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办学类型:普通本科

所在地: 上华东师范大学

性质类别:师范类

通讯地址: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

邮政编码: 200062

联系电话: 021-62232212

电子邮箱: zsb@ecnu.edu.cn

学校网址:http://www.ecnu.edu.cn[1]

学院简介

学校创建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 1959 年华东师范大学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 16 所重点院校之一, 1978 年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是 1986 年国务院批准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 33 所高等院校之一。 1996 年通过 “211 工程 ” 预审并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2006 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在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学校地处上海,现有闵行校区和中山北路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 3,100 余亩,分别坐落在上海市闵行区和普陀区,校园环境幽美,素有 “ 花园学府 ” 之美誉。

学校目前设置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学院、外语学院、商学院、东方房地产学院、对外汉语学院、传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18 个全日制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 2 个管理型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 研究院和新药创制先进技术研究院 3 个高等研究院,含 45 系, 61 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科学学院是中国大学中建置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研究型学院,软件学院是全国师范大学中唯一一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对外汉语学院是国家 8 个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之一;中文、历史、数学、地理、心理 5 个专业是国家文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 9 大学科门类,拥有 10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4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16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 23 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8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170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 23 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4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 6 个国家重点学科, 1 个上海市 “ 重中之重 ” 学科, 9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涵盖了 13 个二级学科);拥有 2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6 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2 个教育部和上海市工程中心, 6 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 150 余个研究所和一批跨学科的研究、实验、计算及测试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 4,0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600 余人,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教师 1,200 余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2 人(含双聘院士 6 人华东师范大学),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9 人,教育部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7 人,新世纪 “ 百千万人才工程 ” 国家级人选 5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 人,华东师范大学 “ 紫江学者奖励计划 ” 特聘教授、讲座教授 51 人,华东师范大学 终身 教授 96 人。全校有各类学生 49,000 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 25,000 余名,包括全日制本专科生 13,000 余名,全日制研究生 7,700 余名(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外国留学生 2,700 余名。

学校注重不断推进国际化发展进程,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和声望,先后与法国巴黎高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英、法、德、日、美、加、澳、韩和俄等国 100 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建立了校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 180 多位国外著名学者受聘担任学校名誉教授、 顾问 教授 和兼职 教授。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全国中学校长培训和港澳台地区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的国家级基地,被誉为中学校长的 “ 黄埔军校 ”。

学校主办和受有关部门委托承办的各类学报、学术期刊 20 余种,图书馆藏书达 360 余万册,并拥有 10 所附属中小学。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秉承 “ 求实创造,为人师表 ” 的校训精神,充分发挥文理基础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各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为国家和上海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华东师范大学正豪情满怀地朝着 “ 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的发展目标奋进。

历史沿革

前身史略

华东师范大学诞生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 年)、光华大学(1925 年)、东亚体育专科学校(1918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华东师范大学的主要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均是沪上知名的私立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学校停办。两所大学教员中有许多知名学大夏大学校徽者,而两校学生同样英才辈出。

大夏大学是由原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傅式说等人和学生在1924年7月建立的,1924年6月,厦门大学三百多师生因学潮华东师范大学离校迁上海,成立了“大厦大学筹备处”,“大厦”即“厦大”之位置对调,既表示是经由厦大嬗变而来的,又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大夏大学建校27年,培养学生近20,000名,毕业生6,000余人。在当时以“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著称。后又由荣宗敬捐赠丽娃栗妲河(西班牙语:Rio Rita),更使大夏以校景优美秀丽而闻名。从办学开始,一大批包括郭沫若、田汉、朱经农、马君武、邵力子等著名学者在内的教授都曾来校任教,这其中还包括天才诗人徐志摩也授课于此。良好的办学实力,使得大夏大学获享“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与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并称为上海私立大学的“四大金刚”。抗战期间曾西迁贵阳,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光复后迁回上海。20世纪40年代末,江山易帜,大夏大学部分教员及学生南下香港,在香港复校,定名光夏书院。1956年6月,光夏、平正、华侨、广侨及文化五所书院合并成立“联合书院”,定址香港坚道147号。1963年,联合书院加盟香港中文大学

光华大学1925年6月由因五卅惨案而退出美国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数百名师生所创建,取“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意定名“光华大学”。从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辞职的19位中国教师作为光华初期的教学骨干,另有许多博学人士纷纷前来光华任教,以表示对爱国斗争的支持。当时的校长是张寿镛,文学院长是张东荪,中国文学系系主任是钱基博,政治学系系主任是罗隆基,教育系系主任是廖世承,社会学系系主任是潘光旦。胡适、徐志摩、吴梅、卢前、蒋维乔、黄任之、江问渔、吕思勉、王造时、彭文应、周有光、钱钟书等知识分子都曾在光华大学任教,是当时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云集的一所私立大学。教员多用英语授课。其校纪管理严明,学风有口皆碑。

建校初期

和当时的大多数大学一样,大夏、光华两校自20世纪30年代起,历经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迁往内地的颠沛流离以及战后国共内战的动荡,发展逐渐陷于困顿。

