级课题38项,可支配的科研经费110.47万元,平均每年18.4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科研经费1.34万元/年、人;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5项,《虚拟社会与人的发展研究》、《网络社会视阈下人的虚实和谐发展》等7项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与实践运用》等3项成果获自治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

近几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区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成功地承办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及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高校党建工作学术论坛”四次全国性学术会议,邀请了十几位全国著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做学术报告,这为我们的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机会,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专业类型专业名称专业层次专业名称专业层次

历史学类历史学本科



工学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通信工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电气信息类本科



教育学类教育学本科学前教育本科


教育技术本科小学教育本科


科学教育本科体育教育本科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本科



文学类广告学本科泰语本科


汉语言文学本科新闻学本科


广播电视新闻学 本科英语本科


日语本科对外汉语本科

法学类法学本科社会工作本科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理学类生物科学本科地理科学类本科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物理学本科


化学本科地理科学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环境科学本科应用心理学本科

管理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市场营销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旅游管理本科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土地资源管理本科


物流管理本科文化产业管理本科

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历史沿革

1953年10月建立,前身为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校址在桂林市将军桥。同年12月改名为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54年8月,随广西师范学院(现广西师范大学)迁入桂林王城。

1955年3月,从桂林市迁至南宁市桃源路小麻村附近(现广西艺术学院院内)单独建校。

1960年,并入广西民族学院,原校址交给广西艺术学院。

1961年,恢复广西教师进修学院。

1963年9月,广西教师进修学院从广西民族学院分离,并接收停办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的人员、财产,在该校原址(现明秀路校址)复建。

1967年,更名为广西教育学院。

1978年12月28日,在广西教育学院师训部的基础上成立广西师范学院。

1979年2月1日更名为南宁师范学院。

1985年5月22日,南宁师范学院更名为广西师范学院。

2002年12月30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于1905年的前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

2010年,学校在南宁市仙葫开发区五合大道建设新校区。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莫诗浦

院长:李丰生广西师范学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梁半农

副院长:黄初升、贺祖斌、李仰智、彭宁、邓艳葵、元昌安

副厅级调研员:黄少琴

师资力量

据广西师范学院概况资料显示,学院在职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774人,具有高级职称352人,具有博士学位109人、硕士学位39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八桂学者” 2人,八桂名师2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优秀专家3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7人,广西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6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3人。广西院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教学团队5个、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教育学科教学团队2个。

校园文化

校徽

1.圆形校徽寓意和谐。大小圆之间,广西师范学院校徽[6]是手书繁体“广西师范学院”及英文校名“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2.中间外圆内方图形是中国传统图形,表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寓意严谨、求实的学风;正方形右边开口,寓意开放、创新的精神。“1953”表示学院创办时间。

3、方形之中,“SH”是“师”字的汉语拼音声母,两个字母组成一个象征太阳的小圆形;“太阳”下面,是“院”的汉语拼音首个字母“Y”,形状像展翅飞翔的鸿雁。寓意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象征学院盼望学子们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校训

德才并育,知行合一

释义:

德才并育:就是要培育人的美德、培育人的才能,美德和才能要辩证统一;要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尚、美好、和谐的人格。

知行合一:就是要注重知识、注重实践,知识和实践要合而为一;要保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学校相关

合作交流

“十一五”期间,广西师范学院先后接待了30多个国外大学的代表团,与美国、英国等10个国家近40所院校签订了国际教育合作协议,成立了泰国语言文化中心、韩国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卡布兰语言培训中心、印尼汉语中心,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扩大了学校在国际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影响。

办学成果

据广西师范学院概况资料显示,学院有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纵横向及培训服务项目1025项,总经费8607万元。全校教职工共公开发表论文3911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41部,获得发明专利8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3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1项。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优秀期刊,进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介的6170种学术期刊中的l324种核心区(RCCSE核心期刊),并获广西高校优秀期刊一等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学报特色栏目。

据广西师范学院概况资料显示,学院有广西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5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立项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1门,其中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14门。“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5项,广西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90项,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97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优秀教学成果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1项。先后成功实施了“2+2”、“ 1.5+2.5”、“3+2”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材资源建设上,学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编写出版了数十种地方特色鲜明的教材,15部教材获得广西高校优秀教材奖,8部教材获得广西高等学校重点(优秀)教材立项建设,编写了19种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和《班主任工作常规》等系列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学校先后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为“广西‘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培训基地”、“广西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和“广西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等,成为广西重要的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广西师范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单位”、“第二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中华经典诵读2006年度全国优秀组织机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广西爱心大学”等荣誉称号。

收费标准

本科生学费按学分收取,预收标准为:师范类专业2200元/年;非师范类专业3200元/年;职教师资班6000元/年(以物价局批准为准);艺术类专业7000元/年。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3809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