国共内战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创建新的高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体制的背景下,诞生了今天的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华东师范大学。1951年10月16日,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东亚体专等学校的相关科系合并成立全新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大夏大学原址为校址。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院系调整。1952年9月,圣约翰大学的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系;浙江大学的地理系;沪江大学的教育、社会系;上海大同大学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学的教育系并入学校,并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调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多人。其间,亦有科系调出的情况。1953年福州大学物理系和安徽大学的教育/历史/数学/物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调至新建的华东体育学院。至此,由华东和华南十余所高等学校有关系科合并组成的华东师大,汇聚了华东地区最著名的一批专家学者,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大学,从此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

在周恩来总理“向现代科学大进军”号召鼓舞下,学校加快了发展教学、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自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9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定为首批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

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国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自1966年到1969年,华东师大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开始恢复招生,但规模很小。

1972年5月,上海师范学院、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并入华东师大,优雅的理科建筑群学校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上海师范学院、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学校分离,相继复校。198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恢复华东师范大学原名。1984年,上海师范学院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文革时期,华东师大的科研工作遭到严重摧残,但依然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华东师大“671”科研组在国际上首先从海水中提取到30克铀,得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高度评价;1971年,华东师大光学组建立了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管道气体传输模拟实验室;河口海岸研究组为金山石化总厂一期工程的油码头选址提供了方案。

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期。期间提出了“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并通过开设许多的新兴学科,为社会和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华东师范大学的活力。

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1997年5月20日,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建华东师范大学”。思群堂

2002年,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华东师大与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紫江集团,签订了三方合作共建新校区的协议,启动闵行校区规划建设。2006年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决定重点共建华东师大,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华东师范大学的“211工程”、“985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成为培养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的摇篮,成为培育和造就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大师、一流科学家的园地,成为具有较强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成为具有良好学术声誉和一定国际影响的科学中心。

学校领导

在任领导

校党委领导 书记:童世骏童世骏

童世骏1958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1984年分别在华东师大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委员会书记,兼任《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

副书记:林在勇

林在勇林在勇,1965年9月生于黑龙江省,祖籍浙江宁波,汉族,笔名林大雄。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副教授,上海市普陀区人大代表

副书记:任友群

任友群,汉族,1969年4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91 年 7 月参加工作,199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研究生学历,教育学博士,研究员。

副书记:杨昌利

杨昌利,汉族,1963年10月出生,江苏江宁人。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副教授。

校长:陈群

现任校长陈群陈群1964年4月生,江苏宜兴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

副校长:林在勇、任友群、范军、陆靖、朱自强、郭为禄、孙真荣

历任校长

孟宪承任期:1952.1-1966华东师范大学

刘佛年任期:1978.8-1984.6

袁运开任期:1984.7-1992.12

张瑞琨任期:1992.12-1997.1

王建磐任期:1997.1-2005.12

俞立中任期:2006.1-2012.7

陈群任期:2012.7-

历任党委书记

周抗任期:1952.2-1953.5

胡友庭任期:1953.5-1955.12

常溪萍任期:1954.6-1965.8

姚力任期:1965.10-1966.7

魏进任期:1970.12-1975

陈准堤任期:1977.6-1978.2

施平任期:1978.8-1984.6华东师范大学

王璞任期:1984.7-1986.7

严凤霞任期:1986.7-1989.9

徐豫龙任期:1989.9-1993.10

陆炳炎任期:1993.10-2000.10

张济顺任期:2000.10- 2011.7

童世骏任期:2011.7-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专业类型 专业名称 专业层次 专业名称 专业层次
历史学类 历史学 本科

哲学类 哲学 本科

工学类 通信工程 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软件工程 本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
教育学类 教育学 本科 特殊教育 本科

艺术教育 本科 教育技术 本科

言语听觉科学 本科 学前教育 本科
文学类 新闻学 本科 广告学 本科

音乐学 本科 美术学 本科

广播电视编导 本科 英语 本科

俄语 本科 日语 本科

德语 本科 法语 本科

对外汉语 本科 编辑出版学 本科

汉语言文学 本科 汉语言 本科

翻译 本科

法学类 法学 本科 社会学 本科

政治学与行政学 本科 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

社会工作 本科

理学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 本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 本科

物理学 本科 应用化学 本科

地理科学 本科 化学 本科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本科 地理信息系统 本科

心理学 本科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

微电子学 本科 应用心理学 本科

环境科学 本科 生态学 本科

统计学 本科 生物技术 本科

生物科学 本科 数学类 本科

化学类 本科 物理学类 本科

生物科学类 本科 地理科学类 本科

环境科学类 本科

管理学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工商管理 本科

旅游管理 本科 行政管理 本科

公共事业管理 本科 房地产经营管理 本科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公共关系学 本科

会展经济与管理 本科

经济学类 经济学 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金融学 本科 保险 本科

收费标准

我校收费标准:免费师范专业免收学费,普通专业学费标准5000-5500元/年,艺术教育专业7500元/年,其他艺术类专业10000元/年,软件工程专业第一二学年5500元/年,后两年标准是16000元/年。住宿费:中山北路校区800-1200元/年,闵行校区1500元/年。

我校2011年入学的实行免费教育的师范专业学生,免收学费、住宿费,国家补贴生活费。学生入学后必须签订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否则学校可取消录取资格。有关具体政策以教育部公布的文件为准。

相关新闻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 1958 次

  • 更新时间: 2015-01-08